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

(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12:6 = 8:4

6:4 = 3:2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xx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参考!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有学生47人,其中男生有25人,女生有22人。从总体上看,学生数学能力相对欠缺,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学校热情一般,大多数学生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能按时完成作业。反应比较慢的也不少,一道非常简单的计算题,你给他讲一遍不会,再讲一遍还是不会,继续讲一遍仍然不会。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4、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6、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课时安排(按单元顺序)

一单元圆: 17课时。

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16课时

三单元图形的变化: 5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5课时

数学与体育: 3课时

四单元比的认识: 13课时

五单元统计: 6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3课时

生活中的数: 2课时

六单元观察物体: 5课时

看图找关系: 2课时

总复习: 10课时

机动时间: 3课时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最后一节新授课《比例尺》。这部分知识是在六年级上学期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如地图上的比例尺等。尽管如此,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平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在出示了房屋平面图后,结合平面图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将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及比例尺应用的相关问题。学生对于比例尺的知识虽不难理解,但是在具体的计算时,还是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不能把比例尺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忆背诵,而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经过反复思考,我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以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分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

这一环节共三个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在学生画出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后,再请学生画出长8米,宽5米的教室地面来。此时会有学生会发出质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够画怎么办?继而,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此时,学生的想法与笑笑不谋而合,课件出示笑笑家的平面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比例尺,从而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在解决问题中的障碍,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为理解比例尺的作用做好铺垫。

2、发散提问,形成提纲

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直接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然后出示这样的自探提纲: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2)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3)我发现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而是一个(数学名词)表示与的。

这一提纲能够指导学生有步骤,层层深入的探究解读比例尺,从而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3、自主探究,巡视指导

提纲出示后,学生依据提纲,利用教材及搜集的比例尺,进行自主探究。

第二环节解疑合探

这一环节,我们要通过交流自探情况,来进一步理解比例尺,并能够简单的应用。分为三个步骤:

1、联系实际,解读比例尺。

对于教材中比例尺1:100的理解,我会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除了教材中提示的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还可以这样理解: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这样,不仅活跃学生的思维,还为后面利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拓展思路。

理解了比例尺1:100,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比例尺,便能够多角度解读,对比例尺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2、类比推敲,明确意义

有了前面大量的实例,在类比中,学生不难发现,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而是一个比,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得出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简单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中的题目: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和宽是( )厘米。计算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此题是比例尺的简单应用,学生虽然可以口算解决,但也不可简单带过,汇报时要请学生说清算理。这也是对学生对于比例尺理解程度的检验。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

在这一环节,我这样引导:通过学习,关于比例尺你还有未解决的疑问吗?或者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超出书本知识,但教师还应先让其他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种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教师再解答。

若学生无疑可质,我会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些比例尺,他们有什么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那么是否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呢?其实不然,我会揭示这些比例尺都用于将实际距离缩小绘制成图,是缩小比例尺,一般前项为1。其实,在精密零件图纸上的比例尺,一般都写成后项是1的比,表示把实际长度扩大为原来的若干倍以后画在图纸上。我们叫它放大比例尺。

第四环节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共设计四道题目。

1、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此题为训练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等活动,解决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问题。)

此题有多种算法,汇报中引导学生说明每种算法的依据。

算法一:比例尺1:1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所以,可以用图上的长和宽分别除以,求出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出实际面积。

算法二:比例尺1:100还可以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所以,可以用图上的长和宽分别乘上100,求出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出实际面积。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样的题目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先求出图上的面积为54平方厘米,再乘100求出实际面积5400平方厘米,得到的结果便成了0.54平方米。这一错例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误区究竟在哪里。通过共同讨论,明确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不能误解为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

2、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3、解决课堂伊始的问题:借助一个比例尺画出教室的地面,学生自行拟定比例尺画图。(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绘图等活动,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4、学生拟题训练。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尝试编题并解答,如果学生所编习题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我则要进行必要的补充。

接着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归纳及自我评价。向学生展示几张漂亮的房型图,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绘制自己家的房型图。促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将本节课的知识延伸至课外。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这节课我本着“充分预设,关注生成”的态度,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经验。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5

一、课题:

倒数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p27倒数的认识,练习六全部习题。

三、教材简析:

这个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互相依存的特点。

四、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教学过程:

(一)用汉字作比喻引入

1、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二)新知探索:

1、研究倒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学生自主举例,推敲方法:

(1)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

(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讨论“0”、“1”的情况: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总结方法:(除了0以外)�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

2、练习六5

3、补充判断:

a、 a是自然数,a的倒数是1/a。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做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

小正方体、小黑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

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观察了淘气和笑笑的搭图形游戏,谁发现了这个游戏的方法。

师:谁想为这个游戏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1)请横着摆两个正方体。

(2)在左边的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3)再在左边的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3、学生同桌间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做同桌两人的游戏好吗?请一个学生先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搭立体图形,然后互换。

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师:大家刚才都做了搭一搭的游戏,你觉得游戏有趣吗?

你喜欢做这个游戏吗?把你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师范。

(1)师:下面我们继续玩搭一搭的游戏,这回老师想先和一位小朋友玩,谁愿意做老师的小伙伴。

(2)师:你先搭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让全班同学都看一看老师先站到旁边去,记得可别让我看见哟。

(3)师:你们都看到他搭的立体图形了吗?现在由老师向他提几个问题,我根据提出的问题要搭出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立体图形,你们相信吗?

