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发展前景优秀8篇

《平台经济发展前景优秀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平台经济】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平台经济发展前景范文 篇1

关键词:旅游经济;金融支持;金融资源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7-0052-04中图分类号:F830.4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焦作市抓住发展旅游经济这一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动力源,加大旅游相关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和延伸旅游功能,使得旅游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引擎之一。近年来由新闻媒体提出“焦作现象”是对焦作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赞扬性表述。2007年,该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02.8万人,增长26.1%,门票收入3.6亿元,增长36.2%,旅游综合收入93.3亿元,增长26.2%,占GDP的比重达到10.9%,比2006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旅游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该市旅游经济也面临着持续发展的难题,表现为投资增速下降,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拉动链条短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金融部门如何发挥对旅游经济的支持作用,是下一步提升旅游经济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焦作市旅游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症结,提出了加强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途径。

一、旅游经济的“焦作现象”与加大资金投入和金融机构强力支持密切相关

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旅游资源、投资、外部环境、宣传造势等等。其中,旅游资源是决定性因素,而对旅游业的金融投资是促进旅游资源转化为收益的决定性一环。

(一)财政资金在旅游经济建设初期的引导作用明显,为社会资源向旅游业流动提供铺垫和保障。在任何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公共财政资金所起的作用都十分巨大。首先,它体现了当政者意图,通过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财政资金作为无偿拨付资金,对所支持的产业起到了铺垫作用,促进了行业迅速起步。再次,任何投资都存在着风险性,财政资金的投入也为社会资源的流入起到了一定的屏障和保护作用。在焦作市旅游业发展初期,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作用明显。一是加大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设资金投入。在焦作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初期,该市坚持财政资金先期投入,社会投资共同参与,集中力量办旅游。焦作市市县两级均把旅游业投资纳入了财政预算,1999到2003年4年中,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景区开发建设资金7.6亿元,占到全市同期地方财政收入总和的20%左右。财政资金的投入有效弥补了焦作市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建设初期的资金不足,使旅游资源开发进展顺利。二是加大对宣传促销的投入。自2001年开始,焦作市财政就设立了500万元的宣传促销专项经费,经费数额相当于该市2001年地方财政收入的5‰,全额用于宣传促销。三是在财政资金撬动下,社会资金涌入景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景区软硬件质量不断提升。

(二)金融资源适时介入,加大对景区开发与建设的信贷支持。为加快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大旅游”格局,按照“景区开发建精品”的要求,金融机构适时介入,投放大量贷款,有力支持了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如,云台山景区,过去藏在深山人未识。焦作市开始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后,经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和精心策划运作,云台山旅游效益马上凸显出来。农行焦作市分行及时加大对云台山旅游景区的贷款营销,将信贷资金投入到景区建设中。2003年初,为扩大云台山景区游客容量,云台山旅游管理局决定对地处云台山主峰的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农行经过对云台山整个旅游发展态势的认真分析,仅短短几个月,就先后两次发放景区项目开发贷款580万元,为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如期对外开放发挥了雪中送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关键建设时期体现金融作用。2003年6月,云台山景区实施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拟申请银行贷款1.3亿元。农行焦作分行借助2003年银企合作项目洽谈会时机,积极向上级行申报该项目贷款,并将贷款一次性投放到位。金融资金的适时介入,提升了焦作市旅游建设速度和质量,也为焦作市旅游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增加了动能。

(三)积极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信贷支持。旅游产品是一地旅游业发展后所衍生的特色产品,其蕴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焦作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特色农业别具一格。同时,焦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相关旅游产品资源丰富,有“四大怀药”和多种独特风味小吃,加大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是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业附加值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焦作市金融机构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旅游产品开发与生产的金融支持,大力支持和引导有关企业加快旅游产品的挖掘、开发与推广。截至2007年末,旅游相关产品开发贷款余额达3788万元,主要支持了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种养、特色农业的发展,使当地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温县农村信用社支持当地农业产业化企业生产“四大怀药”,其中仅伟康实业公司贷款200万元,目前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民怀药种植,并负责高价回收,带动温县2万余农民增收。在金融支持下,该企业研制和开发了多项怀药旅游产品,拉长产品链条,提高农产品的增值空间,2007年该企业年利税达到100多万元,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四)加大对餐饮行业、宾馆等服务业的金融支持,促进旅游业向综合服务延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拉动作用,使得焦作市酒店业、餐饮业发展迅猛。连年激增的各地旅客直接地促进了当地酒店业、餐饮业的发展,并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和丰厚的利润。焦作市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宾馆餐饮行业等相关服务行业的信贷投入。截至2007年末,焦作市金融机构向相关服务业贷款达2.77亿元,是2000年末的24.97倍。焦作市酒店餐饮协会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底,焦作市大中小型饭店约2200家,年实现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1.3倍。

(五)其他金融支持。在做好贷款营销的同时,焦作市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多样化优质服务。首先为企业提供上门收款服务,尤其是在旅游高峰期,每天派专车专人上门服务,同时提供结算业务、工资、财产保险等业务,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带来了方便。目前,工行正与青天河、云台山景区协商,拟为其开通网上银行,办理电子门票销售业务。同时,正积极为亿万旅行社等几家旅行社开通网上银行业务。

二、焦作市旅游经济发展瓶颈与金融支持关系

(一)当前焦作市旅游经济发展遭遇瓶颈

焦作市旅游经济经历了8年的高增长后,先期的投入所产生的收益开始出现了递减的隐忧。同时,焦作市旅游产业拉动产业链较短的痼疾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变,“走马观花游”还有较大的市场,焦作市旅游经济将面临“总体突破困难、后势增长不足”的境遇。主要表现为:

1.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亟待转型、突破和提升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旅游业发展,焦作市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已经渡过了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业也成为焦作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但当前,旅游业中仍存在着“过境游客多,留住游客少;节假日游客多,平时游客少;云台山游客多,其他景区游客少;境内游客多,境外游客少;山水游客多,人文游客少”等现象,可以说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亟待转型、突破和提升的关键时期。发展焦作市旅游经济需要大思维、大智慧、大创新和大投入。

2.旅游经济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发展经济学认为,投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制约,除旅游资源天然禀赋外,对旅游业的不断投资所起的作用尤为明显。从2003年之前焦作市旅游开发投资额变化情况看,旅游业投资保持着较高的水平。2004年后,旅游业投资开发无论是投资额和投资增速都开始下降,且低于焦作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速。2007年焦作市第三产业投资总量中,旅游业占三产投资比重只有1.4%。同时,投资仍集中于云台山等个别知名景区。其他如青龙峡、陈氏太极拳故里、嘉应观等旅游景区则缺乏投资资金,开发力度较小,难以与云台山景区形成遥相呼应、互为一体的旅游区群体。

3.旅游产业链条短。一是旅游业相关产业链条短、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衍生收入较低;食宿没有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二是大量游客旅游动机仍以观赏风景为主,旅游商品、产品结构单一。根据对2007年来焦旅游者调查,观赏风景的占44%,探亲访友的占15%,公务占12%,度假的占7.7%,商务的占2.7%,购物的占2.3%。三是国际旅游还需要进一步开拓。2007年,焦作市接待国际旅游人数为9.03万人次,仅是郑州的38.9%,是洛阳的41.7%,占全部接待旅游人数的0.95%;接待国际旅游者收入为3896万美元,仅是郑州的40.6%,是洛阳的49.1%,占全部旅游收入的2.7%。

