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生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特点、地位和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偏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偏重人生感悟,本单元偏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身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据此,我确立了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②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③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④揣测《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掌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教学重难点:
⑴抓住关键情节,揣测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⑵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二、说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议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三、说学法
七年级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一起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⑴简要介绍寓言和作者周国平。
⑵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身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协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3、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⑵自由诵读两则寓言,考虑以下问题:
《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4、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5、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7、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考虑,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推荐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说明: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多篇和评价的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8、轻松回读,体验反思。
9、课堂检测,小试牛刀。
10、课堂小结:
一、情景导入: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大家想读一读吗?
二、读前提示:
1、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伊索寓言》样本。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研讨问题设计:
Ⅰ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引申---2、3、4、5、8
反对---1、6、7、9
3、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课下作业:
1、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完成练习四。
人生寓言的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地位及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据此,我确立了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三)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二、说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导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三、说学法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则寓言,思考以下问题: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四)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五)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体会语言的教学任务)
(六)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说明: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八)轻松回读,体验反思
(九)课堂检测,小试牛刀
(十)课堂小结
《人生寓言(节选)》选了两则,一则是《白兔和月亮》,一则是《落难的王子》,说的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财富;对待厄运,把概念再提升一级,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好事与坏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白免和月亮》意在一则戒贪。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不如没有。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坚强。
1、知识目标:
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2、能力目标:
解读寓意,掌握阅读寓读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⑵ 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⑶ 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4、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⑴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⑵ 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⑶ 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⑷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5、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寓言含义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2、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思考:
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⑴ 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脆弱的?
⑵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⑶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⑷ 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5、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阅读《摆渡自己》,回答1~7题: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⑨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⑩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⑴ 万念俱灰 。
⑵ 自怨自艾: 。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平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正确把握人生态度。
一、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二、文学常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根据故事与寓意之间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寓示分为明寓、暗寓与借寓三种。
