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参考文献通用24篇

难忘的大学生活将要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

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1

[1]朱济光。林怀民舞蹈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探析[J].齐鲁艺苑。2012(02)

[2]蒋玺。情·意·气在舞蹈《行草》中的完美结合[J].剧影月报。2011(02)

[3]袁艺。静观参禅,澄怀悟道--论林怀民舞蹈中的传统追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4]黄礼孩。舞:镜花水月舞毕竟总成空(外一章)[J].青年文学。2011(03)

[5]石剑侠。从舞剧《我的乡愁我的歌》中试探现代舞的文学行为[J].黄河之声。2011(02)

[6]陈燕敏。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J].美与时代(下).2010(05)

[7]郭勇健。论台湾舞蹈家林怀民舞蹈艺术的美学特色--中国的元素、生命的动作与纯粹的存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8]林怀民,余秋雨。舞蹈与文化的对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2)

[9]赵洁。论林怀民融汇中西文化创作舞蹈的美学思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S1)

[10]庄点。谈《流浪者之歌》中的禅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11]张珂。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2]丁娟。禅宗美学及其舞蹈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8

[13]孙庆龙。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4]李夏。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

[15]金曼。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对话"[D].延边大学2012

[16]刘小萌。海峡两岸舞蹈创作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17]郑慧贞。莆仙戏曲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8]曲立聪。舞蹈创作的原点[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19]王玉。"教学性"舞剧对舞蹈创作影响的新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0]陈妍。王玫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1]高原。不即不离若即若离[D].山东艺术学院2012

[22]原以婧。行草书与舞蹈的共通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3]陶琳。中国当代舞剧舞蹈动作语言的审美理念特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4]孙庆龙。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5]陈妍。王玫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6]张惟。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7]丁娟。禅宗美学及其舞蹈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8

[28]黄威。云门舞集的艺术特征[D].厦门大学2008

[29]陈哲。我国高校现代舞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2

[1]蔡霞。论舞蹈意境的生成[J].大舞台。2014(02)

[2]汪薇。我国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J].大舞台。2014(01)

[3]李娟。论舞蹈意境的审美特征及创造[J].音乐时空。2013(13)

[4]靳B.舞蹈意境随论[J].齐鲁艺苑。2012(01)

[5]易菲。艺术意境论探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6]王小平。舞台服装设计是舞蹈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J].美与时代(上).2010(11)

[7]江欣。舞蹈艺术意境探究及其创设[J].文学教育(中).2010(04)

[8]李晶晶。浅析舞蹈中情感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8)

[9]王菲。浅谈舞蹈表演的情感世界[J].大舞台(双月号).2009(03)

[10]魏冰。情感浸润中的舞蹈艺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11]崔鹏。光与色的舞蹈--舞台灯光设计应用浅析[J].戏剧文学。2007(10)

[12]张春河。舞蹈意境及其创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13]肖艳华。论舞之意境美[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14]欧阳晓芹。论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及其特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15]龙健才,李映山。论艺术的形式美及形式美的创造[J].湘南学院学报。2005(04)

[16]陈春。论中国舞蹈的意境及审美特征[J].台声。新视角。2005(04)

[17]黄汉华。音乐符号、舞蹈符号律动形式与生命情态律动之同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2)

[18]孙倩。舞蹈创作中的意境创造[J].美与时代。2003(03)

[19]蓝凡。舞蹈形式导论[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01)

[20]黄明珠。意境与舞蹈艺术鉴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21]何群。舞蹈意境的生成与人物关系的确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02)

[22]袁禾。论舞蹈意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4)

[23]李秀峰。Dance Movemente Awareness of Research[D].延边大学2008

[24]任颖。舞蹈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5]张想想。执着地追求大胆地探索[D].河南大学2011

[26]许恩。吴地舞蹈文化源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7]安家彤。瑜伽训练对舞蹈技能训练的补助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1

[28]宋颖。普通高校开设舞蹈选修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9]李树。由中国古典舞蹈看舞蹈与音乐的同构关系[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0]冷英嘉。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的探索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1]张会改。高师地方舞蹈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32]李辉。当代城市广场舞蹈调查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

[33]章梦。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艺术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34]赵磊。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3

[35]余梦露。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6]白雪。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意境创造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7]孙诗幔。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人才的基本功训练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8]吴婷。新媒体舞蹈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39]橐。舞蹈艺术内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0]李恒子。舞蹈纯粹性内涵实质研究[D].延边大学2012

[41]洪艳。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7

舞蹈毕业论文 3

一、引言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在动作的表现上不仅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也是内心情感的充分表达。[1]舞蹈也是一种表演形式的艺术,观众在进行舞蹈欣赏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生活中的感悟和理解。舞蹈表达着舞者的精神世界,通过自己的专业性动作和一些创新风格的融合,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开始产生多样化的特征,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开始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不仅仅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那么在舞蹈的过程中就会涉及一个深刻的问题:舞蹈表现力。

二、舞蹈表现力的深刻内涵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可以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可以从本质上打动人的内心世界。舞者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将自己的感情世界传达给观众。当年的“千手观音”引起了观看者的震撼,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效果是因为舞者的舞蹈表现力。相对于普通高校的舞蹈学生而言,仅仅具备基础的舞蹈动作是绝对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具备细腻的情感,然后与自己的舞蹈动作相结合将情感表达给观看者,只有这样舞蹈才 总而言之,根据相关学者的阐述舞蹈表现力分析可以这样来解释:首先,基本形体动作构成了舞蹈的基本模式,但是舞者一定要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运用相应的舞蹈技巧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传递给观众,真正的将自己和舞蹈融合为一体,让观众从舞者的动作和情感中可以看出表演者的快乐、喜悦与忧伤,让观众从舞者的动作、神态、表情中体会细腻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共鸣。

三、舞蹈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一)传达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仅是为了愉悦观众或者给观看者一定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和相应的神态来传达该舞蹈的精神内涵。[2]同样的舞蹈作品不同的表演者会诠释出不同的风格,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在舞蹈的编排上独具创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舞蹈者会传达出舞蹈的精神内涵,这才是舞蹈真正的魅力所在,只有将精神层面的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评价舞蹈演员的重要标准

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只有单纯的舞蹈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看舞蹈的难度系数达到了多少,而是看重舞者是否具备很强的舞蹈表现力。舞蹈是由一个个舞蹈动作组成的,但是这些都只是机械的'肢体语言,舞蹈动作要想达到艺术语言的层面,就需要舞者具备较强的误导表现力。

四、普通高校增强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与普通的文化课知识学习不同,舞蹈专业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也在与时俱进,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传统的舞蹈教育也属于“填鸭式”教学,授课老师知识根据传统的教学习惯进行舞蹈知识的传播,这在很多程度上就损害了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且很多的老师片面追求舞蹈技巧,导致的是舞蹈表演毫无新意而言,很难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针对以上种种现存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倡老师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体发展的特质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一方面老师要进行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要求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并且热爱生活,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才会具有生活张力。课下老师要与学生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改进。

学校也可以增加一些舞蹈比赛或者不同形式的舞蹈演出,让每一个舞蹈专业的学生都充分的参与进来,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会加强对舞蹈的创造性。也可以实行舞蹈学习小组,同学之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行舞蹈再创造,一方面加深了对舞蹈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五、结语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普通高校应该注重老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行之有效的手段加深学生对舞蹈的创新,不断的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的落到实处。因此,舞蹈表现力是提高学生舞蹈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掌握单纯的舞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要注重自己表现力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都应该从舞蹈动作、眼神、舞台表现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

舞蹈作品论文 4

摘要:在舞蹈作品中,恰当运用无音乐伴奏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为作品创造出了意境美,而且让作品有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其更加具有灵性,从而也使得舞蹈作品更加人性化。

关键词:舞蹈作品 无音乐伴奏 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编创者思维方式的拓展,舞蹈作品打破了从开始到结尾都用音乐的传统模式,出现了在作品中音乐休止、无伴奏的状态,让观众想象力空间得到无限的发挥,舞蹈得以个性化的发展。音乐休止、无伴奏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能形成一种节奏的对比和内心的冲击,更能够深刻地表达感情,引起观众的共鸣,具有一种传情达意、以此物幽彼物和寄托隐含意念的比喻和寓意的功能。同时,它是前面一系列动作所要表达的“结果”,也是后面某些动作所要表达的“原因”,为舞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编舞中,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种无声的艺术,那将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一、为舞蹈创造“意境”美

“意境”来自于文学艺术中的专业术语,是作者得于心、观众会于意的产物。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很精辟地论述了这个观点:“意境就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善结合。”从审美欣赏角度来看,艺术意境的创造是靠审美创作者和审美欣赏者共同完成的。在无音乐伴奏的状况之下,作品给予编导和表演者更大的创造意境的平台。在无声的环境中,舞者对作品的控制力来自于内心真实感受,舞者内心的音响带动他的肢体语言牵动了欣赏者的情绪,制造出作品用音乐无法表达的意境。想要这种若有似无的意境能够更充分地展现在舞蹈作品里,我们不能单纯只靠音乐与舞蹈一成不变的组合,更多的是需要音乐与舞蹈的多元化结合,不仅仅在作品中注重流动的音乐与舞蹈结合,同时也注重音乐休止、无伴奏手法在舞蹈中的运用,给作品营造高境界的“意境美”。

贾作光的《海浪》在舞蹈动作的处理上,开端是以静止的形式出现,演员背向观众,坐在平台上,伏腰低头,慢慢地张开双臂,像要把整个大海拥抱起来,这里没有音乐。当音乐慢慢响起,一只只海燕在海面上飞舞,让人感觉一种浩大的气势,忽而海燕展翅,忽而波浪起伏,这两种形象互相配合而且有机地连接起来,赋予了整个舞蹈诗的意境。

二、让作品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品《读梁祝》中,编导在这部6分20秒的作品中,在剧目的开端整整1分30秒没有使用任何音乐。这1分30秒所占的是全剧时间的1/4左右,给人唯一感觉就是寂静,舞台上灯光昏暗,只看到一人在捧书夜读, 周围的一切都很平静,正是这种安静衬托出他不安逸的思绪,从而带动观众的情绪时起时伏。正是由于这里的“静”,才能使欣赏者用心去探究表演者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绪;作品一开始就给了表演者和欣赏者无限的遐想。当音乐响起时,舞者的表演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观众的情绪也为之一振,随即进入另一个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新的韵味。在这样的情景下,观众和舞者都已完全沉浸到作品中。