(二)金融支持对焦作旅游经济实现新突破还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

1.金融机构对景区开发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从2001年以来焦作市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资金投入情况看,7年来银行信贷资金仅占投入开发与建设资金的16.74%。且自2004年以来云台山景区开发基本结束后,没有再进一步对其他景区进行投资开发,大多数建设与开发资金依赖财政与社会资金的投入。许多景区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开发与建设,从而影响焦作市总体景区建设的步伐。

2.国有控股银行对旅游经济信贷投入总体不足。焦作市金融支持旅游经济发展总体存在着地方金融机构热、国有股份银行冷的情况。部分国有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不够,研究不足,支持力度不大,与焦作市日益发展的旅游经济不相匹配。2007年末,焦作市金融机构旅游经济贷款中,国有银行仅占28.7%,地方性金融机构贷款占71.3%。国有股份银行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目前尚未发放旅游相关贷款。

2007年末焦作市金融机构旅游经济贷款各项贷款占比图

3.金融机构对旅游经济各领域投放不平衡。焦作市金融机构支持旅游经济信贷投放中,金融机构信贷主要投放在相关服务业贷款中,而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相关,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旅游产品生产与开发贷款总量发放较少。2007年末,焦作市金融机构旅游服务业贷款占旅游经济贷款的55.25%,景区开发与配套贷款占36.98%,旅游产品生产与开发贷款占7.54%。

4.信贷资金集中于重点景区,其他景区则关注较少。从焦作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项目的集中度看,信贷资金集中于云台山景区、青天河景区,而其他三大景区和多个景点则相对较少。从景区开发建设贷款看,云台山景区占75.93%,青天河景区16.16%,其余三大景区和多个景点占7.91%。

2007年末焦作市景区(点)信贷结构分布图

三、影响金融支持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少数旅游景区行政管辖氛围浓厚,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在焦作市部分景区和景点,仍由旅游景区行政部门主导,少数地方政府主管干预较多,市场化程度不够。如,焦作市三大旅游景区之一的神农景区截至目前还没有取得贷款卡。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与该类经济主体发生信贷关系。

2.部分旅游景区经济效益欠佳,与银行信贷投放形成投资收益悖论。目前焦作市旅游景区效益主要集中于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三大景区,其他景区或景点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欠缺投资开发,收益相对较少,个别景区更是少有游客问津。金融机构出于信贷风险考虑,不愿意对目前收益少的旅游景区增加信贷增放。

3.焦作旅游业的“走马观花游”现状,导致滞留游客较少,影响相关服务行业发展,个别酒店经营惨淡。目前来焦作旅游的游客多数为一日游或二日游,很难滞留游客,对相关餐饮住宿拉动作用不大。据对焦作酒店业的调查显示,在旅游淡季,除山阳建国饭店、万方金莎酒店、焦作迎宾馆等酒店开房率较高外,其他竞争力较弱的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开房率较低,管理水平不高,运营成本增加,行业稳定性差,酒店行业出现了相对过剩现象。因此使得金融机构在对酒店贷款发放上,采取审慎态度,贷款主要以流资为主,减少固资贷款,尤其是新办酒店、餐饮业。

4.信用环境较差,影响信贷投放。尽管近年来焦作市加大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存在整体的信用环境较差,依法收贷执行较难的问题。如,某旅游风景区从2006年6月份至今拖欠农行贷款利息,经当地银行几十次上门催收,只归还10万元贷款利息,至今欠息近100万元。

(二)金融机构自身原因

1.金融机构对旅游行业贷款风险控制较高,影响信贷投放。虽然近年来,焦作市旅游业的兴旺带动了旅游相关行业的长足发展,但是这些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企业法人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方面都无法达到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要求,从而影响贷款投放。

2.金融部门信用偏好。目前,金融部门贷款仍热衷于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而处于旅游行业中的经济主体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融资依然困难。

3.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需求。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需要一个健全的、运作高效的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支撑。然而目前,由于受经济发展落后等因素制约,焦作市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还十分滞后。据了解,工行青天河景区综合开发项目贷款未能实施,与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也存在着较大关系。

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改善金融支持的建议

焦作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已经形成的旅游经济发展基础,为旅游经济再次腾飞创造了条件。而要实现旅游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加强旅游与金融的良性协调互动,加大金融对旅游经济的支持力度已成为必然选择。

1.进一步丰富发展理念,全面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打造“旅游休闲之都”。

焦作市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几年焦作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转型。而目前焦作市旅游业呈现出的“走马观花游”的现状,也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旅游经济,实现“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已迫在眉睫。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为焦作市打造“休闲之都”提供了支撑。针对焦作市的市情和发展环境,建议以拓宽领域、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为重点,全面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业等现代服务业,以此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2.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旅游业对信贷的吸纳力。一是围绕打造“旅游休闲之都”总目标,进一步充实完善第三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在焦作市的旅游产业综合布局上,树立 “一盘棋”的观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层次;二是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和开发2-3个重点景区,与云台山景区形成相互衬托、相互支撑的旅游景区群,发挥规模效应;三是要通过资源整合、线路安排、完善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等多种途径,让游客留下来,消费起来,延伸和拉长旅游经济链条;四是要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拓展客源市场;五是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知名度经济、注意力经济的特点,积极推动旅游业市场运作步伐和产业化进程;六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机制,吸引多种资金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旅游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发行上市、债券或可转换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3.增强金融资源对旅游经济的服务功能,助推焦作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继续深化政银企合作,精心打造有效对接的“金融平台”,促进金融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有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及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突出信贷重点,强化金融服务,提高对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要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适当增加国有银行基层行的贷款权限,建立合理的营销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信贷营销人员挖掘和培育优质客户的能动性;二是加大对重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投放,通过信贷资金投入引导和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支持骨干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强金融创新,消除信贷抑制。要针对旅游企业实际,开发以门票收入、经营权为抵押的信贷新品种。尝试推行银团贷款的模式,更好地解决旅游相关中小企业的有效抵押不足和大规模旅游信贷风险问题;四是要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优势,积极推行网上银行和信用卡业务,为游客提供优质便利的特色金融服务。

4.加强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建立由政府牵头,司法主导、金融配合的金融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力度,加大金融案件结案、执行力度,提高诉讼效率和金融债权的执行回收率,有效维护金融债权。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信贷管理制度,简化贷款决策程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篇2

关键词 :     新经济模式;农村经济;消费;质量;

农村经济发展要积极结合新经济模式的特点,通过整合农村经济资源、改善农村经济环境以及培养农村专业人才等途径,构建新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经济改革体系,改变落后僵化的生产形式。

1 、新经济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价值

1.1 、降低经济成本

新经济模式是一种基于传统经济模式,结合现代经济技术手段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新经济模式,可以改变原有农村经济成本难以控制的局面。新经济模式中,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式,使农村经济实现了覆盖范围的扩大,通过网络可以更加及时和全面地获取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和价格走势等,有助于农业生产者把握住最佳的生产和销售实际。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农民要想获得市场信息,需要依赖于人工方式去调研,这就增加了经济发展成本。而网络环境可在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平台上,采集获取相关的经济数据,使农业经济成本得以有效控制。

1.2、 创新经济模式

新经济模式还为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传统的农村经济主要以实物销售为主,需要农民与消费者面对面进行交易,这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在新经济模式中,产品交易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完成。很多的电商都抓住了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建立了综合性的网络销售平台,如淘宝、京东等渠道,使农民可以将农产品直接搬上网络平台,消费者也可以基于平台服务来搜索和选择自己喜爱的农产品,并直接在平台进行支付。在消费者受到农产品后,平台可以最为第三方与农民进行结算,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展,也可以实现新经济时代的多元经济服务体系。

