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
一、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 ) ( ) ( ) ( ) ( ) ( )点 缀 偏 僻 夯 筑 八 卦 贮 仓 傣 族( ) ( )( ) ( ) ( ) ( )一 幢 竹 篾 覆 盖 卧 室 傍 晚 秩 序二、看拼音,写词语。qí pā dào fěi jū bàn jīng shòu ān rán wú yàng( ) ( ) ( ) ( ) ( )kù rè bié zhì yán sù xí sú qīng fēng xú lái( ) ( ) ( ) ( ) ( )三、根据表格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填写下表。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山( )岭 ( )伟( )观 ( )齐( )一和( )( )处 ( )俭持( ) ( )天( )地一( )一( ) ( )( )而至 ( )( )洋洋五、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⒈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⒉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六、修改病句。⒈这次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就。⒉林老师光荣地被评为“优秀辅导员”的称号。⒊他基本上把老师的作业全部做完了。七、辨字组词。糯( ) 誉( ) 蚀( ) 徐( )懦( ) 誊( ) 浊( ) 除( )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难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初识民居
1、出示CAI课件,说说你认识哪些民居。
2、教师介绍: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小的礼物,那就是一段介绍各地民居的图片。民居是人们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使用。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认识其中两个。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走进文中介绍的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中去,看一看两个地方的民居能让我们感受到些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三)、自主研读,合作梳理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两个地方的民居给我们留下的初步印象。可以说是零零碎碎的,现在王老师要把大家分成六个小组,如果在相应的时间里面,你们完成了一个民居的介绍,可以接着学习另一个民居。每个组长手里有两张卡,组长负责把你自己读到的关于民居的特点读给成员听,组员交流讨论,然后发挥你们集体的智慧,运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民居的特点,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明白了吗?
3、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建筑成因
建筑材料
形状结构
文化内涵
(四)、反馈交流,了解民居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建筑成因: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偏僻、边远的山区,为防盗版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
建筑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成土楼。
形状结构:土楼高15米,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形成圆形,宏伟壮观。
文化内涵:两三百人聚居一楼,不分贫富、贵贱,平等分房,和睦相处,勤俭持家,追求吉祥,幸福与安宁。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建筑成因:居住地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竹楼有利于防酷暑和湿气。
建筑材料: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楼板或竹篾隔层,屋顶用草排、木片或瓦片覆盖。
形状结构:竹楼呈正方形,竹篱围着,分上下两层,结构简单,十分宽敞,别致美观。
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架楼仪式如过节般热闹,请唱曲子,祈求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3、角色体验,练习表达,组织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大家介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以深化了解。
4、教师小结:傣族人民常年居住在竹楼里,树满寨花满园,与自然合为一体,是多么幸福。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世界民居奇葩,它们就像地下冒出的蘑菇,又同自天而降的“飞碟”,是那般宏伟壮观。客家人平等聚居,和睦共处的淳朴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品读句子,感悟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列数字:墙厚1米,高15米
(2)打比方:“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
(3)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
(4)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
(5)作比较:“……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六)、课外拓展,迁移表达
1、出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特色民居的图片或资料。
2、出示课件,让学生说一说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七)、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展示、介绍的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民居,是我们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求发展的历史纪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爸妈介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小学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⑵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⑶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⑷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研读,体会特点;深读探究,领悟方法;归纳总结,感受文化;拓展延伸,迁移练写。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准备
⒈教师制作课件(关于各地民居,如土楼和竹楼的图片;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⒉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资料展示,揭示新课
⒈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风俗各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⒉出示民居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
⒊简介中国民居(见附录)
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⒈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⒉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⒊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⒋检查词语认读及理解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⒉默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⒊初步交流:
⑴交流阅读感受,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傍水而居。(或:绿色之家)
⑵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⒋把握层次
⑴客家民居层次:
第一段(1):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第二段(2):详细介绍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
第三段(3):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
第四段(3):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⑵傣家竹楼层次:
第一段(1):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
第二段(2):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
第三段(3):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
第四段(4):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
第五段(5):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
四、布置作业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复习导入
⒈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⒉交流:客家民居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傍水而居”。
二、合作研读,体会特点
⒈划分小组,提出要求:
⑴分为“客家民居”组和“傣家竹楼”组。
⑵要求:先分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⒉合作研读,完成表格:
⑴把“客家民居”组分为三个研读小组,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世界民居的奇葩——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⑵把“傣家竹楼”组分为三个研读小组,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傍水而居——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⑶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标注、整理归纳,最后填表格。各小组交流整理结果后,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⒊全班交流,了解民居的特点。
⑴“客家民居”组的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小组研读成果,小组代表发言后,先本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再其他小组补充。
如:“客家民居”表格
世界民居的奇葩——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⑵“傣家竹楼”组同样交流汇报。
四、深读探究,领悟方法
⒈探究领悟——《客家民居》
⑴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⑵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⑶重点语句理解: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⑷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表达方法)
