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节》有感【优秀11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

家乡的元宵节作文 1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贵阳,每年元宵节我都要回家乡过。

家乡的元宵节都要耍龙灯。挂彩灯。划龙舟等等。白天路边全都是卖灯的或者卖彩面具的……人们都扑上去购买,就象是那些东西不要钱一样。他们每个人都买了很多,因为他们要拿这些东西去装饰他们的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家。

晚上,我们所住的白云公园门前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因为里面有耍龙灯。挂彩灯。划龙舟。过山车。海盗船。摩天轮……等等很多有趣的娱乐项目,很是热闹。里3层外3层的。10.11点时里面的人也差不多走完了,我的6个婆婆5个公公都会到我们家打麻将,他们一来打麻将就是我最无聊的时候,因为他们都在一个房间里,没有人陪我玩了,我只能自己在客厅里看电视。

家乡的元宵节很好,但是元宵节的晚上很无聊,因为大人们只顾他们自己玩,而忘了我们小孩子。

小学我故乡的元宵作文 2

今年传统节日元宵节,烟雨蒙蒙,寒风刺骨,校园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激起了我对元宵节的热情。

早上,晨风拂面,我们全班同学冒着寒风井然有序地走去饭堂吃早餐。远远地闻到一股甜香的气味萦绕鼻子,走进饭堂,甜香扑鼻而来,是一粒粒圆圆的白色的汤圆早餐。一想到糯米的粘韧感,我的口水直流三千尺。生活黄老师开始发早餐了,每个碗里盛了一点汤水和几粒汤圆。我轻轻地咬了一口,哗……是我最喜欢的芝麻心。我欣喜若狂,几乎要跳起来了,一口气吃了三个。芝麻的香气浓郁,在一层厚厚的糯米里流出来,吸溜一口,再喝那些既烫热又甜蜜的汤,这真是一种令人满足的味道。元宵节美好的一天从早餐汤圆开始。

晚上,灯光熠熠,我上了一节生动深刻的晚修。班主任黄老师通过精美的PPT把元宵节的由来深刻地展示出来。原来,以前有一位宫女叫元宵做汤圆的手艺闻名京城,被皇帝强行掳到宫里,常年在宫里工作不能回家,每逢这个时候她很想念自己的家人,她有一位同事看到她思念亲人的难过,就想帮她。他假扮成一位算命先生,说在正月十五那天有火灾,皇帝着急了询问他怎么办?他说每逢那天夜里放所有宫人出宫放灯笼,放烟花,让大家团聚,就不会有火灾了。果然,当无数盏许愿的灯笼像夜空中点点繁星,带着人们美好愿望升上空中,元宵的愿望成真了,那天她和家人一起。大家团聚在一起开心得手舞足蹈,所以那天就被命名为“元宵”。从此,吃汤圆,家人团聚,放灯笼,放烟花成了元宵节的特色,绵远流长至今。

我今年虽然没能和家人一起度过元宵,但是学校的元宵味道,也让我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多么难忘的一天。在此,我祝爸爸妈妈元宵节快乐!

故乡的元宵节作文 3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煤都,她产的无烟煤全国有名,她还是中共第一城,我的家乡就是山西阳泉。她四面环山,美丽的洮河贯穿整个城区,我的家乡还是座叫人喜欢的山城。

我最喜欢家乡的元宵节了,因为可以吃到我喜欢的元宵,最主要的是可以全家去看花灯、逛灯会、吃各式各样的小吃,买各种各样的玩具,这一切对于我们小孩子都充满了无限的诱惑。

今年的元宵节也不列外,我们全家也要一起去逛灯会。天慢慢的暗了下来,我们全家吃完元宵就出发了,天阴阴的,但你感觉不到天的暗,因为到处都是花灯,路边的树上,各家的阳台上,饭店的门口,商店的橱窗,都是五颜六色的灯。路上都是看灯的行人,个个脸上都充满了幸福的欢笑,全家中最欢的当然是我了,一路上看看这,看看那,对路边各式各样的花灯充满了好奇。

