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精选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说课稿【精选8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卓有成就的女性”。整个单元紧扣这一中心话题,通过介绍几位生活在不同国度的杰出女性,探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价值和贡献,关注她们所面临的困难,讴歌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

内容由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Using language and Workbook 构成。

本文将重点介绍阅读部分,即Pre-reading, 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二.学习主体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个模块的训练,已经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学习方式。并且在模块二的Nelson Mandela这一单元学习过人物描写的文章,学会了如何讨论名人是否是伟人等技能,为这一单元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学生正处于能静能动,非常有主见的阶段。综合以上几点,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从整体上把握理解全文。

2. 技能目标

a) 通过速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结构及大意;通过精读,培养学生善于 搜索细节的能力,通过练习提高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的能力。

b) 通过口头讨论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

a) 通过阅读,体会Jane Goodall 在野外的恶劣工作环境中以及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和坚强

b) 体会Jane Goodall 对动物的爱惜之情,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培养对动物的爱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通过训练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能力。

难点是在开放性讨论中,必须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阐述自己对这些观点的看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

六. 法学法

1. 教法设想

1) 按英语四步阅读法,即“导入—速读—精读—巩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 在Pre-reading,及discussion部分,设置预测性任务教学及展示性任务教学活动。

3) 运用讨论,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人物特质的理解。

2.学法指导

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以成就为中心构造的人物描写文章的阅读方法。

七.教学流程

1.Leading in

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课的题目:A protector of wildlife ,并结合图片问:1)Who is the protector? 2)What animals are observed?由回答问题转入下一步。

2.Revision and Pre-reading

在屏幕上展示以下两个问题:1`)Why do you think Jane Goodall went to Africa to study chimps rather than to a university? 2.)Do you think her work is important? Why ?

这一部分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能复习Warming up 中的内容,又能自然进入Pre-reading 的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Jane 的工作对人类的影响及实验室研究方法和野外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3.Gu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此步骤的目的是训练通过有上下文情境的句子来猜词义的技巧,为下一步阅读扫粗除一些障碍。(附句子在Powerpoint屏幕上)

1).Chimps behaved like humans.

(举止,行为。名词形式是behavior)

2).Teaching is worthwhile, although it is tiring, I feel happy when my students have made progress.

(值得的)

3).Memories of home crowded in when I had to live and study in this school .

(涌现出来)

4).Chimps are like human because they had a social system with duties for each member of a chimp family.

(社会体系)

4. Scanning

请学生快速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概括出各段的大意5.Intensive Reading

这部分选用课本上Comprehending 1and 2。这两个练习由易至难,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逐步理解文章。

6.Discussion

此步骤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在小组讨论后,再在班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附讨论题目)

1).What made Jane Goodall a great success?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her?

2).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wildlife?

7.Summary

这一步骤,结合黑板板书,引导学生概括出大意,并希望借助黑板的书写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课稿 篇2

1、教材内容

从初中一年级下期第四课开始,学生开始接触到人物画,捉到人物画,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时儿童画曾多次接触,到了五六年级,又学习过人物结构和一般的比例关系,具有一定的正确性认识和经验.但这种认识往往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还不成熟,几乎还带有强烈的儿童画的痕迹.本课将就人的面部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并通过人物头像的写生训练,使学生在了解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物面部形象、结构和表情有所接触,掌握分析、比较的观察和描绘方法,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人物画。

本课教材主要通过传统的“八格图”和“三停五眼”等方法,向学生介绍人物面部的基本规律,包括头型特征、五官位置和表情变化等.按大纲要求,本教学内容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讲授课,第二课时为技法练习课.但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人物画的画法,在第一课时我也安排了人物画的写生练习,但不是对真人的写生训练,而是面对照片进行练习,这一方面降低了写生的难度(对象可以保持不动),另一方面更利于对人物头像画的步骤进行更直观的讲解.这将为下一课时的真人头像写生打下基础。

2、教学目地

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人的脸型特征和五官的位置关系,以及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规律.

