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文体并不陌生。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转载于: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运用品读学习型教学模式,产生式教学策略与替代式教学策略交替使用,利用课件演示等手段。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语,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好课件,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内容,最好对课文熟悉到能背诵的程度。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无

4、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课件出示音乐《北京欢迎你》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同学们都去过北京吗?大家今天想不想到北京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图片展示一些北京的著名景点。

课件出示图片: 长城 故宫 天坛 鸟巢 水立方

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点?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课件出示颐和园图片)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板书课题:颐和园。

“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 “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是保养皇亲国戚身体健康的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颐和园参观参观。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 、《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

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深入课文学习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

(2)出示“长廊”图片。

(3)提问: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横槛上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两旁的花木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有700多米长、分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美

(4) 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让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女同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2)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3)请大家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4)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5)提问: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佛香阁——高大,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1)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万寿山”段落。

(2)找出看到的景物。

(3)课件出示带“滑”的句子。讲解“滑”的用法。(有“滑”字的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与前面的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比赛谁读的最美。(分组比赛)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

(1)、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从课文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3)、自由轻声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板书:美 大

(四)拓展延伸,续说美景

颐和园的美景远远不止这几处景色,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览。”

(1)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你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和所搜集的资料来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介绍时用上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片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出示第3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下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板书课题,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音和带生字的词要多读几遍。

2、把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课件出示词语。长廓、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隐隐约约、神情气爽、金碧辉煌。

4、检查自学生词情况:(1)指名朗读词语、(2)齐读、(3)联系前后文内容解释带点词语、(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5、摘录课文的首尾句。课件出示: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都是写颐和园美丽的。

我发现这两句话是课文的起始句和总结句。

师小结:开头结尾互相照应,让我们感受到文章结构的严谨,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

师:景色表现了颐和园美丽?

生:作者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景色,三写昆明湖景色。三处景观都突出了《颐和园》的大、美的特点。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几处景物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能看出来?一边勾画一边用箭头标出游览的示意图。

师:课件演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师:作者用了那些动词,把各处写物的连接起来的?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这些叙述游览过程的动词,过渡连接景物的。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析。读一读,感受一下。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师:我们就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先领略一下长廊的美。

师:播放课件,师范读。

师: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从哪体会出长廊的哪美?

生:(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长,间数多。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堪称是艺术珍品。

(4)长廊周围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了长廊解花盛开时的美。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小结: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设计精致美观,表现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精湛的技术,我们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悟到长廊的美。

播放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师: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

生:佛香阁、排云殿。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耸立”一词感受到佛香阁高;“一排排”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红、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

指导朗读;

师:我们从这些词领略到“万寿山”的景观壮丽。在万寿山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昆明湖美在哪?

生:又静又绿。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作者为什么没用“划船”的“划”,而用滑冰的“滑”?

生: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所以用“滑”比“划”好。

生: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来吧,读一读感悟它的妙处。

师过渡: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美丽的什么?

生:美丽的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师: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师: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五、师总结: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光辉成就以极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六、作业链接:

1、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2、小练笔: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长廊、横槛,画舫”等词语,并能完成作业本第一题。

2. 能理清作者游览路线,知道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通过抓重点字词的方法感悟长廊的美丽。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长廊的美,并能有所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一.课前谈话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去游览一下几处名胜风景,请你联系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猜一猜这是哪里?出示学过的课文图片,如西沙群岛,长城等表现我国名胜风景的图片,回顾旧知。

引入课文,师: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做“颐和园”。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起边说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里面是一个口。(描红口字)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指名读、齐读。出示图片理解什么是横槛

2.快速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题,齐读

3.师:现在难度升级了哦,看看你能否填正确呢?出示作业本第5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充分,那你是怎么知道作者先去了长廊再去了其他的几个地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地找找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作者游览顺序

师:作者先去的地方是长廊,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出示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师:你是从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发现的,真不错。那么接下去作者去的这些地方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出示四句话,师:作

