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
最大化服务:物流系统的建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客户和自身企业业务发展提供服务和便利性,那就要保证物流系统可以提供的服务要最大化。
最小化成本:花费最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服务,是每个系统规划都想尽力达成的目标。以小博大,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也应该落实这个目标。
最大竞争优势:物流系统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同行的竞争压力,现在由于业务的调整发展,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同质化的竞争,如何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也是需要考虑物流系统规划的因素。
最小的资产配置: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时,就要尽可能地使物流系统的相关资产达到最小化,因为过多的资产配置会浪费物流系统的资源,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费用和支出。
深入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以“四个四”发展战略为统领,围绕一条主线(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突出三个重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实现*城建事业再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二)主要工作目标。
——完成《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等4个规划编制工作。
——强力推进以“两桥”工程为重点的各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大城市基础设施框架。
——绿化覆盖率达到39%,绿地率达到34%,人均公园绿地8.5平方米,建成省级园林城市,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建廉租房850套,42500平方米。
——完成乡镇建设投资10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投资6亿元,村庄建设投资4亿元。完成5个乡镇规划,15个村庄规划。启动15个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
——完成房地产建设投资16亿元,其中,住宅建设投资14亿元。
——住房公积金归集额达到1.8亿元,累计公积金归集18亿元,发放公积金住房贷款7000万元。
——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6.8亿元,实现劳务总收入10.1亿元。
(三)工作重点。
1、抓大项目带动,推进大城市框架的构建。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大好机遇,按照近期(十一五后三年)城市建设计划开展各项工作,认真搞好项目前期工作,更多地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投入,抓好2009年开工项目,努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促进大城市建设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快速推进。
扎实推进两桥工程建设。沱江一桥复线桥完成主桥、南北引桥、南北引道的所有结构工程和桥面(包括路面、栏杆、人行道等)工程,实现完工通车;*长江大桥完成13、14号主墩基础、主墩桥塔以及12、15号交接墩基础承台、下部结构和主梁0号块,东引桥、西引桥基础承台的施工。开工建设东岸立交桥。完成投资2亿元。
全面完成沙湾至泰安机械工业园区9公里40米城市干道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开工建设*日报社印刷厂至机场口段4.51公里城南大道改造二期工程,改善城市南北出口形象。
继续实施*西路片区截污干管工程(北线)、*主排水系统工程、*新区支干道工程。开工建设*长江大桥三星街拆迁安置房项目工程和人民银行1.3万平方米新办公大楼工程。
2、扎实推进“创园”工作,努力提高城市绿化环境品质。按照市政府在“十一五”期末把*创� 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整合力量,重点突破,以更强力度增绿,更高质量建绿,更大声势“创园”,扎实推进我市创园工作和各项工作,确保创建四川省园林城市取得成功,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进一步夯实基础。一是以绿化江岸、新规划的公园为重点,采取政府统一组织、政府主导、企业组织、认建认养、捐资建绿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2009年度义务植树活动。二是加快推进城市新公园建设。完成木崖公园、杨大山公园、莲子山公园、冯嘴公园等一批新公园建设,大力拓展城市公园绿地。力争取得*公园建设市场运作的成功。三是完成城市北入口道路绿化景观二期工程、龙马大道增绿添景工程及城市主干道增绿添景工程、大驿坝沱江滨江绿地四期工程建设及磷肥厂段环境工程建设和沱三桥南北桥头广场、龙透关广场、连江路中段坡地广场等一批广场建设。四是启动一批城市景观雕塑的规划建设,完成城区主要路口酒文化雕塑工程建设。五是指导三区政府、相关责任部门、单位开展绿地建设,新增公园、河岸、公路、铁路等城郊一体化绿地。
3、继续坚持监管与扶持并重,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稳定发展房地产业的各项政策,防范风险,保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维持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在近几年的水平上。加强定期分析,及时掌握开发项目的状态信息,积极协调项目开工前存在的问题,预防和化解房地产开发可能发生的困难,促进房地产开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在已建成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初步开展房地产预警预报工作,实现房地产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努力改善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水平,确保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4、切实抓好住房保障,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认真贯彻落实住房保障相关政策,按照《*市*-2010年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市住房建设规划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和《*市区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规划》,积极引导调整住房供应机制,继续指导区、县实施以廉租房建设为重点的百姓安居工程,扩大廉租住房的保障范围,积极推进旧城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努力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
5、充分发挥规划的主导性作用,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完成《*玉带河以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规划》、《*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建设《*市虚拟数字城市信息系统》工作;开展编制《城市防灾规划》的前期工作;继续做好市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服务工作。研究建立城市规划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专家咨询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认真分析研究重点区域、重要地段的城市风貌特色和建筑风格。研究提升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品质的措施和办法,提高每一个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水平,多出精品。
