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选31篇)
一、全县存贷款情况
(一)存款情况
6月底,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25.88亿元,居全市第四;同比增长11.22%,增速低于全市2.3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四;较上月增加17.02亿元,较年初增加32.99亿元,增量居全市第四,完成市下达48亿元存款增量目标任务的68.73%,完成进度居全市第四。
(二)贷款情况
6月底,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97.29亿元,居全市第三;同比增长18.41%,增速高于全市1.8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五;较上月增加11.24亿元,较年初增加33.66亿元,增量居全市第五,完成市下达53亿元贷款增量目标任务的63.51%,完成进度居全市第五。存贷款余额增速为14.63%,增速低于全市0.3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五。
二、国有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发展情况
1、新型政银担业务。6月底,新型政银担在保户数768户,在保担保额11.11亿元,本年累计担保232户,累计新增担保额5.85亿元,完成市下达新型政银担增量9.75亿元年度目标任务的60.01%,完成进度居全市第四。
2、续贷过桥业务。6月底,续贷过桥资金本年累计发放82户、5.31亿元、周转率13.62次。周转率居全市第二。
3、税融通业务。6月底,在保业务202户、3.85亿元。本年累计担保3.08亿元,完成市下达税融通业务增量2.1亿元年度目标任务的.146.81%,完成进度居全市第二。累计发放金额居全市第二。
三、企业上市(挂牌)情况
今年市下达我县上市挂牌任务为上市辅导备案企业1家,省股交中心股改挂牌企业4家,全部挂牌企业融资率达到35%,科创板融资率达到45%。贝蒂玛童车正在股改阶段,长城证券已进驻企业,预计9月份完成辅导备案;同时,也将新三板挂牌企业达诺乳业作为拟上市辅导备案的备选企业。本年有1家企业在省股交中心农业板挂牌;1家企业在省股交中心科创板挂牌;已有2家拟股改挂牌企业报省股交中心审核。全部挂牌企业融资率60.42%,科创板融资率56%。
截至目前,我县共有主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48家。
四、直接融资情况
今年市下达我县直接融资目标任务13亿元,县公司已发行6亿元企业债,任务完成率为46.15%。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7.5亿元已经证监会审核通过,预计8月份发行。城基公司PPN非公开定向发行4亿元预计8月份完成。
五、蚂蚁金服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情况
截至6月底,蚂蚁金服旗下网商银行共计已向全县授信28.37亿元,可服务人数11.17万人。其中,历史放款金额30.89亿元,历史放款人数2.66万人;当前贷款金额4.14亿元,当前贷款人数1.27万人。在涉农人口方面,网商银行共计已向全县授信19.92亿元,可服务人数8.58万人。其中,历史放款金额20.80亿元,历史放款人数2.04万人;当前贷款金额2.95亿元,贷款人数0.98万人。
为深入贯彻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有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部署要求,市政协于近期围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组织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周密部署,建立“六大体系”,实行“十个最”战时机制,探索创新十大举措,用坚决果断的行动和措施遏制住疫情蔓延势头,有效确保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但通过这次疫情,我市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二是公共卫生防控应急体系不够健全,传染病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医疗防疫物资储备相对不足。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水平还不高。
二、意见建议
一、加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在提前预防上补短板。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领域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在预防为主上补短板,在科学预判、快速反应上找差距,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上堵漏洞,使这次阻击疫情的有效做法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强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建议组织由市应急指挥部牵头,卫健委组织,由疾控、医疗、公安、后勤保障、新闻报道等多部门参与的“实战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各部门相互配合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二、夯实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在基层基础上补短板。要强化农村、社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把更多力量资源下沉基层、投入基层。一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行分级强化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着力按照标准规范建设具备独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必要设备的村卫生室,完善村医保障政策,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二是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分发挥社区关键防线和“一线哨所”的作用。每个社区医院至少配有一名素质过硬的全科医生,做好社区群众健康“守门人”;借助全民参与疫情防控有力势头,积极推进无主楼院成立业主委员会或居民议事会,加大物业进驻老旧小区力度,加强小区公共卫生管理。
三、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在救治能力上补短板。一是加快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建议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国内先进标准配备软硬件系统,满足重大传染疫情救治要求和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收治需求。二是各县(市、区)均应建设标准化感传染性疾病救治机构,推广非呼吸道传染病病区改扩建标准,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满足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患者就诊的隔离、观察、治疗等专用区域。三是建立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立多梯队不同专业的救治队伍,实现场所、人员、设备、功能相配套。
四、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在应急保障上补短板。建议我市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一个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专职保障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调拨使用,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保得好,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保障能力。
五、注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信息化方面补短板。一是加快建设我市大数据中心,提高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各医疗机构计算机诊疗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传染病信息的智能化、自动化上报。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自动化预警系统,让人工智能系统全天候自动监控疫情、自动向防控部门、社会公众发出预警,再由专家跟进研判,最大限度降低传染病爆发风险。三是平战结合,进一步提高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建设和高科技应用水平。
六、强化卫生领域执法力度,在法治保障上补短板。一是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二是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基层开展卫生健康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四是要在法律框架内严格执法,一方面对不依法履职人员必须严格问责,另一方面切实把握好执法尺度,依法防疫,做到主体适格、措施适度,防止出现借疫情防控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的行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按照省、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xx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第188号令)的要求,我行积极推荐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人总行的统一部署下,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加快了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步伐,同时积极争取,在xx省做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第二批试点省份的前提下,我市成为全省的四个评级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引入全国知名的专业化评级机构为我市中小企业开展外部评级,为中小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提高信用管理意识和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具体开展工作汇报如下:
一、稳步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提高企业征信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金融机构,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行的基础上,20xx年人民银行启动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与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相比,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取全国集中式数据库结构建设,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数据由各自总行一点接入,数据采集项由原来的多项扩展到多项,除包括商业银行目前办理的与借款人相关的各项业务信息外,增加了借款人的账户信息、外债信息及其与借款人相关的非银行信息等内容,信息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升级系统除保证向商业银行提供查询服务、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外,也为将来依法向社会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从来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农发行已于去开底通过各自总行接入了全国统一数据库,徽商银行蚌埠分行目前正在徽商银行总部的`统一安排下做信贷核心系统的数据采集和迁移工作,5月13日新系统上线,6月份将以徽商银行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三县一郊联社也在人行的指导下进行存量数据的录入工作,5月15日实现向省联社报送存量数据,省联社也将于6月份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届时,我市金融机构接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工作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二、征信市场管理工作取得进展人民银行总行在征信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就如何履行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责,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保持征信市场稳定发展,提出了以市场方式管理市场行为、以业务管理规范机构行为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国内五家评级机构从事银行问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资格。同时,针对我国借款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结合培育评级市场的总体规划,在全国八个省份开展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在稳步推进、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又计划在包括xx省在内的九个省份进一步深入开展试点。
做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城市,我行按照上级行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积极牵头组织,推动评级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主动向市政府报告,取得了政府部门的理解和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长助理任副组长,成员由人民银行、市发改委、市经济委、各金融机构组成的x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我行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组。在人行合肥中文征信处的指导和市评级试点领导小组的部署下,召开了x企业信用评级动员推介会。参加推介会的有分管市领导、市发改委、市区县经济委、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家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同时还邀请了人民银行合肥中文征信处领导、以及大公国际、中诚信以及联合资信等三家全国性评级公司的评级专家参加。会后,由我行和市经济委分别收集了参会企业的评级意向。
同时,为抓好信用评级结果的落实,我行调查了解了各金融机构的授权授信情况,具体掌握各单位的投信审批权限、利率定价权限等,为下一步切实做好各行的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结合、评级结果与授信挂钩做好准备。近期将重点做好具备较成熟评级条件企业的再动员工作,启动企业和评级公司的评级签约。
三、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仍需各部门支持配合非银行信息采集对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信用信息打破条块分割、实现集中征集、加工、使用,全面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覆盖范围,更影响到企业对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功能的发挥。为此,我行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同时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文持,有关部门也与我行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已将全市个人交纳个人住房公积金以及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数据提供给总行数据库,也成为全国x个向总行数据库报送公积金数据的城市之一。下阶段,我行将借助信用体系建设的契机,做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共享方案。
四、广泛开展征信宣传工作征信宣传是人民银行履行征信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积极配合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我行也力口大了对公众征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20xx年我中支以普及征信知识为目的,将助学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作为突破口,分三个阶段逐步深入、广泛的开展征信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开始前从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入手,分阶段、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以《征信工作简报》、《蚌埠日报.淮河晨刊》的“金融天地”专版为载体,介绍征信知识,以及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进展;开展“信用校园行”活动到财经大学、蚌埠学院散发宣传资料,并完成了x余份征信知识宣传的问卷调查。并进行违约惩戒的警示教育,除散发传单、挂宣传条幅外,还将视频宣传材料放到各高校的校园网中播出。同时,积极借助商业银行和高校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灵活开展各种活动。如,在新生报到之际,与农业银行的助学贷款宣传相结合,推广“守信一生,幸福一生”的宣传主题;配合农行在蚌埠学院发放助学贷款,举办了征信讲座,到场学生三百余人,收效良好。对社会公众,印制了份宣传资料,在“蚌埠信用网”上宣传,并就征信与助学贷款、个人信用数据库正式开通启用两次接受《蚌埠日报》记者的专访,起到了宣传大众的目的。去年我行联合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司法局、蚌埠银监分局,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相关企业单位共家,举办了“推动银企对接,共建信用蚌埠”大型宣传活动,征信宣传也是重要内容之一。现场散发征信宣传资料x余份,分发至各金融网点400x余份,接待公众咨询百余人次。通过深入宣传,提高了人们的信用意识,培育信用文化,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基础和舆论氛围。
自20xx年1月我局成立以来,我们根据全省医保最多跑一次改革经办工作的要求,对照新的事项,对原有的社保经办系统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对镇、村医保可经办事项进行了扩充,对镇村医保经办人员开展了多次培训,确保在镇村两级能够受理或办理的业务应办尽办、高质量办理。目前,镇村两级医保可办服务事项有29项,年均办理业务4万余笔,基本上基层能办的业务都已下沉。
(一)基本情况
1、机构及人员情况。全市19个镇街的便民服务中心均设有医保服务窗口,配备经办人员(综合受理员)至少1名。各村则多以村文书兼任医保业务工作(协理代办员)。
2、经办系统改造情况。20xx年起,根据省里部署政务2.0要求,我市对镇街的医保平台也进行了调整。对镇村反应的需要查询及便于办理的且未列入政务2.0的事项,又进行了扩充,方便镇村医保工作。
3、可经办事项情况。现有政务2.0村镇两级医保服务事项,医保专属村镇平台可办事项9大项。其中,办理16项,受理13项。为规范业务经办,我们对一些涉及到签约撤销、个人待遇隐私等重要业务的办理权限进行了限定。最近一年内(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村镇两级医保服务事项共办理业务4万余笔。
(二)存在的问题
1、数据方面问题。公安部门因数据安全保密需要,自20xx年底起,户籍数据不再与医保系统共享。在基层办理城乡居民医保签约参保时,根据相关参保规定,参保人员必须为参保地户籍等条件,且以户为单位实行整户参保登记。但在实际参保过程中,因无公安数据匹配,工作人员无法批量核查新签约参保人员是否为参保地户籍,造成工作上的诸多不便。问题主要有:
(1)镇(街道)工作人员录入时无法同步校验。如在近期检查中发现,工作人员在给群众办理签约参保城乡居民医保过程中,因无公安数据匹配是否为本地户籍居民,导致非本地户籍居民录入,造成了医保基金的流失。在对20xx年底新签约参保的人员进行抽样核查中,就发现确实存在户籍不符合参保规定的人员录入的情况。
(2)镇(街道)开展医保工作时无法排摸到位。在开展医保动员宣传工作时,只能核查更新已签约需中断的人员,无法排摸未签约的户籍人员,工作难到位。
(3)医保部门难以协同镇(街道)搭建网上签约平台。因无公安数据匹配确定申请人是否为本地户籍居民,不能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签约参保全流程电子化。
存在类似信息共享不全问题的,还有民政部门。目前各镇街仅能通过民政部门发起并上传的“身后一件事”数据来获取人员死亡信息,但信息不齐全,存在遗漏,易造成无法及时中断参保,补助资金流失的状况。
2、人员方面问题。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医保窗口人员普遍工作上有兼职,多为编外人员,稳定性差,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基本上没有医学相关专业的人员。按照医保报销审核要求,业务能力和人员配备上均存在不足,因此,涉及到医保报销等相关业务,各镇街医保窗口只能受理,无法办理。此外,20xx年机构改革前,村里的社保协理代办员每年会有从事城乡养老、城乡医保方面工作的经费补助。但机构改革后,经费就取消了,明显影响到了村级医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系统方面问题。因省政务2.0的接口问题,导致无法与我们本地的医保系统对接,所以目前本地医保系统和政务2.0还是两个分离的独立系统,意味着同一件业务要同时在两个系统都操作一次,非常不便。
(三)下阶段打算
我局将按照台州市局系统集中的统一部署,做好数据归整、核查等各节点的工作要求,并及时做好各延伸经办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一场淬炼和考验,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短板经过反思“假如疫情在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道大考题,既要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又要汲取教训、弥补不足,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意义认识,建立健全决策支持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5月底县卫健委先后赴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部分卫生室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听取各医疗机构的情况汇报,县卫健委基本掌握公共卫生体系的情况。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
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52个,其中:医院8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110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其他18所。卫生机构床位数1067,卫生机构技术人员806人,医师人数412人,注册护士数394人,全科医生数28人。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申报了4个关于提升防疫能力建设项目。
1.县疾控中心大楼
2.县中医医院感染科大楼
3.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大楼
4.县人民医院提升医疗救助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医疗卫生队伍“招人难、留人难”,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在总体数量上不足,而且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同时,受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影响,导致不少学历层次较高、综合能力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动辞职。具体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地处农村,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因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不利于其发挥专业特长,上升空间有限,致使一些医学高等院校毕业生宁愿在发达地区打工,也不愿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身份”。
2.基层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亟待加强。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总体上仍然相对落后。在医疗设备配备方面,一是检验和影像方面配备缺乏,一些疾病的确诊必须到大医院做检查。二是已经配备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在精度上不够。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导致其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结果是,在县级医院,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
三、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规划
(一)多措并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招、引、培、留”工作。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招聘政策上适当放宽条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必要补助;构建卫生人才留住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建设,在薪酬待遇、平台搭建、职业成长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基层人才定向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提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优化人才供给;加强全科医师能力培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工程项目建设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是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枢纽,是担负农村防病治病和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指令性工作的综合性机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现结合的实际,新建防保站14所,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工作用房6-8间,配齐科室办公设备及冷链设备等,每个乡镇建立独立的防保机构,接受县卫健委管理与指导。承担本辖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参与辖区镇村一体化防保工作管理。
2.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改建项目:建设性质内装修改造及防控相关设备购置,改造检验科,建设地点在已开工的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综合大楼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约为600㎡,新建医院信息化及远程会诊系统、全县妇幼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污水处理系统,购置CT、DR、彩超、呼吸机、负压救护车及检验科相关设置等。
3.县智慧医疗能力建设:具体建设项目有:
1)大数据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
2)智慧村医健康扶贫乡村振兴工程大数据体验馆;
3)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
4)中医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系统集成。
4.县(社区)卫生防疫能力建设:按照每个村卫健室配备5万元健康管理和防保设备。
按照区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在第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先后深入到政府相关部门及部分区、乡镇、街村的医疗和防疫保健单位,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等方式,对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并且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一些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应该说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在经历了“非典”之后,这种转变就更为明显,由此也带来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调研情况表明,近年来,区乡镇两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确实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高,并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不断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主要表现为:一是自觉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列入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组织,依法管理,定期督导,抓好落实;
二是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增加了防保人员经费,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
三是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四是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较好地发挥了相关部门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了疾病防控网络。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区进一步健全了区、乡镇、村街三级疾病防控网络,其中区级3家,包括防病站、结防所、妇幼保健院;第二级为各乡镇医院、卫生院共计29家;防保组,共计41家;第三级为村级,全区目前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近500家,具体服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每个自然村分别由乡村医生兼管。在疾病防控网络建设中,我区重点抓了区防病站建设。几年来,区财政先后投入280余万元,对区防病站的基础设施和议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有力提升了防病站的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满足了卫生防病工作的需求。二是加强了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通过严把人员准入关和加大专业培训工作力度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公共卫生队伍的业务素质。对进入区卫生防病站的.人员,要求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相关学历,基层防病业务人员也必须具备相应学历。凡从事防病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200学时以上的专业培训,并经过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三是不断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全区年均完成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40万人次以上,切实加强各类传染病的日常监督检测,HIV初筛年均15000人次人次以上,一些高发传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三)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我区医疗救治体系分为区、乡镇、村街三级。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1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启动实施,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全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区医疗机构有了很大发展,充实了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壮大了人才队伍,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并已经成为全区的医疗救治中心,不仅满足了日常医疗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与治疗的急需。乡镇医院和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分别负责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多数乡镇医院和卫生院都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新了一批诊疗设备,改扩建了部分房屋,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就医环境得到了改善。
