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优秀5篇)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优秀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李白的江陵指的是哪里】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1

之一

执教:八达小学 李蓉晖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⑴熟读古诗

⑵理解诗意

⑶想象意境

⑷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 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 预习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 辞 江陵 还

2 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 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 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 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习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习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两岸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两岸,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 :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说话结合 感情朗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绝句》

一、背诵古诗,引如新课

1、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听。

2、回忆杜甫的诗,学生背。

3、揭题并板书。(《绝句》)

二、自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并按预习提示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自读诗歌。

2、自学检查:

⑴ 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行(háng) 岭(lǐng) 泊(bó)

⑵ 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诗歌,说说:通过朗读、自学,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举起了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四幅美丽的春景照片。把诗句与插图上的照片对应,小组同学轮把每幅照片的内容讲一讲。再选择其中共同喜欢的一幅照片,小组同学把它画下来。

四、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展示图画,再读诗歌。小组代表展示图画,朗读诗句,讲解图画的内容。把学生的图画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2、集体讨论,诗人的视线是怎样转移的,你最喜欢哪张照片,从这四幅照片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3、学生讲最喜欢的照片的内容。重点指导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4、小结诗歌特点。

5、学生独自读,齐读全诗,发现诗歌在词语方面有什么特点没有?自由读全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活动,启发想象

1、把这首诗歌默写下来。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想象画面,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早发白帝城》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江的水路图,请一生为大家简介其线路。

2、出示全诗

3、指导朗读

4、“你问我答”相互质疑

二、再读体会诗意

1、自由体会诗意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内容

3、比赛:用自己的话将诗歌改写成故事或现代诗歌。(内化的过程)

4、个性延伸:找出� (深化的过程)

教学思路:“彩云”勾画出了白帝城的美丽。(视觉)

“一日还”说明心情急切,船速很快。(感觉)

“啼不住”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听觉)

“轻舟”既写了船轻,又写了作者心情轻松。(心情)

三、回归中心

1、从“轻舟”的轻,体会当时的心情,并适时介绍当时的背景(流放中途遇赦)

2、整体体会,自己归纳中心。

四、课外延伸(二选一)

1、作画(据诗意)

2、写一首现代诗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识本课7个生字,写10个生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会背诵古诗。

教学建议:

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行至白帝城遇赦,便乘船返回江陵。轻舟顺流而下,迅捷无比;诗人心情畅快,喜悦有加。这首诗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情景交融。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对照地图,搜集、参考三峡的资料,看插图,反复吟诵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

“朝”、“还”、“重”三字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字音。

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京(    )  永(    )  舟(    )  包(    )

景(    )  泳(    )  船(    )  跑(    )

二、根据课文填空。

早发白( )城

( )( )白( )彩 云 间, 千 里  江 陵 一 日( )。

两( )猿( )啼 不 住,( )( )已 过 万( )山。

相关资料:

白帝城:在原四川省奉节县(今属重庆市)东边的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东汉末年公孙述曾占据此地,筑城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说井里有白龙跳出来,所以自己是“白帝”,此山是白帝山,城为白帝城。白帝城山峻城高,如入云霄。

江陵:指湖北省江陵县,距离白帝城约1200里(水路),当中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

精品教案: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地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吗?谁能背一首?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

教师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夜郎在现在的贵州省境内,当时是个偏远的地方。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这时候传来皇帝赦免他的命令,当时李白欣喜若狂,立即动身返回江陵,这首诗就是他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

引导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读诗认字。

1、自由读诗,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诗,检查识字效果。

三、明意悟情。

1、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3、结合看图,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4、创设情境,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学生交流。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7、师生评价朗读。

8、指导背诵。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5

唐诗《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文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描写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春色,表达了诗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升腾情感,并能举一反三呢?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们不妨尝试变“教案”为“学案”的教学思路,从学生求知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得法

学习贵在得法。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预习之法,如读通诗文、通晓诗意之法等。这些方法的获得,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点滴渗透,如教师的点拨、引导,教师的开放意识等。只有这样,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二、入境

每一首诗都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或诗人的心境。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和作者对话,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古诗读得更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和熏陶。

在《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重难点是体会诗人喜悦兴奋的心情,需要加强朗读指导。我们不妨在学生通晓诗意后,指导朗读前交代诗人的写作背景,使其成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重要一环,为朗读教学酝酿情感。

三、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闪烁着人文光彩的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若一味咀嚼生硬冰冷的词句,机械反复地背诵词解句意,那么学生的学习便如同“嚼蜡”。一旦开启情感的闸门,学生的激情便会喷涌而出,对于古诗教学来说,诵读的环节也就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了。

四、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及古诗文阅读评价中这样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前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也是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情感愉悦地投入,积极主动地去记诵诗文,让学生在学此诗的同时获得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自学能力,使其举一反三。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