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2、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合作探究】
(浏览课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问题探究。)
1、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2、从“智变行辰、智藏行踪、智选路径、智察枣客”,可以看出杨志的用心良苦,为了保证生辰纲安全,煞费苦心。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3、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速读课文,画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
【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水浒》的故事情节,或者自己对《水浒》的感想等等。
2、同学们,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兵法》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三十六计有:
(1)胜战计:
①瞒天过海 ②围魏救赵 ③借刀杀人 ④以逸待劳 ⑤趁火打劫⑥声东击西
(2)敌战计:
①无中生有 ②暗度陈仓 ③隔岸观火 ④笑里藏刀 ⑤李代桃僵⑥顺手牵羊
(3)攻战计:
①打草惊蛇 ②借尸还魂 ③调虎离山 ④欲擒故纵 ⑤抛砖引玉⑥擒贼擒王
(4)混战计:
①釜底抽薪 ②浑水摸鱼 ③金蝉脱壳 ④关门捉贼 ⑤远交近攻⑥假道伐虢
(5)并战计:
①偷梁换柱 ②指桑骂槐 ③假痴不癫 ④上屋抽梯 ⑤树上开花⑥反客为主
(6)败战计:
①美人计 ②空城计 ③反间计 ④苦肉计 ⑤连环计 ⑥走为上计
3、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几计?
《水浒传》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的笔法,矛盾冲突 《智取生辰纲》中既有个体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细咀嚼,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现于纸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文题或有关情节寻找突破口,深入体味人物的特征和命运,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只是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摘自《水浒传》前言)
设计A
1、思路: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钝到极点了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矛盾的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2.导语设计: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3.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人新课(见导语设计)。
第二步: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为学生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
第三步: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
第四步:在学生通读全文、细读全文之后,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讨论。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 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设计B
1.思路:以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杨志的分析为主线,以对老都管分析为副线,看梁世杰对杨志命运的决定作用,从而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2.导语设计(同设计A)
3.教学步骤: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同设计A)。
第四步:设置归纳。总结性题目。提供材料,由学生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
第一组材料:
(1)杨志改变行程时间:
原:五更一日中
现:辰牌一申时
(2)"那十一厢禁军,担子又重,无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鞭打,逼赶要行。"
(3)"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第二组材料:
(1)杨志道:"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谁敢在这里停脚!"
(2)杨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杨志又问道:"你等莫不是歹人?"
(3)众军欲买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
(4)杨志寻思道:"俺在远处望着……胡乱容他们买碗吃罢。"
问题:以上两组材料能表明杨志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第一组材料表明杨志在押运生辰纲途中时时小心,不敢怠慢。第二组材料表明杨志抵达黄泥冈后,对地形、对人、对事件的高度警觉。
总结:无论是"时时小心"还是"高度警觉",都表明杨志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他太在乎此行的成功了,他太想出色地完成押解生辰纲这个任务了。因为他急于靠功而获"赏",改变自己现在的罪犯身份,从而稳步上升,落个"封妻荫子"。杨志急于抓住这个契机,实现自己命运的转折,仍旧保持"将门之后""几世忠臣"的美好声誉。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杨志把"**"重重押在了护送生辰纲这一行上,所以他不惜使
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 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前面也学过一些小说体裁的文章,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现在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小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
2、扫清字词障碍。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扫清字词障碍。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及目标。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字词检测。
四,速读课文,合作完成。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五,探究。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六,小结。
杨志:精细能干,但刚愎自用,对部下蛮横,粗暴。其失败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分化。
吴用:足智多谋,智用天时,地利,人和。其成功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团结。
七,课堂总结。让我们记住这些话
村子团结力量大,家庭团结幸福多。(藏族)谚语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选入语文教材的古代小说都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品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带而过,应对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靠船下篙”,回归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探究意识,提高欣赏水平。
笔者在古典小说《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努力突破常规“讲评式”教学,采取了“情境导入——互助释疑——评点赏析——课题写作——论文评价——课后延伸”的教学步骤,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避免了机械讲课模式劳而无功的结果。
就教学实际而言,我们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无法让学生进行小说的全文阅读,此时教师应注重研究小说的本身特点,找准一个教学的切入点。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的节选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水浒传》结构“割离”的特点,让学生重点阅读小说相关部分。而小说的第12回至第17回则与《智取生辰纲》中核心人物杨志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对这几回作相应概述,检查学生阅读情况。例如:第12回:①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②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第13回:③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第16回④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⑤第17回: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
另外,我们还应当弄清选文相关的来龙去脉:本回故事是由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要把十万贯财宝送上东京,给他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而引起的。梁世杰前一年就曾送十万贯金珠宝物给蔡京,半路被人打劫去了。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刘唐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晁盖,随后联络了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和白胜等人聚义举事,决定劫取这不义之财,并由吴用谋划了智取策略。
而对小说的整体把握是探究阅读的前提,首先我们应当知道认真阅读小说,找准故事线索、理清主要情节。寻找阅读兴奋点,激发探究兴趣。而《智取生辰纲》中有明暗两条线索,即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并行,在黄泥冈交织,打劫成功时融合。
综合学生实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典型疑问:
①吴用“智”取生辰纲,其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难道杨志一方就没有用智吗?他的智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作者是怎样使小说情节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