此作品的编者抓住了观众善于想象的特点,来引导观众对这一时段无声作品的兴趣不减。无音乐伴奏的运用,在整个舞蹈欣赏的过程中,改变了观众被动欣赏的心态,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后面有声的部分。虽然是无声的,但是笔者相信每一位用“心”的观众都会知道此时的无声是相对的,其实在每个不同的欣赏者心中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声响、不同的乐音,这样的音乐才是最有意义、最美妙动听的音乐。

三、赋予舞蹈作品人性化

舞蹈作品《我心中的世界》,主要是表现一个盲女心中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渴望。剧目的开头无音乐伴奏,一个看不见东西的人,周围的世界即使再喧闹,对她来说依旧是寂静的,编导用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反映盲女的生活状态,给这一剧目定下了哀伤的基调。音乐响起,盲女尽情享受着自己心中所想的世界,原本以为自己也能感受到和其他人一样的快乐。可音乐再次消失了,盲女又陷入了绝望当中,她要面对的依旧只是那黑暗无声的世界。剧目的尾声没有了音乐,没有了任何声音,也没有了女孩的笑容,只剩下内心永远的落寞。这个剧目的音乐编排巧妙恰当,前后呼应,使得剧目的整个情节生动感人,人们在欣赏时容易进入角色,和女孩一起感受人生的坎坷与无奈。“静”在舞蹈作品中运用得恰如其分,赋予作品更深的人性化内涵。

四、使舞蹈作品更具灵性

舞蹈剧目《出走》,青年编导万玛尖措把蒙古族传统舞蹈语汇与现代舞相结合,体现了他对新民间舞的认识和探索,在这部作品中编导应用了音乐这一要� 表演者跳到中段时音乐戛然而止,但舞蹈里节奏律动仍在继续。音乐停了似乎也预示着舞蹈的停止,但是恰好相反,编导正是以这时的休止给欣赏者一个缓和的倾听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对欣赏者听觉疲劳的一种解放,这样的解放客观上促使了欣赏者对后面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关注欲望,也就在另一个层面加大了此作品的灵性。我们欣赏舞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木然地去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音乐影响情感的方式很特殊,音乐突然袭击我们,它比任何其他艺术更快,更强烈地影响我们的心情。只有经过戛然而止,才能感受到突然袭击;只有经过无声的舞蹈,才能感受到有声的强烈。一切含蓄的思考与表达都可能在无声中获得更深层的领悟,赋予作品灵性,给予作品更强的生命力。

五、巧用无声胜有声

无音乐伴奏虽然为舞蹈作品表演增添了意境美、灵性美、赋予舞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为作品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一定的时候能够达到更理想的艺术境界,但是由于舞蹈提供给欣赏者的欣赏途径是视、听觉双重通道,所以这两种感觉应该在作品中达到和谐的状态,不能顾此失彼,脱离音乐讲舞蹈,打破舞蹈的审美规律。我们所说的无音乐伴奏的出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这一艺术表现手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能说因为觉得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好或是追求另类,在整个舞蹈作品当中通篇使用,或在不适当的时候随意使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破坏作品的完整性以及作品的和谐美感。情到深处,�

舞蹈作品中出现音乐的休止,其实并不意味着剥离了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我们应该在以后的舞蹈创编、表演、欣赏中以更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这种默契的分离,让我们的舞蹈作品更具审美性和欣赏性。

舞蹈毕业论文 5

在大多数高等教育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以论文形式出现,要求学生从理论上阐述学术观点及想法。由于大多数舞蹈学专业学生自幼学习舞蹈,有的甚是科班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有一定欠缺,在论文撰写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在专业领域中,学生能够较全面的发挥优势及特长,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适合本专业学科特色发展创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找到正确的方针路线,才能真正的体现学以致用、科学合理、符合学科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内容

第一,对艺术专业领域的毕业论文改革与创新性研究。在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规定为8周,通常以论文形式为主。但有部分高校已将艺术类毕业论文改为从“单一学术性论文”到“多样化毕业设计”,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将面临着改革和创新,也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有效性研究。

第二,结合舞蹈学学科特色探索合理科学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在培养舞蹈人才过程中,不能够片面、单一,更不应急于求成。所制定的毕业设计要求既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能对适应步入社会的第一阶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实战经验。

第三,制定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舞蹈学毕业设计方案。基于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结合舞蹈学专业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将毕业设计分为编创作品、汇报演出两种方式。编创作品即创作舞蹈作品,汇报演出即汇报表演舞蹈,均属于实践性质。两者目的都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获得从事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及特色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是具体的手把手的教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必须通过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成为一名“文武双全”、名符其实的舞蹈教育人。因此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师指导环节,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的想法,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他们。只授予学生高超的技艺,不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理论知识的培养,就不可能造就出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此项研究符合舞蹈学专业学科发展建设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高等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使学科建设得到有效的实行、发展和提高。

三、舞蹈学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项目制定

舞蹈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制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的首要任务是对此项目的定义,其次是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最后是对毕业设计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工作程序主要包括:

1、毕业设计选题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选题来源不限,由系(院)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选题原则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

2、作品要求以反映培养目标为原则,内容应与选题紧密相关。学生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检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选出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表演。创作作品的学生要结合课堂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创编,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搜集题材,风格体裁不限,充分展开想象力,体现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3、评定方法可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评定成绩。评分细则应从设计的目的及意义、知识及技巧掌握程度、质量与水平评价(作品难度、完整性、表现力等)、学生组织纪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等几项内容着手。总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组构成,比例为60%和40%。进行成绩评定时要求做到实事求是,不要从印象出发,更不要以指导教师的声望作为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依据。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舞蹈学是舞蹈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真善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舞蹈学所涉及的研究面是很宽的。在此,笔者对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索及研究还不够深远,所做出的改革方案还微不足道,希望借此引发更多同仁的支持和研讨,让今后高校舞蹈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之路越走越远。

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6

[1]杨宝康。佤族木鼓文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2]魏志荣。木鼓与佤族的历史文化[J].云南档案。2002(03)

[3]彭成芳。沧源佤族民间舞蹈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1999(04)

[4]段世琳。浅论佤族木鼓与木鼓文化[J].思想战线。1995(04)

[5]临沧市文化局,编着。云南佤族民间舞蹈[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6]石裕祖,着。云南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7]赵富荣着。中国佤族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5

[8]刘建着。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2005[5]茅慧编着。新中国舞蹈事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9]罗雄岩,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10]王克芬着。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美)大卫·卡里尔(DavidCarrier)着,吴啸雷等译。艺术史写作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马薇,马维丽着。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3]于平着。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4]闫冰。敬神与礼佛[D].云南艺术学院2014

[15]王文薇。影视视野下佤族清戏的传承与传播[D].云南艺术学院2014

[16]陶翠香。现代化背景下佤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

[17]唐冠珍。舞动的长发[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8]陈美含。西盟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变迁[D].云南艺术学院2013

[19]冯雅静。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3

[20]赵婷婷。佤族图腾符号在环境空间中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1

[21]郭晶。中国山水城市的景观雕塑设计探讨[D].重庆大学2010

[22]陈媛。汉族民间舞蹈的祭祀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3]方钰婷。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

[24]王蕙。大理白族佛教乐舞形态及本土化[D].云南艺术学院2014

[25]陈惊宇。云南省罗平布依族丧葬仪式舞蹈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

[26]李秀慧。石屏地区彝族烟盒舞发展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4

[27]马志萍。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的历史发展变迁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3

[28]张小燕。"绕三灵"节祭仪式中的"舞蹈文化"考[D].云南艺术学院2012

[29]彭小希。古滇国青铜器舞蹈图像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

[30]额瑜婷。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历史变迁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

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7

[1]刘天宜。如何培养大学舞蹈教学中的节奏意识[N].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382.

[2]杨勐进。大学舞蹈教学中节奏意识的培养思路研究[J].戏剧之家,2015,(13):166.

[3]章春和。节奏意识培养在大学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新课程(下),2014,(12):139.

舞蹈毕业论文 8

一、增加舞蹈相关课程的比例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是由音乐基础课、教育类课程还有相关舞蹈课程组成,其中音乐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最多,这就显得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的相关舞蹈课程相对减少。这种不平衡的教学导致了毕业生在各方面都略有精通但是所学专业不够扎实的结果。

二、加强舞蹈理论课程比重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技巧技能课程课时大于理论课程课时导致学生在舞蹈理论基础的学习上不够多,这归结于我国舞蹈理论课程发展较缓慢,也揭示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注重技巧教学忽略理论教学的基本现状。加强舞蹈理论基础的学习才能提升对舞蹈技巧技能的把握。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促进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比如通过增设对《舞蹈编导常识》、《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这类课程的教学来灌输舞蹈定义、题材、分类、美学特征、艺术概念等涉及舞蹈艺术认识方面的知识,分析舞蹈作品在音乐的引导下的创建构造过程,一个舞蹈动作是如何萌芽、发展以及转变过来的都是需要对学生进行讲解的;还有完整舞段和舞剧的出现。

三、增设舞蹈实践与创作课程

实践课程对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的结构、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增强、早日投入教学与研究中以及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都发挥着有重要作用。这门课程在培养能力结构、全方面的知识、极具创新力和实践力的人才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走出学校这个环境以后需要有普及舞蹈教育和了解基层文化这两方面的编导能力才能立足社会,而舞蹈编导课程恰恰在塑造艺术人格、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上起着关键作用,它弥补了单一专业课程的不足,两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