6、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现代企业模式,促进建筑业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我市建筑业企业的整体实力和资质等级,做大做强我市建筑业。加快我市建筑企业的对外开拓和发展,推动劳务企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推动建筑劳务输出。加大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和隐患排除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创新培训工作思路和培训方式,广开门路,为建筑企业储备更多的人才。
努力推进建设科技进步,促进构建节约型社会进程。积极指导新型建筑材料、产品的研制开发,加强技术培训和建筑节能、“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示范。继续巩固预拌混凝土使用成果,在县、区及乡镇积极推进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限制和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大力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强化建筑勘察设计市场监管,促进建筑勘察设计市场规范运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继续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继续开展创优质精品活动,培养创建一批市优质工程、省优质结构工程、“天府杯”工程。
7、采取切实措施,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的各项要求,把阶段性整治同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建立专门机构,落实具体经办部门和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和分期实施方案,认真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的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在计划目标内全面完成。
(四)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提升系统干部职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树立干部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继续深化行政效能建设,强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提升干部职工爱岗尽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质量,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切尔(WilliamJ.Mitchell)认为:“信息时代产生的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CityofBits》,1995)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规划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各种新的城市规划分析、设计和表现技术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
2宏观层面
2.1城市产业发展预测
经济地理学中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认为:产业是城市核心和支柱,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二、三次产业的聚合体。由于不同产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各项产业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如在城市中心区往往分布着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在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则分布着以工厂为主的第二产业用地,在城市远郊区则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用地。这说明城市各项产业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根本依据,在城市产业构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乃至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耦合关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城市产业构成在空间上投影的产物。一定的城市产业空间构成必然与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应,通过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使规划人员把握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趋势,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收集城市历年来各种产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人们可以建立起城市产业发展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运算,就能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状态,并可逐年将预测数据与实际发展数据进行对比,将其反馈回预测系统,对原有模型加以修正,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由于受专业知识、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往规划人员对此几乎无从下手,只能采用相对简单可行的趋势外推方法进行估算,因而难以真正把握住城市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就难以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在今天,规划人员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界的专家相互协作,展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可以直接采用已经开发成功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来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预测,以分析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基本趋势,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2城市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影响人口发展各种因素的发展趋势的假设,对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的测算。人口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规划设计而言,人口的数量、构成和空间分布直接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对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在宏观层次的规划中,上述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指标的确定都是以城市人口预测为基础的。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人口预测对于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相对匮乏的时期,规划人员无力进行大量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几种经验预测法分别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互比较和校核,再进一步确定未来城市人口规模的取值。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规划人员自身业务水平、长官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客观准确地确定人口预测模型中各项参数的取值,参数取值的随意性大。这往往使人口预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规划人员摆脱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以厦门市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它将传统的人口预测技术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GIS技术(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而且能够分析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而便于规划人员进行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的论证研究。
