在于家长和孩子都要有理解对方的愿望。
只有当双方都有了这种愿望的时候,沟通才具备心理上的基础。假如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有所保留,那么沟通势必极难实现,甚至于让家长和孩子站到更激化的对立面上。
而当双方都有试图理解对方的愿望时,心理上也就更期盼着主动寻求沟通的机会,尝试着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
在于从各种渠道了解对方的生活历史和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当下的中国家庭,一大重要的现象就是,家长不了解孩子,孩子同样不了解家长。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的许多家长都不了解流行趋势,更不了解孩子们兴趣集中在何处,同样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了解家长一代所经历的历史与时代背景。而心灵上成功沟通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做到相互了解,唯有于此处下足功夫,才能够做到理解对方所作所为的背景,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与隔阂。
正因为如此,对于孩子而言,所需要的是了解父辈、祖辈过去的生活阅历,了解家长所处时代的特点,说白了,就是家长必须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如何活过来的。
同时,作为家长来说,也应当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真去探求当下的流行元素、文化现象,看到孩子所崇拜、所喜爱、所厌恶的东西中那些是积极有益的,那些则是对成长有害的,只有找到两代人的相似之处,才能够获得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在于主动地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及时给予孩子心灵关怀。
我们的家长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被人理解固然好,但是当误会发生了之后,如果一味等待别人的理解,那么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而当我们主动地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便很容易进入一种冰释前嫌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如此,想要争取孩子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接触孩子,这种接触越多一分,实现心灵交流就越多一分可能。
1. 广播电台。有时间多陪孩子玩“广播电台”的游戏,让孩子扮演电台的DJ,家长扮演热心观众,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 鼓励孩子讲故事。家长可以在孩子讲完故事后,鼓励孩子把故事再讲一遍,或者讲一个孩子自己编的故事。如此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更让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3. 扮演主持人。家长平时可以让孩子扮演主持人,带领孩子大方、热情地讲述或者朗诵。有时间让孩子多听听“抑扬顿挫”的朗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 练习用量词组词和即兴说话。可以和孩子做这样的游戏,两手握空拳、两拳上下交错,边绕圈边念“咕噜咕噜1,一块糖”,教孩子说“咕噜咕噜2,两个碗”,启发孩子说3、4、5并且任意组词,培养孩子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5. 让孩子介绍商品。在过家家游戏中,家长可以扮演顾客,孩子可以扮演售货员,鼓励孩子介绍商品,比如指着玩具车说:“这是一辆小汽车,有四个轮子,黑色的,它能载着全家人去旅游,你喜欢它吗?想买它吗?”教会孩子运用口语进行连贯讲述,巩固对物品特征的认识。
6.绕口令。这个游戏对孩子的语言及思维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有效锻炼孩子的口才、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还能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但是教孩子绕口令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孩子的唇、舌、口等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很容易出现气息不均匀的情况,家长应该对不同部位分类练习,努力促进不同部位的灵活性。
② 速度慢一些。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能操之过急,要知道让孩子练习绕口令主要练习的是语言、记忆、思维,刚幵始慢一些,让孩子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等每一句话都说得清楚连贯了,再逐渐加快速度。
③ 勤于练习。家长要陪着孩子勤加联系,通过互相纠错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等孩子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公开演练一番,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此外,还要在平时多鼓励孩子在各种场合大胆讲话,和老师、小朋友交流,锻炼孩子的胆量,全面提升孩子在当众讲话及一对一交流过程中驾驭语言的能力,让孩子口脑协调发展、语言逻辑增强,充满自信与活力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社交困境
“很多时候,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教给他,他就会了,一劳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第二步:接纳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备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从动物界学到一些东西:小狮子打打闹闹的时候,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躺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阻挠了幼狮生存技巧的开发进程。打闹是在为幼狮成年做准备。”
第三步:耳濡目染学礼貌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社交场合的礼节,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如“劳驾”“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时机成熟,他自己准备好时,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幼儿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这个陌生人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却毫无关联。幼儿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而对一个不知是谁的陌生人展示笑脸。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妈妈的同事;这位是我的儿子某某。”这样既能让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能帮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地流露礼貌。
第四步:循序渐进懂分享
让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诉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长说了算,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给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儿”。在家里,让孩子分清每个人的所有权,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边,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
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轮流”“等待”等规则,比如在游乐场,大家轮流玩秋千,谁先拿到谁先玩儿,后来的小朋友要等待。出去时多带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那么在意的玩具。首先让孩子学会“交换”,有助于孩子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