所谓明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直接出现在作品中,一般位于故事之后。如我国古代寓言《刻舟求剑》在故事之后有一段文字议论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船在寓示明确说出后,寓意也就不点自明。
所谓暗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但寓意直接点出。如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在故事后写道:“奋发图强往往胜过恃才自满。”寓示性文字没有独立出现,不等于没有寓示,如同修辞学中的暗喻一样,虽然不出现比喻词,但仍然是比喻。
所谓借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连同寓意均不直接出现,整个作品只叙述一个单纯的故事。因而寓意比较隐蔽,这就是通过间接寓示来获得,而间接寓示包含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之中。
三、课文导读:
《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小白兔先前是心旷神怡地赏月,那是因为她与月亮之间是有着一定距离的;可是,一旦小白兔拥有月亮,她既是月亮的主人,同时,也成了月亮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月亮的阴晴圆缺,时时刻刻牵扯着她的心,“拥有”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
《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遭遇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揭示了厄运使脆弱的人能变得坚强起来的人生哲理。王子本来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但在遭受了国破家亡,沦为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的厄运之后,感悟出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受得了”。这就告诉人们,既然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坦然地面对厄运。
四、语言积累:
1、生字注音:
嬉戏(xī)风韵(yun)慷慨(kāngkǎi)禀告(bǐng)厄运(e)落难(nan)撑(chēng)皎洁(jiǎo)心旷神怡(yi)险象迭生(die)掳(lǔ)诸神之王(zhū)
2、形近字辨析:
宝藏(zang)智慧(hui)折断(zhe)慷慨(kāng)撤消(che)概念(gai)清澈(che)臧否(zāng)彗星(hui)拆分(chāi)灌溉(gai)车辙(zhe)
3、多音字辨析:
nan(困难)zang(宝藏)mo(折磨)du(高度)
难藏磨度
nan(苦难)cang(收藏)mo(电磨)duo(揣度)zhe(折断)折she(折本)zhē(折腾)
4、词语解释:
慧心
佛教用语,指能悟道的心。后泛指智慧。
慷慨
情绪激昂;文中指大方,不吝惜。
闲适
清闲安逸。
正色
神情严肃或严厉。
落难
遭遇灾祸,处境困难。
心旷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阔大。
举世无双
全世界仅有的。
险象迭生
危险的现象不断出现。迭:屡次。
突如其来
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掳
抢取。
皎洁
月光明亮洁白。
5、词义辨析:
嬉戏游戏
二者都强调逗趣、玩笑,但略有不同。“嬉戏”强调笑闹、高兴、无拘无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有书面语色彩。而“游戏”一般用于儿童的娱乐活动,可以比喻用法用于成年人的活动。
五、文章结构:
《白兔和月亮》
第一部分(1段):叙述白兔赏月,阴晴圆缺皆风韵。
第二部分(2、3段):叙述白兔拥月,患得患失在心头。
第三部分(4段):叙述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
《落难的王子》
第一部分(1、2段):叙述多愁善感的王子遭受厄运。
第二部分(2~5段):叙述“我”与落难王子相遇,王子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第三部分(6、7段):叙述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
六、寓意:
《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小白兔先前是心旷神怡地赏月,那是因为她与月亮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可是,一旦小白兔拥有了月亮,她既是月亮的主人,同时,也成了月亮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月亮的阴晴圆缺,时时刻刻牵扯着她的心,“拥有”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
《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通过王子的遭遇,揭示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的人生哲理。王子本来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但在遭受了国破家亡,沦为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的厄运之后,感悟到“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受得了”。这就告诉人们,既然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坦然地面对厄运。
七、相关资料:
1、《白兔和月亮》讲解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2、《落难的王子》讲解
这篇寓言是有感而写的。在写作时,我自己正遭受着一个灾难。当时,我有了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我确实听到了旁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灾难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于是,产生了这篇寓言的构思。
在寓言中,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是一个事实,完全是来自生活的。我虚构了一个王子,通过王子对别人的灾难的叹息,我对王子的灾难的叹息,衔接上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揭示了这样的叹息的普遍性及其没有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所以,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这道理有二:第一,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我曾写过以下这段话,可做理解这篇寓言的参考:“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3、“月亮”不仅只是财富
七年级上册选了周国平的两则人生寓言,其中一则为《白兔与月亮》,故事内容十分简单,但寓意却深远丰厚,令人回昧无穷。然而,教参与多数老师皆把寓言主旨简单定为:对财富的态度。看了课本之后,断定可能是受课前导语的影响,课前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拥有财富是好事,但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这样的导向显然把寓言主题狭隘化和肤浅化了。
文中小白兔的欢乐与痛苦源于他与月亮关系的改变,开始小白兔与月亮的关系是欣赏、审美的关系,此时的小白兔是自由而快乐的。后来,小白兔对月亮的关系变成了占有的功利关系,小白兔便开始患得患失,变得痛苦小白兔的痛苦正源于她对待世界态度的转变,从一种审美的心态转变为了一种功利心态。以实用的功利心来待人接物,心便会拘于物而不得自由,因患得患失而变得痛苦。
我认为,作者写此寓言主要针对实Hj而功利的商品社会。小到个人对物质的贪婪,大到人类对自然之掠夺,一切美好的东西,人总是想占为己有,为己所用。人与世界的关系被完全物化了,世界万物皆是为我所用的资源。世界的物化必然导致生命感的丧失、美的消亡,其结果是人的不自由和痛苦。此文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占有并不一定幸福、快乐。我们应该以审美而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如此我们才会有一个快乐而自由的人生。这里提出的足一个人生观、人生态度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对待财富的态度问题。
八、阅读链接:
告别遗体的队伍
那支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缓慢地,肃穆地向前移动着。我站在队伍里,胸前别着一朵小白花,小白花正中嵌着我的照片,别人和我一样,也都佩戴着嵌有自己的照片的小白花。
钟表奏着单调的哀乐。
这是永恒的仪式,我们排着队走向自己的遗体,同它作最后的告别。
我听见有人哭泣着祈祷:“慢些,再慢些。”
可等待的滋味是难受,哪怕是等待死亡,连最怕死的人也失去耐心了。女人们开始结毛衣,拉家常。男人们互相递烟,吹牛,评论队伍里的漂亮女人。那个小伙子伸手触一下排在他前面的姑娘的肩膀,姑娘回头露齿一笑。一位画家打开了画夹。一位音乐家架起了提琴。现在这支队伍沉浸在一片生气勃勃的喧闹声里了。
可怜的人呵,你们在走向死亡!