2.3城市交通预测
交通预测是通过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进行演绎,预测交通量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交通预测,可以确定各条道路的交通荷载,即交通量的大小。通过交通预测可以进一步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宽度等关键要素。因此,交通预测是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而道路网的形式又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基本因素,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以准确的交通预测为基础。
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交通预测仅仅是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城市规划人员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交通预测对于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交通预测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倾向于采用相对简便的经验预测法,而不是进行更为准确的量化分析。例如在城市路网规划中,他们常用道路网密度作为路网规划的依据和标准,而在具体的道路设计时则参照类似地区通过经验类推来确定道路断面的形式和宽度等。这种做法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并难以摆脱个人经验的影响,其本身并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规划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交通预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反馈修改过程都可被编成自动运行的程序。在进行交通预测的时候,人们只需将观测到的交通数据输入计算机中,或者利用现代化的监视设备和数据搜集仪器完成数据的自动输入,就可以进行交通量的预测。持续更新的观测数据被不断地反馈到预测系统中,系统通过将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自动完成对预测模型的修正,实现动态地实时跟踪预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交通预测的精度和效率,而且降低了交通预测的难度,使规划人员在无需精深掌握交通预测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就能准确地进行交通预测,为城市道路网规划和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3微观层面
3.1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规划设计的起点,在以往,规划师主要借助地形图来分析场地的坡度、植被、径流等特征,并通过现场踏勘获取直观感受加以进一步核实,然后据此绘制诸如坡度、植被之类的专业分析图进行场地特征的分析。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设计人员的头脑中完成,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工作量大且沟通不便。随着计算机三维表现技术的日益成熟,现在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多种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地形建模,将抽象的现状图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空间模型来进行场地的分析。目前应用较多的建模工具主要有Archview、3DMAX、3DViz等,其中Archview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它要求用户具有一定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输入数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属于专业化的建模软件。3DMAX、3DViz都与AutoCAD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二者能直接应用AutoCAD文件进行三维建模,而不需要用户掌握额外的专业技能,因此比较而言,两者较Archview建模更为简单易行,应用更为广泛,属于大众化的建模软件。以利用AutoCAD与3DMAX进行现状地形建模为例,只要将AutoCAD现状图中的等高线进行简单地分层处理,然后输出到3DMAX中,直接应用“地形”(Terrain)命令即可生成现状地形模型。现状地形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为规划人员展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共享平台,规划人员可利用现状地形三维模型展开一系列诸如高程、景观视线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
3.2成果表达
在传统规划设计中,最终的规划成果通常是一整套专业化的图纸,其中大部分图纸都是平面图纸,透视图寥寥无几。这种基于平面的表达方法,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公众来说,过于专业化的图纸往往显得晦涩难懂,难于理解蕴涵其中的真实意图,因此公众也无法对规划方案展开积极有效的评论,结果必然造成公众与规划设计人员在沟通上的困难。由此可见,在传统规划设计中,规划成果表现手段的匮乏在客观上抬高了公众参与规划的门槛,由于规划方案无法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起公众的兴趣。公众在事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规划设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无从谈起,从而就使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员的圈子里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形中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维建模、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成果表现手段。规划设计人员通过运用3DMAX、3DViz等建模软件,可以将规划成果在电脑虚拟空间中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并可进一步将其制作成为静态的透视图或者沿一定路径进行游览的三维动画,从而使人们在规划方案尚未实施之前就能看到其形象。相对于传统表达方式而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的表现不仅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规划设计的全貌,而且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处理技术,能非常直观地将规划方案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公众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规划方案展开全面讨论,这对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规划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都不无裨益。
4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多种分析与表现的工具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方法的各个层面都给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以更多的启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积极开展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世界,吴明佳。信息化城市的特征——关于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2.1.
