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分守己
袭人在沁芳桥畔遇见管葡萄的老祝妈,老祝妈说:“今年果子虽遭踏了些,味儿倒好,不信摘一个姑娘尝尝。”
袭人正色道:“这那里使得。不但没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上头还没有供鲜,咱们倒先吃了。你是府里使老了的,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了。”
我们不论处在怎样的环境,做什么事,交什么人,守规矩就能和谐、成事,不守规矩只能冒犯人和坏事。
人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叫安分守己。
挥戈反日
周武王在孟津(在今河南洛阳)东渡黄河,准备讨伐商纣王,河水突然逆流,波浪狂打船只,飓风大作,人马不能相见。周武王左手紧握大斧,右手高举大旗,瞠目喝斥道:“我去为天下除害,谁敢阻拦!”于是风停波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干大事就要下定排除困难的决心才能扭转危局。
道听途说
从前,有一个叫毛空的人,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了艾子于是两个人便闲聊了起来。
毛空对艾子说:“有一户人家养的鸭子,一只鸭子一次就下了一百多个蛋。”
“这不可能!”艾子不相信地说道。
于是毛空又说道:“我说错了,不是一只鸭子,实际上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一百多个蛋。”
“那也不可能!”艾子还是不信。
毛空又说道:“大概是三只鸭子一次下了那么多蛋,我记不太清了。”
艾子还是不信,结果毛空便一次次的增加鸭子的数量,艾子实在听不下去了,便对他说道:“你就不能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些说吗?”
可毛孔却坚持地说:“那不行,宁可多说也绝不少说。”
接着,毛空又对艾子说道:“上个月,从天上掉下来一块肉,这块肉有十丈宽十丈长。”
艾子依旧不相信地说道:“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
毛空于是又说道:“是我记错了,那大概是二十丈长宽吧!”
艾子实在是受不了毛空的吹嘘,便说道:“这世上哪里会有那么大的肉,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了哪里?你见到了吗?还有,刚才说的那个鸭子是那户人家养的?”
这时,毛空尴尬地说道:“我也没有亲眼见到过,都是从街上听来的。”
大闹天宫
自从孙悟空大闹水晶宫,拿走了金箍棒,可就气坏了四个龙王了。
东海龙王马上就到天上的玉皇大帝那儿把孙悟空给告下来了。玉皇大帝他是天上的皇帝,他立刻就想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这时候有个太白金星可就对玉皇大帝说了:“慢着,看来这个猴子神通广大呀,要想抓住他,恐怕不太容易。不如,下一道命令,把它骗上天来,给它一个小官做做,他也就老实了。要是到了天上,他再胡闹,那咱们也不怕,随时都可以把它抓住,您看是不是这样做好呢?”
玉皇大帝想了想:“嗯,也好,那就这么办吧,你去把那个猴子骗到天上来吧!”“是”这个太白金星立刻驾着云就找孙悟空去了,见了孙悟空这么一说,孙悟空一听:"怎么着?玉皇大帝要请我上天上做官儿?哈,这个好啊!“孙悟空高兴了。他把那金箍棒往耳朵眼里头一藏。变小了能搁在里头去。他就跟猴子们说了:“哎,你们听着,我老孙要上天上做官去了,你们好好看着咱们这个水帘洞。”说着他就跟着这个太白金星上天了。
到了玉皇大帝的面前,孙悟空也不跪也不磕头。玉皇大帝可不高兴了。“你就是孙悟空吗?”“不错,老孙就是,你要给我个什么官做啊?”“你啊,你就到我的御马监,去当个弼马温吧!”“好嘞。“”这个孙悟空啊,立刻就到了御马监,进了弼马温的官院,就开始管理养马。
有这么一天。他和几个人在一块儿喝酒,他忽然放下了酒杯,他问:“哎,我说,我这个弼马温,这个官儿是多么大的官啊?是个大官吗?哎,你们怎么不说话?这个弼马温到底有多大?”