④小说中有哪些环境描写?对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以评点《智取生辰纲》人物描写艺术为例,引导学生评点赏析。
《智取生辰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众军谢了,叫老都管吃一瓢,杨志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①。……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②,枣子分几个吃了。……原来杨志吃的酒少,便醒得快,爬将起来③,兀自捉脚不住。”这段文字看似平常,仔细思考却无一处不是作者匠心的体现。金圣叹在夹批中这样点评:“①写杨志英雄精细,固也。然杨志即使肯吃,亦不得于此处写他肯吃,何也?从来叙事之法,有宾有主,有虎有鼠。夫杨志虎也,主也;彼老都管与两虞候特宾也,鼠也。设叙事者于此不分宾主,不辨虎鼠,杂然写作老都管一瓢,杨志一瓢,两个虞候一瓢,众军汉各一瓢,将何以表其为杨志哉?故于此处特特勒出一句不吃,夫然后下文另自写来,此固史家叙事主体也。②另自写,又写得曲折天矫。③前文杨志也吃酒,只吃得一半,我谓既已吃矣,何争一半?及读至此,始知前丈吃少之妙,便于十五人中,先提出杨志,不与彼十四人聚头作计,烦聒不已也。”金圣叹善于捕捉人物的细节,揣摩人物的心理,以精辟干练的语言和独具功力的慧眼点出小说内在的神韵,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今人的点评文字,启发学生去“玩味”小说。如,有这样一段文字是这样点评“劫纲”的内容的:“作者写来,从容不迫,大紧处却用舒缓徐纡的笔致,实是大家风采。白胜口唱山歌挑酒上冈,更是欲紧故松的太好关目……大松弛更彰大紧迫,实走神工鬼斧、出神入化之笔。其热难熬,其疲不堪,有酒挑到眼前,军汉们岂能无动于衷?于是作者写了“军汉们正在那里凑钱”的情景,一个细节写来如画,不必再去描摹个个咋嘴咋舌、垂涎欲滴的样子了,白描手法之妙处正在于此。待到杨志大动肝火,脱口说出蒙汗药时,军汉们根本不在意,有趣的倒反是挑酒汉予介意了。“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三句话三层意思,三个转折,真乃妙人妙语。其一,说杨志说话不懂道理,在生意人面前说人家货不好,如同打人家的脸;其二,我根本就不想卖给你,哪来的许多废话;其三,这没来由的说法完全不屑一驳,纯是胡说八道。”(郁贤皓主编《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第540页)读这样的文字,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触动学生去思索小说、感悟小说。
《水浒传》中的杨志可谓精明能干,颇有心计,深得梁世杰的欣赏,②偏偏丢失了生辰纲,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兵法说:谋略得乎天时,取诸地利,成于人和。杨志便是败在了这“天时”、“地利”、“人和”上。
首先是“天时”。选文开首便提到“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的好,只是酷热难行”。接下来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天气的炎热,“六月四日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大笔渲染炎热气候,也就引发了众军汉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片刻的休息,以及虞侯和老都管对杨志的不满,更为军汉们极度渴望买酒解渴渲染气氛,更为下文的“智取生辰纲”埋下了伏笔。如果没有酷热的天气作盾牌,军汉们就不会大汗淋漓,口渴难受,也不会宁愿忍受皮鞭之苦而到松树下休息,也不会凑钱买酒喝而遭遇蒙汗药致使生辰纲遭劫。炎热的天气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直至生辰纲遭劫。③
其次是“地利”。“五七日,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奔上冈子……去松树林睡倒了”,在山路和崎岖小径上,倒不见得有人劫生辰纲,却偏偏在松树林里冒出了卖枣子和卖酒的,何哉?其一,松树林是夏日休息的好地方,同时这松树林会让万分疲惫的军汉们产生依赖心理;其二,在军汉们疲乏饥渴的时候,买酒人的出现,恰似给军汉们注射了一支兴奋剂,纷纷凑钱买酒;其三,松树林比较隐蔽,容易给人造成视觉障碍,方便了后来吴用跑进松树林下蒙汗药。④
最后是“人和”。且看杨志一边,“一路上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拿起藤条,劈头盖脑打去”,这无疑使杨志和军汉们的矛盾激化,而两个虞侯口里不道,肚里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老都管也心内自恼他“,这就使得杨志和老都管、虞侯们得矛盾也变得激化,显然,这时的杨志早已是孤家寡人,任凭鞭打喊骂,也无法控制局面,怎能不败下阵来?⑤
杨志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处于劣势,而吴用那边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杨志失生辰纲,吴用得生辰纲便成情理之中的事。
拿到学生的鉴赏文字,我们既不可以草率张贴,更不可以弃置一旁,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阅读小组和全班同学的阅读积极性,参与点评鉴赏。
首先,我们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如(1)总评:本文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分析杨志失陷生辰纲的原因,对小说内容的把握比较准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结构论文,层次清晰;能紧扣小说内容,围绕论题构思论文。(2)修改建议:①论文标题应具有概括性,尽可能体现中心论点;②第1小节“《水浒传》中的杨志可谓精明能干,颇有心计,深得梁世杰的欣赏”一句应紧扣小说节选内容来说,将杨志在选文中的精明和心计表现出来;③第2小节“炎热的天气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直至生辰纲遭劫”一句中“高速运转的发动机”比喻不够贴切;④第3小节表述有些混乱,松树林是“地利”,松树林里出现卖枣子和卖酒的,并非“地利”,可调整句子的内部结构修改;⑤第4小节可增加吴用等人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形成对比突显杨志失去“人和”的困境。其次,可让学生借鉴修改建议,由小组长主持论文修改,并将选题理由,行文思路写在论文前。最后,将修改的班级论文装订成册,全班交流阅读,在论文后写上读后感。这样的写作是动态的,体现了学生阅读的机智,提高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堂教学只是给学生一个样式,而不是学生阅读的全部,因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参照课堂教学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并注意总结《智取生辰纲》阅读的得失,并进行创新阅读。
一、说教材
《智取生辰纲》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其创作总体上呈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施耐庵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而《智取生辰纲》一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因而很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斗智,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学生
我教学的是初三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具有执著的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平时上课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敢说敢做,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些学生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特别反感,对运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声、情、图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更是情有独钟。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开放性等特征。
三、说教学设想
由于语言的时间差距,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课前必须让学生反复自主阅读文章。为了让学生透彻全面理解杨志失陷生辰纲的原因,还必须把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杨志的内容印发给学生,从中找到其性格上的弱点,也就找到了他失陷生辰纲的原因之一。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接触过小说,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定能整体把握。因此,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在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我设想利用多媒体课件,紧紧扣住一个“智”字,贯穿整节课,深入挖掘,可能更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 探究课文的“智”: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
3. 围绕 “智”,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环境。
五、说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智”: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
2. 围绕 “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六、说教学难点
文本对学生构成的阅读障碍:本文用的是元、明间的白话,还夹杂着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词语,字面上跟现代汉语完全一样,但意思却不同,因而学生阅读起来有些费力,这也构成了教学的难点。
七、说教法
根据教学设想和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我确定如下教法:
1、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杨志的故事情节,尤其是要熟悉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2、影视导入法: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序幕的一部分,让学生迅速从课间休息的涣散状态进入到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
3、整体感知法:通过课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影视片段的欣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智”的分析作下铺垫。