生命的得失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
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却等于没活过。我失去了整整一辈子。”
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生命的赐予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
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数,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他们正谈论着,不觉到达天国门前,一个声音在头顶响起:“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
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学会初步感受、揣磨、体味两则寓言的语言,并能对文章作简单的赏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寓意,在读中品味语言的精美,在读中质疑探究、创造发现。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懂得正确地对待人生的得与失。
2、做一个坚强面对生活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设计一)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bull;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言”如同“人”吗?“灵魂”和“身体”是否缺一不可?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生寓言》。
(设计二)英国作家肖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他的《人生寓言》。
(设计三)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困难挫折甚至灾难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人生寓言》,相信你会从中得到启示。
二、调动积累:
1、说说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狐假虎威、东施效颦、农夫与蛇、井底之蛙、愚公移山、黔驴技穷、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塞翁失马、鹬蚌相争、滥竽充数、朝三暮四
2、作家严文井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你能说说寓言有哪些特点吗?
3、学生思考、交流: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性的故事。
寓言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生物或非生物。
寓言将深奥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寓言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三、学习《白兔与月亮》
1、探究寓意:
①请你朗读。
学生速读《白兔与月亮》,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故事情节,并找出出描写白兔心理活动的词语。
明确:赏月(心旷神怡)——得月(惊喜万分)——赏月(紧张不安)——还月(心旷神怡)
②请你探究。
(1)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思考、交流,明确:
(1)白兔在拥有月亮以前,对月亮抱着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态度,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所以她的心情是闲适的;
在拥有月亮之后,在她的眼里,月亮是她的私有财产,她必须占有它,不让它遭到侵犯和损害,否则就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对月亮抱着功利的态度,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感。
(2)白兔慧心未泯,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2、语言欣赏:
①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①“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
此句运用了递进关系的句式,不仅具体表明白兔“独具审美的智慧”,更表明白兔爱月亮。
②“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此句精美处有二。一是用对称的句式,使语言显现整齐匀称之美,又有节奏和谐之美;二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此时白兔轻松自由、不受功利驱使的心态美,蕴含着作者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③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用了很多成语,富有文采。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
3、辩证思维:
①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②学生交流、明确:
如果天空拥有月亮,天空就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这则寓言也使我们明白,人们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拥有显赫的权势或财富,拥有者是紧张不安的。金銮殿龙座上的皇帝威风是威风,但是,如果他是篡权得来的,他肯定也害怕什么风吹草动,也是紧张不安的。寓言并没有鼓吹一无所有。
四、学习《落难的王子》
过渡:周国平曾说:“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1、背景点示:
此文是作者因亲身遭受一个厄运而作。作者的女儿刚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他们听到别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厄运落到他们身上,他们可受不了。而作者回想以前看到别人遭受厄运时,也有同感。于是便虚构了这个寓言故事。
2、整体感知:
①学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提示:王子是怎样落难的?)
②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王子的身份变化:王子——奴隶——乞丐
王子的遭遇: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自己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逃出虎口时成了残废,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3、探究寓意: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②“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③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交流,明确:
①由一个从未受过灾难、厄运的懦弱王子,最后也能变得坚强、勇敢。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说明了生性懦弱的王子能挺过灾难,变得坚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③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4、语言欣赏:
请细细品读课文,任选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几句评语。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①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②天哪,太可怕了!
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五、对比阅读:
1、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
2、师生交流,填写表格。
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
主题
都是写人生的态度
获得之后的态度
受难之后的态度
情节
都是大起大落
好事变成坏事
坏事变成好事
表达方式
都是记叙故事
重在心理描写
重在记叙故事
结构
短小巧妙
设置了两个转折,前一个转折构成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以启迪
以“我”的见闻,展开情节,三处写到“天啊!太可怕了……”结尾省略,耐人寻味
六、教师小结:
(设计一)两则寓言平易之中寄寓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现实生活中的幸运和厄运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应对,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质量和境界。寓言启示我们要用超脱和闲适来提升生活的美感。既然这些都是人生主题中应有之义,愿我们能积极地面对,有尊严地接受生活的挑战。
(设计二)我们学习《人生寓言》,明白的也是人生的道理。其实我知道,“人生”这个词对于现在的你们来说,还有几分沉重。因为你们的人生之旅才刚刚开始,脚下还是一片青青的芳草地,不过老师希望,今天的点滴收获能浇开你们芳草地中的一朵小花。然后是明天,后天……同学们,只要我们每天都有点滴收获,那么属于我们的人生芳草地一定会姹紫嫣红开遍!
