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四年级(精选3篇)

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诗四年级(精选3篇),欢迎参考。

现代诗四年级范文 篇1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育;古诗学习;方法;自学;文学素养

古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经久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学宝藏。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普遍选取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多以五言故事,七言绝句为主,这些诗句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富于音韵之美,也能启示生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沉淀的过程,通过不断加强古诗的积累量,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量变达到质变的突出效果,让学生从古诗的学习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古诗的深远意境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为以后更好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理解文学打好基础。

一、小学中年级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拼音认读,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也有了一些语文阅读的经验,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且由于学生的阅历较浅,想法单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古诗的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习古诗对学生的文学积累,个人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面貌。古诗主要是取材于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古诗从一定角度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许多古诗都是以描述富于生活情趣的日常情景为主,这些古诗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乡村四月》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一诗句就生动地描写了乡村四月农忙时节,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景观,劳动人民忙碌的生活情景,跃然纸上,生动鲜活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就是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过程,通过短小精炼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美好品质和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生活愿景。

2.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精神和道德素养。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美好品质和道德修养方面没有具体深刻的意识形态,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尤为重要。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古诗中的高洁品格启迪学生,让思想教育在春风化雨的过程中悄悄进行。诸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刻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情等,古诗不仅是文人抒感的媒介,更是表现诗人高尚品质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从实习中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并学习高尚品质的魅力,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王瀚在《凉州词》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意境深远,词藻华丽,表现战士出征前酒宴时的酣畅淋漓,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古人征战的男儿豪迈,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能够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气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诗中有文学的语言艺术,有动人的情感表达,有山河壮阔,有人g疾苦、世态炎凉,有家仇国恨、壮志未酬,古诗的世界是丰富、多元的。学生在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过程中,就会将这些精神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文明修养,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转变。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古诗的教育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的重要途径。

二、有效开展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的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中年纪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采用情景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先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教室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诗朗诵,观看与古诗相关的图片,为学生的古诗学习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有感而发,发散和活跃思维。通过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丰富故事教学课堂的内容,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古诗教学活动的开展。

2.合理安排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提前尝试古诗翻译。这一过程就会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古诗的学习不仅要靠老师的讲解,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在自学中更能激发出对古诗多元化的理解,这就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做好了铺垫。学生在听课时已经对古诗产生了一定了解,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通过合理的布置预习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诗意解释一下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古诗本身语言凝练,用字考究,这就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障碍。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推移,汉语言的发展环境与古代的语言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越多词的词性和意思发生变化。以“妻子”为例,今意是指男性的配偶,是单身概念,而在古意中是指男性的配偶和子女。这种词义的差异也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讲解时,更要侧重于古诗翻译的解释,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意思,一边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记忆古诗。只有真正的理解古诗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古诗的积累,将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

三、结语

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注重小学中年级的古诗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实际上,开展小学中年纪的古诗教育,也是对古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小学中年纪的古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洁。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教海扬帆,2016(8):79-80.

现代诗四年级范文 篇2

一、小学的基本概况

成都市小学,因为和博物馆只有一墙之隔,所以得名。独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成就了成都市小学清雅幽静的治学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传承积淀铸就小学鲜明的办学特色。走进小学,满园的绿色触动着每一个人的视觉神经,给人的感觉,这是一所流淌诗歌的学校,一所飘溢书香的学校,一所倡导活动的学校,一所崇尚锻炼的学校,一所重视习惯养成的学校,不愧是成都教育的一个优质品牌。从2004年起,蓝继红校长从市中心的一所小学调到小学担任校长。小学现在所辖两个校区,即浣花校区和翠微校区。浣花校区现有38个教学班,1900名学生,110名教师。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面,该校着重依托文化,打造诗歌校园;推行“执行校长”管理模式,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年,为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诗意文化熏陶,当地党委政府筹资建设了成都市小学新校区——翠微校区,翠微校区与小学本部浣花校区实行一体化运作的管理模式:一校两区,两区一制,同一法人。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保持一致。两校区教育教学资源高度融合,重大教育教学活动、工作安排同步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8月22日,x校长应邀参加国务院在中南海举行的基础教育座谈会,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的亲切接见。之后,该校的办学经验陆续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进行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可以说该校在四川、乃至全国是一所颇具影响力的学校。

