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最新8篇

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最新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祝福》知困录

在执教《祝福》一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一些地方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困惑,并通过思索,对这些困惑产生了一些想法,兹录如下。

一、鲁四老爷为什么偏偏要骂康有为?

当“我”来到鲁四老爷家后,“一见面是寒喧,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一段叙述,描写了鲁四老爷的伪善与反动,这种大而化之的理解未尝不可,但它可能掩盖了鲁迅先生的另一层深意。

《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风景依旧”(人教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必修)教学参考书》)。按理说,鲁四老爷“大骂其新党”骂的应该是孙中山,那么为什么鲁四老爷不骂孙中山,偏骂康有为呢?这里鲁迅先生是否另含深意?特别是在“康有为”之前还加了一个“还是”,更值得深思。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翻阅了不少资料,但在所有能查阅到的资料中并未查到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论述。经过思考,笔者认为,鲁迅先生的“他骂的还是康有为”确实另有深意。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本来对辛亥革命抱有满腔热情的鲁迅先生困惑了,“彷徨”了,甚而至于沉默了,当他在别人的启发与感召下,拿起笔来作小说,进行“呐喊”时(见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他用他力重干钧的笔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形象化的总结,这些总结有小说,也有杂文,其中就有《祝福》,所以《祝福》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揭露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并未触及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尤其农村更是如此。鲁四老爷“骂的还是康有为”的深意正在于此。

深意一在于,鲁四老爷骂新党不骂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而骂康有为,说明鲁四不知道如今领导革命的是孙中山,倘若他知道是孙中山,反动透顶的鲁四肯定要骂孙中山的,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领导人是谁,一般人都不知道,可见革命之局限性。

深意二在于,鲁四是鲁镇的头面人物,且是一个教书的“老监生”,他都不知道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那就更不要说普通的百姓了,作为把目标定位在“大清的天下是咱们大家的”(夏瑜语)的辛亥革命,普通百姓连革命的领导人是谁都不知道,革命能不失败吗?

深意三在于,康有为是一位改良主义者,后来成了保皇党,也就是成了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如此的人物,鲁四老爷尚且骂,那更不要说要革皇帝命的孙中山了,可见鲁四老爷之反动的程度。

二、鲁镇人的“看戏心态”

在鲁镇人(包括祥林嫂的同路人)看来,祥林嫂最大的罪过是她是一个“回头人”(卫老婆子语),尽管她为反抗“回头”而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果说她第一次来鲁镇,大家还允许她“做稳奴隶”的话,那么她第二次来鲁镇,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鲁迅语)。

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鲁镇人先是“音调和先前不同”,“笑容总是冷冷的”,可是当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传开去,鲁镇人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男人们,女人们,甚至连不大出门的“老女人”也“特意寻来”,在陪出早巳“停在眼角上的眼泪”之后,“才满足的去了”,但好景不长,她的悲惨的故事成了鲁镇人的“渣滓”,她又一次地落人了“又冷又尖”的冰窟里。

可是,“自从和柳妈谈了天”后,鲁镇人又发现了新趣味,这一次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了。

二次来鲁镇的祥林嫂,因再嫁的原因,成了鲁镇人的口香糖,当“狼吃阿毛”这一片被鲁镇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无味道之后,就被“呸”的一口吐在地上,踩在脚下了,然后换上“额上的伤疤”这一片,重新“咀嚼”与“赏鉴”。

那么如何来描述鲁迅笔下“鲁镇人”的这种阴暗、残酷的心态呢?笔者给它一个名称——“看戏心态”。

“看戏心态”的实质可以这样描述:看者想在他平淡而平庸的生活中,从被看者的身上寻找一些刺激,想在他自己乏味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佐料,这一切的快乐都是构建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的。

鲁镇人的生活太平淡了,一年到头“没有什么大变化,单是老了些”;鲁镇人的生活太乏味了,他们一年到头的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以“鲁镇永远是过新年”,旧新年与新新年之间的日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他们要寻求刺激,寻求乐子,寻求佐料,可恶的是他们的“刺激、乐子、佐料”全都是构建在祥林嫂钻心的痛苦之上的。

