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在于让学生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并以他为榜样,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今天上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讲徐悲鸿热爱祖国,为了祖国勤奋努力的这样的故事的文章,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把徐悲鸿为了祖国怎样勤奋刻苦作为文章的重点,引出他立下的志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志向,体会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为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在导入这课课文时,我运用了两个名言,一个是表示热爱祖国的,一个是表示勤奋刻苦的,这两方面正是徐悲鸿所具有的,然后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下的志向,并找出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在学生朗读完外国学生的话后,这时候老师向同学介绍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知道并不是因为徐悲鸿刻苦,也并不是因为他受到了达仰的器重,而仅仅是因为他是中国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徐悲鸿为什么会立下那样一个志向。
在讲到文章的重点时,我让同学自己圈画有体会的词句,感觉同学都有些困难,很难下笔,究其原因:第一,提问没有艺术性,硬生生的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一个过渡,和让学生缓冲的余地,就这是备课时候准备的不足,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回去预习的不够充分,对课文内容不是非常熟悉,导致课堂上出现困难。然后在指名交流的环节,我提问的同学太少了,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同学谈了体会就结束了,我就出示了正确答案,很多问题没有让学生谈深刻,谈具体,对于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内容,学生能不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意思,这是很重要的,而我就是感觉有点两头尖腹中空,注意到了开头结尾怎么上,而真正的重点缺没有把握好,这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硬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重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对于谈体会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谈深刻,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教师是领路者的课堂,才是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
一、揭题,课文回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徐悲鸿励志学画》,举起你们的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上课节,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初识了徐悲鸿。现在回想一下,课文中一定有某个词或某句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对你有所启发?谁来说一说。
生:奋发努力。不知疲倦。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看来同学记住的词语和句子还真不少,像这样将一篇课文浓缩为一个词或一句话存储在我们的头脑中,就叫做“把文读短”“把书读薄”。
二、明确学习任务:
师: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说出了课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请大家齐读这句话。(学生读,师板书“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这句话中的“功夫”是什么意思?(指时间和精力。)“负”呢?(背弃,辜负。)“有心人”又是什么意思?(有某种志向的人。)看来你们昨天的预习作业完成得很不错!那读了这句话,结合这篇课文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开始质疑)
生: “有心人”是谁? 生:“功夫”指什么? 生:徐悲鸿是怎样下功夫的? 生:下了功夫的徐悲鸿结果如何? ……
师:你们提出的疑问很有针对性,而且有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下面我们就带着以下三个大问题一起来研究学习课文。(出示学习任务)
(1)徐悲鸿的“有心”是什么?
(2)徐悲鸿怎样下 “功夫” 的?
(3)下的“功夫”有没有辜负这位有心人呢?
师:齐读本课的学习任务。(学生齐读)你们有信心在这节课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吗?
三、精读课文:
(一)有心人——徐悲鸿的“有心”是什么?
师:好,下面我们就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徐悲鸿的“有心”是什么?也就是他的志向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励志学画?请大家自由读1~3自然段,找出书上的句子,划出来再好好读一读,把你读懂的内容在空白处写出来。(学生自由读文。)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指导朗读。
师: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找的句子。
生:徐悲鸿被外国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你真会读书!(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齐读)徐悲鸿眼中 “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生:刻苦努力 有志向 (板书)
师:好,那我们就把徐悲鸿眼中这有志向又刻苦努力的 “真正的中国人”读出来。自己试着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学生练读)(指导学生读出愤懑、下定决心、坚定的语气)
师:是什么让徐悲鸿励志要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生:是外国学生嫉妒徐悲鸿被著名绘画大师达仰看重,并很不礼貌的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出示外国学生说的话)
师:从这句话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嘲笑、侮辱、瞧不起……
师:那就试着读一读当时外国学生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指导朗读外国学生说的话)
师:外国学生口口声声说,你们中国人,你们中国人,那我们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介绍当时的背景)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就连小小的日本国都趾高气扬地称我们为“东亚病夫”,中国人在国外是抬不起头来,遭人白眼和看不起更是常有的事。但可贵的是——中国人没有屈服!中华民族的英雄们不屈不挠、奋发向上,救中国于危难之时,救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
师:正是因为当时咱们国内的情况,才让这些外国学生对我们中国人产生了偏见,瞧不起咱们中国人,所以徐悲鸿在被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他励志必须用事实——(学生接着齐读)
生: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在你眼中徐悲鸿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吗?为什么?(有骨气、勤奋、肯下功夫)那你们知道徐悲鸿的“有心”是什么了吗?就是必须用事实——(学生接着说)
生: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二)功夫——课文是怎样介绍徐悲鸿怎样下 “功夫” 的?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课的第二个任务:徐悲鸿为了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是怎么下“功夫”的呢?(出示第二个学习目标)请大家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看看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内心,并用笔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可同桌交流。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并交流。(学生自由回答,说到哪一段,就聊哪一段。)
预设:
第4自然段:
师: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更加”、“奋发努力”说明下的功夫比以前还要深,比励志前更努力学画了。)
生汇报: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一样,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他很疲倦,但他不在乎。
师:为了学画画,他不分—— 生:白天和黑夜。
师:为了学画画,他已忘记了—— 生:疲倦。
师:(出示《骏马图》)我们看这幅出自徐悲鸿笔下骏马图,这图中奔驰的骏马不正是他自己勤奋学画的写照吗?齐读第四段。
师:我们知道以前的徐悲鸿在学画时就很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生: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还有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内心,感受到徐悲鸿下“功夫”了?
第5自然段。
(抓住“每逢节假日”“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体会徐悲鸿的“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
出示: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一整天,你们有一整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吗? 生:没有。
师:就是看一天的电视—— 生:也很累。
师:可是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第一个逗号能否去掉?为什么?(说明他画的时间很长,画的很多)
师:那他不累吗?可是一想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他就——(引导读句子)
他的身 有时他也需要歇一歇啊,可是一想到“真正的中国人”,他就——(引导读句子)
徐悲鸿为了用事实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每天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坚持学画10个小时以上,常常忘了休息,除了节假日在巴黎博物馆潜心临摹一些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外,就连动物园的老虎也常常 正是这样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他下的“功夫”这一。
师:还有哪些文字让你感受到徐悲鸿下“功夫”了呢?
第六自然段:(抓住生活清苦的两个方面:吃和住与现在的生活来对比,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宁愿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从而衬托他的“奋发努力”。最后交待本段的构段方式:总分。)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他的生活怎么样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和我们现在生活比一比,我们的生活是怎么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补充资料)是呀,徐悲鸿由于长时间不能按时吃饭,得了严重的胃肠痉挛。病发时,疼痛难忍,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滚落下来,但他用左手压住疼处,右手继续画下去。
此时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徐悲鸿呢?