4、合作探究法:以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分析“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及概括人物形象,落实教学重点。教师也要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去,师生合唱《好汉歌》,共同感受好汉的英雄气概。
八、说学法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杨志的故事情节及课文节选部分内容的熟悉和理解,化解教学的难点。
2、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对“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的分析及人物形象的概括,实现学习重点的落实。
九、说教学资源
1、《水浒传》的相关影视片段。
2、《智取生辰纲》的多媒体课件。
十、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步骤,即:
1. 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
3. 合作探讨
4. 名曲合唱
十一、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1.把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杨志的内容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归纳杨志的故事情节,并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2.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设计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熟悉课文节选之前的杨志的故事情节,归纳其性格特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后面分析“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作下铺垫。)
(二)导入
按“导入新课”按钮,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序幕的一部分。(只截取了出现“水浒传”开头的这一部分)
刚才大家欣赏的就是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序幕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水浒传》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其中一小部分,感受一下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设计依据:播放视频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为课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水浒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抽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人内部矛盾已达到激化。这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D. 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
3.大屏幕显示:杨志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吴用等人的“智”,原因何在?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课堂上交流,最后教师点评后大屏幕显示:
一方面是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
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粗暴蛮横。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连老都管和虞候也不放过,彻底激化了内部矛盾。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候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键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主要在于自己的性格使自己失去了“人和”。
(设计依据:以上问题的设计是一个连环扣,希望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他们对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问题都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然后课堂上交流,最后教师点评,出示大屏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堂民主、开放、互动,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
(五)名曲合唱
课堂小结:在我们的心中,晁盖、吴用是英雄、是好汉,杨志护送“生辰纲”的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也是一位有智有谋的好汉,《水浒传》后面的内容有细致的描写和叙述。让我们一起为这些英雄、好汉送上一首赞歌。
按下“名曲合唱”按钮,进入“名曲合唱”界面播放刘欢的《好汉歌》,师生合唱,在歌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设计依据:此界面,模仿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片尾,不仅能看到《水浒传》中主要的人物图像,也能通过唱歌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英雄好汉的气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轻松愉快中结束学习任务)。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设计合理,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地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难点突破,重点落实,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活跃,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课堂民主、开放、互动,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课件具有创新性、交互性、稳定性、实用性、可移植性。
(三)整体感知
按“整体感知”按钮,进入“整体感知”界面。
1.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或同学相互讨论、概括:在课文节选部分前,杨志有哪些故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课堂交流后,教师点评并总结,并按“相关故事”按钮,大屏幕显示:
故事(附图片):杨志失陷花石纲
杨志杀牛二充军
杨志比武受重用
性格特点: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热衷功名
2.杨志比武受梁中书重用,于是派他护送“生辰纲”, 课文就从这里开始。教师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根据课文的情节,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学生交流后,大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斗智斗勇。
(设计依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理解故事情节)
3.从刚才的故事情节可见本文非常精彩有趣,让我们一睹为快吧。教师按下“影视共享”按钮,进入模拟电视界面播放课文相应的影视片段。
(设计依据:这是一个创意的设计,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符合学生喜欢影视作品的心理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从视觉上感受到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形象。)
(四)研究探讨
按下“合作探讨”按钮,进入“合作探讨”界面。
1.欣赏了刚才的精彩片断,大屏幕显示: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在他身上是否确无“智”可言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然后课堂上交流,教师点评后大屏幕显示:
A.首先要求扮成客商,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 B.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了空子。 C.一路上,处处小心,事事留神。
总结: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实非常人可比。
2.尽管如此,杨志却失陷了生辰纲,为什么?我们不得不从吴用一方取寻找答案,大屏幕显示:晁盖、吴用劫取生辰纲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然后课堂上交流,教师点评后大屏幕显示(这部分内容较多,我制作的是一个滚动窗口,可按住右边的滚动条上下拖动,显示相应的内容):
A. 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是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的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了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鲜明的表现。所以众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B. 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黄泥冈可 小说中“中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晃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已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C. 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的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鞭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趱行( ) (2)嗔道( ) (3)朴刀( ) (4)省得( )
(5)怄死( ) (6)厮觑( ) (7)兀的( ) (8)聒噪( )
2、请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端的:
(2)这干系须是俺的。
干系:
(3)直这般会做大。
做大:
(4)你们省得甚么!
省得: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试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吴用等人的“智”体现在哪些地方?
