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通用9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通用9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篇1

关键词: 城市广场; 地域文化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energy that the city square reflects its cultural charm, show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design features of the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Sanjiang leisure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squar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is basis, summary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in some design methods and design.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ity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in fully meet the us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o maximize the creation of space overall beauty of form, spirit connotation and deep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ity squar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lated problems, hoping to benefit the research.

Keywords: city square; reg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项目背景

这个案例是黑龙江省建三江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从图中不难看出:本案例充分体现出当下中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首先,基地位于建三江农垦区用地规划建设中,地块被周边的规划道路切割为长方形,面积较大;其次,基地原地形条件比较简坦,肥沃的稻田农垦区,没有太大的高差起伏;第三,整个广场以其为中心向南北展开,周边由道路和稻田围合。此外,这个项目位于国家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担负着城市形象塑造的功能,是此示范区的标志性广场。

二、案例分析

2.1区域现状分析

建三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与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友谊等市县相邻,素有“小三江”之称。区域内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工业及边境贸易的优越条件。因地处祖国最东方,又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故有“东方第一稻”和“中国绿色米都”之誉。

辖区内农场集中,布局合理,土地连片,区域完整,城镇建设日趋完善,是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现代化,既有农垦特色,又有城镇风貌的新型垦区。

2.2黑龙江省建三江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

本项目设计区域,总占地面积约99510平方米,其中广场面积约10700平方米。方案希望能够在现代农垦区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展现建三江浓郁的“鱼米之乡”地方特色,呼唤乡土历史和人文传统的记忆与延续,体现城市历史文脉、设计理念、人文精神和地方特色。

图2-1 黑龙江省建三江休闲广场景观设计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三、设计思路

3.1中心主轴:以时空走廊作为整个广场设计的主线,延伸贯穿中心圆形广场的荷花音乐喷泉,占据主要地位,成为视觉中心。荷花音乐喷泉的体量与造型,自然的吸引人的目光,起到标志性建筑的作用,动静结合,以加深人们对广场空间的印象。

3.2广场入口:南面主入口采用半弧形造型,“米”字镂空景墙环绕中心泰山石。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框景手法,寓意多产的建三江垦区的富饶繁茂;北面入口将台阶与坡形花坛相结合,满足不同视线高度的景观需求。

3.3水景:中心广场内设有雾喷、旱喷、水渠等多种水景内� 强化水的主题,同时营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和富有节奏感的游线。使整个景观有机结合成“水育米”之意,渲染广场艺术与空间气氛,体现生命之源。

3.4道路:广场内实行人车分流,分为主要人行通道和休闲小道。采用自由、高效而简洁的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路网,生动明朗,视野开阔,具有现代风格。

3.5植物:广场的植物景观应该与广场地域、性质一致。本案例中植物将乔木、灌木、花卉、草坪地被等高低错落结合。主要以红松、银中杨、火炬树、水蜡、绣线菊、丛生福禄考为主。根据不同植物本身的形状、色彩、芳香来表现地域特色。

3.6雕塑:广场雕塑是根据广场文化和审美特性定义的。雕塑造型的三维性,具有视觉冲击力,便于识别和记忆,提高广场乃至城市的知名度。通过雕塑作品的艺术人文精神深化整个广场设计的内涵,达到广场景观与人的情感、精神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广场文化品位,创造有特色的广场空间。

3.7铺装:它们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自由曲线型的。其特点就是形态明确,边界清晰,易表现几何图案。广场铺装材料越来越丰富,如大理石、卵石、水磨石、陶瓷面砖、混凝土等。本次案例设计铺装主要采用质地粗糙无光泽且防冻防滑的材料,给人以粗犷豪放、朴实亲切自然之感。

3.8色彩:色彩是最易营造气氛和情感的活跃因素,色相间的调和,明度、彩度的调和,以及面积的大小比例等是否协调是最重要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需要综合考虑。本案例地处黑龙江寒冷地区可多用暖色系,给人温暖感和亲和感。

图3-1 黑龙江省建三江休闲广场景观设计鸟瞰图(来源:作者自绘)

四、景观构思

4.1设计原则

通过对黑龙江省建三江地方文化的分析和提炼,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设计原则:

4.1.1突出个性的原则。整个设计应置身于既有农垦特色,又有城镇风貌的新型垦区的大背景下进行,确定将水、鱼、米文化作为重点表现的主题,突出体现了建三江“中国米都”的传统文化和“移民文化、知青文化、军旅文化”三种文化内涵。

4.1.2继承与发展的原则。文化需要历史文脉的积淀与继承,同样也需要随着时代激荡而创新与发展。本案例设计要求即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北大仓”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显示出现代农业科技化水平。

4.1.3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空间活动的主体,广场设计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支持人在广场空间中的各种环境心理和行为表达,实现城市休闲广场空间的“人性化”。塑造亲民开放的休闲广场公共空间,体现城市的特色活力,提倡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图4-1 黑龙江省建三江休闲广场景观设计鸟瞰图(来源:作者自绘)

4.2广场设计构思

景观整体布局以正规式和曲线式相结合,力图体现出现代垦区景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强调建三江米都特色。主景沿中轴线次第展开,通过严整的序列层层递进烘托出广场中心景观荷花音乐喷泉的庄严气度。中心景观区的荷花音乐喷泉内设有大型喷泉雕塑,直入主题。广场的中心是高约20米,取汉字“米”字的意象造型,地面铺以隐喻城池的图案,象征“米”自“水”中磅礴而起。轴线中心设有开放式的圆形广场,中心广场内设有雾喷、旱喷、水渠等多种水景内� 荷花状的音乐喷泉,簇拥中心雕塑,动静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雕塑的形象及环境艺术魅力;使整个景观有机结合成“水育米”之意,渲染广场艺术与空间气氛,体现生命之源。这里是城市广场生活中最活跃的精神场所,人们置身其中,交往、休憩、观演、庆典,一幕幕活生生的城市剧在此上演。华灯初上,周边的草坡上,人们或坐或躺,中心的水幕舞台光影摇曳,生动地勾勒出当下建三江人民充满活力的生活图景。

文化长廊位于广场中心区的东西两侧,墙身起到文化展示的作用,内容体现了建三江“中国米都”的传统文化和“移民文化、知青文化、军旅文化”三种文化的内涵。两侧整齐的草坪、绿篱、树阵、景观灯柱和步道强调了轴线关系,指示引导着人流步步深入。长廊内同时也有诸多浮雕示了伟大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展示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广场景观设计的主题和核心内容。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设计与规划,有利于展现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轴线的终点以稻米造型的休憩平台收尾,与入口处两侧的“米”字镂空墙遥相呼应。轴线两侧由舒缓的错落有致的草坡构成,自然曲线的铺装和小径蜿蜒其间,营造出静谧、休闲的气氛。间设旱喷、亭廊、公厕、娱乐场地等,可供市民和游人散步、游憩。“群众性、文化性、娱乐性”的特点,结合城市风貌与人文景观,创造浓郁了的“鱼米之乡”特色。使整个环境融为一体,同时也将水稻种植区与广场休闲区自然分隔开。