二、小学的突出亮点

第一,小学是一所充分体现学校文化的品味学校。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如此,学校亦如此。名校之名,名在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积累,文化建设在师生中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2005年秋,小学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和杜甫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重新进行了整体构建和全新打造。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该校以打造诗歌校园为基石,凸显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从而打造出学校自己的品牌。青羊区教育局一次性拨款400多万元投入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外部环境、教室、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墙壁等进行了全新装饰。小学提出了“植养人文气韵,奠基诗化人生”的校园文化主题,确定的目标是诗歌教育,诗意教育。我认为,该校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要写多少诗,学校要出多少诗人,而是让孩子的心灵保持诗的灵性,洋溢诗的真善美。该校办学目标的确立,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学校发展的风格、方向,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写照。走进小学,仿佛走进一座诗意的殿堂,在纷扰的繁华中,凸显着清新淡雅。“诗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是该校的校训。从学校校园环境的布置至学生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小学独有的诗意气质,如:“好雨轩诗社”体现了诗社育人润物细无声;“碧草书屋”比喻学子将像碧草一般学习、成长,展碧绿春色。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卫生间,每一面墙壁甚至楼梯,都传达着诗的语言,处处流淌着浓浓的诗意。总之,学校的一树一草都成景,一砖一瓦皆育人,小学到处都浅吟低唱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里,“诗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独具特色、极富知识,不仅彰显着校园文化的润物无声,而且蕴涵着对国学文化的不懈追求。

第二,小学是一所体现现代制度改革的典型学校。现代学校管理,除了经验化、人性化,更要有一个可操作、可观照、可创造的现代制度,用组织模式、管理体制的变革带动学校创造性地可持续发展。发端于成都小学的这一场管理制度的改革,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下的原始生成。2005年8月,小学开始实行了“阶梯式”现代学校管理模式改革。我认为,“执行校长”制度是该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最大亮点。

第一级阶梯:设立校级教师执行校长岗位,在全校范围内公推竞聘,任期一个月。该校长在“执政”期间有职务津贴、独立的办公室,拥有倾听、观察、建议、执行等权利和义务,代表教师参加学校行政会。每个校级执行校长还要有展现自己特色、富有学科特点的执政梦想,并主持召开圆自己梦想的行政会,部署具体的工作,并在同伴的协助下实现梦想。

第二级阶梯:设立年级执行校长岗位。建立年级执行校长管理机构,这个管理机构里有年级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各个年级的优势岗位、特色岗位。建立名为“彩之舞”、“花之语”、“雨之灵”、“海之韵”、“风之旅”、“季之歌”的六个年级执行分校,设立年级教师执行校长岗位,并由年级教师执行校长“组阁”——建立年级执行分校校长管理机构。这个管理机构里有自己的教师校长和副校长,自己的教师教导主任。老师们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爱好,人人都在分校中兼任职务,参与分校的管理,每位教师都成为年级执行校长的管理助手之一。分校内每月将定期召开例会,总结本月的得失,根据学校的要求及时调整部署新的工作。学校还定时召开年级执行校长会议,搭建起各年级交流学习的平台,既同舟共济又友好竞争,使整个学校的工作重心突出,特色纷呈。