不一会,就到了主展区,人也多了起来,各式各样的小贩的叫卖声,和各种小吃的香味,渐渐的清晰起来,天上飘起了一片片的小雪花,似乎他也急着落到地上来看花灯似的。我最先看到的大花灯是一只巨龙,这条龙上下飞舞,它的爪子还会来回摆动呢!最神奇的是它的嘴里居然可以吐出“仙气”。在向前走是“锦绣山河”一个用微缩的形式把我国的主要名胜做到一起的花灯。有长城、故宫、嘉峪关、延安、泰山、黄鹤楼、鹳雀楼、长江、黄河。.。.。.。这个灯叫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再向前走是九曲黄河阵,姥姥说逛一逛可以消病去灾,于是我们全家也随着人流走进了九曲黄河阵。真神奇,看见不大的方阵,我们足足走了有二十分钟,我都要想放弃了,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还是坚持到了最后。在出阵地那一刻,我心里还有一丝的成就感。

展区的灯可真多呀!有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有红楼梦的大观园,还有八仙过海,有白蛇传。.。.。.。我最喜欢的灯是十二生肖的花灯,那是用剪纸艺术作出来的,花灯师傅把十二生肖做的惟妙惟肖,狡猾的老鼠,憨厚的老牛,温顺的兔子。.。.。.。当然,我还是喜欢那只机灵聪明的猴子因为我也是只“小猴子”,我还和它一起合了影。

天上的雪花越来越大了,姥姥说这是好兆头,说正月十五雪打灯,来年一定好收成。回家的路上,妈妈给我买了一只会变颜色的小兔子,爸爸给我讲关于八仙过海的故事,在我幼小的记忆力又多了一个美好的元宵节!

五年级故乡里的元宵作文 4

农历一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一月十五日,此后每年一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一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一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一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一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家乡的元宵节作文 5

我的家乡可有趣了。森林公园就人山人海,那是因为又到了看灯展的时候了。

灯展的第二天,我和弟弟、还有爷爷就去看了。

呀!那里真热闹,真好玩。热闹是因为人多,好玩就是有扔圈圈套玩具的,只要套着玩具就可以拿回家了!好玩吧?

当然更有好看的,好看的就是灯呀。灯有孔雀开屏,有孙悟空,这可是弟弟最喜欢的了,弟弟一见马上大声说:“这不是《西游记》里那个大名鼎鼎的孙悟空吗?”

美丽的背后都是辛勤的汗水。那我就给你们讲一讲做灯的故事吧。

在灯展前的一个月里,天气特别寒冷。做灯的工人们非常辛苦,每天早早就开始在公园门口的空地上忙碌了。每当听到电焊嗡嗡作响,我就知道工人们开始工作了。晚上天黑了工人们才去一个小帐篷里吃饭。工人们真是太辛苦了。

然而当做出来的灯展出结束后,工人们的心血又要白费了,又开始拆了,又是白天黑夜的拆。

元宵节结束了,曾经漂亮的灯都被拆了,但它留给我美丽的影响依然存在。

家乡的元宵节作文 6

古往今来,我国民间元宵节的习俗很多。观花灯:从唐代起,人们吃了“元宵”,就到闹市里观花灯。

所以元宵节又叫“灯节”。灯是民间的能工巧匠,利用薄纸,绢线以及鲜花、绿叶、树枝等原料,通过贴、糊、缝制等工艺,连接在用竹、木、秸杆、铁等做成的骨架上,制作人物、花卉、动物等艺术形象作灯体。

内用蜡烛一照,光彩夺目,煞是好看,所以,观灯是一种极好的。艺术享受。猜灯谜:谜语是通过谜面猜谜底,把谜面写在花灯上,让人们猜谜底,猜中了,主办灯谜者给予适当奖励。故,猜灯谜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游戏。放烟花:起源于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我国目前生产烟花有三百多个品种,每到这天晚上,火树很花,景奇壮观。