②初步掌握人物头像的观察方法和描绘方法。

3、教学重点

掌握人物头像的写生方法和步骤。

4、教学难点

①培养学生观察和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掌握人物头像的相关知识。

②掌握人物头像的写生方法和步骤。

5、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授课部分

<引入新课部分>

在上课之前,播放一部影片片断。目地:让学生在休息之余观看影片,并对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发生兴趣,为后面的引入新课埋下伏笔。

点击图标,打开演示文件。在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系列大家熟悉的电影明星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认不认识屏幕上的这些人,答案肯定是认识,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让大家回忆上课前看的影片,让同学们讲出影片中有哪些人物。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已经回来了课堂,这时提出问题:既然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或者说能记住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靠的是什么来加以判断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同学们会得出答案:是通过人的样子及人的脸来判断的。这时候就可以告诉大家:人的脸是一个人的标志。所以在我们进行人物绘画时,往往就得从人物头像开始。要画好人像,首先要对人脸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所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与我们人脸有关的知识。

<讲授新课部分>

点击“开始”,进入课件首页。首页分四个部分:脸型特征、五官位置、表情变化、作业演示,它们分别链接到不同的章节。

一、脸型特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同样子的人,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脸有一样,我们要认识一张脸,首先得从他的脸的轮廓开始,既人物的脸型。

点击“脸型特征”,进入《脸型特征》,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由若干人物头像组成的图片。这图片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个问题:这么多的脸,他们的脸型有没有规律呢?

点击图片,出现“相之大概,不外八格”。讲解。

点击“八格”,出现“田国目用,由甲申风”。

用鼠标指向“田、国、目”三个字,请学生观察这三个字从形状上讲有什么特点? 然后分别点击三个汉字,出现相对应的脸型,结合汉字,再分析不同脸型的特征。

用鼠标指向“由、甲、申”三个字,请学生观察这三个字从形状上讲有什么特点? 然后分别点击三个汉字,出现相对应的脸型,结合汉字,再分析不同脸型的特征。

用鼠标指向“用、风”两个字,请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从形状上讲有什么特点? 然后分别点击三个汉字,出现相对应的脸型,结合汉字,再分析不同脸型的特征。

完成脸型特征的讲解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巩固,再在学生中选出一部分脸型比较明显的同学站起来,让其他同学判断他们的脸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这八种不同脸型的特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老师要针对大家回答的情况,加以进一步和分析)

二、五官位置

(过滤)提问:掌握了人物的脸型以后,我们的人物画就迈出了第一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想像在画面中已经画了一个脸的轮廓了,哪么接下来又该画什么了呢?(学生一起回答:五官)。

点击“五官位置”,进入页面,出现一个人头像。

要画五官,首先得确定出它们不同的位置,这个很重要。引入传统的“三停五眼”。

1、三停

就是把我们的脸从上到下分成三份,这三份就叫“三停”,是如何分的呢?请大家看图:

①鼠标进入发际区域,出现“发际”二宇,点击,鼠标进入眉弓区域,出现“眉弓”二宇,点击,出现“上停”;

②鼠标进入鼻底区域,出现“鼻底”二字,点击,出现“中停”;

③鼠标进入下颏区域,出现“下颏”二字,点击,出现“下停”;

(讲此节内容时,还应适当的结合自己的面部进行讲解)

注意: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眼睛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回答)基本上在脸的中间部位. (在确定五官位置时,这点非常重要)

2、五眼

就是我们的脸(正面)宽为五个眼睛长。

点击鼠标,出现几条线,把脸横向分成五份。同时有两只转动的眼睛,可以移动到每一份中,大家会发现,这五份的宽度是相同的。(一方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五眼的关系)

“三停五眼”古代画家根据成年人的面部五官位置和比例归纳出来的。如果某人的五官不同于这一标准,则成为其明显特征。因此,“三停五眼”是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准绳。但是,儿童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眼睛位置越偏下,五官位置显得越紧凑。

(过渡)人是有生命的,同时也是有感情的,而人们的感情往往都是写在脸上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喜形于色”等都是说的这个意思,那么这种写在脸上的感情,我们)通常就叫他表情,人有喜,怒、衰,乐等丰富的感情,也就有了今天我们要讲的丰富的表情,人们把感情写在脸上,今天,我们就把表情写在纸上。

(点击“下一节”)出现标题“丰富的表情”,同时在屏幕上出现一面砖墙,在墙上画有三种具有不同的表情简笔人像画,还有一个小丑。

(三)丰富的表情

今天这里也来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丑,他已经捺不住了,就忙着在墙上画了起来,我们看他画的是什么?哦,原来他画了三个人像,还不一样呢?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幅不同的人像画,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一起回答)表情;

(提问)再请同学们观察他们表情的不同是如何表现的呢?