年级教师执行校长和校级教师执行校长应该是在同一时间段产生的。但是,这两者之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年级教师执行校长要完成的是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常规管理的坚决执行。校级教师执行校长更多的是在圆教师执行校长们自身的一个梦。一个立足现实,一个关照理想。年级教师执行校长要建立一个分工明确、职责到位、相对稳定的年级执行校长管理机构。校级教师执行校长有相对固定的工作职责,但却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团队,团队的建立松散而灵活。年级教师执行校长有人权、财权、事权,每个学期末,学校将就年级工作情况进行“有奖考评”。校级教师执行校长,不考核、不检查,相当于校级管理的志愿者,要的是激情,看的是内心的收获。

五年来,40多位校级“执行校长”在“执政”期间策划组织了约70次校级活动,其水平与效果非过去的行政指派可比,不仅让40多位教师圆了自己的梦,更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与曝光率。

第三,小学是一所飘逸诗歌的书香学校。“植养人文气韵,奠基诗化人生”成为该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选定的自我发展主题。自2001年起,小学便成立了由学生创建的“诗社”。“诗社”是孩子们自己的诗歌社团,现拥有1700多名学生,从社长、编辑、通讯员到成员全由学生组成,设编辑部、美工部、表演部、采访部和诗歌产品开发部。“诗社”的办公室取名为“好雨轩”。门楣上方书着“柴门”二字。地上是用狂草书写的《春夜喜雨》。“诗社”成立以来,从一开始的每班推荐两名社员,发展到今天的一千七百多名社员,即整个学校就是一个诗社,每个班就是分社,且都有“社名”,如“采莲分社”、“濯锦分社”、“小蚂蚁分社”等。在小学校园里徜徉,一抬头一举足,处处是诗:教室墙上有诗,走廊里有诗,楼梯的梯级上有诗,连校园的梧桐树树干上都挂着诗牌。

小学的老师们在探索现代诗教之路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级诵读”模式。“三级诵读”即“校级诵读——班级诵读——个人诵读”。“校级诵读”是指利用全校隔周一次的朝会时间,由各班轮流,以诗文联唱、小品、吟诵、舞蹈等形式来演绎经典古诗文。“班级诵读”是指学校规定的每周二、三、四晨读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并且,每班每周有一节“经典赏析课”,属学校校本课程。学校还编写了不同年级的校本教材。而“个人诵读”则是将校内的“诗教”延伸到学生家庭。孩子将在学校里学到的诗歌回家读给父母听,与父母一起吟诗,品诗,甚至还教家里的保姆读诗。“三级诵读”激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班开发了多姿多彩的“诗歌游戏”。

该校开发了“相伴经典、创编诗化”校本教材,每周1节,纳入校本课程统一管理。孩子们赏诗、吟诗、赛诗、唱诗、舞诗、演诗、写诗,自主地把诗歌活动开展得多姿多彩,师生先后开发出《我们的诗意课堂》、《经典赏析》等众多校本教材和200多本《诗社》个性诗集……小学的小学子们,在诗意校园中,放飞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意童年。

三、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体会之一:文化传承使小学发展注入特色

成都市小学原来是一所城乡交界的学校,许多教师都不愿在此工作,因此学校成为当地的薄弱学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青羊区教育局在“做优一般学校、做强名集团、做大教育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下,确定用3--5年将小学打造为成都市九年义务教育示范校,成为继成都市实验小学、泡桐树小学之后的又一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传承积淀铸就小学鲜明的办学特色。考察后反思,一所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态园林式绿色学校,一所独具特色和美丽的学校。这一切得益于学校领导对当地雄厚的教育资源的了解和挖掘,对当地文化和人文资源的深层次思考。

体会之二:自主创新给小学发展注入生机

小学蓝校长说过:生活即诗,诗一定来源于生活!教师是诗,学生是诗,教育亦是诗!我们所说的“诗”决不仅仅是平常人们理解的作为文学体裁的诗,而是一种融入社区资源、地域人文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成为其办学理念的广义的“诗文化”。该校在重新建设初期就把学校的文化、管理、发展定位全部科学规划,使学校在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并有条不紊组织实施。从学校的布局颜色到教师的办公设施;从景观设计到学校文化品牌;从制度建设到管理流程,全部有章可循,按章做事。而这一切体现了学校对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的独具匠心,这本身也是一种自主创新,一种创举,一种无声的教育。