多么残酷的鲁镇人,多么可恶的阴暗心理,多么丑陋的“看戏心态”。

这种“看戏心态”能不能用“看客心态”来替代呢?这是不能的。鲁迅先生多次描写了“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的看客心态,其特征是精神麻木、爱看热闹。这种特征与“看戏心态”的特征是大相径庭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篇2

学习要点

一。鲁迅的小说创作

(1)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2)1918--1922年,鲁迅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

(3)1924年--1925年,作11篇小说,收入1926年8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

(4)1934年--1935年,连编写了5篇从历史和神话传说中取材的小说,与20年代所写的《不周山》(后改为《补天》)等3篇小说合辑为《故事新编》。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的话,那么《呐喊》、《彷徨》则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正如有学者评价的:"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

二。课文学法提示:

大家都知道,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四要素。一般来讲,把握情节、分析人物是我们学习小说的重点,然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小说所运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进一步地分析环境、情节和人物的重要媒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借助对语言的深思细研去加深我们对小说所表现的环境、描述的情节和塑造的人物的了解。

(一)可以借助简要复述的方式检查自己对情节的把握是否准确

本文使用的是倒叙的方法,每一部分都用隔行分段的方式做出明确的界分。而且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中通过环境的描写达成了呼应的关系。这一点同学不难看出。但在表述时还需要关注用语的准确及尽量多地传达文中信息。

比如:第一部分,如果同学说是"作者重回故乡,在河边遇到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就欠准确。因为文中的"我"并不就是作者,可以说"我"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人,又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作者在文中着意塑造的一个形象,他既有与作者重合的地方(比如对祥林嫂拥有鲁镇的人所没有的同情),又有与作者不同之处。对于鲁镇,对于社会的认识,应该说作者是高于"我"的。

再如:第二部分的复述,如果说"祥林嫂初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来到"的表述就不如"逃到"具备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更丰富的信息量。

(二)对有关联的细节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不脱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人物,并体会作者对社会观察的深入,对社会剖析的深刻。

比如:在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时,有这样几个可以研讨的细节:

(1)对祥林嫂的称呼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述?说明什么?

[提示]文中三次提到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

第一次来鲁镇时,对新寡的她,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在她第二次丧夫,后又丧子,重回鲁镇后文中说"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在四叔家不许祥林嫂动祭祀器具的描写之后,文中还有一句:"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第一次的称呼更多的是把祥林嫂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即使丈夫已经死了,也还是他的附属品。后文不是还进一步地说"没问她姓什么,…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一细节让人形象地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是毫无独立地位可言的。

第二次的交代据说是作者在编辑《彷徨》时特意加进去的,而且是一句话单列一段,可见作者的用意深刻。在这里"大家"是有具体所指的,并不是镇上的人(否则,就不会有后文对镇上的人的特别交代)。根据上下文,可知"大家"指的是鲁四老爷家。此时祥林嫂已经改嫁贺老六,虽然贺老六已死,按"出嫁从夫"推论,应该叫她"贺六嫂"为什么鲁四老爷家却"仍然"叫她祥林嫂呢,可见对于祥林嫂的改嫁,鲁四老爷认为是"败坏风俗"的,这种人是"不干不净"的。

"镇上的人们"的叫法,一方面说明镇上的人对祥林嫂改嫁的鄙薄嘲讽态度,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鲁四老爷在镇上的权威。从中可窥见祥林嫂所在的社会环境之一斑。

(2)对于祥林嫂的改嫁,人们的不同态度是什么?

