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优秀16篇】

随着现代社会电子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已经日趋成熟化,

计算机论文参考 1

摘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要以推进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培养善于思维并不断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提出将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三四三”模式,具体阐释了一个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课程内容、四种教学方法和三个效果评价环节,并探讨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一三四三”模式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想能够被人们用于管理日常生活,解决各领域问题,并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具备计算思维的人能够通过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将计算机科学中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他事物之中,以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准确程度,同时,能够善于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通过规范的方式将复杂问题转化为若干简单事物加以解决,并及时调整方式方法以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在教学领域,计算思维也能够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对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要求

“大数据”不是单指技术形态,而是针对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和数据种类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同样面临“大数据”的时代冲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被充分地数字化和网络化。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伴随相应数据的产生,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实质上就是计算,这就是计算思维的用武之地。

(二)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主观诉求

计算思维为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新视角,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强调了创造知识而非简单使用信息,提高了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创造和创新能力[1]。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计算思维的思维方式,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科技的发展创新提供准备。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基于计算思维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掌握基于计算思维的问题求解方法,为未来利用计算手段进行学科创新研究奠定基础。基于计算思维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重点要进行的是用计算机语言表述形式来进行现实问题的转化,而不是单一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2]。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三四三”模式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焦点。设计一个融入计算思维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需要考虑将计算思维各特征点多视角、宽领域、立体化地融入到课程体系设计中。引入计算思维将会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并进行新的剪裁和增删。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从实例出发,紧紧围绕各学科学生在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系列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高级管理[3]。一方面,要带领学生熟悉和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自觉运用抽象、约简、转化等方法,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成计算机世界的描述方式;另一方面,要借助计算机高级语言实现计算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动化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思维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现实情景描述,即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应用背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激发学生发现并描述问题的潜能[4]。二是概括问题,也就是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和抽象,提炼出要素并转化成信息世界的描述方式,培养学生抽象、约简和归纳的计算思维能力。三是处理过程,即运用基础知识对上一阶段中抽象到的问题进行求解,细化处理步骤,确定问题的处理模式。四是确定课程体系的过程,对上述每个阶段中细化得到的处理过程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结构表示出来,设计一个包括主干课程和分级课程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基于计算思维确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以计算思维的引导、培养和锻炼为目标,从适应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总体上确定三个方面内容: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计算机实践课程。

1、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主要是针对思维方式和主观意识的培养训练,利用计算机计算速度高、存储量大和智能化强等优点,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将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在思维与认知方面进行等量转换,在现实中自觉运用这种转换思维的能力就是计算思维意识课程培养的目标[5]。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编程的思维和理论来描述并界定人类的自然语言,同时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为人类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的课程内容。

2、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育,应是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不只是面向计算机学科。在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

3、计算机实践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并体现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式设计实验过程和步骤。设计基于关注点分离的层次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

1、双向互动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转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可灵活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构建主义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并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样性及重构性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抽象、求解思路及方法的探讨中导出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思想及方法,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和计算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法。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构建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具有开放性,教师负责给出参考步骤和引导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3、反馈递进法。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递归的思想,把复杂的问题变为与原问题相似的简单问题,减少重复计算,学生利用并行处理和逆向思维,对问题进行描述,反馈给教师,师生双向沟通,进一步设计并确定求解问题的方案。

4、二维教学法。既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广度,又注重其深度。广度教学是指从自然、社会中的广义计算拓展到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将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映射到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并进行概念抽象。深度教学是指基于学生深度理解与思维相关的理论与概念,进一步探讨思维本质和应用,进而强化思维的作用和价值。将广度教学与深度教学有效结合,从广度教学延展到深度教学,形成二维教学法。

(四)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

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包括三个环节,即评价、反馈和优化。

1、评价是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量化考核,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学效果。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对学生探索发现并构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求解及系统设计中计算思维能力程度的考核,加大实践成绩权重,重点检测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上的思维能力。

2、反馈是通过教学评价,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计算思维引导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只有通过反馈信息调节教学行为,及时调控课程计划,才能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3、优化是在评价与反馈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而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遵循教学规律,合理确定优化教学的标准,开展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一三四三”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提升教师认识与素质

计算思维对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基础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在工作、教学和生活中都在潜移默化地应用,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或者作为一个系统的理念提出来,并传授给学生[6]。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的讲解、案例的设计的实施最终都将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在本轮改革中将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培训、自身学习、同行之间的讨论交流,在认识、方法上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通过集思广益和研讨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要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既使学生的应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又要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融入计算思维的要素,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意识,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进而形成问题求解能力。通过上机的实践教学,在讲练结合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从学生的实际应用出发,既要有通识知识,又要符合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另外,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内容的设置和案例的设计方面要有针对性,确保学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递进式的知识的提高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

(三)有效融合教学过程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

很多高校过去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计算思维”应体现出既能感知又能实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方式,科学融合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并在课程内容编排和体系结构设计方面体现具有“计算思维”特征的创新性。课程内容体系贯穿理解计算机的知识、应用、方法等三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查找资料、购买东西等,但是学生只是会简单地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而一些高级的搜索技巧几乎都不会。在学生的信息查询的教学中,要将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应用(信息检索的技巧和高级检索方式)、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进行融合,不仅是具体应用,还要举一反三,归纳分析,总结规律,上升为思维。

参考文献

[1]耿国华。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10):12—15.

[2]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4):4—8.

[3]罗芳,杨长兴。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9):83—85,89.

[4]葛欣,席景科,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1):159—160.

[5]王文军,等。基于计算思维的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12):66—69.

[6]张蕾。面向计算思维的WPBL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100—105.

计算机论文 2

1、引言

S模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空中交通监视技术,相对传统的A/C模式二次监视雷达,采用了选址询问,扩展了数据链,扩充了系统容量,降低了系统内部干扰,因而在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是国际民航组织推荐使用的一种空管模式。而我国空管发展比较缓慢,目前还普遍使用的是A/C模式,但随着空中交通的发展,飞机密度的增加,势必也会向S模式监视系统发展。正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采用S模式,因而有关S模式的系列标准也没有颁布,系统性论述的相关文献也很少。有些文献认为,通过对传统A/C模式二次监视雷达进行简单的升级就可以实现S模式,笔者认为S模式除了在工作频点上与传统的A/C模式相同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特别是S模式的数据链功能,以及地面站的协同功能,使得S模式的控制相当复杂;同时,S模式地面二次监视雷达是一个逐步更换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必须考虑兼容现有的传统的A/C模式,因而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必须经过全面细致的设计才可能充分发挥S模式的效能。本文主要针对实现地面二次监视雷达的关键技术进行论述。

2、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系统简述

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系统是在传统的A/C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采用询问应答协同的工作方式,因而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系统包括具有S模式能力的地面二次雷达询问机和机载应答机两部分。国际民航组织为每架飞机分配了一个唯一地址(24位地址)[1],地面站可以对飞机进行选址询问,询问发射频率为1030MHz,接收频率为1090MHz,询问上行信号如图1所示,前2个脉冲为同步脉冲,P5为询问旁瓣抑制脉冲,P6为信息脉冲,采用DPSK调制,信息位长56bit或112bit,56bit称为短信号格式,主要用于监视,112bit称为长信号格式,除用于监视外还需要传输数据信息,也就是数据链功能都采用长信号格式,其码速率为4MHz。应答下行信号如图2所示,前4个脉冲是同步脉冲,后面56个脉冲或112个脉冲也分为长格式和短格式,采用脉位调制,码速率为1MHz。国际民航组织(ICAO)附件10中分别对上行和下行定义了S模式的24种格式,其中上行格式4、5、11、20、21、24用于二次监视雷达监视系统,0和16号格式用于ACAS系统,为以后扩展保留了17种格式;下行格式中,4、5、11、20、21、24用于二次雷达监视系统,0和16号格式用于ACAS系统,17、18、19号格式用于ADS-B,其中19号格式为军用。在二次监视雷达使用的几种格式中,11号格式是全呼询问和应答,主要用于对空中目标的捕获,以获取空中目标的S模式地址,4号和5号格式主要用于监视,以替代传统的A/C模式,4号格式传输高度信息,5号格式传输编号信息,20、21号格式主要用于数据传输,同时具有监视功能,24号格式主要用于扩展通信功能。在S模式数据链的功能上主要分为通信A、通信B、通信C和通信D4种,上行20、21号格式主要用于通信A,下行20、21主要用于通信B,上行24号格式用于通信C,下行24号格式用于通信D。通信A又分为广播通信A和一般通信A,广播通信A用于地面站向覆盖范围内的空中目标发送广播信息,一般通信A用于地面站对特定的飞机发送信息;通信B又分为地面发起的通信B(GICB)、空中发起的通信B(AICB)和广播通信B等[1-2]。

3、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组成及工作原理

S模式地面二次监视雷达主要组成如图3所示,包括天线系统、发射机、接收机、信道管理器、S模式回答处理器、A/C模式回答处理器、航迹处理、数据管理以及接口管理等部分。天线系统包括∑、Δ、Ω三通道单脉冲天线,和传统A/C模式二次监视雷达一样,为了减少垂直反射的影响,采用大垂直孔径天线。由于S模式询问机需要同时发射P6脉冲和旁瓣抑制脉冲(P5脉冲),发射机需采用主、辅两个发射机,主发射机发射信号脉冲和同步脉冲,辅助发射机发射旁瓣抑制脉冲,接收机采用三通道接收,∑、Δ通道接收机配合∑、Δ单脉冲天线,实现单脉冲测角,∑、Ω实现接收旁瓣抑制功能,分别采用S模式和A/C模式两个独立的回答处理器,实时的对每次回答进行信号处理,以得到每次回答的解码值;A/C模式凝聚器主要对驻留波束内的A/C模式回答进行凝聚,剔除异步干扰等;信道管理器主要对波束内要处理的S模式询问(包括数据传输任务)以及A/C模式询问进行时序上的管理;链路管理器主要完成通信任务与跟踪目标的配对、对活动列表的管理。

