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一般指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
(一)背景
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实力+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
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列强侵略的对象,而为什么到1894年日本却可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经济上: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但由于日本国内面积小市场狭小且资源溃乏,这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对外扩张成为资本义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事:对外侵略扩张必须以武力为依托。经过几十年的扩军备战,日本军事实力大增。
2、中国:清政府腐朽落后,避战求和。
同样面对面列强入侵,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维持其腐朽的封建统治。
面对日本昭然若揭的侵略意图,清政府不但没有认真备战,反而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和。
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不愿因战争而败兴;而李鸿章也想避战保船(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舰队)。总之,中国方面是消极应战。这种态度危害极大,因为这样会导致清政府不会积极备战。
3、西方: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
西方列强为什么会持纵容态度?这是因为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特权,即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特权,第三国也可享受。
4、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机会。
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宗主国——中国,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而日本也借机向朝鲜增兵,并蓄意挑起战端。
在这种情况下,于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二)经过
2. 重要战役
从刚才战争的背景分析可知:日本方面蓄谋已久,积极备战,而清政府战前不积极备战,战时避战求和、避战保船、消极抵抗。这直接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此次战争经历不到一年的时间,有四次主要的战役——两次陆战和两次海战。陆战——平壤战役和辽东战役。在平壤战役中,中国主要守将狂奔五百里跑过鸭绿江,平壤失陷。辽东战役,日本从花园口登陆,很快侵占大连、旅顺,并在旅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海战——黄海战役和威海战役。黄海海战中,在中方和日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因奉行避战保船、妥协投降的方针,北洋舰队主动退守威海卫港内,失去了黄海制海权,使其在以后的战役中处于被动地位。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战争以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而结束。
(三)结果
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思考:哪一项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
最后一项,设厂,即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并免收内地税。因为这一时期列强的经济侵略手段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顾名思义,就是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这些商品包括鸦片、西方列强本国所生产的产品 。在1840年至1895《马关条约》签订年间里,绝大部分都是商品输出。其本质是控制殖民地的市场。
“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阶段国家经济侵略的主工手段。
《马关条约》的影响
1、对中国: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矛盾激化。
2、对日本:
a、使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
b、利用赔款发展资本主义。
3、对列强: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军民的抗争精神
对甲午战争中中国军民同样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英勇抗争精神。
如: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当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后,台湾军民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
国难当头台湾义士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显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高中历史八国联军侵华知识
★(一)背景
义和团运动: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也日益高涨。而中国的山东地区成为英国、德国和日本三国的势力范围,因此山东成为中国人民同外国列强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故而以反帝为主要目标的义和团运动首先从山东发起,并打出了 “扶清灭洋”的口号。因义和团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一度也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所以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发展迅猛,到1900年春夏之间达到高潮。
1、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瓜分世界。
2、导火线: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列强借口保护护驻华使馆,出兵中国。
(1)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直接原因:中国人民与外国教会势力矛盾激化。
(2)口号:扶清灭洋
(3)性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二)经过(1900—1901)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给了西方列强侵略借口。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增派兵力,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三)结果
1901年,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表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列强手中的提线木偶。)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义和团运动经历了从清政府的“剿灭”到“招抚”再到“剿灭”的过程,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是义和团运动却前所未有地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当时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不得不承认——以欧美、日本各国均无此脑力和兵力统治这天下四分之一的生灵,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同时,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人民更加认清了清政府作为帝国主义列强走狗的现实,寄予清政府的希望破灭,进而有了彻底革命的思想,这样,就可以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本节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