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复习目的
1、使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相互间的进率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有关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1.我们学过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今天我们来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板书:元角分的认识。
2.师出示面值1角、2角、5角、1分、2分、5分,1元。人民币
(1)说出各人民币的名称。
(2)回答它们间的进率。
①1张2元可以换几张1元?
②1张1元可以换几张5角?
③1张1元可以换几张1角?
④1张5角可以换几张1角?
⑤1张1角可以换几张1分?
(3)总结进率
(4)1元2角=()角15角=()元()角
3、课本96页第9题填写完整。
二、课堂练习。
课本第96页第10题。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比?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2、求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二、新授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xxxx;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xxxx;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
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口答
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3)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
并自学课本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
(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10=9:158:3=3.2:1.21/3:1/6=16:8
(3)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
师: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四、总结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2、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单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114页总复习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60÷8=6(枝)……12(角)60÷8=7(枝)……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 )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40个图形中有()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4(辆)
5.请看算式:16÷2=816÷4=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8=81÷9=15÷5=24÷6=42÷7=40÷8=24÷3=14÷2=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4×6=()×32×()=3×()7×()>8×2
()×8<6×524÷()>24÷()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熟练掌握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复习,会解答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有序性。
复习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96页第7题和第8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完成课本第98页第16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99页第17题。
4.完成课本第99页第18题。
5.完成课本第99页第19题。
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课本第99页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她们分别可能套中哪个圈?
二、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去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分析、描述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图形的拼组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置与图形
(一)位置的复习
1、师:小朋友谁能介绍一下你在班级中的位置?
(学生介绍教师引导)
师;谁能用“上”“下”“前”“后”“左”“右”几个字说一句话。
2、练习(投影出示课本第100页第10题)
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大家思考2楼妈妈是谁的妈妈?她住在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她家左边”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的家应该是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你家楼上“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指的是谁家的楼上?她的家应该住在哪里?(将课本第100页第10题补充完整)
3、介绍:(1)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2)介绍同班同学,说一说“谁在谁的哪面?”
(关键让学生搞清:谁和谁比,以谁为中心这一难点)
4、出示:★○◇△¤
你能用“左右”来介绍一下○与△的位置吗?(如:△在○的____面;○在△的____面。)
5、游戏:听反话。
(二)复习图形。
1、书P100题11(投影出示)
师:刚才我们做了游戏,下面我们来数数图形,请大家把书翻到P100,请把11题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说方法
师:图中所摆立方体有部分的遮挡,你有什么办法数出看不见的立方体呢?
2、思考:()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立方体。
()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立方体。
二、复习统计图。
投影出示第101页图。
1、让学生观察图形。
观察统计图,让学生将图上表示各兴趣事的格子数一一数出来。
2、出示问题:
⑴你怎么知道谁最受同学欢迎?
⑵你怎么知道人数最少?
⑶喜欢看电视比喜欢看书的多几人?怎样算出来?
⑷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并逐一解答。
3、课本第105页第16题。
⑴用画“正”的方法统计。
⑵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在()的()面。
图:9个不同的图形放在3×3的格子中
2、()小力()
(1)小红在小力的右边,哪个是小红?
(2)小方要排在小红的左边,小方排在哪里?
3、出示各种图形的组合图(略)
(1)数一数,填一填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数量
(2)引导学生画出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4、数一数
有()个□有()个△有()个长方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I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通过复习,使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3.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数的组成、顺序、比大小的课件、计数器。
复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读写法以及加、减法。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读、写法,加减法。
二、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1、填空题: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3,十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
(3)46里有()个十和()个一。
(4)100里有()位数,1在()位上。
2、指名按要求数数:
(1)从27起,一个一个数到43。
(2)从60起,十个十个数到100。
(3)从48起,两个两个数到60。
(4)从35起,五个五个数到65。
(5)从92起,往前一个一个数到78。
三、复习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1.看图读数、写数。(出示计数器)
分别拨45、33、60、100四个数
(1)指名读数后,写在黑板上。
(2)这四个数里,两位数是几,三位数是几?
