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语文六年级下册设计教案【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从一向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难点:感受母鸡爱护小雏鸡的伟大母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我将主要引导学生读课文,并通过设计问题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个大致的了。再通过教师引读、抓住关键词等方法,深入地分析学习,从而落实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上一节课,我们在孟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课文《猫》。在老舍先生的笔下,猫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呢?(生答:性格古怪、可爱、淘气)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那么在老舍的眼里,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请一两位学生讲一下对母鸡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要求:圈出新字生词
a、标出自然段的序号。b、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母鸡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并板书。(包括学生不懂的或读错的药点拨)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自然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板书)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板书)
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御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板书)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点拨并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覅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让学生上台模拟母鸡的想法和做法。)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地赞叹道:读第九自然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分析第九、十自然段。
四、反复回味,拓展练写
同学们(),看,老舍先生通过对母鸡态度的变化,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我们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猫》。那么,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1、交流:(1)结构上都有一个过渡句;(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中总分式;(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4)在语言运用上,用的是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5)在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一向是喜欢。
2、师:我觉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离不开敏锐细致的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能像老舍先生这样写出优美的文章。
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本节课所学。
六、板书设计:
问题组:
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相关语句)
2、作者刚开始对母鸡的态度是怎样的?后来呢?原因是什么?
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难点:体会写法,感受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3、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
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预设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
2、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准备
重温《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预设目标
1、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了解《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
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入情入境,感受泗水河边浓浓的春意。
2、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走进孔子高尚的精神世界。
3、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艺术气息,感受语文学习的博大和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吟春诵春,引入春景。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首歌吧。会唱的跟在后面唱,不会的哼哼也行。
2.春天,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妆点着世间万物。你们能找到春天吗?“春回大地千山秀”,中国还是一个文化的国度,你能从诗歌之中找到春天吗?
3、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也有一段写春的语句,找出来读读看,看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4、出示: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1)说说,感动你的是什么?哪个词?
(2)在作者的笔下,大自然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引导想象,描述自己脑海中的形象。
(3)在你的想象中,大自然还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导读:这是一位美丽的母亲……这是一位多情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配乐朗读。
(5)读到这个地方,我不禁想起了我最喜爱的一首歌,或许,我们在欣赏完这首歌后,我们对这段话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歌曲:《多情的土地》
(6)再读课文。
(7)过渡:这么美的春景,一定也激起了同学们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和无限向往,这位伟大的母亲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赞颂的地方。我们也能用这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她吗?
()是她()的()
()是她()的()
二、孔子论水
过渡:就在这美丽的泗水河畔,1510年前的一天,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来这儿尽情地游玩。他们在游玩之时都谈论了些什么呢?
(1)了解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走进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读读他的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让我们凭借着孔子的话,走进孔子伟大的精神世界……
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指名读。
(2)你知道孔子的这番宏论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展开的吗?
(3)你又知道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吗?
(4)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呢?孔子看出了水有哪四种精神?
(5)你能围绕其中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吗?
(6)相机指导朗读,引导深入理解。
(7)同学们,孔子仅仅赞美的是这泗水河里的水吗?他赞美的是水的精神,更准确地说是诸如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教化等等等等这样被他称之为“君子”所具有的精神。
(8)什么是君子?那是堂堂正正的人,那是壮怀激烈的人,那是虚怀若谷的人……孔子一生都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征程中完美着、践行实自已这颗“君子”的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同学们,孔子,这是单单说给学生们听的吗?不,他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呀,那也是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啊。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子47岁。一个四十七岁的人还对自己精神的修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是多么了不起啊。
(10)也正是孔子这伟大的精神,赢得了历史的高度评价——(出示)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
(11)还记得课前听的《论语》吗?这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的,这是我们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食粮,想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孔子还有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12)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崇敬,再读一遍。
附板书:
孔子游春
泗水春景
有德行
观水悟道:有情义
真君子
有志向
善教化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莫过于它的真情自然流露,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情打动人、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真”的含义的呢?“真情”呢?
(1、真人真事。2、亲身经历。3、符合客观实际的事等)(真实的心情或感情)
也就是说,通过真人真事来体现真实的心情或感情。
对了,课本中就有两篇习作例文,我们来看看这两篇例文是怎样表达出作者的真情的。默读课文,谈谈你对批注的看法。
二、新课。
(一)例文1《别了,语文课》
1、结合批注默读课文。
2、自己总结写法。
(1)用几个具体的事例来流露真情实感。
(2)利用“独白”,直接表达心情。(也叫直抒胸臆)
(3)挑选典型的事例,详细介绍。
3、交流。
(二)例文2《阳光的两种用法》
1、结合批注默读课文。
2、自己总结写法。
(1)讲述事例来流露真情实感。
(2)用“某一事物”来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
(三)拓展例文阅读——《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1、出示《秋天的怀念》(课文略)
2、讨论写法。
(1)精描细绘见真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2)万事求实见真情。
(3)直抒胸臆见真情(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
(4)巧妙地安排结构(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
(四)归纳总结写作方法。
1、具体事例见真情。
2、精描细绘见真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3、直抒胸臆见真情(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
4、景物(生活场景)描写见真情(借景抒情)。
(五)选材提示。
这是老师对亲情的理解:
1、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
2、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
3、亲情是在父母疲惫时我双手奉上的一盏清心的茶。
(六)习作。
一、教学目标
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目标:
⑴ 学会七个生字。
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该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
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
三、读通语句,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
⑴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⑵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读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誉? 弗能应
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 前后一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⑵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 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作业
准备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讲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度 置 忘
郑人 不得履
反归取度 市罢
墨守成规
迷信教条
不遵守客观事实
习作4
设计理念:
观察是我们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教案中重视写作前的作文活动设计,这样让学生学习观察、摄取和感悟,使作文教学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美好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应是“有趣”,如何写出当时的有趣,是一个难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学会观察。
作前准备:
观察小蚂蚁的生活习性,以及用樟脑丸做一些小实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增强持续观察的意识;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理、表达,在语言表达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激发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入题,引导探究乐趣。
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了许多实验,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你们做过哪些实验,还记得吗?
谁愿意说给其他同学听。
二、组织活动,摄取习作素材。
1、我们现在到外面去做一个小实验,愿意吗?
2、组织学生到门口选好的树下找一只小蚂蚁,用樟脑丸在蚂蚁的前面划一道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
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如果蚂蚁穿过这道“防线”,就在蚂蚁前面再划一道线,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等小蚂蚁跑累了,就在它的周围划一个圈,这个圈呀稍微大一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圈子逐渐缩小,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下,你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整个实验时,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
3、教师做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三、创设情境,交流活动发现。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回到教室,教师采访学生:小摄像师们,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反馈、评价。
①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
②师生共同评议。
3、口述练习,随机指导。
四、自主表达,拟定个性文题。
1、自主拟题。
如果以这次实验为题,怎么拟订?
如果以你的心情变化为题,怎么拟订?
如果以这节课为题,怎么拟订?
2、学生自由习作,放手试写全文,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五、互批互改,提高习作素养。
第二课时
一、同组交流习作。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引导学生分别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就是否写出师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推荐优秀片段或者全文,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三、修改作文。
四、学生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有趣的实验 先……再……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二、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 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
(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
(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
(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 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