4、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关键技术

4.1S模式与A/C模式的兼容性

虽然S模式采用了点名询问,但在跟踪前是不知道空中目标的S模式地址,当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工作在多站情况下,可以通过相邻地面站的引导实现对目标的跟踪,但大多情况下需要自身对目标进行捕获,只有捕获锁定后的目标才能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传输。S模式目标的捕获是采用全呼询问,跟踪和数据传输采用选址询问,锁定后的目标不再对S模式全呼询问进行应答,为了方便管理和减少干扰,实际实施时,采用全呼和选址询问分时进行,其时序如图4所示,包括一个全呼询问周期跟一个轮询周期,在轮询周期内实现选址询问。考虑到从传统的A/C模式升级到S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因而国际民航组织在制定S模式标准时,充分考虑了A/C模式与S模式的兼容问题,使得A/C模式二次雷达监视系统与S模式二次雷达监视系统可以共存。在全呼询问时,对传统的A/C模式信号进行了改进,增加了P4脉冲,如图5的信号格式称为组合询问信号格式,对于传统的A/C模式应答机只识别P1~P3脉冲,并按识别的P1与P3的时间间隔确定询问模式,对于S模式应答机需要识别P4脉冲,P4为宽脉冲(1.6μs)时表示对所有应答机进行全呼询问,P4为窄脉冲(0.8μs)时表示仅对A/C模式应答机进行询问,S模式应答机接收到该信号不应答。但在实际使用中,人们更喜欢采用UF11号仅S模式全呼和短的组合询问格式(仅A/C模式回答)组成的时序对空中目标进行全呼询问,如图6所示,这样在同样覆盖范围内的S模式应答机和A/C模式应答机具有相同的接收时间窗,A/C模式应答机也有足够的时间从抑制A/C模式(仅S模式全呼)中恢复。

4.2S模式信道管理

由于S模式既要完成监视功能又要完成数据链功能,同时还要兼容传统的A/C模式,因而如何有序地安排和管理地面雷达在波束覆盖范围内目标的通信和监视任务显得尤为重要。S模式地面二次监视雷达需要一个专用的信道管理器来完成这些任务,其原理主要包括信道控制、事务预处理、目标列表更新、轮询进程安排和事务更新,如图7所示。信道控制实时监视时钟和天线指向,保证所有S模式和A/C模式活动都发生在恰当的时间和序列(波束驻留时间),每间隔一定时间,信道控制就指示事务预处理器提供即将进入波束的飞机清单;事务预处理查询包含目标预测位置的监视文件,如果将要进入波束的飞机有上行链路信息或下行链路信息需处理,那么事务预处理就会确定要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处理的数目和类型,事务预处理为每架飞机创建一张表单,表单包括一套要完成所有待处理的监视与通信任务所需要的完整说明;目标列表更新器组合这些表单为活动列表,并定期更新,表单上的条目是由事务预处理器所阐明的数据块。新目标中的数据块由事务预处理提供,并且被并入此列表,而那些离开波束或完成服务的目标,都会被清除。为了更好地估计算一个询问与应答的非冲突时序,活动目标列表是以目标距离递减的方式进行排序。事务更新是针对具有多任务的目标,对于有多任务的目标原则上是安排连续进行,如果某项任务成功进行,就会修改目标的数据块,以安排下一任务进行;如果某项任务进行不成功,会安排在下一时序继续进行;轮询进程安排信道管理器的输出时序,其原则是基于目标的距离,最远的先问,后续安排的询问目标,其回答不会与前一询问的回答交替,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时序安排,那么就会安排到下一循环进行。图8是一个信道管理轮询实例,在第1个循环实现了对4架飞机的询问,在第2个循环实现了对2架飞机的询问,从该图也可以看出,合理进行信道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4.3S模式链路管理

S模式地面二次监视雷达为S模式地-空数据链提供物理层和部分链路层的服务,S模式数据链功能主要包括通信A、广播通信A、GICB(Ground-in-itiatedComm-B)和AICB(Air-initiatedComm-B)等多种形式,实现这些数据链功能需要与地面数据链处理器(GDLP)和机载数据链处理器(ADLP)配合工作,如图9所示。对于进入地面二次监视雷达覆盖区的空中目标,地面二次监视雷达是靠定向天线实现与指定目标的通信,对一特定的飞机,每次扫描的波束驻留时间只有几十毫秒,对于飞机密度较大的区域,如果通信任务较多,势必有些目标的'通信任务不能在一次扫描完成,需要多次扫描,如何有序地实现与空中目标的通信,在天线指向目标前将具有通信任务的目标和任务种类提供给信道管理器,需要建立一个活动信息列表,这个活动信息列表是对地面二次雷达覆盖区域内的所有S模式目标列表,对新跟踪的目标需要及时加入活动列表,并建立与GDLP的链路连接,对飞出覆盖区的目标及时终止与GDLP的链接,并从活动信息列表中剔除,二次雷达只从GDLP接收在覆盖区内目标的通信任务,对活动列表中具有通信任务的目标进行长格式询问,对没有通信任务的进行监视询问(短格式询问),在活动信息列表的建立中,询问机需要将通过监视获得的目标位置信息与通过GDLP获得的通信任务进行配对,并分类进行管理,对未完成的通信任务进行更新。图10是GICB链路管理实例。

4.4S模式目标的捕获

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主要采用选址询问方式进行工作,但这只是在建立了目标跟踪的情况下,在对目标跟踪之前,需要对目标进行捕获、锁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的异步干扰。一旦被捕获,S模式飞机对随后的S模式全呼叫询问进行闭锁,此闭锁条件由S模式地面站通过S模式选址询问控制,如果因任何原因致使一架飞机在18s左右没有接收到地面站的闭锁命令选址询问,将自动解锁,以便普通S模式捕获可重新捕获飞机。如何快速捕获S模式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捕获技术,包括多站捕获与闭锁、非选择性捕获与闭锁、集群询问机捕获与闭锁,以及随机捕获等多种方式。S模式为每个具有共同覆盖区的地面询问机分配了了一个询问识别符(Ⅱ码)和监视识别符(SI码),并要求应答机能够根据Ⅱ码和SI码具有多站闭锁,针对不同的Ⅱ码和SI码锁,对应多达78个地面询问机的全呼捕获询问;非选择捕获与闭锁,是建立在Ⅱ=0的基础上,与S模式子网协议不兼容,不能用于普通的S模式捕获;集群询问机捕获与闭锁,是地面使用相同询问标识符的询问机通过地面网路协调它们的监视和通信任务,不需要每个询问机都去捕获目标;随机捕获,S模式地面站用一个特殊全呼叫询问命令进行询问,此命令指示飞机用一个特定的小于1的应答概率进行应答,由此降低的应答率意味着有些全呼叫应答被正确接收,并且这些飞机将被捕获。一旦一架飞机被捕获,它就被闭锁,就不会再干扰其他尚未被捕获飞机的全呼叫应答,这一过程一直重复,直到所有的飞机被捕获,这种捕获文献[3]中已有详细介绍。

4.5单脉冲技术

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要求一次询问、应答就能获得目标信息,这其中包括目标数据传输信息和监视获得的目标位置信息,而传统的滑窗技术需要多次询问才能获得理想的位置信息,很难满足S模式的要求,因而对于S模式地面询问机必须采用单脉冲技术,其原理如图11所示。通常二次监视雷达采用比幅单脉冲技术进行测角,根据接收到的∑、Δ通道的脉冲的幅度值计算出Δ/∑,由Δ/∑与偏离天线的法向值(OBA)的关系查表得到OBA值,与实时采集的天线指向值相加或相减得到目标的方位角,根据∑、Δ通道的相位超前滞后关系,判断目标在法线左边还是右边,以决定目标方位是加OBA值还是减OBA值。此外单脉冲技术除用于测角外,也用于多目标处理。

5、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接口要求

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接口主要分为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内部接口主要包括地面站询问机与询问天线的接口、询问机与本地控制盘的接口、询问机与维护显示器的接口,与天线的接口包括∑、Δ、Ω三通道射频接口和天线指向数据,天线指向信号采用增量编码方式,一路方位脉冲,一路正北脉冲;与本地控制盘的接口主要完成本地控制盘对询问机的工作参数进行设置,并实时监视询问机的状态,采用RS422接口;与本地维护监视器的接口主要对目标的航迹进行监视,采用RS422接口或网络接口。与外部设备的接口包括与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接口、与GDLP的接口、与本地用户的接口、与其他邻近地面站系统工作接口,实现S模式数据链功能与空管中心的监视接口和GDLP接口是必需的,与邻近地面二次监视雷达接口在多站协同工作时需要,对外接口都采用双冗余网络接口,如图12所示。与空中交通管制中心接口,主要向交通管制中心传输目标点迹/航迹报文,通常采用网络接口。由于我国还没有相应标准,我们参照欧洲航空组织监视数据交换报文CAT48《单站雷达目标发送报文》[4]执行。与地面数据链处理器GDLP的接口主要与GDLP进行双向数据交换,将从飞机上提取的数据发送给GDLP,把GDLP传来的数据通过二次监视雷达发送给飞机,同样采用网络接口,参照欧洲航空组织监视数据交换报文CAT18《S模式数据交换信息》[5]执行。

6、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链路计算

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链路计算同样遵从二次雷达的计算公式[6]:式中,Prcc为接收机输入口的接收功率,单位W;Ptrd为发射机在输出口的发射功率,单位W;GA为地面二次监视雷达天线增益;GT为应答机天线增益;LI为二次监视雷达到天线之间电缆损耗和;Lt为应答机到天线之间电缆损耗和;Lat为大气衰减;λ为波长,单位m;R为地面站和应答机天线之间的距离,单位m。在下行链路计算时,考虑到S模式必须采用单脉冲技术进行测角,系统应该留有足够的余量。

7、结束语

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具有监视、数据链功能,相比传统的A/C模式具有很多优势,是国际民航空中交通监视技术的发展方向,既可以采用单站工作方式也可以采用多站地面协同工作方式,其控制流程相当复杂。国内这方面的文献很少,国际民航组织也仅仅给出了一些规范性的要求,对其实施方式并没有作详细的规定。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空中交通密度的增加,在从传统A/C模式监视系统过渡到S模式监视系统的过程中,建议针对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的具体特点,制定和完善一系列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的实施标准及规范,才能逐步推行,这样才能最大发挥S模式的效能。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3

[1]王仁宏,数值逼近(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姚永雷。Web服务自动协商机制研究(博士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07.