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节衣缩食、不知疲倦、艰苦奋斗、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徐悲鸿的敬意与他奋发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来齐读本段。(学生齐读本段)
师: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为了学画画,宁愿过得这样清苦;他为了学画画,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这样做,就是想用事实来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是徐悲鸿下的“功夫”之二。
关于第二个学习任务,徐悲鸿是怎样下“功夫”学画的你们明白了吗?(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方面:一是抓紧一切时间来学画,一是生活十分清苦,省钱买绘画用品,从正面衬托出徐悲鸿下“功夫”之深。)
(三)不负——徐悲鸿取得的成绩
师:一转眼,三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下了这样大的“功夫”去学画,结果怎样呢?自由读课文的7自然段。
生:结业考试成绩优异 油画创作轰动画界
师:徐悲鸿的画轰动了整个画界,他用事实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让我们齐读7自然段,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用读表达出来。(激动、振奋人心)
师:之前出自这个外国学生口中的“你们中国人”,此时发生了怎样的态度变化呢?读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本义是长着眼睛辨不出泰山,比喻义是浅陋无知。本课中指外国学生之前没有看出徐悲鸿很有才华,没有想到徐悲鸿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此时的他输得心服口服,感到很惭愧。)
师:此时他口中的“你们中国人”包含着他对徐悲鸿——
生:深深的敬佩、尊重、认可 ……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读出外国学生此时对徐悲鸿的敬佩与尊重。
(学生朗读本段)
师:这位外国留学生一开始因偏见而“很不礼貌”的出言不逊,到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了一躬”。前后态度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这是一种前后照应的写法,希望大家能运用到你的习作当中。
师: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被外国学生瞧不起,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他励志勤奋学画,并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中华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板书:为国争光)
这节课我们的三个学习任务就学完了,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检测,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读懂了。拿出课前发给你们的检测题,开始答题。
三、检测导结:
(一)目标检测:(出示)
课文检测:
1、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 ),( ),( )。这句话中“更加奋发努力”是说明徐悲鸿以前学画( ),现在更加( )。
2、徐悲鸿知道,靠( ),必须用( )。
3、课文讲述了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 ),励志( ),以 优异成绩为( )的事,赞扬了他为祖国( )的可贵精神。
(二)结果反馈:
同桌交换,与大屏幕上的答案核对一下。
(三)反思总结:
通过这个小检测,我发现同学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徐悲鸿为祖国的荣誉而勤学苦练的精神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徐悲鸿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更得益于他的励志。只有励志了,我们的人生才有目标,学习和生活起来才充满活力和力量,才会让我们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希望大家能向徐悲鸿一样,从小刻苦努力的学习,励志为国争光。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请看下作业。
四、作业:
1、写一写:学习了课文,你想对徐悲鸿说写什么?
2、搜集几句励志名言。
板书:
7.徐悲鸿励志学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向 勤奋刻苦
有骨气 为国争光
真正的中国人!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真正感悟徐悲鸿的为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我采用“细读探究、品读想像、读写结合”来教学,自我感觉效果不错。以下是这一教学片断及反思:
(一)细读探究第4—6自然段,体会徐悲鸿的勤学苦练精神
师过渡:徐悲鸿被激怒了,决心励志学画,他是怎样用行动来实践这一决心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说说。
学生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后,指名学生说。
生:从此, 徐悲鸿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有学生听出该生在回答时,忽略了“更加”一词并指出,(原文是“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我于是接口道:刚才晓旺同学说“徐悲鸿奋发努力”,我们看看文中是怎么写的?
原文:“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师:去掉“更加”和原本意思有何不同?
生1:没了“更加”,只是说他此刻才开始努力了,加了“更加”说明之前徐悲鸿也是很刻苦,要不他就得不到达仰的看重。
生2:“更加”“奋发努力”,说明他之前也是很刻苦努力的,但被外国学业生讥笑后,他越发努力学习了。
师:是的,徐悲鸿原本就是一个刻苦努力的学生,正因为这他才得到达仰的看重,但却得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于是“从此,他更加奋发努力。”(引读)
师:看来,读书或说话确实要准确,丢了或换了一个字或一个词意思就可能完全不一样呀。
(及时抓住学生的一个疏忽,让学生品味“更加”一词,反倒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师:那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了?
于是我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从“每逢节假日”、“他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从第六自然段中“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等词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并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徐悲鸿的刻苦精神。
(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不高,尤其是男生占了四分之三的班级,朗读指导总是倍觉吃力,看,这里的朗读效果又不尽人意,尽管他们体会到了徐悲鸿的勤学苦练,可如何让他们通过出声朗读表达出来呢?这是自己必须思考的地方。)
最后让学生理解这三个自段段在结构上的关系,学生因为去年接触过“总—分”或“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方式,于是很容易理解他们是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二)发挥想像,读写结合
师:徐悲鸿的勤奋努力,不单单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还会充分利用哪些时间来学习?在学画过程中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又是如何克服的?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
(留时间让学生想像)
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还会充分利用哪些时间来学习?
生1:徐悲鸿上课十分认真,达仰先生所说的每一句话,他都牢记在心里,下课了,同学们都玩去了,可是他还在思考着如何把画画得更好。
生2:早上,天刚蒙蒙亮,可徐悲鸿就起床了。夜深人静了,人们都入睡了,可徐悲鸿还躲在小阁楼里学画画呢。
生3:有时候,徐悲鸿躲在小阁楼一呆就是一整天,也忘记了吃饭了。
师:在学画过程中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又是如何克服的?
生1:有时一幅画画了一整天都无法令自己满意,可他总是坚持着。
生2:有时口袋里仅剩下买面包的钱,可他仍然用仅有几个钱去买展览馆的门票,只为了进馆临摹著名画师的画,而且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也忘了肚子饿。
……
师:是的,徐悲鸿就是这样努力学习,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请你们也以第四自然段为总述段,把刚才想象的“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事例模仿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方式写下来。
于是学生便刷刷下笔。
……
(好久没有看到学生对小练笔如此轻松自如地应对了,看着他们书写的热情与兴致,我感受到他们在快乐地书写着。我想这与自己在这一“读写结合”的环节教学中桥梁架设得好。在这里,我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体会了文中“总—分”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徐悲鸿还会充分利用哪些时间来学� 这里读写结合的指导具体、有法可循,学生当然写得得心应手。)
———在对比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星期一聆听了张处对司马老师的点评,很有感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了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感觉效果较好。
一、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
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到他的傲慢无理,轻视中国人。) 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鸿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学习的对比。
徐悲鸿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绘画方面,却付出了许多金钱和精力。我在教学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贫寒、学画的决心,从而加深对“励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决心大,不可动摇。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讲了第七课《徐悲鸿励志学画》,初读课题时我问同学们励志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志气有的说是骨气,有的说是毅力,众说纷纭,我并没有即使给同学们解答,而是让同学们留着这个问题,待学完课文在继续解答。
刚开始讲课我先让同学们其读了课文,并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问题,1.徐悲鸿励的是什么志?2.他是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志向的,3,结果又是在吗样?同学们度完课文后我便让他们回答第一个问题,有的说徐悲鸿立下的志是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有的说要做个不让外国人小瞧的人,还有的说要为中国人争气,最后在我的知道下海是用了书中的原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从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个问题找出来后我有让同学们返回到了课文的地二自然段,为的是找出徐悲鸿励志的原因,,同学们找的很对,但我自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有点杂乱,没有一定的顺序,紧接着有学课文的第二部分,首先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边读边思考徐悲鸿是怎样实现自己的志向的,同学们都说的很对,并且也找到了关键词语“更加奋发,勇往直前,每逢常常,一整天,”通过这些词语为下文做了铺垫,除此之外第二大段海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构段方式的教学,刚开始我问同学们这段是什么结构,他们一脸茫然,后来我们有一起把课文读了一遍分别概括段意,这样同学们才概括出了总分关系,紧接着就是第三自部分,功夫不负有心人,优异,轰动,鞠了一躬,很有才能,有眼不识泰山,通过这些词语看出来他的成功也体会出来徐悲鸿刻苦勤奋,努力上进,学习这一自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读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其中,从而体会徐悲鸿的刻苦以及体会外国学生的话语。讲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吧外国学生的话重复读了一遍,通过外国学生前后两句话的对比,明白了徐悲鸿通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成功。课文讲完之后,我又问了同学们在上课之前遗留下的问题,这次同学们会回答的很对也很好,从中我看出了孩子们把这节课的内容掌握了
虽然这节课的主题比较明确但还时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一点就是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再一点就是读课文的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优更好。
“触动”,“思考”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配套的《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阅读题:先让学生阅读一则名为《大师》的短文(主要讲一代雕塑大师刘开渠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的一个事例),然后问,“读了这则故事,你的内心有什么触动吗?请写下你的思考。”我先让学生独立做,接着没进行集体交流就收上来批阅。还是老样:阅读能力差的胡言乱语、不知所云;阅读能力较好的,能一眼找到文中有一定含义的话语,更好的同学还能想出“勤奋、刻苦”甚至“要求严格”等概括主人公品质的词语来。唉,还是得评讲一下,不少人才会订正呀!