(四)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我区于20xx年成立了“xx区卫生监督所”,加强了卫生执法监督力量;
二是不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集中力量开展了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学校食堂、餐饮业、超市、集贸市场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经常性卫生督查。同时,对美容美发、宾馆旅店、娱乐场所的环境质量、用具卫生指标等加强了监督检测;对全区医疗单位的隔离消毒制度和防止院内感染等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了监督检查,有效增强了医疗单位防范医源性感染的责任意识。
二、存在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滞后。主要是防病机构办公用房面积不足,部分乡镇医院和卫生院基本设施设备还有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和预防保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公共卫生队伍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不足,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偏低,基层卫生防保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三)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较为普遍地存在。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要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抓好督查落实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公共卫生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良性工作机制。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宣传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公共卫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教育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和卫生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公共卫生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三个环节,针对人才队伍的现状,采取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有效手段,在全面提高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同时,要严把人员准入关,对进入公共卫生队伍的人员,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从源头上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素质,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工作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提高应对能力。要加快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xx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加强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要继续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防治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切实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乱。
新学年,新气象。在新学期的开始,本部发扬团结务实的工作精神,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目标,以“创精品,求效益”为宗旨,开展形式新颖的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职场,为即将走入职场的同学们提供坚实的后盾。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 学生会纳新工作
举办本部的成员纳新会,招收有责任心的竞选者。
二、 举办职业妆技能大赛。(特色活动)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增强同学们的竞争力,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与实践能力,更好的展现学子的青春风采,也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职业妆的重要性本部特举办职业妆技能大赛,为同学们以后走向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要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各项任务具体细化,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如寻找赞助,联系评委,制作海报,张贴通知等。在举办活动时分配好人员任务,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本次职业妆技能大赛系外国语学院就业服务部举办,参赛选手为曲师大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各位选手通过精彩的表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次大赛丰富了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生张扬的个和青春风貌,我们大力发挥了团结合作精神,让大家见证了曲园学子昂扬的精神和别样的美丽。
为了使职业妆技能大赛办得更加出色,我们借鉴了上一届活动的经验,改进不足。为迎合比赛主题,使大家能够在以后的职场生活中靓丽自信,我们特意请了专业的老师向大家传授专业化妆知识。为了使比赛顺利进行,我们在比赛前做了详尽的规划方案,比赛也按事先安排的流程顺利进行。尽管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活动结束后老师给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不断改进。
除了举办职业妆技能大赛这一活动,我们为迎合外语文化艺术节的需要,与卫生部、心里健康部联合举办了英语模拟面试大赛,该活动以“英文飞扬,逐鹿职场”为主题,旨在引导我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英语学习的热情,同时激励同学们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为将来的就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举办的英语模拟面试大赛是外院第一次举办,此次活动三个部做了充足的筹备工作。为符合活动性质,活动共分为三个职业:英语教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活动分为三个环节:个人风采--小荷才露尖尖角;群策群力--团团结就玲珑面;逐鹿巅峰,映日荷花别样红。第一环节,选手进行自我推销,表现了自己卓越的英语口语水平及个人能力;第二环节,选手团结一致,表现了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及集体意识;第三环节,选手充分地展现了个人的职业技能及良好的个人素质。本次比赛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6名,并为每个职业组中表现最佳的选手颁发最佳职场新手奖,所有获奖选手颁发院级证书。当然,本次活动虽然大体上使人满意,但本次活动我们还是出现了像话筒传递问题、选手上场问题等一系列细节上的差错,我们会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
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学生会新部门,我们在初期有着对工作的一份稚嫩。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认真负责的完成本职工作,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逐渐进步。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龙头和骨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区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服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根据区委关于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以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把北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现代物流中心这一实践载体,围绕如何搞好社区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区社区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了今后城北区社区服务工作的思路。
一、城北区社区服务工作现状
城北区社区服务工作从20xx年9月随着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开始,20xx年初全面展开。几年来,通过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区服务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镇(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参与 的工作运行机制,初步完成了重构服务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社区服务步入了 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总结近年来的社区服务工作, 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对社区服务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作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在人、财、物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下大力气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继出台了《城北区关于开展社区建设的意见》、《城北区城市社区整合实施意见》、《城北区社区建设五年计划》、《城北区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区社区服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使社区服务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加快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办公经费和居委会成员生活补贴,为加强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借助星光计划和再就业服务中心项目,市区两级共投入资金370多万元,建成星光老年活动中心22个、再就业服务中心22个,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和社区办公用房,同时还借助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安置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
二、当前社区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服务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北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预示着我区城市社区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区社区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诸多现实因素制约着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区23个社区居委会中,绝大部分经济实力较弱,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影响了社区服务的大发展。
(二)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近年来加大了投入力度,新建了一批公益性基础设施,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有个别社区借用的办公用房面临拆迁、收回,如光明社区、马坊东社区,重新选址建设办公用房面临较大困难。
(三)居民现实支付能力制约社区服务的发展。尽管存在着广大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普通需求,但多数的居民家庭尚不具备满足这些需求的现实支付能力。大多数城市居民寄希望于社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而在许多有偿服务项目面前则望而却步,从而制约着社区服务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四)服务领域不宽,服务水平不高。由于我区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加之社会中介组织不发达,没有形成综合的服务实体,导致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三、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加强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城区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党在城市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自觉,措施上得力。二是各镇(街道)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工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镇(街道)牵头、社区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城北区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发改、财政、经济、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自己的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将参与支持社区服务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并纳入目标责任。同时,将发展社区服务与招商引资工作结合,形成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合力。三是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将发展社区服务作为本部门工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级、分部门制定社区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社区服务各项工作的落实。镇(街道)要制定本辖区发展社区服务的规划,协调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问题,管理各类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依法有序开展社区服务。四是加强对社区服务的监督。经济局、民政局等部门要推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健康发展。
(三)大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建设。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实现新转变。社区建设的宗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共同改善社区经济和社区文化。同时,完善社区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凡是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通过听证会、协商会、议事会、座谈会、民意调查会等,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畅通居民意愿表达渠道。
(四)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一是建立面向特殊群体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家庭护理、精神安慰、应急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医疗、就业安置、婚姻恋爱、合法权益保障、文化生活;优抚对象的定人定期上门包户服务、辖区内商业网店一条龙服务、逢年过节慰问送温暖活动、子女入托上学就业优先解决;特困家庭的定期救济、包户服务、新增特困家庭的送温暖活动、优惠购买生活必需品、优先安排就业、实施再就业培训;二是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带有便民利民性质的社区服务体系,包括日常生活服务和家务劳动;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和配送、家用电器维修、卫生清理、服装制作拆洗与熨烫、代收公用事业费;绿化面积的维护和扩大、四害治理、环境噪声控制、垃圾袋装与分类、居民楼道及门前环境卫生保护、违章搭建控制、民事纠纷调解、火灾隐患消除、辖区内刑事案件防范、外来人口管理;疾病防范、医疗诊断、病人护理、健康咨询、卫生宣传和防疫;婴幼儿照料、上下学接送、午餐制作与配送、课外看管、假期托管、智力开发、兴趣与特长的培养等;社区生活服务,包括文化、教育、科普、咨询、培训、体育、娱乐、健身。
(五)努力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对社区服务的客观要求。它不仅是社区服务发展的长远目标,而且也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的基本途径。一是培育知名社区服务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出台和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共同投资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发展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等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事业,发展高层次的家政服务业、物业管理、消费娱乐业、商贸流通服务业等社区服务,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服务质量好的知名社区服务企业。二是搭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采取招投标的办法,筛选有资质、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社会中介组织,搭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设立呼叫热线,向社区居民推荐社区服务企业和服务项目。三是重视培育,实现产业化。对那些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内容的服务项目,如托老托幼服务、家政中介服务等,应根据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措施,重点培育,逐步实现实体化,使其成为社区服务业中的分支产业。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制度。要在为各类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提供福利服务的同时,扩大服务对象,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开拓为广大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提供服务的项目,以提高有偿服务的比重。有偿服务制度主要适用于对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所提供的后勤保障服务和对普通居民家庭所提供的便民生活服务。有偿服务获得的利润要尽可能弥补福利服务的资金不足和发展新的社区服务项目,扩大社区服务规模。
(六)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素质。一是选好配强社区居委会成员。采取公开选举等方法,经过民主选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理论、业务、岗位培训,引导和鼓励社区工作者自学科技、文化、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能力;鼓励社区工作者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并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称的给予不同层次的补贴,推动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三是充分发挥社区见习大学生的作用,不断推动社区工作上水平。四是进一步优化、壮大志愿者队伍。为了有效地组织、带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服务,为了使这项工作经常化、系统化,必须优化、状大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在这方面,首先要大力动员吸收中青年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其次要动员吸收文化水平较高的居民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这支队伍的智力结构;再次动员吸收居民中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入志愿者队伍,并在其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总之,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主题、龙头和骨干,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在推进社区建设的实践中,要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要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急居民群众所急、想居民群众所想,办实事,重实效,使居民得到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不仅需要广大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更需要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扎实工作;不仅需要对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无偿服务,更需要探索面向全体居民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有偿服务。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实践,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满足居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才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及其发展。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精神和《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及卫生厅《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为了更好的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更有效地减轻群众负担,随着国家和省、市对卫生事业资金设备的投入,我县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就我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家发改委给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0万元,建设阳峪、峰阳、注泔三所中心卫生院,建成已投入使用。
二、国家发改委给我县25个乡镇卫生院配发医疗设备25个品种,价值300余万元。
三、国家给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0万元,建设乡镇卫生院九所(阳洪、灵源、杨汉、漠西、周城、临平、石牛、关头、梁山),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省卫生厅给我县县医院配发设备5个品种,(多参数监护仪、口导心电图机、万能手术床、高频电刀、除颤监护仪),价值万余元。
五、省卫生厅给我县乾陵卫生院配发救护车1辆,临平中心卫生院配发胃镜1台。
六、省厅为我县415个村级卫生室,每室配发3000元设备,现已逐步配发到位。
七、国债投资270万元,建设8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大杨、大墙、薛录、马连、姜村、王村、长留、梁村)国债资金与灾建资金捆绑使用。
八、灾后重建项目为我县投资7112万元,建设25所乡镇卫生院及县中医院、县妇幼院。项目正在设计及招投标阶段。
九、省厅给我县卫生院救护车四辆,胃镜3台,价值50余万元。
十、省上为标准化村卫生室每室配套资金1万元,我县正在规范建设之中。
卫生单位的设备投入是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使县级医疗单位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改变了就医环境,提高了救治水平,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关爱,是重视民生、惠民的又一举措。
存在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按照每千人拥有3名卫生技术人员的要求,乾县有人口约60万人,应配卫技人员1800余人,现有卫技人员1240人,尚差600余人。
2、由于卫技人员缺乏,配套的一些设备闲置,不能投入使用。
3、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比较严重。
建议: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惠民政策的出台,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如下:
1、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专业人才及大学生到县乡级医疗单位,使县乡两级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2、科技三下乡及对口支援落到实处。
3、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长期培养规划和短期培训相结合。
4、硬件设备的配套要切合实际,并与专业人才结构相结合。
5、村级卫生室应规范建设,严防乱建,应像建设村级党员活动室一样,建设村级卫生室,这样才使国家的资金投入与设备投入为一体。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11月2日至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调研组,先后深入XX区、XX市、XX县和XX县,实地察看了延大附院、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疾控中心以及部分县级医院、预防接种门诊、乡镇(社区)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汇报会等形式,对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加快推进健康延安建设,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增强,有效维护和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筑牢疫情防线。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市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系统高效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疫情防控办公室细化防控措施,严格抓好落实,坚持24小时应急值班值守,确保快速协调处置应急突发疫情。截止11月22日,全市已经连续290天无新发病例。
(二)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市上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支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在全省率先自主开展了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累计投入4亿多元为其配备了四维彩超、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累计投入X万元用于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建成X所规范化卫生院、X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公共卫生科,并为X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体检车;特别是疫情期间为市二院紧急调配和购置X多万元应急医疗设备,完成市疾控中心负压实验室改造工程。全市已建成X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量达到X万人份。
(三)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序开展。一是持续加强传染病防控。开展了艾滋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新型结核病
防治管理模式,市传染病医院已完成对结核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集中收治。二是稳步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全面开展了慢性病管理和监测工作。三是扎实开展免疫规划,认真完成了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疫苗管理和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工作。四是卫生综合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截止XX年X月底,全市共查处案件X起,罚款X万元,规范了医疗秩序,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