家乡的元宵节作文 7

爸爸的老家在乡下,所以爸爸说老家的乡下也是我的家乡。每年爸爸都要带妈妈和我回乡下老家过春节,尤其是元宵节的时候,我们更要全部回老家过。

家乡的元宵节很热闹,每家每户都要摆上桌子,放满各种东西来拜“菩萨”,有鸡鸭鱼肉、米面和各式糕点。奶奶说,这些都是供给“菩萨”吃的。一早,村里人把“菩萨”从庙里抬出来到家家户户去,后面有一大帮人敲锣打鼓、拿着各种戏里用的各种仪仗等跟着,还有很多小孩子也拿着三角旗在后面随着,车水马龙,热热闹闹,很是壮观。每到一家,家家户户都要放很多鞭炮,还有烟花,然后把“菩萨”迎进屋里,一家人恭恭敬敬地跪拜。奶奶说这是让“菩萨”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一切顺利,还让我也拜,说能变聪明,考试取得好成绩。我不拜,我对爸爸说这是迷信,爸爸说,奶奶老了,一辈子都这样过来的,别因为我们让奶奶不高兴,就当是一种传统文化吧,让我自已明白就行了,元宵节吗,图个热闹。

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摆上宴席,请亲戚朋友好好撮一顿。我吃着可口的饭菜,心里却在想,为什么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了,人类都上了月球了,人们怎么还信“菩萨”呢。家乡的元宵节是很热闹,可是我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家乡的元宵节作文 8

过了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那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前几天,有些人就在大街上摆起了摊子,卖起了烟花,买烟花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元宵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空荡荡的,没有几个人,全在家里吃团圆饭;而元宵街上人山人海,大家一吃完饭,就干着来看元宵。

元宵时,我们先吃完饭,然后拿着自己买的烟花在小区里放。大家都兴高采烈的放着自己的烟花,我差不多要放烟花了。一手拿着烟花,另一只手按着打火机,引线立刻被点燃了,在这时我的心激动得快要跳出来了。我的眼睛不敢睁得太开,怕烟花喷出来的沙子蒙在眼睛里。“嘭”第一响喷出来了,我迫不及待的等着第二发出来。烟花一发连着一发出来了,正当我在兴头上时,烟花已经放完了。我还是为烟花的美感到幸福。接着,我们又出去看烟花,走出去,便看见许多大型的烟花在美丽的绽放着,让人陶醉不已,还有许多人放孔明灯呢,祝愿家人平平安安。这确实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一晚上就过去了,大人们照常上班,学生上学。可热闹的元宵却让人难以忘怀!

家乡的元宵节作文 9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之一,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那么我的家乡——安阳,在这一天要干什么呢?

元宵节,当然少不了吃元宵了。玉、用糯米面做皮,用芝麻花生等做馅儿。望着一个个又大又圆,珍珠般的元宵,一定会忍不住多吃几个。

除了吃元宵外,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习俗——赏花灯。到了大街上一看,必定会大吃一惊:自己一定是在灯的海洋吧!什么走马灯、宫灯、纸灯比比皆是!灯上的图案那更是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人物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让每个经过的小孩子都驻足欣赏,止不住的啧啧赞叹!

在这一天,猜灯谜更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站在灯谜前绞尽脑汁的猜着谜底。而谜底更是奇奇怪怪,让人意想不到。每当谜底公布时,人们总会拍着自己的头,说:“唉!我怎么没想到呢!”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接下来就是放烟花了,每个人都盼望着这一时刻。“砰!”随着一声巨响,一个烟花便在天空上绽放开来烟花的样子各式各样:有的像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像金光闪闪的龙,还有的像洁白无瑕的雪花,真是太漂亮了!让人目不暇接!