但是,且慢,这些想出“勤奋、要求严格”的学生真的能算阅读能力强吗?或者说,能很快从文章中概括出中心思想之类,从而在答题时能写到点子上的学生,就算他的确拥有阅读理解能力,但他会触动、感动吗?会与文中人物同喜同悲吗?会视阅读为终生相伴的乐趣吗?……再去读读题目要求:“读了这则故事,你的内心有什么触动吗?请写下你的思考。”我恍然有悟,题目本来就只要求学生谈触动、写思考,我怎么仍习惯性地认为必需写出文章内涵、具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于是,讲评时我这样指点:“要真正读懂作品中的人物,你必须去关注他说的话、做的事。当� 继续交流时,有学生说:“当我读到大师将画撕碎时,心里触动了一下。”我急忙追问:“那么,你的心里产生了什么疑问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思考后,一生:“前几天,我跟妈妈去买青菜。妈妈问卖菜的能不能便宜点,卖菜的不肯便宜,可也没有把菜撕了呀。大师为什么要把画撕碎呢?”另一生:“前文不是写大师非常穷吗。那个外国人不肯出500美元的价钱,那就400美元卖给他好了。画撕碎了,就一分钱也得不到了呀。”我高兴地说:“对,这就叫思考。有触动、会思考,你就开始学会阅读了。下面继续……”
由此,再反观我已匆匆教完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满课皆是为提高解题能力而设的训练——先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句(“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再为这个中心句搜寻具体描写的依据,什么“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什么“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等等;接下来更是匪夷所思,要学生根据“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去全文寻找并概括出徐悲鸿有着怎样的心(可怜学生们根本就无法想出我预设中的“决心”、“耐心”、“恒心”、“清心”,真是痛苦啊!)……而且,在设计教案(当然也不全是自己的设想,会去参考精品教案之流,选取自己认可的)时,我还为教案的重点突出、层层深入而沾沾自喜呢!现在想来,我真为自己牵着学生的鼻子逼着他思考的教学方法感到汗颜。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有所触动时主动思考,这才应该是阅读教学简单而一直被我忽视的东西吧!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星期一聆听了张处对司马老师的点评,很有感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了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感觉效果较好。
一、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
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到他的傲慢无理,轻视中国人。) 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鸿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学习的对比。
徐悲鸿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绘画方面,却付出了许多金钱和精力。我在教学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贫寒、学画的决心,从而加深对“励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决心大,不可动摇。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6
徐晓兰 发表(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开课我首先从徐悲鸿励志的“志”入手,请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简介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受列强欺侮的历史背景,通过联系历史背景说说一部分外国 为什么他不说“你徐悲鸿”而说你们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情绪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再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情感就不一样了。
师:徐悲鸿是这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请学生默读4、5、6段,划出徐悲鸿的行为。
在学生划后,针对性的将“奔马图”介绍给他们,学生忍不住,就说,徐悲鸿的画,表明了他的努力,他就像笔下的骏马一样在为实现志愿坚持不懈的奔跑。
过渡到徐悲鸿的成就后,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志愿,说说是不是实现了?他让外国人认识了怎么的中国人?
徐悲鸿会对道歉的外国学生说些什么呢?你们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呢?
教学中以一个点做为引发点,上下覆盖,层层深入,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追求的。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教学要求】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口头组词。
悲( )( )( ) 怒( )( )( ) : 技( )( )( )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句说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很不礼貌、冲着)
⑤指导读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认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⑥学习第3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语气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⑦齐读“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能显示足够的聪明才智且使外国人十分佩服的中国人)
(3)小结。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2.细读第二段。
(1)细读第4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
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联系第一段理解)
②比较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
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导朗读。
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细读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读后交流: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②指导读第六自然段。
徐悲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出示:
徐悲鸿的生活。他只租了,经常每餐只用和,为的是省下钱来。
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
3.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指导朗读。
(“鞠了一躬、承认、很有才能、错误”要重读,要读出郑重、钦佩的语气)
(4)小结 。
(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三、作业
1.读句子,回答问题。(课后习题4)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课后习题5)
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尝试错误”教学法。
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故意把“励志”的“励”写成了“立”字,有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错误,并笑着说:老师,你把“励志”的“励”写错了。话音一落,很多同学都笑了,还悄悄的说:“看,老师也出错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还装着不知道的样子,故意去看看书,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哎,老师真的错了!看来不管是谁只要粗心大意,都是会犯错误的呀。以后你们可得仔细点,千万不要像老师这样做个‘马大哈’哟!”学生听了又善意的笑了。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有学生提问了:老师,是不是他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心中窃喜:学生找到点子上了。于是请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就这样,通过我的故意出错,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开课讨论,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还有“尝试错误”教学法这一说法,只是在备课时觉得采用这种方法,
一是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细心,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二是利于区别“立志”和“励志”的含义,让学生不混用;
三是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
现在,通过对“尝试错误”教学法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一教法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运用,不过,一定要注意用得巧,用得妙。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引导查字典,联系课文,理解“励志、嫉妒、激怒”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用上提供的词语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做到读准读通顺;查工具书,理解“励志”的意思;查阅有关徐悲鸿的资料。
一、名言听说
引语:上课前,我们先玩个小游戏,测试一下同学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信心吗?(师读以下名言,每句读两遍后,学生复述。)
1 、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2、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二、名画导入
引语: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课堂就需要这种专心倾听的状态,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接下来的学习,同学们能保持好这种学习状态吗?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1)引导讨论。
图上马画得好吗?你知道是谁画的?那他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想知道吗?