例如,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⑸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依据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⒉探究领悟——《傣家竹楼》(方法同上)
重点语句理解:
①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②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五、归纳总结,感受文化
⒈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⒉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傣家竹楼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吉祥平安、团结和睦、家道兴旺)
⒊总结表达方法: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⒋归纳章旨: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说明文通过侧重描写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⒌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迁移练写
⒈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1986年4月12日开始至1991年4月25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23、普25、普26、普 27,共发行21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⒉拓展阅读: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见附录)
⒊布置作业:(选其一)
①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②假如年是小导游,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也同样生动地把你喜欢的民居的特色和风情一一向旅客们介绍呢?请你写一篇导游瓷。
七、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民居特点:圆形、八卦布局、设防火墙
文化特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民居特点: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文化特征:团结和睦,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教材简析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高段阅读目标部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把近六年学习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读和悟中。根据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把教学设计成三个板块: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再读,体会民居特点——研读,领悟说明方法。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3分钟)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板书课题)
二、授课(21分钟)
板块一:初读,了解课文内容(7分钟)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4、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板块二:再读,体会民居特点(14分钟)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组、乙组,分别学习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2、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3、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板块三:研读,领悟说明方法(11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三、结课(5分钟)
1、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2、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 奇葩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同时,略读课文作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并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实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
1. .读读记记“奇葩 、八卦”
2. 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 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方法,积累语言,领会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领会表达方法。
三、课前准备: 学生:按预习提示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奇葩、八卦、傍水而居、和睦”收集相关民居的资料。
老师: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看图、导入新课。
1. 导语: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齐读课题)
2.出示挂图《客家民居》、《傣家竹楼》让学生说说看图后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分组侧重研讨一种民居。
1. 提出阅读要求,课文向我们介绍的这两种民居,他们各具什么特色,作者用什么体裁介绍?请同学们默读一遍,想想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2. 各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
(三)交流“客家民居”的特点。
1.各小组根据交流的内容汇报。(可汇报学习的方法、交流的特点。)
2.根据各小组汇报补充的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客家民居的特点。
a.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b.作用: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
c.材料:在材料中摻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d.结构:高,如橘瓣状排列,八卦式布局,宏伟壮观。
e.文化内涵:吉祥、幸福、安宁、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
3.相机引导理解词语“奇葩、八卦”
四:交流“傣家民居”的特点。
1.小组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出竹楼特点。
a.环境:藏在浓绿的竹林中
b.传统习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c.外观特点: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
d.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
e.文化内涵:团结和睦、乐于助人
3.相机理解词语“傍水而居”。
五、学习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划出相应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2.指名回答找到的句子,说说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这样写的好处。
六、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
1.导语,通过两小组的合作学习、自学汇报,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了整体的了解,它们真是各具特色。
2.请同学们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读读,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的。(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3.点名交流,体会异同。
4.小结:每一种民居都有它的特色,在习作中,我们要善于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
点评:李老师对教材熟悉,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中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特点、重点,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
亮点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自读自悟归纳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亮点二、教学中能把握教材重点,引导、小结,使学生体会课文所传递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激起学生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亮点三、教师能把学文和作文指导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受益非浅。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忽视了朗读的指导,课文内容虽然浅,但安排上如分两课时,课上安排练笔,教学效果将更好。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
《永定土楼》
八、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教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说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附: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教学重难点。)
【说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说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根据前面课文的学习,自己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七)板书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本课的学习我以“客家民居和傣族民居的特点”为主线,其中把客家民居的学 从学到用,循序渐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在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找到学习的方法,增长自己的能力。这一点比较成功。但是在说明方法的讲解上,还是过多的使用了术语,让学生听得有些乏味,应当再多多动脑筋,讲得深入浅出一些。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了解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2、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特点。
3、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阅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并能较准确地加以表达。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做民居资料的收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我国民居的独特魅力。
2、齐读课题。
3、课文由几篇短文组成?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民居?