休闲场地:除中心广场外,沿两侧游览轴还设置了一些小型的休闲场地和公共设施,以满足市民游憩、健身、休闲等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场所和设施。以微地形处理和自由式绿化为主。两侧自然起伏的绿地烘托出中间的景观主轴,强化了生态广场的定位。静心亭:采用卵石铺地,亭子考虑休憩、遮阳效果,为人们交流、健身、活动提供了场所;回旋广场:饮水思源,寓意三江源头;儿童游嬉场:设置几处不规则草地缓坡,结合儿童游乐设施,为儿童嬉戏提供了一处可玩、可乐的场所。

广场空间的东侧,设计了一处木质结构的二层观赏平台和留影展示墙。平台的屋面采用稻草与当地木材绿化,采用坡屋顶设计。展示墙采用抽象的稻米镂空图案造型,通过借景、框景的设计手法将一望无际的水稻种植区引入眼帘,强化了“门”的概念,将建筑空间与城市景观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强化了生态建筑的主题。

五 结语

本文以建三江广场景观设计为例,从调研、实践等角度探讨如何在现代城市休闲广场景观设计中体现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通过以上黑龙江省建三江休闲广场景观设计案例设计分析可以看出,对地方文化的梳理和提炼,提取独特而可用的元素,再以形态各异的景观手段加以呈现,可赋予城市休闲广场独特的景观特征。提升城市的可识别性,体现城市特色,使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永远处于城市发展的前沿。这些植根于地域性文化的城市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将反映现代人的艺术品味和审美观念,使景观具有了艺术灵魂和价值,城市形象也将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扬 盖尔,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D].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史扬洋, 刘炜。 城市广场空间的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建设[D]. 建筑与环境, 2009,3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预见性;适应性

1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指设计者利用水体、地形、建筑、植物等物质手段,依据使用者的心理模式及行为特征,结合具体环境特点,对用地进行改造或调整,设计出特定的满足一定人往、生活、工作、审美需求的户外空间。狭义的景观是指人类创造或改造而形成的城市建筑实体之外的空间部分。景观设计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作为一个可感因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中分离出来的背景客体;另一个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应,即所谓景观效应。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综合类学科,随着景观生态学、生态美学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入到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的营造满足人的活动,构建赏心悦目的空间,而更在于协调人与环境的持续和谐相处,因此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对土地及景观空间生态系统的干预和调整,借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景观设计的重要目的,在于将景观设计师的理念与目的传达给观者,游人通过景观空间、景象及景观构成要素了解设计者所表达的意图,景观设计师将理性的思维以形象的方式加以表达,观者经由审美通过空间形象解读其设计意图。

2 景观设计的预见性

景观设计的预见性,是指对景观设计中所有元素进行预见性的调查分析与评价,从而使设计适用于景观环境中。长期以来,景观设计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景观场地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属性因素,各个属性在场所中的价值往往取决于设计者依据经验的判断,缺少实地实际的科学的分析,因此景观环境的评价往往是定性的表述,较多的依赖于评价者的知识水平、经验积累,存在着一定的或然性。为了更加准确的对景观设计场地预见性的了解及定位,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需要科学的方法。

首先要进行实地勘察,深入现场调查,了解地块现状以及地貌特征,查看场地中有无山脉水系穿越,有无可以利用或者需要保护的名木古迹,人文背景的考察以及在此地有无发生过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残留物。对场地周边环境的人文氛围和景观资源作深入调查分析之后,可采用开辟视景线等各种手段将周边美好的地景引入场地画面之中,为我所用,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景观设计预见性的科学实现,叠图法和GIS基于对景观环境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统筹实现对场地的认知,是现代景观环境调查与评价的两种基本方法。

在GIS广泛使用的今天,叠图法这一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环境评价方法,对于景观设计评价中仍具有便捷的运用价值。叠图法是将环境中具有控制作用的因子提取,依类别进行逐一分析,以色阶或数值表现于同一底图上,并以图形交叠方式,显示出影响环境诸因素的总和,叠图法可产生一个复合式的土地利用图,既体现出该地块的生态敏感区域,也反映了整个环境的形态特征,使景观设计的预见性得以实现。通过叠图法,各因子的状况可以反映出场地的生态梯度,明确了场地的开发强度,可对于已建环境要素进行再评价,明确了场地适应性,从而合理利用场地。

3 景观设计的适应性

设计之始,立意在先,对场地做出科学的评价,应根据该场地性质所要求的环境。景观设计环境预见性的科学实现,使景观设计者更加明确了设计点,即推理设计点的实现,从而使到景观环境适应性的实现。影响景观设计的因素纷杂,但理性的思维在行为预见性实现的基础上,可帮助提高设计效率,即从场地项目中实际预见评价中分析其主要矛盾,然后根据主要矛盾找出适应的解决方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形成场地项目的设计特点。场地项目适应性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析整理场地项目中景观环境预见性的景观评价。运用理性思维分析出景观环境中行为预见性中的最大矛盾,包括最大明显特征,最大的优劣势,这些最大的、最明显的、最客观的特点进行“组合”,即成为设计师的设计推理点集合,形成“设计点”,突出关键矛盾点。设计点的适应性的实现,必须为客观存在的并最大程度的反映场地项目的本质特点。

(2)找到景观设计适应性的本质的设计点。景观设计的适应性的设计点,它不只是一个因素,往往是一对矛盾体,景观设计者需使其矛盾体精华突出,糟粕转优。这一设计矛盾体的适应性的实现,需要设计者有“大景观”的广阔视野,并运用“极简主义”大手笔取舍的设计手法,其产生的过程、结果和评判,最终必须依赖于理性的思维和客观的事实。

(3)设计点适应性的实现转化为专业景观设计。此过程的实现需景观设计者运用专业技巧,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说“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景观设计者同样也不应运用具象的圆形和方形来表达“天圆地方”的抽象哲学理念,而应通过专业的设计手法将设计点转化为既能够满足实际功能,又具有艺术特色的景观空间,使景观设计的适应性得以精彩实现。

4 景观设计中预见性与适应性的关系

不同的行为对环境的要求不尽相同,环境与行为之间往往存在一种潜在的对应关联,环境诱发行为,行为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把握环境设计中对于潜在行为的有效预见以及提高环境对于人们行为的有效适应,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实现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

