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高一年级地理说课稿优秀范例(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选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第一课时的部分内容,下面我将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本节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意某一个国度,而是对于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于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充分发展,我组织学生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其次中东地区是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地区,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也是学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课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学收集的课下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三、目标分析
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在教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设计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借助收集的资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学重难点: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战争频发的原因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如何进行重难点教学:
四、教法分析
根据实验中学健康学习导航的方法,以及结合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开教学,帮助、引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强化自我意识,培养情感品质。
五、过程分析
下面我将介绍本节教学的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由于中东战争一直都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我以中东战争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所见所闻自由发言,来激发学生对中东的学习兴趣,在分析探讨引发中东战争原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并进入中东地理位置的学习。
(二)明确主题 探究新知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 汇报总结
接下来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合作探讨中东地区战争频发的原因,选派代表汇报讲解所探究的问题,老师点拨。这一环节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练习 形成能力
接下来进入达标反馈板块,采用典型题和易错题两种题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并进行讲解,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程度,易于学生查漏补缺。
(五)诱导点拨 归纳总结
练习结束后,请同学归纳本课知识点,帮学生理清本节思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为下节课学习做下铺垫。
六、评价分析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唤醒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文本材料(教科书)
3、图像展示(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幻灯片导入:
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有雄伟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从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预习目标展示
我利用书本上的几幅图构思了五个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看图解图的习惯。
问题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问题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问题三:产业结构的差异;
问题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问题五: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3、交流展示
4、点拨升华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并且分发空白的省级行政区划图,让同学们自主填写、自己总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对应的省级行政区。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中部湘赣鄂豫皖,黑吉晋入内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陕甘宁。
3、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取得了长足进步。
4、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东部经济地带:位置临海,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矿产贫乏。
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遥远,位置闭塞,气候干燥,水源较少。
5、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东北地区:重化工业为主导。
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6、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7、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5、板书小结
6、活动题
1、你的家乡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哪一个地区?
2、在你的家乡,区域发展有哪些优势与限制性因素?对于家乡建设,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议?
7、布置作业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较多,我应该在讲课期间更加的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编歌诀、四字模板等记忆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2、了解温室气体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及危害、防护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掌握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检索资料,培养其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形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参加国际合作在保护大气环境中的重要性;
2、通过网上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
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加深。重点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2、本课教材旨在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学情分析
1、学生为高一年级;使用教材为人教版(正式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高一年级);
2、学生应熟悉计算机一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的操作,熟悉网络教室的环境,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巧。
四、学习环境和资源
1、校园网、网络教室、宽带网、投影仪、视屏展示台。
2、网络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3、网络教室系统、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
五、教学思路和设计
教师设计网页,并把课程内容上传到网页上。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自己先进入网页。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利用电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建构。教师采用目标式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页上获取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自由探究──协作讨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思维拓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环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绿色用品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绿色用品?”(学生回答后)“绿色用品的大量使用,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自由探究
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每一知识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设计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
1、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保护?
2、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针对全球变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3、酸雨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治酸雨?
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利用word文档或PowerPoint把上述问题的答案制作成文稿。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举手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利用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师机随时监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协作讨论
1、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评。
2、布置学生集体讨论相关问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当今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的危害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为此,我们应追溯其原因,从源头加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努力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希望同学们积极投入其行动。(大屏幕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纲要)
(五)巩固练习
通过网络课件中的综合练习进行自我测试,教师随时监控并作适当的讲评。
(六)思维拓展
提出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为保护大气环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发送到聊天室,供大家一起讨论;也可以发送至邮箱。
Copyright (C) 读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