[3]程昱。面向自治计算的自动服务协商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8.

[4]程皇。高济。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协商决策模型。软件学报。2009,20(8):2160-2169.

[5]郭静。陈英武。1-多交互协议本体的`描述。计算机工程。2008,34(12):162-166.

[6]翟社平。魏娟丽。李增智。基于概念语义协商的服务Agent划分。电子学报。2010,38(9):2030-2034.

[7]张林兰,电子市场中的双边同步自动协商研宄(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

[8]王斌。李艳。基于多Agent系统的自动协商机制及通用协商框架。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1):95-98.

[9]徐明。蔡鸿明。姜丽红。基于加速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协商策略研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4):1-3.

[10]甘早斌。朱春喜。马务等。基于遗传算法的关联议题并发谈判。软件学报。2012,23(11):2987-2999.

[11]侯薇。董红斌。印桂生。基于Bayesian学习的适应性优化协商模型。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4):721-730.

[12]孙天昊。电子商务中一对多协商研宄(博士论文).重庆大学。2008.

[13]吴国全。基于模式的复合服务监管关键技术研宄(博士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14]程志文。赵俊。李田等。Web服务QoS数据多源采集方法及实现。计算机科学。2009,8(8):180-211.

[15]于卫红。基于JADE平台的多Agent系统开发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16]甘健侯,姜跃,夏幼明,本体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11.

计算机教学方法论文 4

计算机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作为计算机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种方法:发现法、比喻说明法、协作法、娱乐法、练习法、表扬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发现法

“发现教学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教师要引出“发现点”。再次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发现”的内容,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发现”。这种发现的喜悦比单纯教师知识的传授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二、比喻说明法

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我最喜欢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手脚等器官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我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有一点明白了。

三、协作法

“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例如:当我在介绍“计算机病毒”时,可以安排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按照组长的分工,分别查找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危害传播方法、如何防范等信息,开展研究活动,然后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最后以网页或演示文档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四、娱乐法

汉字输入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 各式各样的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入实际训练。用“玩”这个手段,调动起学习的热情,达到促进练的目的,促进了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练习法

学好计算机的关键是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最基础的培养就是一定要让学生按照正确的姿势和指法进行实践操作,逐步养成良好的键盘操作习惯,掌握了这些以后,就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英打练习”软件使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演示如何正确进入某一菜单,并要求学生掌握这项功能的使用,然后要求学生上机试用并模仿进入其他各项,教师仅作个别指导,最后又让学生仔细观察界面上的提示,自己摸索着找到推出“英打练习”软件的方法。当然教师还必须注意个别辅导和观察,并作出适当的语言引导,更应注重在练习中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

六、表扬法

当代的初中学生年龄虽小,但大多已有较强荣誉感和好胜心,对老师的评价尤其在意。所以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网,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加以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针对不同程度水平的小组同学,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只要能达到目标,不断有进步就适时给予玩益智游戏的奖励。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学计算机教材内容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们每一个计算机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研究。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让我们大家能互相交流,把中学计算机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计算机论文参考 5

【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了很多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存在的雷电干扰理由展开的探讨,并提出了计算机网络防雷的措施和有效的策略,希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防雷设置,措施策略

一、前言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理由,计算机设计系统是由大量的微电子共同运转才会有效的,但是这些微电子共同作用的同时也会形成回合电路。

从而引导雷电的微波进入到系统内部,从而造成电脑系统的末端和接口的破坏,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

我们就雷电的防护措施展开了如下探讨:

二、雷电进入计算机网络的方式

1、电源部分

计算机网络系统电源部分遭受雷击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外的架空高压线路,导致过电压串入厂区内的低压配电系统;厂区周边发生雷击时,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导致部分能量耦合到低压配电系统;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导致建筑物基础地电位升高对低压配电系统反击放电。

2、计算机网络部分

雷电能量侵入计算机终端的途径如右图1所示。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外的通信线路,导致过电压串入厂区内的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将终端设备损坏;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物,雷电流沿柱内钢筋下泄时产生的lemp(雷击电磁脉冲)在机房内信号回路上感应产生的过电压击坏网络设备,厂区周边发生雷击时,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导致部分能量耦合到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导致建筑物基础地电位升高对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反击放电,将计算机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击坏。

三、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

1、雷电损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理由分析

现代的社会已经是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网络的发展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高科技的计算机器件、高精度的仪器被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去,计算机的芯片越小,其自身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就越强。但是它本身的耐压性就越弱,当受到雷电的袭击时,造成的损害就更大,这也是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的主要理由之一。

2、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的侵害形式

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直击雷,另一种是雷击电磁脉冲,前者指的是雷电等直接冲击建筑物或是地面上的各种设备机器等,造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损害。

外部的防护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不受自然雷击或者火灾的影响而发生的人身事故,内部的雷电系统指的是雷电和其他外界发生感应电流的泄露产生的人身事故。由于计算机是处在建筑物之内,是室内操作的,因此受到雷电直接的侵害小,主要是受到雷的冲击。因此,计算机的雷电防护主要是击电磁脉防护。

3、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侵害的主要途径

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雷电通过电源路线侵入到计算机系统,由于计算机的电源通过电力路线送到室内,如果电力路线遭到了雷电的袭击就会产生电力线路的中断,直接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崩溃。如果建筑物体受到雷电的袭击这时候在计算机的电源线路上会产生大量的雷击电磁脉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计算机的通信线路进行侵害,其中一种情况是静电感应,雷电的作用,计算机系统附近的线路会感应相反电荷;另一种情况是电磁感应。

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雷电防护

1、电源系统的防护

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的电压流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电源线线路的过电压就会少于电力设备。此时,要想通过电源对其进行相应的防护,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抑制瞬间过电压、过电流措施,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状态值。一旦雷电产生较大的电压、电流,在短时间内想对相应的电压进行限制或是泄流是比较困难的。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一理由,就应该根据相应防雷保护区原理对每个分区的交界处进行相应的防雷保护,可以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设备电缆内芯两端适当的加装避雷器,以保证二次电压设备安全。也可以在精密仪器设备及ups的前端适当的加装避雷器或是保护器,将其作为三级防护。只有通过多级防护,才能最大限度的对相应的雷电流进行限压或是泄流,以避开雷电对计算机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2、屏蔽措施和合理布线

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电缆连接器要进行屏蔽处理。如使用非屏蔽电缆入户前应穿金属管并埋入地中,入户前埋地水平距离不小于10m,架空入户的屏蔽金属两端及穿过雷电防护区交界处时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采用含金属部件的光缆进行通信或数据传输时应在出入机房光缆终端处将金属部件进行等电位连接。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为了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线路的屏蔽措施与选择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及机房的设计都显得十分重要。

3、机房位置选择

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物中,计算机房应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设在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电位连接和接地系统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电缆连接器要进行屏蔽处理。当机房设备较少时可采用s型、星型结构连接,此时设备所有金属部件除在接地基准点erp连接,设备金属部件之间相对绝缘。若采用m型网型结构等电位环型连接,则每隔5m设备与建筑物的主筋连接。设备的保护地、静电接地、交流接地、电缆的金属外层和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均应以最短的距离分别接到等电位连接带上。

4、直接雷防护

为了更好的保护计算机系统,屋顶也应该安装相应的避雷针、避雷器,并用相应的材质将避雷带个接地网进行连接,以保证机房内不同的金属外壳、工作连接及光线架等以最小的距离连接在一起。保证接地网和电源系统接地网等相互连接,以达到电压均衡的目的。直击雷的防护仍以避雷针、避雷带(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为主要防护策略。对其他防直击雷的装置应使用经省部级鉴定的产,楼房越高遭雷击的几率越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一类防雷建筑物超过30m;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45m;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时,还应采取防侧击雷措施和等电位防护措施。

5、安装spd

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种非线性元件。当雷电浪涌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时,信号spd动作,此时对地阻抗趋近于零,雷电流向大地中泄放。信号spd可以将雷电过电压箝制在计算机终湍或者交换机接口能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对它们形成保护。

6、信号系统的防护

计算机实现网络通信是通过相应介质来实现的,不仅通过普通电话线实现互联,也可能通过非屏蔽双绞线实现互联的。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信号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防护。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时候,尽量避开将通信电缆暴露地面,最好是将相应的电缆埋在地底下或是用屏蔽管槽将两端接地,也可以在入户前,安装相应的避雷器。在考虑信号传输宽带或是衰减的过程中,尽量与网络性能指标标准相一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今的网络计算机系统遭受到了电路雷电的破坏,但是我国的科学家不断的研究探索防雷的措施,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内部进行回合电路的防止,以及对于已经形成雷波的抑制都有很大研究的成果,相信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会更加的健康快速。

参考文献:

[1]何俊华,宾雍伟,宾雪。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防护[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李爱华,陈传振,任学民,等、计算机网络防雷误区分析[j].科技资讯,.

[3]宋军。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防雷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气象,2012.

[4]张湘,何刚。企业通信计算机网络防雷技术[j].山东煤炭科技,2013.

[5]蔡纪鹤,陈峰,杨振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j].低压电器,2013.