1.3、 实现经济转型

新经济模式也让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形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新经济模式可将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风景、民族风情和乡村文化等推广到各地区,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农村,从而可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基础上,构建旅游产业模式。农村旅游模式的发展,是经济模式的一场革命,为农村经济带来的新的活力。乡村旅游可以带给游客更加新奇的体验,除了自然风景的观赏以外,还可以亲身体验农村生活方式,如参与到农业种植过程中,如现代农村旅游中比较受欢迎的采摘项目,让游客可以获得劳动的满足感。养殖和种植等项目,也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消费者可以进行预先支付,委托农民来种植和养殖自己喜爱的蔬菜或者动物等,成熟后就可运输给消费者。这种经济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想吃到绿色无污染蔬菜或者放心肉的心理,也让农村经济实现了预销售,这对于农村经济转型有着积极的推动力。

2 、新经济模式中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2.1、 整合农村经济资源

农村经济资源丰富,但大部分资源都较为分散。在新经济模式发展背景下,应当积极整合农村经济资源,发挥资源更大的价值。农村经济资源包括了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很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导致农村人口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这会阻碍经济发展进程。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做好宣传工作、留住人,并结合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无需远离家乡就可以实现致富。土地资源方面,可以通过土地合作经营,提高经济发展规模,为经济生产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2.2 、改善农村经济环境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重视经济环境的改善,要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新经济模式运用,很大程度上依靠网络条件,这就需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从网络硬件配备上,或者从网络速度和稳定性的提高上着手,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准备。在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环境建设,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理念,在新经济模式中,要想始终获得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就要提高经济服务质量,严格把好质量关。

2.3 、培养农村专业人才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B2B;电子商务模式;商务经济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销售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大,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中B2B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更为突出,逐渐成为电子商务的主流形式,它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并且,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直接推动我国产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同时B2B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也得到扩展与深化。

二、B2B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务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以B2B电子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产业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改变了传统交易模式、交易渠道与交易平台,在现代商务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7]。其快速发展状态有力证明了电子商务对我国当前市场的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具有两面性, 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表现在现行B2B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行之下,卖家的销和买家的购销存渠道得到大大简化,使得渠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早在我国发展的2005 年期间,我国的 B2B 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规模就已经达到 了6446 亿元,占全世界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 95%的比例;而至今日,我国电子商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8]。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网络零售额3.88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3万亿元,占社会消费者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8%;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一;电子商务就业人员达到2690万人。

三、分析B2B电子商务经济效率

(一)经济效率的基础理论模型

在实际研究商务经济效率中,可以根据相关的经济效率理论,将B2B电子商务的网络效应特性以及减少电子商务交易成本作为核心基础,从分工角度考虑,建立经济效率基础理论模型,然后再对电子商务企业网络效率与虚拟市场进行分析[9]。针对实际B2B电子商务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组织、新产业,能够以互联网和电子技术为依托的B2B电子商务可以有效提高交易效率和商务活动的便捷性,扩展个用户和企业的选择范围。

(二)B2B电子商务企业网络效率

电子商务通过细化、专业化分工,可以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组织形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可以有效促进B2B电子商企业间的合作发展,并且还可以增进各个商务企业的经济合作关系。同时,一方面在B2B电子商务模式下,提升B2B电子商务网络的规模效应,也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商务经济效应。

(三)B2B电子商务虚拟市场分析

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B2B电子商务所面向的市场是虚拟市场。相比实体市场,虚拟市场范围更广、信息收集面更大,且信息收集渠道多、技术高,因而信息收集效率更高。同时,与传统交易相比,网络交易能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降低交易成本,但网络交易的广泛性与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主体难以确认,对对方的信息了解很少,容易引发一些信誉问题,同时也会因产品质量问题等各种因素,降低B2B商务经济发展效率。

四、优化制定B2B电子商务模式下提升商务经济效率的发展决策

(一)提高产品附加值

首先从产品本身的产业链上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产品的品质上提高附加值。前期打开市场之前品质有保障,面临利润率的诱惑,开始逐渐掺假,失信于客户,回购率降低便大大影响销售利润,二是产品一直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把自身价格压低,破坏市场正常价格秩序,三是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因此,“坚持品质第一”该是重点改善的一项任务。提高或者保持产品品质本身来看,似乎没有附加值提高,但品质的保障使客户有了依赖感和非你莫属的信任感。

(二)强化品牌建设

企业要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B2B 模式加强外贸的发展必须建立品牌化,具体一要做到同行业联盟,把这些没有太大竞争优势的小企业联盟起来,座谈会式的一起探讨市场需求情况,开发新兴市场,技术需求等有利于本行业发展?。竞争优势的问题。二要不同生产阶段分工,整合分散资源。每个行业中的产品都不止一种,从初级加工品到深加工产品,不同生产阶段本身就有生产商,也出现很多小规模作坊式,将这些属于同一产品线上的生产商进行技术入股或者资金入股式联合,大规模带动小规模一起开工,一方面减少没有生产秩序或者生产出不符合市场要求产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更好整合资源,使生产效率更高,从而制造标准更高的产品,同时也不会增加失业现象。

(三) 选择合适的第三方平台或自营平台

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一般建议选择第三方平台交易,由于平台开发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的人员复杂,服务类型涉及面广,不容易操作,所以选择第三方专业服务商更使自己专注于业务拓展。在选择第三方平台时,通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自身出口目的国的应用情况做分析,客户来自平台,如果客户不使用平台当然没有客源可谈。对于大宗商品,目前兴起很多垂直平台,如找钢网、化塑汇、找塑料网等,在分析资信度后适度尝试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的垂直平台,打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渠道,绕开中间环节,使国外中小型批发商也能直接找到国内产品,对B2B电子商务过剩产能问题是一条很好的解决之路。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知随着B2B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电商发展过程中的商务经济效率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分析当前B2B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联合商务经济效率分析情况,可以优化制定能蛱嵘B2B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务经济效率的发展决策,从提升B2B电子商务产品附加值、品牌建设、第三方平台建设、B2B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政府支持以及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方面,优化制定发展决策,确保可以有效提高B2B电子商务资源配置效率,降低B2B电子商务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进一步提升B2B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务经济的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 篇4

8月末,北京某酒店的一场大数据企业展上,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企业。现场展示有随着《江南style》起舞的机器人,有早期科幻电影里走出来的“触摸式数据可视化屏幕”……

“你们的具体业务是做什么的”、“和大数据有什么关系”……和直观的服装展、美食展不同,大数据行业作为当下的风口新业态,其行业标准、商业模式正在探索中,参展的大数据企业们,以各种可视化的方式,把大数据产业的最新成果展示给观众。这场活动吸引了大批企业和研究人员,其中还包括自费从国外过来学习的教授。

中国的人口数量,让其成为大数据大国,但却不是生来的大数据强国。国内大数据市场正在经历炒作、探路和实践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今年的大数据行业聚会,探讨的内容已经从2014年的数据是什么,发展到大数据产业的商业模式怎么做。

从业务定位到市场开发,从产品生产到服务提供,大数据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大数据生态圈里,看上去很美的商业价值,已经吸引了一批创业者,将之视作弯道超车BAT的最大机遇;也有传统企业和行业巨头借势圈地扩张,寄望完成转型和整合。

有学界和业界人士预测,大数据已经从概念炒作走向了稳步发展时期。另外,8月份出台的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纲要,系列鼓励和规范政策正在密集出台中。在大数据这个具体政策和标准近乎空白,正在野蛮生长的大数据产业生态链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大数据产业生态链上的各类企业,摸底大数据产业的商业化落地进程。