(4)师:刚才大家看到了老师和这位同学的游戏谁能说说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三、拓展应用。

师:下面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由学习组长安排好各人的分工,一起做这个游戏,注意在小组中尽可能多的想出别的不同方法做游戏,要求要通过尽可能少的提问,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四、全课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87页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我们再来看x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教科书第87页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 +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所学知识学习理财的过程。

2.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教师谈话,说明要研究存钱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存钱,怎样计算利息。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一家做一个存钱计划。

板书:存钱计划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8页,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生:聪聪的妈妈每月工资1160元,爸爸每月工资2180元。

2.让学生看书,了解聪聪爸爸、妈妈的工资和他们谈话的内容。明白为什么妈妈不纳税。师: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聪聪一家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在客厅里讨论做存钱计划的问题。

在讨论为聪聪上大学存钱的问题。

师:他们在说什么?

生1:妈妈说,聪聪过几年要上大学了,做一个存钱计划吧!

生2:聪聪说,一个月存多少钱呢?

生3:爸爸说,每个月工资还要纳个人税。

师:为什么爸爸的工资交税,妈妈不用交吗?

生:妈妈不用交,因为国家规定,收入超过2000元的才要交纳个人所得税。

二、存钱计划

1.提出“计算聪聪家每月的收入多少钱”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师:请同学们帮聪聪算一算,爸爸妈妈每个月工资收入多少钱?

学生算完后,全班订正。

教师板书

(2180-2000)×5%=9(元)

2180-9+1180=3351(元)

2.讨论:每个月的收入多存入银行可以吗?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使学生了解,为了你让家庭的正常生活,一般只考虑固定收入。师:大家算出了聪聪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收入,这些钱都存入银行可以吗?说说你的意见。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

(1)不行,因为吃饭、上学买东西都要花钱。

(2)行。爸爸妈妈每个月还有奖金或其他收入。

只出现第(1)种意见,教师肯定。出现两种意见,教师参与讨论。

师:__同学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奖金都不是固定的,或每个月都有的。所以,做存钱计划时,为了你让家里正常的生活,一般只考虑固定的工资收入比较理智。

3.让学生了解聪聪家一个月支出的项目和大约钱数。特别理解“大约”的意思,然后口算出每个月支出的钱数,并计算出每个月结余的钱数。师:那聪聪家一个月存多少钱比较合适呢?教材上给出了聪聪每个月支出项目的大约钱数。注意是大约钱数。谁知道这个大约钱数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大概的钱数。

生2:有的月可能多一些,有的月可能少一些。

师:请同学们口算一下,聪聪家每个月支出多少钱?

学生口算,教师板书出结果:1280元。

师:每个月可以结余多少钱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

3351-1280=2071(元)

4.提出帮聪聪家做存钱计划的要求,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合理提出存钱建议。并算一算到期能取回多少钱。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聪聪家现在每个月大约可以结余2071元,请你帮聪聪家做一个存钱计划,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看看谁的计划最合理。

学生自己做计划,然后交流。

5.交流学生做的计划。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化方案的机会。师:谁来说一说你做的计划,说一说你这样计划的想法。

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建议的机会,只要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对那些考虑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存钱方案

教师口述聪聪爸爸获得奖金并存钱的事情,说明是税后所得,提出小组合作做三个存钱方案的要求。

师:同学们根据聪聪家每个月的固定收入做出了存钱计划。聪聪很感谢大家。同时,还有一个关于存钱的问题,希望大家帮他出主意。事情是这样的,聪聪的爸爸是一个工程师,他设计的一个工程中标后,老板给他5000元奖金。

板书:5000元奖金

师:注意这5000元奖金可是已缴纳过个人所得税哦!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每个组做出三个存钱方案,并算出每种方案可获得的利息。大家可以先讨论方案,要说明方案的理由,然后分头计算。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汇报一下你们做的方案,制定方案的计算出的利息是多少?哪个小组先汇报一下。

各小组交流汇报,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这存钱有什么好处等,教师要及时评价,同时将存钱和利息板书出来。

师:大家做出了这么多存钱方案,�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阐述理由的,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财能力,回家后把你做的存钱计划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做出评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数据能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所以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画完整。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情境预测——尝试动手制作——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等。

三、说过程

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索的角度出发,分如下几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一):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在这里我设计了简单的统计方面的概念练习,让学生回忆三种统计图名称及各自的特点,以便新课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又分两个层次:

1、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我以谈话的形式引出学生喜爱的蓝球运动,并出示教材中的问题情景。这个问题情景使学生很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通过自己推测哪种投球距离较远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先出示统计表推测,紧接着我设疑 “虽然从这个统计表中也能比较出哪种方式投球距离远一些,但不直观,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由此引出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并让他们回顾了制作方法。

2、设置悬念,合作探究,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

第一次设问,从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比较出哪种方式投球距离远吗?够不够直观?

(我这样设问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第二次设问:怎样做会更直观?引出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让学生尝试完成统计图,并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

在这一环节教师先与学生共同观看制作过程,最后以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并板书。

2、总结概念和优点

在学生知道了这样的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我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在这里既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学生完成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实现了对“复式统计图”这一知识的深度建构。

3、读图,提取数学信息。

在这里我让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数学信息,最终得出大多数情况下单手投球比双手投球距离要远。只有4号和6号是一个特例。

(四):尝试应用,巩固知识

这一层次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完成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过程,对新的知识起到一个巩固的作用,并根据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建构框架。

(六):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设置了两项作业。

1、考查学生技能,完成“试一试”的第三小题,让学生由统计知识再回归到本学期的百分数应用题,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通的。

2、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再次的验证我们所学知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