计算机论文致谢 6

这次毕业设计,我总结了大学中学到的知识以及大学传授的如何去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完成设计并收获了很多。

首先,在开始毕业设计的时候,我总结了整个大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面,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目标有了初步的定位。大学本科是一个传授全面的基础的知识的一个平台,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好基础知识,道德,精神以及一种自力更生、自行学习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找到今后职业的切入� 大学中,我学习了理工类的各种知识,文科类的道德法律知识,对于现在我的感受是,理工类的知识对于今后职业的选定做了铺垫,文科类的知识对于今后做人办事提供了明确指向。由于个人在经过四年各种知识的学习后,对软件方面产生了兴趣,故已经从大学中找到了职业的切入点,毕业设计也确定为以软件技术为载体,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第二,毕业设计让我深刻感受到,大学“授人以渔”的思想精髓。大学中,老师教会学生的知识因为时间、物理因素等各种因素是有限的。但是,大学中,老师教授的“授人以渔”的思想,赋予我们未来无限的学习可能性。在大四结束时,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的都会踏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无论什么岗位,学习依然是第一位。这时候我们没有老师,没有指定的课本,我们拥有的就是“渔”的技术,怎么去学习的能力。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开始学习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项目,做一个游戏。虽然学习过软件编程语言的基础,也自行学习C++等高级语言,但是对于做一个游戏,还是从未接触过。因此,我开始以“渔”的思想,自行寻找资料,自行学习,遇到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或从资料中查询,或从有经验的借鉴,做到以学 我学习了VC++,DirectDraw,WINDOWS编程,COM技术以及硬件显示原理等众多知识,虽然每一个都不是很全面,但是通过实际来学习,得到的效果缺非常好。

第三,毕业设计让我感受到人脉是财富。在制作毕业设计的时候,由于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以及由于软件项目自身的特色需要由一个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我不可避免的去接触各个方面。由于自身专业技术的局限性,我也不得不接触美术,硬件,软件等各方面的人才。通过咨询,求助来给游戏项目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之前同学都在各种专业、各种职位学习发展,这次毕业设计也给我一个机会好好跟他们沟通。我有幸学习到了很多,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帮助,我很感谢他们。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人脉的重要性,在未来的职业或者生活中,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事情,效率优先的现在,团队合作正是一个趋势。同时,我也感谢导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给我提供了很多建议和途径。也感谢研究生帮助我提供毕业设计的相关资料和消息。

最后,也是我即将毕业的时候。我由衷的感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大学生�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依然会继续学

计算机论文参考 7

1、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在近二十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专业是毕业生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人数超过10万。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该何去何从?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我们现在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次,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往往没有加以实践、应用,实际工作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2)考核制度依然是“分数为主”,造成学生只是惯性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什么是创新性教育?对计算机学科而言,创新性教育并不是期望学生进行发明研究,而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培养出既有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自学应变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怎样实施创新性教育?首先要创建面向本科教学、系统完善的、多层次多方向的、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新型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其次,要建立多层次、跨平台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最后,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是指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它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院每年开展科技节活动,学部每学期组织学生申报和实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计算机系由专职教师担任潜能导师指导各个大学生学习与创新团队。在开展这一系列科技学术活动的同时,注意把思想教育作为有形的载体,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担负起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2)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从学生“个性化教育”和计算机专业创新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开展是课内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具有课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3)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优秀的人才不仅能扎实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知识来进行创造性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指导作用的正是学生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

2、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

2.1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

学校的教育、氛围、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我们可以尽力多提供一些良性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这个环境就是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它包括学校的各类实践环节、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及各种技能培训和认证。平台的硬件支撑是学院、学部两级的实验室和大学生课外科研基地。

2.2做好支撑平台的各环节工作

各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因此,学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践教学涉及到许多方面,首先要制定好实践教学大纲,这也是本课题组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本课题组拟定了《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在该规定中对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细则。实验室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场所,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场所,强调创新是一句空话,国内外的许多著名的科技成果都是从实验室诞生的。实验室要向学生开放,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实验室做深入学习,跟老师做项目。为此课题组提出建议,草拟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试用)》。大学生课外科研基地是学生科协管理的群众科技练兵场所,它为学生提供了平等讨论问题的环境,它有更加灵活的开放方式。近年来,学校给予了许多支持,比如下拨经费,购买服务器、空调、桌椅等。一年来,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科研基地的管理办法,同时制订了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奖励办法。学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潜能导师制度”,在总结实施该院“个性化教育”经验基础上,各院系对如何全面实施潜能导师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

(1)组建学部潜能导师指导委员会,学部领导担任正副主任。

(2)对低年级和高年级潜能导师工作重点进行了划分。一年级潜能导师重点是启迪、发现学生自身亮点、优势和潜在能力。具体做法是,进一步优化一年级潜能导师方案,每个新生班设置1~2名潜能导师,采取潜能导师与辅导员相结合、面上学生与重点对象相结合、座谈交流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3种结合方式,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发掘自身优势、兴趣和潜能。高年级潜能导师重点根据学生自身亮点和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若干潜能培育平台,采取项目实施或者专题研究等形式,吸受、引导学生去挖掘、培养、激发、提升个人潜能。

(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进入上述平台,根据专业特点,给进入上述平台的学生配备潜能导师,并在潜能导师的指导下,挖掘、培养、实现、提升个人潜能。

(4)学生进入上述平台,取得相应成果,可计入个人总学分。

(5)学部采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担任潜能导师。

3、金字塔培养方式是有效途径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主张金子塔式的教育,底部为普及层,中部为培养层,顶部为精英层,针对各层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分类组织,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在实践创新平台下,通过逐级培养,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1学生课外的各种基础培训

(1)普及层:主要面向新生普及知识,包括机器拆装、应用软件使用、网页制作、C语言编程等,使学生提早了解计算机。

(2)培养层:主要面向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同学,老师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使参与的同学掌握一定的开发能力,主要内容涉及面向对象开发工具(如VB、VC、Java)、数据库应用(如SQL、Oracle)、电子方面(如单片机、数字电路)、网络编程(如ASP、WinSock)。

(3)精英层:主要面向在计算机方面有特长、有潜力、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深入理论知识的培训。

3.2学生科技立项

学校和系部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实验与科研资助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或实验项目计划,促进学校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项目的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请、项目实施、项目变更、项目结题等事项的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学生要及时终止。学校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组织学生项目评审、备案并对外公布。项目结束后,由学校组织项目验收,验收结果中,必需材料为各项目的总结报告,补充材料为论文、设计、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

3.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学院致力于发掘学生潜力,组织开展一系列围绕科技工作的竞赛,其中包括APP设计大赛、基础应用能力大赛、ICPC软件技术大赛、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选拔大赛、“思科杯”网络技术大赛、多媒体制作大赛等一系列科技竞赛。每年学院有350人次参赛,占全计算机专业学生总人数的70%左右。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在学校取得了较大的影响。除了以上校内竞赛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技术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竞赛、全国高校SuperMap杯GIS大赛等,通过这些比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撰写技术报告、学术论文的能力。

3.4组织各种专业认证考试培训

随着计算机方向日益多元化,各大国际知名的IT企业开始推广其企业的技术认证,这认证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微软公司的MCP认证、思科公司的CcomA/P认证、SUN公司的SCJP认证等,通过认证学习和考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广泛的被各种企业所接受,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这类认证的费用很高,学院积极与相关的培训机构洽谈,力争通过开放实验室、引入大学培训计划等方式帮助学生减低费用,切实服务学生。目前已经成功引入思科CcomA/P认证、RedHatLinux认证培训、工信部的ITAT认证考试,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拓展相关培训和认证。

3.5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开创校内外实习基地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优秀16篇】

3。6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近几年随着学院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各类科技项目的成功,有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可以供学生参加;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由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鼓励学生在科研领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另外,通过承接横向合作课题,并让学生参与系统的研发,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措施建议

1)选修课计入学分,对于在参加科技项目、学科竞赛和开放实验中表现突出并具有创新性成果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学校设立的创新学分。

2)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和稳定。实验师资队伍是从事实验(实践)教学工作的主题,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有效开展实验建设的根本保证。为此,在独立院校中我们需要利用有限的条件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实验人员素质并落实稳定实验队伍的各项措施。

5、结语

构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金字塔培养方式是有效途径,实施“潜能导师制度”是有效措施,以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基金项目、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及各类专业认证培训等� 如同文华学院一样,我国独立学院大多经过“十年建校”,目前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发展”阶段,后续还有第3个、第4个甚至更多个“十年”,而探索和研究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大学生培养质量是其发展之根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大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使自身站在不败之地。本文结合作者阅读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在整体宏观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几个具体的方面进一步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脉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 TP6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60-2

0 引言

本文结合作者阅读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在整体宏观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几个具体的方面进一步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脉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下是作者对此问题的一些浅薄认识: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宏观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如此大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使自身站在不败之地,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整体来讲,可以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归纳为“广”、“高”、“深”三个方面。

首先,在“广”这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几乎已� 就比如我们当时发明的发动机一样,现在已经普及千家万户,大的不管是飞机、汽车,小的是冰箱等,几乎都有发动机的影子,因此完全有可能在将来的一天,我们所有用到的东西都可以靠计算机来实现,比如现在学生用的教科书,将来就完全有可能被计算机替代,学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资料都可以靠计算机去查找到,并且方便快捷。

然后,在“高”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运算,也就是主频,主频不断地完善,计算机的运算也就会越来越快,各方面的性能也就会越来越好,就作者知道的而言,目前,英特尔公司早已开发出一高性能的处理器,该处理器集成了超过10亿的晶体管,这也就代表着一台计算机的运行不在单单使用一个处理器来工作,还会存在若干处理器共同工作,即我们常讲的并行处理。

最后,在“深”这一方面,计算机越来越智能化,也就是向着人工智能的方向不断地进步,就比如我们平时在书本上看到的由于的信息,如何快速方便的被利用,这就要讲到计算机的人机互动模式了。人机互动、人机智能讲的浅显的就是计算机越来越智能,甚至会具备一定的和人一样的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人们的表情、手势甚至是内心的想法完全能够被计算机感知到,人机互动更加方便。除此之外,目前人类已经发明出虚拟计算机场景,在其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等等。这些都不断地被人类开发,朝着越来越深的方向发展。