应用行业参差不齐

“扫码送牛奶”、“扫码送雨伞”……进入2015年,从中关村地铁站出来,簇拥围住你的人群,不再给你发传单,而是各类APP扫码推广。APP推广的大量聚集,让这里被戏称做“扫码一条街”。

在大数据被各方合力推上风口的当下,这些APP推广工作人员会介绍,这款应用是基于某领域海量数据库的处理和分析的产品。在很多新上线APP的宣传里,“数据为王”,“企业对大数据的态度决定未来的高度”,类似的说法越发常见。

事实上,这些企业是不是纯粹的大数据企业尚有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应用大数据,是大数据生态链上最终的消费者,是大数据得以应用的主要场景,而不是纯粹的大数据从业企业。

抛开争论,这些大数据应用企业,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业对数据的应用,是大数据行业发展的引擎”,有专家表示。

记者发现,在每一次关于大数据相关的活动中,大数据的商业应用,是最受关注的板块。在8月26日的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开幕论坛上,关于大数据的商业应用,学界和业界即产生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北京大学鄂维南院士提到:“现在的数据分析公司是风起云涌,我把它说成是小锅炉战场,想当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就是自己在家里就建了锅炉就炼。”鄂维南称,现在的确什么人都可以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鄂维南还提到,数据交易存在经济学上的悖论,数据服务作为一个业务模式,它的商业模式现在没有真正被认可,数据通过什么方式赚钱,前景不是那么清楚。

晶赞科技董事长汤奇峰在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上发言称,大数据交易并不存在经济学上的悖论。我国企业对大数据应用的现状基本都是初期的状态。应用的主要形式还是,基于大数据得到的商业洞悉,业务推荐和智能获客等三个领域。其中的典型就是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广告。

汤其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体现在很多方面,大数据价值在交易和流通的过程中体现,并且会发生聚变效应,实现边际效应递增。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对于大数据应用,发展较好的还是以大企业为主,比如BAT、滴滴快的、Uber等互联网企业。不管是对外数据源采集,还是企业内部的数据资产管理,其互联网企业基因,以及自身的资本优势,使得他们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同样处于领先的态势。

同时,由于这些拥有大量数据资源的企业,在分析挖掘数据形成应用的同时,放弃直接依靠出售数据获利,而选择对外提供数据服务和分析结果,为应用类企业的决策和东西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是应用类的数据企业或产品数量较大,占到了行业总数的三分之一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缺乏和技术难题导致数据获取难,缺乏数据资产管理意识,其对大数据的使用,仍在探路中。

另外,我国的大数据应用领域分布仍然不够全面,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市场营销、电信、金融领域,而政府公共服务、农业类应用,发展还在原始阶段,近期个别企业还不时爆出数据造假的传闻。同时,数据应用的方式单一,思路狭窄,一些企业盲目学习国外的数据应用模式,也是大数据应用企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抢占数据分析高地

如果说大数据的应用,是大数据产业的商业价值终端,那么大数据行业公认的大数据分析,将会是大数据产业的核心,是大数据能够点石成金的关键。

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大数据的特性。数据本身不产生价值,当数据经过挖掘、归类和分析,能够给企业决策提供帮助之后,才具有价值。

数据堂公司今年了一份《大数据产业调研及分析报告》,其中将大数据分析工作归类为商业分析、语音识别、图像分析、实时处理、空间分析、基因分析、用户分析、日志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九个种类。目前,国内在各个领域都已出现了一批相关大数据企业。

与上述横向划分不同,另一些看法则偏向将大数据分析按商业价值的高低进行区分。前LinkedIn商业分析部总监,GrowingIO的创始人张溪梦介绍说,在数据分析发展更早的美国,数据分析区块已经按商业价值从低到高地细分为数据采集、大数据架构、响应性分析,诊断性分析、战略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和全自动分析。而一旦做到数据分析全自动化,将会利用10%的时间,创造出这个行业90%的价值。

在美国数据分析领域工作十余年的张溪梦认为,“数据分析前端过程复杂,分析昂贵,导致在过去若干年里,数据科学家90%的时间和工作都是进行数据清洗、整理、传输和存储,但真正产生价值的是剩下的10%。我们必须要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把金字塔底部做得非常狭窄,把以往很缓慢的流程缩短甚至透明化。”

记者获悉,目前国内的数据分析产品,在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中仍处劣势。以日志搜索系统为例,虽然国内已有自主研发的日志实时搜索分析引擎面世,但市场使用的主流还是HADOOP、STORM和SPARK等国外开放计算框架下的产品,有部分互联网和金融企业则选择了SPLUNK等第三代日志搜索软件包,这同样也是美国开发的大数据工具。

然而国内企业并非毫无竞争力,日志搜索分析引擎“日志易”的创始人兼CEO陈军介绍,这些国外数据搜索处理系统价格非常昂贵,同时由于之前的“棱镜门”事件,国外系统的软件后门也令一些国内的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担忧。

人才短缺是限制国内大数据分析企业发展的另一大主因。《哈佛商业评论》曾将数据分析师称为“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当下也是稀缺和抢手的职业。鄂维南院士介绍,我国大数据发展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市场,最大的劣势是缺乏人才,“我们国家目前没有建立起非常好的培养大数据人才的机制,在大数据涉及的统计、机械学习等这些领域相比而言更加弱势。”

滴滴快的CEO程维在讲述如何到硅谷挖人时提到,人才是最大的瓶颈,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大数据和机器算法的科学家,后来发现硅谷一线的互联网企业,像Uber、Facebook里面20%的工程师是华人。“我们派了CTO和一个代表团在硅谷把他们请到一起交流。”程维说。

鄂维南认为,大数据分析人才的缺乏,当下数据人才市场,不仅有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学术界与企业界也在竞争。要想弥补人才短缺,在大数据领域取得领先地位,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既可以做科研也可以产业化做市场的国际标准的研究平台,或是解决之道。

数据平台期待全覆盖

相对大数据分析企业的专业和专一定位,产业覆盖面广的大数据平台类企业,则是在国际大数据大会的企业展厅中,占比最高的行业类型。

一位参展的大数据平台商人告诉记者,“大数据平台会是大数据行业的基石和中坚。”据了解,阿里,百度,华为等企业都早已布局大数据平台,阿里云更是从2010年就对外开放了其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服务。

然而,大数据平台的准确定义至今仍未有定论。广州工业大学大数据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谢卫红告诉记者,与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不同,大数据平台是随着大数据产业兴起而诞生的新兴事物,目前还没有官方定义。大数据平台的数据规模和具体功用,都还有待界定。

记者采访发现,当下市面上所谓的平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数据,并为数据应用企业提供有偿数据的数据交易类平台;一类是为了处理企业内部生产运营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存储、运算、展现这些数据为目的的数据处理类平台,其工作内容包括了数据的输入、导入、分析以及加工。

在整个大数据生态中,大数据平台处于行业中上游位置,是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基础。其中,大数据交易平台由于数据权属和交易规则尚未制定的缘故,发展相对滞后,基本都是2014年后开始投入运营;大数据处理平台则开发较早,商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目前,大数据处理平台的服务对象以企业为主。除了一些中小型的创业公司,一些大公司也相继推出自己的相关业务,如华为的FusionInsight,和海尔的SCRM(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平台。

其中,大多数平台主要解决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问题,将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系统)等业务系统打通,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分析与整合,以协助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决策。

在这部分数据处理平台中,包括依靠技术模块的变化,提供不同行业平台服务的平台,和针对专门行业的平台;后者数量较少,在交通、建筑和媒体行业都有较为典型的专业化平台出现。