(2)师揭题:这与徐悲鸿励志学画有关。(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引导释题
(1)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质疑问难。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徐悲鸿为什么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板书出三大问题)
为什么?
怎么? 励志学画
结果?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提出自读要求:
第一遍:
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直到会读了,再往下读,做到把课文读准读通。
第二遍:
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怎样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两遍的任务都完成了,人坐正,手举直。)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以下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嫉(jí)妒(dù) 礼(lǐ) 貌(mào)激(jī) 怒(nù)励(lì) 志(zhì)疲(pí)倦(juàn)
陈(chén)列(liè) 临(lín) 摹(mó)优(yōu) 异(yì)承(chéng) 认(rèn)震(zhèn)惊(jīng)
错(cuò)误(wù) 成(chéng) 绩(jì)租(zū) 用(yòng)绘(huì) 画(huà)购(gòu)买(mǎi)
泰(tài)山(shān) 犯(fàn) 错(cuò)节(jié) 省(shěng)达(dá) 仰(yǎng)冲(chōng)着(zhe)
(2)出示长句,指导读好:
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要求学生读长句子时,要注意中间的停顿,不能读破。
3、交流:划分段落,师在右边补板书。
第一段:(第1——3自然段)
第二段:(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第7——8自然段)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自己试着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根据提示,尽可能地用上下面的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以下词句)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达仰很看重刻苦努力的徐悲鸿,热情指导他,引起了一些学生的( )。一个外国学生很不( )地冲着徐悲鸿说话,徐悲鸿被( )了。
从此他( )学画。他像一匹不知( )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每逢节假日,他就到巴黎博物馆( )绘画大师的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他以( )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 )了整个画界。那个外国学生看到他的作品非常( )。
四、细读第一段,感受爱国情怀
引语: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为了实现志向。那么他的志向是什么?相信细心读书的同学,能从文中找到的。
1、学生自读第一段,找找“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志向是什么”。
2、指名读,说说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
出示“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3、交流:
(1)、这句话中的“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
(出示第二自然段: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2)、读读外国学生的话,想想:“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是什么意思?(师生交流)
师点拨:善于读书的人,不仅能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从他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3)、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师指导个别朗读预设①:那个外国学生就是要让徐悲鸿明白他说话的意思,你能学着他说话的样子读读这段话吗?预设②:读书有时要把自己当作别人,当作书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才能读得好,把自己当作那个外国学生读读。齐读指导:大家都把自己当作那个外国学生读读这段话。再指名读,师引导:善于听话,能听出话外之音,听出一个人的品质。大家听听,听听!从他的话中可以听出那个外国学生是多么的__________。(学生回答)指导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来,大家把他读“活”起来。)(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过渡:那个外国学生与徐悲鸿是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的同学,按理说,不应该冲着徐悲鸿不礼貌地说话。是徐悲鸿招他惹他了?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所写的大体意思与那个外国学生出言不逊的原因。
(出示: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引导理解“嫉妒”,教师点拨:同在学校学习,达仰却看重这位当时未表现出出色画艺的、来自落后的中国的学生,并热情地指导他,这令一些人心怀______。(学生回答)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很好地表达了这个意思,能找得到吗?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出示,练习说话:
达仰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引起了外国学生的_____。
当看到有同学学习比我们好时,我们不应该____他们,而是应该向他们_____。
当看到有同学__________时,我们不应该_______,而是应该______
_______。)
引语: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不可取的。越是嫉妒,说话就越不礼貌。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听后的感受。
师:听了如此伤自己、伤中国人的话,徐悲鸿被激怒了。
(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该怎样读好这一段。
师引导:读书还应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和符号,这句话还有哪些词能读出徐悲鸿立下志向的态度?他立下志向的态度又是多么的_____。(师板书:坚定)
(出示:他暗暗立下志向,要为_______而励志学画,要为_____而励志学画。)这种让外国人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而学画的志向是多么的_____。(师板书:伟大)这种让外国人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而学画的情怀是多么的_____。(师板书:爱国)
(7)、指名读、齐读。师指导:读出这种感觉。
师:徐悲鸿要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那么“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下节课再思考讨论。
五、识写生字
1、师生交流: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田字格里的生字,你记住了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些生字难写,怎样提醒同学不要写错了?(教师相机点拨,重点指导写好“倦、绩”。)
2、描红
3、学生抄写生字,并组词。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
附第一课时板书:
为什么? 第一段:(第1-3自然段) 坚定
怎么? 励志学画 第二段:(第4-6自然段) 伟大
结果? 第三段:(第7-8自然段) 爱国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和前后对比、呼应的写法,领悟其意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搜集的有关徐悲鸿的资料。
二、精读课文,品位感悟
引语: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那么“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一)、研读四、五、六节。
1、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注意理解“奋发”。
(2)比较句子。
出示:(a)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两个句子,说出两句话有何不同?意义何在?
(1)指导读第二句。
(2)过渡:那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学习第五、六节。
(1)自由读第五节,边读边划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2)读后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4)过渡:徐悲鸿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5)出示: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指名说说所填的词表现了什么?
(7)练读第六节。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二)、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三)、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讨论:
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能取得优异成绩?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三、指导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1919年春天、一天、从此、三年过去了)
2.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记忆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事情的情节。
3.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4.指名当众复述。
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尽量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词语。
上完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由徐悲鸿的《奔马图》导入,初读课文,要求能将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出示课后第三题的词语让学生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扣题质疑,说说“励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励下什么志,从而引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文本之魂。
5、紧扣“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6、以“徐悲鸿,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回想自己的教学,有两点体会非常深刻:
1、第二课时的教学紧紧抓住“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一中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在这基础上指导朗读。整堂课学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这节课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应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让学生感受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需要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应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感受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在第六节,抓住“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却能忍受是为了学习绘画的需要,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可贵精神。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理解并运用总分结构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徐悲鸿去法国留学,开始被外国人嘲讽说“不可能成才”,后来,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徐悲鸿成才的原因可以用书上的一个俗语来说就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出示)
二、探究“怎么励志学画”
1.教师课件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1)“负”是什么意思?“功夫”是什么意思?“有心人”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究竟花了怎样的时间与精力呢?
2.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句子能看出徐悲鸿下了很大的功夫努力学画的,用“~~~”画出,并圈出关键词。
3、组织交流:你从哪些句子能看出徐悲鸿下了很大的功夫努力学画的?
4.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徐悲鸿的骏马图
(1)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骏马有什么特点?这里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句写出了什么?
