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散文最新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由来及寓意】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地菜,一名荠菜,又名地花子。《本草纲目》载:佛家常以荠菜作挑灯杖,据说夏日可驱除蚊虫,故荠菜又名护生草。
地菜,属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基出叶丛生,羽状分裂或不分裂,叶被毛茸。春天开花,总状花序,花小,白色。短角果,内含多数种子。性喜温和,耐寒力强。野生于田野。嫩株作蔬菜;带花果的全草入药,性凉,味甘淡,功能凉血、止血,主治吐血、尿血、崩漏、痢疾等症。
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孝感),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以后,头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科学研究证明,地菜花有很好的治疗头痛的作用,而且可以预防脑膜炎。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这种作用,每年的农历三月又正是地菜花开得正茂的时候,每年农历三月,大家都纷纷去采集地菜花煮着鸡蛋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为了方便记忆和把这种好的传统传下来,人们就把三月初三定为吃地菜花。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鸡蛋不仅是湖南,南方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中北部地区都有这个习俗。
三月三各民族的节日习俗
汉族
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虽然现在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黎族
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壮族
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侗族
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至今,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散文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
记得我们小时候,鸡蛋是很不容易买到的,那个时候不允许有自留地,有乡下人提着篮子装上几个鸡蛋,也只是在生活小区里躲躲藏藏地兜售,看见戴红袖章的 人,还要远远地躲进楼道里,免得被抓住“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每逢三月三的时候,换鸡蛋就不用躲躲藏藏的了,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日,说什么也不能被“革命” 了,于是,城里人用香干票、粮票、粉丝票等都可以换上几枚鸡蛋。平常吃鸡蛋就成了非常奢侈的佳肴了。所以,三月三煮鸡蛋,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就像是过 年一样欣喜不已。
那时候荠菜是我们自己去山间寻找,扯一大把荠菜回家清洗干净,交给奶奶,眼望着她放进锅中加水和鸡蛋一起煮,然后添加蜜枣、红枣等。当荠菜的清香弥散在房间的时候,我们几个就开始不安分地往厨房里跑,恨不能立马痛饮几大碗。
而今鸡蛋已不再是奢侈品了。孩子们对于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期望也越来越淡。不管怎样,传统的节日一定要过的。
欣欣然地走进农贸市场。哈哈,好不热闹!大妈大婶大叔老伯们,赶早从很远的地方挑来一大堆草根,捆扎成小把子进行销一售。
老人家,这是什么?
“这是“路边姜”这是“紫苏”这是“金银花”这是“大亲家母”这是“小亲家母”这是“风球子”……”老人如数家珍般介绍着。
这些草药有什么用途?
祛风去湿排毒。老人俨然一个老道的医生一样。
这样的问答此起彼伏,不用说这一定是年轻人。而那些中年人多识得这些草根,问的完全不一样了:好多钱一把?
5角!
贵了。少一点不咯?那边一元钱买3把。
那冒得少。这些草根也好难的。挖。
一问一答间,让平常不太热闹的菜市场变得格外喧嚣起来。
“山东大枣咯,三月三煮鸡蛋放上大枣健脾养胃咯,女人吃了养颜美容咯。”一个中年汉子推着简易拉车也乘兴吆喝着。
我像一个看戏的人一样,穿梭在市场里,品味着眼前的一幕幕。眼前幻化出一幅幅和睦家庭的幸福美景。倏然间,我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孩子。今天是否也会品尝荠菜煮鸡蛋呢?那一刻思念与牵挂随着三月的清风一起飘落在远方……
爱人说:“我们也买点荠菜回家煮鸡蛋吃好不?”
