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是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化学教学设计范文【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及两极所发生反应的类型;能正确书写典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和对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由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解池的组成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难点】
电解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复习导入】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初步理解电池、电极、电解质溶液。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演示实验】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学生观察两极现象。(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得出结论】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小组讨论】(1)通电前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2)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3)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 【视频演示】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
【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得出结论】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为电解池。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NaOH溶液或Na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整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列成表格。
四、板书设计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以上为《电解》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据新课标、考试说明以及中考化学命题的方向和趋势,总结历届学生中考总复习的成功经验,结合学生情况,特制定本学期的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海南省初中化学科“考试说明”,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复习安排。
计划于第六周内,完成化学课程所有新课的教学工作,从第七周开始进行化学复习。
复习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4周):回归教材,抓实基础
首先,夯实双基构建网络。课本是复习的最好蓝本,其中蕴藏着许多学科思想和方法;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科学解题的依据。复习时应《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切入点,梳理学科知识、善于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推理”形成知识、能力网络,进行知识间的交叉和渗透,以便从整体上掌握知识,应用时迅速提取,并保证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其次,通过单元检测,针对学生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组织反馈练习,帮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提高。
(二)第二阶段(6周):专题复习,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初中化学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部分。
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但要精选习题,摆脱题海,因此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知识点,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拓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教会学生学会审题、析题,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对题目进行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探求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归纳解题技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对知识点、考点和热点进行到位训练,力求达到高效训练。
(三)第三阶段(4周):综合复习,查漏补缺。
本阶段教学目标:结合省调研试题和海口市的二次模拟考试,检查学生知识缺陷,训练解题技巧,规范答题行为,调整临考心态。积累考场经验,全面提升学生中考应试水平。
具体安排:
第一轮:章节复习,打好基础;(__月__日——__月__日)
第二轮:专题复习,培养能力;(__月__日——__月__日)
专题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__月__日——__月__日)
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2、物质的分类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4、化学用语
专题二、元素化合物(__月__日——__月__日)
1、空气与氧气
2、溶液
3、水氢
4、碳和碳的氧化物
5、金属和金属材料
6、生活中的酸、碱、盐
专题三:化学实验(__月__日——__月__日)
1、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2、气体的性质与制取
3、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提纯
4、实验设计与评价
专题四:化学计算(__月__日——__月__日)
1、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有关溶液的计算
专题五:应用与创新(__月__日——__月__日)
1、联系实际的应用题
2、信息给予题
3、科学探究题
4、学科渗透题
第三轮:综合复习,巩固提高。(__月__日——__月__日)
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是否明确而恰当?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
2.内容聚焦
是否聚焦核心知识?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是否详略得当?
是的,聚焦核心知识,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
3.建立结构
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
知识间的纵横向的联系串联的较好。
4.关注联系
是否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体现与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密联系生活实际。
5.学科特点
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与本质?
记忆会学是学好化学的最好方法。
6.教学资源
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合理充分使用教材,采纳校内外可用资源。
7.学法指导
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学法恰当
补充视点
理清化学式的学法和读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改进建议
利用多媒体
教什么:学习效果如何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先学后教
是否通过预习,摸底诊断等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为新知识教学打基础?
通过自主学习,暴漏问题,提高认知。
2.以学定教
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针对性教学
3.教学方法
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是否恰当采用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意义提问的次数)?是否恰当采用直观、示范、体验、变式等方法?是否恰当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
导入,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小结
4.技术手段
有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
5.教师行为
是否态度亲和、善于倾听、言行规范?生成的问题或以外的'事件处理是否得当?是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并灵活积极地回应?
注意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当堂检测
是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当堂检测,评价及时反馈。
7.平衡教学
是否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采用启发式教学
补充视点
可以扩大教学的容量
教学改进建议
增加拓展知识
怎么学:怎么学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情绪状态
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或教学活动表现兴趣?
是
2.注意状态
学生面对教与学任务时是否保持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集中
3.参与状态
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人人参与?
人人主动参与
4.合作状态
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学生是否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热烈交流、相互配合?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5.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是
6.学习方法
学生是否能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标记、做小结、做对比等?
是
7.活动作业
学生是否有自主活动、作业练习或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是
补充视点
练习可以多一点
教学改进建议
采取举一反三方法
怎么学:学得如何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目标达成
有无当堂检测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有
2.各有所得
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
是
3.特殊需要
是否满足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学困生是否得到个别帮助?独特的思考和创见是否得到鼓励?
是。学困生得到帮助。独到之处及时进行鼓励。
4.问题解决
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是否都能顺利完成?
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5.作业完成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学生能顺利完成作业
6.反馈辅导
学生作业或测验结果是否得到反馈?并得到矫正或改进指导?
反馈并进行指正
7.新的期待
学生对下一次课是否表现期待?
是
补充视点
无
教学改进建议
加大练习的强度和力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 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 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 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
律。
(2) 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
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红磷燃烧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
质量相等。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
有普通意义?
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
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第二课时
【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
【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小结】 宏 观 微 观
元素种类 六 原子种类 元素质量 不 原子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板书】3、质量守恒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1gA和3gB参加反应,求生成C的质量(4g) 2.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例:见课本
3、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讲解】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了化学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
(3)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 O2
CO2
12∶ 16×2 ∶ 12+16×2 12 ∶ 32 ∶ 44
【讲解】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 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
(一)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二)粒子数目比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结构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比关系。 (三)质量比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关系。
【板书】2H2O2H2↑+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