(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市上组建了三个医疗集团,有力推进了市域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和优质资源下沉。全市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在县域内救治,80%的大病在市域内救治。二是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日益巩固。市县乡村四级妇幼保健、疾病筛查诊断干预、生命救治等妇幼健康网络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成立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对全市X个急救站,X台急救车辆,进行医疗急救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达到15分钟的国家标准。四是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充分动员群众参与疾病预防、环境整治等社会性活动,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协作不够紧密。存在主体责任不清、信息共享不畅、相互联动不够等现象。二是部分机构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妇幼保健机构服务功能不全,仅能开展孕产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业务;全市仅有5个县区独立设置爱卫办;XX区没有中医医院,安塞区中医医院仍未开展医疗业务。三是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履职不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在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特殊人群和特殊病种的健康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时缺乏有效监督,往往依据报表和纸质档案来判别,导致部分内容不真实,未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真正目的,难以全面承担基层卫生健康一体化管理职责。
(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设备短缺。县(市、区)疾控机构中仅有5所业务用房面积符合建设标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仍不能满足业务需要,缺乏负压转运车辆。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医疗用房短缺,无负压隔离病房,无重症监护室,不能满足传染病患者需求。二是部分县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不规范。只有4所(、吴起、甘泉、洛川)县级医院设有独立的传染病区。延大附院、XX市人民医院等规范化发热门诊尚未建成。三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不同,水平不齐,互联互通程度较低。
(三)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不强。一是监测预警还不够及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守门人”和“吹哨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应急管理不够规范。公共卫生的资源统筹、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保障等配套制度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规范,加上日常应急演练不足,疫情突发时,只能被动应付。三是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足。缺乏应急医护物资储备机构和储备库,新冠疫情防控前期医用物资一度告罄。
(四)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一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占比较低。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中预防医学专业的共X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的X%,全市执业(助理)医师中公共卫生类别的共X人,占全市总数的X%。二是公共卫生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X个县区卫健局一把手全部没有医学背景,县区疾控中心领导班子中有54%的人没有医学背景。三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由于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待遇较同级医疗机构偏低、职称晋级不畅,造成公共卫生人才流失严重、招聘难等现象。村医队伍年龄老化,人员短缺,难以满足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市政府要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夯实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考核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以市县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为疫情监测哨点,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的机制。二是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三是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三)进一步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短板。一是加强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建设。在市、县综合医院设置符合要求的传染病病区和传染病门诊,加大负压实验室、负压救护车、重症监护、隔离病区等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配齐专业的疾控和医疗救护人员。二是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强化发热哨点配置,加强乡镇和社区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等功能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基层防控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健康大数据应用,提升信息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方面的作用发挥。四是加强医疗科技攻关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研发中医药有效治疗技术和药物。
(四)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立足提早精准有效,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药品销售监测、科研发现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二是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以“平战结合、长远规划”为理念,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建设防治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三是建立常态医疗应急物资战略储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保障高效、安全、可控,打造好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机构设置的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结合实际需求,重新核定各类卫生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统筹优化医疗机构内部编制资源配置。二是加大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人才“百千万”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市政府与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医制度,订单定向为全市乡村医疗机构培养特岗全科医师,培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加大公共卫生领域薪酬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专业队伍考核、评价、奖惩机制,落实奖励补贴政策,逐步缩小与同级公立医院之间的薪酬差距,稳步提高工资待遇,确保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稳定。
按照省、市医保局统一部署安排,湖口县积极推进医保事务服务便利化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有关要求,推进了经办服务能力提升,提高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满意度。
一、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
20xx年以来,湖口县按照“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村村有点”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保事务服务网点的全覆盖。县政府成立深化医保改革领导小组,县财政安排17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提升医保经办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到5月30日,县医保事务中心基本完成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畅通了窗口服务、自助服务、电话服务、网厅服务等四条医保服务渠道,实现了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的创新并行。12个乡镇全部建设了医保事务服务站,安排了医保专职工作人员,可以办理20项医保服务事项;150个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医保事务服务点,明确了医保经办工作人员,能够办理和帮办代办16项医保服务事项。拿老百姓自己的话来说,现在的医保很方便,“村民办医保,不用村外跑”。
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
(一)基本情况
20xx年,湖口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6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87万人。在20xx年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基础上,同年与全国全省同期开展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并于当年实现了首例患者省外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极大了方便了患者异地就医。20xx年,全县共办理了6589人次异地就医结算备案登记,其中,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备案登记3496人次,结算报销3496人次,报销金额3280.65万元,涉及26个省市,全国465家定点医院;省内跨市异地就医住院1912人次,结算报销1715.6万元;特慢病门诊就诊803人,报销198.26万元。20xx年省外参保患者到我县就医28人次,费用报销83135.12元;市外省内参保患者到我县就医505人次,报销647909.01元。我县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呈现了备案人数逐月增长,结算成功频次增加,异地结算费用增大的趋势。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改变了过去患者费用报销周期长,垫付资金压力大,个人往返奔波劳累的问题,真正让患者省时、省心、省力、减少资金垫付压力,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参保地经办机构的业务量,并有效杜绝了利用假的发票骗保事件的发生,参保患者及医保经办机构都成为了有利方,达到了双赢。
(二)主要做法
1、将重点医疗机构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与全国及省内其他县市同步实现结算。目前,湖口县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共有2家医院,分别为湖口县人民医院和湖口县中医医院。
2、加强异地联网结算宣传、培训工作。一是以医保经办窗口、协议医疗机构医保窗口等作为宣传主阵地,投放宣传折页,与参保单位及群众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宣传政策,解疑释惑,让群众充分了解此项政策。二是开展医保宣传月活动,在湖口县大市场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合设置宣传点,发放宣传折页及悬挂宣传标语宣传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三是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群众讲清政策要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条件、办理流程,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及时就医诊治和顺利结算。四是及时传达学习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会议精神和先进经验,详细了解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政策规定、基金结算、就诊报销流程等主要内容,同时,积极安排业务人员参加市局组织的“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业务培训会。
3、做好异地就医备案工作。先备案是实现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的前提条件。湖口县按照“放管服”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四类人群无障碍备案。这四类人群包括:一是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也就是退休后在异地定居并迁入户籍的人员;二是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在异地居住生活的人员;三是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用人单位派驻异地工作的人员;四是异地转诊人员,因当地医疗机构诊断不了或者可以诊断,但是治疗水平有限,需要到外省就医的患者。以上四类人群可以向我县经办机构提出备案申请,选择已接入国家异地就医医院,就可在当地持卡就医了,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就医。
4、加快推进电子医保凭证激活应用工作。使用电子医疗凭证就医结算是推进异地患者实现就医直接结算的又一举措。湖口县自20xx年启动电子医疗凭证激活应用工作以来,通过召开专题部署会、电子医疗凭证激活应用推广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等多形式来做好我县电子医保凭证激活工作,截至20xx年6月底,完成电子医保凭证激活人数179867人,全县参保人员激活率达70.43%,位居全市前列,全面提前完成省市下达的激活目标,实现了从“卡时代”迈进“码时代”奠定了基础,为异地患者就医创造了条件。
5、做好异地就医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患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涉及参保地、就医地医保经办机构及其所属省份的异地结算清算中心,就医地医疗机构等诸多单位和个人、诸多环节,存在点多、面广、线长,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导致结算不能完成。针对于此,我县经办人员对在异地发生住院的人员均给予了全程跟踪服务,疏通每一环节,尽最大努力确保患者能够结算。
(三)目前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地医保应用信息系统不统一,各省间及不同统筹地区执行诊疗目录及药品目录、收费价格等均存在差别,致使患者在就医地与在参保地医疗报销补偿存在差异。一线城市直接结算可报销费用明显高于我们中部地区,患者自付比例低,患者更乐意在就医地报销结算,医保统筹基金将会增加支出。
二是个别医疗机构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就医地医疗机构认为异地费用会造成院方资金垫付过大,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增加了医院业务经办量。因此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
三是接入国家异地结算平台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院较少,特别是广东、福建、上海等务工人员流入较多的沿海地区,还不能满足外出务工群众的需要。
(四)意见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解决医保政策不一致导致的报销待遇不统一的问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较低,是影响异地结算的最主要因素和障碍,只有在较高层次上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政策、基金管理、业务流程、信息系统、报销补偿标准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异地结算,消除地区间差异化影响。作为经办机构,同时要注重做好数据统计,即时化解基金支付风险,确保基金收支平衡,不因异地结算人员的增多给基金带来风险。
二是加快异地结算费用清算拨付,强化协议定点医院的考核管理。解决异地就医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异地就医费用清算工作进度,及时将医疗机构垫付的资金拨付到位。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管理制度,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医疗服务与协查监督等内容纳入协议定点医院考核范围,强化对协议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管理。
三是加快改革推进力度,扩大结算范围。加大工作力度,使更多的乡镇、社区医疗机构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让外来务工人员较多较为集中的乡镇、社区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费用,方便群众。
长期以来,我市科技金融工作与苏南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打造创新型城市,科技金融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20xx年,我局在省科技厅的关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陈星副局长牵头,高新处具体负责,通过召开科技金融工作协调会、举办创投与高科技企业对接会、组织银企项目对接座谈会,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关注、支持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主动推进科技金融工作
1、构建科技、金融、担保三方协调机制
为了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局与招商银行扬州分行、扬州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达成科技、银行和担保三方合作协议,创新融资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机制:由我局向银行推荐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或项目,市担保中心对推荐企业进行考察,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并在担保费收取上给予企业优惠。目前,这一政策已经为一批中小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取得了较好成效。
2、邀请专家、领导来举办专题讲座
为我市中小企业、高新企业融资难问题“把脉”、“支招”,帮助科技管理干部学好科技金融知识、用足科技金融政策,我局多次邀请国家、省相关专家来扬举办专题讲座。今年1月,我局专程邀请了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修小平副主任等领导在邗江为我市近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了《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场报告会。
3、管理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为帮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小企业积极争取省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贷款,我局会同市财政局、江苏银行扬州分行建立三方联动合作机制,结合扬州实际情况,制定了《扬州市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工作。20xx年,有49家企业通过省市两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担保获得科技贷款9900万元。同时,我局按照《20xx年度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项目贷后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对65个贷款项目的跟踪管理,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保证所有企业都能按期足额偿还贷款,最大程度地降低专项资金使用风险。
4、大力促进创业投资机构发展
20xx年,我市出台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8631行动计划,鼓励各地设立创投公司。我局积极宣传科技政策、帮助创投企业发现项目、争取上级政策扶持。目前全市已有5家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管理的创投资金总额达到4亿多元,亚威机床、远扬电缆等一批高科技企业获得风投后,企业发展明显加速,正在谋求上市。我局还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创投公司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20xx年,江苏高鼎、华夏创投获“省创投引导资金”支持,获省级拨款90万元。
二、团结协作推进科技金融工作
1、推进银企对接
为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为商业银行发现优质企业和科技项目,我局与市人民银行及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形成联合工作机制,由我局高新处与人民银行货币信贷管理科牵头,定期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银企对接座谈会,扬农化工、牧羊集团、金方圆等高新技术企业各自交流了在技术创新上的做法,介绍了当前科技创新遇到的资金困难,提出了项目融资的需求,每次都当场为企业落实一批项目科技贷款。
2、举办科技金融论坛暨创业投资项目对接活动
20xx年5月,根据省金融办和科技厅的.统一部署,我局配合市金融办联合举办“扬州市首届创业投资论坛”。会上,市金融办邀请了全国26家著名创投机构、中介机构,我局组织了全市80家高新技术企业及4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双方进行了良好的对接。20xx年9月20日,我局组织40多家企业和创投机构参加“20xx年中国(江苏)科技金融论坛暨创业投资项目对接推进会”,对接创投41家,达成合作意向17家。
3、筹建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按照省政府《关于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意见》的要求,我局积极与开发区管委会、市金融办等部门沟通、协调,积极筹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支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市对拟筹建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进行了公开招标,确定发起人为扬州市金海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投标小组,公司营业场所拟设在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拟注册资本为3.8亿元,并已将相关资料报省级部门审批。
4、推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型企业上市工作,作为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我局积极帮助企业上市。一是对重点拟上市企业,积极宣传科技政策,确保企业用足、用好各类科技优惠政策,并根据企业情况,协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二是通过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融资能力,为上市后备企业输送资源。目前,全市已有亚威、杨杰、嘉和等2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全部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科技与资本的无缝对接。
三、科技金融助推科技发展
金融与科技结合,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确定的战略措施,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瓶颈”的现实选择,科技金融工作有力促进了我市各项科技工作跃上新台阶。
20xx年全市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88项,获上级各类科技资金2.14亿元,首次突破了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341.29亿元,同比增长52.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0.6%。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获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589个,位列全省第三,认定省农业科技型企业7家。全年专利申请9985件,同比增幅33.8%,其中发明申请20xx件,增长78.9%;专利授权3790件,增长50.16%。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扬州智能电网特色产业基地”。
我局在主管局的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全县改革、发展、稳定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就业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紧盯任务,狠抓落实,就业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1至8月份工作总结如下:
一、1至8月份就业服务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各项目标完成情况
为了进一步关心弱势群体,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一是通过再就业援助活动、“春风行动”、 “春季就业再就业”专场招聘、再就业培训、优惠政策落实等措施,大力开发就业和再就业岗位。1至8月份,全县新增就业人数1500人,完成市任务的79%;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00人,完成市任务的91%;安置“4050”就业困难对象350人,完成市任务的8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较好地控制在市年初下达的4.3%目标之内。二是充分发挥离京津近,劳务信息灵通,输出渠道畅通等优势,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目前累计劳务输出7500人次,完成市任务的94%;劳务输出真正成为了富民强县的一项支柱产业。三是根据上级相关政策我们采取社区服务、上门宣传和集中办理等形式,免费为5000名下岗失业人员换取就业失业登记证。1至 8月份共有参保失业职工8500人,其中新增扩面120人,未完成市任务。收缴失业保险金250万元,为595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47万元。
(二)、采取重要措施
1、发挥劳动保障平台作用,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今年2月及时召开了劳动保障事务站工作会议,开展了“下基层、摸实情、办实事、促就业”活动,对全县18万城乡劳动力的就业现状、技术特长、就业意愿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并全部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劳动力资源和劳务信息互通共享机制,为全县劳动力的稳定、有序、快速转移创造了条件。
二是深入开展了“春风行动”和“春暖行动”为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县劳动力外出造成的不利影响,抓住春节前后农民工大量返乡及外出的有利时机,出动工作人员1000多人次,免费发放《外出务工须知》、维权手册和用工信息10000多份。组织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一次,为农民工提供了120个工种近20__个就业岗位,有1000余名农民工就近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今年4月又开展“春暖行动”,为农民工和用工单位送服务。
三是积极行动,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抓住县委县政府全力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重点工程多的契机,我局工作人员深入到我县城建正在实施的37个重点项目中,及时与各工程主管部门、施工单位沟通联系,又推荐1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到县城各工地就业。积极组织参加了4月17日在北京举办的全省劳务用工洽谈会,与北京35个用工企业签订意向性劳务输出协议6000人,目前已输出300人。此外,我们大力拓展劳务派遣业务,根据北京、张家口和我县用工企业需要,输出司机、烟草配送、装卸等工种劳务人员530人。
2、采取有效措施,为大中专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和提供就业平台
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为他们实施就业援助和并在广阔的平台上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学以致用”,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我县县委、政府在全县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一是我局XX县总工会共同扶持我县43名特困职工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子女,通过送岗位、小额贷款帮扶和劳务输出等政策,有效的安置了他们就业。
二是挖掘岗位促使各类企业招聘大中专毕业生。英联马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发酵等专业大学生60余名;张北运达风电招聘相关专业大学生100名;将在我县落户的全国著名企业“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我局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电气焊、电工以及机电一体化 专业大中专生150余名;由XX市对口援建的我县蔬菜城也在我县招聘大学生100名。三是为37名当年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发放失业补助金。辅助24名初、高中“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毕业生免费就读技工学校。
3、强化培训职能,努力提高劳动者适应工作能力。
