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设计(优秀9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设计(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快速默读课文。 篇1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

检查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举了几个事例?举这几个事例目的是什么?(为了用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3、找出课文中写这三个事例的内容。(3、4、5自然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 “锲”、“诞”等字的写法。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xxxx”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八、休闲小作业 (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利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抓关键词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初步学习这种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送大家一条名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1、介绍课文体裁。

师:这既是一条名言,也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题。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以前我们学习的不一样,这是一篇论说文,课题就是作者的观点。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长句子的读法,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1)读句子:(课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2)读难读的词:(课件出示)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3)学以致用:

出示一段话,学生运用上述成语填空。

三、研读课文

1、归纳课文讲了几件事?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件事?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说一说。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指名分别说三件事。

3、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

(1)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书中列举的三件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同的地方在哪?

(2)讨论。

(3)集体汇报。

4、师小结板书:

(1)从相同的写法上归纳出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规律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总结科学家们的研究精神。

四、深入学习第三段(第一件事),体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一件事例上,去探究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真理的。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根据“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出条理,划出谢皮罗教授研究问题的句子。

反复研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主要学习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教授还会提出哪些问题,回归文本,理解教授把问号拉直成感叹号的艰难过程——再次点明课题。

五、总结:

师:纵观全文,围绕观点,作者就是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像谢皮罗教授这样热爱科学的人还有波义耳、奥地利的那位医生,以及古往今来的许多投身科学研究的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规律,有力地证明了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齐读课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篇5

此文章已经被加入小学课本中。

课文内容

有人受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试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一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 ,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课文简说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对词语的理解。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作者简介

叶永烈

笔名: 萧勇、叶扬、叶艇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40年8月30日

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并对叶永烈作了两次批示:“调查一下,如属实,应同上海商量如何改善叶永烈同志的工作条件。”(1979年1月6日)“我看要鼓励科普创作,这项工作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1979年3月4日)

由于方毅同志的关心,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曾任中国科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著名作品《十万个问什么》,叶永烈是主要作者。

电影《红绿灯下》(任导演)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根据叶永烈长篇科幻童话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哭鼻子大王》获1996年“华表奖”(即政府奖)。

后来转向纪实文学创作。主要新著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叶永烈自选集》;此外,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我的家一半在美国》、《一九九七逼近香港》、《商品房大战》、《何智丽风波》等。

即将出版《叶永烈文集》,共50卷,其中科普作品24卷。

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自11岁起发表诗作。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是国内少有的勤奋高产的作家。早年曾是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编导,业余科普作品为多,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科幻小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但真正圆了他“作家梦”的还是科普小品的创作。1959年,还在北大上学时,他写了一本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并没计较作者的资历,出版了这本书。这也为叶永烈成为该社《十万个为什么》最早、最年轻的作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文笔活泼,叶永烈深受出版社的青睐。二十岁的叶永烈的一个个“为什么”,被比他只小几岁的读者广泛阅读、传诵。到新版,也即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问世,叶永烈共为该书写了500多篇科普小品。《十万个为什么》一次次修订再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增写了许多新的“为什么”。最近,《叶永烈文集》正在分批出版之中。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

在写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的第二年,完成了另一部新著——《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灵通漫游未来》虽然直到1978年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但是一出版就印了300万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小灵通”是该书中的形象。《小灵通漫游未来》完成于1961年秋,书中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报道未来科学技术。《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一下子印了一百几十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后来,以展望新的技术革命的灿烂前景为主线,叶永烈又创作了《小灵通再游未来》,于1984年出版,后来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

随着年岁的增长,叶永烈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写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数十部长篇。1984 年后成为专业作家,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多,人称“旧闻记者”。主要新著为300万字的七卷本《叶永烈自选集》;120余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还写了150万字的长篇系列《“四人帮”传》;还有《陈伯达传》、《陈云全传》、《胡乔木传》、《反右派始末》、《星条旗下的中国人》、《五七年的血泪》、《毛泽东的衣食住行》、《马思聪传》、《真实的朝鲜》等大部头著作。作品曾获奖80 余次,作品曾在美、英、法、日、韩、德、意、泰、香港、中国台湾出版或发表。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收入美利坚合众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利坚合众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4年受聘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会员。

[编辑本段]

【著作】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陈云之路》、《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黄昏恋》,科普小说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合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国福尔摩斯》,纪实文学集《叶永烈文集》(50卷)、《叶永烈自选集》(7卷)、《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陈伯达传》、《反右派始末》、《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中短篇小说集《爱的选择》,散文集《叶永烈笔下风情》,杂文集《人才成败纵横谈》,寓言集《侦探与小偷》,相声集《圆溜溜的圆》等,共出版文学著作150余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这句话既是课文的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这篇课文是继《为人民服务》后的第二篇议论文。小学生对于议论文还是比较陌生,我还记得,在上完《为人民服务》这课之后,我们班的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议论文真难呀!”与《为人民服务》相比,这课显得简单些,因为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三个小故事来证明论点的,而这三个故事有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是科学家善于观察,善于发问,在生活工作的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经过不断探索而发现真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紧扣“问题”和“真理”,到故事中去寻找,寻找“?”和“!”,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很快的明白每个故事的内容,并也可以紧扣住文章的论点。教学结束后,学生对运用恰当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说明问题的方法也比较了解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可是让我感到不满的是,我感觉学生在学习三个事例的时候,感觉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科学家在这些事件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和“最后得出了什么真理?”都比较容易,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因此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比较沉闷,学生读懂了事例,也明白了道理,但是见微知著、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似乎体会得还不够深刻。我想用怎样的办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呢?才能让学生在这样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面前也有创新、创造性的思考呢?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觉得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不要对三个事例进行逐一的讲解,而是将三个事例放到一起,让学生仔细读一读三个事例并关注文字描述的每个细节,发现事例中的相同点,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的,可以是人物(科学家)的做法上……这样的学习过程就给了学生一个探讨的机会,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也可以亲身感受发现问题(相同点)——不断追问——反复思考——不断改进——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感受可以很好的和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他们对课文所表达的观点就会有切身的感受,所以我想这样来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学生也会所得更多。