四、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促使高师舞蹈专业加大了培养满足多方面需求的舞蹈专业人才的力度,师范院校本身拥有的多元化发展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此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内容。充分发挥这种良好气氛和环境是进行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的前提。学舞蹈的学生也不是单一的喜欢舞蹈,他们在唱歌、演讲、书法绘画、表演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潜质。他们不仅仅是一科精通,还有很大的激情去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特长。学生勤奋好学、兴趣广泛都是好的兆头。为了把学生这种积极学习性保持下去,我们除了抓专业课之外,还可以增设哲学、文学、表演、美学方面的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也纳入平时成绩中,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范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把专业知识的范围从单一的舞蹈领域扩展到别的艺术领域所带来的有利帮助是有目共睹的。第一,学识和修养的提高能够增加自身的理解、感染力,对学习舞蹈专业有正面促进作用;第二,把学生创造的激情带动起来,让学生逐渐开阔视野,获取丰富的知识,引发无限联想和塑造艰苦钻研的精神,带动学生富有创新的思维去实践中扩散出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多一门技能就能增加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为工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在以开发学生天赋和潜质为目的的前提下安排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才,从长远角度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舞蹈美育只是整个美育工程中的一个分支,通过艺术教育这个关键部分的教学来实施美育是新的世纪培养高素质、高水准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舞蹈教育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体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还能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塑造完美的人格起着关键性作用。

舞蹈毕业论文 9

舞蹈创作中的结构问题,不仅作为创作步骤之一来重视,而且是衡量舞蹈编导艺术功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舞蹈的结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取材于音乐作品,在已有的音乐结构基础上,用舞蹈的物质形态将音乐内涵外化为视觉形象。另一种是确定了舞蹈题材后,谋篇布局、意境情调、音乐特色、时间长度、舞段安排均在结构这一步骤中。

无论是以情节结构、情感结构、心理结构、时空顺序结构、时空交错结构方式构建舞蹈,还是以音乐的交响乐章结构来创编舞蹈,我认为,作为舞蹈编导应该把握舞蹈结构脉络清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原则。

一方面,通过舞蹈的结构,可以让观众基本理解舞蹈编导“想要说什么”、“表达什么”;

另一方面,舞蹈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空间内容。时间长度的准确性相当重要,要看某个舞段表现的是什么,在整个舞蹈中起什么作用,过长则令人生厌,过短则使人不满足。“过”与“不及”都是美学上的失误。还有,整个舞蹈的结构既要有整体统一的格调,也要保证在统一之中的多样性色彩,力求舞蹈作品中有一个“亮点”。也就是说舞蹈的每一部分情绪都要有相应的变化,不能从头到尾都平淡无味。许多事实证明,当作品中的“亮点”出现时会给欣赏着带来极大的愉悦和强烈的感染力。

二、语言美

众所周知,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物质载体并以人的肢体语言作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由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舞蹈语言则是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舞蹈编导对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因此舞蹈语言的美关系到舞蹈形象塑造的是否生动、准确、感人。而创编出具有“美感”效果的语言,给人以难忘的“美感”印象,也就成为每一个舞蹈编导追求的目标。

舞蹈语言美学要求有一种说法“分散的动作以内涵结构和形式结构(即‘核’与‘形’)的一致性为前提组成舞蹈语言,这是舞蹈创作者所应有的基本修养。” 简单的理解这句话就是舞蹈创作者要让舞蹈动作所表现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意境等与外在的舞蹈专业的技术、技巧表现要完美的统一起来,这也是舞蹈语言美学的基本要求。舞蹈语言包括动作、舞句、舞段三个层级。属于基础级的动作由动态、动速、动律、动力四个基本元素组成,也是动作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内在因素。掌握元素的性能之后,可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将元素分解、发展、变化、重组以构成新的动作系列,并有机的组合成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流动语言,达到“核”与“形”的完美统一。人的身体的动作形成的舞蹈语言,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的去感知、想象、理解并深入挖掘,那些美的舞蹈语言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构图美

舞蹈构图也叫舞蹈画面,是舞蹈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动态结构。一般指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不断变化流动的舞蹈路线或队形)和画面造型,它是舞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编导在设计舞蹈构图时,必须从表现舞蹈作品和塑造人物形象出发,来选取适当的表现形式,安排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空间线,形成不断移动的画面。空间运动线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不同线条所能引起人的审美情感的体验为其标准。如斜线和竖线能表现强劲、有力的动势,横线则较平缓,曲折线则显得游移和跳荡,弧线和曲线则能表现出流畅、柔和的情调等等。同时编导们在常用的构图方法基础上,舞蹈构图要服务于舞蹈作品内容,要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出发,要衬托和展现舞蹈作品的规定环境,舞蹈队形的移动变化又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舞蹈编导在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的构图时,掌握、遵循并理解这些规律和法则,在舞蹈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就会自然的将内心的美的感受外化到舞台的画面中。

四、整体美

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除了运用人的肢体语言� 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前期的舞蹈创作思维过程全是由编导独立完成,而后期的音乐制作、排练、合成都需要与作曲老师、演员、灯光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各个环节编导都应该具备敏锐的、准确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舞蹈编导的“美的感觉”,一直要渗透到舞蹈作品产生的全部过程。这包括音乐形象是否符合舞蹈画面,音乐情绪的变化是否与舞蹈结构相吻合等!演员的表演是否到位?舞蹈服装的颜色、款式能否为舞蹈形象增色及舞台灯光的使用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舞蹈编导运用内心的美感去判断如何打造完美的舞蹈作品!所以,对一个作品整体美的把握,是检验编导综合能力及审美判断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编导者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想象能力、情感体验、操作能力的大交织、大汇合,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舞蹈编导的美感基础之上的。

那么,舞蹈编导该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舞蹈美感呢?我认为,首先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舞蹈美感是一种心理机制,从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情感反应来说,它必然受人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爱好情趣、个性特点等的制约和影响。“实践证明,人们只有在喜欢、爱慕、快乐、满意的情境下,机体内部舒展和谐而发生快感,这时才能产生优美的感受,而美感就是在这种生理快感的基础上发生的”。由此可见,只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人,才能更容易产生美感,才容易创作出引人奋发向上的作品来;那些总是有消极情绪、颓废思想的人其作品是很难让人引起共鸣的。其次,舞蹈编导应该热爱舞蹈事业,提高文化涵养,刻苦钻研舞蹈专业知识和舞蹈理论知识,从实践和理论中提高对舞蹈美的感知理解能力。尽可能多的掌握不同风格的舞蹈素材,在实践中深入的了解、挖掘民族的、民间的、古典的、现代的不同舞种中美的元素,多看优秀的舞蹈作品,积累丰富的经验。要深入学习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等的理论课程,努力把理论和舞蹈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再次,舞蹈编导要善于在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兄弟艺术领域中吸取、借鉴美的形式,提高自身在各个领域的艺术修养。如向文学和戏剧借鉴舞蹈的结构方式,向绘画和雕塑借鉴构图的艺术等等,这对于舞蹈编导开拓思路、强化美的感受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最后,舞蹈编导还是要以生活为源,善于用“舞蹈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捕捉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情感,并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总的来说,舞蹈美感是舞蹈审美活动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以上所谈的仅是关于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舞蹈编导所要具备舞蹈美感的一些问题及方法。舞蹈编导和舞蹈美感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有待于我们在舞蹈审美活动的实践中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10

[1][美]莎克蒂高文。创造性思维的全新路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6.

[2]冯双白,于平。 吴晓邦舞蹈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307.

[3]陈康荣。幼儿舞蹈训练幼儿舞蹈创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舞蹈作品论文 11

舞蹈与音乐均是一种极具美感的艺术,散发着艺术美,传递出丰富的情感,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舞蹈表演中,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伴奏,而是深深融入到舞蹈表演的“骨髓”,虽与舞蹈艺术相互独立,却是不可或缺的。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舞者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所流露出的情感用肢体动作形象地展示出来,既能升华音乐的审美效果,还能展现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通过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展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很容易就陶醉在艺术的世界里,观众的心情得到放松,情操得以陶冶。

一、音乐作品与舞蹈创作有机结合的必然性

在艺术的范畴内,文学、舞蹈、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均是互通的。在艺术领域,舞蹈和音乐是最重要的两门艺术形式,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舞蹈创作与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然的。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可以直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对人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能够让听众跟随音乐的旋律变化而做出情绪反应。相比于舞蹈表演,音乐更容易抒发演唱者强烈而复杂的内心情感。然而,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音乐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抽象性,它所传递出的情感通常很难被听众完全理解与接受。舞蹈表演却有着自己的外部形态,舞者通过身体动作的变化更加直观、形象地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这正是音乐所或缺的,所以舞蹈与音乐各有优点与缺点。

通过上述可知,将舞蹈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减少音乐的模糊性与抽象性,把音乐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转变为肢体表现,从而让音乐的情感内容表现得更加具体、充满感染力,引起观 此外,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既能充分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还能很好地展现出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形成的综合艺术魅力。立足于舞蹈表演的角度,可以说音乐是舞蹈表演的辅助和补充。若将二者同步展现,音乐则能对舞者起到帮助和启发的作用,极大地提升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若二者不同步时,音乐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只是停留于“想象”层面,而舞蹈表演就能够将“想象”变成“现实”,给观众听觉和视觉上充分的情感体验,使观众通过视觉感知对情感进行区分、认识与强调。

站在舞蹈创作的视角来分析,舞蹈自身就具备很强的旋律性和节奏感。在编排舞蹈时,舞蹈表演者能够根据节奏的编排协调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肢体动作。完美的舞蹈表演一方面要求舞者的舞蹈动作协调,另一方面要求舞者的内心节奏协调,即使是独舞表演者也需要做到心理节奏和动作节奏的协调统一。运用合适的音乐作品,能有利于舞蹈节奏的编排。伴随着灵活多变的音律,能够更深入、更细腻地展现出舞蹈表演者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变化。同时,音乐还有利于烘托舞蹈的艺术氛围,让舞蹈表演声情并茂。显而易见,舞蹈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二者的相互交融将会达到非常强烈的舞台效果,散发出浓浓的艺术气息,给观众无尽的享受。所以,舞蹈作品创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必然,必须做好舞蹈与音乐的相互交融与拓展延伸。

二、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一)音乐构成舞蹈结构

音乐作品的结构非常复杂,且对结构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不同种类的音乐有着不同的结构,但这些结构有着一个共同的作用,即是运用重复的手段来展现出音乐作品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内涵。与之相比,舞蹈结构则相对简单而稳定。通常情况下,舞蹈作品通过动作的变化发展、层层递进来展现出舞蹈作品的内涵以及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舞蹈与音乐的相同特性就为二者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结构,它们所呈现出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音乐结构能够为舞蹈结构打造基本的框架,进一步规范舞者的舞蹈动作,让舞者的形体、动作以及表演节奏实现协调统一、完美衔接。比如,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乐段结构,复三部曲式结构在舞蹈作品中比较常见,这种多次重复主题旋律的方式能够通过变化主题音乐,从不同的侧面深化主题,更能强调舞蹈表演者的情感。若舞蹈作品创作者想创作出一部成功的作品,就必须跳出音乐结构的框架,并且进行适度创新,从而把舞蹈的风格升华到更高的艺术高度。例如,可以选择由多种乐器演奏而成的音乐结构,一方面可以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冲击。