“好,我来告诉你吧,这个弼马温呢,是芝麻那么大的官,是最小最小的官啦,你把这个马养肥了,嗨嗨,没事,要是养瘦了,咳,不罚你才怪呢?”
“啊?孙悟空一听就火了,好啊,闹了半天,请我老孙上天,敢情叫我当个芝麻粒儿这么大的小官啊。哼,我老孙不干了,不干了。”说着孙悟空,踢翻了桌子,“稀拉哗啦”全砸了,他拿出金箍棒,打出了御马街,跑出了南天门,他回花果山了。
这时候,猴子们正在水帘洞外边练舞呢。孙悟空大喊了一声:“小的们,我老孙回来啦。”小猴子们可高兴了:“大王回来了,大王回来了。”这猴子们赶紧把孙悟空给围上了。接到洞里头就问:“大王,大王,您在天上做了个什么大官啊?”
“别提了,那玉皇老儿叫我做什么弼马温,给他养马,我不干了,我不干了。”大家正说着话呢,有个猴子来报告。“大王,门外头有个独角大王要见您。”
“独角大王,叫他进来。"
“是!”
独角大王进了门儿朝着孙悟空磕头就拜:“大王,我听说你回来了,我送了你一件黄袍,请您收下吧!”孙悟空听了可高兴,穿上了黄袍。
独角大王就问:“请问大王,你在天上做的是什么官啊?”
“咳,别提了。”孙悟空就把当弼马温的事儿一说。这个独角大王想了想:“嗯,您回来的好,就在山上当个齐天大圣吧!”
“什么?齐天大圣?”
“是啊,跟天上的玉皇大帝一样看齐啊。”
孙悟空把头这么一摇晃:“好啊,我老孙就来个齐天大圣当当吧!”立刻就吩咐猴子们做一面大旗,上面绣着“齐天大圣”。就在水帘洞外边竖起来一根大旗杆,把这个大旗一挂,顺着这个风“噗噜噗噜”这么一刮,呵,威风极了。
有一句话说呀“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事儿叫玉皇大帝知道了,先是听说孙悟空跑了,不愿意当弼马温了,跑了就跑了吧!一听说他挂了齐天大圣的旗子了,他可恼了。立刻命令托塔李天王领着讹吒三太子和许多的天兵天将去捉拿孙悟空。
这个李天王啊,他们到了花果山先派了巨灵神去挑战。孙悟空就带着猴兵猴将们在那等着。这个巨灵神举起了大斧子,朝着孙悟空“咔咔”就是一斧子。孙悟空不慌不忙拿金箍棒往上一迎,就听见“当啷”一声,巨灵神的斧子把儿啊就成两截了。
巨灵神吓得撒腿就跑,哪吒三太子一看巨灵神叫孙悟空给打跑回来了,心里头很不服气,他拿着宝剑就赶上前来:“猴头,吃我一剑。”孙悟空一瞧啊,他呵呵呵地笑了。
“我说,你是谁家的小娃娃呀?”