(2)此时的徐悲鸿,就像这匹神采奕奕的骏马一样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谁再来读这句话
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读出徐悲鸿借骏马奔驰表达的这份人生志向。齐读。
5.仅用这一句话,也许徐悲鸿究竟下了多大的功夫,你根本不会相信,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是具体描述徐悲鸿像骏马一样日夜奔驰,下苦功励志学画的。
(1)你找到了哪些语句?句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老师也画了一些词,谁来读,有人说,一个词就是一幅动人的画,如能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就能读好这些词。
(2)“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潜心临摹”。“潜心”是什么意思?出示选择出示,选择①隐藏,隐蔽②十分专注而深入③秘密地,不声张
(3)教师描述:同学们,这可是节假日呀,也许,此时的博物馆里人来人往,也许,参观的人们正在对其中的名画议论纷纷,可徐悲鸿却画得这样专注而投入。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填空: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他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谁再来读这个词?潜心临摹想象那幅画面再读齐读把词语送入句中再读。
(4)这样专心而深入地学习仅仅是半小时、一小时吗?
①交流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课件出示这句话
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不是几个小时,而是从早到晚一刻不停的在奋发努力,徐悲鸿也许连吃饭和睡觉都忘记了。
③你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④这样从早到晚的潜心临摹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常常,徐悲鸿是下了多大的功夫呀!谁再读
评价:读得真不错,我们一齐读!
(5)这样一整天地潜心临摹仅仅是一两个节假日吗?
①交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
②每逢节假日又让你想到什么?
③是啊,徐悲鸿为了学画,可以说是放弃了一切休息的时间。谁再来读这句话。
(6)同学们,如果让你星期天一整天都在家学习,你会怎样?可徐悲鸿每个假日都是这样过的。他这是下了多大的功夫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徐悲鸿!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话,把他刻苦勤奋的形象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7)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在巴黎博物馆潜心学画只是他刻苦学画的一个例子。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在那三年,在那一千多个日子里,徐悲鸿每天坚持学画10个小时以上,常常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吃饭……徐悲鸿为什么要这样潜心学画?是什么力量支撑他这样做?联系上文想。
(8)让我们再次齐读第五自然段,读出徐悲鸿这份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6.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还有哪些句子能看出徐悲鸿下了很大功夫刻苦学画的?
(2)默读第六小节,完成填空。徐悲鸿只租了阁楼,经常每餐只用白开水和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3)从所填词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跟自己比)生活十分清苦。谁来读,尤其要读好所填的词语。(指名读,一起读)
(4)其实,第六小节第一句就是说了这个意思。谁来读。像这样能概括一段话意思的一句话,我们叫它“中心句”,中心句在一段的开头,下面都是围绕这个句子写,我们把这样的结构叫总分结构。
(5)中心句可以放在一段开头,也可以放在一段的结尾,如果让你在第五小节结尾加一个中心句,我们可以怎么加?(课件飞入)
(5)学到这,老师有个疑问想请教同学们:课文第四小节用一个比喻句形象写出徐悲鸿下苦功学画,第五小节列举了徐悲鸿节假日是怎样下功夫励志学画。为什么突然在这里写徐悲鸿生活非常清苦?是作者写错了,还是他有什么特别用意呢?请你把课文前后几段联系起来好好想一想。
生:因为徐悲鸿生活清苦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为的是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所以其实这也是说他下功夫刻苦学画的。
(6)说得真好。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小结语;徐悲鸿就过这样清苦的日子,是为了更加刻苦学画,他真像一匹——。生接读第四自然段。(再出示《骏马图》,徐悲鸿画马,也爱马。这只仰蹄奋起的骏马,不就是徐悲鸿的最好写照吗?再读第四自然段。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这一大段三小节之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下功夫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三、发挥想像,读写结合
过渡:1.过渡:这样清苦的日子,徐悲鸿整整过了三年;这样勤奋的努力,徐悲鸿也整整坚持了一千多个日子。徐悲鸿终于迎来了他的春天。齐读第七段
徐悲鸿终于成功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
板书:功夫不负有心人
2.填空:徐悲鸿为了让外国人知道。他像一样,每逢节假日就;为了,他生活上也。这样坚持三年后,。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
3.徐悲鸿的故事,让老师对“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使我相信,只要心中有个目标,并坚持不断努力,你就能取得成功。此时,老师不禁想起了一次爬山的经历。师述爬山经历。
6.在你的成长道路中,有没有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一件事的经历呢?
(学生交流,重点说好自己下了怎样的功夫)
7.学生习作:我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要求:围绕这句话,选择一件事情写一段话。可以写别人的事情,也可以写自己努力做成一件事的经历。重点写出别人或自己究竟下了怎样的功夫)
8.交流习作
四、总结全文
1.是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学们用一件件事实证明了这句话,有一个人也用那份努力验证了这句话。他的名字叫(齐说)他更用事实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人。他不仅仅叫徐悲鸿,还代表一个民族,代表一个国家。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板书:真正的中国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励志”、“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等词语的意思。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在第一单元的习作中,课本让我们按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有同学写想设一个美术节,那你们能说说你最喜欢我国的哪位画家。你们了解徐悲鸿吗?他是一名杰出的画家,擅长画马,代表作是《奔马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轻时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
板书课文题目。
导入:为什么课文不用“立志”,而用“励志”呢?
(“励志”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徐悲鸿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呢?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其中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自读情况。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感知课文大意。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绘、认、倦、列、租、杯、购、绩、错、误。
(2)生词:嫉妒、很不礼貌、震惊、鞠躬、承认、有眼不识泰山、激怒、不知疲倦、潜心临摹、优异成绩、轰动画界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再读课文。
阅读提示:
(1)、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
(2)、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
(3)、徐悲鸿励志学画结果怎样?
2、学生汇报自读情况。
让学生汇报并归纳出: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
第二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
第三段(第七和八自然段):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
四、交流、探讨
现在我们再来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课文题目用“励志”而不用“立志”。
(徐悲鸿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用“励志”而不用“立志”。)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复习巩固。
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1、复习巩固。
(1)、默写词语。
嫉妒、很不礼貌、震惊、鞠躬、承认、有眼不识泰山、激怒、不知疲倦、潜心临摹、优异成绩、轰动画界
(2)、指名尝试用上述词语复述课文。
2、齐声朗读全文。
二、精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2、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1)齐读句子。
(2)“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的?
(“他们”是外国学生。他们对中国人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和偏见。)
(3)“真正的中国人”是指怎样的中国人?(有骨气的中国人)
(4)指名读外国学生说的话。
(5)“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天堂”在这里指学习条件十分理想的地方。外国学生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徐悲鸿不可能成为画家;二是中国人太愚笨,不管学习条件多好,也不能成才。由此可见外国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
(6)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很不礼貌、冲着)
(7)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3、小结第一段。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三、精读第二段。
过渡:为了向外国人证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徐悲鸿励志学画,那么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1、引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1)这个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把“他”比作“骏马”。)
(2)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
2、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学生自读,边读边画出表现徐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和生活清苦的句子。
① 从哪儿可以看出徐悲鸿学画的奋发努力?
“每逢……就……”说明他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说明他画得很多,画的时间很长;“潜心”一词说明他画得很投入、很认真。
② 从哪儿可以看出徐悲鸿的生活清苦?
“租了一间小阁楼”、“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
(2)有感情地齐读第五、六自然段,深入体会徐悲鸿提高画技之路的艰辛。
(3)学习构段方式。
这一大段的三个自然段在段落结构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课文先总写徐徐悲鸿奋发努力,后从他学习勤奋、生活清苦这两个方面来具体写他“励志学画”的过程。
四、精读第三段。
自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通过勤学苦练,他取得了哪些成绩?