5 结语

景观设计中的预见性与适应性,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二者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景观场地有了科学的评价,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即可有适应性的解决方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只有抓住预见性与适应性的关系,对人们的潜在行为有效预见,从而提高环境对于人们行为的有效适应。实现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艺术设计学研究方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篇3

关键词:硬质景观; 构成分析;设计原则;设计风格

0前言

近几年, 中国园林设计行业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其中一层的含义就是随之而来的核心内容的转变, 从以植物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景观为核心的综合环境规划设计。

1对硬质景观概念分析

景观规划设计处理的对象大致可分为硬质景观(Hard Landscape) 和软质景观(Soft Landscape)。英国人M. 盖奇(Michael Gage)和M.凡德保(Maritz 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提出了这个概念,用以区分景观设计中人工材料的处理和植物景观的设计。

一般来说, 硬质景观是相对种植绿化这类软质景观而确定的名称, 泛指用质地较硬的人工材料或主要依靠人工材料创造出来的景观效果。硬质景观在园林绿地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的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在硬质景观的要点分析

硬质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园林绿地环境的各个角落, 其构成元素可分为点、线、面3种类型。点的元素则更多地体现在景观小品上, 包含花架、亭、廊、喷泉、雕塑、假山与置石等设施。线的元素则主要有园林道路的造型、起伏及铺地的变化, 围栏的造型、组合及装饰的变化。面的元素主要是广场造型的变化。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硬质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点的元素

2.1.1花架。花架在园林中是最接近自然的, 而且也是中国园林特有的一种园林建筑, 是室内向室外空间过渡的一种形式。作长线布置时, 能发挥建筑空间的联系作用, 形成导游路线, 用来划分和组织空间, 增加风景的深度; 作点状布置时, 本身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形成新的观赏点。另外, 花架布置灵活, 造型富于变化, 结构简洁, 可组织对环境景色的观赏, 而且由于绿色植物及花果自由地攀援和悬挂, 成为一种具有生机的园林小品。

2.1.2亭。亭是特指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 是供行人停留休息之所。在园林中它是最为常见的建筑, 无论是在古典园林或是现代园林中, 各式各样的亭子都随处可见。园林中亭的功能有休息、赏景、点景、专用4种, 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游赏活动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眺望景色的需要。

2.1.3廊。园林中的廊是亭的延伸, 是联系风景点建筑的纽带, 随山就势, 曲折迁回, 逶迤蜿蜒。廊在园林中能引导视角多变的导游交通路线, 又可划分景区空间, 丰富空间层次, 增加景深, 是中国园林建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4喷泉。在园林中的动态水景形式中, 喷泉是最常见的一种。喷泉以它华丽的水声, 活跃的氛围和动态的、优美的、花样繁多的水形, 装饰着城市和公共园林。从造景作用方面来讲, 喷泉首先可以为园林环境提供动态水景, 丰富城市景观; 其次, 喷泉对旁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还有改良作用。因此, 喷泉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才能够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得到人们的喜爱。

2.2线的元素

2.2.1园林道路。园林中的道路, 即为园路。它是构成园林基本组成要素之一, 包括道路、广场、游憩场地等一切硬质铺装。园路除了具有交通、导游、组织空间、划分景区等功能以外, 还有造景作用, 提供活动场和休息场所, 组织排水等作用。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地道路设计时,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结构、铺装材质、形式等从实用功能和美观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2.2园林围栏。围栏是园林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 它是园林组景中大量出现的一种重要小品构件和装饰小品, 在园林中的作用主要有: 具有维护功能, 是划分园林空间的要素之一; 具有点缀装饰园林环境, 用于园林景观的需要; 具有组织疏导人流、划分活动范围的作用; 具有改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效果, 从视觉上扩大绿化空间、美化市容的作用。

2.3面的元素

广场一般是指由建筑物、道路和绿化带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 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场包括的类型比较多, 其分类主要是从使用功能、尺度关系、空间形态和材料构成几个方面的不同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在园林绿地中设置绿化休闲广场可以为各种年龄段的市民提供安静休息、体育锻炼、文化娱乐和儿童游戏的场所。

3硬质景观设计原则的分析探讨

硬质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 与园林绿地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等。也包括园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硬质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3.1 空间组织立意原则

硬质景观的设计必须呼应园林绿地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也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绿地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硬质景观配置效果, 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硬质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如公共空间为大众游人服务, 景观设计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私密空间为居住在一定区域的居住区住户服务,景观设计则须体现幽静、浪漫的意趣。

3.2体现地方特征原则

硬质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硬质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 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如青岛, “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如到苏州, “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同时硬质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园林要地的地形地貌特点, 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园林景观空间。

4结语

结合作者多年经验总结,创新是设计师作品的灵魂与结晶。园林专业设计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观念, 学习新的理念, 激放新的灵感,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生态、数字、建筑、人文等系统理念提高作品的科技含量, 才能满足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初梅。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篇4

【关键词】城区规划管理;场地类别划分;场地设计探析

在城市中,场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般来说,人们的集体活动需要在一定面积的场地上进行,广义上的场地概念包含了一定范围的建筑平面及其内部所包含的全部组成元素,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场地是采用某种建筑材料对一定区域内的地面进行装饰和硬化, 建筑场地具有具体的形态和功能分类,在建设时要考虑如何进行场地设计,达到功能和景观的最佳结合。

1.依据场地的功能和范围进行建筑场地的分类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对提升城市生活幸福度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一些区域性的建筑场地,为市民提供放松、娱乐、集会的公共活动场所,建筑场地是使用建筑材料对地面进行硬化和装饰,形成一种服务于某种特定功能的氛围,与市民活动相适应。比如:东莞市的市政广场,是服务于民众政治性活动集会的专门场地;东莞市的中心广场是服务于市民办公与文化休闲的综合性广场。所以,城区规划管理中的建筑场地是针对某一类主题性活动,能满足民众集会需求的综合性的功能场所。

在城市中常见的功能性建筑场地有城市广场、城市体育场以及公园等。城市广场根据面积范围可以分为大型广场、小型的街头广场以及城市广场的周边场地,例如:东莞市的中心广场就是大型广场,面积巨大,具备种类多样的相关配套设施,结合独特的环境艺术景观,成为东莞市的标志性场地。另外,城市中建筑场地根据使用功能可以大致分为市政广场、休闲娱乐广场、商业广场、体育类场地和市民休闲生活主题公园。这种类型的建筑场地是面向不同的功能设计的,如:市政广场是市民表达政治意愿的政治性集会或者大型的城市庆典活动的场所。

2.建筑场地设计的要点分析

建筑场地的分析与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了场地建成以后的功能发挥和周边景观的艺术性。场地设计时要结合场地周围的环境区域特征、建筑物的整体布局以及场地的基本功能要求来综合考量和把握,形成场地功能性能和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