(二)调性促进舞蹈的情感传递

在音乐思维中,调式是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调式在音乐作品中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与规范和声或旋律。不同的调式有着不同的音阶结构,使得音乐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色彩。舞蹈表演中的风格变化也需要以调式作为基础,只有熟练地掌握音乐中的“调式”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首先,创作者应该对不同的调式都详细了解,包括五声调式、小调式、大调式等,它们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是各不相同的。其次,舞蹈创作者要擅长于调式的灵活转换,以此准确地体现出舞蹈作品丰富的情感色彩。例如,大调式结构的音乐作品通常体现出暖色调的情感,小调式结构的音乐作品则体现出冷色调的情感。同时,在舞蹈表现过程中,音乐调性的转变也有利于推动舞蹈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这可以准确地体现出舞蹈创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促进观众的情绪起伏多变。即使是旋律相同的音乐作品,若调性不同,那么音域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传递出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值得重视的是,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切忌将音乐作品的情感与舞蹈作品的情感设计成相同的,二者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舞蹈中的情感变化等同于音域高低的变化。

(三)旋律彰显出舞蹈情绪

由于音乐旋律的形式与人的语言的音调形式非常接近,所以音乐旋律的音律、形态、风格以及行进方向等多个方面非常容易被观众的感官所接受,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进而促进观众听觉上的强烈感受以及情感上的共鸣。在舞蹈作品的表演中,音乐的旋律直接影响着表演者的情绪,特别是旋律的行进走向,可以把舞蹈情绪演绎到极致,从而拉近了观众与舞蹈表演者的情感距离,给予观众丰富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一般情况下,向上进行的旋律线所传递出的是有紧张度和增长的情绪;向下进行的旋律线传递出的情感的力度则有所减弱,即是放松的情绪。同时,旋律音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舞蹈情绪的发挥,音域的不同也使得舞蹈作品所表现出的感情程度不同、色彩不同。旋律音域的灵活多变对舞蹈表演者的空间动作有着直接影响,从而引发情绪上的灵活多变,升华舞者的情感。舞蹈作品创作者应该巧妙地运用旋律,充分展现出舞蹈本身所含有的独特的思想和情绪,逐步将观众带进舞蹈表演者的情感世界中,从而有利于观众更加深刻、全面地体味到舞蹈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此外,音乐旋律还为舞蹈表演者创造更广阔的表演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促进他们准确捕捉到舞蹈的情绪。在舞台上,音乐旋律四处环绕,渲染着整个会场的氛围,能启发舞蹈表演者,促进他们深入地、真实地、完整地展现出舞蹈人物的情感色彩。

三、音乐表现手段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分析

在舞蹈作品创作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的表现手段通常分成两个部分,即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表现手段。其中,音乐基本表现手段一般涵盖音色、调式、节奏、旋律,而音乐整体表现手段主要是音乐的曲式结构,一般涵盖有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以及回旋曲式。音乐基本表现手段又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基本材料,而音乐的整体表现手段是规范舞蹈逻辑关系的载体,其对舞蹈本体所塑造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现通过举例分析音乐表现手段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运用,具体如下:

以女子傣族独舞《月光下的象脚鼓》为例,这个舞蹈作品的表演方式是傣族女子独舞,道具为象脚鼓,有着浓郁的民族风味,该舞蹈是受到象脚鼓传说的启发而创作的。这部舞蹈作品的主题内容为一位美丽的傣族少女在幽暗月光下轻轻起舞拨动心弦的美丽画面。创作者在舞蹈与音乐的编排上,主要运用音乐结构中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包括前奏、中部、呈示部和再现部等,利用再现部进行缩减,且将呈示部所表达的音乐主题进行再现,促使舞蹈的情绪始终都围绕主题变化。从整体而言,这部舞蹈作品的舞蹈结构和音乐结构并非是一次成型的,创作者运用反复创编来完成。在舞蹈编排中,创作者利用象脚鼓打出的音域和演奏速度的变化,舞蹈情感和音乐旋律的有机结合以及舞蹈结构与音乐结构的协调统一,充分展现出音乐表现手段与舞蹈表演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实现了舞蹈与音乐、影与音、舞蹈语言与音乐语言的统一结合、互相交织,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激发观众的内心情感,与之共鸣。

四、总结

作品创作中,音乐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将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完美结合,就能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艺术美,在让观众得到视觉和听觉上享受的同时,还能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启发,悟出生活道理。舞蹈创作者一定要认真研究音乐与舞蹈的特点和关系,熟练地运用音乐表现手段来提升舞蹈作品的感染力,调动更多观众的情绪,并且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样才能算作是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

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12

[1]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3]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吕艺生。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

[5]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版

[6]唐凯麟陈仁仁。儒家伦理文化——成人之道[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7]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9]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版

[10]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1][美]沛西·能[著]王承绪赵端瑛[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15]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于平、冯双白主编。吴晓邦舞蹈文集[C].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6]滕守尧。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8]芭芭拉·哈泽尔巴赫刘沛。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2010年中英文对照版)[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舞蹈作品论文 13

摘要:舞蹈作品的创作是一个由体验客观生活到体悟主观感受,再到形象外化编舞的思维过程,具有一定连续性、反复性、复杂性。并且在舞蹈作品创作中,需要融入情感,创设意境,凸显风格,使其成为富有观赏性的艺术表演。本文以主题选取阶段、结构构思阶段、编排实践阶段为切入点对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

一、舞蹈作品的主题选取阶段

(一)选取主题

为了增强舞蹈作品的吸引力,提高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就应当重视主题的选取,尽量选取那些富有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主题,促使其价值获得提升,引起观众的共鸣。以民族舞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喜爱,就是因为其能够满足当代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能够把握住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1]。例如,民族舞剧《闪闪的红星》,其在选题上符合当时社会主流趋势的要求,具有时代烙印,其精神内核与现代社会弘扬的精神拥有一定契合性,即使放到现在依然具有较大的市场,能够唤起人们的遥远记忆。日常的积累与实践,能够丰富编导的阅历与经验,使其对艺术作品产生创作的动机,可以说,作品主题的选取离不开编导的日常积累和吸收,因此,这是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筛选题材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舞蹈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意境、思想、精神、风格、形象等,都需要编导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和实践。通过仔细观察生活能够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定感悟,保持对世界万物动态变化的敏感[2]。唯有如此,才能从生活实践中丰富积累创作素材,根据创作主题对这些素材加以筛选,找出能够符合主题要求的素材。以陈维亚编导的《秦俑魂》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陈维亚在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后,气势恢宏的威武之师对其精神、情感造成极大冲击,使其产生了舞蹈作品的创作灵感,并将感受融入到舞蹈作品中。

二、舞蹈作品的结构构思阶段

结构的构思是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能够充分体现出编导的结构思维。舞蹈作品结构构思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舞蹈作品的谋篇布局,包括安排表演时间、确定作品风格、选择背景音乐、设定人物形象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合理安排完成舞蹈作品的建构,从而保证作品质量、丰富作品内涵。例如,在中国风古典舞《玉魂》中,编导运用悲伤的旋律营造出黛玉将死的情境,利用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

三、舞蹈作品的编排实践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围绕内容、人物形象对舞蹈素材进行提炼,并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与情感情绪对作品进行诠释。

(一)情感的融入

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作品人物的情绪、思想、意识,心理等,通过情感的融入赋予舞蹈作品生命力与活力,促使广大观众能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丰富舞蹈作品内涵,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风格的凸显

舞蹈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在其风格的凸显方面,对其观赏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若是舞蹈作品缺少风格,将影响舞蹈作品的魅力。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均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被广大观众群体所接受。例如,高雅优美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热情、奔放的歌舞剧《卡门》等。这些舞蹈作品都借助相应的舞蹈动作凸显出剧情、人物性格以及风格形象,促使作品整体焕发光彩。因此,在舞蹈作品编排实践中,应当注意作品风格的凸显,赋予舞蹈生命力与活力。

(三)意境的营造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都离不开唯美意境的烘托,只有艺术作品拥有一定的意境,才能促使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使观众耳目一新,吸引其探索发现艺术作品中的闪光点,引导观众在思想与境界上得到升华。因此,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应当营造相应的意境,丰富观众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广大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接受程度,使作品更受欢迎。

(四)形象的塑造

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观众对舞蹈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感知和审美,对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深刻的感悟,从而与舞蹈作品的情感、思想建立联系,引起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形象的支持,而在舞蹈作品中,是借助舞姿、情绪等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这些形象能够深入观众的心灵,丰富艺术的感染力,通过表演传递某种精神意志、思想信念的力量,令观众感到震撼,进而成为观众所喜爱的作品。例如,张继钢创作的《千手观音》、《俺从黄河来》等优秀作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其思维过程相互融合,存在于编导的思维中。通过对舞蹈作品主题的选取、对舞蹈作品结构的构思、对舞蹈作品的实际编排,促使舞蹈作品的灵与肉、情与境、意与形得到和谐交融。

舞蹈毕业论文 14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是每一名学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艺术实践正是舞蹈专业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吸纳的一种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艺术实践的定义及内涵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称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就是舞蹈实习, 舞蹈教育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模拟教学、实际教学和论文。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集音乐美、形体美、服装美、舞美设计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以其高雅时尚的艺术品位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翩翩风韵,无论是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还是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写,对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感于外、发于心”的本质提高,是艺术表现力来源的沃土。