(1)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结业考试。
(2)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2、引导学生想象徐悲鸿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画界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1)“功夫”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是怎样下功夫的?
“功夫”指时间、精力。徐悲鸿所下的苦功由第五、六自然段内容可知。
(2)“功夫不负有心人”应当怎样理解?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共同研读,体会文章的内涵。让学生明确这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3)让学生结合其他名人或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谈对这句话的深刻领悟。
(4)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
板书设计:
更加奋发努力
徐悲鸿 潜心临摹 成绩优异,轰动画界
生活清苦
外国学生 “有眼不识泰山”
附课后练习4提示:
(1)徐悲鸿奋发努力,刻苦训练。他为了学画,一是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潜心临摹许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二是宁愿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把钱省下来购买绘画用品。
(2)"震惊",是深受震动而且惊讶的意思。那个外国学生之所以会"非常震惊",是因为他从徐悲鸿创作的优异的作品中,看出了徐悲鸿是很有才能的,也由此感受到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不能小视。
3、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广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2)房间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画。
(3)姚永柱把贺卡悄悄地放在了张老师的办公桌上。
(4)动物园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是那样活泼可爱。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通过提问,简介徐悲鸿。
2、板书课题,理解。
齐读,“励志”是什么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读题目质疑。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2、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3、学写生字
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因。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学生描红。
三、在读课文,理清段落
1、自由读、思考
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归纳分为三部分。
2、练习分段
3、指名安分好段落朗读课文。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辨析多音字。
二、 细读课文
1、读题引入,齐读课题。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向?小声读1-3自然段。
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体会徐悲鸿说这句话时的想法及心情,讨论为什么这么激动?
2、指读外国学生的话。
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
那一句话最使我们气愤?
讨论: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体会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3、齐读第3自然段,了解此时徐悲鸿的想法,再指读已出示的“必须用……”这段话,体会此时徐悲鸿内心世界。
4、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讨论
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与文中冤句比较体会,体会原句的生动。
指导朗读,强调“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几个词语。
5、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解释。
讨论:徐悲鸿花了多少工夫?默读5、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
抓住“每逢”“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只用、省下”等词句,通过读、评、议悟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6、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
讨论归纳出:a成绩优异,引起轰动。B外国学生震惊,佩服。
7、重点分析第8自然段。
指读外国学生说的话,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分析,读中感悟引起变化的原因。
徐悲鸿此时内心的想法呢?再次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中国人”这句话。
8、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徐悲鸿
外国学生----“有眼不识泰山”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在向法国绘画大师达仰学画期间,不顾生活清苦,下定决心,刻苦钻研绘画技艺,终有所成的故事。
【实例】
(新课伊始,引导学生简要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徐悲鸿的资料。)
师:看来同学们对徐悲鸿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故意将“励”写成“厉”)
生:(纷纷举手)老师,“励”字写错了!
师:哦,还差一个“力”呢!这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
生:(众笑)一定是老师故意写错的;我们以后写这个词时也要注意,否则也容易出错……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励志”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说说“励志”的意思呢?
生:“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师:这种解释行吗?如果是这样,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改成“立志”,这样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师边说边把“励”改成“立”)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继续提问)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课文,寻找答案吧!(生兴致高涨,自由读课文)
【分析】
“励志”一词在本文中既是“文眼”,又是“题眼”,蕴含着徐悲鸿炽热的爱国情怀、刻苦学艺的精神,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敏锐地抓住该词,并以此作为领会课文的切入点。首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留下破绽,让学生认清了字的结构,强化了字形记忆。接着,让学生辨别“励志”与“立志”的异同。由于此时学生尚未接触课文,故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教师没有硬性灌输,而是把错误当作教学资源来开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课文。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8
卢永霞 发表
张庆主编在西安培训会上说:“要重视整体感悟,不要把课文教得很“碎”,要抓住皮毛的领子,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语文教学要抓住最主要的,以它为纲领,做到纲举而目张。”我一直觉得这番话说得很好,但真正深有体会,却还是在今天的课堂上。
今天,原本按照计划完成第5课《天安门广场》的教学。没想到突然接到代课的任务,于是临时改变计划,将明天才上的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提前教学。我还好办,预先备了课,学生没有预习,恐怕要影响教学效果了。
上课伊始,我先拿出大约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除字音障碍,读通读顺句子。然后板书课题,指导读题。至此,课堂是平静的,学生是安静的。“读了这个题目,你有问题吗?”当我抛出这样的话题时,立即得到了“没有”的齐答。我不禁有些吃惊:看课题提问,这是我们在三年级时常用的一个教学策略,孩子们在预习的基础上都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来。而今天这课由于时间的关系,显然预习不够充分,怎么竟齐答“没有问题”?看来不是真的没有问题,而是忘却了“动脑读题,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抿嘴一笑说:“我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没想到这么轻轻的一句话却惹得小手如林了。接下来是他们接二连三的问题:“徐悲鸿是什么人?”“他跟谁学画?”“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励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立志?”我立即对这几位提问的孩子大加赞赏,同时指出这些问题有些提得很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如“励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立志?”;有些问题只要看看书,很容易就可以弄懂,如“他跟谁学画?”;有些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如“徐悲鸿是什么人?”;有些问题同学们经过认真读书自己就能解决,如“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等。
于是,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画以奔马著称,学生马上联想到:齐白石的画以虾著称,郑板桥的画以竹著称等。接着我出示了徐悲鸿的奔马图,同时留下个悬念:“为什么徐悲鸿如此钟爱马?学完了这篇课文,也许你就能得到答案了。”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用‘立志’,而用‘励志’一词”,没想到第一位同学就答得很好,他说:“‘立志’是表示定下一个目标,定下一个志向。而‘励志’是常常激励自己要奋发努力的意思。”我不禁佩服他理解得到位,表述得准确,同学们听了都心悦诚服。一个我原以为比较难的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接下来我引导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自由读书,读完以后思考:课文哪些内容是写“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的,哪些内容是写“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的,哪些内容是写“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的。本文叙事脉络清楚,又有一些暗示性的时间词,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相应的段落,从而将全文分成了三个部分。
我想,这就是张庆老师说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吧。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透过这个“文眼”可以窥探文章的主要内容甚至思想感情,把握全文的基调。所以我将本文的课题作为文章的领子提起来,就使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变得简洁而明朗。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师:同学们,前天晚上上演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篮球比赛,知道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那场篮球比赛中,哪个队赢了?
生:中国队。
师:中国队以1分的优势赢得了比赛,听到这个消息,你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自豪……
师:因为你也是——中国人!(板书:中国人)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看李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
师:一起读!“励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一件事情,而奋发努力。
师:什么事情?
生:学画,证明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
师:是呀,为了证明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刻苦学画,超过别人,这就叫“励志”。
师:下面我们来听写词语。你已经发言两次,给你机会,报给大家写。三个词一行。
生:嫉妒 震惊 承认 激怒 不知疲倦 轰动
师:“嫉妒”两个字都是什么旁?“承”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可以查什么部?“怒”上面是什么字?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边听写,边作答。)
师:写好后,请大家横过来读一读,看写得是否正确。再看看第一行词写谁?第二行呢?有发现吗?