2.1建筑场地设计的基本理念

从建筑场地的组成及其相关的因素上来说,场地的设计涵盖了场地建筑物、场地的交通路线、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场地景观设计等诸多方面,要从系统上对这些因素进行整合和布局,满足场地的功能性和效益性的需求,必须遵循场地设计的基本理念。

建筑场地作为城市职能的重要区域,强调的是综合效益的发挥,必须从这一点出发来探讨场地设计的基本理念。第一,场地的设计要与周围建筑布局和环境特征匹配协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场地设计过程中,场地所在城市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和地理环境都是要考虑的重要方面。第二,要遵循生态景观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场地的设计要关注场地所在环境的整体性,积极的探索场地与生态环境的融合的有效方法和深层次的互动关联。第三,场地的整体构造布局和外部的空间要布局合理、条理清晰,形成场地平面和场地空间的良好建筑序列,运用多种的空间构造手段,展现场地的合理组织。

2.2建筑场地设计的基本要点

场地设计的基本要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场地设计的约束条件。建筑场地的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并没有很大的随意性,受到诸如场地用地性质、市政总体规划、场地用地面积、城市经济条件、场地建设的技术条件等等因素的限制。第二,场地的整体空间布局。场地建设在进行布局设计时要注意对场地建设现场的仔细考察,对场地的地势地貌、周围建筑的分布情况、原有的植被景观和建设用地的范围面积形状有理性的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场地的布局设计工作。第三,场地的竖向设计。场地的竖向设计关系着场地的空间组成和竖向的布局,是场地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要考虑到地面的坡度、台阶的具体设置、场地的出口入口、场地的道路体系的建设、地面与坡面之间的自然衔接等基本问题。

3.建筑场地设计中的具体问题

3.1场地的尺度设计

场地的尺度不仅仅指平面上的尺寸,还有竖向的地面高度的差值,场地的尺寸决定了场地的规模和基本空间容量,而且通常情况下,场地的客观尺寸也决定了人的主观上的欣赏感受和心理触觉,决定了一个场地的美学意义。例如:东莞市的中心广场的尺寸比较大,直接给人一种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心理感受,造成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同时,场地的建筑物的高度和密集程度、光线的明暗亮度变化等等都会对场地的立体层次造成影响。此外,利用场地地面的高度差异进行场地的艺术性修饰也是常见的手段之一,高度的差异,会造成地理平面的断裂,形成不同空间的相互分割,造成一种隔绝封闭的美学效果。

3.2场地的景观设计

场地的景观设计和分为场地周围的绿化设置以及地表的铺陈装饰,场地的绿化一方面增强场地的生态效果,提供一种融洽的自然气息,同时也是场地景观的重要组成;地表的铺陈装饰作为场地景观的重要补充,与周围环境一起形成场地的装饰美化部分。场地的绿化设置要坚持美观性、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基本原则,为场地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在绿化设置时可以兼顾补充水池、人工假山、雕塑和小型观赏建筑等。另外,场地的铺装也是场地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场地的铺装会增加场地的生动性,同时增加场地适合市民行走、集会等的功能性。场地铺装的风格要与周围环境和场地功能向协调。形成场地独有的风格。

结语

建筑场地设计是场地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筑场地的设计要结合场地的具体分类和场地功能的基本定位,同时兼顾场地设计的基本原则。本文探讨了建筑场地的基本分类,分析了建筑场地设计时的基本理念和建筑场地设计的基本要点,论述了场地设计的具体问题,希望对城区规划管理工作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秦小东,陈璐。 探析场地设计[J]. 福建建筑。 2012(02)

2.董俊苹,徐玉彬。 浅谈场地设计应注意的内容[J]. 科技信息。 2012(13)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篇5

关键词:商业建筑;商业景观;设计

0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均得以极速增长。除此之外,其经济来源形式也由购物型往多元化消费型转变,商业周边环境和相关设施也朝着多功能、大规模和复合空间的方向前进。伴随着商业建筑的茁壮成长,与之相衬的商业景观设计也油然而生,它是基于现代商业建筑所做的景观环境设计,讲究以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为基石,并通过综合商业建筑内外环境空间的资源,来满足商业形势和人们购物心态而实行的专门的景观设计。将商业建筑和商业景观相结合,可以很好地体现一座城市的进步性和文化程度,并反映城市的精神风貌。

鉴于商业景观的重要性,本文就其相关内容展开浅析,首先引入商业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其次阐述商业景观的构成元素,接着讨论其设计原则和目标,最后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意图了解商业景观的发展趋势,为往后商业景观设计留下些许借鉴和启发。

1商业景观设计的概念

1.1商业景观来源

城市早期的商业交易活动一般来自于露天市场,最开始的露天市场功能简单,大多数属于只能提供单一交易活动的场地。如古希腊的阿索斯广场曾是露天市场,现转化为广场;中国唐代的商业建筑由于相关制度的取消,致使商业活动昌盛,到了宋代时商业建筑基本已经在城市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当时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就很好的反映此前热闹的交易市场风貌。自从那时,沿着大街小巷分布的商业建筑就以市街的形式而存在,并以此形成了代表性的城市传统商业街。而商业景观就是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即群众消费的场所或空间。

1.2商业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商业建筑:指的是人类在城市活动赖以凭借的物质空间载体,是城市分布最为广泛的建筑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具备时代特征和活跃气质的城市建筑。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商业建筑的功能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现代商业建筑正在以时尚、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商业景观设计:它是现代商业建筑匹配的景观环境设计,在人造景观中极具代表性;空间形貌和商业景观是人们理念的具象体现,包含人类绝大部分情感、智慧、理想和想象。商业景观可以很好地体现一座城市的进步性和文化程度,并反映城市的精神风貌。总而言之,商业景观设计是以商业建筑周边的固定环境为载体,从美学、功能、心理学等各种角度去探索物质与空间的组合,目的是为公众提供一种诱人、舒适、丰富的购物体验和休闲、时尚、多元的购物场所。

2商业景观的组成元素

2.1商业景观空间组成

从景观的空间组成元素出发来分析商业景观的空间特点和相关景观设计如下:

⑴基面要素:指的是参与组成商业环境地面的元素,包括草地、广场、停车场、步行道和地形等,可以分为软质和硬质基面。软质基面是由大自然铸造形成或取自自然材料形成的基面。硬质基面是一种铺装了混凝土、石材、砾石、砖等人造材料的基面;

⑵垂直要素:形成商业环境空间的一种围合元素,包括商业建筑立面、栅栏、连廊、围墙、景墙等,如灌木、乔木等高度不一的自然植被围墙,或是水幕、瀑布等具有立体感的水景,甚至于新生代的垂直绿化;