[提示]可以从四婶、卫婆子、村里的人、小叔子、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反映,从祥林嫂的反抗来谈。

重点分析:

①四婶"阿呀,这样的婆婆!……这样"所指的是婆婆居然逼媳妇改嫁来破坏自己家的声誉这种做法。

②村里人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里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言语之中包含着对祥林嫂以死抗拒再嫁的行为的赞赏。

③柳妈是一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认为祥林嫂当时应该"索性撞个死"。

④祥林嫂自己也在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名节,认为改嫁是不光彩的事。

(3)关于"阿毛的故事"及周围人的反映(祥林嫂的两次讲述的重复有何作用?为什么说"这故事倒颇有效"?老女人们是否对祥林嫂有深切的同情?)

(4)关于祥林嫂与"我"的河边的问答(怎么理解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疑惑")

(5)关于祥林嫂的死与周围人的反映(鲁四老爷、短工和我的不同反应)

(6)关于祥林嫂与"祝福"的关系。(从情节的梳理上有五次提到不同时间的"祝福"时的祥林嫂)

上面所涉及的问题更多的还只是对文中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分析,就引发了我们这么多的问题。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点实在很多。比如鲁四老爷、我、柳妈、甚至四婶的形象都有可揣摩之处。还有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的作用等等。

对一篇小说的解读绝不是一次完成的,更何况是鲁迅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尤其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期在每次的阅读中都有新的发现。只要在自己原先阅读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就有收获,发现越多收获越多。不是吗?

能力训练: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瓦楞(léng) 间(jiàn)或 驯(xùn)熟 少不更(gēng)事

B.胆怯(qiè) 正(zhēng)月 渣滓(zǐ) 瘦削(xuē)不堪

C.谬(miù)种 暂(zàn)时 蹙(cù)缩 牲醴(lǐ)

D.形骸(hài) 两颊(xiá) 炮(páo)烙 歆(xīn)享

2.选出下列有两个错字的一项:

A.走头无路 忌讳 笼照 蹒跚

B.逍遥自在 沸反盈天 大诋 诡秘

C.安份耐劳 咀嚼赏鉴 宽恕 仰仗

D.心气和平 百无聊赖 寂莫 寒暄

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4."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在这里"所料的事"是什么?

5."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是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为什么我能由"惊惶"而变得"轻松"?

答案:

1.D(骸hái 颊jiá) 2.A(A投 罩 B抵 C分 D寞)

3.C

4.祥林嫂会死去

5.我的惊惶是缘于祥林嫂的死,说明"我"对祥林嫂还有一些关心,但"我"的不定更多的是怕我的回答会对祥林嫂的死负有责任。而现在当祥林嫂真的死了时,我发现因为其实"我"早料到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结果,不管"我"给予她怎样的回答,她都注定会死的,别人的淡然也使"我"拥有了一丝坦然。其实这种描写是在表现即使像"我"这样的新青年,也是有冷漠的一面的。

小议《祝福》中的外貌描写

李 倩

《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一个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的下层劳动妇女。文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不多,文字也颇为平淡,初读并不以为如何;然而倘静下心来,静静体味一下那平而又略有些拗口的句子,便不由暗暗称赞起作家构思之"巧"!

且看作者对祥林嫂外貌的三次白描:

先是初次来鲁家;二次是再到鲁家;三次是祝福之夜将死之前。

其中,第一、二次描写情形颇为相近。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白",然而不同的却是祥林嫂"双颊上的红"!通过衣着、面色,我们首先了解到了祥林嫂的身份、地位以及她生活的辛劳。之后,在阅读完祥林嫂二次归来的故事后,我们便逐渐懂得了作者在描写祥林嫂外貌及她"双颊上的红"的消失,这唯一的一点儿变化--就是这仅仅的一点儿变化,暗示了我们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巨变,以及这些惨变在她的心中刻下了怎样的痕迹!在《祝福》以后,巴金在《家》这部小说中也曾用过类似的双对比方式描写梅的外貌。这里所说的双对比是过去与现在,不变与变的双对比,这样写不仅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突出人物性格、暗示情节。

到了第三次外貌描写,作者几乎运用了纯白描的方式,一点一点勾画出将死之人的辛酸。且看"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祥林嫂死前的淡然与潦倒,还告诉了我们她早年的悲哀早已消尽--不是时间冲淡了一切,而是因为过多的悲哀已经使我们的主人公麻木,甚至淡然。看这部分的外貌描写,很容易使我想到《故乡》中成年的闰土,他们同样拥有一张"木刻似的脸",同样为生活辛劳,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只是祥林嫂比闰土更惨罢了!