3、杨志有没有“智”?他的“智”体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来并概括。
4、杨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注意结合人物的具体言行。
三、推荐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锁,只怕你走了。我们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稳。”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那里信得你说。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的。”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缚在树上。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便多走的几日,也是死数。只今日就这里,倒作成我两个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我等已限定日期,亦要早回话。”
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着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妨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们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提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拕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
行得三四里路程,见一座小小酒店在村口。当下深、冲、超、霸四人在村酒店中坐下,唤酒保买五七斤肉,打两角酒来吃,回些面米打饼。酒保一面整治,把酒来筛。两个公人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店。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1、选文叙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水浒故事,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2、对待两个公差,鲁智深要一禅杖打死,林冲却叫“师兄,不可下手”,两种不同的做法反映了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却被客店里人多,恐妨救了”,从这句话看出鲁智深粗中有细。像这样的描写文中还有几处,请找出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4、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有人用成语“逼上梁山”来概括,结合选文中人物的遭遇或对《水浒传》中其他英雄人物的了解,谈谈你对“逼上梁山”这一成语的理解。
参考答案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一、1.(1)zǎn (2)chēn (3)pō (4)xǐng (5)òu (6)qù (7)dì (8)guō
2、(1)真的,确实 (2)责任 (3)摆架子 (4)知道,懂得
二、1.大名府梁中书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千万贯财宝前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不料,生辰纲在黄泥冈被晁盖等人劫走。
2、智用天时——酷热天气;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地点;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智用计谋——“半瓢酒”。
3、(1)扮成普通商人;(2)太平地段乘凉走路,危险路段白天出行;(3)三问枣客;(4)禁止众人买酒。
4、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粗暴蛮横的人。
三、1.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出林冲。
2、看出鲁智深爱憎分明,除暴安良;表现林冲逆来顺受,息事宁人。
3、事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此处看出他颇有心计,细心考虑各种情况,提前估计到要发生的事情。
4、示例:“逼上梁山”指英雄们被逼起义。如鲁智深伸张正义,为救金家父女,打死镇关西,却被缉拿,流浪江湖,被逼上梁山;林冲被高衙内陷害,一味逆来顺受,蒙冤发配后,还想息事宁人,安分生活,却被一再追杀,终于被逼起义。
《智取生辰纲》(下称《智取》)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可从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智取》进行艺术欣赏。
一、自读:了解杨志故事及《智取》在《水浒传》中的地位。
课前浏览《水浒传》第12回至第17回,了解杨志?事迹和杨志性格。杨志事迹(学生概述):①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②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以上第12回)③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第13回)④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第16回)⑤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第17回)
杨志性格(教师归纳):"失意、得志、幻灭"(茅盾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
《智取》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二、改写:熟悉课文,把握故事线索和主要情节。
要求:①以晁盖一行"智取"为主线,将末段补叙内容插入叙述之中。②在规定时(六月初四)空(黄泥冈)范围内叙述故事。③500字左右。(投影示例)
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红日当天,十分大热。晁盖吴用一行七人潜伏在黄泥冈松林里歇凉。"来也!来也!"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着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内中一个,头戴凉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手持藤条挥舞。众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上人称"青面兽"的杨志。(开端)
十五人上得冈来。晁盖一行隐身松林,听得松林那边一场争说:原来杨志不准在冈上停留,众军士公然抗命。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吴用吩咐一人去林边舒头棵脑价望,却故意让杨志瞧见。杨志果然拿了朴刀,赶入松林。七人指着地上排开的七辆江州车儿,称是濠州贩枣商客。杨志去疑,同意众军士在冈上暂息。(发展)
这时,白胜挑着一担酒,唱着山歌走向高冈。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见杨志制止军士买酒,晁盖一行掏出五贯钱,顷刻喝光一桶。刘唐从另一桶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兜酒。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此时,蒙汗药已当着杨志之面不知不觉下于酒中。杨志见剩下一桶酒已被吃过,料酒中无药,同意众军士买酒。杨志自也吃了半瓢。(高潮)
白胜挑着空桶唱着山歌下冈。晁盖、夹用一行指着杨志等十五人喊道:"倒也!倒也!"只见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晁盖一行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结局)
三、比较:探究《智取》结构、人物、场面与改写文字的不同。
1.悬念:读完最后一段补叙文字,吴用妙计始真相大白。以杨志失陷生辰纲为主线叙写,令读者在阅读紧张曲折的情节时,始终留有不解之谜。最后悬念解除,出乎意料之外,又本乎情理之中。
2.人物:小说充分展示出杨志这一人物在押、丢生辰纲中表现出的性格。作者从杨志对形势的分析和采取的对策上,写出其人之机警干练。表现在:①押运时间的选择,"辰牌起身,申时便歇"。②深知黄泥冈乃"强人出没之处",不许军汉在此歇凉。③看到形迹可疑之人,"赶人松林",进行盘查。④军汉们要买酒吃,坚持不允。像杨志这样精明强干的人,却一步步陷入吴用预设的圈套,用杨志之"智"来映衬晁盖一行之"智",正是"水涨船高"之法。如此写,也不至于贬低杨志英雄本色--尽管此时杨志还是梁中书的奴才。
3.场面:小说写两个场面,即押送场面和失陷场面。前者为后者作铺垫。写杨志与都管、虞候的矛盾,不但令晁盖一行有机可趁,而且写出杨志失败之必然。
四、讨论:欣赏《智取》情节设置环境描写艺术。
题为"智取",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明吴用之"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制订"软取"策略。充分考虑时、地、人三个因素:天气炎热,押运者必有懈怠之处,利用"天时",以药酒作武器;黄� 实施"软取"计划。①乔装歇凉黄泥冈贩枣客,麻痹杨志一行。②白胜挑酒故意不卖,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迷惑杨志一行。③在另一桶饶酒,一人抢吃一瓢,另一人再来舀酒,巧下麻药,蒙骗杨志一行。④白胜赌气不卖,贩枣人"好心"调解,提酒与众军汉吃,引诱杨志一行--以上计划,皆吴用精心设计。精明如杨志,亦不能不入其彀中。
2.《智取》如何表现"天热"?对"天热"的描写有何特点?