一是针对京津市场冬季缺少燃油燃气司炉工的情况,主动与京津两市热力公司联系争取用工指标,并与北京XX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今年4月份联合培训司炉工102人。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二是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城镇失业人员的创业培训。今年又举办了一期创业培训班,培训下岗失业等人员350余名,有效的和小额担保贷款结合起来,扶持下岗失业等人员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三是和农广校一起利用流动直通车,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宣讲各种种、养植技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4、加大对困难群体援助力度。为抓好就业服务,切实做好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工作,我局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进行认定和登记造册,对确有困难的人员根据其就业愿望、职业技能、身体素质、生活状况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援助计划,实行重点援助,及时把上级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送到下岗失业人员手中。目前已为三中、职业技术学校、市容市貌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安排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400名,其中安置特困职工和零就业家庭100人;及时协助破产改制企业土畜产、帽厂、粮食以及永春皮件厂补缴失业保险金130万元,使120余名失业人员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
5、积极用好再就业资金,真诚服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是推进工作的保障。今年年以来通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1至8月份上级部门拨付我县就业专项补助资金 819 万元;截止目前已支出再就业资金215万元,其中公益性岗位补贴42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基金15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23万元。9至12月份将对20__名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预计支出社会保险返补贴580万元;对400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支出200万元,支出贷款贴息40万元;支出培训补贴20万元。以上各项总计支出1055万元,目前还需缺口资金236万元。
6、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自主创业人员铺设创业之路。为进一步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我局大力实施了“全民创业促就业”工程。
一是构建创业平台,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今年7月,我局为满足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成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人力资源大厅专门划分出创业指导中心办公区,设置了“招生报名咨询、项目征集推介、企业开业指导、培训事项办理、创业跟踪服务、创业成果展示”等六个咨询服务窗口,形成了“一条龙”、“一站式”的服务创业指导平台。
二是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充分利用我局下属企业劳动商厦、工业品市场、丽华宾馆以及我县劳通驾校、安仕超服装有限公司等积极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在市场营销、餐饮服务、汽车驾驶、服装、电气焊、维修等专业有所突破,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期和优惠政策,帮助其提高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增强创业积极性。
三是积极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资金,及时对创业者实施援助。我局已向省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申请担保资金,目前已到位担保资金240万元,贴息资金15万元,已为 360名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转业退伍军人自主创业实施小额担保贷款720万元,帮助他们实现创业。
四是树立创业典型,激发创业者创业热情。我们整理出版了《XX县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事迹选录》,免费发放给创业者,激发大家的创业热情;同时,经过我们在创业者中收集,以创业促就业为主题的《怒放的生命》一书正在编辑整理,再现创业者的真实生活和创业历程,营造创业氛围,点燃创业者的激情。
二、今后的工作安排
1、做好开展迎国庆就业援助进家入户专项活动。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切实做好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是做好就业工作。一是托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组织人员开展入户家访工作,对未就业的困难对象进行确认登记,掌握最新就业需求动态情况;二是及时为各类求职人员提供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和相关就业服务,对其中具备条件能落实就业岗位的,全力帮助其实现就业。
2 、针对旱情,积极实施培训,及时组织劳务输出,促进打工经济的发展。我局按照县委政府的文件精神,于八月下旬派人到京、津、石家庄、内蒙等地40家用工企业落实岗位3000个,把这些岗位整理编印成册,把15000份劳务信息,20000余份农民进城就业指南发至全县行政村。还准备把有外出就业愿望的人组织起来,免费培训为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充电。已派两名工作人员进驻两面井村和玉狗梁村,认真调查核实受灾人数,并将有意接受培训和外出务工农民组织起来,向他们传递劳务信息、宣传务工政策,充分实现广大农民在大旱之年“减产不减收”,进一步促进“打工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使农民工输得出,更能留得住,进行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一方面,使外出打工者和在家务农者认识到劳动致富光荣,外出务工也光荣,从而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和要求外出务功的自觉性;一方面可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补贴农民,使农民及早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能,从而提高外出务工的稳定性。我局将于近期再次举办“燃油燃气”司炉工培训,为京津供暖市场储备人才。
3、再接再厉,再掀创业促就业的新高潮
我们虽然做了些工作,但离上级部门要求相差很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倍加努力,紧紧围绕我县“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制定相应扶持政策,鼓励创业者进入国家和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和信息服务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型、贸易促进型以及社区服务型、建设劳务型等产业或行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领域,重点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劳动者创业人数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形成了以创业带的政策体系,是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创业。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xx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市卫生局推进全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正在实施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项目,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基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城市、农村居民提供统一、科学、规范、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1654”发展战略,即建立一个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六个县级数据中心,形成“一总六分”的信息化建设构架,开展五项业务应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服务网络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构建纵横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健康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互联互通,区域共享,实现全市卫生信息资源集中规划和统一管理。
二、阶段目标。
(一)20xx年6月30日前,扩展完善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搭建6个县级数据中心,在全市范围启用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二)20xx年6月30日前,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20xx年底,城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50%以上。
(三)20xx年底前,全市实现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管理、糖尿病管理、高血压管理、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病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管理、免疫规划九项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
(四)20xx年6月30日前,扩展平台功能,开展双向转诊、在线培训、绩效考核、信息发布、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等试点建设。
(五)20xx年底前,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通过多系统集成,功能扩展,接口开发,建立统一的集成交换标准和机制,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与新农合系统、集中式乡镇卫生院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等现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形成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应用于一体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信息平台。
三、实施范围。
全市六县(市、区)。
四、近期工作任务及职责分工。
(一)市卫生局。
负责全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设计规划、安排部署、培训、督导与考核;负责在省卫生厅的支持和指导下,联合省、市、县信息技术人员对各县(市、区)数据中心搭建、系统安装、调试、升级和维护进行协助和指导。
1、成立德阳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行政协调组和技术专家组,成员组成如下:
(1)行政协调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行政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组织专家对各县(市、区)、各市直单位上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评审;依据国家统一数据标准和业务规范,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培训、指导、评估和考核。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兼任。
(2)技术专家组。
组长:XX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
成员:
特邀专家:
1、专家组主要负责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进行审议;对各地各单位上报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评审;参与全市重大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研发、培训、指导和考核等。办公室设在XX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兼任。
2、开展应用培训(20xx年3至4月)
市卫生信息中心在省卫生信息中心的指导、支持下,组织开展对各县(市、区)系统应用培训,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到各县(市、区)开展现场指导;XX市卫生局负责承担具体培训任务和技术支持。
3、开展督导检查(20xx年6至11月)
市卫生局组织开展对各县(市、区)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用情况督导,确保系统使用的规范性、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顺利完成今年医改目标规范化电子建档任务,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4、完善市级管理平台(20xx年12月底前)
在现有的德阳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搭建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和区域协同平台,逐步实现对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统一管理。
(二)各县(市、区)卫生局。
负责本地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和督导考核;建设县级数据中心及运行网络环境(网络带宽、服务器、交换机、安全设备),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备移动数字处理机;在省、市技术人员指导下,负责对县级数据中心进行搭建、管理、维护和升级等;开展辖区内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
1、建立工作机构(20xx年3月)
各县(市、区)成立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落实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科室和人员。按照省、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安排和要求,争取政策和经费保障,积极推进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工作。
2、制定工作规划和方案(20xx年3月)
各县(市、区)卫生局在省、市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框架下,根据各地信息化建设现状,制定本地区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3、配备系统所需软硬件(20xx年3至4月)
各县(市、区)卫生局对照新系统启用要求,着手配备完善相关设备、设施,保证区域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尽早启用。
4、组织开展培训(20xx年3至4月)
各县(市、区)组织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区域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中培训,并组织分级培训和指导。
5、安装调试系统上线(20xx年4至6月)
各县(市、区)启用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将原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纸质数据录入新系统,实现统一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县卫计局的坚强领导下,我院按照公益办院的宗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得到较快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下面,我将中心卫生院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镇位于x县东南部,版土面积x平方公里,辖x个村和x社区,总人口x万。中心卫生院始建于x年,占地面积x㎡,业务用房面积x8㎡,担负着全镇人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周边四个乡镇的部分医疗急救服务。现有职工91人,开设病床x张,年出院x人次,门诊xx人次。打造了完备的现代化医疗信息系统、远程会诊平台,具备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能力。全镇下辖x家村卫生室,在编村医50人。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础建设卓有成效
我院于x年新建了行管公卫综合楼,x年又耗资x对业务综合楼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与装修,住院部分科设置,达到“四化”标准,病人诊疗更加舒适方便。分年度对全镇x家村卫生室进行了优化建设,均达到了“五化”标准,卫生室服务环境大为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我院通过“外引内修”,不断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夯实发展内涵。一是加强人才引进,近三年共引进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9名,为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增添了强大动力。二是与上级医院签订人员培训协议,三年来选送31人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214人参加市县级短期培训。每年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授课10余次,每月均请上级专家来院指导手术、会诊。三是强化院内培训。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每年组织院内培训30余场次,举办技能操作竞赛、业务技能考核不低于4场次,不断强化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三)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完善质控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对全院各科室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对日常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全面贯彻落实18项医疗核心制度,不断优化就诊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近几年无医疗事故和大的医患纠纷发生。二是强化急诊急救,护佑生命安全。加强院前急救和急诊工作的管理,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对急、危重病人畅通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120”年接诊病人xx人,急危重转诊xx人,未发生因急诊急救处置不力而引起的矛盾纠纷。三是加强特色专科建设。今年在“国医堂”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了中医康复理疗科病区,形成了以中医药适宜技术和现代康复理疗相结合的特色诊疗科室;成立了烧伤治疗专科,填补了区域空白,社会反响良好。
(四)惠民政策有效落实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覆盖。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治未病”意识,规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实施健康管理,打造健康小屋,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与危害,不断提高全人群的健康水平。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专人负责药品网上采购,基本药物使用率100%,运行已经走入正轨。三是严格执行医保政策,提高参保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近三年,全镇参保率均在99%以上,三年来共为群众报销医疗费用1427.2万元,惠及群众7.9万人次。四是是开展保障基本医疗服务改革试点,自20__年x月x日起实行按床日定额付费,通过控制药品、耗材、辅助检查费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呈现出“三下降一提高”(例均费用下降、例均床日下降、患者例均自付费用下降,实际报销比例提高)的良好局面。
(五)医院文化引领发展
我院始终把建设自己的医院文化,打造“区域诊疗中心”作为“内功”来修炼。确定了院训、院徽,愿景,创办了院报,目前已发行48期,开通了医院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了与辖区群众沟通的桥梁。通过经常性举办演讲竞赛、文体比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和事业成就感,凝集人心,积聚合力,增强了干部职工团结协作、争先创优意识,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六)健康扶贫精准有效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对象慢性病门诊免费医疗工作。对贫困对象身患高血压、糖尿病需长期服药的逐人建立台帐,免费发放日常治疗药品,进村入户开展健康体检,为贫困对象提供了健康保障。二是全面落实我县健康扶贫“三提三免三兜底”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切实解决贫困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开展结对帮扶助力脱贫。经常性深入挂点扶贫村,开展入户调查走访,帮助完成帮扶工作计划,为贫困居民提供医疗援助和健康保障,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医疗业务发展不匹配,服务能力提升遭遇瓶颈。现有业务综合楼建于xx年,使用已达30年,且多次维修改造,已成危房;上级编制床位数仅64张,实际开放床位146张,仍时常需要加床,病区负荷已达极限。
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同时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是基层医疗队伍人才不足。因基层医院和县直医疗机构待遇相差较大,县级绩效工资为基准线的1.6~1.8倍,乡镇卫生院才1.2倍,目前医院仍有临聘人员54人,编制无法解决,人员经费不足,高水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基本每月都有流动人员,致使医院服务能力萎缩。同进村医养老保障问题未解决,导致老村医退不出,新培养的村医安置不了,村级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三是医疗设施设备落后。特别是缺乏CT等大型诊疗设备,每年有大量患者因不能明确诊断赴上级医院诊治,加重患者就医负担,贻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四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跟不上发展需求。现在医院执行的还是20__年出台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标准,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现阶段医院配置标准和社会发展现状不一致,也不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围绕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加快提升金融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金融改革创新工作不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改革任务
在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工作方面,以打造规模最大的现代创新资本产业园,建设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集聚发展,建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力争“十三五”末,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超5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50亿元,形成金融创新资本发展的区域优势。
二、改革主要成果
1.创投股投企业成批引进。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建设、积极招商、服务提升等举措,目前,区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已达33家,注册资本24.4亿元,管理资金规模34.4亿元,管理资金规模全市领先。
2.投融资体系逐步健全。成立了首家天使投资基金—毅达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注册资本1.1亿元,由区政府和高科技投资集团共同出资,初步构建起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的系统性、全方位的投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阶段的企业对不同类型投资资金的需求。与股份公司合作设立科技金融服务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它能有效整合政府、信托、银行机构、风险投资及担保机构等资源,为范围内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轻资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咨询等各项金融服务,成为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同时,网络金融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城市建设基金等系列新型金融业态和产品,构建较为完整的'立体金融服务体系。
3.政府引导基金杠杆效应。区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后,对创投机构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一批资金实力雄厚、运作团队精干、创投业绩突出的知名创投企业已与我区对接洽谈合作。近三年来,出资1.2亿元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成立创业投资和科技金融服务公司5家,注册资本4.2亿元。正在推进与泰国正大集团洽谈合作设立正大凯盛农业产业基金,总规模20000万元人民币,一期10000万元人民币,政府和正大农业母基金分别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
4.投资服务资金初具规模。近年来,已有近20家企业累计引进股权投资资金3.2亿元,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提升了企业规范运作水平,带动企业实现跳跃式发展。企业在接受股权投资后,相继进入新三板挂牌运作轨道。20xx年,科技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现金流、雏鹰融、企益融、电商融等投贷联动服务资金已达4.3亿元,其中服务18家企业1.38亿元,有力扶持了我区企业发展壮大。省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专业创业投资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亿元,所投资的20多家企业中,已有8家成功发行上市,绝大多数项目都实现了资本的快速增值。
三、具体改革创新举措
(一)政府积极引导、目标制订先行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通过制定《关于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区科技金融发展方案》、《金融工作考核奖励办法》、《镇区园目标考核实施意见》等,将金融工作改革任务、信贷投放、创业投资、企业上市等工作纳入金融业、部门和镇区园年度考核工作目标,引导增加区域信贷投放,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二)推进平台建设,加大招金引银
在率先成立投资机构集聚平台。20xx年5月,区创业投资中心揭牌正式投入运行,张国华市长亲临现场揭牌。创投中心以打造规模最大的现代创新资本产业园,建设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与南京等地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股权投资体系。目前,创投中心已入驻3家科技金融服务公司、18家创业投资机构和18家私募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32亿元。
(三)健全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引导
20xx年,相继研究出台了《区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区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合作创业投资机构评审办法》、《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激励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鼓励股权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入驻创投中心的企业享受多方面扶持政策,其中主要有:
(1)创投或股投企业,享受50万元一次性启动资金补贴;管理公司,享受20万元一次性启动资金补贴。
(2)入驻房租第一年全免,第二年补贴一半;管理公司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在10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给予2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
(3)投资区初创期科技企业的,经认定可按其实际投资额的3%给予风险补偿,最高补助额为300万元;投资不成功导致清算或减值退出而形成实际投资损失的,可再按其实际投资额的1%给予风险补助,最高补助额为100万元。风险补助不足弥补,可再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风险补助。
(4)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1亿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原则,主要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从而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
(四)举办招商对接,加大招金引银
广泛寻求与深圳等地知名投资机构合作,促进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向创业投资中心集聚。积极开展孵化园科技项目、全区优质企业与创投、券商等金融服务机构的融资对接活动,举行多种形式的系列路演活动,促进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育与成长。在市区首先推介“创业融资服务平台”网页,引导投融资企业在该平台发布股权融资需求、重要动态发展信息,为企业家讲解私募股权投资的理论和实务,指导企业如何获得私募股权投资。在等地举办金融招商推介会,邀请北京、深圳等地知名的银行、投资、租赁、资管、证券等金融业参加,推介会上区内拟上市企业作企业路演,投资机构、券商与其对接,取得良好成效。
(五)发展新型金融、创新金融产品
鼓励发展新型金融行业。发挥政府创投和产业引导基金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稳妥发展众筹、互联网金融、金融服务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宽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已设立3家科技金融服务公司、2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设立政府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转贷基金等产品,建立“银行+政府+创投+担保+企业”业务合作模式,推进创投公司和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发行“投贷保”等多元化、个性化投贷联动产品,做大投贷担联动产品规模,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特性、不同创新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我县金融工作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力度,充分发挥金融促推器作用,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xx年,全县金融运行平稳,支持力度再创历史新高。现将我县金融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金融运行情况