2 计算机科学技术具体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大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使自身站在不败之地,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上文在整体宏观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本部分将就几个具体的方面进一步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近几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来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具体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运算速度大大提高的高速计算机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研究出一种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可以通过利用空气的绝缘性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在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一种新型的电路,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芯片,特殊性就在于芯片和芯片的连接是用一种含有90%空气的一种导线,我们都知道,空气是一种不导电的优良绝缘体,这种计算机电路中使用的就是这种新型的芯片和芯片连接方式,而计算机的运行速度通常是由芯片和芯片之间的连接速速决定的,利用这种新型的芯片连接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利用空气的绝缘性能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减少信号传递过程中的耗损,所以可以更快速更准确的传递信息。另外,这种导线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消耗的电量少,材料制作成本也低,在安装的时候还不需要更换计算机的芯片就可以直接安装,从各个方面展现出了其优越性。

2.2 超微技术领域的生物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大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计算机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运行,已经发展到方方面面,比如说医学观测、生物分析等等,几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涉及,其中作者就超微技术领域的生物计算机进行具体阐述如下。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物计算机就已经投入研制了,这种计算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生物芯片,由生物工程技术中所产生的“蛋白质分子”组合构成。在这种生物芯片中,信息是以波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其运算速度快得惊人,几乎相当于普通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十万倍,且具备强大的储存空间,而其能量消耗仅为普通计算机的十分之一,这种生物计算机的优势作用显而易见。由于蛋白质分子具有再生能力,因此,它可以通过自我组合而合成新的微型电路,这样就使得计算机具备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因此被称为生物计算机。1994年,美国首次将生物计算机公之于世,随之公布的还有模拟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逻辑运算,并提出了解决“虚构”的七座城市之间路径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目前,来自世界各国的计算机专家学者就曾联合呼吁计算机科技应向生物计算机领域努力进军。根据现在的生物计算机技术发展来看,预计将在不久的未来,制造出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就能检测、处理、储存、分析、传输数据信息的分子元件。目前,各国计算机科学家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在生物超微技术领域等相关方面不断的突破,甚至已经超微机器人都已经被研发出来。而科学家们更长远的计划是让这种超微机器人变成一部微型生物计算机,从而在生物体内取代某些人体器官,完成血管、内脏等器官的修复作用,并杀死病毒细胞,使人类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2.3 以光为传输媒介的光学计算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学计算机不断创新,光学计算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光� 光学计算机作为一种优良性能的计算机,从20世纪被各种科研机构研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由英德法意等几十个国家共同联合组成的科研队伍对光学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突破。

另外,我们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往往需要在低温下运行工作,但是光学计算机就完全不用考虑温度的问题,性能也特别优良,运行时尽管某元件破坏也不会影响整体的运算。

2.4 应用纳米技术的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只有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美国正在研制一种连接纳米管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连接的纳米管可用作芯片元件,发挥电子开关、放大和晶体管的功能。专家预测,10年后纳米技术将会走出实验室,成为科技应用的一部分。

3 结论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大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使自身站在不败之地。本文结合作者阅读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在整体宏观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几个具体的方面进一步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脉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以上也仅仅是作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浅薄认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错误,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4,2.

[2] 陈相吉。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5,10.

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计算机专业论文 9

摘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把英语这一工具运用到计算机专业这一领域,解决计算机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仅停留在课文阅读与翻译层次,对口语表达、文献撰写等能力普遍缺乏培养。根据课程的教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张新红等人提出的虚拟情景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提高,为每个授课环节模拟一个实际工作环境,结合软件工程的一般过程,提出一种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可行解决方案。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英语;虚拟情境;语言应用能力;口语表达;软件工程

1概述

软件开发人员为跟上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节奏,需要阅读大量英语文献和代码;软件外包服务企业,要求软件工程师能够用专业英语书写诸如需求分析报告、设计说明书、测试报告等各类软件项目中常见的文档。外企的要求则更高,如索尼、微软等公司要求招聘的员工能够用英语进行技术交流讨论。国内各高校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却普遍停留在课文阅读与翻译层次。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兼顾文献阅读、文献撰写、口语交流等各个不同应用领域的专业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本文模拟计算机专业新人进入职场后的各个阶段并参考软件工程一般过程设置情境,每个情境自然地引入文献阅读、文献撰写和口语交流等实际任务,不同情境各有侧重点,真正做到面向实际应用的综合性的专业英语能力培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内容包括情境介绍、交流环节、教材讲授、新文献阅读环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以一个大学生从刚应聘到外企工作到 情境介绍主要是营造一个学生容易融入的背景,让他们明白学习的内容可以运用到工作中的什么地方。交流环节包括与同事、客户的对话以及需求分析报告、设计说明书、测试报告等专业文档的写作;教材讲授部分即教师根据所选的教材,摘取其中典型的内容进行简略的讲解,重点引入专业英语中使用的大量专业术语,并与其他领域的释义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新文献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与情境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专业文献。各情境的划分与主要内容见表1。

3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

3.1新人第一天情境介绍:刚刚进入公司,新人充满了紧张与期待,与同事合作的第一步,让他们了解自己。交流环节:学生自我介绍的重点是讲解自己学习过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能。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学生交流中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正好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教材讲授环节带着目的去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教材讲授:重点讲解计算机专业学科分类和各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把整本教材各个章节联系到一起,也给学生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总体印象。

3.2新人培训情境介绍:软件公司对于软件应用有着比学校更高的要求和针对性,通常都会对新人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交流环节:学生扮演部门经理,简略讲解C++语言的相关知识点。这一过程综合考验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计算机语言相关术语的掌握情况和英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教材讲授:以C++语言为例,讲解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简史和各主要知识点,以及编程的一些策略和原则。既是讲授专业英语知识,也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扩展。

3.3项目需求分析情境介绍:软件永远都是要服务用户的,因此弄清楚用户的需求至关重要,这也是需求分析的目的。交流环节:学生分别扮演用户与开发人员,用户从自身使用的角度用非专业的语言描述自身的需求。开发人员在听取用户需求之后尽可能引导用户把功能描述放入软件工程的框架,将用户的功能需求转换成能指导软件开发的专业需求。教材讲授:讲解软件工程的第一阶段需求分析,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专业知识来听课,既学习了新的术语也巩固了专业知识,达到双赢的目标。

3.4软件设计情境介绍:将用户的需求细化之后会形成一个整体的大系统,但大系统不利于开发,需要经由软件设计将大系统拆分成一个个小系统,明确每个小系统的功能,才能进行后续的开发过程。交流环节:学生扮演项目经理,将软件项目的拆分情况、每个模块的详细功能和各开发小组的分工布置下去。这样的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软件工程方面的专业技能,对于英语口语表达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总结自身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会要求自己在两方面都有所提高。教材讲授:讲解软件设计过程,也即是总体任务细化为每个模块的过程。对于每个模块自身的功能和输入输出如何用专业的语言去描述。

3.5数据库设计情境介绍:任何大型软件系统都离不开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方便日常的快速检索和使用。交流环节:学生扮演项目组中的数据库设计人员,向组员们讲解自己设计的数据库,包括E-R模型、关系表、关系设计等等内容。将自身所熟悉的数据库知识用英语表达出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英语能力。教材讲授:讲解数据库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们学会用英语来表达熟悉的数据库知识。

3.6网络设计情境介绍:大型软件为使用方便,通常都需要应用于网络环境(互联网或公司局域网),网络方面的优化尤其是网络安全策略更是重中之重。交流环节:学生扮演项目组中的网络安全设计人员,向组员们讲解自己的设计,采用了哪些可行的安全策略和加密手段来保证所有用户都在权限范围内操作系统,避免非法用户进入系统。用英语进行网络安全策略描述难度较大,事先可以召集负责的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讲授:讲解互联网相关的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安全策略等知识。

3.7软件测试情境介绍:软件各模块功能是否正常,软件总体是否达到用户的需求,如何改进,这些问题都需要软件测试来回答。交流环节:此环节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扮演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向开发人员描述软件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开发人员则基于描述询问一些问题的细节;第二部分学生扮演开发人员和用户,开发人员向用户描述目前软件的所有功能,用户通过询问了解软件设计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教材讲授:讲解软件的单元测试和整体测试等知识点,向学生们强调软件测试的重要性。

3.8软件维护情境介绍:软件维护通常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成本最高的一个阶段,其中的关键则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环节:学生扮演用户和开发人员,用户提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软件进一步的功能需求,开发人员则通过询问进一步明确问题和需求,并整理成专业需求,用以指导后续工作。接下来可以让双方各自描述自己所理解的需求,明确有哪些理解上的偏差。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用户与开发人员的相互理解难在哪里,今后学习和工作中针对性的去解决。教材讲授:讲解软件测试相关策略和技术。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储备。

4结论

本文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全方面能力这一目标出发,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有参与感、有面向实际工作的感觉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此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有乐趣,也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过程也更有目的性。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学生们能学习到真正的专业英语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尤其是到外包企业和外企工作做好准备。

大专论文计算机 10

浅谈泥沙的形成与防治【1】

摘 要:根据泥沙形成原因和性质,泥沙灾害可以分为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滑坡和泥石流为前者;由泥沙引发的洪水灾害为后者。

本文论述了泥沙形成的原因与性质,介绍了泥沙的防治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泥沙;形成应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异,温室效应等影响,由泥沙为致灾因子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灾害环境越来越为人们重视。

正确地认识泥沙与泥沙灾害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对维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泥沙形成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泥沙的根本来源,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1.1自然因素

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1.1.1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1.1.2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1.1.3地面物质组成。

多为质地松软,遇水易蚀,抗蚀力很低的土壤,如黄土、粉沙壤土等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对象。