者先去了___,再去了___,接着去了_____,最后去了_____。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就是作者游览颐和园的(生说:顺序)也就是说,这篇课文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描写的,这是本单元我们要掌握的一种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在书上做一下批注。如果刚刚的题目有错误的,也请你马上把它订正好。

2.整体感知

师:刚刚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那么谁来说一说读了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用文中的话来概括)师:哦,这是在夸赞颐和园,还有哪句话也在夸赞颐和园呢?(1.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话一句在课文开头,一句在课文结尾,两句话又都是在夸赞颐和园,我们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写法啊?(首尾呼应)

四.品读课文,游览长廊

师:作者说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它到底美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先跟随作者去游览长廊吧。板书长廊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长廊美在哪里,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A、预设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圈圈画画有关词语,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廊的美呢? ① “绿漆”、“红漆”,有红的有绿的,颜色很鲜艳,很分明是吧,那就请你美美地读读这句话吧。

② 一眼望不到头。这说明了什么?(长廊很长)师:是啊,长廊的美首先在于它的长之美。你们有没有过一眼望不到头的这种感受?(大海)。当你远眺大海,一眼望去,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多叫几个朗读)

③ 作者又是怎样把一眼望不到头写具体的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师:你真会学习,能够联系下文去理解。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自己阅读。请你再圈圈有关词语,作者是怎样把一眼望不到头写具体的?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用上了数字之后就把长廊写得(跟具体了 ),这就是我

们经常在说明文中见到的一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

出示长廊图片,看,这就是长廊,师:我刚刚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声,赞叹声,那就请你们再带着惊叹,带着赞美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B、预设二:你还感受从哪里到了长廊的美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预设1.画数量多。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圈圈画画有关词语,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画多。

每一间 都有 几千幅画 师:是啊,画的数量真多,你能不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多叫几个读读)

②预设2.画内容丰富

你从哪儿读懂了画的内容丰富呢?(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师:是啊,内容这么多,而且每一幅画都是各不相同的。想不想看看横槛上的画呢?

③出示图片,看着这些多姿多彩的画,你想说些什么呢?当想到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能在小小的横槛上画出了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④小练笔,假如你是颐和园内的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讲解长廊上的画呢? 各位游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长廊上的画吧,大家请看,这一幅幅画___________,你们看,特别是这幅画_____________________。(印出来) 小结: 这些彩画没有文字说明,但我们却能从中读出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每一幅画都足以见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工匠们的鲜血与智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预设三:

周围环境美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长廊两旁花木很多)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呀? (栽满,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是啊,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首写花

的歌谣,正月梅花??

师:长廊不仅很长,画很美,连他周围的(环境)也很美。

闭上眼睛,我们来感受一下环境之美吧。炎炎夏日,你漫步于长廊,忽然一阵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风中还夹杂着一丝丝甜甜的荷花香,用力深呼吸一下,立刻冲去了身上的暑热,你有什么感受啊?这就是神清气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荷花还没凋零,雪白的栀子花又静静地开放了,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酝酿,让我们一起深呼吸一下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五.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走在长廊上,向前望去,生读___________,向上看,生读___________,环顾左右,生读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把长廊的美写了出来。 师:当走在长廊上,手抚摸着五彩的柱子,想到我们的祖先没有先进的工具,却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建筑,此时你又有怎样的心情?(骄傲,自豪)那就请你骄傲地读一读。配乐齐读。师:读了整段话,你发现了吗第一句话和其他几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总分)你观察地真仔细。希望同学们也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多用用这种写法。好吗

六.小结:仅仅一段长廊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相信园中的其他景色也一定会让我们更加流连忘返的。

《颐和园》教案 篇5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美、大

老师:对阿。

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

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啊(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

排云殿

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精读课文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⑴ 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

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⑶ 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⑷ 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让学生领略颐和园的无穷魅力,为祖国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创意:

整堂课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能当好小导游把景物特点介绍清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1、能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移步换景的句子。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

3、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览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认真地预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2、我们看到的颐和园很美,作者写得也很美,这节课,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导游,把颐和园介绍得更美,有兴趣吗?可是,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这篇课文,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导游。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想一想作者到过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2、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过渡;刚才不少同学表现得不错,弄清了作者的浏览顺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不过,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你们呢?有信心吗?