⑶顶面要素:参与组成景观空间顶面的元素,如亭子、廊架、扇形植物、张拉膜结构、遮阳伞等。

2.2商业景观实体组成

景观实体组成元素主要有植物、山石、铺地、雕塑、水景等,由于它们所占据空间尺寸、外貌、材料特点不同,在商业景观设计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不同。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重点研究:

⑴地面铺装:指保持车辆或步行交通的地表装饰材料和技术。

⑵水景设计:水是景观设计中最具想象力的元素。水景形体样貌千变万化,其光与影的特性是景观动态变幻设计的重要素材。商业景观中最重要元素就是水体景观,该元素在商业周边环境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最强。

⑶绿植设计:景观设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材料就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为商业空间带来了丰富多采的景观风貌。同时植物凭借其生态效应,给商业环境带来了空气净化、气候改善、隔声减噪等功能,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现代商业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3.1设计原则

⑴生态性原则:在满足现代生活和经济的快节奏、时尚华丽、人工智能需求的同时,现代商业景观设计也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还是应该在“绿色设计”的号召下,坚持和发扬低碳节能、生态技术、绿色环保的原则。

⑶功能性原则:商业景观还需满足特有的商业功能,以适应它的商业性质。

⑷连续性原则:若是以景观视觉角度为着重点,商业景观设计既要具备时间的连续性,又要兼顾空间的连续性。

3.2设计目标(实现商业建筑的盈利、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体化、突出商业环境)

商业景观设计目标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认知:

⑴满足商企对现代商业高标准设计的要求,充分实现商业盈利和价值最大化。

⑵考虑商业景观对游客和居民的吸引力,注重空间布置、购物体验、功能完善和商品展示等,以达到人气凝聚和品牌效应得到宣传的效果。

⑶处理好商业景观、商业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和谐关系,不仅需要考虑与城市的道路衔接,而且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

4案例分析和评价

案例简述:金轮大厦广场位于新街口的西南面,比邻金陵饭店并处于金鹰商城的对面。商场建筑采用城市商业综合体来设计,广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紧靠商业建筑,空间较为开阔,人流穿行于其中,布置有一个朝向南面的露天小舞台;另一部分则有较多的绿色植物。

案例分析与评价:该广场充分考虑到城市功能,在商业建筑密集分布地段安排了一处绿色开放空间,可以达到令人放慢脚步、放松呼吸的作用。但是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该广场的商业氛围不浓厚,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充分利用街边的展示,并且建筑物底层利用效果不佳,所形成的商业聚集效应不够强烈。

5结语

现代商业景观设计是为匹配现代商业建筑所提出的景观环境设计,它以现代景观思路为基石,借助建筑物内外环境空间资源,来满足消费者购物心理和商家的经商理念做出的专门的景观设计。商业建筑和商业景观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达到商品信息有力传递、品牌形象完整树立,更能够展现城市的文化进步和反映城市的精神风采。

参考文献:

[1]余刚。商业空间中景观设计的需求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篇6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城市广场;

中图分类号:U4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作为传承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挖掘传统地域文化在其设计中的艺术魅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涵义的景观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宣扬主题

城市广场作为一个体现城市文化的核心,其景观是这个城市民族地域的文化象征。主题标志物作为现代城市广场的景观要素,是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风格、生活习俗、地域特色等,而民族地域的内容差异则是将灵感集中在本民族典型的文化内涵上,寻找一种活力的源泉,通过载体――富于结构美的景观元素来表现这些本身无形的文化,营造出具有地方风采的典范,充分宣扬本民族、本地域的主题思想,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重庆市涪陵某现代休闲广场,景观主体浮雕墙设计以地方历史文化――世上独有的“水下碑林”――白鹤梁和传统榨菜手工制作程序为内容,反映了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形式、风格和手法上体现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可见,在当今变幻莫测的景观审美倾向上,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满足人们对民族的、传统的情感依赖,也是对未来地域特色城市景观一种精神主题的宣扬。

一个整体有意义的景观设计是由相对独立的景观元素通过某种内在的秩序融为一体,利用直观的艺术形式风格来构筑,达到功能、形式的完美统一。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建筑,其形式、手法也可多样化,创造性地表现主题景观设计,生动地再现地域文化格局及民族色彩语汇,不仅景观的感知性好,还赋予了新形式的景观内容,更加鲜明地宣扬了地域文化的精神与主题。

二、地域文化与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内涵

1 地域文化

“地域性”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强调地域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与一贯性,也强调文脉,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的综合。地域文化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文化底蕴以及人们行为方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2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开放空间,是人们从事生产、文化、生活活动及科技交流的主要场所,是不同城市文化展示的舞台,更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的地方。广场作为其中一类独特的场所,将各个城市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相结合,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还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文化传承与发扬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地域文化的形式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既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艺术价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从一种观念找出一个民族文化的踪迹,体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血脉相连。将传统地域文化符号、传统形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提炼、概括,运用形式美构成规律有意识地进行组合,传承其浓郁的民族地域气息。每一件景观作品,都是在追寻从随时光流逝中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的艺术结晶,传承一种民族艺术美,探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重视景观要素的风格和形式美感,更应重视它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因为文化内涵是颇具信息传达功能的,它既是民风、民俗的传承,也是从精神上对文化的一种延续。同样,带有某种精神内涵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品,也是大众所关心、熟悉、喜闻乐见,以及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从这点上看,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必然。如重庆某休闲广场的景观设计,紧紧围绕蜀国古都的历史文化展开,其中以日(凸起向上金属圆雕,代表一种阳刚之气)月(凹下水池,代表一种阴柔之美)相辉映为主体,体现了刚柔相济、天地合一、阴阳相生的世俗传说,整个景观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象征某种寓意的神秘文化,体现了其地域作为理学发源地的特点。可见,根据民族地域的民风民俗及其历史文化合理地设计尺度空间,营造一种舒适亲切的景观环境,是一种独特文化观念的继承与发扬。总之,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融合传统地域文化,创造性地延续了地域历史文脉,传承了民族文化的信息,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 传统地域文化指导下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思路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科学发展及主观认识发生一定的变化,未来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营造,应根据地球环境变迁,总结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人类视觉感受需求出发,创造性地沿袭与利用传统地域文化形式与风格,融合现代的观念和技术,创造科学的、各民族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另一方面,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深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应吸取传统文化生态知识,突出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借助自然设计一种传统的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的心理“意境”之园,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如: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形”“神”“意”综合作用下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中,依赖传统地域文化,综合运用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心理,是探求景观艺术至高境界的方式之一。

1 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广场作为人们进行交往、休闲、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场所。人是空间活动的主体,广场设计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支持人在广场空间中的各种环境心理和行为表达,实现城市广场空间的“人性化”。