(一)金融运行相对平稳,信贷规模持续扩大。20xx年,根据市政府下达我县的信贷增量计划,及时将任务分解到各金融机构,按月考核,按季调度,全县金融运行保持良好态势。20xx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09769万元,比年初增加188470万元,增幅22.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3009万元,比年初增加122870元,人均储蓄存款超过5000元。各项贷款余额403018万元,比年初增加83708万元,增幅为26.22%。存贷比例39.9%,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比例44.4%。20xx年各金融机构贷款累计发放52.62亿元,比去年增加8.3亿元。其中,县信用联社贷款余额21.79亿元,较年初增加2.36亿元,增幅12.13%,支农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增强。
(二)银企对接工作扎实推进,信贷投放扩大。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千方百计争项目,紧跟项目不放松,不断加大支持规模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落实市政府银企对接项目,提高履约率。20xx年至今,共参与银企对接会5次,与8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签约金1.5亿元,并且全部履约。各金融机构在完善原有信贷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特色,积极拓宽工作思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丰富信贷产品,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如在扶植特色农业方面,支持了马集镇马铃薯种植、篱笆镇花生收购加工、范集反季节蔬菜大棚建设、小涧镇双孢菇种植等,带动农户积极创业;为加大对汽车改装支持力度,建设银行开展了网络承兑汇票业务,减少了创业资本运作成本。
20xx年,县城投公司与农发行合作,争取贷款规模4.2亿元,支持了城南新区基础设施、三个安臵小区、涡河三桥等项目建设,现已累计发放3.8亿元。县农发行累计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1.6亿元,较年初增加12530万元;发放县域城镇建设中长期贷款1.6亿元,较年初增加13450万元;向占元面粉公司发放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短期贷款20xx万元;发放棉花准政策贷款3500万元。县信用联社累计对企业投放贷款40.77亿元。为解决单笔贷款不能超过资本金一定比例的限制,5月份,县信用联社与涡阳、太和等9家联社合作,帮助东升公司成功申请银团贷款6000万元;12月份,县信用联社与涡阳、利辛2家联社合作,帮助兆鑫汽车集团成功申请银团贷款3000万元。通过组织银团贷款,解决了企业因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购原材料及流动资金不足等造成的资金缺口,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人民银行利用与县发改委建立项目推介联席会制度,定期向各金融机构推介项目,以便银行提前介入。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利用营业网点多的优势,大力支持农村合作社、种养殖示范户发展,促进了“三农”经济增长。
(三)银政合作良好,金融经济共同发展。定期召开各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加强督查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金融机构发展遇到的问题。加大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力度,县政府对支持力度较大、服务效率高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提高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热情。加强与上级银行、联社的沟通联系,跑市进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支持。积极推进县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工作,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调度机制,逐步解决联社存款不足、土地确权、不良贷款清收等问题,确保尽快组建成功。淮南通商银行来蒙筹建村镇银行,目前正在商洽、选址过程中。徽商银行的选址问题基本解决,我们将积极为徽商银行蒙城支行的设立搞好服务。
(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取得新进展。20xx年,完成夏季作物大豆、玉米、棉花、水稻4种作物投保172.74万亩,完成冬季小麦投保176.1万亩,完成能繁母猪投保59981头。累计赔付2503.05万元,所有赔款均借助财政“一卡通”平台打卡发放到户。其中,完成能繁母猪查勘1982头,已决赔款233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村发展的“保护伞”、农业增效的“安全网”、农民增收的“护身符”,对于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户防灾抗灾能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几点做法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协调服务,指导协调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拓展金融产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信贷投放的力度,为支持我县地方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
(一)完善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相关政策。结合我县的实际,先后制定了《蒙城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蒙城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蒙城县规模工业经济发展及全民创业服务平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开展好金融工作奠定了的基础。
(二)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xx〕21号)文件精神,我县着力改善金融服务,及时做好农村信用社地营业税减免工作。
(三)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步伐。目前,我县拥有2家小额贷款公司,分别是恒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汇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近期我县将再成立2家小额贷款公司。
(四)支持发展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在推动和服务中小企业、三农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县振兴担保公司积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铺路搭桥。目前,振兴担保公司已与农行、农发行、中行和信用联社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贷款担保业务,有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和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促进了企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20xx年上半年,为我县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联社等6家银行,向上级申报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奖励项目资金562万元。并积极申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融资项目,为我县城乡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六)缩短房产证和土地证抵押贷款的时限。自今年9月起,房产、土地部门办理房产证抵押贷款和土地证抵押贷款办证时间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缩短为随到随办。
(七)强化对招商引资企业的服务理念,简化贷款手续。对开发区内未取得房产证、土地证的企业,根据企业设备评估以及购地、建筑安装的实际成本,由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后到金融机构办理贷款。
(八)创新自身特色的助推“小、个、农”发展之路。我县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急需办理贷款的,可以通过亲戚、朋友等关系用财政统发的工资卡进行担保,每人可担保办理贷款5万元,今年我县已经办理个人工资卡抵押小额担保贷款3069万元。另外,我县的邮储银行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小额贷款“不需抵押,最快三天”,解决了客户短期、小额资金需求时急要钱、怕麻烦的心理特点;个人商务贷款“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手续简便,放款快捷”,满足了个人体工商户、小企业主生产经营或临时资金周转的需要。
(九)开展重点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试点。为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我县在建设银行试点运行“中小企业助保金”业务。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金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市政府的要求和兄弟县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信贷投放不足,信贷投放不平衡。各金融机构虽然推出了新的信贷品种,但从总量上仍然较少,不能满足不同经济类型企业或创业人群的需要,仍需进一步拓宽信贷空间。二是中小企业信贷投放较低。由于申贷企业由于有效资产抵押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评级较低的因素,导致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较低。
四、下步打算
(一)多措并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金融联席会和项目推介联席会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行应收账抵押、仓储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等贷款品种,加大信贷投放。进一步加强银企、银政合作,搭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金融机构沟通平台,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或信贷项目推介会,对于成长性好的项目积极推介给金融部门,争取金融机构授信。
(二)完善机制,注重实效。以新增财政存款为条件,对开办的银行给予政策鼓励,并建立有效的贷款损失补偿机制,解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创新小额贷款发放机制,建立有效的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制定鼓励政策,调动银行主动参与小额贷款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小额贷款工作更进一步发展。积极探索新机制,保证小额贷款工作持久开展,并将小额贷款工作与科技发展、创业贷款结合起来,使小额贷款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三)优化环境,服务发展。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信用蒙城,为金融部门融资搭建平台。开展信用社区、信用小企业评选,搭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金融信息资源,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形成信息交流机制;加强网站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实现信息共享,为金融业发展服务,使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高全县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规范经营,诚实守信,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为银行提供必要的基础材料。主动了解银行授信政策,尽力完善贷款手续,争取银行的贷款支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努力成为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
(四)加强监管,破除瓶颈。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组建或参股担保公司,积极创造条件,协调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放大担保倍数。加强对现有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和指导,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经营,逐步壮大资本实力,促进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对接,解决融资困难和资金有限问题,减少贷款风险,争取为更多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农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奉行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 ”和“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市人大常委会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截至 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x家,医疗机构床位总数x张(其中重症医学科床位X 张),医疗卫生人员总数x人(其中卫技人员x人);按户籍人口测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x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 人,每千人口床位x张。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1.71 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170.08/10 万,孕产妇死亡率3.17/10 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X‰,婴儿死亡率 X‰,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医疗卫生战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受住了空前严峻的考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
(一)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设立乡镇卫生院x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X 家,村卫生室x家,“20 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投入流动社区卫生服务车 X辆,偏远山区、海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医”。坚持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模式优化。率全省之先建成x个县域医共体,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全覆盖, 市医共体省级试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区在医共体建设中探索慢病分级诊疗试点等特色做法,获国家、省两级卫健委领导点赞;苍南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与辖区 4 个医共体的一次性谈判、集体签约,得到省政府 副省长批示肯定。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年基层基本建设投入x亿元,新改扩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x家,改造提升村卫生计生室 X个。全省首推“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组建队伍x支,建立基层健康管理服务基地x个、服务点x个,完成x万户低收入农户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签约服务率达X%,其中十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 X%。推进 -全科医生培养合作项目,每万户籍人口全科医生数同比提高X%。全市累计招录定向培养基层医生x人,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现场会在 召开。探索开展慢病医防融合试点,基层糖尿病防治项目通过全国唯一专项评估。 年,全市县域就诊率平均增幅达 X%,基层就诊率达 X%,居全省前列。
(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持续提升。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覆盖近x家医疗机构,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全市x家疾控机构均建有 PCR 实验室,市疾控中心检验能力始终排在全省前列。实施智慧预防接种服务,研发医疗机构产院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县级疾控系统疫苗出入库追溯全覆盖,实现流程更便捷、接种更安全、信息更透明。传染病控制成效明显,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未发生因防控不力导致的甲、乙类暴发疫情,经受住了登革热、新冠肺炎等疫情的严峻考验。慢性病防控效果显著,省级慢病示范县创建实现x个县(市、区)全覆盖,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x个。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生“明眸皓齿”工程,打造儿童青少年近视和龋齿综合防控的 样板。职业健康管理不断加强,启动实施尘肺病攻坚行动,在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重点行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重点职业病监测与风险评估县级开展率均达 100%。
(三)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全面加强。院前急救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急救站点增至x个,其中市区x个;抢救监护型救护车增至x辆(其中负压救护车增至x辆),达到每x万人配备 1 辆救护车的标准;将 区纳入 120 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四个区急救站点x统一调度;院前急救的市区平均反应时间为X分,相比15分钟的国家标准提速3.38分钟,各县市均低于15分钟。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加强,11个县(市、区)创成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创成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县1 个,启动浙南卫生应急保障基地建设,探索形成海陆空立体式快速救援模式。血液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献血服务点增加到x个, 年无偿献血首超十万人次,血液采集人次增速领跑全省,临床供血总量稳居全省首位,血液酶免检测覆盖率和血液核酸检测覆盖率达 100%。持续升级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推进临床精准输血和科学合理用血。
(四)卫生综合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全行业综合监管格局,市本级建成“智慧卫监”平台,深入开展医疗乱象整顿、公共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和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切实规范医疗秩序,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年,共出动执法人员x万人次,监督检查各类机构x万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x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高频次的执法巡查,执法巡查力度、行政处罚力度及问题检出率均居全省前列。
(五)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妇女“两癌”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孕产妇、婴儿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位稳定。精神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 X%,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养医签约”的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x家,开设床位 X张,设置医疗康复护理型床位x张,每千名老人医疗康复护理床位达x张,打造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获批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启动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获得感和健康水平。
(六)医疗卫生服务质效大幅提高。医学高峰建设加快推进,启动实施区域标志性医学中心、品牌学科建设和市直医院人才学科双倍增行动,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获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入选 省十大医学重点培育专科;医大附一医呼吸介入科获省级重点实验室,另有x个专业入选省级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高血压专病华东中心落户 ;全市x家医院科技影响力进全国x强,X个临床专科进全国x强,社会办医活力持续释放,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全市共培养国务院特殊津贴x人,引进“国千”“国万”“省千”“省万”等高层次人才x人, 医大李校堃校长成为第一位本土产生的中国工程院生命健康方向院士。加快融入“长三角”,建立合作专科x个,名医(院士)工作室x个,与 大学就共建医工结合 研究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挂牌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年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同比提高 X%,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同比降低x元。智慧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市级医院高峰排队平均时间x分钟,县级医院排队平均时间 2.46 分钟,门诊和病房智慧结算率分别达 X%、X%;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检验检查互通,获国家健康惠民优秀案例;启动 5G 云诊疗平台建设,创新智慧医疗新模式,群众看病就医更舒心、更便捷。
康 (七)健康 共建共享加速形成。探索健康影响评价试点, 区被国家卫健委列为第三批全国健康促进区试点名单,瑞安、乐清等地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县(市、区)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健康教育“百千万”
工程和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提高群众健康知晓率和参与度, 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 X%,同比提高X个百分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市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综合评估,X 个县巩固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审,省级卫生乡镇实现x个乡镇全覆盖。深入实施“五五健康基础工程”,打造各类健康场所、健康元素,全市确定健康县城试点x个、健康乡镇试点x个、健康村(社区)试点x个、健康单位试点x个、健康家庭x户、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x家、银牌学校x家,创成省健康促进医院X 家、市健康促进医院x家。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作,提高病媒生物控制水平,市区通过 C 级确认,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疫情应对中,我市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坚决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全市医疗资源总量逐年提高,但人均资源配置不足,区域医疗布局不够均衡,尤其是基层薄弱问题更为突出。截至 年底,全市共有床位数x张,千人床位数x张,按全省平均x张测算,床位数缺口x张,主要是传染病、精神病、妇女儿童等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床位配置存在较大缺口。现有综合医院、中医院感染病区专业设施与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尚不能在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时快速改造成“平战结合”的感染病房,隔离病房、负压病房的数量储备还不充足;部分县级医院发热门诊建设亟待加强。
二是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直被视为公共卫生的“守门人”,承担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在防范重大疫情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仅作为技术指导机构,没有发布疫情数据和部署防控措施等行政权力,“吹哨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不充分,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方面相对薄弱,造成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引才留才难。
三是医防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医防融合还有很大空间,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相互联动还不够紧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设置传染病诊室、缺乏传染病专业培训,对传染病的早期辨识和筛查能力不足。院前急救体系与重大疫情防控需求还有差距,负压救护车的数量(疫情初期仅 6辆,现增至 19 辆)无法满足病人转运尤其是确诊病人转运的需求。实验室检测能力亟待加强,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筛查需求。
四是药物器械应急保障体系亟待建立。面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日常医疗物资储备并不能满足应急需求,保持应对疫情的生产能力尤为重要,而我市药物器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这次疫情应对中,医疗物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在应急医疗物资生产、储备、采购、物流、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供应体系。
三、下步工作安排
目前,我市已启动 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创新,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推动重大政策创新、重大改革落地、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__ 年建成与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挑战相匹配、与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覆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基层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院前急救保障、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应急医疗求助、应急物资保障“六大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浙南地区公共卫生高地。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各级政府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进一步完善指挥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在市疾控中心设立市级公共卫生研究院,搭建公共卫生高层次研究平台,提升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参谋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健全不同级别和规模事件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依法明确应急响应的主体、等级、程序和方式,形成分级分层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
二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系统,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布局。优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行为、物流和气候等特征分析与疫情追踪,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区域、高发季节和高风险人群。各级疾控机构依法、独立、准确、及时发布疾病风险提示和预警信息。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更好发挥医疗机构疫情“吹哨人”的作用。
三是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综合应急、卫生健康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推进长三角、市际公共卫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时会商和战时会战机制。坚持把城乡社区作为防控工作的最前线,落实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公共卫生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机制,推动专职网格员、社区全科医生、基层公安民警、社区干部等多方联动,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筑牢公共卫生基层治理体系。推进疫情、舆情、社情综合管控,统筹防风险、战疫情和保稳定各项工作。
( 二)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持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县域医共体框架下的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到 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省级标准最低水平以上,20__ 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设康复护理床位的...