《智取》写"天热"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写。天热方须歇凉,歇凉才会饮酒,饮酒终于中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天热"是智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志一行败于"天热",而晁盖一行成于"天热"。描写特点:①渲染气氛,增强实感。"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挑夫如何不怨?②文不在多,妙在传神。"那石头热了脚疼",一句七字,热极之苦,描画已尽。③烘托心理,形神毕现。"众军人看那天时……",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俱从四字道出。④转换场景,发展情节。"赤日炎炎似火烧",众军汉口渴难当,白胜所唱山歌恰好唱入众军汉之耳,另一场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五、评点:品评《智取》人物描写艺术。(示例。仅列三则)
1.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个性化语言)
评点:著一"杨"字,已见生分,"喝"住杨志,仗势欺人。先尚能"耐他一耐",此时却是"耐"不得了。此写老于世故的谢都管对杨志咄咄相逼。
2."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精彩的细节)
评点:"瓢"是"道具",布设文中,绝非闲笔。"瓢"有瓢的妙用,无瓢如何舀酒?舀酒,正为相机下药。"椰瓢"多次出现,不是凭空布设,游离情节之外,而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成为"软取"的有机组成部分,令情节摇曳多姿。
3."只见这边,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便盖了桶盖,望桶里一倾,持瓢往地下一丢,口里说道……"(戏剧性动作)
评点:写"智取"成功的核心一招--下药,用了一系列动词。吴用拿瓢舀酒,白胜夺瓢倾酒,药已瞒天过海下于酒中。动作连贯紧凑,瞒过了杨志眼睛,也瞒过了读者眼睛。到底如何中计,想杨志那厮上了梁山方可明白。
--备课资料--
1.官制执掌
中书--宋代的内阁侍读。清梁章钜(称谓录内阁各官古称):"宋称内阁侍读为中书检正。"
提辖--宋代州郡多设置提辖,或由守臣兼任,专管统辖军队,训练教阅,督捕盗贼。《宋史·职官志七》:"崇宁中,复制提举兵马、提辖甲兵,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都管--总管,管家。《水浒传》六十一回:"那一个为头管家私的主管,姓李名固……教他管顾家间事务。五年之内,直抬举他做了都管。"
虞候--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第256、3698、6187、5084页)
2.人物绰号
青面兽杨志--"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十二回)
赤发鬼刘唐--"晁盖把灯照那人脸时,鬓边一搭朱砂记,上面生一片黑黄毛。"(十四回)
托塔天王晁盖--"那时晁盖得知了大怒,从溪里走将过去,把青石宝塔独自夺了过来东溪边放下。因此人皆称他做托塔天王;"(十四回)
人云龙公孙胜--"因为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十五回)
注:鲁迅在《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一文中写道:"梁山泊上一百另八条好汉都有诨名……着眼多在形体,如'花和尚鲁智深'和'青面兽杨志',或者才能,如'浪里白条张顺'和'鼓上蚤时迁'等……青面兽"是从形体而起的绰号,"托塔天王"是从才能而起的绰号。其余人物绰号由来,类此。
3.麻药之谜
那妇人(孙二娘)那曾去切肉?只虚转一遭,使出来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两个公人只见天旋地转,噤丁口扑地便倒。……只听得笑道:"着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小说家尝言:蒙汗药人食之昏腾麻死,后复有药解活,予则以为妄也。昨读周苹窗《癸辛杂志》云,回回国有药名押不庐者,土人采之,每以少许磨酒饮人,则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别药投之即活,御院中亦储之,以备不虞。又《齐东野语》亦载,苹乌未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后亦活也。又《桂虞衡志》载,曼陀罗花,盗采花为末,置人饮食中,即皆醉也。据是则蒙汗药非妄。
(郎瑛《七修类稿》卷下,事物类)
注:明代郎瑛举押不庐、草乌末、曼陀罗花三种具有麻醉性能的药草,断言蒙汗药非小说家虚妄之谈,可信。"押不庐"似不多见,"草乌末"麻醉后不能自行苏醒。曼陀罗花,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曼陀罗的花冠,即中医所称洋金花、风茄花。看来,孙二娘"洗脚水"中所放,便是曼陀罗之花冠粉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 学 过 程 :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
现代还有一些歌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幻灯片)明确:这是王菲演唱的歌曲,名字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1)简介作者
师: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④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2)介绍写作背景:
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思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板书:思念亲人)。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
(3)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
(4) 请一同学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
(5) 下面请同学们听我来读一下(教师配乐范读),思考:本词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
(3)学生齐读全文(配以音乐)
2、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
师导:
这首词是古往今�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哪句词�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些问题: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
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4)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确: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总结:好。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生齐读)
三、能力迁移
1、师导: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明确:
语段一中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明确:
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华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明确:
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2、师导:
好,大家都完成的相当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自己创设情境,用上这首词里的词句,其它的当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当,符合人物的情感或当时的情境,并准备作简短的交流。<让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下笔>
①学生交流
②时间允许的话,提供参考情境:
a:又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没错,特别是对那些海外游子们,能够回来与家人团聚,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或许是一种奢求,也是一种幸福,而每一个中秋节,她都独自一个人过,望着那皎洁的圆月,她脸上总会浮现出几丝伤感,她想家了,想亲人了,想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学业有成时,她才有勇气回国,因为她要报效祖国,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头苦恼,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没与亲人见面了,她终于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对着那轮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想故乡,想爸妈,想朋友,明月啊,请肥我五年来的思念带给我的祖国,带给我的亲人和朋友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她此时此刻的感叹。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发自内心的感慨。我却想把这句话送给去年跟“非典”作斗争的医务人员,他们的行为
c: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与我最好的朋友已分开了三年,然而,今天,我惊奇得收到了他的回信,我欣喜若狂,把它当作世间无价之宝,我小心翼翼地把信打开,然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信里只有王勃的一句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里,凉风徐徐,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熟睡,只有一轮皎洁的月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哦,十五的月亮快来临,一刹那,一个念头如流星般从我的脑子里闪过,我提起笔,在回信上也写了苏轼的一句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窗外仍然万籁寂静……。