1.2 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设计延续历史、合乎时代的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是每个城市都面临发展的问题。怎样在已有传统与时代变迁两者之间做到平衡与结合,往往成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一大难题。文化需要历史文脉的积淀与继承,同样也需要随着时代激荡而创新与发展。

1.3 突出个性的原则

西方早期的城市美化运动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美感,造成城市景观的枯燥与空洞和雷同现象。今天出于延续地域文化目的,对古代建筑形式的简单模仿依然不能起到传递文化的作用。广场景观设计中对地域传统景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应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融汇。形式上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提炼;材质上注重新材料、工艺和质感的表现;空间上注重对原有传统装饰元素本质特征的保留。

结语: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城市广场的理想景观。城市广场景观概念在文化层次上的含义也会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传统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运用使其构造方式、表现手段发生变化;发扬优良传统,借鉴现代设计观念,以地域性、民族性文化为旨归对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再创造,将文化在继承中创新,使其富有新的活力;保护、开发和创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的城市广场景观。

参考文献: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篇7

关键词:广场设计;景观搭配;艺术魅力

广场不仅仅是我们休息休闲的地方,更是我们接触社会,进行学习和交往的场所,它让我们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广场在其城市中有着不一般的感染和表现力,它表现出来的会是一种社会价值,广场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在广场的设计上要达到一种精神的高度。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在广场设计的景观搭配上就要做得更好。广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它与周边的环境要相互协调,要和谐搭配。广场的景观对于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审美的观念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大家都希望能在工作的时候或者工作之余,身边能够有幽美和谐的景观可以欣赏,以舒缓我们紧张的大脑神经。广场的存在本来就是一个城市美化的亮点。对于广场景观搭配设计上的学问,为的就是有依据可以创造更加自然和谐的城市空间,从科学的角度去指导城市的建设。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广场景观设计进行浅析,分别是形式设计、质地选择以及色彩图案的设计搭配。

形式设计上,我们讲究的是尺度和形态。尺度上的设计,为的是让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活动上得到满足。要知道,在广场的景观中人和运输工具是其使用的一个主体,所以,我们在考虑尺度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人和不同运输工具在运动时需要的空间,同时也要根据实际上的环境功能和风格等等不同的因素来对不相同的尺度进行不同的安排,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一般来说,单人通行道的宽度通常是750mm,双人通行道的宽度通常是1300mm,自行车道的宽度通常是600mm,小型客车道的宽度通常是2000mm,消防车道是2500mm等等,在这些实际的设计上,除了要满足基本的运动空间,还要考虑的是人们在心理上的尺度,不能够让人觉得拥挤而要给人们一个开阔的空间。形态上的设计,我们追求的是整个广场的景观平面形态。这与我们平时生活的街道环境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环境的空间性质、使用的状况和人流量都不同。比如居住区讲求私密性,而景观平面形态追求的是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形态是多彩多样的,只有在景观设计上对广场的各形态要素作出合理的安排搭配,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设计搭配中的美态。

质地选择方面,我们追求的是质感上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搭配。我们知道,在广场景观中,占据最大面积的是硬质景观,所以,广场的主题、特点和用途是否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硬质的景观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铺砌地面的材料和质地,会对广场景观的环境产生不相同的影响。在设计上,利用不同的质感的材料作出合理的搭配,务求达到最好的展现效果。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根据广场的性质作出考虑,材料的强度、耐用性、美学特性,安全性能和维护的难度等等,这些都是设计搭配上需要考虑周全的。第一,材料的选择要有利于人们的步行和车辆行驶的安全;第二,不同的铺砌材料能够体现广场不同的功能分区。可以给人视觉上的引导;第三,地面的铺砌材料要有好的承载性能;第四,材料要渗水好,方便雨水天气时及时帮助排水;第五、材料施工要简易方便,维护的难度不能太高。不同季节的气候对材料的铺砌情况和使用周期都会产生影响,所以设计的时候也要对这方面多多考虑。另外在质感的设计上,我们追求的是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材料运用、界面处理、质地表现。质感能通过人的观察或者触摸而产生的感觉,就是视觉质感以及触觉质感。不同的材料都有独特的质感,加上不同的加工方式,与周围不同的环境和气氛相互协调,表现出来的就还有不同的质感效果。但不能忘记一点的是要注意把握整体的效果。

色彩图案的设计搭配,我们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其实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力是在色彩上占大部分,形体占小部分,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最后色彩跟体型会各占一半。所以,在景观设计色彩上要分析和运用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色彩在光下的变化,要跟不同的景观材料搭配,要怎么样才能强调出整个景观效果。根据广场的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当中包括地面的铺砌、地上物品等人工色彩装饰和地植植物,水景等自然色彩。在人工色彩上,可选择不同色彩的材料,更可以在材料上涂色,这些就要根据人工景物的形态对色彩作出搭配,以营造出一个协调优美的环境。在自然色彩方面,以植物为主色调,这是自然的生物色彩,假山水体等是属于非生物色彩。当中的生物色彩,绿色是主基调,彩色的花卉相搭衬,而且植物是有生活的,品种繁多,随着它们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交替,其形态和颜色也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是非常生动的,而且能够打破人工色彩上的一种单调性,可以使整个广场的景观界面都活跃起来。在图案的设计上,关系到的除了是装饰的问题和一些交通功能之外,还关系到的是娱乐和信号指示。图案要与色彩搭配,使其的平面或者立面在接合,或者高差的显示上,都可以通过色彩和图案来突出。通常在主出入口或者节日场地,我们会在色彩上作出醒目的铺地图案设计,或者是用花坛拼凑图案,这样能够在视觉上起到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效果。另外,图案的设计除了丰富广场的景观外,还可以表现历史文化,对于图案的设计,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美学角度、人性化角度和地域角度。美学上,图案可以有变化多样的艺术效果,所以在设计上,要与整个广场协调统一,和谐均匀,和各种景观要搭配好,这样整个空间才会生动和谐。要人性化,是因为图案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漂亮的图案加上美好色彩的搭配可以使人觉得舒畅。比如绿色会让人觉得充满生气和活力,红色让人觉得热情,反之就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地域角度,就是说要根据自然的特征和人文要素去选择设计具有地域特点的图案和搭配有地域特性的色彩作为广场的景观。

时代在不断变迁,广场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景观的设计。人们追求舒适自然,都希望在自己生活环境是优美的。景观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让人们能够在更美好的环境下生活。在现代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只有处理好文化精神、艺术设计和功能实用的关系,才能够给人们设计出有特色而且环境舒适优美的广场。这就不仅仅是在设计环境,也不仅是艺术的表现,这更是对生活的一种设计。

参考文献:

[1] 段俊原。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王光新。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

[3] 顾潜智。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9.