(回答)通过五官的不同来表现的,主要通过眼、眉,嘴的不同形态来表现的。

好了,大家都看到了,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变化就可以把人物的表情表现出来,哪么究竟小丑是怎样把人物的喜、怒、衰、乐画出来的呢?有什么绝招吗?

我们来问问他?

点击鼠标,出现“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嘴下落,画人怒;垂眼落嘴眉皱掉。”这就是画人物表情的基本方法,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念一念,在念的时候,希望大学能记住这几句口决。 (与同学们一起念)。

当然,今天我们讲的只是一点基本的方法,所以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方法,画出简单的人物表情,但这又是其它表现方法的基础,其它的表现方法都是在这样的方法基础之上展开的。

(过渡)我们讲了这么多了,可能很多同学的手也开始痒了,也想在你的纸上画出你的同桌或者朋友,但究竟怎样画,大家的心里可能还没有底,哪么我们的人物画该怎样画呢?(点击“下一节”)

(四)步骤演示

屏幕出现一张白纸.

请同学们把纸拿出来,今天画什么呢?今天我专程为大家请来了一位模特,大家请看: (点击鼠标)出现一女子,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画的模特。哪么我们该怎样来画呢?

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对象,在观察的时候就要运用到我们今天讲的这些知识,主要从人物的脸型、五官的位置及表情变化,例如:我们观察这位模特,(提问)这位模特的脸型是属于什么脸?五官的比例有什么特别的?她的表情是怎样的? (回答)她的脸型是属于“甲”字型脸,中停要宽一点,表情是在微笑。

步骤演示,分别点击每一步的按钮,出现每一步的步骤演示图。

在这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基础水平,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如果学生基础较差,就一步一步的讲,边讲边画,二是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可以先讲步骤,再播放演示过程,让他们能自主的观察对象,表现对象。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学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打基础,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用竖式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实践,体验探知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其次进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

具体情境进行教学,还要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下面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在学法上采用启发式、兴趣式、自我探究法、分组讨论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再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按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出老师带学生买书的情景,可直观得出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此时提出数学问题: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买书这个问题学生能列出算式14×12(板书),却不能解答,进而引出本节的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将学生进行分组,我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以下三步引导学生学习

第一步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来复习旧知。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让学生说出

14×10,14×2的答案。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掌握旧知识的熟练程度,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开了思路。

第二步:探究新知 在上面的基础上说一说14✖️12的算理。 经过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得出14✖️12 ,这里的2在个位上,表示的是2✖️14,这里的1在十位,表示的是10✖️14。这个算式就是2个14 与 10个14相加的和。此时让学生自己尝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原理

第三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自己的计算过程,总结容易出错和需要注意事项并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我也会及时总结并强调两个要点:1 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这里的0可写可不写。2 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

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新知,同时在这个充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第三环节:寓教于乐,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关游戏:

第一关:填空我能行

第二关:计算我能贏

第三关;错题我来改

通过以上练习的安排,从内容上紧紧围绕重点,并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环节:小结反思,回顾新知。

在课程的最后,及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并留下课后习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说课稿 篇4

数轴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习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习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创新题:

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的先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如图:

由图可以看出,到达终点是表示数1的点,画图表示一个点从数轴上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的终点,并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

(1)向左移动4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

(2)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

(3)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

这是一道源于运动变化思想设计的题目,借助点在数轴上从原点开始的连续两次沿直线方向的运动后,将终点的数写出。一要认识方向,二要把握运动距离,可提高学生的运动思维,有助开动学生的变化的观念。

六、小结:

(1)归纳学习了哪些内容?