d:倚在窗前,望着此时的圆月,皎洁使它在黑色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美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怎样努力,它也是难以两全的。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都是一首永恒的乐曲,散发着它的独特的魅力。悲,是对心灵的磨练;欢,是在无聊与紧张中得到的慰藉;离,是让我们懂如何去珍惜;合,是让我们感受团聚时的激励动万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虽然说,我们没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与浪漫,但我们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
f:我终于尝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滋味。“干脆出去走走吧”我想。“月是故乡明”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月亮就像穿上了一件丝织的衣服。让人看上去朦朦胧胧的,而此时的我却无心欣喜这美景。脑子里时常想起与好友离别的情景。“当我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送你去机场时,而你却回过一个洒脱的微笑说:“记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时,好不容易抑制的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下来”。我回过神来,望着那圆月,轻声吟诵起来:“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我还是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对着黑色的天空大喊:“朋--友,我祝你一切都好。”
四、上课小结: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让我们再一次倾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领略关于本课的几幅画面,来结束今天的课吧!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2、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背诵这首词 。
板书设计:
天 上
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
高处不胜寒
人间 人间
郁闷 惆怅 释怀 超脱
赏月----怨月----释怀-----祝愿
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 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前面也学过一些小说体裁的文章,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现在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小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
2、扫清字词障碍。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扫清字词障碍。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及目标。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字词检测。
四,速读课文,合作完成。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五,探究。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六,小结。
v 杨志:精细能干,但刚愎自用,对部下蛮横,粗暴。其失败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分化。
v 吴用:足智多谋,智用天时,地利,人和。其成功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团结。
七,课堂总结。让我们记住这些话
v 村子团结力量大,家庭团结幸福多。(藏族)谚语
v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白话,认识词义的 古今差异,积累词语。
2、了解施耐庵与《水浒传》,了解杨志的出身与遭遇。
3、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4.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及失败的原因。
鉴赏小说故事情节,分析课文是如何体现智取的,体会叙事的奇特魅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赏读法 讨论法 文献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二。 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Xk b1. com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 检查预习、指名复述课文
四。 故事情节分析:
(一) 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 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 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布置作业:
1、 完成小论文《智取生辰纲与三十六计》
2、 就杨志个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性格,写一篇短评。
3、 课外阅读。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继续学习控制视线等阅读方法,运用直读法、跳读法、捕捉“路标”等方法,快速阅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
2、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中的明暗两条线索,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了解《水浒传》中人民与统治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会梁山英雄的智慧和勇敢。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区别古今词义,理清线索,分析人物。
3、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水浒传》介绍:
2、介绍《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3、浅谈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速读课文:
思考:
1、题目上的“取”字,可改用“抢”“夺”吗?为什么?——“取”突出智慧,轻松取走生辰纲。
2、吴用等人的“智”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用原话回答)——第12节。
3、文中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杨志押送生辰纲;暗线是吴用等人智取)
4、杨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因为他很笨吗?——他的聪明、谨慎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较吴用略逊一筹。
(三)分段:
第一段(1—4):杨志在押送生辰纲过程中与同伙间的矛盾。
第二段(5—12):杨志与吴用等人的矛盾。(主体)
(四)分析:
1、杨志与同伙之间矛盾演化的过程。
A、矛盾的由来。(第1节)
B、矛盾的扩大与发展。(第2节)
C、矛盾的深化。(第3节)
D、矛盾的全面激化。(第4节)
2、分析杨志中计的过程。
A、杨志与好汉第一次的照面。(第5—6节)
B、酒诱——白胜与杨志斗智。(第7—8节)
C、暗中配合继续酒诱。(第9节)
D、杨志中计。(第10—11节)
E、补叙原委,点明“智取”。(第12节)
3、课文为什么反复描写天气的炎热?——为矛盾冲突的展开做铺垫。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本人物形象,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作品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3、感受文本“白话”语言特征,简要了解《水浒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宋年间,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凉之地黄泥冈,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重特大抢劫诈骗事件。当时北京大名府梁中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与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本名彦端,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辞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闭门著述,最终写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是否只是施耐庵一人,学界尚有争议。明嘉靖时人高儒的《百川书志》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因此,也有人认为《水浒传》为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合著。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
目标导学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并在浏览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文题中的“生辰纲”是什么东西?“智取”的人是谁?为何称作是“智取”?