“什么?小娃娃,猴头,你听着,我是李天王的三儿子,哪吒三太子,今天特来拿你。”
“算了吧,我要不是看你是个娃娃,我这一棒就要了你的命,快回去,告诉玉皇大帝,叫他封我为齐天大圣。要不然,我就打上凌霄宝殿,叫他这个玉皇大帝做不成。”
哪吒三太子一听气坏了,拿着宝剑就砍孙悟空。孙悟空还是不慌不忙举起金箍鲁棒,“哎”就这么一下,把哪吒的胳膊都震麻了。哪吒心说:“哎呀,这个猴头真不简单,真厉害呀。”就赶紧叫了一声“变”。嗨,这个哪吒呀,变成了一个三个脑袋六个胳膊的大怪人。拿着斩妖剑、砍妖刀啊,捆妖锁,降妖杵,好家伙,好几样兵器。来打这个孙悟空。
孙悟空一看:“好啊,你这个小娃娃会变,我也变变叫你瞧瞧。”孙悟空说了一声变。也变成了三个脑袋六只胳膊的大怪物了。这六只手拿着三根金箍棒就和这个哪吒变得那个大怪物打起来了。
好家伙,这场战斗可真叫厉害,直打的天昏地暗,是地动山摇。两个人正大的难解难分的时候,孙悟空手疾眼快,从身上拔下来一根猴毛,“噗”吹了一口气,小声说了一声“变”,那根猴毛变成了一个假孙悟空。假孙悟空拿着一根金箍棒就跟哪吒打。孙悟空的真身子转到哪吒身后对准哪吒“啪”地就是一棒,哪吒没来得及躲,一下就打在他左胳膊上,疼的他撒腿就跑。
见了李天王就说:“哎呀,爸爸,那个猴头太厉害了,孩儿打不过他。”“嗯,这个猴子这么厉害,那咱们回去报告玉皇大帝再想办法吧!”说着他们架着云就回了天宫了。
玉皇大帝听了李天王的报告气的浑身哆嗦呀:“哎呀,这个猴子这么厉害?如何是好呢?怎么办呢?”那些个文官武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办法。
这时候那个太白金星又跟玉皇大帝说了:“那个猴头本事这么大,恐怕咱们难以打胜他呀,我看嘛,不如,还是把他叫到天上来,就答应他让他当齐天大圣,给他这么个空名儿,那又算的了什么呢?要不然的话,他真的打上了凌霄宝殿,那,那可就不好办了。”
玉皇大帝一听,又是生气,又是着急,又是害怕。想了半天,没别的办法,只好又答应了。
太白金星又去请孙悟空说玉皇大帝答应他当齐天大圣了。就这么样,孙悟空第二次又到了天上。他来到了凌霄宝殿,玉皇大帝封了他为齐天大圣,他高兴极了。天天除了吃饱喝足就是睡觉。没事儿干呢。怎么办呢?他就到各处宫殿里头去逛逛,溜达溜达,跟那个神仙新官们交了朋友了,倒也逍遥自在,生活的顶美的。
可是有这么一天。一个姓许的真人就跟玉皇大帝说了:“孙悟空这个猴头整天东游西逛,要是不给他点事儿做,这日子长了恐怕他要出乱子啊,无事生非呀!”玉皇大帝觉得有理,那叫这个猴头干什么去呢?对,叫他去管那个蟠桃园,看桃树。嗯,好。这样想着,玉皇大帝就把孙悟空叫到凌霄宝殿,跟孙悟空说:“大圣啊,你闲着没事儿,替我看管桃园好吗?”“什么?看桃园,好好,行行。”
孙悟空就来到了桃园,看门的土地神立刻就迎接,行礼,“大圣,您来啦,来啦。”
“哎,你先把这个园子里的情况跟我说说吧!”
“好的,大圣,您看,这个桃园,一共有三千六百颗桃树,前边这是一千二百颗,花儿开的不大,结的桃子也小,三千年才熟一次,吃了这种小桃能够成仙得道,身体健康;您再看中间那一千二百颗,那是双层花瓣,这个桃子甜极了,要六千年熟一次,吃了这种桃啊,可以长生不老;来,您看,最后边的这,这是一千二百颗,这种桃大,核小,九千年才熟一次,要是吃了这种桃啊,就能像月亮和太阳那样,永生不死啊。”孙悟空一听啊,高兴地直蹦,从那天起,他就三天两头地上蟠桃园这儿来瞧瞧。
有一天他一看桃树上的桃子发红了,熟了。他高兴了,他就跟园子里的神仙,跟那个土地神说:“哎哎哎,我老孙累了,要在园子里头睡一觉,你们都到园子外边去,在外边等我。”园子里头的神仙跟那个土地神谁敢不听他的呀?全都出去了。孙悟空,“噌”上了树了,就挑那个熟透了的桃子,拼命地猛吃。吃饱了他就睡觉。就这么着,孙悟空是天天上这来吃桃。
这天王母娘娘要开蟠桃盛会,派了七个仙女到这儿来摘桃,仙女们来到园子里头一瞧,奇怪呀,这桃树上的桃子怎么这么稀稀拉拉的呀?哎,怎么就剩了几个青的了?他们哪儿知道,那熟透了的桃都叫孙悟空给吃了。
仙女们找了半天才在一棵树上找到一个半边青半边红的桃,刚要伸手摘,把他们吓坏了。从树上掉下来了,变成了孙悟空了。你说多逗啊?原来孙悟空吃饱了桃,他变成了桃在那睡觉呢。孙悟空现了原形,在那大叫一声“你们是什么人?敢来偷桃?真真大胆。”
七个仙女吓得扑通扑通地全跪下了。“大圣,大圣,您别生气,是王母娘娘要开蟠桃大会,叫我们来摘桃的。”
“什么?开蟠桃大会?”