3、分清段落,找出作者浏览时地点转移的句子。

a、启发:小导游们,你们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得知作者的游览顺序的呢?请你把笔拿出来,用横线在书上作上记号。

b、抽生回答。

c、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找得非常准,这些句子在自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说清了游览顺序。

三、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激趣:小导游们,我们先介绍长廊可以吗?

2、抽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作者介绍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长廊很长的?用笔作上记号。

5、哪些句子在写长廊的画和花的`呢?

6、“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

7、美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8、抽生上台当小导游。

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去介绍,学生上台介绍时出示长廊的课件。

四、自学课文后面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进行介绍。

1、过渡激趣:你能把后面的介绍好吗?

2、总结学法。

3、学生自学。

4、小组汇报。

5、抽代表汇报。

(学生上台介绍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出示相应的课件,有没有听懂的可以提问)

6、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时,教师要相机出示重点句和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重点字:“滑”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要让学生多读去体会。

五、抓写作特点,促作文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也到过不少的地方去游玩过,你能像作者一样把游玩的景点写出来吗?

师生共同回忆、归纳。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六、拓展。

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七、全文总结。

今天,我们在一个个小导游的带领下作了一次免费的旅游,小导游们精彩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为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设计

长廊(内—外)

18颐和园万寿山(上—下)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堤—岛—桥)

《颐和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金碧辉煌、琉璃瓦”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也”“几乎”的用法。

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3、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说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媒体出示、感受园林美景。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2、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颐”

3、齐读课题

4、播放媒体,感受美景。用一句话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

1、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

交流 板书: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十七孔桥

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1)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

(2)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

(3)引读过渡句

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板书说是或作者的游览线路?

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向我们介绍他所看到的景点的。

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

三、突破重点,掌握游记写法。

1、学习第2~~5节,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默读第2~~5节,讨论:作者怎样把这些景点介绍清楚的?

(2)交流

长廊:作者先写长廊里横槛上的画,再写长廊两旁的花木。

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中间的长廊怎么样?……

长廊的两旁又是怎样的呢?……

万寿山脚下:作者是从上往下看,先介绍上面的佛香阁,再介绍下面的排云殿。

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上面是……下面是……

佛香阁前:作者登上万寿山,先向下看,再看正前方,最后向东远眺。

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呢?……

昆明湖:先写两岸,再写湖中心,最后写湖上最有特色的石桥。

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边,两岸有什么?……

湖中心呢?……湖上最有特色的要数十七孔桥了……

(3)师小结:不同的景点,作者用了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的。

板书:按方位顺序介绍

2、再读句子,感受景点的特点。

(1)过渡:作者又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写出这些景点的特点的呢?再读句子,找出你喜欢的景点加以说明。

(2)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①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看图感知“700多米”。

B、出示横槛上的画,理解“横槛”,朗读。

C、小结:长廊的特点就是长和彩画多。

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A、出示图片,理解“琉璃瓦”。

B、读句子。

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快碧玉。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体会比喻的作用。

B、理解“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意思。

C、指导朗读。

④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要用“也”?

联系前文,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B、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抓住景点特点

四、总结全文,运用写作方法。

1、总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游览路线,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2、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长廊 佛香阁 按一定游览路线

16、颐和园 万寿山 排云殿 按方位顺序

昆明湖 十七孔桥 抓住景点特点

教学效果反馈:

课文是一篇游记,所以了解课文线索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文中表示地名的词语,再划出过渡句,引读这些句子,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方位顺序来描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将每部分景物与作者之间的位置了解清楚,学习如何写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