此外,数据处理平台中还有一类针对特定业务系统的大数据平台,比如海尔的SCRM,就是专门的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的数据平台。

由于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产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国内的大数据处理平台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对其业务性能和服务的评价体系也相应较为完整。

大数据处理平台供应商,九章云极的CEO方磊称,数据集成能力、存储和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部署能力、运维能力、开发定制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等七大方面的能力,会是厂商在挑选平台服务时的主要尺度和标准。其中前六者形成数据资源挖掘和计算能力闭环,管理协调能力则影响着平台的工作效率。

然而需求方的要求似乎并没有得到满足。方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他们与平台需求企业的对接中,“端到端”、在数据处理平台上直接实现数据分析的要求,越来越多。需求方,往往也是数据应用企业,希望平台能够提供一体化、一键式的自动化数据服务。

在商业价值开放较好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区块,需求正加速推动着产品的转型。“未来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的融合会是一种趋势,大数据分析企业会向下渗透到数据收集和整理,大数据平台企业会往数据分析上发展,这种扩张是必然的。”方磊说。

不过在当下的技术和人才条件下,大多数大数据处理平台,还只能实现基础性的数据分析,和简单的可视化呈现。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韩亦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一键式的自动化数据服务,只能在一些数据结构单一的特定领域实现。对于多源异构的数据,想要实现一键式自动化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数据平台,实现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垂直细分后,可能会在某些行业率先实现突破。

十项大数据标准制定中

在业界构想中的完整大数据生态链里,不同人的分类不同,大数据企业的类型也很多。其中必须要提的,就是大数据产业最基础的工作——数据源。一些数据源企业和数据存储系统企业,都已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目前,由于数据流通尚未形成规模,国内数据源区块中的平台比例较为明显。作为当下仅有的几家号称专门从事数据源业务的公司之一,数据堂搜集线下数据,开展线上业务的市场定位和数据众包、采集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数据银行”的业务模式较有代表性。

然而,由于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缺失、数据的权属不明,当下大量的数据交易是不规范且有争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副部长田杰棠称,数据交易的前提是产权要清晰,尤其是个人在线活动产生的数据,其产权到底属于个人还是企业,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数据资源的配置都有很大影响。

数据源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数据交易,不规范交易、个人隐私界定模糊和数据产权划分不清晰带来的安全担忧,是造成国内专门从事数据源工作的企业数量稀缺的重要原因。

与数据源区块不同,在大数据存储区块,核心技术的缺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一家参展的厦门数据存储系统开发商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的数据储存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特别在硬件上的技术落后国外更多。

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好转,韩亦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近年来硬件开源的兴起,国内在数据存储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速度有望加快。

另外,国内大数据标准化进程也在逐步推进中,困扰大数据行业的瓶颈或将迎来部分解决。

据中国电子信息标准化研究院技术总监王立建介绍,国家标准委正在着手制定首批共十项大数据标准,分别是大数据术语、大数据技术参考模型、数据交易平台交易数据描述、数据交易服务平台通用功能要求、数据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多媒体数据语义描述要求、科学数据引用、数据溯源描述模型、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和通用数据导入接口规范。

其中前四项处在征求意见稿状态,中间四项已完成草案,最后两项还在草案大纲阶段。另外,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也已在征求意见稿阶段。

随着政策顶层设计的越发清晰和行业标准的逐渐形成,对于大数据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各方也有了不同的判断。

一些大数据商人认为,长远看单纯从事数据生态某一环节的企业,都存在重大转型压力,特别是底层的数据搜集和挖掘企业,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大数据企业将会整合该领域的数据收集、储存和分析业务。

平台经济发展前景范文 篇5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1新经济背景下创新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必要性

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的主要意义在于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通过市场营销策略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让更多消费者能够认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1]。

2当前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作为企业重要的宣传手段,是企业打造口碑的重要方式,包括市场营销人员对市场的前期调研和广告的投放等。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由于不重视市场营销,其市场营销组织、团队结构仍处于不健全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长足发展,我国企业对于国际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部分企业照搬照抄了国外的先进经验,认为投放广告就是市场营销,其实这样的方法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的市场营销战略仍然存在实践不足的情况。

2.1创新性不足

很多企业的市场销售理念比较落后。部分企业在设计营销策略时会引用现成的营销模式,忽略了前期实地考察调研。改革开放前,很多企业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下的传统管理模式,产销理念相对落后。在新经济背景下,市场往往供给大于需求,如果企业一味地运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跟趋势生产和销售,很可能出现产品积压和资金流转问题[2]。

2.2市场调研力度不足

通过市场调研,企业能够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才能制订出符合企业和市场情况的营销战略。当前很多企业对市场调研工作缺乏重视,没有建立专业的市场调研部门,不能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

2.3营销成本居高不下

一些企业在经营中把重点集中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忽视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由于前期忽略了营销环节,在应用传统营销手段时只能通过高成本来维持营销效果。然而一味地应用高成本的营销手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是不能长久发展的。

2.4缺乏对服务质量的重视

当前经济背景下,一些企业只注重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在销售过程中忽略了服务质量。如果企业不重视服务质量,会导致消费者选择其他企业的产品。

2.5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当前消费者的需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企业还没有转变市场营销战略思维,不注重给用户和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因此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3新经济背景下创新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措施

3.1转变营销理念

营销理念是企业制订市场战略的出发点,极大地影响着企业营销战略的最终结果。新经济背景下,企业首先应转变营销理念,具备以绿色环保为品牌理念的营销策略,在新时期经济背景下进行转型。随着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认识,企业在产销宣传时应着重突出对新型、节能材料的使用,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也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3]。

3.2降低营销成本

企业应引进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人员,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制订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营销战略,从而使营销投入获得最大效益,降低营销成本。

3.3拓展营销渠道

市场调研是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制订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顺应市场、开拓新的营销渠道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选择。当前,电商平台的出现有效打破了传统的实体销售模式,降低了传统销售模式中的产品销售成本,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经济背景下,消费者更偏重快捷、方便的消费体验,促进了营销平台和营销手段的拓展。电商平台逐步成为主要的销售渠道,企业必须正视营销渠道的变化,提升市场应对能力。

3.4构建优秀的营销团队

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营销团队构建模式,适应新经济背景下的市场需求,培养相关的人才,建立能适应市场的专业团队。

3.5优化产品质量

企业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才能不断吸引消费者,维持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当前,消费者不仅注重和关注产品的价格,产品的性能也成为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企业要更多地注重产品研发,加大长期科技创新投入,用产品的出色性能占领市场。只有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新经济背景下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

3.6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

用户体验成为消费的核心。企业除了在产销阶段进行科学规划外,还需要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并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服务规章制度,将企业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企业要定期考核营销服务工作,从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3.7注重品牌效益

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背景下,企业正面临着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消费者对产品性能、质量的需求也影响着企业的产销活动,使得企业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方面变得更加多元化。由于用户体验的提升,企业必须培养品牌自身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树立鲜明、不可替代的品牌形象。在信息化时代,利用互联网与电商平台进行品牌的建设与宣传,逐步提升品牌附加值,形成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培养企业的产品形象和品牌影响力。

3.8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前,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和企业经营的模式来确定消费群体。目前客户群体出现了多元化、聚落化、社群化、平台化的趋势,产生了更多的用户分层。企业对此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企业可以通过线上渠道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根据消费习惯和需求设定不同的营销模式。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篇6