生:第一行写外国学生,第二行写徐悲鸿。
师:小组内检查,全对的站起来。
(生互相批改,互相纠正。)
只错一个的也站起来!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站的人多?阳光组、智慧组、雏鹰组表现不错,请坐下。学语文就该认真、扎实,第一节课的任务就该按时完成。有些同学后悔了,希望下次表现精彩。
(师出示学生课前写的小黑板,也是学生的疑问: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师:成语一般是4个字,也有4个字以上的。大家一起读!
(生读成语)
师:响亮但不美妙,拖腔拖调。有了停顿就会美妙,听老师读。(范读)
练练看!
(生练读,齐读)
师:觉得有进步的举手!原来停顿就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
就请智慧组说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
生:只要用心,就能把事情做好。
师:“负”什么意思?“有心人”是谁?生:辜负。
“有心人”是徐悲鸿。
师:“功夫”意思是什么?时间、本领给你选?
生:“功夫”的意思是时间。
师:用心、花时间努力做事,都会获得成功!
阳光组,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师指“有眼不识泰山”)
生:不认识地位高或本领强的人。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成语写的是谁?
生:徐悲鸿。
师:“有眼不识泰山”呢?
生:外国学生。
师:我们四(4)班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充满智慧的头脑!
师: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呢?默读课文4到6自然段,画出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圈画好以后小组内就可以交流了。
(生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里交流)
师:头靠在一起,说话就可以听得更清楚了,要说说自己为什么画这个句子。
(生继续交流)
师:表扬智慧组,动作最快。
师:请大家捧起书,把你画下的词句读一读,读着读着,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我们比谁会想。
(生读句子,想情景)
师:想到徐悲鸿励志学画、潜心临摹情景的请举手!放飞语文想象的翅膀说明你会学语文。请人读句子,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梦想组带领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
生: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为什么把徐悲鸿比作马?看图,说一说。
生:马日夜奔驰,不知疲倦,而徐悲鸿学画不知疲倦。
师:徐悲鸿就是这匹不知疲倦的奔马!继续交流。
生: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师:他强调了哪个词?
生:每逢。
师:每逢就是每次。节假日,留学生都出去游览了,节假日是消遣的时间。而徐悲鸿呢?
生: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正在那里临摹。
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在美术馆里临摹,有的画比较难,他一画就是一整天。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
师:也许馆里没有其他人,只有他一个人在静静地看,在用心地画。不知不觉已到了晚上,出去游玩的同学回来后,看到徐悲鸿在画画,会说些什么呢?
生:你真用功呀!
你的画技有了提高!
……
师:这就叫励志!继续交流。
生: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每次读这段文字,李老师就想起自己十七八岁时学画,父母每学期给二百元,而我大概要花一百二三十元买画纸、颜料等,学画需要很大的代价。徐悲鸿为了学画怎样做?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
生:刻苦努力……
师:用在这里不太合适。
生:省吃俭用。
师:老师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词!声音再响亮一些!我们现在也提倡节俭,我们可以省下钱来买书,你也是小徐悲鸿,你的行为就是励志读书!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没关系,说错了老师也表扬你。
生:中心句。
师:这叫过渡句。在文章中,有的句子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叫——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就叫过渡段。跟老师一起读——过渡句。
生:过渡句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快乐组来读!
生:三年过去了……轰动了整个画界。
师:她强调了哪个句子?
生:轰动了整个画界,我觉得徐悲鸿很了不起!
师:三年过去了,这是怎样的三年?
生:辛苦的三年。
刻苦努力的三年。
不分白天黑夜、励志努力的三年
……
师:正所谓——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此时,徐悲鸿在那个外国学生眼里,已经成为——
生:泰山。
师:是刻苦努力的——泰山!是不知疲倦的——泰山!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画展,会怎样说?
生:徐先生,我觉得你很有才能!
师:你说得很诚恳,少了动作。你可以站起来,到我这边来,大家比较一下谁更像那个外国学生?
(师生对话,师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情境。)
生:(鞠躬)徐先生,我以后再也不说中国人没有才能了。
徐先生,我感觉中国人很有才能,看来我真的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
师:看来,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励志不可少。再读这三个字——
生:中国人!
师:什么样的心情?
生:兴奋、激动、自豪……
师:明天晚上,令中国人激动万分的时刻就要到来,天宫1号发射,中国人一定要看,这是中国人走向太空又迈出的一大步。做中国人光荣,成为光荣的中国人要——励志!
评析:
这节课,李校长结合学生质疑的两个成语“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朗读、感悟、想象、表演等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三段五步式” 有效课堂模式呈现得自然、精彩。
一、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学生在读成语时,拖腔拖调,教者给予指导并亲自范读,让学生明白停顿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教者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4-6自然段,做到了“读进去,想开来”,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感受到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同时,明白放飞语文想象的翅膀才更会学语文。再如,关于过渡句的概念,教者联系课文,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知道有的句子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就是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就是过渡段。以上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的渗透将逐步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在交流第6自然段时,让学生懂得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就更好了。(描写徐悲鸿生活清苦是为了衬托他学画刻苦)
二、重视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效、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者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单如下:默读课文4到6自然段,画出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圈画好以后小组内就可以交流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合作,拓展了思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徐悲鸿的认识。
三、及时、多样的评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听写词语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批改,这其实发挥了学生互相评价的作用。教师冷静、智慧的评价语言给所有学生以启示:学语文就该认真、扎实。这次表现不好没关系,希望下次表现精彩!这样的语言给表现好的同学以赞许,给暂时落后的同学以激励,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期待,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
学生在想象外国学生如何向徐悲鸿道歉时,教者客观地评价:你说得很诚恳,但少了动作。这样的评价给了学生启发:原来加上肢体语言,表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后来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到讲台前与老师对话,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也理解了“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
一、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二、教学重、难点: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三:教具准备:四: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2、指导质疑。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什么呢? 1、录音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边听边画生字词,读准每个字音。(2)逐段练读,把句子读通。(3)指导朗读。3、检查朗读情况。(1)指导读下列生字及多音字。a鸿(hóng)躬(gōng)(后鼻音)b粗(平舌音) c看重(zhòng)重 (chóng) 新冲(chòng)着 (2)指导朗读长句(出示句子)a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b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段落。按“立志—学画—成才”给课文分三大部分。5、指名按结构分段再读课文 1、读题、解题。2、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他是怎样立志的?立志的结果又如何? 1、听录音或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3、练读生字新词。 练读长句子,并进行评议。 5、讨论段落,说说大意。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学会分段并概括段意。作业:一、抄写课后词语。二、给多音字组词 chóng( )( ) chōng( )( )重 冲 zhòng( )( ) chòng( )(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立志 学画 成才
设计理念: 在老师所呈现的问题中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遵循学生会的老师不讲的原则,教师只在展示交流时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平台。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仔细品读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句的仔细品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文中人物情感
2、学习课文中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并加以应用。
3、向徐悲鸿学习,学习他那矢志不渝,为国争光的决心和爱国心。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大段(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上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初识了徐悲鸿,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3、预期效果: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中一定有某个词,某句话给你印像深刻或对你有所启发?