[2]王颖。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J].城市规划学刊。1997.1.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案设计;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台州黄岩区院桥三块岩水库东南侧,地处黄岩与路桥之间,距路桥城区2.5公里,南面 基地现状为一处狭长的山谷和部分山前平地,山谷北部高处为一座小型水库,岸线逶迤,风景秀丽。山谷两侧为山体,坡度较陡。本基地用地包括两部分:11.93公顷的居住用地和33.1公顷的文化、体育用地。其中,居住用地位于山谷东侧地势较陡的山坡上,相当一部分用地为大于50%的陡坡地段,且部分山坡为背阴坡。
二、规划设计原则
1. 景观优先原则:“环境”是影响一个项目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一个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开发与设计之初,就建立“环境”先行,景观优先的观念是达到开发、销售与使用三赢的关键。
2.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强调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把建筑融于自然生态之中,使之和谐共生,体现生态对于建筑使用者的意义。
3.系统设计原则:采用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法。一个整体大气的项目形象和富有特色的高品质环境是由“人――建筑――景观”三大要素构成系统。要在规划设计之初,就着重于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对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查对象,以求最优地处理和解决问题。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建筑与景观,使用(功能配置)与空间(视觉感受和体验)最大限度的有机结合。
4.综合效益原则:通过本项目规划的实施,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为项目的使用者创造一个沟通交流、增近情感的平台。
三、项目设计方案分析
(一)规划结构
本项目用地由文体用地和居住用地两部分组成,本规划布局建筑基本沿基地周边山体和南侧靠入口处平地布置总体,而将现状植被丰富的中间山谷及大部分山前平地留为集中的景观用地,总体呈现为“一心一环三片区”的空间结构。
1.“一心”:以山谷和大部分山前平地构成的中心景观区。
2.“一环”:以环形的主干道构成道路的主体框架,
3.“三片区”:沿着基地周边布置的建筑根据功能性质的不同分为公共配套区(包括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文化中心、体育训练中心等、企业家运动会所片区、居住片区(包括低层休闲住宅、高层住宅)。公共配套区布置于南侧靠入口处,一方面其外来人流较多,靠近入口可以减少对内部的干扰,另一方面其位置特别是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的设置在提升项目形象的同时避免了外界对中心景观区的视线干扰。
(二)道路交通系统
1.基本模式和原则
项目内部的道路以曲线型道路和尽端式道路为主,主路体现回归自然的感受,注重体现自然的韵味,营造丰富多变、步移景易的道路景观。尽端式的片区道路强调私人领地的进入感和归属感,通过植物的栽种与尺度的把握营造幽静的园区氛围,。
尽量减少一级道路(主干道)长度,节省道路用地,降低主干道对沿路建筑的干扰。
2.路网结构
本规划采用环形主干道----尽端式支路----组团路的三级体系,层层剥离来自外界的交通干扰。主干道车行道宽6.5米(其中主入口至体育训练中心段宽8米,两侧面各设不小于2.5米宽人行道),支路宽4.5米~6米,组团路宽4.5米。主干道两侧各留1.5米宽公共道路绿化带,支路与组团路两侧各留1.2米公共绿带。该公共绿带底部可做埋设工程管线使用,以减少道路车行路面上的管线井盖数。
(三).绿化系统
本规划充分尊重自然,最大程度地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挖掘和利用景观资源,力求使园区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浑然一体。在整体的景观环境营造上,规划着力打造“一核一轴多节点”空间景观体系。
即以山前平地的中心花园为核心,以沿山谷由水库至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区景观的绿化带为空间景观发展主轴线,以利用建筑排布后留下的较大的边角空间和组团中心空间构成空间景观的多处节点。形成层层递进的景观层次,着力表现由公共尺度的景观环境、步移景迁的绿化步道到院落庭园所形成的空间序列感和意境。同时强化在整体连续的景观体系中的一些重要的节点,使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并适应日常休闲活动的各种需求。
对山谷中原有的高大植物尽可能进行保留,形成充满自然野趣的原生态景观。成为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体味特殊的宁静,放飞心情,回归自我的“桃花源”。同时通过游步道的组织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富氧环境下的建身场所。
在建筑间设置具有一定尺度的邻里绿化,营造各具特色的绿化景观,并使之与园区公共绿化空间相互渗透,成为其空间上的拓展。邻里绿化强调以人工化的绿化景观为主,绿景、水景、园景与建筑间的相互呼应,并在其间辅以老人与儿童休闲、游戏空间,强调邻里文化与日常生活。
四、建筑设计方案分析
1.体育训练中心
训练中心位于基地西南面,分成三个部分集中布置。功能包括冰场、游泳池、篮球、拳击等运动项目。中心周围配有大型景观广场及相应的停车位,使用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建筑风格采用现代与简欧结合,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 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都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简化的部分结合现代风格的俊逸和干练,形成一种简单和复杂唯美的结合。和基地整体的风格形式相统一,又有训练中心自己独特的味道。让此部分建筑为整个基地提供完善的体育运动场所,同时也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位于体育训练中心东边侧,在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附属套房区域底下1-3层布置。建筑风格与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相协调统一,为基地提供各种文化服务,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基地品质。
3.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
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位于基地主入口正大门处,是进入基地以后第一个看见的标志性建筑。因此主楼建筑形体采用展开面较大的雁型布置,整体效果气势宏大,卓显尊贵地位。西面为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的附属部分,采用分散围合型布置,让建筑松紧有度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内院,使得整组建筑更有趣味性。
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法式风格,法式风格建筑体型既有以清新、亮丽、现代为基调而形成轻盈、活泼的建筑形态,打破了混凝土方盒带来的凝重和沉闷,也有追求建筑整体造型雄伟,通体洋溢着新古典主义的法式风格。建筑外形丰富而独特,形体厚重,贵族气息在建筑的冷静克制中优雅的散发出来。两者建筑形态虽各具特色,但又同时围绕法式风格的理念进行精心设计的和谐理念,展示出建筑本身的多重魅力所在。为整个基地竖立一个尊贵而有魅力的入口形象。