(2)归纳学习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探索式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所以,在教法上,不采用课本单刀直入的探索式推理方法(即先给出结论,再推理论证),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类比,使学生产生求知快乐感,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而这种处理,化难为易,抓住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数轴说课稿【二】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 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 教材的处理

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

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

3)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

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

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才能改变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习方式。

要达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温度计,并填空:

℃ ℃ ℃

师生行为: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并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为学习数轴概念做好铺垫。

2)课本第10页问题: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师生行为:老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方向、距离)?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画出图形。老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3)再次观察课本图1.2-1、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师生行为: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活动2学习数轴的概念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师生行为:老师讲解数轴的概念,说明画数轴说要满足的条件,并提醒学生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观察、理解。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3数轴概念的应用

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并思考你认为画数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① 师生行为: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并概括数轴

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认识数轴的三要素。

2)画数轴

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0.5 +2 -0.3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解:点A表示-2;点B表示2;点C表示0;点D表示-1。

师生行为:观看课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所画的数轴上完成,再由老师演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活动4数轴概念的深化

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右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左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个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活动5巩固数轴的概念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师生行为: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说课稿 篇5

【关键词】教材;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主体

【作者简介】聂琴,河南省鹤壁高级技工学校,从事机械专业理论与实习教学工作。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游标卡尺》是选自劳动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本教材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又为学习后面的知识——万能角度尺打下基础,而游标卡尺的使用又贯穿于机械专业测量工件的始终,因此,本节内容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技校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及测量方法,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高素养的现代技术工人。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和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重点的依据:游标卡尺是一种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来测量零件。

2.教学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

难点的依据:读数原理抽象难懂,学生基础较差,不容易理解。

四、说教法

我们知道,技校培养的是理论和技能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在讲游标卡尺的结构中,利用游标卡尺模型及实物现场讲解,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

2.讲授法

针对本节课的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应采用讲授法详细讲解,直至学生理解为止。

3.练习法

学习本节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灵活应用。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通过测量的准确性。

4.启发式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5.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例清晰。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分钟)

由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录像——轴类零件的加工、检测过程,及加工过程中的测量来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采用讲练结合),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详细讲解)。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

3.学生练习(15分钟)

在讲透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的基础上,准备好一些读数图片和实测零件及游标卡尺让学生分组练习,并做好记录,最后老师检查。

4.课堂小结(3分钟)

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在课堂小结中可以对本节课表现突出的小组、学生提出表扬,对有进步的小组、学生加以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布置作业 习题册 2--2

6.板书设计

2--2 游标卡尺

一、游标卡尺的结构和用途 四、读数练习

1、结构 2、用途

二、游标卡尺的刻度原理(以0.02mm为例) 五、游标卡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49/50=0.02mm

三、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六、小结

说课稿 篇6

大家好!我是来自马塘镇热水小学的胡学婉。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说说我的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说教材

《说说我的家》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教材主要通过说说我的家庭成员及家庭成员与亲属关系,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2.说教学思路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此次教学活动,使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我首先以歌曲《我爱我的家》引入主题,和学生展开三个小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观看、讨论家庭合影;交流、讨论填写好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问卷调查表”;多媒体展示“小华家的故事”。通过这些小活动,使学生逐渐学会交流、学会讨论,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情况,感受“家爱”,从而使学生“爱家”的情感得以升华,懂得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爱”。其次,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曲《家庭礼貌称呼歌》,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边听边学。最后,学生通过填写爱心卡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激发学生情怀。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目标:

3.1.1 懂得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爱的重要性,学会以恰当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关心。

3.1.2 学习用家庭小调查的方法,了解现在的家庭和过去的家庭,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带来的变化。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展示家庭合影、家庭情况小调查、讨论评价等活动来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3.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3.3.1 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3.3.2 以“爱”为主线,培养孩子们从“小爱”到“大爱”,即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进而到爱祖国、爱人民。

4.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情况和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概念,体会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5.说教法及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谈话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学习法。这些教法和学法都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6.说教学手段