三、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为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舞蹈课和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比赛)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观舞蹈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讲解——训练——讲解进行,教师以主导地位的角色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者,周而复始,学生对舞蹈课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舞蹈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比赛中去,注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应用,体验、赏析和创造。要强调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舞蹈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检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相结合,为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艺术实践比赛的学生相比,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二)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力,进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同样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如挤奶舞就取源于劳动,它是模仿牧民给牛羊挤奶的动作来表现人民的智慧、劳动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舞蹈采风”等方式,学生缩短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劳动实践,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灵感,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水平,从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实践包括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而这两者都经历着从客观现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舞蹈形象这二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过程。从素材到舞蹈艺术的转化就是创造过程。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感悟,但表达不清楚,而创造本领的前提就在于发现、升华,例如,讲解舞蹈《小金鱼》时,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鱼的形态、觅食、嬉戏的全过程,并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一组舞蹈造型动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的肢体动作也十分丰富,有身体的扭动、面部表情的夸张表演、手部动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创造力也十分可爱,回到课堂再度讲解《小金鱼》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学习效果十分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电视台“双拥晚会”、去日本昭和大学演出、去法国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是各种艺术实践成为了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活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舞蹈艺术专业上发挥创造力。

四、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寻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部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语言的技能,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其表演才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话。艺术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出”、“表演”;更应该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是学生主动吸纳知识过程,更是“教学实践”、“舞台实践”、“创作实践”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使舞蹈教育、教学告别“机械化”的操练,让学习充满乐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15

1.彭吉象:《艺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陈兆全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舞蹈作品论文 16

摘 要: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作品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元化。在此过程中,因舞蹈具有传情达意、烘托气氛、展开情节的特性,成为电影作品比较重要的元素之一。电影中也越来越重视对舞蹈的运用,提升电影作品的观赏性及艺术性。就目前而言,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已经形成了几种行之有效运用模式,如,个别人物内心情感的独舞,戏剧化和情节化的群舞,还有烘托气氛的非情节性舞蹈等,为电影展现剧情、刻画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影;舞蹈;非情节性

如果将电影比作皇冠,舞蹈就是这顶皇冠上的宝石,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舞蹈的本质作了探讨,“‘舞’是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和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从深不可测的玄冥境界中升华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1]电影是综合性艺术而舞蹈也是在时空中表达情感的综合艺术。两者具有不言而喻的默契,也正是源于此,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并且有时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英国影片《红菱艳》是部不可多得的能将舞蹈语汇与电影语汇天衣无缝地融合的作品。电影讲述的是女芭蕾舞演员在梦想与爱情间的痛苦抉择,她徘徊于具有强烈占有欲的音乐天才和一个排斥爱情的制作人之间,她的舞蹈不是才华的炫耀,而是情感的体现和升华。有大段的舞蹈场面在影片中出现,导演通过高超处理手法,使得影片非但不枯燥反而让不懂舞蹈的人也能看懂。舞蹈与电影的� 随着技术手段、理念的深化发展,舞蹈在电影作品中的运用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舞蹈是用肢体语言作为表现方式的,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表现形式,其特有的时空性为舞蹈提供了广阔的表现平台,同时舞蹈也为电影作品的表达起到了辅助作用。虽然在表现形式上越来越丰富,但舞蹈在电影中大都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展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舞蹈

舞蹈是表达情感的最为单纯的方式,是语言及歌唱不足以表达此时此刻的情感时采取的表达方式。我国老一辈舞蹈家梁伦说:“音乐、诗、舞蹈都是适宜于表现强烈情感的艺术,你没有强烈的感受、冲动,不要写诗、写音乐、创作舞蹈。舞蹈甚至比诗与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还要强烈。”

舞蹈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特性,在电影中发挥了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及效果。比如电影《雨中曲》被誉为美国“国宝级”影片,电影史上最精彩的歌舞片之一。影片中金·凯利开创了在街头、车顶、桌椅上舞蹈的先例。场景中,路灯、雨伞甚至积水都成为表达人物情感的手段,舞者并不是在形式上作秀而是用真情实感的舞蹈,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使观者在完全无需言语的情况下而被感动,成为了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电影《跳出我天地》讲述的是一个十一岁的男孩,破除重重阻碍追求自己的舞蹈梦想之路。Billy的父亲和哥哥都是矿工,希望通过学习拳击让Billy变得强壮,而Billy天生就喜欢音乐和舞蹈,于是就用学习拳击的钱去学习芭蕾,父亲知道后非常气愤极力反对,这使Billy陷入了内心世界的激烈斗争,是放弃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圣诞节晚上,Billy和伙伴在舞蹈教室玩耍被父亲发现了,面对父亲的怒火Billy没有退缩,而是在父亲面前展示了自己这几个月来学到的一切,此舞蹈的设计并不复杂华丽,却以最单纯最真挚的情感,充满活力和热情打动了观者。最终,父亲被儿子的热情和舞蹈天赋所征服,决定送儿子去舞蹈学校学习。影片 这无不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影片《我要跳舞》在二十四分时东子在梦中的舞蹈场景,无疑是表达了东子的内心世界。还有电影《探戈》中也运用了此种手法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在六分三十秒时的一段探戈双人舞,充分表达了马里奥对劳拉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镜头中出现一男一女两人,背景是一块巨大的白色银幕,之间两人剪影式的身体轮廓,慢慢地灯光渐亮两人开始舞蹈,此时巨大的银幕上出现了马里奥的影像,双目凝视,可能是在凝视他所心爱的劳拉,渐渐地银幕的背后投射出了一个男性身躯的阴影,银幕背后的阴影慢慢地走了出来,出来的正是马里奥,他游走在双人舞左右,营造了时空交错的效果。此舞蹈的设计十分巧妙,人物在虚与实的状态中不停转换,在或是梦境或是现实中交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马里奥的复杂心情,使观者一目了然,隐隐地感觉到电影中人物的命运,导演为此也埋下了伏笔,此舞段的运用胜过千言万语。电影《低俗小说》中约翰·德拉沃尔塔和乌玛·瑟曼那段双人舞场面设计巧妙,被奉作是20世纪90年代电影的经典镜头。昏暗的背景与鲜亮的舞台,配上轻松的音乐,加之一段精彩绝伦的舞蹈,其中散发着怀旧的颓废情调。乌玛·瑟曼一头黑色的直发具有古埃及的风情、浓重的口红、深色的指甲油、线条极简练的衬衫,再加上演员性感冰冷却勾魂的气质;虽略显发福但似乎也预感到自己就要“咸鱼翻生”的德拉沃尔塔,舞蹈的功底在表演之际也派上了用场。最终造就了一段令人莞尔的诱惑与反诱惑,无法让人忘怀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却撩拨心弦的情感。

从上面影片舞蹈的运用来看,舞蹈的设计运用都是为表达刻画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服务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用最单纯方式表达了最复杂的情感世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戏剧化和情节化的舞蹈

电影《阿育王》中共有五段舞蹈场面。其中比较经典的是第四段舞蹈的设计,这一场着重表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衬托阿育王失意后的悲伤,因此导演使用了一系列的美术设计,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效果。第一段舞蹈中导演使用了人工修剪后的自然景观,不断跨越空间的转场推动了叙事的发展,增添了MTV化的抒情成分。《阿育王》中第三段与第一段布景类似,都取景于小村落的街头,黄色的土墙映着骄阳,再配上穿着鲜亮服装的群舞,将激情烘托到了极致。电影《夜宴》中的舞蹈背景是五代十国兴废争战十分剧烈的时代,但是,它又是唐宋两朝之间继往开来的时期,还是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时期,五代十国的舞蹈虽然不见有大的气象,但延续了很多唐舞中的风格与特色,通过越人歌充满爱意的词,加上曲子优美流畅、辗转呜咽中又略带一丝隐隐悲伤,通过舞蹈来烘托导演所需场景,让观众把伤感之心捂在心里难以用言语表达,电影就做到了真正的打动人心。场景是在宫廷之中舞者穿白色深衣、头戴白色假面,看不到舞者的表情,这个舞蹈给人造成以压抑紧张的情绪气氛,预示了影片的结局及主人公的悲惨命运。通过舞蹈充满爱意的词,加上曲子优美流畅、辗转呜咽中又略带一丝隐隐悲伤,通过舞蹈来烘托导演所需场景,让观众把伤感之心捂在心里难以用言语表达,电影就做到了真正打动人心。可以看出此段场景,导演在舞蹈美设计上下足了工夫,不论是舞蹈动作的编排、演员的表演还是音乐服装的选用都是独具匠心。它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剧中的亮点之一。我们可以感觉到,舞蹈在电影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于舞蹈元素的使用也越来越与剧情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具有既能够独立表达又统一于电影的全局发展。

三、烘托气氛的非情节性舞蹈

在某些时候,由于剧情发展的需要表达人物此时此刻的情绪,用以烘托影片气氛,其本身不具有情节性表现。舞蹈可帮助电影语言与人物语言更好的表达,通过非语言形式更强烈地表达人物情感,增强电影的感染力。[5]《歌舞青春》中的群舞场面,没有特定的情节,单纯表现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将影片推向一个高潮,通过镜头的切换、舞段的变化场景的更迭交替等手段,充分配合了影片中舞蹈的运用需要,极好地将影片气氛烘托起� 虽说,此舞蹈场面是没有情节的,但却以最单纯的丰富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影片的主旨,此处言胜千言。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那段探戈可谓是影片的经典,非常完美地塑造了阿尔帕西诺的形象。阿尔帕西诺双目失明,竟能仅凭着舞伴身上的香水味来判断舞步的分寸,在音乐中进退自如,帕西诺似乎非常自负好像从来都是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探戈,虽然只有短短数分钟却像让时间永远凝固在那一个时刻。人们并不喜欢阿尔帕西诺,但他照样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大方邀请那位女士跳舞,完美的探戈就如同排练过一样,那么娴熟,那么光彩,仿佛在那一时刻所有人都不存在了只有两个人在舞蹈。所有人都惊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赞叹不已,而阿尔帕西诺只是优雅自若地跟往常一样就像是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此舞蹈也是非情节的,只是将影片的气氛加以烘托,同时也将主人公的内在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举多得。《泰坦尼克号》中有一段在三等舱的踢踏舞场面,烘托了气氛的同时也更全面塑造了JACK的人物形象。《疯狂店员2》中的一段舞蹈,为影片气氛的烘托做足了准备。《芝加哥》《红磨坊》等中的舞蹈大都是以烘托气氛为主要运用手法。还有国产电影《功夫》中也使用了非情节性群舞,将电影推向了一个小高潮。那些人们身上那黑色而古板的礼服,正好和着音乐的韵律表明他们就是这段节奏所要表述的主体。音乐所酝酿的是一种黑色的冲击力,所以就把小酒馆中那单调的旋律改编为了由鼓声压住尾彩的交响。大提琴的低沉和弦,却奏着一种轻佻的贝司单级旋律,而原本孤单的小号,却一股脑变成了群号的高调和声,也正呼应了斧头帮习惯群入群出的党群风格,把这种非情节性的舞蹈发扬到了极致。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电影《纵横四海》片中枪战、打斗场面也许不再那么精彩眩目,但其中作为小插曲的舞会却一不小心成为经典。导演设计周润发坐在轮椅上起舞,可谓独具匠心。周润发竟也能如此潇洒自如地将其完美展现。他们共舞在金色的大厅里,若只是用词语来形容这场舞蹈,也只有“神采飞扬”这四个字最恰如其分了。连摄影机在此时也似乎变成了一同起舞的“身体”。《窈窕美眉》这部电影本身并不是十分出色,惟一的亮点当属片尾的一段长达十分钟的舞蹈场面了。这段舞蹈设计十分丰富镜头切换准确,极大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与娱乐性。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在耀眼的灯光下尽情舞动。