4.企业家运动会所
企业家会所位于基地西面,依地势由南往北沿中心景观花园成组成团布置。结合基地的地形因势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疏而不散的建筑群体。建筑面积适中,提供各种休息及建筑风格采办公功能,有效利用景观资源,形成环境优雅,功能齐全的高尚会所。建筑风格采用欧式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5.低层休闲住宅
底层休闲住宅位于基地东面,依地势沿主干道两侧布置。通过支路及地势的高低形成自然围合的各个组团。形成前厅后院,既有共享空间又有独享私密花园的建筑格局。采用简化的欧式立面风格,简约而不简单,在平凡之处都能发现每一寸精雕玉琢独具匠心的设计。
6.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位于基地东南地势较低区域。结合地形和建筑本身的物业类型分散放置,不影响低层休闲住宅的同是又能享有中心景观花园的独特景观资源。建筑风格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表达了高端阶层所追求的高贵感;而形体又赋予古老的、贵族的气质,代表的是一种复兴的城市精神。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体现出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不断克服地心引力而达到新的高度,表达出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通过新颖的造型、艳丽夺目的色彩以及豪华材料的运用,让建筑形体更显高贵俊朗。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建筑合作设计的历程,有三种主要的建筑设计倾向对我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一是讲求建筑创作“民族形式”的设计倾向,其二为商业化的建筑设计倾向,其三为讲究技术及技术美的“高技派”建筑设计倾向。
讲究“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倾向
这里所谈的“民族形式”乃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出的特点是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形式、文化内涵、构成手法的运用,这种运用不是简单照搬照抄一些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上的特征,而是要真正理解传统建筑艺术的真谛,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灵活运用。
贝聿铭先生在设计香山饭店时,就对“民族形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设计的香山饭店的平面采用了以建筑围成的“院落”做为空间布局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它具有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看上去俨然类似一个中国古典园林。在平面设计中,他设计了一个“四季庭院”——即中庭,这种处理手法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形式与手法,而是有一些西方现代建筑的构成要素,但这并未使香山饭店失去中国格调,由于设计者采用了对称的四合院式的布局以及传统的庭园布置和建筑符号,使得外来的建筑处理手法与中国的建筑形式相融合,也使得中国的传统处理手法得到深化发展。
商业化的设计倾向
处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建筑师,难以保证其设计行为不沾染商业化。那些别具一格、独出心裁、能强烈引人注意的设计无疑将成为商家的首选。满足大众及业主的需求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投业主所好无疑是建筑师最现实的选择,于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空心思、别出心裁的大量怪异造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建筑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只要能为公众所瞩目,任何“拿来主义”的东西都会被运用于建筑处理手法中。这些大量
独特的建筑语汇和灵活多变的手法的运用,能够为建筑产品或环境增添具有时代感的气息,满足人们适应市场经济、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
武汉泰合广场由中南建筑设计院与香港一家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主体楼高47层,是一座综合性、智能型融写字楼、商场、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超高层建筑。设计采用主体塔楼裙楼分开设置的手法,裙楼采用全玻璃幕墙,成为主体塔楼的背景,使得176米的超高层建筑看起来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在立面处理上,大楼采用镜面玻璃组成的垂直统长角窗,使平板的立面具有凹凸立体感,加上不同角度镜面的反光效果,使建筑物熠熠生辉。大楼下部用层层叠叠的不同角度的镜面组成宝石状结晶体,光怪陆离,璨烂生辉。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商业化设计的处理手法。新晨
讲究“高技术”的建筑设计倾向
“高技术”的设计倾向不仅在建筑中采用新技术,还将高科技的结构、材料、设备作为建筑表现其自身美的元素,这一设计手法,在全球近一个世纪建筑发展史中获得空前的发展。在“高技术”作品中,建筑师采用了玻璃、钢、铝合金以及织物等多种材料,重点突出金属技术构件等现代材料的特征,创造了更加灵活的建筑空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高技术建筑开始进入中国。其中上海大剧院是一个代表例子,它由法国夏氏建筑师事务所与华东建筑设计院合作设计,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整幢建筑物晶莹、透明、壮观、典雅。大厦的外形围护结构中玻璃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金属结构也以其精巧性能完美地与玻璃结合在一起,通畅明亮,将大厦内部空间暴露无遗,行人可以在外部看到内部。其内部疏散楼梯也展现出一种技术美,增强了建筑的轻巧感。光线、透明度和轻巧性使大厦充满梦幻与活力,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舒展向上的屋顶体现钢结构的轻巧与建筑物的运动感,也隐喻着上海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热情追求。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及新材料的运用塑造出上海大剧院的优美形象,使
三种倾向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城乡规划;反规划;设计理念
我国经济的持续开速发展,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更加科学的判断与规划,才能更好的与生态环境和平相处,减少环境问题的出现。
一、概述“反规划”理念