公共卫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深入贯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监督议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提升我市卫生健康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第六十三次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重点内容、具体步骤和工作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余红艺主任就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立法、监督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我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深化监督工作“十步法”,深入组织开展系列调研:一是“学”,市人大常委会举办专题法制讲座,邀请省卫健委副主任夏时畅作关于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辅导报告。二是“听”,召开专题汇报会,听取市卫健、编办、发改、财政、医保、教育等 11 个部门相关工作情况的汇报。三是“谈”,召开由区县(市)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负责人、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参加的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四是“察”,常委会组建三个视察组,胡军、戎雪海、王建社副主任带领部分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分赴海曙、镇海和江北等地开展实地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五是“征”,6月 18 日至 22 日,我委与甬派合作,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内容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投票的“派粉”达 141070 名,社会反响热烈。六是“商”,梳理调研收集的情况及外地做法经验,与市卫健、编办、财政、教育等部门进行专门对接,共商工作举措。七是“协”,委托 10 个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协作调研并收集调研报告,指导市人大代表卫生专业小组开展专题调研,还与公共卫生专家进行交流研讨。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统筹安排、循序推进,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面、提质、增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不断推进。我委与甬派联合网上问卷调查显示,有 87.3%的参与投票者认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体上较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级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统一调度指挥下,全面筑牢疫情防线,依法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阶段性打赢了防控阻击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经受了一次重大检验。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印发《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纵深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医疗纠纷“宁波解法”,落实《宁波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宁波市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街道)考核评估实施办法》等具体措施,构建了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去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 81.66 岁、孕产妇死亡率接近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17‰等反映人群健康的主要指标全国领先;全市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198.12/10 万,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改革,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市政府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搭建覆盖全市、层级分明、运转有序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统筹联动不断加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应急管理、疾病预防、院前急救、血液保障、精神卫生等专业机构的组建和职能发挥,构建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 4530 家,实有病床 43373 张,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责任制。20__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代表浙江省接受国家考核,荣获总成绩第一名。
三是持续加大投入,基础支撑更加有力。20__年非典以来,我市财政卫生支出由 7.55 亿元增加到 114.27 亿元,年均增长 18.51%,快于同期 GDP 和财政支出的增速。20__年至20__年,全市累计投入 52 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 25 元提高至 74 元。截至今年 3 月底,全市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743 万人,户籍人口参保率 99.46%。全市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硬件设施改善力度持续加大。市第一医院迁建、宁波大学附属医院改扩建、市第九医院二期、杭州湾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开设全国首家城市云医院,建设慢性病大数据研究等基地,建立精神卫生、区域医疗平台等 9 个信息系统,批量归集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 2.8 亿条信息数据。
四是坚持联防联控,抗疫工作取得成效。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动员指挥,并向社会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疫情。在不同阶段因势施策,实行封闭式管控,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加强发热门诊的全周期管理,加大排摸力度,强化流行病学调查,确保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及时优化疗诊方案,实施中西医结合、远程会诊和联手施治,本地确诊病例治愈率达到 100%。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凝聚社会各方合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与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应急机制有待完善。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完善。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健部门和疾控机构难以统筹全市力量。相关部门的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联判联动能力有待提升。部门的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处置事件的方式手段还不多样。二是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监测“前哨”分布不够广泛,对不明原因新型传染病还是较难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守门人”和“吹哨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能力有待加强。三是物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应急医护物资储备机构和储备库,本地产业配套不全,没有形成产业链。应急救援物资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有待加强。财政预算安排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经费有待适度增加。
(二)硬件设施相对薄弱。一是疾控设施薄弱。市、县两级现有疾控机构基础设施陈旧,设备配置滞后,各类管线老化,实验室总体面积较少,检验检测能力不能适应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以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二是救治设施薄弱。市本级无独立设置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全市仅 25 家医院开展感染科(传染科)诊疗服务,床位共 462 张,最少的区县(市)只有 10 张,无法满足较大规模集中收治需要。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负压重症监护病房等医疗救治设施严重短缺。三是基础用房薄弱。多数发热门诊整体面积不充足,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和出入通道设置不规范,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全市急救站点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仅 40%的站点符合建设标准。四是信息设施薄弱。市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多数设备临近报废期限、亟需更新。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畅,共享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基层基础不够扎实。一是医防协同合力不够。县域医共体、乡镇(街道)的公共卫生责任尚未全面落实,医共体与所属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医防协同工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医保对分级诊疗制度差异化支付政策的杠杆作用还不充分,鼓励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防病治病、提供适宜技术服务、住院康复的激励机制有待于深化。二是基层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不相匹配。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困难,公共卫生网底薄弱,截至去年底,全市亏损的有 101 家,亏损面66.9%,总亏损 2.94 亿元。三是公共卫生意识不强。大健康理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大健康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公共卫生的法治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不够。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日常普及和宣传教育不充分。市民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不够强,全市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 1%,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预防习惯有待养成。
(四)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编制缺口较大。由于受总量控制等原因,公共卫生人员配备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市千人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约为 0.69 人,难以达到省市规划的 0.83 人的预定目标。全市疾控机构共有编制 615 个,每万常住人口配比为 0.65,远低于全国 1.46 的平均数。市疾控中心编制数 140 个,列 15 个副省级城市倒数第一,配比率省内低于舟山、衢州、杭州、湖州和丽水。市卫生监督所仅有54个编制,列5个计划单列市倒数第一。二是专业人员不足。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总数偏低,感染科、儿科、精神科、全科医生等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院前急救机构、市中心血站、基层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人员等编制及配备也比较紧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因绩效工资核定基数较低、职称晋级难等原因,人员流失严重。三是培养培训不够。本地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培训途径缺乏,高学历、高职称医疗卫生人才紧缺。在甬高校仅有宁波大学开设了与公共卫生相关的预防医学专业,且仅三分之一毕业生留甬就业,不能满足本地公共卫生服务岗位需求。
四、对策建议
世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也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目前,新冠疫情还未完全消退,我市又经常面临台风等自然灾害,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协同机制建设。一要强化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健全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建立常态化的工作会商、研判和决策机制。二要落实公共卫生职责。进一步压实市、县、乡等三级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考核力度。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健康服务等有机融合。三要加大基础保障力度。适度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拓宽卫生基本建设渠道,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力度,健全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强化医保资金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杠杆作用,深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进一步明确疾控机构定位和职能,探索建立疾控与医疗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加强高端装备配置和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检验检测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专业化建设。二要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联防联控等四大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三要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医院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疾病救治机制。加强与上海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和研究院所的跨区域合作,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三)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快医疗资源布局。强化全市统筹,科学谋划《宁波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建设计划,逐步缓解供需矛盾,优化我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二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加快市第一医院迁建、中科大宁波华美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设、市疾控中心迁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早建成、早启用。三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做好数据归集和对接,发挥“大数据+基层网格”精密智控作用。依托市政务云中心,建立部门和区县市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健康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实施大数据分析,实现重点人群精准管理。
(四)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强化机构编制保障。科学核定公共卫生相关机构人员编制,缓解机构编制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强基层防保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浙江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等要求,2020__年底前,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的万分之 1.2—1.4 以及省、市、县三级比例,足额配备疾控中心编制。二要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在甬高校加快建设公共卫生相关学科,造具有国内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加快培养一批既懂公共卫生知识、又善应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
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区人社局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全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自去年10月以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强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能力提升,开展国家人社部“求职能力实训营”试点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__年在上海开展“求职能力实训营”试点工作,通过求职通用能力的实战训练切实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提高就业和求职能力。萃取提炼杨浦多年来公共就业服务的实践经验,杨浦试点营在12月20日正式开班,并精准落实教学课程计划,64课时训练内容,为期8天的实训秉持“活动训练、任务导向”“理论为主、兼顾实操”原则,围绕自我激发、自我画像、自我定位、成果展示等模块,帮助参训的15名户籍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激发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截至20__年2月中旬,已有2人实现就业。杨浦作为全国唯一观摩点,各省市近100名公共就业服务专家在线观摩实时训练。
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20__年1月,实施“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就业援助月专项行动。强宣传,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全方位宣传模式。重排摸,组织开展就业援助对象走访调查工作,摸清人员就业服务需求,建立帮扶清单。加强与对口协作地区的对接,实行脱贫人员就业状态动态跟踪,及时掌握脱贫人员就业情况和转岗需求。扩岗位,重点收集社区便民商业、物业管理、家庭服务等适合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信息,鼓励地区内经营业绩较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广服务,依托街道乐业空间,结合“小课式巡演”创新项目,开展专场面试、职业指导、专题讲座、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形式多元的活动,通过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送政策,增强援助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活动期间,对于符合条件的434名地区失业困难人员发放一次性“元旦、春节一次性困难补助”32.55万元,累计帮助333名就业援助对象实现就业。
深化企业数字化公共就业服务,做好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推广。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尝试,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于20__年10月全新上线。杨浦勤思善想、创新宣传,把新平台的培训与推广摆上重要日程,把新平台的使用与引流当做重中之重。日常服务便捷化,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24小时服务通道,特设“三个一”力促线上高效流转(“一个公共邮箱”“一个对外服务QQ号”“一个企业交流微信群”),增强与企业的服务黏性,推动新平台服务向移动客户端、服务热线等延伸拓展。操作培训高效化,在全区范围内分时分批分类,面向街道乐业空间就业服务专员等开展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培训,推动宣传主体、执行主体做到“学习好,宣传好,使用好”。宣传推广联动化,与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相结合,依托地区220家动态监测企业的全年度总结培训会,完成线下开讲,线上同频直播。依托街道乐业空间企业岗位开发职能,把新平台动态宣传服务抓实抓细抓到位。20__年10月至20__年1月,在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自主发布单位数364家,岗位2781个,投递简历数11036人;代理招聘单位数32家,代理招聘岗位47个。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x月份,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先后赴xx县、xx县市及市直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听取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xx个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通过调研,委员们基本掌握了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快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将其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市、县、乡、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我市坚持以重大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重点,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免疫规划工作得到加强,儿童免疫规划一类疫苗免费接种;传染病、重大疾病防控、慢性病防治成效显著。
(二)精神卫生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我市启动了重性精神病患者网络管理系统,开展了重性精神病人普查活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家长课堂”等免费讲座、开展义诊活动。同时与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合作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栏目,普及心理、精神卫生健康知识,收到较好效果。
(三)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我市整合资源,成立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对全市医疗急救实行了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医疗急救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急救资源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设急救中心(站)x所,配置急救指挥车1辆,院前急救车辆120辆,急救人员达到100人。
(四)血液供应与管理工作显著提升。为解决临床用血供需紧张矛盾,市中心血站采取调整采血车辆、延长采血时间、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控制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扎实开展采供血工作,满足了全市临床用血需求。去年,全市未发生一例因输血困难而延误病人救治的病例和医疗事故,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五)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深入。市、县、乡、村四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日益巩固,妇幼保健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妇女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产前诊断、产后康复及儿童健康体检、心理保健、预防接种等服务工作有力推进,全市妇女儿童保健过程化指标和结果性指标进一步优化,全市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
(六)卫生监督工作力度加大。卫生监督机构认真履行公共卫生监管职能,深入开展医疗秩序整顿活动,完善了暗访检查、举报受理、联合办案、不良执业记分等工作制度,长效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健全了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档案,建立了医疗机构监督信息互通机制;认真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医疗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力推进了诊所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规范化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七)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我市深入开展“全民健康工程”,大力实施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开展健康教育巡讲,卓有成效地举办干部保健大课堂,向城乡居民宣传健康知识,有效地在群众中普及了健康知识。在报纸、电视了开辟专栏,开展咨询服务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全社会的健康知识,健康生活一是得到一定强化。
二、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现象仍存在。个别地方和领导对公共卫生的公益属性认识不到位,卫生发展理念与方式仍停留在“以医疗为中心”上,“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习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医疗服务,没有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摆在并重的位置,尤其在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公共卫生服务往往被忽视。
(二)专业人员缺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不足,缺乏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少,满足不了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较低,工作量大,稳定性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
(三)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薄弱。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普遍地存在。新闻媒体重视重大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报道,日常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力度不够。
三、加快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公共卫生事业是体现社会公平、关系社会稳定和老百姓幸福安康的重大民生问题。针对当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充分认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主导地位的意识和责任,坚持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落实配套政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围绕实现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公共卫生投入,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与发展所需的人员、设备、运行等资金。按照省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政府积极调整预算支出结构,落实配套经费,不断提高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工作能力。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从源头上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素质。要调整优化公共卫生人员结构,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在职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提高全市公共卫生人员整体素质。要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营造良好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环境。要加强卫生应急体系、监测和预警机制及应急队伍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树新的公共卫生理念。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加大对全社会公共卫生知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在机关、学校、社区、企业、乡村大力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和公共卫生道德水平,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为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促进基本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处方行为,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深入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临床应用指南》培训与教育,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系统化、标准化和持续改进的处方点评制度,加强处方质量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依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规范医生处方行为,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提高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合理用药水平,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与教育,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工作内容