2.发散练习。
(1)45的个位是几?还有哪些两位数的个位也是5?
板书:15、25、35、45、55、65、75、85、95。
(2)33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都是3)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一)还有哪些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谁能拨出来?
板书:11、22、33、44,55、66、77、88、99。
(3)60这个两位数有何特点?谁能报出个位上的数是0的两位数?
板书;10、20、30、40、50、60、70、80、90。
(4)还有一个数,它的个位的数也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几位数?(100,三位数)
四、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大小。
1、按顺序在空格里填数。
2、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问:两个两位数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十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再问:如果两个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如果一样大小,再看个位数,个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3、课堂练习。
课本第95页1、2、3、4补充完整。
五、复习20以内加、减口算题,100以内加减口算题。
14-5=15-9=16-8=7+8=
12-5=6+9=11-9=13-4=
25+3=47-5=34+20=25+8=
47-9=68-50=85+5=74-5=
说一说怎样算:
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
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小结: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六、复习100以内的笔算。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应注意什么?(注意三点:①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进位加法,个位满10向十位进1,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只有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应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课本第96页第7、8题补充完整。
一、课题:量的计量
1.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2.小组共同回忆探讨。
二、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回到学校,马明对手头的材料认真研究起来。
提问:你能帮马明出个主意,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吗?
小结:用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提问:我们根据统计表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总结:我们是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统计图的。现在打开书p140,再看一看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三、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
要求:小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制图纸,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每个小组3人,每人完成一种统计图。
引导评价板演学生的制图。
四、分析统计图。
出示讨论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得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作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产品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4、综合上面的分析,你建议马明到哪个单位应聘,为什么?
复习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会数方块图,并根据图形排列找出一定规律。
3.初步分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推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具准备
1.课件:位置图及对话内容、统计图。
2.实物方块。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图形。
实物出示七巧板。(课本第94页第2题图)。
(1)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拼一拼。
(2)你能用学过的图形拼出一个有趣的图案吗?
二、复习分类。
出示课本第94页的'图形。
师:该怎么分呢?
让生讨论,得出自己的思路
三、练习巩固
1、课本97页第14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
回答问题。
2、课本98页第15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复习目的
1.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发展他们初步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1.水果式题、应用题的相关课件。
2.20以内退位减法的减法表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算法。
课件演示水果式题;
提问: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生畅所欲言后,师肯定他们答案,小结出方法:
1.想加算减:想9加2等于11,11减9等于2,8加5等于13,13减5等于8。
2.用差1得9,差2得8的方法: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1得9。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2得8。
3.10—2=88+1=9即:11—2=9
10-5=55+3=8即:15—3=8
师让他们选择最易于接受的方法,再演示水果式题的。其它题目。
二、复习减法表。
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挂图,板书: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师随意指一道式题,让生熟练回答。(可采用开火车、举红旗、爬山比赛、信鸽投信等多样形式活跃气氛)
三、复习加、减法应用题。
让生观察图形,尝试自己编题,根据生编题情况,师再出示课本第95页第6题:
1.蝴蝶和蜻蜒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蜻蜒有多少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减法算?(因为要求蜻蜒有多少只,必须从一共有24只里去掉蝴蝶的只数,所以用减法。)
(3)列式解答。
2.有蝴蝶8只,蜻蜒16只,蜻蜒比蝴蝶多几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用减法算?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提问题?(蝴蝶比蜻蜒少几只?)
为什么也用减法计算?
3.你还能提怎样的问题呢?
根据学生编的加法应用题,分析列式解答,并强调为什么用加法来解答。
四、课堂练习。
1、口算题。
退位减法表里随机抽指。
2、口算
12-814-612-316-913-6
11-912-413-914-814-5
14-711-815-611-712-7
16-813-511-318-913-8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为复习内容
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加深理解,并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有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7~19周
复习内容:
复习位置关系和统计。
复习目标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复习过程:
一、总复习119页第8题。
1、先小组讨论而后指名口答。
2、练习二十七第1题。
(1)自己做。
(2)订正。
二、复习统计:
1、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2、练习:
120页第一题。125页16、17题。
三、复习三种统计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