4、朗读课前导读,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向。
二、学习第一篇短文《客家民居》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教师做适当引导。
以学定教。从地理位置、独特作用、特殊材料、奇特结构和文化特征五个方面对客家民居的特点加以分析、理解。(表格、重点句子见后)
重点语句:
a、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见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的特点,让读者感到它的壮观。
b、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先祖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特殊的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
奇特的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见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三、学习第二篇短文《傣家竹楼》
1、过渡语:我们去云南看看清秀的傣家竹楼。
2、播放课件,学生观看。
3、说说傣家竹楼给你怎样的感觉?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给你怎样的感觉?
4、出示表格,明确学习任务。
5、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全班交流。
重点语句:
a、傣族人家至尽仍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b、“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展示课件,学生齐读该段。
傣家人是如何建竹楼的?这体现了什么?(先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中柱一般是8根,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前去迎接,并泼水祝福;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候,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体现了傣家人企求吉祥、平安、兴旺、和睦的民族心理。)
四、对比两篇短文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短文,在描写内容和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2、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指导。
指导方向:
a、透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独特的魅力。
b、两种民居的地理环境、形成原因、建筑材料和结构都不同,但人们的向往与追求却是相同的。
c、两篇短文都用了一定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五、课堂延伸
1、请学生将课前搜集到的我国其他民居的资料做简单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关图片供学生欣赏。
一、教学要求
㈠ 知识要求:
⒈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⒉用心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各地民居的特点。
㈡能力要求: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独具特色的民居。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㈢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居,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居。
⒉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重点词句,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⒊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具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课文配乐朗诵的录音。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不但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说,而且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请同学们看图片,猜猜这些都是那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
2. (板书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居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人们居住的房子。
㈡.学习《客家民居》
⒈ 播放《客家民居》配乐朗诵的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⒉ 自读课文,了解并找出体现客家民居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⒊ 合作交流,感知表达特点
⑴ 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生: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板书:客家民居 民居奇葩)
⑵ 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生: 用料奇特,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生: 造型奇特,大多为 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生:异常坚固,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
⑶ 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
生: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
生: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生: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使文章真实可信。
⑷ 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生:体现了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中华传统文化。
3. 教师小结:圆形土楼真不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客家人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独特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勤奋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㈢ 拓展延伸
你想了解自己家乡民居的特点吗?那就赶快用你的慧眼去寻找吧!
第二课时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看这些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傣家竹楼)这节课我们再去傣家竹楼参观领略一番。
㈡ 学习《傣家竹楼》
⒈ 播放《傣家竹楼》配乐朗诵的录音。学生更读,要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⒉ 默读课文,了解并找出体现傣家竹楼特点的中的词语和句子。
⒊ 合作交流,感知表达特点。
⑴ 思考:傣家竹楼给你的是什么感受?
生:傣家竹楼是緑色之家
(板书:傣家竹楼 緑色之家)
⑵ 想一想,为什么称傣家竹楼是緑色之家?
生:傣家村寨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村边有防护林带,每家质量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是緑色家园,
生:去傣家做客,进门是一间宽大的堂屋,中间铺着一大块竹席,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⑶ 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
生:列数字,通过“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竹楼由20至24 根柱子支撑”等,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傣家村寨的基本特点。
生: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使文章充实具体。
⑷ 傣家竹楼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习俗?
生:体现了美观、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平等互助等中华传统习俗。
⒋ 教师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幸福的人。
㈢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 緑色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