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提分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地理高考命题以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技能的考查为主线,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求考生首先必须具备科学的地理思维体系;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小编整理了地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地理提分思维能力的提高

  构建科学的地理思维体系

  构建科学的地理思维体系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地理学科的思维体系是与地理学的学科特征紧密联系而形成和产生的。它主要包括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动态的以及立体的地理思维方式。

  综合性:地理学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上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综合性的思维方法指能够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命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考生应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思维方法,知道应从哪些角度去全面地、综合地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事物的特点。

  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方法:

  1、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范围、界线)

  (2)地形:(主要类型、组成、地势、地表形态、分布、成因)

  (3)气候:(气候类型、气温与降水特点、温度带、干湿区、成因)

  (4)河流、湖泊:(分布、补给、季节变化、水文与水系特 征、成因)

  (5)植被(类型、分布、特点)

  (6)土壤(类型、分布、特点)

  (7)自然资源:

  ①种类(矿产、土地、水、气候、生物等)

  ②数量状况

  ③质量状况

  ④优势资源

  ⑤地理分布

  ⑥制约性资源

  2.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1)区域社会构成特点:人口状况 ②民族状况 ③宗教、文化、教育、传统等

  (2)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均GDP)

  ②区域在世界或全国的经济地位

  ③农业(地位、类型、特点、发展条件、分布、农产品)

  ④工业(地位、类型、发展条件、分布、工业产品)

  ⑤交通、城市(主要交通方式、分布、特点;首都、主要港口和工业中心等)

  (3)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竞争力状况)

  ①优势(区位、资源、人才、科技、文化、教育、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交通)

  ②制约性因素(资金、资源、科技、人才、基础设施、环境问题等)

  3.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综合分析区域内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因素,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联系性:地表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仅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欧洲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的内在联系

  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又一显著特征。

  在对区域地理现象和成因进行分析时,既能够运用综合对比的方法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又能对不同地理事物和问题,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进行科学评价,是地理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比较法是分析和掌握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高考地理考察区域特征的常见命题方式。

  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①横向对比:即将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②纵向对比:即对同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③专题对比;对几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

  ④综合对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有关的地理要素作系统比较和全面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立体性:空间想象和立体思维是地理思维的又一特色,它是由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空间的和立体特征所决定的。

  准确地将地理抽象思维与地理形象思维进行转换,也是地理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复习中,应注重充分运用地图、图形、和填图、绘图的方法,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地理立体思维能力。

  动态性: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自然或人文地理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洋流的运动、地壳的运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影响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发展的要素及变化规律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地理学要不断研究地理事物变化发展的特点,探索变化发展的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在地理学习中应树立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影响地理事物形成和演变的因素的科学态度和观念。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在实践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一)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给学生以一种信任的心理定势。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议论,能放开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也和他人一样的有地位、一样的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和情感结合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学习的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佳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三)需要是人基本的本能,需要是一种内驱力。有需要才能有追求,有了对地理事物认知的需求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内驱力能把学生的心理内部的精神力量充分地调动起来,有效而持久地投入学习。有了这种力量,学生就能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去追求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希望获取知识,希望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成功的内在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获取知识,并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尽可能的各种条件,以学生的这种内需感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学时不要作太多的铺垫,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教材,自己去寻找关于地理问题的切入点。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认知的实际层次,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自然地迁移到新的知识情境当中去。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适合发挥他们自己聪明才智的条件,达到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例如我一年来坚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原则。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基本不超过15分钟。这种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的方式,其实是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从而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从教学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评价的作用并不限于只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有多大,还应该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困难,会出现答错问题的现象,在这时,教师要进行耐心的鼓励、引导、点拨,而不是训斥、否定和惩罚。运用前者,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态度诚恳,由此会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会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运用后者,就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关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不仅是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凝聚师生感情的需要。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在今年初一(7)班的实验教学中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课文内容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过: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只有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才能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地理教学要优化教学过程,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的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大胆地放开手脚,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的作用,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让他们多有机会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作到“六个让”:地理学具让学生操作;地理特征让学生发现;地理原理让学生讲述;地理规律让学生总结;解疑思路让学生探索;学习难点让学生突破。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给学生以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每一节课的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学的实践表明,这样的参与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兴趣盎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