一、概念分析

(一)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政府管理缺陷分析所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制度着重强调管理目标的公共性,也就是在公共权力履行中,通过公共职能的分析,强调公共管理的权威性、制度的规范等。

(二)融资平台

所谓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将城市基础建设作为核心,通过融资管理推动城市的建设,逐渐形成建设资产经营公司、城建開发公司等的统称。通过对融资平台设定状况的分析,其主要分为地方融资平台和政府融资平台。首先,在地方融资平台中,主要是地方政府设定的,通过划拨土地、股权以及规费等,进行资产以及现金融资标准的确定,在必要的状况下,需要通过政府补贴作为还贷承诺,以充分满足资金使用的需求。其次,在地方政府投资平台构建中,通过各级地方政府以及融资经营项目的确定,可以通过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开发等,进行经营收入、公共设施收费的整合,展现融资平台管理的有效性。

二、融资平台风险类型

(一)系统风险

融资平台构建中经常会面临政治性、经济性以及社会性等宏观的整体系统风险,对于这类风险而言,通常由不同主体形成。对于公共主体的经营对象而言,通常具有较为浓郁的公益性特色,在这种融资平台建设中,通常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无法实现对各项财政税务的补充。

(二)管理风险

在管理风险分析中,主要是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相关经营主体应该通过对复杂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进行信息处理以及决策方案的构建,相关决策人员应该针对管理风险内容,在短时间内构建决策。但是,对于这种决策的正确性而言无法得到保证。

(三)财务风险

针对融资平台的发展状况,相关政府融资平台是由政府出资,出资相对有限,而且该类公司缺少正常的资金周转,在运行及发展中容易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而且对于一些融资平台而言,属于工程类的项目,融资项目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以建设工程为主,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需要得到工程阶段性的验收才可以有充足的资金流入,这种现象的出现增加了资金的变现难度,严重影响融资平台的财务管理状况,为融资平台的经济性发展带来限制。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融资平台风险管理措施

(一)构建差异化的融资平台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对公共管理背景下融资平台建立状况的分析,为了实现风险方法以及风险化解的有效性,需要构建差异性的管理体系,也就是说在风险化解中,不能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强调限制性的处理内容,以保证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全国发展状态中分析,公共管理背景下融资平台风险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融资平台膨胀的现象,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管理体系不完善所导致的,若不能得到有效处理,会面临一定的风险问题。因此,在区域融资平台构建中,应该逐渐提升自身的经济能力以及财务增长能力,政府部门可以针对负债水平较低的发展地区构建支持性的整合,以降低风险现象的发生,充分展现融资平台设计的价值。所以在当前规范性融资平台建立中,应该将国家继续支持作为重点,针对债务风险基本状况,构建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方案,以实现风险的有效转移,满足公共管理背景下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的核心需求。

(二)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的规范运作

在融资平台风险管理中,为了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分类、规范运作,应该总结融资平台风险的基本特点,通过融资项目的分析,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设定。通常状况下,在融资平台风险规范化管理中,应该做到:第一,通过对责任主体、工作任务以及资金来源的分析,对现有的平台进行分类,并明确政府性平台公司以及市场平台公司等,在政府性平台公司管理中,应该严格监管制度,通过规范化的运作,明确工作的基本职能,在完成政府任务之后及时退出,以保证融资平台运行管理的规范性。第二,在政府性平台公司发展中,其运行状况相对于上市公司存在着透明性的特点,所以在外部监督管理中,应该通过规范性管理制度的构建,保证该类公司运行的稳定性。第三,在融资平台风险管理中,相关公司应该结合公司设定的基本特点,构建可行性的管理制度,对于一些可行性的内容应该引入第三方论证,以保证融资平台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融资平台风险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通过公共管理体系的设定以及管理方案的完善等,进行风险管理体系的设定,及时解决融资平台运行中出现的风险问题。第四,在融资平台风险管理中,应该积极构建动态化的管理体系,通过对平台公司资金管理状况的分析,保证社会管理制度的公开性,而且在融资平台运行中,相关工作应该接受公众监督,并通过交叉审计方法的构建,实现平台管理规范运作的目的,为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三)深化政府部门投融资制度体系改革机制

公共管理背景下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是十分必要的,政府通过资金的引导,可以加强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意识,并通过事前评估以及事中监督方案的构建,将融资风险降低到最小状态。一般情况下,在融资平台内部风险控制中应该做到:第一,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投融资项目决策的设定,聘请专业的项目咨询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融资管理体系,保证风险评估的稳步进行。风险评估工作构建中,可以对项目风险进行控制,并针对风险内容构建行之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以提升融资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在区域融资平台构建中,应该逐渐提升自身的经济能力以及财务增长能力,政府部门可以针对负债水平较低的发展地区构建支持性的整合,以降低风险现象的发生,充分展现融资平台设计的价值。第二,在项目申报审批制度构建中,通过集中管理可以实现投资项目的合理审批,对于审批项目不能擅自进行,以保证融资平台内部风险控制的有效性。第三,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以及投资管理的内容,在融资部门工作以及责任人员资金使用中,应该将投资项目的使用作为重点,融资平台中的相关责任人应该针对贷款状况进行投资项目的跟踪处理,以保證信息的定期反馈。第四,构建有效的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地方政府在针对融资平台风险问题处理中,应该针对融资平台的运行状况以及项目的特点,进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确定可行性的项目指标,并通过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内容的确定,进行地方政府财务风险的管理,以保证风险处理的有效性,满足公共管理背景下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的核心需求。

平台经济发展前景范文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 产业融合 信息技术 三农经济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建立在乡土资源旅游产品基础之上,标定农、林、牧、副、渔等自然媒介,在繁荣农业经济的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宣扬农村文化,开发农村景观。一般来讲,农村文化旅游经济表现为优美的田园风光、舒缓的生活节奏、区别于中心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基于民俗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等,这些尤其对处于巨大压力下的城市工作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可以调动城乡间贸易流通和经济要素对流。对于普通消费者,农村文化旅游需要考虑旅行费用和时间等因素,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受制于历史因素和传统观念等原因,长期以来无法深度开发旅游经济产业,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落后,要想改变这种消极的被动式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抓住信息技术时代的政策性机遇,超越常规思维,通过产业融合来实现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产业经济的复合型发展。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信息化产业与农村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建立在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质变的基础上,2005年以后,中央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一号文件”都连续性的强调了信息化建设在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突出作用,工信部主导下的五部委联合署名文件《(2010-2012)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中指出“农村信息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育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素质、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现实选择”,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的“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战略使得农村地区数字化媒体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实现了“村村通”,信息化体系趋于健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县级信息服务机构、乡级信息站、村级信息点”的信息产业组成格局,全部省级农业部门设立完成专门性信息工作职能机构,地市级和县级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完成率超过80%,农村地区达到70%,有超过100万个信息服务基站和70余万信息员服务主体信息化战略。

在产业融合消费环境方面,国内网络覆盖人口在2010年突破40%,201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五亿,居民信息化消费意向增长明显,在线旅游预订市场增长速率远超网民增长速度。2012年网上旅游预订用户平均规模达到4000万人次,相比2008年增幅超过100%,2012年末,携程旅游网对网站超过10000名用户进行了实名出行计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96.6%的受访者表示出游前会通过互联网搜集旅游信息,72%的游客习惯于网络预订旅游产品。上海市旅游局在线旅游信息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电子商务产业规模达到590亿元,相比2011年同比增长33%,预计未来两年全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年增长率均保持最低20%速率,2013年全年有望达到750亿元规模,显示了巨大的商机和行业发展潜力。