家乡的元宵节过得真是精彩,真是热闹,令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元宵节作文 10

俗话说:“正月十六雪打灯”一点不错在我的印象中每天的元宵节,都要下点雪。

元宵节到了,奶奶每次过元宵节的时候,都要在门口放上一根长长的棍子,还要在门口点上蜡烛。我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跑去问奶奶,奶奶说:“这是咱们老家的风俗,一会还要放孔明灯呢!”开始吃元宵了,也开始放孔明灯了,我们边吃边看,一个个孔明灯飞到了天上。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元宵节,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后来听妈妈说:“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陷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未来的美好愿望。”

原来是这样呀!我终于明白了!

读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节》有感 11

出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是过完了。小时候的这天,每家每户的小孩子必有一个灯笼,等待着夜晚的到来。灯笼是春节前腊月二十八的集市上买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小灯笼挂在网墙上,有蜡烛的,有装电池的。小孩子们拉着家长站在摊前,伸着小胳膊说要这个要那个,总觉得别的比手里的好看,摊主忙的团团转,也不着急,乐呵呵的好脾气地换来换去,热热闹闹。

终于正月十五到了,天还没黑,各家各户的小朋友就很着急的把新灯笼拿出来,放蜡烛的搁好蜡烛,点灯笼的装好电池。天刚擦黑,一个个的小灯笼都迫不及待地亮起来了,跑出家门,来到巷子里。你一个灯笼,我一个灯笼,越来越多,在黑夜里飞来飞去,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蜡烛倒了,把灯笼烧没了。小孩子们最开心看到这种事情,没有恶意,只是聚在一起哈哈哈大笑,ta的灯笼烧没了,随后又一阵风似的去了别处。你也只能看着灯笼化成一团灰烬,在欢乐的夜里,你只能做个旁观者,跟着灯笼还好着的小伙伴们跑来跑去。虽说没了灯笼,但跟小伙伴们在一起,总是快乐的。这时候,你会特别羡慕电灯笼。电灯笼不仅颜色特别鲜亮,还完全不用担心被火烧没了。

电灯笼干干净净的,没有蜡烛灯笼里的蜡烛随风摇摆的样子,也没有蜡烛燃烧时的味道,更没有因跑步担心蜡烛倒了的危机。虽然颜色鲜亮,灯光明亮,可与人的交流没了。当手持蜡烛灯笼疯跑的时候,忽然有人大喊“啊呀,我的蜡烛快倒了”,周围的小伙伴们会停下脚步,围上来,守护者这个快要倒的蜡烛。当蜡烛稳当之后,一阵欢呼,继续跑。当蜡烛不幸倒下,也没关系,大家哈哈一乐,无所谓。

还有一种灯笼,是自制的。家长中有手巧的,会找来一根铁丝或者竹丝,做成灯笼的架子,底部放一个瓶盖儿做的蜡烛座儿,再蒙上一层薄薄的红纱,配上蜡烛,齐活!灯笼是在小孩子的期盼中成形的,找材料、弯架子、找剪刀、找绳子……在整个过程中,最忙碌的就属小朋友了,最期待的也是小朋友。看着最终成形的灯笼,高兴的不仅是完美漂亮的灯笼,还有那份参与制作的过程,与爸妈一起体会手工的快乐。这种灯笼是正月十五无法磨灭的记忆,当孩子们长大了,做父母的时候,这种记忆会重新启用,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体会着儿时做灯笼快乐。

一说起元宵节,总会离不开过年。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挂起两个大大的红灯笼,天擦黑就打开,一直亮到第二天天亮。过年期间走在巷子里,两侧都是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形成两条平直的灯笼线,不仅照亮了夜间的路,还透着浓浓的年味儿。要是再下点雪,更漂亮了。

如今我们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儿时那种快乐好像消失了。其实,过年过年,本来就是给小朋友过得。小孩子们在新年里可以穿新衣,有红包,有好吃的,还不用做作业,可以玩游戏~快乐总是那么多,一天根本不够装。长大以后,快乐变得不是那么简单了,而是更有责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里的父母健康,孩子快乐,心里才会变得快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