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手法,以上只是做了简要的阐述,可能还有不够全面之处。就目前而言,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最为常用的就是以上几种表现手法,而且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烘托气氛的非情节性舞蹈场面的运用。从而也说明了一点,在不断的实践中,越来越清晰了舞蹈在电影中的价值体现及其艺术规律,导演越来越能够驾驭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为电影服务。

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17

[1]陈康荣 幼儿舞蹈训练与幼儿舞蹈创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式茂 幼儿舞蹈教学指导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3] 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继尧,译。南京出版社,2006.

舞蹈毕业论文 18

一、舞蹈情感体验的含义

“情感”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解释是,感情一词被界定为“情绪和情感的总称”,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与环境和感性有关;另一方面是人自身对事物的喜爱和关切之情。

体验是个体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它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亲历中获得认知和情感。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者融入角色的情感世界,感受角色在既定环境下的喜怒哀乐,对舞蹈艺术表现力有很大的帮助,对艺术表演中角色的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舞蹈表演中角色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1)舞蹈这种特殊的艺术表演方式,要求表演者更深入体会角色情感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舞蹈演员的形体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性格等,在舞蹈艺术表演中,动作的技巧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物内心感情、塑造人物性格特性和精神面貌。舞蹈三要素:动作、造型、表情。在构成舞蹈的诸要素中,动作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没有人体动作,就没有舞蹈。舞蹈人物的塑造、舞蹈情绪的表达、舞蹈意境的展现,始终贯彻在舞蹈动作中。但是这些动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体动作,而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提炼、加工、改造、演化而成的一种具有程式化、形象化的舞蹈语言。这些动作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规格,而且有确定的名称。例如芭蕾舞的“阿拉贝斯克”(Arabesque)、中国古典舞的“顺风旗”和“小射燕”等。它丰富和提高了舞蹈的表现手段,使舞蹈艺术进一步规范化,同时还有助于各种舞蹈风格的形成和稳定。舞蹈以人体流动美的动态为语言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无不是由于动作新颖、具有特色、塑造了艺术形象才取得成功的。因此,舞蹈人物的塑造、舞蹈情绪的表达、舞蹈意境的展现,始终贯彻在舞蹈动作中,另外表情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表情的融合,有些动作即使有生动的节奏,也还是没有生命力。

舞蹈除了以动作为表现手段之外,也取决于舞蹈的造型。舞蹈造型是一种人的形体动作,它是以人体的四肢和身段以及表情姿态构成某种相对静止的形态。这种“形”与“神”结合产生的富于雕塑感、美感的形象动作,是对刹那间的生活片段的凝固,一种静态的艺术形象,具有巨大的表现力。许多舞蹈在开场和结尾时,为了渲染场景和人物的诗意美,常把流动的舞姿化为静态的造型,场中出一个特殊的艺术空间,给观众一种新奇的美的享受。

表情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表情的融合,有些动作即使有生动的节奏,也还是没有生命力。因此说舞蹈的“律动性”是内在的情感和外部动作相统一的节奏的直接反映和集中体现。舞蹈的动作性还决定了舞蹈创作在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都要体现可舞性的原则。

无论动作,造型,还是表情,最终都是围绕着表达情感,舞蹈只能依靠人体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它不想说话一样那么容易表达,所以更加需要表演者深入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从日常生活动作中选择、提炼、加工、改造、演化而成的一种具有程式化、形象化的舞蹈语言舞蹈以人体流动美的动态为语言来塑造舞蹈形象,因此说角色情感的体验是舞蹈表演这种特殊的表达艺术方式所决定和每个表演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2)准确深入体验角色情感是舞蹈表演成功的关键

舞蹈表演是否成功,舞蹈中人物情感是否能感染打动观众,完全依靠舞蹈演员表演这一最重要和最关键一个环节。

虽然角色的性格特性已经在舞蹈编导那构思和编排好,但仍依赖于舞蹈演员在编排好的固定模式下有自我体验自我感动的二度创作,舞蹈演员是否对作品的深度理解,是否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到作品中去,是否能很好的完成作品,都直接影响整个表演最终的效果。而演员对角色的把握,取决于演员自身的生活经历,气质,性格,和对作品不同的理解,所以不同的演员表演同一个角色,甚至是同一个演员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情绪下表演同一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经常说艺术常演常新。所以在表演者舞蹈能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谁的生活轨迹更接近这个角色,谁能更深入的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谁的演出就更成功。

三、舞蹈抒发情感的方式

(1)直接抒发。在舞蹈表演中为塑造人物形象,直接地抒发要表达的某种内心感情,去强烈地感染观众,抓住人物最动情的时刻,以情动舞,把无形的情化为可见的形象。

(2)间接抒发。在舞蹈作品中借助于动物的特征、自然界景物中的形态等,以借物比喻手法,赋予作品以浓郁感情色彩,把生活中感受到的主观感情、真情、激情与客观外界的景物达成有机的统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地反映了我们生活的诗情画意。

(3)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中突出抒情。在情节舞蹈和舞剧中运用“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中突出抒情性”的表达方式,把内心情感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透露出来。抒情并不排斥叙事,它们往往互相渗透,糅合在一起,一方面以精致的情节发展,一方面着意刻画表现人物心理的复杂多样的感情,在情感抒发方面大做文章,将主人翁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才使得观众为舞蹈所牵动,受到深深的感染。

四、如何准确深刻体现表演中角色情感体验

舞蹈演员怎么样将角色情感转换为自己的情感,如何才能更好的表现角色情感呢?

(1)掌握舞蹈技巧是情感表达的基础

舞蹈始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表演艺术,舞蹈的动作技巧是一起情感表达的基础。一个舞蹈动作首选要做到位,分寸把握得足够充分恰到好处的力度和舒展性,才能更好的表达情感,如果跳起来歪歪扭扭,落地又不稳,这如何让观众联想到角色所要表达的喜悦之情?

另外舞蹈动作技巧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的学习新的舞蹈动作语言,才能运用于更多可表达的情感。

(2)加强呼吸,眼神,面部表情的训练增加感染力

舞蹈是无需说话的,一切都靠舞蹈演员的表情和舞蹈动作来表达情感。要想控制好角色中的情感,首先得控制好自己的呼吸,舞蹈是在一系列高强度运动中的表演,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呼吸,才能让自己的眼神,面部表情和动作不变形。这样舞蹈演员才能随着音乐和情节的发展需要展现出相应的喜怒哀乐。有些情感是需要呼吸,眼神,和表情配合来表达的,比如紧张,兴奋,生气,或屏住呼吸,或呼吸沉重,眼神和表情或眯着,或专注,或瞳孔放大,肌肉扭曲。这些都靠平时训练积累才能在表演中更好的表现角色情感。

(3)运用想象升华情感

舞蹈的想象有三种,氛围想象,心态想象,形象想象。氛围想象是对角色的环境身世经历犹如身临其境的幻想感受。心态想象就是透彻的把握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构成,了解角色在情节中的所思所想,努力做到如问其声如见其人的境界。形象想象就是对角色整个人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的想象,幻想不至于表面,甚至是其内在的人物性格,品质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如果能够在表演前了解剧本的时代背景及角色的背景故事,查阅与时代背景,角色背景同类型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角色的性格特征,分析与自己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内心与角色内心进行沟通,对角色人物内心世界整体的构思,例如说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角色会怎么样处理,不只在表演中,甚至在生活中以角色自居,全心的投入,逐渐的爱上角色,以角色自居。舞蹈演员能做到这样去把握角色情感世界,舞蹈演出一定会成功的。

舞蹈作品论文 19

摘 要: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本文将从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入手,深度剖析舞蹈的创作过程及来源,从而启发大家的舞蹈创作及实践。同时,对当前舞蹈创作进行分析,探索和促进新时期舞蹈创作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舞蹈作品;分析;舞蹈创作

引言

舞蹈是凭借人体动作抒发情感的一门表演艺术,同时作为人类最早创造的无声的符号语言系统,它承担着两种史前艺术功用,简单地说即是符号学家口中的两种符号:理智符号及情感符号。而在史前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舞蹈来进行传达、叙事、表意以及自我表现。同时还通过舞蹈与自然界、神灵进行沟通。舞蹈表达了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下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我展示了对自然界的发现以及超越的意义,同时,人们又通过舞蹈表达了所获取的某种物质或精神利益。

1 舞蹈作品分析

1.1 《敦煌彩塑》

如同舞蹈作品《敦煌彩塑》一样,富于精神的舞蹈作品,不仅能够催人奋进、积极向上,还能够鼓舞人们的斗志。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从敦煌石窟中取材,对一群少女舞蹈的形象进行塑造来代替对英雄任务的直接歌颂以及对某种崇高品质的特别赞美。表现过程中,并没有从表面上体现其中的深意,而是紧紧抓住了女性恬静、委婉、端庄、温柔的特质,刻画出了令观众映像深刻的动人活泼的东方少女群像。这一舞蹈作品的作者是基于两个层面的目的来进行创作的,一方面通过对女性独特魅力的展示,而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是通过舞蹈造型、动作、姿态同舞蹈意境的有效融合,以及舞美灯光氛围的营造,来反映艺术造型的精美以及祖国文化的灿烂,从而进一步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