[4] 刘力维。城市景观设计中广场活力的塑造与构建[D].南京林业大学,2011.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篇8

【关键词】火车站;广场景观;公共空间

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与生活的关联与启迪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1]。

火车站前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打造城市公共客厅的重要环节,也是营造城市门户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从火车站或机场开始的。对于火车站来说,站房的建筑设计与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直观的营造人们往来城市的最初形象。

2、城市火车站广场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城市的迅速扩张,许多城市的火车站已经不能满足日常输送旅客的需求,急需扩建或重新选址。那些存在于城市老城区的火车站在经历了十几或几十年的使用之后已经远远不能应对列车提速、城际开通以及轻轨的并联,原有的站前广场景观也显得毫无特色可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城火车站的规划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向着现代化及多功能的交通枢纽发展。

受到经济水平、国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铁路客运站及站前广场的设计有明显的特点 ,客运高峰周期性出现春运高峰、五一、国庆旅游高峰客运周转量巨大而列车进出站频率和列车时速相对较低了旅客进出站手续较繁 ,滞留在站内的时间较长,站房的综合功能较单一 ,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仍以广场�

如何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客运站前广场景观,是个有待广大设计师去探讨的极富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2.1 停车场地设置不当,乱停车现象严重

十几或几十年前,火车站前广场也许是当地唯一一个像样的广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设计规范中对于配置停车位的要求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日益增多的小汽车的停放需求,于是各地的火车站前广场都会遇到停车位不足导致机动车乱停乱放严重占道的现象。小汽车冲上了广场铺装或是占据了原本就不宽的交通道路,使得行人拿着行李左避右让,严重的阻碍了旅客的通行,造成拥堵,交通状况令人堪忧。

2.2 候车室及室外构筑物面积有限,极端天气和事件旅客无处寻求庇护

鉴于我国的国情,每逢春运假期到来以及极端天气发生,火车站往往是人员大面积滞留的公共场所,室外的构筑物不足以为旅客提供更多的保护和临时庇护,候车室内部也多数人员爆满,极不利于交通和疏散。这时多需政府调动和公安部门现场指挥才能得以分流缓解。这一方面影响了旅客的正常出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公共设施资源的缺乏给旅客出行带来的不便。

2.3 站前广场变身市民广场,基本功能勉强维持

许多车站的广场在设计之初过多的结合了市民广场的功能,在功能分区上模糊不清,没有有效的将疏散旅客的功能放在首位,过多的植被和休憩设施使得市民休闲与广场疏散混杂在一起,使得广场空间秩序混乱,不仅影响了旅客正常交通,也影响了市民休憩的环境。

2.4 站前广场标识不请,影响旅客出行

标识牌是旅客外出识别路径和方位的重要标志,也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七、八十年代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标识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由于缺乏标识牌的指示,常发生旅客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头雾水找不到公共卫生间以及找不到公交车站的事情发生。这给旅客带来的无疑是严重的不便。

3、城市火车站广场景观改善对策及发展趋势

城市火车站往往是城市与外界发生物质、信息传递等的场所,同时也是使人切身感受到进入城市的一个公共空间区域,它是城市内外环境相连并发生转折变化的交点,更是对于一个城市认知的窗口,能够及时有效的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

结合高铁的开通,新一批的高铁车站的建立将使得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的设计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建立了一座里程碑。关于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火车站广场设计的元素和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入新文化新艺术和新思想,创作出更加便捷美观、实用高效的新景观。希望文本的分析能对于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提供些许思路和建议。

3.1 空间导向性

导向性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导向性景观不仅包括上文提到的标识牌,还包括植物的导向性栽植与园林小品的导向性以及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利用铺装来构成大地艺术的导向性。因此关于站前广场的导向性可以总结为特色标识牌,种植设计引导,色彩区分、铺装的导向性。导向性对于旅客的疏散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明确的体现了方向感还提高了旅客的分流疏散速率,是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秩序良好保持的必要条件。

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篇9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设计;寻常景观;景观设计;特色设计;可参与性

中图分类号:S731.5;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48-05

Abstract: Here, we used the scenery designs of Kunming Transit City plot number 7-3 as an example. Through parsing the project′s background and analyzing the project′s perception, we put forward the core concepts and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projects overall design, individual sector designs and characteristic designs.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returning to the land” and understanding “prolific beauty” and “weed beauty” were then annotated, with the aim of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ry scenery” in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and also advocating designs for commoners, designs based on the public and service for the people in today′s world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ordinary scenery; landscape design; characteristic designs; participatory

1项目研究背景

居住区是居民每天生活、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品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随着城市进程加快、社会阶层分化,居住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对美的理解与喜好也呈现多元化特征。住宅景观风格呈现出诸如“欧陆风”、“海洋风”、“东南亚风”等风靡一时的题材形式,在这些“外来主义”铺天盖地袭来时,人们早已迷失了自我。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寻常事物的景观价值,探讨一种景观设计的新视角――寻常景观。以实际� “中天城”7-3号地块居住区总用地面积为61 218.3 m2,背倚地块9长虫山森林公园主入口紧接昆明市区主干道―龙泉路。

2.2项目规划条件及现状分析

2.2.1规划文件分析

“中天城”7-3号地块居住区总用地61 218.3 m2,净用地60 204.2 m2,居住用地60 204.2 m2,居住户数920户,居住人数2 944人,绿地面积为27 469.1 m2,绿地率45.6%,容积率1.71,建筑高度60m;建筑定位为原居民回迁用房。

2.2.2场地现状认知分析

车库顶板绿化多;场地原有地形遭到严重破坏:场地已全部做“三通一平”工程;场地建筑朝向统

2.3项目地理信息调研分析

2.3.1高程、坡向分析

1)场地高差变化大: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总高程差约45.5 m。

2)场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整体倚靠西北长虫山,向东、东南放坡接龙泉路。

3)台地式地形:场地整体呈梯台状地势,中央三块绿地平坦,整体坡向以东向、东南坡向为主。

2.3.2日照分析

1)场地夏季中心景观区和东面、东南面光照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遮阳。

2)场地冬季西南面和南面光照充足―该地应充分加以利用,设置康体活动场所。

2.4项目使用主体分析

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7-3号地块为原城中村居民回迁用房。基于居住主体――原城中村居民组成成员的复杂性,其文化层次的参差性、职业构成的多样性、普遍城中村居民无专业职业技能、无稳定工作等特点,如何营造出一个能使居民充分参与其中的环境景观成为本次设计的一大挑战(图1)。

3项目设计

3.1总体景观定位

通过对设计市场现状之辨析,项目规划信息之认知,居住主体人群心理需求之定位,拟定本项目的总体景观定位,即营造一个平民化、寻常化、体验与参与性极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住主体之特殊性,使之能在该环境中很好地生活,而非纯观赏、展示、游玩场所。设计上应体现出寻常之景观、参与性之景观、生产性之景观。