体会之三:人本管理给小学发展注入活力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我们所考察的小学,首先是学校都有一定的办学自,这样保证了师资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教师的情操,净化其美好的心灵;也会给人以无形的力量,激发教师积极进取。学校还努力为广大教师去创造条件减轻压力,学校通力合作减少无用的、无效的工作,不做应付检查的事,扎扎实实地为教师解决点实际问题,让教师在一种宽松、自然、宁静的氛围中,体现工作的快乐。

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下面仅就自己的浅薄认识,提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现代诗四年级范文 篇3

关键词: 美育 中 不外加

本人从“教”,粗知于“诗”。“教”讲究科学性;“诗”讲究艺术性。“诗教”相融而立足于“教”,须遵“教”的原则。笔者耄年,尚存不止一息,对“诗教”偏又关心。知道一些地方被加了码,似违诗教原则,每生怜惜孩子之心,而有“饶饶孩子”之念。但不在其位,敢谋其政?故只撰文,加“宜”添“?”,商榷表达,庶可谓“宜”!

孔子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礼记・经解第二十六》)“温柔敦厚”早已成为诗教的灵魂。“诗教”实为人格教育,美育的范畴。当代科学家杨叔子先生呼吁诗教,强调“素质的灵魂”。江苏省党委宣传和教育领导对“诗教”指示重在“以诗立德、以诗启智、以诗育美”,强调的也是美育,即人文素质教育(省第三次诗教经验交流大会)。美育的独特性在于“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感人心者,莫先乎诗。诗教为人文素质教育,殆无疑义。

“诗教”,包含字、词、句、作品结构、格式、表现特点等等知识性内容,形成智育和美育的重叠。那么,相关的教学原则必应遵循,无须赘述。

“加码”表现,从当前一些诗词协会刊物上所辟“诗教园地”,选登学生做的诗词可以看到。先前还加注“指导教师×××”,近来已直署“×年级×××”,以示诗教硕果。就是这些学生诗词,让我哭笑不得,每生怜惜之心,而有“饶饶”之念的。皆有实例,且取自全国都有名的诗教园地。但为保护学生,讳注出处,反正实名发表,以备责核。

①《清明》:“朦朦胧胧细雨日,凄凄惨惨清明时。烧纸扫墓敬祖先,吃冷饮凉应寒食”。(小六)――“朦胧”形容“月”的,不宜形容“日”。寒食在清明前一天,古时不举火,纪念春秋晋国介子推。此节久已不行,何况如今21世纪?

②《新中华》:“蓄势蛟龙盘山卧,只待时机翱翔天。我登城楼遥望处,一片姹紫嫣红田。”(小四)――新中华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已经腾飞,早不是蓄势“盘山卧”了。上、下截句意也不一致。“登城楼”么?此生所在的市区,压根没城。

③《盼君》:“烽火高飞百尺台,壮士一去十年黯。阖家老小翘首盼,望君归来报平安。”(初一)――“烽火”,古代军情讯号。其意象可代指战争。“高飞百尺台”表明使用的本意,不合新时代军情。凭现代的电讯条件,在非战争状态,壮士一去十年,与家人联系方便,何至于“黯”?“君”究竟与作者何种亲属关系?亦暧昧不明!

④《悲》:“落日入苍茫,炊烟绕故乡。庭深幽静处,孤雁独悲伤。”(初三)――现时居住楼房多,往往幢幢毗连,难得看到落日景象。“炊烟”?如今农村也不用柴灶。房屋阔大兼又深长,才让人有“庭深”之感。现代城乡鲜有。末句“独”字,难道小作者离了亲人,独一个在外地上学,竟无人关顾,如此忧伤而“悲”么?