“反规划”理念,2002年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是将前期设计与合理规划有效结合的一种进行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法,已完全区别于传统的建设规划用地方式。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是以国家规定的整个城市的未来用地规模和人均用地面积进行规划,对土地进行具体的编制、布局的一种规划方法。这种方法的采用,会出现许多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
(1)对国家规划建设的城市边界、主要区域、重点土地、生态绿地面积等区域,只是单一的利用“红线”进行划分,完全没有把城市土地建设作为一个关于大地景观的有机整体,致使城市整体建设与区域局部建设相脱离,整个建设过程缺乏整体性与统一性。
(2)城市本身是一个发展迅速、形势复杂、内容多样的生活环境。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单单从人口分布、用地规模等不动设施进行考虑,就主动了这种规划的总体趋势呈现落后性与被动性。但若是提前规划,优惠很容易造成大片土地荒弃,浪费了土地资源。
(3)传统的城市规划就单单从从城市的建设用地出发,再将生态景观和绿地建设作为建筑的周围点缀添加进去,大大影响了建筑整体外观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城市建设规划必须将保护环境作为前提,逐渐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传统的规划思想和建设理念必须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彻底的改进,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化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从传统的规划理念下警醒,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巨大影响力。
“反规划”理念以城市用地为主要对象,从重点建设区域为出发点,全面考虑城市空间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分布,并把人口增多带来的土地面积紧缩、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作为城市规划的主线,利用“反规划”理念,将绿色生态贯穿到的整个城市建设中去,实现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全面改进,成为城乡规划建设的新方法。
二、“反规划”理念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将规划过程置于一个较被动的局面,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用地的主要功能,造成用地空间布局上的不合理,许多土地没有利用,被闲置出来;宽广的马路不能充分利用,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机场不能正常运营;城市与环境、土地的关系颠倒,不能有效发展等等。这些现象与日益扩大的住房用地有很大矛盾,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所以,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必须做到对待建的土地进行深入的了解,做好规划设计,对怎么建设、建设什么、保留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利用到每一块土地资源。
“反规划”理念就是具体规划与前期设计有效结合,积极保护生态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处理好城市用地、林牧、自然环境等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具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巩固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持通道长久连接;恢复城区、城郊间的水系生态;建立健全多样化乡土生境系统;恢复湿地系统,增强蓄水功能;扩大绿地面积,有效利用高产农田;建立自行车道网络,形成无机动车的绿色通道;凸显遗物、遗迹的历史作用,提升城市内涵;合理做好城郊防护林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效结合。这种全新的规划方式,会带来许多益处。如提高了空气的整体质量,有利于人们呼吸道新鲜空气;加强了一些娱乐设施建设,有利于人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三、“反规划”理念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历史性建筑,对于这类古迹和遗迹要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做好修缮工作。“反规划”理念下需要更高的创意设计,充分考虑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对古建筑实行全面的规划,成为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标志性历史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对有待建设的新的建筑,要积极采用反规划创意设计,充分利用相关产业与空间利用的关系,赋予建筑以新的内涵,成为新一代建筑中的特色文化。
四、“反规划”理念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反规划”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乡村与周边山水等自然环境的连续性,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村生态系统。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一定要从该农村的地理位置、周边自然环境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保护当地原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河流走向与水系循环的自然状态、湿地系统的防护等等,积极建设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村落,并对农村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全面实现将农村文化建设与设施建设的有效结合。
农村发展以农业文明为基础,以村落为主要聚居形式,对自然环境个村落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在对农村的规划中,要将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作为设计前提,充分适应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所以,听民意、顺民心,是具体规划设计时必须做好的工作。“反规划”理念就是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在规划设计中积极创新,用新理念和新思想促进农村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利用“反规划”理念规划农村建设,有助于合理统一人文景观和地质地貌,保护水流、水质,恢复湿地系统;有助于发现和修缮古建筑物,保护久远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遗存,逐渐形成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村落。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本土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以“反规划”理念作为规划指导。
