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纲使用方法及备考攻略与历史主观题拿分方法

  高中历史重点立足于基本素养的考查,而素养这个东西让人感觉太抽象,没有实际可以扎根的。或许很多人认为只要多读些课外书就可以了等等很多经不起考验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素养,殊不知已经脱离了素养的真正核心所在。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历史考纲使用方法备考攻略

  ||现状与困境

  自从进入新课改以后,新课标试验区高举学科素养大旗。各种‘素养’应运而生,一些学校和老师炒的更是激烈,但是长时间的‘教考分离’导致中学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弊端仍然无法剔除。学生备考仍然是旧一套的复习方法,仍然死记硬背式的教学似乎在新兴的高考模式下显得力不从心。学的不考,考的不学。这样一种循环式的矛盾似乎没有较好的方法来解开,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刘芃曾经在高考研讨会上声称命制高考题从不会去看课本,而是深化对基础能力的深度考查。这些能力不会出现在课本上,而是由高考历史科目考试大纲所规定。所以,应对当前高考的良策乃精心研读考试大纲,剖析其蕴含的本质意义,这样才会更加有效地备考,显得从容,高考任由你摆布!

  ||历史与考纲

  高中历史重点立足于基本素养的考查,而素养这个东西让人感觉太抽象,没有实际可以扎根的。或许很多人认为只要多读些课外书就可以了等等很多经不起考验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素养,殊不知已经脱离了素养的真正核心所在。真正的素养必然是通过一些具化的标准来进行评估,而这些标准就蕴含在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中,当然还有练习时培养出来的各种能力,而考纲则会对这些能力进行有限制地规范化。高考题目的命制必须落实到考纲所要求的每一个重要的点。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史研究院曾提出高考历史命题必须体现出家国情怀,并且历史命题必须严格按照考试大纲来出题[1]。高考聚焦能力考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发展综合素质,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高考考查的能力不仅要涵盖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认知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相辅相成,也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具体落实和生动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指出,提升认知能力,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注重联系实际,提倡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体现创新意识,鼓励主动思考,学会创造,突出这三方面的考查,是今年高考试题的共同特点[2]。高考的目标考核与考纲是直接挂钩的,所以考生研究考纲是一件可以说得上是明智之举。

  ||考纲与四项基本能力

  一.获取与解读信息能力

  此项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一以下三个内容: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即考生需要基本的语文功底,包括简单的语文识字、阅读能力。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对地提取有效信息。主要是考察学生在整理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些在高考中都有明确的指向性。比如说,2017年全国一卷的41题材料一第一小题只需根据“法国大革命”五个字,就知道要套用法国大革命意义的答题模板了。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此点主要包括一下三个点:(1)抓紧分析对象,即2017年全国一卷41题第二小题,“民族主义”则为主要分析对象,考生需要紧紧抓住这个探究点,进行有效探究。(2)考生需要做到拓展与延伸,比如说还是以上那一道题,材料一中提及“君主”与“人民”,材料二中提及“列强”与“中国”,其背后的含义分别为“封建主义”与“人民主权”,“帝国主义”与“民族独立”。那么答案就跃然纸上了。(3)需要考生语文功底扎实,精通唯物辩证法。比如说政治主次矛盾学得好的同学,看到题目就能轻而易举地从“主要”原因着手分析,而且答案也的确是这样的。所以说,考生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可以说是很容易能够达到所要求的目标。

  题目示例:

  (2017新课标全国1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25分)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答案】(1)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专制王权,否定了“朕即国家”“朕即民族”,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也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民族观的形成。

  (2)相同之处:反对国内封建势力,争取民众的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解放。不同之处: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还指向西方帝国主义及国内外之反动资本家。原因: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国民党“一大”《宣言》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后“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斗争对象、革命目标、阶级立场以及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二.调动与运用知识能力