明确:生辰纲是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智取的人是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因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巧用计谋,故称智取。
2、梳理情节,给文章划分结构。
明确:按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可将文章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再要回言”至“唱道:……楼上王孙把扇摇”)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那汉子口里唱着”至“也这般啰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至“挣不动,说不的”)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概括性梳理,可将全文划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杨志为了应付不测处处小心,事事留意。行路策略由趁凉行路至“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的天热行路。期间对下属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与兵士、老督管、虞候的矛盾层层升级。
第二部分:该部分为全文的高潮,写杨志、晁盖等人的智取生辰纲。吴用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以及杨志一行口渴的现状,于是设计在酒中下蒙汗药,通过多种手段诱使杨志放松警惕,进而中计饮酒失了生辰纲。
目标导学三:探究文本双线结构艺术
1、由前面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性把握,请说说本文的结构线索是什么。
明确: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2、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线索也穿插其中,结合题目,说说这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学法指导】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探究:为什么本文会同时拥有两条线索?请说说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及如此安排的理由。
明确:文本所采用的是最常见的“包容式”双线结构。故事的发展以一条线索为明线,另一条包容在其中的为暗线。杨志押运生辰纲的全过程便是本文的明线,明线中特别突出了杨志的小心谨慎,杨志与军汉的矛盾,以及失纲的全过程,明线构成文章的整体脉络。对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则采取暗线写法,让读者猜不透,造成悬念,直到最后由暗线转到明线,读者才恍然大悟。这就使故事更加曲折,更能引人入胜,从而增强艺术效果。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时,我们大致梳理了故事情节,明确了本文行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杨志失纲的明线,一条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取纲的暗线,那么到底双方是怎样的人才导致了这个结果呢?双方的斗智又如何体现?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文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精读文段,分析吴用之智
探究:仔细阅读智取生辰纲部分,说说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一、智用天时。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黄泥冈可 小说中“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
同样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
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探究杨志“失纲”原因
1、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杨志这一人物,结合文中关于杨志的言行,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与他丢失生辰纲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1)对路途的凶险有着清醒的认识,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冈的松林里休息。为防止遭劫,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阻拦。这都充分体现了杨志的精明、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2)杨志对待下属,“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这又体现了杨志粗暴蛮横、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
杨志的精明谨慎原本不应该产生“失纲”的结果,但是正是因为这份谨慎,才促使他将他的粗暴蛮横、刚愎自用发挥到了极点,以至于内部失和,最后军汉们非要在黄泥冈停住,并买酒中计,从而导致了他的“失纲”。
2、对自然环境的详细描写,也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请你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环境的,这样描写起到了何种效果。
明确: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汉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目标导学三:感受文本“白话”语言特征,深刻理解《水浒传》地位
探究:《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为何著名?有人说,因为它是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有人说,它创造出了一部英雄传奇;还有人说,仅以它高超的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就担得起名著二字了。同学们,请就本文所得,说说你们的意见。
明确: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本文中诸多文句,与现在的白话无异,如“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或夹杂着一些方言词,如“这畜生不呕死俺,只是打便了”中的“呕”字,这都标志了白话语体的熟练运用。而本小说的意义却在于,它以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传世,可谓开辟古今。
人物形象鲜明的英雄传奇。文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杨志粗暴蛮横却又谨慎的双面形象,吴用、晁盖的机智形象,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
拓展:《水浒传》能列入四大名著之一不无其道理,但窥一斑还未必见得全豹,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水浒传》相关素材,阅读《水浒传》相关选段乃至全书,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魅力。
【教学提示】
课外阅读素材见光盘,可复印给学生使用。
三、课后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生辰纲被夺对于杨志而言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
可取之处
知识点覆盖全面,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认识。
不足之处
文中所体现的智取情节,在现代来看属于违法行为,是极不可取之行为,因此,需要向学生阐述大量背景知识。由于受教学课时限制,此部分尚不完善。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初步掌握鉴赏现代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让学生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中国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随着他的《乡愁四韵》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四韵》〉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余光中
评价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
代表作
《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研读《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乡 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三、课文图解
乡愁学案
四、主题归纳
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2、《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五、写作借鉴
托物寄情的手法;形式上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六、课外积累
思念故乡的诗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2、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两汉乐府。《悲歌》)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学生试述,教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就杨志的遭遇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2.完成《名师伴你行》课后记:品味四大名著,积累生活、文学底蕴。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就杨志的遭遇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2、完成《名师伴你行》课后记:品味四大名著,积累生活、文学底蕴。
教学目标:
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
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注音并简介作者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
九重天( )
瘴江( )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
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 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 总结归纳。
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谈如何面对。
【教学目的】:
1、简介作者及《水浒传》。
2、理清课文思路,明确线索及人物关系。
3、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听写15、16课词语(部分词语要注音,其中“味同嚼蜡、狂妄自大、因小失大、开卷有益”要求学生造句)。
二、新课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三、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本文是选自《水浒》71回本第16回。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展示课件(一)(71回本封面)
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大家已经看过原著的影视作品了。那么有哪位同学说说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
(杨志出身名门,是杨家将的后代,武举出身,官至制使。后押运花石纲,在黄河遭风浪而丢官,穷困卖刀时杀了泼皮牛二而被充军。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杨志当然不甘心,后来得到大名府梁中书的赏识并受重用,派他押运生辰纲。)
◆展示多媒体课件(与杨志有关的影视画面)
(二)杨志失陷花石纲
(三)杨志杀牛二被充军
(四)杨志比武受重用
(五)杨志押运生辰纲
四、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情节: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展示课件六: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4、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展示课件七(情节与线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枝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一枝是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5、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五、抓住课文重点,分析文中之“智”:
1、晁、吴之“智”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
(不是,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①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有何特征?
(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②地点:为什么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劫纲的地点?
(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树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作好了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用地利。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①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的?扮作客商有何用意?
(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②杨志是*湖了,为什么他连下*这种勾当也防不住,着了道儿?
(晁盖等人的戏演得好。佯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③这*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
(巧下药,麻倒对方,半瓢酒放倒青面兽)
◆展示课件八(板书设计)
晁、吴之“智”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消)
智用人和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消尽)众人巧演双簧
三麻-巧下药,麻倒对方(放倒)
2、杨志之“智”
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1)他为什么不多带兵?
(为了掩人耳目,这叫“智藏行踪”)
(2)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这说明他小心谨慎,这叫“智变行辰”。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炎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3)杨志一行人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净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自讨苦吃?