⑤《忆童年》:“滚滚时光如流水,岁月匆匆往事催。忆思往事知多少,五彩斑斓梦一回。”(小一)――“忆”表明已出童年。而“童年”指3~10岁时段。只7岁孩子!就感到时光如流水,而忆“匆匆往事”吗?且竟然如“梦”!“往事催”亦模糊。

⑥《童年》:“楝花淡紫草青青,蝶舞翩跹不肯停。几度呼儿人不应,凝神屏气捕蜻

蜓。”(小一)――全合格律,且规范地用平水韵“九青”,语言意象不坏。可惜,小一语文主要才是识字教学,能做出这样诗么?果然,W上2014年的某个博客早有了!而此诗刊于2016年的“诗教园地”!

⑦《求学》:“五十学子学同堂,书声琅琅读华章。夜以继日苦中乐,十年寒窗求知忙。”(小一)――如今教师、家长皆不要孩子“夜以继日”。才七岁孩子竟已“十年寒窗”了吗?四句中倒用三个成语凑。

⑧《心愁》:“云遮丽日狂风骤,雨打蔷薇泪眼抛。花下倚枝魂魄荡,梦中愁结旅人焦。朱颜已改人憔悴,白发初生镜怕瞧。楼阁徘徊凝薄雾,凭栏自叹恨无聊。”(高二)――疑问:作者在校?还是行旅?青年么?何以生了白发?竟到“镜怕瞧”的程度?为啥魂魄荡?又那多“心愁”?除了“旅人”二字,全诗看不出心愁的蛛丝马迹。徒然是嗟老叹愁意象的堆砌!

⑨《夜》:“苦苦作诗无处寻,句句凑来难成韵。书到用时方恨少,月落乌啼诗未竣。”(小五)――真切表现出被迫作诗的“苦”!

这九例确典型的。若从“诗教园地”再举些类似的例,比这些还要典型的极易。甚至同一期诗教园地,抄来的就有四五首。有的疑似抄袭,也不想查找了。坦率说,笔者对这些实例反复地引了又删,实在不忍心让被加码诗教伤害了孩子的东西太多露出。因怕被指妄论,例亦不能缺,资证已经足够。“诗教园地”皆按先格律旧体、后自由新体顺序编排;所引之例皆是排前的,故以旧体标准衡量。主席论诗曾提到“不讲平仄,不讲格律,就没有格律诗词”。上例中除一个抄袭的和一个叹老的外,皆不合格律。

“真、善、美”,“真”是诗的基础。借助意象,其含蕴的也应是作者的真切感受。小一的七岁孩子,就“忆思往事知多少”吗?还夜以继日为“乐”么?家长也舍不得。高二的青年,已经“朱颜已改人憔悴,白发初生镜怕瞧”么?纵然由于遗传的DNA,少年生点白发也是有的;但绝无“憔悴”之容。再说,所有例诗中全不见新的时代生活背景。可谓“真”字全无,陈辞拼凑。凡有真知和良心,看了怕只有苦涩,不以为美的。

第一,不合格律的诗当好诗选刊,造成学生误识,无异对大美的诗体亵渎。

第二,不“真”的诗当好诗选刊,无异诱导学生作假。

第三,抄来的诗当好诗选刊,无异对学生欺瞒的鼓励。

第四,拼凑的陈言当好诗选刊,无异导致学生缺失时代性的感知和表现。

第五,做诗苦的诗当好诗选刊,倒真的见出学生做诗内心的为难情绪!

恕直言,如此的诗教硕果,体现不出“以诗立德、以诗启智、以诗育美”的宗旨!

但绝非孩子的错,也不能怪老师!