农村是最早形成的文明形式,是农业文明发展下的人类聚居村落。它主要沿水而建,依山傍水成为主要的特色自然景观,是比较原生态的一种美。在农村建设规划中,要严格把握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与方向,在不改变本土特色的前提下,加入一些新的理念与元素,进一步凸显农村的文化内涵、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积极建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精神家园。
结束语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城乡建设的不断加快,我们的生活环境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在未来发展趋势下,如何能够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们做了很多努力。合理利用“反规划”理念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做到绿化面积与基础射射建设的整体性统一,提高了建设效果;对农村的建设规划,有效保护了农村的原有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为人们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形成较显著的农村文化特色。“反规划”理念能够针对建设对象实行较为理性的、适当的规划与设计,合理引导了我国城乡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建设。
参考文献
[1] 廉晓利,袁书琪,谭申。“反规划”理论在城市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牢牢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乌鲁木齐分院的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分院领导班子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分院面临的形势和自身实力
在全国铁路勘察设计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形势下,分院勘测设计主业收入比例将会越来越低,生产经营形势不容乐观,面临严峻挑战;在铁路建设向高速铁路发展的方向确定无疑的形势下,分院参与竞争的实力几乎没有;科技含量不高的地方铁路与专用线以及公路、市政等项目的承揽,因竞争的日趋激烈,已变得越来越困难;2002年工资制度改革带来的工资成本的剧增,以及2001年内退息工人员工资全部由分院承担的现实,加剧了分院经济负担,分院成本进一步增高。在自身素质方面,众所周知,由于旧体制的束缚和院内分工过细,分院长期为院提供初级产品,即只搞勘测,不参与设计,自身综合技术能力相当软弱。近年� 首先,整体技术素质低,与兄弟分院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与某些过去不如我们的局设计院相比,也拉开了差距。
毋须讳言,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市场对企业要求更高,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分院面临着异常严峻的挑战,靠天吃饭,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能不说,分院的发展已到了关键时期,必须对分院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更进一步的发展目标,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
二、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发展作为分院的第一要务,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们绘制了新世纪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十五”后三年是分院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必须抓住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这条主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于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对于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对于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突破。
在今年3月召开的分院第十一届一次职代会和分院2003年工作会议上,分院全面分析了所面临的形势和自身实力,鉴于分院所处的不利局面,今后两三年是分院生死攸关的严重考验期,必须从分院发展战略上进行慎重的思考,通过不懈的努力,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分院的市场竞争能力。
会议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到“十五”末把分院建设成为具有综合勘察设计能力,多元发展的中型勘察设计院,年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主业人均年收入5万元的发展目标。这是分院审时度势,正确分析形势,提出的确保分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
今后几年,分院围绕目标,要把发展作为分院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统一思想,制定措施,奋力拼搏。
三、加强发展战略研究,从内部结构调整入手,增强竞争实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坚决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思想、旧框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今后三年,分院要在观念、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有创新,实现一个大的跨越。
2002年以来,针对自身发展优势与市场定位,分院班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了分院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规划,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提出了分院发展的重大举措,建立了分院“三大经济结构”框架。第一是勘测设计系统;第二是岩土工程、工程监理系统;第三是社会服务实业系统。分院采取了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培育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全面闯入市场,从而有效地提升了综合竞争实力。通过一年的实践,分院认识到,建立分院“三大经济结构”框架,是分院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三大经济结构的建立是分院针对自身优势,认真审视自己,为进一步适应市场而做出的正确判断和决策,符合分院实际,反映了分院参与竞争、适应市场的客观要求,使三大经济内各单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一年的运行实践证明,按照“三大经济结构”框架整合分院经济布局,是分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创新。