6.1 我和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家庭合影。

6.2 填写好教材17页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教师分发的“问卷调查表”。

6.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6.4 准备爱心卡。

7.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学生对家的“爱”作为教学的情感\\线索,以学生对家的感受和理解来展现亲情。设计了欣赏歌曲,期待亲情;展示照片,再现亲情;调查问卷,探究亲情;学会关爱,增进亲情;填写爱心卡,升华亲情这五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具体谈谈这五个教学环节:

7.1 欣赏歌曲,期待亲情。我根据学生喜爱音乐的特点,课堂一开始就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在学生跟着轻声哼唱的同时,出示本课的学习内容——《说说我的家》。这样设计的意图,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温馨的情感氛围,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的家,为下一步学习内容产生期待。

7.2 展示照片,再现亲情。

7.2.1 展示老师的家庭合影,介绍老师的家,讲述照片中的家庭故事。这样做目的是亲近学生,和学生一起分享家的“爱”。

7.2.2 学生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与身边的同学交流。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运用照片,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唤醒学生“爱”的意识,体会亲情中“爱”的份量。

7.3 问卷调查,探究亲情。课前我让学生调查自己现在的家庭成员情况,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祖父祖母等老一辈的人,他们像自己一样大的时候,家庭情况和你们现在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课堂上先请学生将自己课前的调查情况在小组中交流,接着在班级中汇报。比如有的学生会说:“那时爷爷生活非常艰苦,连饭都吃不饱”;有的学生会说:“那时没有电灯、电扇,爸爸只有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作业”;“夏天炎热,蚊子又特别多,当时又买不起蚊香,奶奶只好在旁边为爸爸驱赶蚊子”等等。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调查中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带来的变化,共同感悟出: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亲情永远不变。

7.4 学会关爱,增进亲情。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课程的基本目标。我联系实际,深入学生的家庭生活,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步骤:

7.4.1 看一看。多媒体展示:“小华的家的故事”。请学生看一看,说说图中小华一家人在做什么?从中体会到怎样的亲情?(第一至第四幅图:一家人一起做事、吃饭、看电视、玩游戏,其乐融融!第五幅图:小华闹别扭,爸爸给他耐心讲道理。第六幅图:妈妈病了,全家都很着急)。通过看图文解说,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浓浓的亲情。

7.4.2 议一议。(1)、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爱吗?(2)、在家,“我”能感受到爷爷奶奶的爱吗?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讨论和分析,让学生真正懂得:即使家庭生活中有些烦恼和困难,哪怕是误解和矛盾,但不管怎样,大家总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惦记,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7.4.3 听一听。通过播放歌曲《家庭礼貌称呼歌》,让学生知道家庭成员与亲属关系及称呼。

7.4.4 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称呼。我通过谈话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相互提问,相互学习,从而实现生生互动。

7.4.5 做一做。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8页的练习题,巩固新知识。

7.5 填写“爱心卡”,升华亲情。这时学生爱家的感情已空前高涨,内心有许多话都想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我把课前准备好的爱心卡发给学生,让他们在爱心卡写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想对您说:…… ”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再请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心声。对写得好的及时鼓励、表扬。

在孩子们沉醉于浓浓亲情之时,我适时进行总结,用饱含深情的话说:“同学们,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温馨的港湾。爸爸妈妈用心血、汗水培育了我们,我们爱他们!同时党和国家又给了我们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社会上每一个善良的人!”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锋面气旋是在学习了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的基础上,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讲述锋面系统,本部分也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在高中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分内容是本节,乃至全章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理论联系生活的作用,对学生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普及天气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锋面气旋的概念和形成。

理解并记住锋面气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绘制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图,能识别锋面气旋的局部图。

通过读图分析比较,让学生理解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天气特点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相关示意图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南北半球锋面气旋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锋面气旋的形

通过锋面气旋的绘制,掌握锋面气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气旋的理解。

其为难点的原因有二:

①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能形成锋面气旋而不形成锋面反气旋。

②水平气流的辐散与辐合难于长久记忆,且易记混淆。

教学疑点:“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的成因。

二.说教法:

实验班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的问题,认识上存在着局

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因此,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接受程度,通过巧妙设疑、

积极思考探究,逐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取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及依据

1.比较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探究式学习法

以上教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多媒体视听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通过电教模拟演示,可以使抽象思维具体化,有全新的视听感觉。