鲁迅的文章是激进的,鲁迅的悲哀是深沉的。这深沉的痛楚,一点一滴都裹在他那"无情"的文字下面,裹在那近乎白描的描写当中。

[评语]

本文抓住了《祝福》中祥林嫂外貌描写的细微变化,在分析中注入了读者细心的体会及深切的同情。更为可贵的是,本文作者的分析并不局限在一篇作品中,而是联系以往的阅读积累,使分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元学习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P3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础过关

注音

谬种浸渍陈抟俨然瘦削形骸荸荠

草窠桌帷讪讪蹙缩渣滓歆享窈陷

牲醴烟霭瓦楞尘芥朱拓监生炮烙

咀嚼执拗间或一轮

四、研习课文:

1、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播放电影《电影》

六、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悲剧负责?

第二课时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学生讨论话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预设问题:

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

[点拨分析]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讨论:关于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写。

“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没有神采”“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第三课时

一、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第四节课

一、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2、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2、采用教师向全班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和各小组另外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⑴ 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⑵ 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⑶ 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⑷ 祥林嫂反抗了什么?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样死的,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什么,等等。

5、要求: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说明: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说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三、布置作业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理解倒叙的作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媒体平台: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到鲁镇一游,认识了一个苦人儿------孔乙己。“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怎么死的?饿死的,冻死的。这是因为他无法放下他读书人的架子,“好吃懒做,不会营生”。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鲁迅先生,在《祝福》里重游鲁镇,结识另一个苦人儿-----祥林嫂。

二、解题

找学生对这个题目进行质疑

1、祝福是什么(多媒体展示)

鲁镇年终大典,地主和有钱人祭祀祈福

2、在这本应是喜气洋洋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事?

(祥林嫂死了)

生齐读课文15页第三段对祥林嫂死前的肖像描写,初步感知其悲惨命运(此处可考虑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三、整体感知

1、提问:祥林嫂死了,因“冻饿”而倒毙在祝福之夜,倒毙在风雪之中,倒毙在她辛劳了一生的鲁镇街头。面对她的横尸街头,我们不由得要问:“祥林嫂也像孔乙己一样‘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吗’?”

2、生自主阅读课文,合作讨论(思考此处要突出怎样的讨论方式)

(此环节的设计是要突出祥林嫂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

明确:

(1)初识人物:(3436自然段初到鲁镇这一情节)

A、健康

“两颊还是红的”

“手脚都壮大”

B、能干勤劳

“整天的做,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扫尘、洗地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C、善良

“顺着眼”

(2)再识人物:(被迫改嫁,再到鲁镇的情节)

D、坚强

(此特点可引导学生对其他的情节作高度把握,如她被卖改嫁的`反抗,夫死子亡,擦干眼泪等)

小结:从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到《祝福》中捐门槛赎罪的祥林嫂,这是一个卑怯者的世界。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不应死。但是,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到了祥林嫂一生悲惨的命运。

3、明确小说故事情节(多媒体展示)

简单了解倒叙的作用

四、合作阅读,探究祥林嫂的死因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什么?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林嫂她勤劳善良能干,但是她却一再遭到命运对她狠狠地打击。对于她的种种不幸,我们本应掬一把同情的热泪,但是她周围的人对此如何表现?她本应有能力养活自己,却又冻死在祝福的年夜里,究竟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五、布置作业:

祥林嫂之死究竟是谁之过?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绍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坟热风

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二、导入

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

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

三、写作背景介绍

1、《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四、题解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疏通字词、正音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34-53)三个半月

发展被卖改嫁(54-65)两年

高潮再到鲁镇(66-111)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二、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

1、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问题:

①三次有何变化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

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拓展思考

“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