“是。”
“快告诉我,都请哪些客人?”
“有……,按照老规矩啊,请的有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极观音,北极玄灵,还有赤脚大仙,还有……”
“行了行了,别说了,听我问你,请的客人有我老孙没有啊?”
“这,这没听说过”“啊?没听说过。好了,你们就在这儿等着,我老孙自己去打听打听。”
说完,孙悟空刚要走又站住了,他一回头用手指了指那七个仙女说了一声:“住住住”好家伙,这一说住住住不要紧,原来这是一个定身法,把那七个仙女给定在树底下了,一动也不能动了。接着孙悟空“噌”地一下跳出了蟠桃园,驾着云彩就往王母娘娘住着的那个瑶池跑去了。
他要干什么呀?明天我再跟你们说。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要大胆勇敢地去实践。
丰沛的雨水使田里杂草狂长。
农夫见了,非除之而不甘。尤其是红根猪草对庄稼为害甚烈,农夫更是深恶痛绝!
红根猪草忍不住叹息道:“我们如此不受欢迎,遭人唾弃,活着何苦呢!”
其他的杂草赶紧安慰说:“其实,我们都不必妄自菲薄,只是站错了位置而已。如若将你拔切后喂猪,显然是很好的饲料。当然还可以与我们一起拔晒后烧成草灰,不也能肥沃土壤么?”
农夫听了,立即改变了对杂草的态度,将它们化腐朽为神奇,使它
的确,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只是我们常常被其表面现象所蒙蔽或迷惑罢了!
相传,古代有个姓卢的书生,家境贫穷潦倒,却贪图享乐,官迷心窍。有一次,在旅店里道士吕翁给卢生一个枕头,并对他说:‘‘只要枕着它睡觉,一切就会称心如意。”当时旅店的人正熬黄粱(即小米粥),卢生便枕着吕翁给的枕头睡去。沉睡之中,他梦见自己被封官拜相,并娶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妻子,从此儿孙绕膝,人丁兴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卢生高兴极了,以致一惊而起,只见吕翁仍在身旁,锅中黄粱尚未煮熟,刚才只不过是作了一个短暂的美梦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不从实出发的想法、欲望终归要消失。它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量体裁衣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杯弓蛇影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螳螂捕蝉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人面兽心
杨朱特地请老子到家里请教问题,老子给他将各种各样的为人,圣人都是看心智的而不是看外表,凡人则看中人的外表。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都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而夏桀、殷纣、鲁桓、楚穆这些人面兽心的家伙危害人间。
人面兽心: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无价之宝
战国时期,魏国一农民锄草时发现一块玉石,拿回家请邻居鉴定。邻居知道是宝石就骗他不是吉祥之物,让他放回原处,自己则偷偷拿回家里,担心获祸或获罪,就进献给魏王。经鉴定为无价之宝,魏王一高兴就赏他很多金银珠宝。
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曲高和寡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奇货可居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作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说:“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作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工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周瑜和诸葛亮都曾经被诗人用“羽扇纶巾”来形容过:
《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嗟来之食
齐国大饥荒。有个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锅粥,摆在大路边上,救济挨饿的人。有一个人饿得有气没力,跌跌撞撞地从大路那头走过来。黔敖看见了就大声吆喝说:“嗨,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那个人抬起头来,瞪着眼睛对黔敖说:“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所以饿成这样了!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哪!”黔敖才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好,赶忙道歉。可是那个人怎么说也不肯吃,终于饿死了。
“嗟来之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比喻用恶劣的恩赐态度给别人的东西。有人很有骨气,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说他“不食嗟来之食”。“嗟”是吆喝的声音,“来”是很不礼貌地呼唤别人过来。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提示]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徽之(字子猷),一次从酣睡中醒来。当他打开窗户,看到一地洁白。于是,诗性大发,吟起了左思的《招隐诗》来。
吟着吟着,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这时的戴逵却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
于是他立马动身,连夜乘小舟前往。
经过一夜,他也来到了戴逵家门前。然而,他却突然折返。
后来,有人问他这又是为何?他答:“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前往,既然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非得要见戴逵?”