(设计三)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袋子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又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还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迪智慧,让思想活跃。如果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神奇的东西,想感受这座桥梁是何等的奇特,想知道那把钥匙是怎样的巧妙,那么请大家课后去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吧。
七、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利益──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厄运──坚强起来
语 文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人生寓言主备人_课型新授 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感受优美的语言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重点理解寓言的含义。难点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书、教参学生准备书 教 学 过 程自备补充
集备补充一、导语我们在小学时都学过寓言,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所学过的寓言,并说说它们都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呢?…………由此,请问大家什么是寓言?……教师板书,学生记录: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二。《白兔和月亮》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5.拓展延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学完这一课,你又能为自己积累到什么样的人生哲理?6.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 7.小结: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正确的看待得与失,才能使我们能够平和生活。三、《落难的王子》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五。作业必做日记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说明神呢道理? 怎样极写王子的脆弱?为什么把王子的遭遇编造的如此凶险?了解“天呀!太可怕了”反复出现的作用?朗读课文 情节的发展有基础转折?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通过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来写她的脆弱。通过王子之口,写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人生在世,或福或祸不期而遇,如何面对?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白兔和月亮 心旷神怡地赏月 诸神赏赐得失之患 接着不安心痛如割 请求撤销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课后反思
围绕本课达成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反思本课内容基本完成。由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寓言的介绍导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透彻。但是对寓言故事的深入理解,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显得仓促。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能更好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阅读构思精巧、富有文采的寓言,切不可敷衍了事。随便读一读、说一说寓意还远不够,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本身,矫正过去不恰当的阅读方法。本设计的做法是创造性复述。教学步骤 :
一、自读课文,请两闰同学分别复述寓言第一、二则。
二、众口评说两位同学的复述,明确复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第一则必须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独具慧心”“行家”“慧心未泯”“举世无双”等词语勾画出了白兔的形象;“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等词语用对比手法,描写了白兔得到月亮前后赏月时的不同心态;“慷慨”一词两次出现,形成了文章两处转折;第一次“慷慨”打破了白兔的宁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二次“慷慨”给人留下了一个启迪,造成白兔患得患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隐藏在这个“慷慨”里。第二则必须领悟到作者构思的奇妙:作者把极端脆弱之人拟定为王子,又极写他脆弱,所遭厄运突如其来不说,又极写其凶险,作者还借王子之口传达出寓意,借“我”与王子类似的经历告诉人们故事的普遍性,对人很有启发。
三、以《白兔和月亮》为例,尝试创造性复述。
1、讨论,探究: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得引人入胜呢?
明确:根据文中的描述想象白兔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用形象通俗的口语来讲述,可以使故事更具体,更有吸引力;依照文章详写第一个转折的方法处理第二个转折,可以增强情节的曲折性;依照许多寓言的形式给课文补充一个概括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结尾,可以方便听众理解。归纳:惯用的方法是变略为祥,变平直为曲折,变单纯为丰富,变书面语为口语,变“死”的语言为“活”的表演,当然所有的形式都要注意表达的技巧。
2、迁移,实践:创造思维和语言表达技巧练习:寓言结尾说“白兔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终于”一词可见她内心思虑之久,悟理之彻,你能把她说服诸神之王撤销决定的情形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吗?
四、创造性复述《落难的王子》
提示:可拓展思维的点:多愁善感的性格、突遭厄运时的心理及行动、在磨难中表现出的非凡的勇气、大彻大悟后的豁达等。可训练表达的点;倒叙的方式、“我”的角色变换及“我”的心理描写等。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设问式研读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善读寓言故事,就是要善于从故事中读出尽可能多的东西,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因此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各个角度问,你很快就会发现,看似浅显的文章实则蕴含着深意,浅文深读往往能给人意外的惊喜。
教学步骤 :
一、简介寓言文体知识。说说你熟知的寓言故事,进一步认识寓言在简短的故事中寄寓着深刻的道理的文体特点。我们如何能从简短的故事中读出它寄寓的深刻的哲理呢?