2.比较分析法: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用比较法教学学生记得牢。

3.微课的恰当应用。

三.说学法:

1.重视学生图文转化习惯和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南北半球锋面气旋水平流动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1.兴趣学习法。本节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生求知欲强。

2.手势记忆法。水平气流运动的方向可借手势强化记忆。

3.知识迁移法:锋面气旋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指导学生会看会听天气预报。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具体是让2位学生去讲台上分别画出北半球的气旋和南半球的气旋示意图,并画出低压槽,标上OA、OB;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画,【这样让学生真正参与的课堂中,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温故而知新,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复习已经学习知识,顺利引出要学习的新课。】

讲授新课

一、教师在PPT上展示问题:

1、根据已经学习的气旋的知识,画出两幅图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

2、根据冷锋和暖锋的概念,在锋线处标出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

3、引导学生分析冷锋和暖锋处降水的区域、锋线两侧气温的差异等

4、教师适当点拨,最后教师讲已经做好的《锋面气旋》的微课5分钟左右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本部分有个系统的理解。【这样设计,学生能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分析,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推导出新知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播放微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对本部分有个系统的理解,全面掌握本部分知识】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锋面气旋

1. 形成

冷锋

暖锋

2.天气状况

六、作业布置:

针对实验班1年级学生素质整体较高,我进行稍有难度的训练,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余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PPT和相关高考题练习

七、说课综述: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铁生锈了》。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说教材:

《铁生锈了》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五课。钢铁会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据估计,世界一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四分之一被锈“吃”掉了。不仅如此,还会因设备锈蚀,引起停工停产,产品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经济浪费。因此,研究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F生锈是个复杂的过程,铁生锈与铁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水分以及各种酸碱盐等类物质有关。就其实质来说,是铁在接触有关气体或液体时发生了化学反应,从外向里逐步转化成各种铁的化合物,铁锈是暗红色疏松的物质,容易剥落。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铁钉为例子。让学生在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中,了解铁生锈的原因,近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的原理。

本课是按照观察事实,提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运用结论的思路编写的。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比试验的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试验,尤其对试验的细节还是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说目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让学生学有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科学知识:(1)了解铁生绣与铁的不同,知道是铁变化后变成的新物质。(2)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3)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发学生关注铁生锈现象。(2)坚持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3)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物体生锈的危害,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要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就要看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为此我寻找了以下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铁生绣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论证。

五、说教法、学法:

《铁生锈了》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教学注重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论证、采取先假设、再实验后得结论,分小组实验、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加以解释并归纳,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空间。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白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a、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b、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c、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发现问题并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用具:

没锈的铁钉、锈了的铁钉、铁片,锤子等

七、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铁钉、生锈的铁钉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你还在哪些地方还见过生锈的物品?

学生回答:切过咸菜的刀、没洗净的铁锅、土里埋的铁棒等。

师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铁生锈了。(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铁锈既揭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研究铁与铁锈的不同。

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①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的新铁钉和生了锈的铁钉

思考:它们有什么区别?从颜色、坚硬度、光泽、方面来思考。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师相机指导总结:铁锈是铁变化后的新物质,因此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②你还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适时出示课件提示(用看缝隙、敲击、导电、磁铁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填表进一步了解铁与铁锈的不同。

(2)设计实验方案。

以铁钉为例,研究铁钉生锈可能有什么因素有关

让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猜想:哪些试管中的铁钉会生锈?哪些试管的铁钉不会生锈?原因各是什么?

铁生锈的条件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3)小组交流方案

(4)实验验证

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5)认识防锈方法;

3、巩固应用:我出示了问题让学生回答进行强化应用。

4、梳理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畅谈中结束了本堂课。

八、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最普通的板书方式,把黑板分为两部分,本节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实验的推导过程及方法写在右侧,简洁明了。

九、说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基于此谈一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反思:A、适时的抛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探讨时间。科学课程的特性要求教师不能搞“满堂灌”,在对的时间给出主要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是科学老师必须把握的。B、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课程更多的体现出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课堂中要通过各种兴趣实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究中寻求科学的真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