另外,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比较典型,就是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是个很好的仿写课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留出时间来让学生补充一个事例,仿照课文仿写一段话。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希望以后遇到此类课的时候,我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能把议论文也上得有声有色。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篇7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对词语的理解。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教学建议

1.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几个说理的句子,意义比较抽象,可能比较难读,要多读几遍,读通顺。

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做出准确的回答,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从字面上或者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提出疑问,比如,地球是怎么自转的?什么是石蕊试纸?什么是盐酸?对这些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来解答,也可以简单地介绍,不要在科学术语上花太多时间。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三个具体事例,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从全文的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课文。

3.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因此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研读,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从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三个具体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有条件的话,石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做过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

5.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所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写法,还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学生默读思考。)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相关链接

1.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 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2.石蕊试纸石蕊是一种枝状地衣,可提炼出红紫色的结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碳酸盐;这种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将粉末溶于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种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滤纸浸在染料中,干燥后便成了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常用来检定物质的酸碱性。如果将石蕊试纸放入酸性溶液中,试纸就会转为红色;若放入碱性溶液中,试纸则变成蓝色。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三个故事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3.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学习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在读中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学生对于议论文比较陌生,对于议论文的写法更是不熟悉,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与议论文的写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PPT)2.他取的了什么伟大的成就?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小结,可以上课了吗?

3.教师小结导入: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的文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20),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沙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集体正音,强调读。

(2)齐读一遍。

3.理解部分词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见微知著(能用文中的语句解释吗?)、追根求源(工具书)、司空见惯、打破沙锅问到底

小结:大家很会学习。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理解词语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4. 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也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板书:观点)怎么理解“真理”?

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话,我们称之为真理。这些真理常常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指导我们的言行,为我们的人生导航。

5.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板书:举事例)

三、细读感悟、理解含义

1、真理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让我们再认真地研读这三个故事,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去寻找答案。画出相关语句,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以下三点可根据学生所答相机调整)

(1)品读“见微知著”

(2)品读“追根求源”

(3)品读“锲而不舍”

四、拓展认识,升华主题

1.中外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瓦特烧水时看到水蒸气推动壶盖,后来发明了蒸汽机。

莱特兄弟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后来发明了飞机。

雷达、风车……(《蝙蝠和雷达》)

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3.这也是在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总结:是啊,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正是这一位位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科学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真理,我们的科技才会不断发展,人类才会不断进步。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学习这些科学家们的精神,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5.机动: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小练笔: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课题,齐读。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明确:题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观点。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课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3、理解“见微知著”。

4、文中科学家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根据生答板书:漩涡、变色、转动;自转、试纸、做梦

5、小结:科学家们从这样微小的事情当中发现真理,这就是“见微知著”。

三、品读感悟课文3——5自然段

1、科学家们发现问题以后,是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吗?(板书:? !)

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划出这三个小故事中描写科学家反复实验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品读第一句,感受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艰辛

1)生自由读一读句子。

2)指名读,生评价。(“紧紧抓住”、“反复”读重音)

3)齐读。

4)为什么要强调“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呢?“反复”、“反复”,你读出了什么呢?(指生回答)

实验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的,请同学们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谢皮罗教授会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做着实验?(生自由读后回答)

5)创设情境,教师引读。

我们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们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着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赤道上热得让人窒息,但……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

6)困难再多再大,谢皮罗教授从来都不曾放弃过,从这可以看出谢皮罗教授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根据生答板书:锲而不舍

3、品读二、三两句,进一步感受真理诞生的过程。

过渡:不仅谢皮罗教授具有这样的精神,同样的,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一样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这两句话又该强调哪些词呢?指导朗读二、三两句话。

2)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4、5两个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还产生了哪些一连串的问题,他们是怎样实验的? 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说一说,同桌交流。

3)生自学后汇报。

a根据生汇报师板书:??????……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必定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科学家们这样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根据生答板书:追根求源

b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还会有十个、五十个、一百个甚至更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一连串的问题一一解决了,才能诞生真理,所以说:(生接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让我们想象科学家们研究时的画面,用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生齐读二、三两句)

4、小结。

看似简单的真理,却要科学家们经过这样复杂的艰辛的研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获得,此时此刻,你对科学家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科学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齐读三个句子

四、总结

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激动、骄傲、兴奋地告诉世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也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问题,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找到了真理呢?

这样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