率性而为、洒脱不羁,魏晋风度由此可见一斑。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起因:鲁智深为了替金氏父女金出气三拳打死了郑屠后,弃职逃往他地。他先来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因不守佛规,喝酒闹事,方丈又把他介绍到大相国寺看菜园子。
经过:菜园子附近住着二、三十个泼皮,他们常来菜园子偷菜,已换了几个看园子的人都管不了他们。这次听说有换了个新人,便来闹事,没想到被鲁智深把两个领头的踢到粪坑里,吓得他们跪地求饶。第二天,泼皮们买些酒菜向鲁智深赔礼。大家正吃得高兴,听到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泼皮们说这叫声不吉利,吵的人心烦,便欲搬梯子拆掉鸟巢。鲁智深乘着酒性,先用手推了推,便脱下外套,右手向下,将腰跨一掀,竟然将碗口大的杨柳连根拔起来。
结果:众泼皮惊得个个目瞪口呆,忙跪在地上拜鲁智深为师。
在东汉时期,张刚部长敢于以正义说话,并因其直率而闻名。他不仅畏惧太监的不良行为,而且还害怕权力,暴露了梁漱溟的罪恶。梁漱溟教张刚的力量,恨他。他决定报复他。他没有机会。
当时,平民张莹指挥一支数万人的叛乱军队,在广陵地区(现江苏省和安徽省边境)对抗政府,杀害当地官僚。东汉政府多次派兵镇压,想要扑灭起义之火。然而,由于起义人民勇敢地战斗,起义的火焰越来越多地燃烧起来。
当梁漱溟看到张莹的情况如此激烈时,他指出,知己推荐张刚为广陵泰寿,并想用张英的刀来摆脱张刚,以便他能解决自己的痛苦。
张刚去了办公室。通过调查研究,他了解到张颖等人是因为广陵官员过分粉碎了农民,他们被迫反叛。因此,他冒着生命危险,只带领少数人来张英兵。在受到武力威胁时,他坚称自己永远不会杀害叛乱分子,只希望他们能够回到法庭。
在张刚的辛勤工作的压力下,张颖坦率地说:“我们只是一个荒野的傻瓜,法院无法理解我们的痛苦,我们不能忍受腐败官员的迷恋。这是唯一的反叛。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看看我们的情况,就像在锅里游泳的鱼一样,它不会持续很久。我们愿意回到法庭,然后我们就会安全。“
后来,张英国没有说什么,真的带领一些部队向政府投降
成语意思:经常被用� 水壶:锅。
卫青惜马
卫青初入宫时,被安排到建章营当马夫。汉武帝有一次打猎时,一箭就射中了马的咽喉,随行的羽林军纷纷夸赞汉武帝箭法精准。唯独身为马夫的卫青喊道:“陛下不能杀马啊,陛下你射杀的是建章营的军马啊!”说着,立刻跪下来为马疗伤,并不停地哭诉。
汉武帝很奇怪就问他缘由,卫青解释说,汉军之所以打不过匈奴,是因为匈奴人爱自己的马,而汉朝人不爱自己的马,汉朝只会把公主送出去和亲换取和平。汉武帝听后十分惭愧,后来逐渐发现卫青能力出众,便对卫青委以重任。卫青果然不负众望,后来带领汉军大破匈奴,为稳固汉朝北部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考虑问题高度决定着出路。
螳螂捕蝉
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他已经下了决心,对臣子们说:“谁要是劝阻我,我就把谁杀了!”吴王身旁有一个侍候他的少年,想劝吴王不要出兵,可是不敢直说。他就每天清早起来,拿着弹弓和泥丸,在花园里走来走去,想让吴王看见,好趁此劝劝吴王。
直到第三天早上,吴王起来偶尔向窗外一望,看见那少年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就唤他说:“孩子,你大清早在花园里干什么呢?你看,你的衣服都叫露水给打湿了。”那少年把手里的弹弓扬了一扬,说:“大王,别作声。您看树上有一只知了,正在高高兴兴地喝露水呢!他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吴王听了觉得好笑,说:“螳螂捉知了,这有什么稀奇呢!你真是个孩子!”那少年仍旧很有兴趣地说:“您看,那螳螂悄悄地绕过树枝,正要扑上去,没想到有一只黄雀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吴王在窗子里可什么也没看见,就问:“那黄雀又怎样呢?”