(一)建立处方点评组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点评工作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的组织实施。省、市级专家组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点评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指导,对各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点评工作进行督查、评价;县级专家组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的具体实施,定期对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处方抽查点评,分析处方点评结果,提出质量改进建议;对行政区域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排名公示,并及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专家组由医院药学、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医疗管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成员中的药学人员应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合理用药知识,原则上具有药师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机构的性质、功能、任务、科室设臵等实际情况,设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在机构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组)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组)领导和专家组指导下,组织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受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委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村卫生室、诊所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处方点评,进行合理用药情况排名公示,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成员至少应具有(中)药士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规范处方点评方法
专家组根据本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情况,确定处方点评的具体抽样方法和抽样率。其中门急诊处方的抽样率不应少于总处方量的1%,且每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季度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应少于100张;病房(区)医嘱单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季度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专家组按照确定的处方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处方,并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点评工作表》(附件1)对门急诊处方及病房(区)用药医嘱,实施综合点评。
对特定药物(如抗菌药物、激素等临床使用及超说明书用药等)的使用情况,专家组按照附件2、3进行点评分析,结果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定药品规范管理的意见、建议。同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开展监测工作,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处方点评工作应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原则,有完整、准确的书面记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药事管理、处方管理和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质量改进建议,通报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当事人,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现可能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害发生。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处方点评系统,逐步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联网与信息共享。
(三)统一处方点评标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点评主要包括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国家基本药物临床使用的合理性(如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不规范处方:
(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7)药品的剂型、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11)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或不足五种药品,但未在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的;
(12)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13)开具品、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14)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用药不适宜处方:
(1)适应证不适宜的;
(2)遴选的药品不属于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的;
(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6)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7)重复给药的;
(8)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9)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区卫生局按照辖区内服务人口数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均经费标准实际下拨我院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为40.54万元,我院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支出金额为91.54万元,其补助资金基本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和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九大项目所必须的公用经费支出,通过自查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截留、挤占和挪用等违纪违规现象。
此次医改实施方案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20xx—20xx年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之一。医改实施方案提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建立稳定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至20xx年提高到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对困难地区予以补助。根据医改实施方案的要求,从20xx年开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广泛开展公众健康咨询、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全民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城乡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积极搞好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慢性病和精神病登记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随访治疗与康复指导服务。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能够有效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健康投资战略,是一项惠及城乡居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幸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央有关部门已经陆续分别下发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资金管理及绩效考评办法等,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转变投入方式、加强绩效考评和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这笔政府投入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经过对我院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收支情况自查,认真对照国家九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与要求,在经费规范管理和使用、涉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绩效考核方面依然存在口径不统一、理解领悟不够精确、概念含糊不清,领导者管理意识欠缺,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办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使之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从而把绩效考评和资金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以有效地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真正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达到“惠及于民、造福于民”的目的`。
2、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尤其是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方面必须严格执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财务纪律,从严把关,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违纪违规现象发生,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必须明确其内涵及使用范围,同时务必强化单位法人、主要领导和财务人员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财务知识学习,以督促其管理水平提高,加强其责任行为意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挪用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不得将上级拨付财政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其他支出。院内必须成立以院长牵头,由分管领导、公共卫生科负责人、财务科人员和理财小组成员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管理专班,明确职责,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专项资金财务监管措施与力度,保证此项资金安全使用。
为全面提升医疗保障经办服务水平,今年以来,乐平市持续深化医保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市、镇、村三级医保经办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快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强化医保经办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医保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民化“三化”要求,推行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实现医保经办服务事项名称、事项编码、办理材料、办理时限、办理环节、服务标准“六统一”。大力推行一次告知、一表受理、一窗办成,最多跑一次。切实加强医保经办服务人员政策业务培训,确保经办服务人员熟练掌握最新医保政策、法律法规、待遇标准、经办流程,不断提升经办服务工作效能。同时,加强医保经办服务窗口行风建设,落实好“好差评”制度,把“好差评”纳入绩效考核。截至目前,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
构建三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按照全市深化改革工作要求,将医保经办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强市医疗保障服务中心建设,科学设置内设机构,推行医保经办服务窗口“综合柜员制”,实现服务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办联办。完善乡镇(街道)医保经办服务,医保经办业务进驻便民服务大厅,明确1名分管领导,安排2名以上工作人员承担医保经办服务工作。推进村(社)医保经办服务,在村(社)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医保服务窗口,明确村(社)党支部书记为医保工作第一责任人,聘请1-2名医保专干,承担本村(社)医保经办服务工作。目前,全市20个乡镇(街道)医保业务全部进驻,村(社)医保服务窗口正在完善。
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事项下沉。按照打造“为民医保、利民医保、便民医保”的要求,在现有经办服务基础上,扩大乡镇(街道)、村(社)经办服务业务范围,统一经办服务事项,将参保登记缴费、新生儿参保、信息查询、医疗救助受理及初审调查等医保业务统一下放到乡镇(街道)办理,并逐步向村(社)延伸。积极落实就医即时报销制度,参保人员在统筹区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一律实行出院即时结算报销。将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及普通门诊下放至乡镇(街道)卫生院、定点村(社)卫生所就医和即时结算报销。目前,配合医保经办服务事项下沉工作,全市共培训医保经办服务人员220余人次。
近年来,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积极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法规政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深入实施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有效推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格局。
去年,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积极优化营商环境,高度重视“综合柜员制”线下“一窗办”工作,以综柜系统上线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基层经办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经办服务质量;同时,打造优质高效便民服务,推行综合柜员制系统,坚持智能普及推广与传统服务相结合,提供人性化服务,努力做到线上服务手把手指导,线下服务开展帮办、代办等服务,从而让综合柜员制更有温度,不断推进就业创业数字化建设水平。
今年,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认真开展就业政策落地工作,实施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认真梳理就业创业各项政策,实行清单管理,对每项政策的落实依照市局提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具体措施,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快援企稳岗政策落实,扩大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受益面,精准落实困难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做好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企业的认定;统筹抓好技能提升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实;强化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农民工“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实现应保尽保。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不断完善“部门+企业+机构+市场”培训机制,搭建职业培训服务平台,组织培训机构参与现场招聘、政策宣传等就业服务活动,充分发挥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效应,针对劳动者不同培训需求,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围绕绿色农业、手工编织、家政服务、计算机等专业,引导企业设立培训机构,建立市场需求的精品培训专业(工种),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吸引力;同时,发挥部门组织优势,推进创业培训工作,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拓展技能培训宽度广度;认真落实自治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加强实名制系统技能培训的管理和应用,及时对培训录入数据进行处理和审核,按照“谁垫付、谁申领”的原则,推动培训补贴资金及时拨付、规范运行。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扎实做好就业援助,完善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库,做到基本情况清、技能特长清、就业需求清;综合运用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鼓励企业开发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岗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同时,突出抓好重点群体,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网上人才招聘力度,高质量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服务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依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加灵活就业岗位供给,促进各类劳动者实现体面就业。
为了更好地发挥创业带动倍增效应,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实施扶持创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就业补助资金引导作用,完善建立创业项目库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体系,提高创业指导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网络创业,加强与市场监管、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沟通联系,推动培训信息共享,扩大创业培训覆盖面;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制定应对复工后贷款需求大幅增长的具体措施,简化优化贷款程序,协同合作银行开发线上经办服务程序,缩短审核时间,加快放款速度,切实缓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紧张的问题。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不断完善帮扶政策,重点围绕提高技能帮扶、岗位帮扶实效和建设帮扶载体,继续细化完善工作措施,建立跟踪落实服务机制,提高就业帮扶实效;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检查政策是否落地、措施是否精准、效果是否真实、脱贫劳动力是否满意,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稳步提高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就业失业登记服务窗口服务效率,实现高频服务事项就地就近办理;进一步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实现无谓证明材料“不用交”、重复表格信息“不用填”,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建立供求对接联动机制,开展大规模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意愿信息调查,深挖项目落地吸纳就业潜力,主动对接新开工、投产项目,针对用工需求,筛选求职登记人员信息进行定向推荐,实现项目拉动就业、就业助推项目的双赢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柞水积极行动、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基层医保经办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了县镇村医保服务全覆盖,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突出“三个强化”,确保医保体系高效率推进。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医保局等14个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推动医保制度改革扎实高效开展。强化责任落实。精心制定了县镇村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将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完成时限等细化落实到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样样能落实。强化调研摸底。领导带队深入全县9个镇(办)82个村(社区)调研摸底,全面掌握了基层医保经办服务现状,征求意见建议3类16条,为医保制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抓好“三个落实”,推动医保体系高水平建设。落实编制人员。落实镇级医保经办人员编制17个、村级医保经办岗82个,明确基层医保工作实行县、镇“双重管理”,由各镇(办)管人、管事,县医保局管业务、管督导,确保医保服务体系建设落实落细。落实阵地建设。按照医保经办服务标准要求,重新设置了县、镇(办)、村(社区)医保经办服务窗口,统一设计制作机构标识牌、服务事项、工作职责、制度流程等公开公示牌,推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三是落实工作经费。县财政将三级医保经办服务建设经费予以安排,切实保障医保经办服务工作有序运行。
三是实现“三个到位”,保障医保体系高质量发展。沟通协调到位。认真研究省市医保有关政策要求,深入分析我县短板差距,积极主动对接,破解问题困难,迅速解决了人员编制、专(兼)职人员、工作机制等核心环节,确保了医保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督促指导到位。成立了督导检查组,采取分片包抓、合力推进,通过现场督导、电话协调、微信群通报等方式,推动医保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精准高效完成。运行机制到位。建立了医保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汇报、破解难题、研究部署工作;制定了学习培训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医保经办服务人员政策、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编制了目标考核办法,联合县委、政府督查室每季度对各镇(办)医保经办服务工作进行考核,不断提升医保经办服务。
日前,天津市__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
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全市法院通过源头治理、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等措施,推动建设集约集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加快诉讼服务转型升级方面,以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大力推动立案登记制改革,由审查立案变为登记立案,全市法院当场立案率达98%;以网上诉讼服务为抓手,实现与最高法院12个在线诉讼服务平台对接联通,升级改造诉讼服务网等平台,当事人通过扫码即可实现“家里办”“掌上办”“一网通办”,去年以来网上立案占一审立案数量的43%;以诉讼方式改革为突破,加强调裁对接、繁简分流、简案快审,去年,全市法院速裁、简易程序办理案件超38万件,占全市一审民商事案件总数的`84%,有效提升审判效率。
全市法院积极参与推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大力加强联动解纷,完善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仲裁公证等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去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纠纷15万件。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9.5%,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有效化解;大力加强专业解纷,设立家事、金融等72个类型化专业化调解室,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在线解纷,建立法院网上调解平台,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会调解、劳动人事调解仲裁等平台互联互通,入驻调解组织502家,调解员1833名,在线解纷38162件,司法确认率达71%。
为全面了解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现状,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建言献策,力促健全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8 月 18 日、8 月 24 日,县政协副主席祝国安、柯明贤分别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先后深入到长角坝镇集中隔离观察点、长角坝镇卫生院、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县疾控中心、县医院、县红十字会、袁家庄街道办袁家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三教殿村卫生室、西岔河镇卫生院、大河坝镇等点位,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介绍、座谈协商等形式对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工作机制逐渐完善,保障措施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格局,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自20__年sars疫情发生以来,我县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设备配置、人员结构都得到一次普遍提升。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64 个,其中:县疾控中心、县医院、监督执法大队和妇计中心各 1 个、卫生院8 个、村卫生室 42 个,个体诊所 10 个。全县医疗机构设置床位 185 张(县医院 110张、乡镇卫生院 75 张);县医院现有编制 84 人,实际在岗 167 人,卫生院编制110 人,实际在岗 91 人,其他卫生机构编制 65 人,实际在岗 74 人;各类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285 人,其中执业医师 47 人,执业助理医师 62 人,注册护士 95 人,药师(士)20 人,技师(士)19 人。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均达到标准要求,乡村卫生机柜和人员“空白点”全部消除,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补充、民营医疗机构参与的医疗救治体系,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尤其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奋勇当先,医务人员逆行冲锋,社会各界守望相助,形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存在某个单位的问题
(一)应急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于 20__年,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后,部门职能职责调整,出现了原预案中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处置措施不具体,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二是我县卫健部门和疾控中心均没有设置独立的卫生应急科室,相关工作职能由其他科室承担,很难高质量完成卫生应急和应急医学救援日常工作,特别在发生重大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科室和人员配置均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三是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面临消杀、防护等防疫物资储备匮乏,无法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四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当前需要,公安、民政、医保、政务等职能部门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协同不够,综合应对措施联动性不强。镇、村卫生机构的电脑等设备陈旧,村级监测报告网络不健全。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短板。一是人员编制普遍配备不足。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小,特别是拔尖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多个岗位存在一岗多职现象,科室和人员配置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比如佛坪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夫只有 2 人,且要 24 小时值班值守;疾控中心的四个化验室仅有 2 名工作人员,目前 1 人休病假,1 人待产;二是镇、村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诊疗水平不高,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较弱,特别对传染病患者的随访检测、现场处置能力难以胜任;同时,疾控队伍人员总量不足,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症状甄别、隔离、健康教育要靠镇村干部兼职,防控效果无疑会受到影响;三是卫生系统内部考核奖励机制不科学,缺乏调动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公共卫生应急队伍演练频次少,对于性不强,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与实际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传染病检验检测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一是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缺口较大;二是在传染病收集与报告、疫情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工作中,县疾控中心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大多是 20__ 年以前建成和配置的,陈旧老化、性能不稳定、检验检测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要;三是县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均为 20__ 年非典时改建和修建而成,床位 8 张,对照《县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区)建设指南》,室内布局基本符合要求,但不满足传染病区与医院其他医疗用房的间距不少于 20 米的基本要求,30 万人口以下的县区床位数不低于 20 张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我县截至目前,没有专门的传染病防治机构。