3.2设计理念

3.2.1人文需求

城市化带来的污染和绿地减少困扰着现代人。对使用人群的内心需求作了分析,结论充分表现出现代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的崇尚。未来业主对自然、健康、绿色、田园等的需求理应成为设计追求的目标。

3.2.2周边条件

场地周� 昆明目前也有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地产作品,但多以“拿来主义、外来主义”为切入点,或者掘地三尺,构建一个个假古董居住区等“异常景观”。本案应对策略:磨平浮夸的线脚,剔除繁琐的装饰,倡导“寻常景观”之诗意,在整体定位上突出独特性及唯一性,以提升本案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2.3场地条件及设计策略

以场地地理信息系统为设计依据,设计遵循场地适宜性分析成果。场地设计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用科学手段分析、利用场地自然资源,与土地建立友好关系,倡导“丰产之美”、“野草之美”。

3.2.4核心理念辨析

在诗意栖居上,避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无病。寻求如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中“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寻常栖居。在回归乡土方面,其误区有:“回到过去、回到乡村,回避问题,消极遁世”。力求发展易成活、养护成本低的乡土景观,能与本土文化完美融合,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和思想。对于丰产之美,误区:“大型产业基地,专业农场配置”。体现食物生态安全意义、亲子体验教育意义、二十四节气之展览意义。在野草之美上,误区:“消极反规划,类似元素丛林之野味”。要尊重自然万物,尊重植物自身生长习性,构建系统化生态系统体系。回到土地问题上,反对浮夸之线脚,非人之尺度,磨砂自然生态系统之机能。倡导以GIS系统为依据,善待自然生态系统之机能,借助生态系统之机能为人类做工,造福于民。景观之零成本、低成本――有回报、高回报。反对庆宴式之奢华、城市化妆舞会式之浮夸,倡导如乾隆皇帝所说“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的价值观和景观审美观。

4总体景观设计

4.1景观结构

由景观构筑物层+场所空间层+水景系统层+路网系统层+田网系统层构成了整体景观1个景观主轴、3个一级景观节点、3个二级景观节点、4个三级景观节点(图2)。

图2 景观结构分析与道路组织设计

Fig.2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roads organization design

4.2景观道路组织

依托小区规划道路,设置三级景观游步道和主轴景观桥,将居民从每个单元入户口与小区主干道串联起来,方便出行与游览。

4.3景观总平面图

在总体设计中以17个节点景观设计来体现寻常景观价值:1)居住区主入口;2)居住区次入口;3)入口商业广场;4)康体广场;5)跌瀑水田;6)油菜花梯田;7)索桥栈道;8)交换广场;9)彩虹桥;10)中心水景

;11)雨水花园;12)体验田;13)种植示范田;14)果林田;15)野草梯田;16)儿童娱乐;17)宅间交互空间(图3)。

5分区设计(重要节点设计分析)

5.1入口商业区和康体广场

1)巷口生活:该区域方案设计应充分体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体现设计为�

2)瓦爿故事:巷口文化展示,勾起场地之文脉故事,提取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之元素载体,体现设计为文化传承、教育展示、寻常生活而设计。

3)芳草萋萋:解放脚下之土地,尊重场地自发生长之芳草,倡导野草之美、自然之美。

4)康体健身:把人吸引到户外来交流、健身、休憩(图4)。

5.2跌瀑野草水梯田设计

为利用此区域近8 m高程,效仿云贵高原上千百年农耕文化中先祖们与土地之间友好相处之产物―梯田,顺着等高线做台地景观处理,加以流水跌瀑,使之形成很好的跌水爆氧效果;同时加以原木栈道搭建起居住区快速进入通道,缩短景观与居民的距离(图5)。

5.3油菜花梯田设计

尽量保持场地之原有地形,顺着等高线建挡土墙,形成油菜花梯田(图5),为居民提供美丽田园风景的同时,又具有高回报、高产值,与消费型景观彻底说再见。倡导如乾隆帝诗句所言“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5.4中心景观区生产性景观设计

倡导回到土地、回到生产、丰产之美的人地关系理念,叩问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的积淀,进行生产性机理设计。萃取大理方田、洞天湖圩田、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之田制机理,融入现代人之生活交流习惯,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发展生产、娱乐、休闲、康体活动等人地环境行为。使之形成由雨水花园、种植体验田、种植观景田、果林田、康体广场、儿童游乐场、观景盒等单元组成的居住区中心景观区。此中心景观区有别于传统中心景观设计做法,它将充分带动居民参与其间,具有极高的生态意义、教育示范意义、增强人文关怀意义、邻里交互意义等(图6)。

5.524节气种植体验田设计

打造开心农场、亲子体验农场、生态蔬菜种植园等新都市乡土体验景观。把租赁体验庄园搬到家门口,使居民能体验耕作过程、管养过程,体味收获之喜,建立邻里关系。

5.6交易与交流广场

以物易物、以钱易物之生态种植成果交易、交流互动场所,增强区内居民间的交流互动,建立起邻里交流平台。此区域之小商铺间管理用房构筑物设计,提取云贵高原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营造“屋舍俨然”的居住环境效果(图6)。

5.7彩虹桥设计

思考解决3块中心景观区间13 m的高程差,加强3块景观区之间的联系,搭建起主轴景观的快速游览观光通道。彩虹桥自由穿梭于果林、田野间,自然成趣(图6)。

6项目特色设计分析

根据该项目设计出发点:发掘寻常景观文化价值,拉近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距离,让居民完全参与其中;伴随24节气的更替,居住区环境景观也将随之更替变化。因此,在中心公共景观区的植物设计与水体设计方面提出特殊设计策略。

6.1植物规划设计策略

充分遵循核心设计理念,提出设计原则:1)适地适树;2)遵循养护零成本、低成本―有回报、高回报原则;3)发动居民参与到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中来;4)总结、分析、整理出24节气作物轮作循环表,以此作为参考来进行种植设计。

6.2中心景观雨水花园设计

珍惜自然馈赠之资源―雨水,对建筑屋顶雨水、道路雨水等进行收集,汇入雨水花园,通过水生植物过滤净化,溢出管接景观用水补给管,使雨水慢下来,取代传统市政管网快速排空雨水的做法,为虫鸟、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扩大生物圈模式。

7小结

如今,在人居环境中依然存在诸如景观过于形式化、可参与性低、人文关怀缺失、本土文化缺失等问题,探索景观设计新思路,挖掘寻常景观价值,注重景观的人为可参与性,不断尝试与创新,才能不断地为景观设计注入新生命。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 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