  此项能力包括以下三个要点:1.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2.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3.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关于第一个点,考生需要学会辨别什么是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历史事实是事实,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不用质疑的事情;历史叙述是叙述人对于一件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主体根据历史事实的观点以及个人之见,具体较强的主观性,不太具有客观性。对于辛亥革命的阐释,二者会有完全不同的表述。比如说,历史事实是辛亥革命是发生在1911到1912年之间为推翻清帝国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而历史叙述则是辛亥革命开始于武昌起义,结束于孙大炮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有真有假,主要是记录在各种回忆录中)。关于第二个点,考生需要明白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区别。历史叙述在上文已经提及,不在赘余。对于结论一词的解释,意思是从逻辑学来看,结论是从一定的前提推论得到的结果,对事物做出的总结性判断。详细解释:从哲学观点来看,结论是相对于一定条件而言的,结论与条件互为因果关系,条件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论是由于条件作用而产生的现象[3]。比如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通过历史叙述和历史现象得出的总结)。对于第三点,主要是对考生对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认知。历史现象是一件是事情的表象,具有浅显性;历史观点是主体对于历史的一种看法,多为个人陈述性,具有主观性,代表主体的看法与主体的行为特征。比如说,历史现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由历史叙述和历史现象得出的总结);历史观点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活动(有阶级之分)。所以,考生需要在备考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这些认知能力。考纲作为一只指引帮,指明备考迷途。

  三.描述与阐释实物能力

  此项能力包括以下三个要点:1.客观叙述历史事实;2.正确解释历史事物;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关于第一个点,考生需要较完整地掌握课本上的历史事实,不能生搬硬套。真正理解事实,对历史的影响、意义、关系之类的描述不能驴头对马嘴,要做到有理有据。当然,这一点是可以通过训练达成的。考生需要严格按照平时训练的答题套路来,不能带有是非的主观意识,做到叙述客观。关于第二点,其实很简单了。考生只要做到政治正确,熟悉并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可做到。关于第三点,考生需要正确理解历史上事物的本质。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东西。阐释一件事时需要对事物有全面的认知,这样有助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比如说均田制的产生过程消亡,其背景原因和影响意义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体现分别是什么?本质则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具有两重性,既包括冯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土地私有制。值得一说的是,本项能力对于考生的哲学功底要求较高,需要考生有着较强的是辩证法功底,考生需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比如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借鉴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的经验。当然,历史毕竟是历史,只要套上应试教育,就会有一定的模式可以考虑。比如说,有一些问题可以分析按照以下思路。阶级斗争、侵略与反侵略、原材料市场争夺、维护统治的目的等。综合来看,考生对于此项能力的强化难度一般,可操作性较强。

  四.论证与探究实物能力

  此项能力分为三种步骤,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和独立提出观点。其实不难发现,这三项步骤难度较大,操作性也不易。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各位考生还要尽最大努力去正确变得更优秀。接下来介绍这三项能力:1.发现历史问题。牛顿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难看出,能够提出是多么得重要。考生需要严格来强化自己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对问题进行反思。这个发现历史问题往往从表面现象入手,比如说人民和君主吵架闹矛盾了,这个很简单的事情不能复杂化,简化自己的思维敏捷度。2.论证历史问题。这个需要从一个问题的历史背景、原因入手,比如说2017年全国一卷历史材料一中历史背景即法国大革命、原因即封建专制与主权在民思潮的矛盾。3.独立提出观点。在历史的论述题中,提出一个好的论点往往是论述成功的一半,所以考生需要强化自己在提出论点的能力。需要做到深刻,反应论述实质,直指内容要害,这样才会有助于论述的严谨性。同时需要记住的是,不要失去政治正确的这个关键因素。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是应该坚持以史实为基础,注意考察方式为纵向(时间)和横向(中外、政经文)双结合。同时在解析方面,考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大于课本范围。所欲碍于高中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学生浅薄的历史认知基础,而课本是选择了经典史实以便同学们高效培养历史素养。那么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最好学会多利用好工具,善于搜索各种资料,全面培养自己的学科素养。提高整体的认知思维,扩大认识问题的角度。在高考题中也曾出现过,比如2017年全国一卷41题的材料来源于课外,42题也有很多史实课本里并没有提到哦。

  应对策略:

  首先无论考试考什么内容,他都不会离开一些史学史实主线,考生需要完整地掌握课本史实,紧跟老师复习步伐。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简直是每一个考生的备考明智之举。当然考生可以通过百度百科进行认知扩展。比如说,“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史”这样书本上不会出现的专有名词或者整体学识,另类的复习或者学习方式等。当然也是可以看像《全球通史》之类的课外书进行有效的知识拓展,既高效又不失偏颇。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考生需要注意拓展课外知识需要带有一些“功利性”的思想,因为摆在每一个即将面对高考的考生而言时间并不多,所以一定不要沉迷有趣但是与高考无关的历史课外书,这样既耽误学习的效率又会使整个备考失去意义。

  关于高考历史试题的分值分布:

  ||写在后面的话:

  高考历史终究需要正本清源,立足于高考考试大纲,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是,有很多考生仍然不能明白其中意义,希望看到本篇文章的你可以提取本篇文章的意义,做一个懂高考的考生。严格依据考纲进行有效复习,切忌盲目跟风照搬照套,形成自己的备考方法,积极面对高考。

  高考历史主观题怎样才能拿高分?