二、学法介绍:设问式研读。设问式研读就是在研读课文时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巧妙设置问题,从而开启自己对文章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老师示例《白兔和月亮》:我读这篇文章发现了许多的“两”,我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就词语设问:两个“慷慨”、两个“慧心”——两次出现的意思有什么细微差别?就内容设问:两种心境——同是赏月,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心境为什么会完全不同?什么情况下能做到相同?就结构设问:两处转折——文中有哪两处转换?各起什么作用?就哲理设问:两种关系——主人与奴隶是否是绝对的?就形象设问:两个人物——白兔和诸神之王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就寓意设问;两种人生态度——白兔对待非分之财的态度和人类有何不同?
三、学法实践:用设问式研读法独立阅读《落难的王子》,可参考老师示例,也可自主设问,能引发你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就行。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寓言虽短,寄寓的人生哲理却深,一则寓言往往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自主阅读寓言,不同的人体会并不一样。“悟折理,写警句”的教学创意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兼顾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步骤 :
一、反复朗读课文,感悟文中哲理。同学们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教师点示:要想真正读透一篇寓言,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读。
二、请同学们把感悟到的哲理用简洁精练的警句形式表达出来。教师示例:《白兔和月亮》给我的启示是:有时拥有是一种痛苦,放弃反而带来乐趣。学生发言借用前人的也行,原创的最好。
三、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举一两个例子来论证警句的普遍意义。
四、素材积累:有关得失、财富、厄运的警句及相关典型论据。
[资料整合平台]
1、有关寓言
寓言通常是一种有寓意的小故事。清人宣颖之为“寄寓之言”,王先谦解作“言在此而意在彼”,都揭示了寓言的特点。“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它的使命在于揭示真理,总结教训,讽刺丑恶;特别需要揭露人们接触到却未曾意识到的荒谬。寓言虽是小道,作者却也须有干预现实的胆略和洞烛人生的识见。许多大家都是写寓言的好手。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这些寓言作家姑且不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曾以科学家的思维和艺术家的激情创作 一百多篇寓言,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戏剧家和美学家莱辛同时也是杰出的寓言家,俄国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美国作马克·吐温都写有相当精彩的寓言,鳊大诗人泰戈尔、黎巴嫩诗人纪件伦也擅长写寓言性的哲理诗。
2、课文扩读材料
(一)飞蛾与灯焰
灯焰如豆,青烟袅袅。
一只蛾子向他飞来,背后的粉墙上立刻映上了一个如盘的身影。
“瞧!人粗都说你渺小,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灯焰跳动着把那影子指给蛾子看。
“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动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墙飞去,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立即,影子变小了。
“嘿!你怎么不相信一个诚实的人的话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须站到我这个位置才行。”灯焰以智者的身份劝谕道。
蛾子反身向灯焰飞来,粉墙上的影子顿时又变大了。
“来呀,快靠近我,靠近些,再靠近些……”灯焰热情地伸长胳膊。
蛾子扭头看看粉墙上那如盘的身影,动情地扑向灯焰。
灯焰猛地一亮,霎时又恢复了常态。
飞蛾不见了,墙上的影 子也不见了。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寓言选》作者:凡夫)
(二)塞翁失马(原文略)
使用建议:这两则课外寓言,一今一古。当代寓言《飞蛾与灯焰》形象生动,描写传神,有文采,可用为《白兔和月亮》的比读材料。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主观上理解痛苦产生的根由:白兔因有自知之明而受到肯定,飞蛾因无自知之明而招致毁灭。《塞翁失马》包括的祸福观(即福祸可以转化,在特定 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与课文的寓意有相通之处,可作为课文的引申材料。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研讨问题设计:
Ⅰ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引申---2、3、4、5、8
反对---1、6、7、9
3、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课下作业:
1、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自然引入:略
二、重点段落阅读,分析疑难语句:
(一)、重点阅读文章第一、二、三段:
1、学生阅读。
2、分析讨论:
①作者将“比我们年轻的人”,分为哪两类?你是怎
三、重点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1、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思考以下问题(由学生提出):
A、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是解读本文的钥匙),并认真分析。
[明确]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碰壁上当。
B、钱钟书和卢梭二人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但观点是不同的,不同在哪里?
钱:认为愈简单,长大了易碰壁。
卢:把纯朴的小孩教复杂了。
C、“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一句如何理解?
D、结尾关于“苍蝇”句,怎样理解?
3、思考讨论:允许有不同见解。
四、本课小结:
结合以上所学,讨论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见解独特、深刻,表达含蓄、风趣;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说明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头脑要复杂一些,防止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