“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唐・杜荀鹤《苦吟》)从屈原(屈原其实算骚人)到柳亚子,历16朝代,共2298年,诗、词、曲家1708人,在偌大的神州九域,平均1・345年才出一个,而并非皆名家。确确实实是“能者稀”,难啦!唐白居易五、六岁学诗,九岁“O识声韵”,才算能做。“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如此苦读,有了作诗根基的。应知他只读文史经典,不同于当代教育的多学科制。难道如今的中小学生超得了他?部编九年级《语文》选了《香菱学诗》。林黛玉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可见要学诗须有读书厚积,今天也不算过时。杜甫祖父杜审言是名诗人,故他得以承传,七岁能诗;所存只1447首。他59岁死,死前一年做的《江汉》。斩头去尾,实以51年计,共18615天,平均每12・86天才做成一首。诗圣如此,难道如今的中小W生能轻易作诗?

传统文化在一段时期内曾被视糟粕,遭受批判,重视并要求承继是近三十年来的事。当前青少年的父辈乃至祖辈一代(七十岁左右),极少是“书香之家”。如今又有学前教育,学绘画、学音乐,乃至有学瑜珈之类;而罕有读古籍经典的学前教育。这个实情也正常。那么,七岁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凭两册课本的八首诗,就学会做诗了吗?小一到高三课本诗词统只133首,只相当香菱须读的几分之一。因还另有史、地、数、理、化、生物、体育、艺术等课要上;迥异于古时孩子单打一。实际条件如此,和古代诗人比不得。

诗生于感,必先起于对某特定情事,特定形象,有了直觉的审美感触,而后有不得不写、意不能遏的心理状态,产生“创欲”的诗情,才会有立意、立题、选韵、谋篇的创作活动。何况这感的激发过程里,少不了逻辑思维的理解!也是白居易说得好:“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诗歌矣。”(《策林》)这是规律。中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孩子,经历还很少,在其主客观的生活环境里,一般说难有深刻的感受、感悟,况不具备诵读之厚积,音律不能熟O!

实际的情理说明,要求中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会做诗,是决不现实的,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和量力性原则。然而,现实中却有诗教加码。于是做出“苦苦作诗无处寻,句句凑来难成韵”的作诗苦的“诗”,自不足怪了,产生出滥凑陈辞、抄袭应付等等皆不足为怪了。“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第三章)宋・朱熹注道“过则失,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诗教加码就是过了,过犹不及,便难免出现上述几个“无异于”。加码宜停,希冀适乎“中”也。

就我所知,“加码”非老师所愿,非学校要求。那么,我这“宜停”的受事者是谁?请先看近些年“诗词进校园”之说。此说不无费解:课本本有诗词,老师本有诗教,校园也就本有诗词;可见“进”的主事者在外。“外”是谁?看一看诗教之先进的表彰或验收之类奖誉者,乃或基层或高层的诗词协会,而非教育部门,可知“进”所从来了。于是出现:“校园有诗词+诗词进校园”的状况。这似乎有点滑稽。要想“诗教”不加码也难矣!

其实,校园接受“诗词进校园”并非得已。这从一些诗词协会刊物的“诗教园地”作者,中学生的少,小学生的多,能够窥视得出。因为小升初不同于初升高、高升大,不存在升学压力,外加点诗教,于学校影响不很大;况对各级诗词协会领导宜尊重不宜拒绝呢。于是,诗词协会通过诗词进校园,使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的任务,则多须在低年级段的少年们身上寄托了。如某刊某期“诗教园地”,共刊33首小学生“诗”,其中小一12首,小二8首,占了大半,包括抄袭的在内。希冀在这些孩子们身上完成使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的任务,岂非诗教加码?太为难孩子吗?在加码的情势下,有些孩子自己应付了,有些是帮着孩子应付了,“诗教园地”有了成果。大体如上引述之例。设或有的小学生接受引导,真激发起兴趣沉于诵诗、学诗,虽不必阻止,也不必鼓励,以防偏科,妨碍全面发展。再说,过分追求势必影响健康。记得唐代李贺学诗过分,引他母亲焦虑说:“是儿要呕出心乃止耳!”(《新唐书・本传》)果然,可怜李贺死只27岁。量力性教学原则必遵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