1.2 《春蚕》

而另外一部优秀舞蹈作品《春蚕》的创作题材则是来源于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着重体现了春蚕、蜡炬的献身精神。编导为了更好地塑造及体现春蚕的心灵美和造福人类的品格,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充满曲线美的“春蚕”则密布在桑叶的背后。而演员们通过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缥缈的纱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以及“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在给观众表达出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的同时,实际歌颂了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1.3 《浪里人》

《浪里人》的创作来源则是作者通过长期对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的仔细观察,掌握了渔民两腿分开站立,走路步伐沉稳有力等特点,突现出渔民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等性格特征所创作的优秀舞蹈作品。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典型化的表现,作者创造出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形象。由此可见创作舞蹈不仅需要娴熟地运用人体动作,还要通过其他艺术手段,来更加丰富地呈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精神。

2 舞蹈创作注意要点

2.1 从生活中学习并创造

优秀的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经典的舞蹈作品及舞蹈形象同样如此。要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舞蹈作品,那么创作者就必须要善于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并切身体验生活所带给人们精神的力量,这样才能在理解、熟悉生活素材的前提下,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进而创作出成功的舞蹈作品。

2.2 深入群众的重要性

舞蹈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认可,群众既是舞蹈作品的观众,也是优秀舞蹈作品的体现。正是长期以来对市民阶级和工农群众的依赖,舞蹈才能取得今天的大好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对群众的一味迎合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出群众性,而舞蹈作品真正的群众性在于通过作品自身质量的提高来指引群众的审美观。

2.3 富于精神地创作舞蹈

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时代性,时代既是孕育优秀艺术作品的温床,也是艺术作品需要展现的重要依托。因此,如果跟不上时代的主旋律,那么艺术作品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大量民族民间舞蹈得以传承到今日,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在顺应人民大众一贯变化的审美追求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引入时代的元素及符号,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价值。而完美表现出的主题能够紧紧抓住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不断提高理想化的作品形式,也造就了无数的经典舞蹈作品。因此,文艺工作者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感染人,鼓舞激励人,从而达到弘扬民族文化这一目标,进而使得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得以提高。

3 结语

对舞蹈作品进行科学、积极的分析有利于推动和升华舞蹈的创作。此外还能有效地开拓和发展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同时也能提高舞蹈创作者与表演者的素质。在对优秀舞蹈作品进行赏析和理解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完全地感受舞蹈的气韵与美感,然后再经过学习思考,反复提炼、领悟、探究并升华舞蹈的表现技法, 这样能很好地培养舞蹈创作者的艺术构思与表现能力。那么创作出的舞蹈作品也更具时代性和艺术感染力。

舞蹈毕业论文 20

学前教育(preschooleducation)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是就业率排名最高的专业之一,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都需要提前下“定单”来保证自己的教师资源。然而,每年仍然面临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就需要学前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包括普通话、歌唱、舞蹈、钢琴、美术等技巧),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与待人接物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而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构成较本科相对多样。但归结起来有以下共通点: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至少明了毕业之后的工作去向及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其次,本身对艺术比较喜欢或者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再次,幼儿学前教育最基本的年龄段是5—6岁,因而作为他们的老师,有耐心,性格相对稳定是必须要有的先决条件。

相对于艺术类学生更注重专业方面的要求,学前教育大专的学生在专业程度上未必有很深的要求,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又要求她们具备艺术传播方面的基本素养。这其中就包含了舞蹈等艺术类课程教学法的问题。作为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环节,舞蹈类课程的教学几乎贯穿了学前教育专科教学的始终,比较多所高校的专科教学大纲来看,舞蹈课程的设置不外乎舞蹈形体、各个舞种(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等等)的学习,及幼儿舞蹈的教授与编创技法。众多的课程,繁多的舞种,怎么样才能在舞蹈基础不是很深厚的情况下尽快的掌握各个舞蹈的舞种风格,并且让没有太多表演经验的人迅速进入舞蹈状态并提升自信是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将面临的问题。

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固定,然不同的教师教授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结果,除了学生自身的素质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产生不同的原因。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的理性化思维就是教学方法。用教学方法指导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几十年来,舞蹈教学方法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应当成为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而不应� 教师想要实现教学设计和控制的科学化,必须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和本质上的认识,一旦认识有了偏差势必得不出科学的方法论,更谈不上科学的指导和控制,相反,则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那么如何利用舞蹈教学,发挥课堂的作用,切合实际的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有的学者认为“素质教育是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不只限于文化艺术学科素质”。所以课堂教学不应作为素质教育的唯一方法,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就目前来说,社会以考试为主要的录用人才的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校考核教学效果的方式也没有彻底改革,因此,学生在学校的活动还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这一主要形式。任何将学校教育游离于课堂教学这一主要形式之外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课堂教学从任何一方面来说,都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障碍,也不是产生应试教育的温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淡化课堂教学,另辟蹊径。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方式上,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要达到这一要求,作为教师来说就要根据学科知识特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设置一定的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和教师的主导功能“以导促学”完成课堂要求的基本任务。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舞蹈课堂教学都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逐渐掌握、不断巩固的目的。经常复习和舞台实践,就不致有学新忘旧的现象。利用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教学课程的精心设计和舞台的表演实践,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得知识技能的快乐感,形成良性循环,减轻学生学习的课堂负担提升自信,获得较多知识和对舞蹈学科更多的了解。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又是在知识的教与学中能中形成的,所以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内容包括:

(1)观察能力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高级知觉形态,它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据测,人的信息量的30—90%是通过视觉观察得来的。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因而舞蹈课程的教授,首先要有观察的能力,要观察生活,观察各类舞蹈活动,而且在观察中善于以舞蹈家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归纳。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所得的信息,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从而发挥意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作用。

(2)培养思维想象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舞蹈学科的思维力主要指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动作思维能力。当它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它本身也存在动作的抽象思维能力。一个经过系统训练的舞蹈家,对动作的敏感性,就具备归纳、概括、划分与综合的能力。因此非常的利于培养他们对表现与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凭借观察记忆中的各种信息,运用思维形式,经过主观的加工、组合与改造,创造出过去未曾感知过的舞蹈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舞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的扬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它往往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个体差异性上。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出的效果和效应大不相同。如果授课人不注意新的教学方法的学习,始终固守落后的教学方法,不但意识不到它的错误和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危害,恰恰相反,却依然盲目地行进在这条所谓的正确的道路上。而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值得肯定的态度。它在某一点或几点上突破陈规,脱颖而出,并在教学实践上取得成功。这种积极的教学态度所孕育出的新的教学方法,在经过实践检验后,必然

总之,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总结继承、与时俱进的基础之上还要做到的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有不断秉承这一指导思想,才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断进步!

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21

[1]蔡霞。论舞蹈意境的生成[J].大舞台。2014(02)

[2]汪薇。我国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J].大舞台。2014(01)

[3]李娟。论舞蹈意境的审美特征及创造[J].音乐时空。2013(13)

[4]靳珺。舞蹈意境随论[J].齐鲁艺苑。2012(01)

[5]易菲。艺术意境论探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6]王小平。舞台服装设计是舞蹈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J].美与时代(上).2010(11)

[7]江欣。舞蹈艺术意境探究及其创设[J].文学教育(中).2010(04)

[8]李晶晶。浅析舞蹈中情感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8)

[9]王菲。浅谈舞蹈表演的情感世界[J].大舞台(双月号).2009(03)

[10]魏冰。情感浸润中的舞蹈艺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11]崔鹏。光与色的舞蹈--舞台灯光设计应用浅析[J].戏剧文学。2007(10)

[12]张春河。舞蹈意境及其创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13]肖艳华。论舞之意境美[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14]欧阳晓芹。论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及其特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15]龙健才,李映山。论艺术的形式美及形式美的创造[J].湘南学院学报。2005(04)

[16]陈春。论中国舞蹈的意境及审美特征[J].台声。新视角。2005(04)

[17]黄汉华。音乐符号、舞蹈符号律动形式与生命情态律动之同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2)

[18]孙倩。舞蹈创作中的意境创造[J].美与时代。2003(03)

[19]蓝凡。舞蹈形式导论[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01)

[20]黄明珠。意境与舞蹈艺术鉴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21]何群。舞蹈意境的生成与人物关系的确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02)

[22]袁禾。论舞蹈意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4)

[23]李秀峰。Dance Movemente Awareness of Research[D].延边大学2008

[24]任颖。舞蹈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5]张想想。执着地追求大胆地探索[D].河南大学2011

[26]许恩。吴地舞蹈文化源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7]安家彤。瑜伽训练对舞蹈技能训练的补助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1

[28]宋颖。普通高校开设舞蹈选修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9]李树。由中国古典舞蹈看舞蹈与音乐的同构关系[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0]冷英嘉。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的探索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1]张会改。高师地方舞蹈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32]李辉。当代城市广场舞蹈调查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

[33]章梦。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艺术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34]赵磊。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3

[35]余梦露。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6]白雪。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意境创造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7]孙诗幔。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人才的基本功训练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8]吴婷。新媒体舞蹈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39]冮毅。舞蹈艺术内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0]李恒子。舞蹈纯粹性内涵实质研究[D].延边大学2012

[41]洪艳。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7

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22

[1]王晓茹。舞蹈教育的“成人”价值[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陈靖。从“能力本位”走向生态式艺术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3]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

[4]王颖。基于通识教育理论的高等舞蹈教育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2009年10月号中旬刊

[5]李莉莉。综合型艺术人才培养中舞蹈课程设置与教改研究[J].湘潮,2012年10月下半月刊)

[6]孙丽姝。艺术人才与艺术理论修养——艺术院校艺术理论课教学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

[7]张乐乐。论舞蹈美育与“整体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8]任侠。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当代解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9]廖燕飞。中国舞蹈教育思想史述评[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10]吕艺生。从中外舞蹈教育比较看我国舞蹈教育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1996年第2期

[11]韩沐霖王伟。“生态式”舞蹈课堂在中学的开发与构建研究[J].才智,2011年30期

[12]滕守尧。生态式艺术教育引论[J].美与时代,2002年7期下

[13]滕守尧。生态式艺术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J].民族艺术,2001年1期