1.1.4植被。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降雨直接击打地面,因而易发生土壤侵蚀

1.2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1.2.1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1.2.2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形成新的泥沙来源。

2.泥沙的性质

泥沙是不同等级颗粒碎屑物的总称。

泥沙作为一种物质,同其他任何物质一样都有其二重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害的一面为泥沙灾害,有利的一面称之为泥沙资源。

2.1泥沙的灾害性

由泥沙为致灾因子形成的灾害命其为泥沙的直接灾害;由泥沙诱发其他载体引发的灾害命其为泥沙的间接灾害。

前者如因滑坡、泥石流及崩塌形成的泥沙物质给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2/3为山地,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形成的泥沙灾害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滑坡数以万计,有泥石流沟一万多条,受到威胁的70多座城市和460多个县城。

因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近万人死亡,年均200多人。

这些还使我国的铁路、水库和电站受到严重威胁。

泥沙间接灾害是指因土壤侵蚀形成的泥沙在河道或水库年复一年又一年的淤积使河床抬高,泄洪能力降低,由不太大的洪水引发的漫堤、溃决的灾害。

因泥沙引起的洪水灾害在三门峡水库、洞庭湖和太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2.2泥沙的资源性

农业上,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引洪漫地的习惯,就是把洪水有计划地引入农地,让洪水中的泥沙沉积在农地,既灌地,又改良了土壤,是一举两得。

当前有很多地方大力推广应用高含沙洪水引洪漫地,化害为利。

在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同时,还起到洗碱压碱,改造中低产田。

长江由于中上游的侵蚀产沙塑造了肥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两湖湖滨平原;在西南地区位于河谷中的乡镇,村庄乃至县城都建于由滑坡、崩塌或泥石流堆积的冲洪积扇上,或河流阶地上。

这些泥沙堆积地貌区也还是当前的主要基本农地。

此外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开始是灾害,事后又转化为资源,或原来是资源后来转化为灾害;如黄土高原上的一些大型黄土、或红土滑坡堵塞沟道,形成聚湫;开始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但不久形成天然淤地坝,成为旱涝保收的基本农地。

3.泥沙灾害类型及其特征

3.1泥沙灾害的类型

泥沙类型划分也应该有类型划分的原则与指标;根据泥沙灾害,无论是直接灾害,还是间接灾害,其泥沙都是来自土壤侵蚀(广义的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分类的基本原则,国内外多半采用发生学原则,以促使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营力作为分类指标。

本文泥沙灾害分类也采用发生学原则,用产生侵蚀的营力,即流水、重力、风力、冰融和人类作用为指标。

例如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强烈侵蚀区,但不是泥沙灾害区。

多沙粗沙区的强烈侵蚀的后果表现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中游的地形支离破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是

蚀泥沙在三门峡水库和下游河道堆积,为日后的间接的泥沙灾害奠定物质基础。

3.2泥沙灾害类型的特征

3.2.1灾害类型的地带性

泥沙灾害的。致灾因子主要是自然因素,由于自然因素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特点,所以泥沙灾害区域分布表现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格局,如间接泥沙灾害主要发生在秦岭以北的半干旱地带的高含沙河流;此外是长江中下游湖滨区。

3.2.2灾害类型的群发性

泥沙灾害在空间的出现,有时以单个类型出现,但多数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出现;如泥石流常常伴随滑坡和崩塌。

这在西南地区的汛期是经常发生的,有时滑坡与崩塌也同时出现,如著名长江三峡新滩滑坡就是一个崩塌加载重失稳,多期复活继承性的推挤型堆积滑坡。

越来越多的资料说明,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灾害群。

3.2.3灾害类型的时段性

泥沙灾害是受到地质与天体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两者是有活动期和稳定期,因而泥沙灾害的发生也有高发期和稳定期。

3.2.4灾害类型的转化性

泥沙灾害可以引发许多环境和经济问题,同时灾害的后果可能产生新的类型灾害,如黄河的洪水灾害可引发新的泥沙灾害,泥沙盖压农地,土地沙化,引起新的风沙灾害;又如泥沙入库,不仅库容迅速淤废,而且在水库末端泥沙淤积“翘尾巴”,使上游淹没,影响到当地环境和工农业生产;又如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可使良田被毁,溪流堵塞,形成天然拦河坝,河流回水成为新的水毁。

4.防治泥沙危害的措施

泥沙危害主要发生在多沙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中的泥沙主要是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所致。

因此,在上游地区防止水土流失是防止泥沙危害的根本性措施。

另外,在中下游地区采取合适的水库运用方式,也是减少泥沙危害的有效措施。

4.1工程措施

4.1.1实施河段河道全面清淤工程

有些入海口及河道水域由于长期污染且出现水流缓慢等现象,导致其在日常运行中积累了大量淤泥,为防止河流入海口的底泥因水流回流等作用而引起起动、泛起造成与净水交流出现水体变质、泛臭等问题出现,需要对河道进行必要一次性清淤工作。

应结合河道的实际情况,对主河道和支涌实施全面的清淤工程,通过一次性清淤工程,有效提高河段河道的综合通道能力。

但一次性地清除了淤泥措施,只能暂时提高河段河道的通航能力,要确保河段河道具有长期高效通航能力,应从源头上根除淤泥的来源,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措施,寻求建立河段航段长期清淤平衡的管理机制。

4.1.2采取定期清淤工程

对于支涌和局部严重淤积的河段,采取引其它水源进行定期清淤工程,对提高河段河道航运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支涌汇入口处的定期局部清淤,只要将汇入口处的淤积物定期彻底清除,就可以降低支流冲刷基准面,从而增大支涌的坡降比,便于其通过自流冲刷来达到清除淤泥的目的。

另外采用u形河底形状基础等河道横断面结构,可以保持河道主槽中河水具有较大流速,从而有效提高主槽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河道日常淤积量,有利于增强河道河床和河岸的过流能力和稳定性,确保河道具有较强通航能力。

4.1.3全力做好河段河道水土保持工作

通过在流域中植树种草,做好河岸两侧的绿化和堤岸维护管理工作,结合河道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降低流水侵蚀程度,减少日常冲刷体泥沙落淤对河道通航能力的影响。

4.2非工程措施

在完成一次性清淤提高航运能力工程目标后,要结合河道的实际情况和多年运行维护资料制定责任清晰的河道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河道验收和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做到清管相互结合有效提高河道通航能力。

河道维护管理的目标要细化:管理人员责任到位、管理内容明确清晰、管理标准统一严格。

在日常维护管理中,要求河道应具备河底无严重淤积阻塞、通航能力较强、灌溉排水畅通等功能特性。

通过增加垃圾箱、垃圾回收站等措施,严格控制垃圾入河。

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结合,严格控制工厂生产废弃物、工程弃渣弃物等随意向河道中倾倒的现象发生。

建议河道通航能力联合检查考核小组,对河道通航能力进行动态评估。

通过不定期巡查,严肃查处堵塞河道违章建筑物修建,以及工程弃渣弃物、日常生活垃圾、工业生产废物等随意排放行为发生。

通过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监管制度,有效减少河道淤

积程度,提高河段河道的综合通航能力。

多沙河流水库的运用,既要满足蓄水兴利要求,又要控制泥沙淤积,保持水库长期使用。

总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前者,由泥沙引发的洪水灾害为后者。

泥沙既能致灾,又能成为宝贵资源。

根据泥沙到灾和特性,泥沙灾害可以人为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

此外是水沙关系不协调。

在以上条件的前提下,形成泥沙灾害链。

正确地认识泥沙与泥沙灾害,有的放矢的综合利用泥沙,方可化害为利。

变速箱油泵齿轮低压真空渗碳工艺【2】

【摘 要】 目前,在汽车行业,渗碳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表面硬化工艺方法,而乙炔作为渗碳介质的工艺已被广泛的开发和应用,我公司购买进口设备——双室真空渗碳油淬炉,主要用于变速箱油泵齿轮低压真空渗碳,该设备采用低压乙炔渗碳为脉冲式,即强渗→扩散→强渗→扩散,多个循环后达到所要求的渗层深度,由于没有类似可控气氛中的氧探头传感器,无法对低压渗碳过程进行直接监控,采用乙炔真空渗碳数据库,对渗碳和扩散过程进行精确监控。

使渗碳层更加均匀,变形量小等优点。

【关键词】 低压真空渗碳 乙炔 avav专家模拟程序

1 低压真空渗碳工艺过程

1.1 渗碳前的准备

检查工艺路线、零件数量及试样数量是否正确。

检查零件图号、材料牌号、零件数量、试样数量等。

渗碳前工件专用清洗剂进行清洗,除去零件表面脏物,清洗后哄干。

渗碳零件每批需带与零件材料相同、同一表面粗糙度的试样5件,用以确定渗层深度、硬度检验等。

如零件数量较大,超过一渗碳炉数量时,应向申请车间提出增加试样数量,具体数量由调度组协商确定。

检查高纯乙炔和高纯氮气(n2)的储备量;检查传料台是否在“安全位置”;检查富化气的流入管及废气排出管是否畅通;检查电器、仪表是否能正常工作。

2 工件的渗碳

2.1 设备型号

rvfoq(avac)-524(fv)-1bar。

计算机专业论文 11

摘要: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模型抽象能力至关重要。如何将现实中的需求问题抽象为合适的模型,并用形式化、数学或是计算机的语言去表达,是计算机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基本素质。然而,在大学相关课程中,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融入对学生模型抽象能力的培养,并以图论课程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模型抽象能力;图论;计算机专业课程