(奋发努力,不知疲倦……功夫不负有心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一篇课文浓缩成一个词或一句话存储在我们的头脑中,这就叫做“把文读短,把书读薄,老师相信同学们有了上一节课对课文的初读,再加上这节课的细读,一定会对文中的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老师也对文中的一句话深有感触,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二、民主导学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下这句话,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面对这句话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有心人是谁,功夫是什么,他是怎么下“功夫”的,下了功夫的结果怎么样……)
“功夫”的意思哪位同学提前查过了,给同学们说一下(功夫指的是时间和精力,负是背弃,辜负,有心人是有某种志愿的人)
1、问题呈现: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徐悲鸿的“有心”是指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
(2)自由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想徐悲鸿是怎样下“功夫”的?用“——”划出来。
(3)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想“功夫”到底有没有辜负这位有心人?具体体现在哪句话当中,用“﹋”划出来。
2、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提醒学生把弄明白的和没有弄明白的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3、展示交流:
(1)徐悲鸿的有心指的是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老师相机板书——真正的中国人,请同学和老师一起书写。
师问:那在徐悲鸿的眼里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刻苦努力,有志向……),
可外国人却说:“你们中国人!”这话里,这感叹号里,你读出了什么?
指名学生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思考从这话里你能读出什么?
比较“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你们中国人”读读二三自然,看看有什么不同。
教师补充资料:
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就连小小的日本国都趾高气扬地们为“东亚病夫”,中国人在国外抬不起头来,遭人白眼和看不起是常有的事,可贵是的——中国人没有屈服,民族的英雄们不屈不挠,历发向上,救中国与危难之时,救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孩子们,读一读上面的这两段话,同样的文字,不一样的中国人。
在你的眼中徐悲鸿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你是从哪儿看出他肯下功夫的?
(2)徐悲鸿是怎样下“功夫”的?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一样,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出示骏马图,他笔下的骏马不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吗,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四片段段)
☆每逢节假日,他就……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一整天,孩子们,你们有没有一整天做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想想是做什么来,是的,就是整天看电视,我们也会感到累的,何况他是在不停地画呀画,可见他多么的辛苦)
这儿有两个逗号,想想第一个逗号可以去掉吗,对,不能,不样更能说明他不停地画,他这样一直画呀画,他不累吗,累,可是当他想休息一下的时候,他的眼前就会出现那个外国人说的话,于是他就——(老师引导学生读句子)
☆徐悲鸿的生活……他只租了……经常每餐只用……和……为的是省下钱来……
(两个只和一个为的是你读出了什么——对,是他用自己的全部精力
补充资料:
老师上网也查到了一个资料,读给大家听听,由于长时间不能按时吃饭,徐悲鸿得了严重的胃肠痉挛,疼痛难忍,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滚落一下,但他用左手压住疼处,右手继续画下去。
现在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还会觉得他下的是一般功夫吗,课文是怎样把他下功夫的过程为我们写得这么具体的呢,是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
小结第二部分,孩子们,徐悲鸿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有没有白下呢?好,我们来交流第三个问题
(3)“功夫”到底有没有辜负这位有心人?
没有负,他下了这样的功夫,那到底结果怎样呢?(结业考试成绩优异,油画创作轰动画界)
当年说徐悲鸿的那位外国学生也来到了现场,孩子们,他又会怎么样评价他眼中的中国人呢?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你从他的语句中你读出了什么?对照他一开始说的“你们中国人”前手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孩子们,学到这里,老师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的话——一个人的努力,改变了一个人甚至是一群人对一个国家的看法,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中国,不就是这千千万万的一个人在努力,努力,再努力的结果吗?
看了老师的这番话,请把你现在想说的用一句话来写下来吧
学生写,然后指名读
读着读着,我们就把人读“厚”了,(板书)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填空: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学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完成下面句子
徐悲鸿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乃至百倍的功夫,他就像……
2、结果反馈:让孩子们说说各自的收获与不足
3、反思总结,孩子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很满意,希望以后的每一节课都能看到你们踊跃举起的小手来,好吗?大声地告诉老师。
四、布置课下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二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7、徐悲鸿励志学画 把文读短
所有时间 刻苦勤奋 把书读薄
功夫不负有心人 真正的中国人!有志气 把人读厚
全部精力 不卑不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3、唤醒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
1、课题中励志是什么意思呢?(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2、在课文中徐悲鸿先生到底励的什么志,我想还是要在读课文中寻找答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二、紧扣关键词句,研读课文。
1、交流。(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徐悲鸿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请同学们读课文1-2自然段,细细地去体会。
(1)学生回答徐悲鸿是在外国学生的嫉妒和讥讽下说这话的。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2)教师叙述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和看不起的社会现实。再读外国留学生的话。
3、必须什么意思?(一定要这么做)徐悲鸿一定要做什么?(学生再读这句话,回答一定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指谁?教师追问。当学生回答出他们指外国留学生时,教师继续提问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真正的中国人指有骨气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指勤奋刻苦的中国人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实现着多元解读。)
3、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可以找一找、划一划,同位之间进行合作讨论。
预设:(1)、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时,教师提问学生,以前的徐悲鸿学画时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完成自己的志向。)
学生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当学生回答出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教师提问学生徐悲鸿为什么要这样潜心临摹?又一次回到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语句上,体会出徐悲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再次齐读这句话,感受徐悲鸿为中国人争气而刻苦努力的精神。
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在巴黎博物馆潜心学画只是他刻苦学画的一个例子。徐悲鸿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每天坚持学画10个小时以上,常常忘了休息,就连动物园的老虎也常常 (出示《骏马图》,这只仰蹄奋起的骏马,不就是徐悲鸿的最好写照吗?学生读四、五节去体会徐悲鸿的刻苦学画精神。)
(3)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徐悲鸿的生活进行对比,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接下来提问学生是什么支撑徐悲鸿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再一次回到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上,一起大声读这句话,深化理解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学生读有感情读第六节,朗读时抓住关键词语小阁楼、一杯水、两片面包,体会文章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衬托徐悲鸿奋发努力的精神。
4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的画展轰动了整个世界,他用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齐读第七节。
5、学生读此时留学生的表现,提问,为什么留学生的态度与刚开始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
读留学生的话,在通过对震惊、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朗读品味中,感受到那个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忏悔。)。
6、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已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我们再读课文,记住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小结写法
1、引导学生抓外国留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很不礼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留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的精神)
2这位外国留学生由因偏见很不礼貌出言不逊,到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了一躬。他对徐悲鸿表示深深的敬佩!
此时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哪?
(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
为了表现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徐悲鸿的表现,承上启下,转承自然,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四、联系自己,拓展延伸
同学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我想更得益于他的励志。只有励志了,我们的人生才有目标,生活才有奔头,学习和生活起来才充满活力和力量,会让我们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励志的经历。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哪?又应该向徐悲鸿学习什么哪?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