  有效控制答题时间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材料新颖,思维空间大,阐释能力要求高,意图就是多给学生阅读、搜集、分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答案简略,答要点即可,从而大量减少了书写时间。如果抢时间答题,拿过来就答,很有可能因为没有正确理解题意而失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想要修改,都没有了书写的版面。

  根据聂国民老师多年指导高考的经验,每道试题用于审题、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点、阅读提炼材料有效信息,设计答案(打腹稿或草稿)、撰写答案等,所用的时间一般为37分,其中必做题应为25分钟左右,选做题应为10分钟左右。在具体分配上,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审题、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点、阅读整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设计答案(打腹稿或草稿),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书写。应注意的是:每道试题解答完毕后,要看一下时间,如果解答某道试题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应在以下试题的时间分配上及时调整,适当加快,防止顾此失彼。

  注意时间表述词语

  主观性试题总是围绕特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为前提而进行设计,突出问题的时间性也是历史试题的最大特点。因此,确定试题所反映的历史时间是正确分析、解答该试题的关键。有些试题涉及的历史时间是用文字表达的,比较抽象,因此审题时一定用具体的公元年代或朝代标出此题的上限和下限,再根据教材知识,标识上与之相关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信息或参照物,版面式回忆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根据审题情况,确定知识的取与舍。

  巧用格尺防止漏读

  考试中,因审题粗心大意,漏读、错读一些关键词而导致漏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时有发生。解决的方法是,审题时用一把格尺遮住下一行文字,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点读,这样既可以防止跳行阅读,也可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防止漏读、错读试题。阅读试题时,要特别注意并圈出时间限制词、空间限制词、题目中心词、回答方式词和回答内容词,对一些有明显思维导向作用的字、词、句,如果没看仔细,答题时很有可能与试题的要求产生重大偏差,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主观历史试题通常以几段式的材料或图片、图表、地图等形式出现。每一道材料式问答题的前面大多会有一个主题,高度概括其创设的新情景,此段文字虽少,却不容忽视,它是一道题的核心,是灵魂之所在,读懂它一般会对最后一问有帮助。还要关注材料中的省略号、分号、句号和材料的出处以及是根据材料回答还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对于所给材料要采取“边看”“边画”“边写”的方法。审题时先审“问”,后审“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还应注意各个问题之间内容的衔接与制约。

  答案还应做到“五化”

  段落化:一问一段,问什么,答什么。先写上这一问问题的“关键词”,再将答案的“关键词”即“要点”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展开和解释,一目了然,既便于自己集中思维答题,也便于老师阅卷和赋分。上下两问的答案之间要留出至少一行的间距,如果无法留出来,上一问的最后一行应靠上线书写,下一问的第一行应靠下线书写,以便于计算机进行图像切割。将答案书写在每道试题规定的位置内,书写位置不要错位,应各就各位,也不能出格。

  序号化:把每一个答案要点用数字符号排列起来,上下排列,左侧对齐。字体工整,至少要做到一笔一画地写。用0.5或0.7的黑笔芯答题,字体大小适中,大体仿照印刷体四号字即可。文字不要过大,影响文字数量;也不要过小,影响评卷老师阅读。

  要点化:要求答案尽量简明扼要,原则是“多点开花”“点到为止”。根据高考阅卷时“可给可不给的分——尽量给分”的原则,注意我们思维的发散性,多在广度上,而不是深度上下功夫。

  条理化:按照试题设问的先后顺序答题。语言叙述要完整、准确、严密,层次分明,符合逻辑。为使语句完整,答案叙述时可采用递进式、转折式、因果式、并列式等语句。

  专业化:尽可能用历史学科术语(即教材上的书面用语)答题,不能语化,大白话,只有自己才能懂得的方言土语或简化用语答题。人名、地名和一些专有名词一定不能写错别字。


高考历史考纲使用方法及备考攻略与历史主观题拿分方法相关文章:

1.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主观题应该分“四步走”,注意“传承与创新”

2.2019高考历史复习技巧,四大方法帮你快速提分

3.高考历史复习指导:解题有技巧,重精略多做题,反思总结

4.2019高考艺考生历史复习方法有哪些 高考历史如何备考

5.2019高考文综历史考场答题技巧分析 高中文科历史有哪些答题方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