一、引言

计算机学科是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并模拟物理过程来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的学科。这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1]。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抽象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软件人才和硬件人才的培养中尤为重要,是计算机系统级人才培养重要的能力要求之一。计算机应用人才如何发现应用问题、软件设计人才如何进行概念层与实现层的抽象、计算机系统人才如何进行综合设计,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计算机人才的数据抽象能力密切相关[2]。文献[2]探讨了数据抽象能力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对能力培养的需求,特别是对数据抽象能力的要求。文献[3]分析了计算思维培养与离散数学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课程引入和课程教学两个阶段探讨如何将离散数学教学与计算思维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都侧重基本知识点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模型抽象能力的培养。模型抽象能力是计算机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在工程实践中,需要将现实的需求问题抽象为各种模型和流程图;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将领域问题抽象为合适的形式化模型和语言。然而,这方面的培养在目前的教学课程设计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模型抽象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图论课程为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问题需求-问题分析-事物抽象-问题模型的学习思路。

二、模型抽象能力培养过程

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说明,有创造的出现就有逻辑抽象的出现。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亲身体验,逐步有了经验思维、公理思维、形式思维,并摆脱了经验的直观性而运用符号进行高度的抽象,逻辑抽象思维便产生了[4]。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不断培养逻辑抽象能力,尤其是模型抽象能力。模型抽象能力是指将问题域中的需求问题抽象为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模型,比如,形式化模型(自动机,图,Petri网等)和非形式化模型(UML图,流程图等)。一般情况下,中国学生的知识基础是非常牢固的,但模型抽象的能力比较欠缺,其原因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不重视对模型抽象的学习。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有所积累,逻辑抽象思维有所发展,但要灵活地运用模型抽象能力还是非常困难的。本文针对学生模型抽象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问题需求-问题分析-事物抽象-问题模型的学习思路。首先,面对问题需求,进行观察和分析,清楚了解问题和需求。之后,对问题需求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抽象,掌握问题的本质。然后,将非本质的、次要的方面舍去,留下能反应问题本质的事物,并将其抽象为模型。最后,综合问题本身,构建合适的计算机模型并进行判断。

三、案例研究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更多的是对课本的结论、公式、定理的掌握,而不太注意去理解和把握科学家们发现这些结论、公式、定理的过程、形式和方法[4]。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抽象能力,就要从分析问题需求开始,遵循科学家的原创思路,理解问题的本质,比如图论的创始者欧拉如何在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过程中创立了图论[5]。在普雷格尔(Pregel)河畔,有一座城市很有特点,就是哥尼斯堡(Konigsberg,现加里宁格勒)。这座城市被普雷格尔河分为两部分,河中又有两座小岛,整个城市的各部分由7座桥接通,如图2所示。当地人热衷于一个游戏,是否可以从某一地点出发,经过每座桥一次且仅一次后又返回原出发地。1736年欧拉用图论方法解决了此问题,写了第一篇图论的论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顺便提一下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然后就开始讲授欧拉图,忽略了欧拉是如何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欧拉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将七桥问题和一笔画问题联系起来,这样就该问题就转化为了一笔画问题的判定。在对问题需求进行分析之后,还需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特征,分析解决方案。欧拉在分析一笔画问题的时候,发现了一笔画问题的本质特征,即,顶点度数的特征。能够一笔画出来并回到原点的图,其所有顶点的度数都为偶数,如图3(a);能够一笔画出来不能回到原点的图只有两个顶点度数为奇数,其他顶点度数为偶数,如图3(b);不能一笔画出来的图有超过三个度数为奇数的顶点,如图3(c)。在得到这一特征之后,就可以具体分析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了。事物抽象是指如何将问题域中的实际事物抽象为模型中的元素。如何把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为图模型非常关键。直观地说,可以将两座小岛抽象为两个点,七座桥抽象为线段,每座桥的起点和终点抽象为顶点,于是可得图4(a)。该图模型基本反映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但是不够精确和简练,容易增加问题的复杂性。逻辑思维是以抽象为基础的,但最初的抽象是对感性形象的抽象,即从一种感性具体走向抽象,它是抽去某类现象的具体性、非本质性、次要的方面,引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4]。欧拉在将七桥问题抽象为图模型的过程中显示了其作为伟大数学家的天才思维。欧拉抓住了问题本质,把每一块陆地考虑成一个点,连接两块陆地的桥以线表示。其中,不是每座桥的每个顶点都作为图模型的一个顶点,而是基于七桥问题的本质,将“岸”的因素舍去,处于同一岸边的三个桥的顶点融合为一个顶点。因为七桥问题主要是考虑经过每座桥一次且仅一次,每次达到某一个岸边时,同一岸边的三个顶点之间的距离是无关紧要的。最终,欧拉得到图4(b)所示的图模型。然后,利用一笔画问题得到结论就可以判定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去除无关的因素,留下能反应问题本质的因素,是模型抽象的关键。该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培养出较强的模型抽象能力。

四、总结

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的讲授,而不注意逻辑思维和模型抽象能力的培养。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实际产生的问题,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化。本文针对该问题,以图论中的欧拉图作为案例,研究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抽象能力,提出了问题需求-问题分析-事物抽象-问题模型的学习思路。

计算机教学论文 12

计算机教学论文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 对此,笔者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例如,在教WORD应用教程时,我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份用WORD编辑的很美观、精致的晚报,晚报中既有形象各异的文字、图像,又有各种不同的表格,学生们看后立刻发出惊叹的声音,并且各自展开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思考着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我给学生概括讲解WORD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科学采用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不在科学技术,而在新型的学校教育。早在多年以前,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一名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计算机教师,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再用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来教学,就很难培养出智能充分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对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工作者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我的做法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我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讲解Flash动画设计教程时,首先让学生面对计算机熟悉Flash界面,了解各菜单项的功能,当然在熟练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工具栏以提高工作效率,再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帮助”菜单。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此软件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几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要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试验,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提高学习的气氛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在交流、试验过程中,学生们不断进行着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最终不但能掌握要求的全部内容,而且对学生来说,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怎样去学习一种软件的方法,为学生今后能独立使用其他软件奠定了基础。

当然授课模式有许多种,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在诸多授课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完美无缺,在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

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集体授课,部分学生的个性魅力未完全展现出来。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时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有打字训练、编程训练、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各个部门。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给予指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如有些同学在活动中编出了较完善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给班主任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成绩手段;又有些同学编写了一些益性的游戏软件放在学校的局域网中,给全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带来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了自学本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老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定位,科学的授课模式的使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开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 13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3000字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已� 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显著的价值,不仅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还能促使管理技术的升级和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企业;应用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其中包含了信息收集、信息存储、数据分析等多项功能,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更便捷高效的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并实现多个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实现信息管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与传统的信息管理技术相比,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各项要求,提高管理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实效性,极大的节省信息的存储空间,提高远距离信息管理的质量,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更有效的依据,因此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概述

计算机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而企业正是看到了计算机技术巨大的潜力和完善的功能,从而纷纷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以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优势。一个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是以高效的服务器和完善的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信息高效处理、复杂图形转换、数据传输等功能的发挥。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更新和升级,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所以,企业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设备和平台的高端化,而应当结合日常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功能。正确的发展方式是,企业将相对高端的设备用于处理复杂的数据,保留原有的简单设备建立低端服务器,用于处理相对简单的数据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管理的成本。

2、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在企业管理技术的更新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实现信息一致化的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具有极大的左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首先能够显著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此外,计算机技术还能在企业内部构建覆盖面广的信息网络,提高企业各部门之间管理信息的共享。信息在一个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是企业制定生产投资策略的主要依据,并且在企业建设规模、发展方针的调整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财富。采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进行管理,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

3、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功能的分析

3.1综合信息查询功能

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中,包含了各种信息查询工具和软件,例如PowerBuilder。这一款软件主要应用于数据窗口中,具有反应快、图形直观、功能完善等优点。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款以用户为基础的交互性软件,具有强大的信息查询功能。它包含内部查询程序,可以将数据窗口作为中介,实现综合信息查询。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查询条件输入和查询结果输出。在这两种基础功能下,这一软件能够实现查询方式的自由组合,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的查询要求。

3.2动态查询功能

在多数情况下,用户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前并不明确查询的要求,因此就需要查询软件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调整,以此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需要软件中具有动态查询的功能。这一功能同样可以通过powerbuilder来实现。Powerbuilder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创建新的数据窗口,并在创建窗口的过程中动态的构造语句。与此同时,在数据窗口创建的过程中,用户通过选项的方式将查询的内容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中的处理器会将文字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并通过筛选查询条件得出最终的查询结果。

4、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4.1专业人才较少,素质相对较低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水平要求较高。在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必须引进专业的计算机人才进行管理,并且要做好对人员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但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中缺乏具有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前期培养的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也逐渐无法满足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

4.2应用范围相对较小

二十一世纪最显著的一项进步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全球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内得到了普及。但我国计算机的普及水平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上十分狭窄,通常局限在一些发达城市的大型企业中,而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则仍然采用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落后的农村地区甚至连计算机的普及都未完成,计算机数量稀缺,导致农村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4.3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计算机技术的起步上就已经相对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又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整体水平明显低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另外,由于我国计算机研究领域的工作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内容上,进一步限制了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提高。从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上来看,我国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影响了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功能的发挥。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

4.4ERP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高

EPR技术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整体性的管理理念,并针对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在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是现代化企业提高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当前,这种技术只在大型企业中获得了应用,中小型企业受到传统发展观念的限制,仍将企业管理的重点放在了财务管理、生产规模的扩大等方面,在信息管理工具上仍采用了小型的计算机软件,没有及时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质量,导致ERP技术没有在企业的管理中进行有效的应用。

5、当前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需求

企业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时,首先考虑的往往是成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信息管理中,通常是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范围的延生,采用人力管理的方式来处理海量的数据显然无法满足要求。效率低下的信息管理将导致企业的管理信息更新滞后,使得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没有可靠的依据,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考虑到的是计算机平台的完善性和稳定性。只有高效稳定的网络平台才能有效的应对市场中快速变化的各种动态信息, 最后,企业的基础管理制度执行有赖于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企业的基础管理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人力资源的分配、生产过程的安排等。这些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若没有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持,将会造成财务信息更新的延迟,市场信息动态性失衡等问题,给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阻碍。

6、应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现状的有效措施

6.1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在二十一世纪中,人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作为产业发生的第一生产力,人才在企业的信息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企业要想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水平,首要的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此,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来完成,并投入充足的资金、人力等,尽可能的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此外,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联系,通过高校对计算机人才的� 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内部也应当加强相互的交流与学

6.2扩大应用范围

企业应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等信息共享平台在企业内部创建信息网络,提高信息交互、处理和传输的效率,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例如,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直接沟通与合作。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质检部、财务部、销售部等多个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平台,由计算机直接完成信息的传输,从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6.3强化技术研究

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企业应当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深度,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中的优惠措施,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上获取更多的资金和支持,为研究人员设立一定的创新奖项,从而激发研究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从自身的运作资金中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研究人员应当加强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并到拥有先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国家和企业中进行定期的学习与交流,为先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企业应当加大对管理信息的筛选,对决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6.4推广使用ERP信息管理系统

ERP系统的使用能够将计算机技术有效的应用到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中,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企业要想扩大规模,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应用ERP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中,管理方式的不断升级使得ERP系统的应用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发达国家在ERP软件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研制出了金蝶、用友等性能优越的ERP软件。

7、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不能对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进行照搬照抄,而是应当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关软件的研发等,找到适合我国企业的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霍钰。浅探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其安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

[2]李静。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现代企业管理探析[J].科技风,.