以信息技术开拓农村文化旅游市场

信息科学技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要代表,构成电子通信模式下的科学发展主导领域,涵盖技术群体十分广泛,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感测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控制显示技术等多个方面,在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而得到迅速的传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向乡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以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旅游经济的主要客源来自于地理位置较近的周边省市地区,客户群体呈现出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特征,组织形式多以家庭和单位团体为主,专业化的农村旅行社规模较小,且不构成主流旅游发展形式。

一方面,在年轻人群体中,互联网构成主要信息获取渠道,旅游经营者也因此将主要精力投放于互联网宣传市场,通过网站、微博、论坛以及聊天软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旅游广告植入,相比之下,官方旅游网站具有更加透明和权威的特点而受到游客青睐,这方面已经具有成功的先例。例如,延安市旅游局在2011年5月开立并运营“新浪微博企业平台”,截止2013年9月30日,已经有超过66万粉丝数量,综合排名全国城市旅游局官方微博粉丝数量第一位,显示了良好的宣传和营销影响力,极大的提升了“全民微博”时代的延安地区旅游经济形象,由此可见信息化条件下的电子旅游传播平台公众性效应。旅游信息化正是集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于一体的市场拓展经济组织形式,在旅游信息传播速度、旅游质量组织优化以及交互旅游形象等方面日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与农村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融合方面,消费者影响力和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十分重要。由于农村旅游经济开发主要以村镇为组织单位,区域内的统一性规划较为困难,产业融合要以“不牺牲生态环境”为发展原则,农田、民居以及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率等信息都要进行动态监控,这些都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遥感技术的应用却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既可以丰富农村旅游信息度,清晰旅游全景图像,又可以较为直观、现实和立体性的获得旅游景观的重复观测和宽视野优势,方便旅游资源调查,并且在景区规划过程中有助于提升规划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强农村旅游设计方案的艺术性与创造性,科学的加强对农村地区旅游景观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力度,突出“产业融合不破坏环境、景区规划不浪费资源、经济增长加注技术因素”的现代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原则。

信息技术提升农村旅游产业服务管理水平

农村地区旅游经济不同于都市旅游的主要方面在于城乡文化的二元特征,传统乡村原生态自然景观与城市钢筋水泥文明的巨大差异构成吸引旅游消费者的核心营销点,因此,农村文化旅游要减少机械化和现代化元素,最大程度的保持质朴宁静的天然属性,这就要求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农村地区的旅游经济管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外来游客的旅游体验,减少原始生活方式下的不适应现象。信息技术下的农村旅游经济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可以通过建设乡土资源数据库而得到实现,注重监控型安全设备的投入和应用力度,以便于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旅游信息化管理,为大区域旅游经济技术合作提供现实基础。

信息化对于提升农村地区旅游产业服务管理水平最显著的方面在于移动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引入,在此方面,四川省北川地区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如表1),北川地区的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红色文化和地震文化都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向全国进行了展示,极大的带动了旅游文化市场的发展。北川地区文化旅游产品交易所和韦斯特商品交易所的成功表明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发展对于提振区域经济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外溢作用,前者对繁荣偏远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是集产业经济、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和金融经济于一身的交集空间;后者为北川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创造了良好的伴随机遇,电子交易平台的成功运行也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既发展了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村企业绩效,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灾后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媒体虚拟技术展示农村旅游产业资源

农村地区旅游包含互有联系的两个渐进式目标,旅游消费者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会进一步的从中体会和领悟到农耕文化和原始民族风俗特点,了解民族聚居历史与地区灿烂文化,较之传统大众旅游形式具备更加鲜明的个性。然而,在乡土文化日益远离现代都市人视野的今天,口头相传型信息传播形式已经不能全面满足游客的乡土文化认知需求,导游讲解的知识和经验局限也会阻碍旅游经济的信息互换,多媒体虚拟展示技术应运而生。

多媒体虚拟展示技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宣扬农村特色旅游文化,并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型服务产业发展的主导支撑,具有代表性的措施便是“三维虚拟景区”,通过三维互动技术真实还原现实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旅游信息展示服务,实现与“虚拟游客”之间的心得互谈,在到达真实景点之前最大限度的做好信息搜集工作,综合而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典型的旅游经济融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景观与外来消费者的一站式宣传展示。旅游经济较之其他实体经济的最大特点在于资源不可移动性,多媒体平台下的景观展示和创意互动可以活跃景区固化景观,使得分布式景点连接成流动性风景,增加消费者的旅游经济体验,促进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农村旅游景区的多媒体嵌入式应用。消费者对于旅游景区的感知仅仅停留在传统纸质媒介上是远远不够的,基于移动平台如IOS、Android以及Windows iPhone等的众多应用是集合旅游文化构思、手法创新、创新设计以及游览观光知名度的重要媒介,是“去纸化”经济趋势的今天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微观着力点。

电子化旅游纪念品应用于偏远地区旅游特色的后续跟进式宣传。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化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出版物成为可能,农村风光可以直接以数据形式植入多媒体光盘,使得旅游消费者可以实现旅游体验回顾,并分享给周围的家人和朋友,有助于进行新客户源的开发和引入。

多媒体架构下的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作用。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格外注意对于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支持,借助于多媒体平台,以乡、社为单位的“农家乐”经济组织可以实现及时的信息互通,实时了解散布式景观动态,通过多媒体工具如电视会议等来实现统分结合的地区旅游资源协调,实现旅游业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何艳琳。论政府在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中的作用[J].商业时代,2012(5)

3.闫立媛。区域性旅游城市旅游广告投放策略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12)

4.李伟。E时代旅游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素质探讨-基于面向旅游者的旅游信息服务分析[J].企业经济,2011(16)

5.高海生。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0(27)

6.张补宏。浅析旅游新经济-旅游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提升[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1)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篇8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企业融资的理论主要是莫迪利亚尼和米勒(F.Modigliani&M.H.Miller)的M—M理论[2],它起源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目前“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已经在成本、非对称性信息分布、财产控制权等不同方向和层面的研究中获得了明显的进展,相应形成了企业融资的理论(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3]”。关于企业融资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詹森和麦克林模型(Jensen&Meckling)[4]。他们认为,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和贷款人存在契约关系,而且团队成员之间也存在契约关系。一般来说,所有的组织和合作中都存在关系。如果委托人和人都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那么人就不会总是依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信息不对称往往会致使市场上出现逆向选择,阿柯尔洛夫(GeorgeAker-lof)、斯宾塞(A.MichaelSpence)和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这三位学者对不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阿洪和博尔顿(Aghion&Bolton)[5]提出了一种关于财产控制权的资本结论理论,这种理论建立在交易费用和契约不完备的基础上。

对民营经济的融资问题我国学者也做了很多研究,林毅夫、李永军[6]认为,信息不对称是被公认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供给约束的主要原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改造,衍生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金融体制虽然己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融资体系的制度框架,但是由于融资意识的落后、制度内部的框架不协调,致使我国目前的融资体系不能很好适应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融资体系的缺陷主要为资源不能达到有效配置、融资制度的市场化尚未形成、金融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经济发展与融资制度安排只能处于一种低效率均衡状态。本文通过对民营经济融资难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其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必要工具[7],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P2P融资模式缓解了民营经济借贷信息不对称、借贷门槛高、资金运用效率低的融资困境,使民营经济得到更好发展。

二、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分析

在我国创业初期,民营经济是在困境中逐步发展的,当时市场体制不完善,经营风险大,民营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民营企业迅速发展之后,很多问题凸显出来了。融资难是民营经济的突出问题,民营经济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内源融资比重太高、民营经济自身制度的缺陷。