那少年把泥丸搭在弹弓上,说:“黄雀伸长了脖子,正要去啄螳螂,没想到我已经瞄准了他的小脑袋了。这三个家伙都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顾背后的祸患。”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想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说得对。”于是,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和“黄雀在后”连在一起用。比喻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顾背后的祸患。
贾府热闹非凡,贾母开宴庆生日,贾政陪贾母一起玩闹、猜谜与讲笑话,大家十分高兴。贾政因故离开,宝玉就神气活现了,他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满口批评,说这个的这句不好,那个的破的不恰当,就像开了锁的猴子一样活泼。
宋国有个人养了一窝的猪,到了冬天猪怕冷,这个宋国人就在猪圈里放了很多的草让猪御寒。有一只兔子半夜跑到猪圈里偷吃猪圈里的草,不料因为天黑看不见,一不小心掉到了猪圈旁边的猪粪池里淹死了.第二天那个宋国人看到了死兔子很高兴,于是就天天的守在猪圈旁边希望哪天再有兔子偷吃猪圈里的草淹死在猪粪池里。这就是守猪待兔的由来,猪和株是通假字,所以史书上又称守猪待兔为守株待兔。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务必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齐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资料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资料了。”
枭将东徙
汉代的刘向为了说明“知己者不怨人”的道理,举了个寓言故事:枭(一种猛禽)遇到鸠(一种水鸟)。鸠问它:“你要去哪里?”枭说:“我要搬到东方去住。”鸠问它为什么,枭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搬到东方去。”鸠说:“那你就改一改你的叫声吧,如果你不改的话,你到了东方,东方的人也会讨厌你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从根本入手。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会到溪边去浣纱,溪中的鱼看到西施,觉得自己长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汉朝的时候,也有一个美女叫王昭君,她要出塞去嫁给番王的时候,天空飞过的雁,看到王昭君长得那么漂亮,都惊讶的忘记该怎么飞了,全坠落到树林里面。后来,大家在称赞一个女人长得很漂亮,就说她有沉鱼落雁的容貌。
成语意思: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抱诚守真
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平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平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
《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其实说千道万,聪明的为人处世法,就是真诚;只要真诚,就一定打动人。
真诚是自己的发自内心,和对他人的设身处地,又有谁不会被打动呢?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门上燃起了大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声叫道:“不好了,城门着火了,我们赶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他们居住的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结果,除了那条鱼外,别的鱼都设有逃走。
这时,人们赶来救火,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往城门上泼,不一会,火被熄灭了。由于舀干了池塘里的水,没逃走的鱼全遭了殃。
因为城门失火,导致没有逃走的鱼遭了殃,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割断联系就要受到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