“不好。”我很坚决地说。
“为什么?”爱人不解地问。
“两个人吃什么吃啊?”我笑着说,拽着爱人离开了菜市场。
“两个人就不能吃了吗?”爱人很奇怪地问我。
我笑着不语……
方法一:甜味做法
食材:荠菜100克,鸡蛋6个,生姜一块,红枣10-15颗,白糖适量。
做法步骤:
1.将荠菜摘去老叶,洗净。
2.将红枣洗净,泡发。
3.将姜洗净,切片。
4.将鸡蛋洗净,放入水,煮8分钟。
5.将煮熟的鸡蛋用凉水泡凉,拨掉蛋壳。
6.将荠菜,红枣,姜片放入锅内,放入凉水,煮上15分钟。
7.最后将鸡蛋放入锅内,煮5分钟即可。
方法二:简单做法
食材:荠菜2把,鸡蛋4个,水。
做法步骤:
1.鸡蛋和荠菜一起冷水下锅。
2.加了水以后大火煮开转小火煮5到10分钟即可。
小贴士
1、煮鸡蛋时必须冷水下锅,以免煮时鸡蛋破裂。
2、用荠菜煮鸡蛋时,红枣应在鸡蛋煮熟后再放,这样既可保证荠菜的清香及药用功效渗入鸡蛋中,又可让红枣不烂、香甜可口。
3、关火后,鸡蛋最好留在锅里浸泡半天,让荠菜的清香及药用功效完全渗透入鸡蛋中。
4、鸡蛋不建议大家隔夜吃,最好是吃多少就煮多少为好。
“三月三,荠菜(地菜)煮鸡蛋。”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民间有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说吃了荠菜煮的鸡蛋,一年当中腰腿不疼、头不疼。
关于“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湖北孝感一带),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以后,头突然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到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就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风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纪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等。做法很有讲究的。首先是选荠菜。
地菜被誉为“菜中甘草”,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多种营养,将鸡蛋同地菜煎煮,可使蛋味更加鲜美。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每当农历三月三,孝感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即荠菜,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它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地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地菜赛仙丹”的说法。
地菜在三月的农村随处可见、随处可采,如果你有一份雅致的心情,可带上小铲子,趁着风和日丽的天气去田间,挖一些地菜回来。那些长得翠绿翠绿的,有白白的根须,还没有开出小白花的,就是极好的地菜了。在菜市场上,也有地菜出售。祖国医学认为:地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地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用地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每到三月三这天,人们会将新鲜地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呢!
小编记得每年的三月三,妈妈都会早早起床用新鲜的地菜花为全家煮上一锅鸡蛋,地菜的清香总能够将懒床的我从睡眠中唤醒。妈妈对我们说三月三吃鸡蛋一年都不会头痛。
三月三多吃鸡蛋的来历
据古时候流传,在楚地大家由于雨打风吹,头痛病很普遍。三月初三,神农氏经过云梦泽,见乡民头痛难忍,他叫来野鸡蛋和茼蒿,煮给大家。当大家吃完之后,头不疼了,“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痛”的风俗习惯也持续迄今。因茼蒿的楷音是“招财”,因此,普通百姓又依据民间故事,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拜祖的情况下,依靠先祖的神明和财运,大家会将新鮮茼蒿清洗后绑扎成一小束,放进生鸡蛋、大枣、风球,另配两三片姜片,煮上一大铁锅,全家人都吃上一碗,食之既能交发家致富运,又可预防头疼头晕目眩病,长此以往便产生一种民俗独有的饮食疗法风俗习惯。
三月三风俗习惯
1、壮族超过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行歌会,青年人男孩和女孩们对歌、碰蛋、抛绣球,打情骂俏。
2、瑶族三月三学会放下手上的农事,团体歇息1天,男人们读经卷、饮酒、游戏娱乐,女孩和小伙儿们则相聚到村子边的荒地上、山林里对歌、玩乐、打情骂俏。
3、侗族每到三月三大家便吹芦笙歌唱、走访调查亲朋好友,并互相提示该忙农活了。
4、土家族三月三青年人男孩和女孩配戴簇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成。女儿们穿上衣裳故作逢集,售卖土特产,欲选良缘的单身小伙,则背着空篓,故作买东西。小伙看中哪个女人,便会往前“买东西”,如女人钟意“买东西”小伙,便会将土特产廉价售之,以表想要投怀送抱,并随着撤出闹市区,择静处相通情意。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三月三有什么寓意
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歌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 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满足广大壮族群众的热切愿望,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壮族歌节,并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举行歌节盛会。传统节日从此焕发了青春,更受到壮族人民的喜爱。如果你在三月三时来广西旅游,你就有机会一睹三月三歌墟的盛况。
农历三月三的壮乡,山山寨寨到处都是歌的海洋。人们如过节一般精心打扮,男女青年心怀喜悦向歌墟涌去,河边、山谷、林子都是天然的舞台。春天的大地,万木复苏,嫩草茸茸,初绽的野花,或白、或紫、或红,争芳斗艳。这美丽的春色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欢乐的歌声在空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