1.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内源融资是指将企业长期积存的资金或家族中亲戚朋友对企业发展支持的资金运用到企业运营中的过程。据以往调查显示,民营经济内源融资比重达到90%以上,可见内源融资模式对于大中小型企业都是重要的融资模式。从民营经济发展初期至今,内源融资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选择,其成本低,需要承担的风险小。随着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只靠内源融资满足企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长期以来民营经济依赖于内源融资,关起门来做生意,严重影响外源融资的拓展。外源融资是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的必然选择,民营经济由于自身制度的限制,在信贷上不受接纳、信任。民营经济在信贷过程中手续复杂,受到很多限制。有些民营经济想通过非正式融资来改变融资困境的局面,但国家在这些层面的控制一直很严格。目前,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内源融资,但是内源融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外源融资方面,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主要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很少,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的条件下,从股票、债券市场获得融资对于民营经济来说就更加困难。

2.民营经济自身制度的缺陷长期存在的民营经济融资困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民营经济自身制度的缺陷是其关键因素之一。我国民营经济从发展初期到现在,主要是以家族制的形式存在,也就是家人和家族里面的人聚到一起创业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者自身利益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家族制民营经济的产权模糊、不明确,当利益摆在面前,这些家族创业成员就会各为其身,甚至反目成仇,自然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管理者大多是家族里的人或亲戚朋友。这种管理制度会造成管理层的断层,当管理者缺失,不能立即有新的人选替代,会阻碍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决策权的单一性,也影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科技创新、经营理念等这些重要决定只由高层管理者或一人决定,这样的管理决定是盲目、不健全的。信用是任何经济体制的立身之本,诚信缺失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大阻力。民营经济的诚信度不高,是由于民营经济把赢利放在首位,对诚信经营意识淡薄造成的。民营经济的诚信等级过低加剧了民营经济的融资难度。

3.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我国商业银行以存款为主要负债业务、贷款为主要资产业务,信贷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对借贷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的都是抵押、质押、担保的贷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信贷风险,但是无形中提高了企业贷款的门槛,而且将信用好与坏的企业同等对待,造成了整个社会信用资源的浪费。首先,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民营经济融资相应比较困难。民营企业大都很难找到可靠的抵押、质押和担保,即使找到了抵押物、担保物,对于抵押物、担保物的评估也需要很长时间。许多民营企业从申请贷款到真正拿到贷款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使得贷款效率大大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这种传统借贷方式阻碍了民营经济的融资,很容易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对所有贷款都采用抵押、质押、担保的贷款方式,这是一种将“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懒汉行为。将信用好与坏的企业一样对待造成了整个社会信用资源的浪费,打击了民营企业积累信用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经济环境恶化。

4.商业银行放贷意愿低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商业银行不愿向民营经济发放贷款。首先,交易成本是指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金钱。向民营经济发放贷款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民营经济每笔贷款数额不大但是必须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均不可少,使得银行贷款的单位经营、监督成本增加,交易成本较高,因此商业银行一般不愿向民营经济发放贷款。其次,在交易发生之前和在交易发生之后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出现。我国民营经济数量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且发展状况好坏不一,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对民营经济的放贷利率高且条件苛刻,甚至不愿提供贷款。

三、P2P模式与民营经济融资的契合性

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经济融资需求的特点是“短、小、急、频”,会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规模不经济、交易成本高的不良影响。近年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效果不明显。基于这样的市场空白,专注于民营经济、植根于互联网平台来提供融资服务的P2P融资模式应运而生。P2P(PeertoPeer)点对点信贷,也称个人对个人信贷。P2P金融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信贷模式,它是指拥有闲置资金的放贷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在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向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提供小额贷款的一种金融模式。P2P借贷基本前提是,需要借贷的人能够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借贷的条款和必需的法律文本是由网络借贷中介来确定。

(1)需求创造市场。传统的融资模式很难满足民营经济的需求,P2P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出现转机。面对民营经济融资难的困境,P2P融资模式这种更为灵活的借贷方式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以网络为平台的民间借贷新模式,贷款利率一般在20%左右,较高的利息吸引更多有闲置资金的人来投资,增强了原本在社会上闲置不动资金的流动性,缓解了民营经济融资慢、贵、难的困境。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必备条件。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速度惊人。P2P融资业务主要通过网络平成,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P2P融资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安全技术能够保证金融部门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推动P2P融资的健康发展。金融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行业发展迅猛,P2P融资模式植根于互联网平台拥有强大的互联网数据。P2P融资模式在放贷前的审核及放贷后的监管有效运用大数据,效率将明显提高而且管理更灵活便捷。因此,P2P融资模式对有融资需求的民营经济是莫大的福泽。

(3)双向动力的推波助澜。P2P融资模式具有发展的动力,民间的投资热情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P2P这种借贷模式发展的双向动力。加之在“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下,它的融资优势显而易见。将互联网与金融借贷服务有机结合的P2P融资模式,弥补了商业银行借贷门槛高、个等方面的不足,缓解了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拓宽了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因此,P2P融资模式是民营经济融资的救星。

四、具体路径分析

众所周知,民营经济是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根本,民营经济融资困难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融资平台在我国逐渐得到运用,2014年上半年,中国P2P网贷行业成交量为818.37亿元,网贷贷款余额476.61亿元,平均综合利率为20.17%,平均期限为4.75个月。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有1184家P2P网贷平台,借款人为18.9万人,投资人44.36万人(数据来源《2014中国网络借贷行业上半年报》),可见P2P网贷的投资规模和成交量都有着飞跃性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P2P融资模式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有以下优势:没有地域、金额限制;对借款人的审核比较贴近行业实情,而且对借款人的门槛也降低了;投资人的收益较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更高;控制力强。

1.融资渠道广,资金运用效率高首先,拓宽融资渠道是解决制约民营经济融资“瓶颈”的关键。我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单一、狭窄,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外源融资所占比重很小。P2P融资模式丰富了民营经济的融资选择方式,不再拘泥于内源融资、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其次,P2P平台能够有效地运用资金。P2P平台的网络借贷流程,与民间小额借贷很相似。一个贷款人可把资金分散给若干个借款人,让资金投资风险降低到最低。P2P平台是全日制开放,可以随时进入平台观察信息,贷款人可以随时看到借款人的信息流程。这样的借贷流程让更多的人放心,把自己闲置的资金流动起来,从而起到有效运用资金的作用。

2.P2P平台融资模式门槛较低与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抵押、质押、担保的贷款方式相比,P2P平台融资模式门槛较低。借贷方在P2P平台,发出借贷信息,P2P平台通过数据记录信息综合对借贷方信用评价,自动完成借贷交易,此交易过程无需作任何担保。P2P平台借贷资金没有下限,任何企业和个体都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金融入或贷出。大多数银行都愿做大额借贷来获取更多利益,不愿受理小额借贷,但在P2P平台,只要借贷人有款所需,在网上借贷信息,就可以很有效地得到资金所需。而传统的融资模式门槛比较高,民营经济想通过其来融资几乎不可能。

3.降低交易成本、解决借贷信息的不对称首先,P2P平台融资模式具备专业技术、庞大规模,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即随着借贷规模的增大,平摊在每一元上的成本随之降低),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其次,P2P融资模式平台全程通过网络交易,无纸质版签字记录。企业借贷信息,交易记录在每次借贷完成后,在P2P平台生成保存。当借贷双方达成共识,进行资金借贷,双方均可在P2P平台和搜集对方信息和交易记录,以更准确了解彼此信用。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减少借贷风险。这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能够很好的缓解民营经济融资的困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