[14]段晓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拓展阅读】

舞蹈论文

摘要:

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今社会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艺术形式,被国内外 民族民间舞蹈历史非常悠久,在古时候人们就借助自身的动作体态来记录生活、表达内心思想情感、反映当时的社会。本文将全面阐述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提高教学水平、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建议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是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经过成百上千年文化发展的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对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可以从舞者的动作、韵律中看出整个民族的生活习性、文化、艺术、社会发展以及对美的鉴赏力、价值观、信仰等。

一、提升舞蹈教学教材的水平

一份好舞蹈教材,不仅能够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帮助舞蹈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个民间舞蹈教学催化剂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各高校培养当代舞蹈人才,有效地为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蓬勃发展打好基础。以民间的舞蹈教学� 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舞蹈教学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们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一些与我国当代社会中领先发展的方向,顺应社会发展最新动态的观点等等,让各个高校培养出的民族舞蹈人才能够适应当代的社会特点,借助舞蹈来推动社会文明超理想的方向稳步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跃的社会要点,增添时代气息。当然,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也不能忽略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当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普遍出现着教师们有些注重舞蹈技巧而忽略了舞蹈理论的特点,这就导致毕业的舞蹈人才专业素养较强但欠缺一些人文素质。

二、深化民族民间舞蹈的观念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祖祖辈辈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厚的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也是遗产中的一项。由于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在历史的洪流里孕育了自己的特色,这使得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精彩纷呈、丰富多彩。学生们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仅只是希望具备一种舞蹈技能,更希望的是将蕴含在舞蹈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下去,让日后更多的人能够被民族舞蹈中蕴藏的情感和文化所感动,这也是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一位从事民族舞蹈艺术的人心底都应该有一份责任,将自己学习的民间舞蹈传承下� 想要让中国更好的走进国际,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传承者我国千百年来的悠久历史。不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们都应该将这份责任放在心里,努力学习并传承下去。

三、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开展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工作,本文为广大高校民族舞蹈教师提供了集中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可以采取组合教学法,将舞蹈元素、动作、短句组合在一起来完成多套舞蹈动作,这样的小组合更加灵活,能够将更多种民族舞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舞蹈情节进行适当的调整,培养学生们在舞蹈编排方面的创造意识。其次教师还可以采用感性教学法,由于舞蹈在很大程度上是舞者情感的表达和流露,要让教师们将教学重点从技巧转移到情感方面来,就必须要从学生们的精神层面入手,让学生们学习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和该民族的风情特点,帮助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更好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让观众们更容易感受民族氛围。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即兴创作法,由于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创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只有具有了强大的创作能力才能够使得我国民族舞蹈文化流传至今。因此教师应该锻炼学生们的舞蹈创编意识,让他们将十分的热情投入到舞蹈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学

四、结语

总之,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五千年来文化传奇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舞蹈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于学生们精神层面的培养,让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更能体会到将舞蹈文化传承下去的这份责任,让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唐怡。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6,23(6):60.

[2]王思薇。解析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6,36(23):80-81.

舞蹈毕业论文 23

一、舞蹈艺术中气息控制能力

所谓的舞蹈艺术中的气息就是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各个舞蹈动作的快慢及大小的控制与交替。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通过肢体表演来实现其内部蕴含的美术全而表达的艺术形式之一,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合理的气息来进行全而的配合。

舞蹈演员具有优秀的气息控制能力,能够帮助其将舞蹈语高有效的传递与舞蹈观众,能够实现对于舞蹈深层灵魂的挖掘。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通过优秀的气息控制能力能够将舞蹈内部包含的肢体动作的链接与起下、肢体动作的运动频率等相关的看似简单的肢体肌肉活动成为一套完整的生命运动,最终达到使整个舞蹈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而显现出其内部具有的生命活力。

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气息控制锻炼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对于每个舞蹈动作时间的长短和每个舞蹈动作衔接的快慢的控制,最终做到通过舞蹈中气息的控制达到,以舞蹈气息带动进行舞蹈的肢体,然后再有通过舞蹈的肢体带动整个舞蹈的韵律,这样的舞蹈表演形式整体才是一气呵成而不是机械生硬。

二、舞蹈艺术中肢体控制能力

舞蹈艺术中肢体的控制能力主要包含两个方而,肢体肌肉的整体素质和肢体幅度的控制能力。所谓的肢体肌肉整体素质是指在进行舞蹈表演过程中实现舞蹈翻转及跳跃的舞蹈运动能力;肢体幅度的控制能力是指整个舞蹈身体的柔韧度及身体内部各个关节张开和闭合的幅度在整个身体的控制范围之内,舞蹈演员只有将这两者做好,才能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实现较好的肢体能力的控制。

在进行舞蹈艺术中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过程当中,舞蹈演员应当首先采用压腿及耗腰等一些较为严格的训练内容来实现对于自身身体潜能的最大挖掘。当该项达到相关的标准之后,舞蹈演员应在其基础之上,通过对肢体动作运行的力量和准确的路线的控制,最终达到通过肢体控制实现舞蹈艺术中美学的全而表达。

舞蹈演员在进行肢体力量的训练过程当中,应注意对于肢体力量分配的训练,合理的舞蹈演员力量的分配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舞蹈的整体美感和质感,因为舞蹈演员在进行相关舞蹈的表演过程当中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力量分配最终实现对于不同肢体语高的全而表达,最终能够达到不同舞蹈内涵的充分表达。

三、结语

除上述四项舞蹈艺术表演中控制能力分析之外,在进行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全而的实现对于舞台气场的控制能力,对于提升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也有养较大的影响。随养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将会提出更好的要求,舞蹈表演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我国国民的精神文明质量,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全而的实现对于各个能力的控制,充分的将舞蹈艺术中全而的美术展示于大家。以上是本论文网站的小编搜集的体育舞蹈毕业论文,希望对正在编写体育舞蹈论文的童鞋有所帮助。

舞蹈作品论文 24

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它的几个先决条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需要有成功的舞蹈音乐。一个特具匠心和技巧高超的舞蹈作品,如配上一部平庸无奇的舞蹈音乐,那将是一件大失所望的憾事;真不异于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舞蹈音乐的优、庸,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一个舞蹈节目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下面就以本人在舞蹈音乐创作实践中感受到的一些粗浅心得表达出来,以供业余作者在实践中作为参考。并愿得到同行们的关心和指正。

形象鲜明、风格独特的音乐主题;如果舞蹈音乐没有一个形象鲜明、风格独特的音乐主题,那么很可能这个舞蹈作品将是杂乱无章的。这与写小说和编剧本一样,是个立主脑的头等大事。音乐主题是为了统领整个舞蹈作品而浓缩成的一个音响基因。说它是基� 它既界定了作品的风格、地域, 只有这样,观众的心路才能跟着似乎耳熟的音乐语言深入其境,同时随着演员的肢体语言,而产生听觉和视觉上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

精心提炼、准确无疑的动作性;舞蹈音乐的动作性是舞蹈音乐与其它门类音乐作品最具个性差异的所在。曲作者如果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音乐的动作性,没有考虑过肢体动作的逻辑循环性,尤其是群舞场面,如果没有所有表演者都能分辨得出的节拍;这个节拍不仅是谱面上分得出来,更要在听觉上分得出来,也就是说,如没有不仅是乐理上说得通的,更应该是心理上感觉得到的经过精心提炼,准确无疑的动作性很强的节拍、众多的表演者心中就不能踏实;动作就不会自信;情绪就难以饱满;当然画面也就更难整洁。甚至还可能给观众带来南辕北辙,难以承受的错乱感觉。进而言之,这种可辨的节拍,又不是机械化的,如仅是机械式的节拍组合,它将可能又成为了健身操音乐,或是集体舞的音乐了。

舞蹈音乐创作过程中,在考虑音乐动作性的同时,还不能忽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度。音乐一定要给舞蹈动作以明确可靠的支点。要是一个坚实的舞蹈动作碰上了一组纤柔的弱音;或一种优雅的舞蹈姿态遇见了一串坚实的旋律,真是一件令人无所适从的事了。当然,创作舞蹈音乐的过程中,在考虑音乐与肢体动作如果紧密结合时,在注意音乐本身的力度表现外,更要注意到配合好舞蹈语汇中刚、柔、静的逻辑性很强的循环节拍和激情奔放的自由节拍,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休止等等方面。这些就不多说了。

清晰可信、亲临其境的场景;场景音乐在任何器乐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段落,但是在舞蹈音乐中又多了一层要求:那就是要求它既要把规定的场景表达得一览无遗;又要它适宜于用舞蹈动作来共同表现。也就是说舞蹈音乐的场景乐段必须也要好跳。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所以就不多说了。但是场景乐段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却是千万不容疏忽的。因为舞蹈与歌剧、戏曲、电影、歌曲不同;一般地讲,它没有必要用文字来为场景作注解。所以说舞蹈音乐的场景乐段,尤其要下工夫,当然啰,场景乐段的写作,除它本身的旋律风格之外,乐队配器上的色彩和特色乐器的运用也是重要的手段。

撩人欲动,神情兼备的节奏型;节奏型在很多情况下是舞蹈音乐的内核。那么在创作舞蹈作品中,如何将节奏型写得有声有色,真正做到撩人欲动,神情兼备的程度呢?我个人的做法是在音乐主题确定之后,并在音乐主题经过了多侧面的延伸和发展的情况下,再在这样的旋律基础上寻找具有独特风格的逻辑重音,进而凝炼成可以循环出现的节奏。在理性上这么说还比较明了,但在感性上这样做的时候,那就得靠自己对旋律的解剖能力,对作品入木三分的理解程度和对千变万化的无数种节奏的感觉。这里除各人的悟性外,还有一个实践出真知的问题。所以说,也并不神秘。总之,舞蹈音乐中,靓丽的节奏型往往会使音乐旋律光芒四射,会使舞蹈动作更为鲜活。

以上所谈的舞蹈音乐创作中的一些要点,虽然没有搬出许多的大道理;而且也不全面,仅是自己创作实践中的一些亲身感受。对于有志于舞蹈音乐创作的同志,不知能否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得舞蹈作品的创作,需要更多的音乐创作人员去涉及舞蹈音乐的创作。创作各种类型的舞蹈音乐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