[3]付耀祖,甘文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

[4]马健伟。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电信业务管理创新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3.

[5]付耀祖,甘文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

[6]夏国英。浅谈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

计算机论文 14

计算机论文

摘 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进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下手,营树立异环境,使一些单调乏味的知识变得幽默、生动。保证学生有立异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立异才干,一同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习中去。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技术论文发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31-255-01

跟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展开,计算机在平常日子中的运用已越来越遍及。初中信息技能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首要。信息技能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能的喜好和知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能的根柢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能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才干,培养学生出色的信息本质,把信息技能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法,为习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日子打下必要的基础。怎样教学这问课,我进行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培养学习喜好

喜好是最佳的教师,是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起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要对某个疑问产生了喜好,才会发起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处理它的方法,才会主动获取有关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进程中,怎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喜好无疑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每当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运用过或很少运用计算机,根柢不具备根柢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才干,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

在操作进程中,常常会出现林林总总的疑问,绝大多数非常简略,乃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讪笑、痛斥学生,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疑问,并关于不一样疑问做出不一样的回答,在教训进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对等的高度,用恰当的鼓舞和表彰树立他们成功的决计、决计。

二、游戏引导法

尽人皆知,汉字输入练习是一项机械的、单调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就不肯花时间重复练习,这么就不能抵达恳求的输入速度。那么怎样才干使学生“诲人不倦”地重复练习然后前进输入速度呢?创设一种高兴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进行指法练习,可以先对照什物让学生知道键盘,并解说键位及指法恳求。� 通过几回游戏的玩耍,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教师就可以教给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入实习练习,此时可以设备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搞几回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起学习的热情。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便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平常学习、日子较接近的任务,在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进程中,贯穿浸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适宜讲堂教学的有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么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习,有利于学生坚持出色的学习喜好,喜好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前进学习功率,练习学生的学习和探求才干。

四、自立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立性学习的环境及本钱,培养学生的自立学习才干。运用现代信息技能来学习信息技能课程。在组织组织教学进程中,不是把很多的时间用于组织解说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供给学习所需要的各种本钱上,把精力放在简化运用本钱所履历的实习进程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现已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络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打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关键。教师通过让学生盘绕疑问自学、谈论、交流、实习,充沛开掘学生自立创造性的处理疑问的才干和构成自立学习的知道。

总归,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进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下手,营树立异环境,使一些单调乏味的知识变得幽默、生动。保证学生有立异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立异才干,一同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习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能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计算机专业论文 15

摘要:

PhotoshopCS6是技工院校培养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本文提出,由于该课程的应用范围极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立足于技校生今后的岗位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循技校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使学生在掌握PhotoshopCS6课程理论与技能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培养。

关键词:

计算机;Photoshop;项目化

PhotoshopCS6是图像设计与制作的重要工具软件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不论是平面设计、3D动画、数码艺术、网页制作、矢量绘图、多媒体制作还是桌面排版,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受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电脑美术爱好者的喜爱。特别是在设计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在卡片设计、广告设计,还是在数码相片处理、界面设计与制作领域,Photoshop都是设计师首选软件之一。也正因为其应用的广泛性,使得PhotoshopCS6在整个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反馈可以看出,熟练掌握Photoshop操作技能的学生,就业可选择的范围更广,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此,笔者学院多次对PhotoshopCS6课程进行教研、课改,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将教学的理论、实训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布置2~4个任务,每个任务按照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任务拓展—思考练习—活动评价等模块组织教学。这样就能突破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这可以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PhotoshopCS6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1、更加适合技校生的实际学情笔者通过多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发现,现在的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最大学情就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城市学生与偏远农村、山区的学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这就给日常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采用项目化教学,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难度的项目、任务进行“分层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2、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由于PhotoshopCS6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教师就可以根据知识点设计与实际相关的项目和任务,力争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3、更快地提升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采用项目化教学就使得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更要把握IT领域的新技术。同时要将学生未来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与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特征相结合,这些都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要在理论与实操两个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三、PhotoshopCS6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过程

1、形成“项目”项目化教学开展的前提就是怎样形成“项目”。为此,笔者学院改变以往“闭门造车”的方式,在分析相关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项目。如在PhotoshopCS6课程中,我们设计了走近PhotoshopCS6世界、设计与制作卡片、设计与制作户外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册以及设计与制作界面五个项目。这五个项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

2、任务驱动在教学中把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之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如在“设计与制作户外广告”这一项目中,我们设置了设计与制作移动通信户外广告、设计与制作加多宝凉茶户外广告、设计与制作洗发用品户外广告、设计与制作机械产品户外广告等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方法与技术,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还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补充完成本工作任务相关的岗位能力方面的知识与方法。

3、做学一体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我们在教学中不过分追求软件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围绕学生今后就业可能的岗位、项目和任务需求选择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与针对性。这样就打破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程序,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突出“用中学,学中用”,从而使学生学有用的知识、掌握高效的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 16

解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电子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已经日趋成熟化,并且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各个产业之中,为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涉及到当今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所以探索其应用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就表现得非常重要。本文根据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主要分析计算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可以更广泛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当代各行各业之中。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技术 解决方案 现代化运用

1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汇合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各项科学技术的整合型学科,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针对当今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来分析,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政府单位等不同的领域,并且在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化办公上面有着突出的表现作用。在日常办公中,无纸化办公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无纸化办公是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运用的表现之一,为我国实现绿色办公、低碳生活、创建节约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缩短办公时间。在数据存储上,不仅仅可以有效存储及控制数据,还可以轻松导入和导出大量数据,在数据的处理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信息化办公的飞速发展带来卓越的效益。在计算机应用的效果上,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成功避免人工管理中出现漏洞或是易错的问题,可以有效取替人工并提高精准度,不仅效率高准确度更高。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所以在现代化的各个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地培养计算机人才并给相关人才提供更多的资源条件。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飞速发展的阶段,现代化的电子科技产品不断产生。由于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在成像及图片分析方面发展较慢,在特殊行业运用的相对较少,所以我国重点研发在特殊领域中绘图软件的应用,以及企业中各个部门通过研发的软件将行业中的图片进行高度分析,再通过计算机技术有效处理并呈现出来,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还是有一些问题拖延了计算机应用的速度及其发展的空间,需要我们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2 目前计算机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是相对开放的大环境,在网络中传输大量数据信息很容易造成病毒或是黑客的攻击,导致数据信息的丢失或是泄露。在网络的监管上面,目前我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来管理这方面的问题,导致一些黑客�

2.2 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违法行为

除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之外,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心术不正分子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行骗,使人们的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例如,现在有很多的钓鱼网站,一些违法分子利用这种网站来进行行骗,只要用户在钓鱼网站上输入银行卡号或个人的真实信息,银行卡内的存款非常容易被他们盗取,造成金钱损失问题。目前,在我国有很多这种通过网络被骗的例子,而且数不胜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无法有效对抗这种网络行骗的手段。

2.3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状况,在现代化的运用中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发展态势,仍然呈现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除此之外,由于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开发出很多种类的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不仅呈现出单一而且表现出竞争的态势,由于现代化的需要人们受到利益的驱使,这方面的竞争已经开始从良性竞争向恶性竞争转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未来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建议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人员应该有共同的开发目标,各个层面的计算机人才都统一方向,从而能够让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的大环境中发挥得更好。

3 针对现有计算机技术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3.1 加强监管措施

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监管政策,同时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监管范围,防止一些心怀不轨的违法分子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财产造成伤害,以及对于特殊领域造成威胁。同时,国家的监管部门要加强惩罚的力度,对于问题较轻者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开导,并确保其真心悔过以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于严重造成人们财产损失的违法人员进行严厉的法律管理,运用法律条款来惩罚其罪行。

3.2 建立健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建立一个健全的体系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发展以及应用非常的重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现代化的各个领域之中。同时,确保计算机方向的人才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方向而奋斗。在开发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最大能力去阻止计算机技术在发展中出现的不良竞争情况,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开发相匹配的应用软件,确保软件开发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化应用中,我们应该从大局观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问题。软件技术开发人员应该将市场调研的工作进行到底,重点研究现代化各个层面对于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因此,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发展体系。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发展并没有足够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正在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努力将它的应用价值最大化。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学习和探讨,从而减少各项问题的出现,以便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化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冯春辉,__梅。试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运用[J]。邢台学院学报,2013(02)。

[2]沈琦。试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

[3]张伟,许博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硅谷,2013(08)。

[4]凌春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性[J]。商情,2013(29)。

[5]刘骄阳。浅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6)。

作者单位

1、白城市生态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2、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