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本页是编辑帮大家收集的9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

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

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

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

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

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

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参与求体验。

复习过程中,通过谈话、小组合作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会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能够整体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以练习促掌握。

复习过程中,先通过基础习题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难度,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查缺补漏,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概率意识。

3.以创新谋发展。

复习过程中,通过讨论、练习等手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研究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构建知识网络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可能性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2、分类复习

1.结合教材,复习“不确定性”的知识。

关于“不确定性”,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如小明

要想使获得最高分(或者一等奖)的可能性增大,如何修改下面两个游戏的游戏规则?

(1)在飞镖游戏中,把得5分的靶心面积增大,得最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

(2)在转盘游戏中,要想使获一等奖的可能性最大,应使一等奖的图案数量最多。

设计意图: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经历修改游戏规则的过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课堂练习

1.根据给出的条件把盒子中的三角形涂色。

2.根据转盘填空。

3.想一想,填一填。(下面每个盒子里都只有一个红球)

(1)任意摸一个球,从(  )号盒子里摸,最有可能摸到红球。

(2)从(  )号盒子里任意摸10次球,最有可能一次红球都摸不到。

4.根据要求填一填。

在布袋中放入6个彩球,如果要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该怎样放?把方法写在横线上。

(1)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多。

(2)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少。

(3)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和红球的次数差不多。

(4)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

(5)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或黄球。

设计意图:结合摸三角形、摸球和转盘游戏,使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仅与事物本身的数量有关,也与总数量有关,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可能性。

3、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4、布置作业

教材105页1、2、3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单元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加强估算,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在精确计算。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例如: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在给出先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1、让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通过结合情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体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5、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思想。

二、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

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三、单元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四、单元教学内容

1、加法,3课时

2、减法,3课时

3、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

4、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海底世界——数数

2、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1)1—10各数的认识

(2)0的认识

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以内数的加法

(2)10以内数的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探索规律

4、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

(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

(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我又换牙了——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

(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2、教学广场找规律

3、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

4、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5、雪山乐园——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难点:统计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片若干

板书设计: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

1、把下面几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小数

3、请同学们和老师比赛,判断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4、揭示课题:为什么老师判断的这么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尝试练习 提出问题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根据计算结果,板书

根据结果,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

根据分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本节课核心问题

2、自愿分组 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3、汇报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无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并由学生分类。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教材怎样表述。

4、评价提高 实现优化

第2小组和第3小组的发现有矛盾么?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一练2

同组同学互相出数,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四、全课总结

五、学生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8

一、创设情景,生产问题。

播放时钟滴答声,学生倾听。

师: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表行走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人们把这种声音比作时间的脚步声,同学们说像吗?(像)

师:这匆匆忙忙的时间的脚步声,是谁发出的呢?

生:秒针

师:对啦,老师这里有一个钟表,钟面上有我们的两个老朋友。一个是时针爷爷,一个是分针哥哥,现在这个时钟能告诉我们时间吗?生:不能,因为它只有时针和分针,不完整。

师:钟面上应该还有什么呢?生:秒针

师:我们可以给秒针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生:秒针妹妹(秒针弟弟)

师:除了秒针妹妹(弟弟),钟面上还有什么呢?

生:(数字、大格、小格)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钟表,这是什么钟表呢?(电子钟、电子表)师:谁会看电子表呢?生:XX时XX分XX秒。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

师:出示问题:

1、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一圈是()分

2、时针走一大格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1时=60分

师:原来啊,分针哥哥走60分,时针爷爷就走1时,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秒针妹妹呢?那就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秒的认识

课件展示秒针走一小格。师:这是多长时间?生:这是1秒钟

课件展示秒针继续走动。师:这是多长时间?生:这是10秒、30秒……

小结:秒针走1小格是1秒钟。

2、教学秒和分的关系

分组活动: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运动。

课件展示,分针走以小格,秒针走一圈(60小格)小结:1分=60秒

师:原来啊,原来啊,分针哥哥走1分,秒针弟弟就走60秒。有谁知道时针爷爷走1时,秒针弟弟走多少呢。生:时针爷爷走1时,秒针弟弟走3600秒。师:为什么呢,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生:……

出示:1时=3600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那么多的时间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些练习好么?

出示课堂练习:

1、做一做

3时=()分

4分=()秒120秒=()分

60秒=()分

2、比较大小

9分○90秒

4时○24分5时○500分

140秒○2分

3、在()里填上时、分、秒。

(1)一个小学生每天午睡1()。

(2)小芳吃饭大约用了25()。

(3)脉搏跳10次大约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师:看来这些练习对同学们来说太容易了,你们愿意接受更艰巨的挑战吗?

练习:帮助小猫调钟表

体验1秒的价值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那么多的时间知识,并且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那么,有谁知道有关时间的名言呢?生:……

配乐,课件出示时间名言,先让学生默读、感悟。再指名让学生配乐朗诵这些时间名言。

师:听了同学们这么精彩的朗读时间名言,让老师心里产生了很多的感受。时间不

师:这些词语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一秒,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这一分一秒组成的,这样才有了一天、一个月、一年……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1秒钟能做些什么吗?(想)老师也很想知道,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活动:1秒钟能做什么

教师读秒,学生选做一些有意义的小活动

1、60秒能做什么?

2、10秒能做什么?师:1秒能做什么?

生:……

师:其实啊,1秒钟还能做很多很多事情,1秒钟也可能发生很多很多事情。

课件展示1秒钟能做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师:日常生活中,1秒钟的价值是巨大的,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秒钟、用好每一秒钟。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生:……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两端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学情分析

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绿化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比较两组图片的不同,让学生说出植树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的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展示题目)

(一)宝塔山下有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栽,可以怎样植?用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小组讨论)、

1、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

3、教师把学生的想法用表格出示如下:

4、引导总结:

5、生:手指线段图

师:在线段图上,点数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点数=间隔数+1

6、师:总长与间距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

7、尝试应用: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教学作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