今年,为确保“三大经济”系统各单位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发挥作用,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运作,强化市场定位,分院在管理机制上采取各种形式,推动深层次的改革。
二是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引入新机制促使基层单位快速发展,尽快取得效益,并为分院实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进行有益的探索,积累宝贵的管理和实践经验。
三是强化管理,以模拟实体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在制定和落实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做好市场调研,积极开拓市场,加强项目的追踪和信息管理,以良好的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的回报。
四是实行内部兼并,优化资源配置,相互之间优势互补。例如由驾校兼并修配厂,对修配厂实行统一管理,以驾校多年来在市场经营中积累的经验,利用修配厂现有资源和检测站不断扩大经营领域,增强经营能力。
四、坚持分院生产经营中心,确立正确的生产经营方针
针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省区基础工程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分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发展方向、技术实力等综合因素,分院提出了“立足**,抓住西部,两路共进,多元发展,强化设计,科技取胜”24个字生产经营方针,以利于明确思路,把握方向,扩大发展。
“立足**,抓住西部”是分院面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和西部大开发,尤其是**的基本建设形势所做出的抉择。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将不间断地加强西部的开发,分院身处西部,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应当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坚守**和西部省区。几十年来,分院在**苦心经� 同时,还应当看到,承担**的工程项目成本较低,效益高,也是分院立足**的因素之一。但是,立足**并不等于自我封闭,要充分发挥经营工作向周边辐射的功能,瞄准西部大开发项目。太原分院和拉萨勘测设计处在输油气管道、伴线公路和公路等建设项目的跟踪开发已经证明,西部大开发将创造我们更加广阔的经营空间,必须牢牢抓住。
“两路共进,多元发展”总体上涵盖了分院今后发展的方向。“两路”具有三层含义,即铁路和公路、*内和*外、勘测设计和工程施工,抓住“两路”,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才能成为分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强化设计,科技取胜”,含义非常明确,作为一个科技型企业,只搞勘测,不搞设计是不能立足于市场的,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对分院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制约。把提高设计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是分院今后的发展方向所决定的,它将有效地促进各类人才的培养储备和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不断增强分院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更多地获取市场份额。版权所有
五、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分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素质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院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这种压力和挑战有来自市场的,但更多地来自于自身,整体技术实力的不强和自身素质不高,始终是制约分院发展的主要矛盾。
实施人才战略是分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把分院办成学习型企业,依托职工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全面提高人才的竞争实力,是分院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分院技术创新能力,变分院只能承担科技含量不高,成本支出大的项目的现状,生产能力要有一个跃升,要在承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中取得突破。
(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在分院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作用。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专业技术干部、技术工人队伍,增强分院的发展底蕴,是我们的紧迫任务。分院要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和使用技术带头人,下大力气培养分院各专业的技术尖子,鼓励成才,促进人才成长,推动整体技术素质的提高。
(二)必须把建立学习型企业作为分院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机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人才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从领导到职工思想上都要有一个明确认识,要使分院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把分院建设成为学习型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活力,以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设学习型企业,分院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着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不断创新的浓厚的学习氛围。
六、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大力弘扬团队精神,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以共同的目标理想为引导,构建利益共同体,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改进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建设好的企业文化,以企业的意志统一干部职工思想和行动,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念体系,是确保分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创新,构筑具有分院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文化,形成自己的团队精神的核心动力,全面适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