(四)社会公众预防意识较差。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不够经常,重医轻防观念从根本上未得到转变,危机意识不强。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不能自觉的配合防控工作,一些群众的防范意识亟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对于我县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某个单位的短板弱项,“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十二字方针和以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结合县域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汇聚合力,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政府主导地位。一是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科学谋划,高位制定“十四五”规划,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纳入区域和行业“十四五”建设中,将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的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财政投入、建设目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做到总体布局、科学发展;二是总结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经验,严格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作战;三是充分发挥卫健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完善重大疾病联系会议制度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管理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完善医防协同、医防协作机制,转变重救治、轻预防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蔓延之前;四是整合资源、利用大数据平台全面启动智慧疾控现代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形成智慧疾控、资源共享、医防结合、多元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现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社区中心数据信息实时共享,无缝对接;配备配齐基层医疗机构电脑等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全县卫生系统传染病信息直报网络,全面提升信息化综合利用和服务能力。
(二)锻造队伍,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抢抓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于发展所需的人员、设备、运行等疾病防控工作经费;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专业很强的工作,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者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建议将专业人才的引进纳入政府的人才工程项目,按照相关规定,补足补齐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缺口,落实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同时调整优化公共卫生与人员结构,一方面严控人员进入关,坚决杜绝非专业人员的进入,一方面加快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骨干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相应人员的医学专业能力和医防结合能力;三是探索建立科学的薪酬机制,按照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改善一线工作人待遇,激发全员工作积极性;四是常态化开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掌握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和防护措施,提升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补齐短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科学选址、合理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县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的必要设施,加快我县公共卫生疾控体系建设步伐;二是全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对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加强实验室设备配置,改善仪器装备条件,力争疾病预防机构实验室设备装备达标率达到 100%,持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三是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救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运行机制,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四)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大健康教育理念和疾病防控等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学校与企业和公共场所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的“六进”活动,构建全民健康教育体系,让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新方针,对我国公共卫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公共卫生建设概况
公共卫生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提供必要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各种公共、民营和志愿组织的总体架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基本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财政、社保、农业、教育、体育、科技和市场监督管理、融媒体等多个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中是决策者、出资者、组织动员者、服务提供者以及执法者。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在其中举足轻重的多重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初步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的推进以及其他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遭受了较大冲击,特别是农村的疾病预防体系功能逐渐削弱。20xx年 SARS 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显著加强。20xx 年 3 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监督局成立,“中央、省、市、县”四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建立。20xx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构成、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效果。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防治、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补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医院依法承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救治等职责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公共卫生立法已初具规模,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公共卫生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我国陆续制定和颁布了《红十字会法》、《母婴保健法》、《食品卫生法》等公共卫生法律。国务院发布或批准的法规有30 余条,包括:《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等;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颁布了 400 多个规章和 20xx 余个卫生标准,内容涉及食品、灾害医疗救援、核事故医学应急、食物中毒、职业危害事故的预防等等。使我国公共卫生立法初具规模,为我国公共卫生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的在逐年提高,公共卫生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公共卫生体系发展滞后,缺乏顶层设计。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一方面,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仍是今后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对新发传染病的识别和控制及其带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另一方面,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及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人群中的慢性病成为威胁居民健康最主要原因。而当前以传染病防控为主要任务建立起来的传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对慢性病的防控无论是在人员技术储备、社会动员、信息收集、分析及发布、机构间分工管理协调、资源调配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体系发展面临调整转型。
重治轻防的思想观念阻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医学教育中出现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教育互不交叉,实际工作中存在“防治”分离现象。二者的渐行渐远不仅不能互补发挥彼此作用,反而导致鸿沟和裂痕不断加大,导致居民健康得不到保障。
财政投入总量、结构及方式不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发展需要。各级政府虽然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投入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也是很明显的。这与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规模和机制形成鲜明的对比。做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我们是第一世界的教育,第三世界的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发展乏力。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专业能力配置及管理缺乏系统规划,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造成人员流失严重;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工作量大,压力大,但职业获得感和物质激励均不能合理匹配,致使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稳定性受到影响。
三、xx区公共卫生建设情况
xx区政府及卫生健康部门近年来秉持大卫生、大健康观念,认真落实“健康门头沟”行动规划,在卫生应急与院前急救、疾病诊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健康、精神卫生健康、卫生健康执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区多年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反映地区卫生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均保持在较好水平。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仍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正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区政府在城乡公共卫生建设发展方面,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在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的建设和运行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除医疗卫生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对区内公共卫生资源统筹、体系建设、条件保障等工作重视不一,有的时候还对急救等部门顺利开展工作形成掣肘;医务专业机构内部高度组织化领地化的藩篱仍未全部拆除,医防体系长期割裂,尚未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现有医疗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础差、底子薄,服务能力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对比国际标准,应急队伍、装备储备、培训演练、宣教科研、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评估八个维度仍有一定差距和不足。
其次,我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还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不均、总量不足。特别是永定地区社区卫生服务配套严重不足,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走后,石门营地块只有 1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很难满足 40000 多居民的基本就医需求,居民的就医感受较差。门城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已达 11 万人,但由于缺乏实体中心,服务项目的开展受到了很大限制。龙泉医院基础设施亟待改善。作为我区唯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龙泉医院建筑面积严重不足、医院床位长期紧张、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再次,我区院前急救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院前急救总
量不足。目前运行的只有 1 个分中心、4 个急救站,与规划的 1 个分中心 14 个急救站点全部运行还有较大差距;与呼叫满足率达到 90%的全市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同时院前急救还存在人员短缺、待遇偏低,急救站点运行管理有待完善,重大活动保障占用有限急救资源,社会急救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
四、几点建议
一是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更 好地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在顶层设计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践均需秉持“以人的健康权益为核心”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以保障和促进健康为出发点。在公共卫生体系管理上,逐步建立了跨部门的以“大卫生、大健康”为目标的管理与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街的职责,继续把公共卫生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区政府要切实履行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政府保障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确保公共卫生经费按需、及时和足额到位。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难点问题有效解决。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规划和整合,努力补齐社区卫生服务短板,尽快改变中心城区医疗机构过于集中,南城配套设施薄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不均衡的现状。重点加快龙泉医院迁建速度,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三是进一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健康中国 20xx 规划纲要》和《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巩固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区创建成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综合防控体系,落实好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各项措施;继续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深入社区、深入家庭,全面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形成政府社会防控工作的合力;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健康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的防病意识,逐步实现慢性病防治从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从临床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从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尽快遏制慢性病的高发态势。
20xx年,我站在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认真贯彻落实,以及卫生局各类文件精神,加强内部管理,严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充分调动全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我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落实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工作方案》要求,在区卫生局统一部署下,我院于今年3月份开展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我院多次向办事处居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亲自安排部署,使居委会对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建档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站专门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整个街道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组织领导,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建档工作小组和居民健康体检小组相互积极配合采取进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建档意识。为提高我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建档意识,我站大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每一名社区居民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积极主动配合我院建档工作小组顺利完成居民建档工作。
四、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保质保量完成,我站对每一名参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练掌握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建档程序。
截止11月底,我站共为七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3974份,并把纸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合格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根据《包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一、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所有登记管理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测试,并提供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开展老年人健康干预。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管理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随访,并告知该居民一年后进行下一次免费健康检查。
截止11月,我院共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220人。并按要求录入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包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社区居民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工作,掌握我街道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
1、高血压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随机血糖测试)。
截止11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8
20xx年为认真做好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工作部署,在科室成员的密切配合和努力下,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如下:一、健康档案
1、成立了以院长为科长的健康档案领导小组,且分工明确。
2、我镇常住人口数33230,截止11月我镇共建档31900份,建档率96%。
3、老年人健康管理情况:我镇常住65岁以上老人2829人。已建档2829人,65岁老年人建档率100%。65岁老年人健康体检1839人次,健康指导1839人次。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848人。
4、慢病管理情况:高血压健康管理人数2137人,高血压规范管理1495人,规范管理率70%;最后一次随访血压达标747人,血压控制率50%;糖尿病健康管理人数706人,规范管理人数493人,规范管理率70%,最后一次血糖达标人数246人,糖尿病控制率50%;重性精神病人健康管理82人,规范管理42人。
二、健康教育
我院设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2个,每2月更换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内容1次,共更换专栏12期。印刷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2种。每天分别在门诊、住院部、护理部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各一次。我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8次,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计划免疫宣传、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及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1次。累计接受健康教育宣传1223人次。
三、免疫规划
1、我院共完成基础免疫接种3114针次,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例,为一般反应,资料已上报疾控中心。
四、传染病防治
1、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
2、传染病报告情况:我院共上报传染病33例,无迟报、漏报现象。
3、组织学习: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2次:组织乡村医生学习传染病防治知识5次,共培训乡村医生300余人次。
4、为做好传染病防治及肠道门诊管理,我院每月对门诊日志进行自查,并做好自查小结。建立门诊日志自查制度。
5、入学入托接种证查验情况:查验新生791人,需补证6人,需补种702人。现补种工作正持续进行。
五、妇幼工作情况
1、辖区内孕妇298人,健康管理246人,健康管理率82%,产后访视245人,产后访视率82%。
2、两癌筛查工作正在开展中,计划明年3月完成计划任务。
3、叶酸发放200于人次,515盒。
4、“爱梅乙”免费筛查200于人。
六、卫生监督工作
1、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领导,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列入工作日程,举行了2次卫生监督协管培训,研究决定相关事项完全落实。
2、已经成立由医院领导为组长、公共卫生科为成员和村卫生站站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了责任制。
3、安排协管员、信息员,负责协管及相关信息报告工作。
4、每周或在节假日期间,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5、结合实际问题制定实施计划,对本辖区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整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行为,以事故为教训,加大对卫生的宣传和督察力度,并积极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开展督察和检查。
6、食品安全巡查4次,开展了职业病咨询登记,饮用水巡查4次,学校卫生巡查4次,发放宣传资料4000于张。出动车辆20于次,出动人员62人次。
时间飞逝,光阴如梭。在忙碌而充实的工作中我们度过了意义非凡的20xx年。回顾一年的所有工作令人欣喜,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及同事间共同努力下,我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增加各项业务技能水平,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时刻谨记红线思维,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计划,在思想觉悟、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好提高。现将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内容及职责
20xx年作为我参加工作的第5年,全年主要在系统参加建设工作,主要负责工作有三块,一是系统相关工作,主要是制度拟写,二是外联工作,三是项目管理工作。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每一项工作的关键之处在于每一个细微,我时刻提醒自己需注意每一个细节,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
20xx年的工作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工作的困难更让我相信人生一切皆有可能,只要自己肯努力创造。当然也只有能为企业做出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主要总结有三点,第一是在一个工作团体里,大家要团结一致,互助进取,因为团结是取得互利共赢的前提;第二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基本要求,应该懂得自己该做什么,什么不能做,有主见有胆识;第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自觉抵制和纠正“四风”问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慎始慎初、慎微慎独,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二、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回顾20xx年的工作,虽然各项工作都能比较顺利的开展,但深知自身依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其一,学习力度不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科技金融技术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严峻的挑战,加快学习的步伐迫在眉睫,不容迟缓。在工作之余,我还在为考取证书做准备。其二,创造性工作思路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得不够完善,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的努力方向是:第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第二是转变工作作风,注意学习工作的方式方法,用饱满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积极配合领导和同事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四、明年工作计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即将到来的一年,源于我对金融事业的热爱和所学的专业知识,将个人理想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将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围绕制度建设工作,做好坚实准备。
(二)全力投入系统建设,开展相关准备工作。
(三)系统功能需求梳理、测试、上线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