(这叫“智选路径”。这样难走的路径,恐怕连歹人也不愿走。)
(4)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的用心良苦,为了保证生辰纲安全,甚是煞费苦心。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①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
③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⑤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这说明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
◆展示课件九(板书设计)
杨志之“智”
智藏行踪--精明
智变行辰--谨慎
智选路径--多智
3、综合比较:
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
◆展示课件十(板书设计)
军健--骂、打--怨怅
杨志虞侯--嗔--搬口无不怨怅
老都管--烦--恼他
(军士、虞侯、老都管,无不怨恨。杨志把生辰纲看成是自己东山再起的赌注,为确保其安全不惜采用任何方法,这种急功近利导致他欠理智,失人和。攘外必先安内。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杨志一行人内部矛盾重重,这就为失败埋下了隐患。)
(2)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招。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是“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展示课件十一(板书设计)
杨志失败的外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与人不和
杨志失败的内因:天外有天棋差一招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同学们,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兵法》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三十六计有:
◆展示课件十二:
(一)胜战计:
1、瞒天过海2、围魏救赵3、借刀*
4、以逸待劳5、趁火打劫6、声东击西
(二)敌战计:
1、无中生有2、暗渡陈仓3、隔岸观火
4、笑里*5、李代桃僵6、顺手牵羊
(三)攻战计:
1、打草惊蛇2、借尸还魂3、调虎离山
4、欲擒故纵5、抛砖引玉6、擒贼擒王
(四)混战计:
1、釜底抽薪2、混水摸鱼3、金蝉脱壳
4、关门捉贼5、远交近攻6、假道伐虢
(五)并战计:
1、偷梁换柱2、指桑骂槐3、假痴不癫
4、上屋抽梯5、树上开花6、反客为主
(六)败战计:
1、美人计2、空城计3、离间计
4、苦肉计5、连环计6、走为上
请同学们课上相互讨论一下,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那几计?
▲展示课件十三:
瞒天过海--伪装客商暗渡陈仓--走小路
以逸待劳--林中休息声东击西--吴用下药
混水摸鱼--偷酒抛砖引玉--送枣
欲擒故纵--不肯卖酒走为上策--劫走生辰纲
釜底抽薪--杨志断了升官梦
2、课后完成小论文《我看〈智取生辰纲中〉的三十六计》
附板书设计:(展示课件十四)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明线)(暗线)
杨志吴用
押智取
上路策划
六月初四正午
中计黄泥冈用计
松树林
失纲劫纲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本文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4)叙述方式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痕迹。而《智取生辰纲》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 说学生和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因此,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我设想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说教学目标
1、 《智取生辰纲》一文作为教学内� 通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为:1、理解课文“智”的所在: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
2、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
3、品鉴本文的精妙构思
而本文的教学重点则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智”的所在以及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三、 说教学设计
针对这篇文章,我打算以“智”为中心,从分析杨志的“智”和吴用的“智”引申到作者的“智”,进而品鉴小说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间播放《好汉歌》,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梁山好汉的总体印象
……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梁山好汉的另一面。在这里,既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也没有让人扼腕屏息的搏斗场面,有的只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智取生辰纲》。
(设计依据:通过播放歌曲和让学生谈自己对梁山好汉的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为课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感知
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依据:这篇课文篇幅教长,当堂课文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让学生复述目的是让学生以讲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三)问题探究
本文课题为《智取生辰纲》,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讨论分析杨志的“智”
2、分析杨志失去生辰纲的原因
3、分析吴用的“智”
4、分析施耐庵的“智”
(设计依据:以上四个问题设计是一个连环扣,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在分析吴用的“智”的过程中,我插入了视频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既然课题是《智取生辰纲》,那么就请大家从吴用的角度来改写故事。
(设计依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实现阅读的迁移)
板书:
1、杨志的“智” 2、吴用的“智”
乔装 利用天时
更变行辰
路线选择 利用地利
逼赶
三问枣客 巧用计谋
警惕卖酒者
3、施耐庵的“智”
智写杨志
智设计谋
智布结构
杨 志
埋怨 忍让
鞭打 看不起
军 健 告状 老都管
撑腰
自读目的: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目的三;
教学方法: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1)嫌门阔 忌之
(2)一盒酥 恶之
(3)杀近侍 愈恶之
(4)告发丕 愈恶之
(5)斩门吏 大怒
(6)作教 杀心
(7)鸡肋 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
(1)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板书:
嫌门阔 忌之
恃才戏主 一盒酥 恶之
杨修 恃才伤主 杀近侍 愈恶之
(恃才故旷) 告发丕 愈恶之曹操(奸雄)
恃才干政 斩门吏 大怒
作教 杀心
恃才乱军 鸡肋 杀
(一)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节选部分从杨志上路开始写起,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是节选,但仍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前一部分主要写杨志与老都管、虞侯及众军士的矛盾,为以后生辰纲的被劫埋下了伏笔;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节选部分,通过成功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学法引导
由于本文是片段节选,学习时应将与本文相关的内容作了解性阅读,以便于对相关内容有相对完整的了解,更好地分析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性格应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以及情节的结构等方面来进行。另外,对文中出现的一些字面上跟现代汉语完全一样、但意思却不同的词语,不要以今义套古文,以免造成误解。
(三)审美鉴赏
借景写意的构思美
节选部分借助对自然环境——天气的“热”的描写,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了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构思精美。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力描写完全是为写“智取”服务的。
(四)重难点突破
1.试举例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而人物形象的特点往往是从人物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和特征性的动作等展现出来的。分析人物性格时,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参考答案】杨志是一个精明、谨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人。
他的精明、能干表现在:因其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接受任务时,就多次推托,推辞不掉时,便对相关事宜作精心安排——首先要求一行人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以免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以防内部不和,被“贼人”钻空子。后来在路上,根据不同的地形,不断更改行路的时间,坚决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冈的松林里休息,千方百计阻拦兵士买酒喝等。
他的急功近利、粗暴蛮横集中表现在:他太过看重这一次的任务,惟恐有失,使自己封妻荫子的愿望落空,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
2.综合全文看,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
【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的理解情况,并进一步加深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本文塑造杨志的形象,从描写的角度看,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时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间接描写,一方面借助侧面衬托,即通过对吴用等人的描写进行衬托;一方面借助反面衬托,即通过对老都管、军健等人的描写来衬托。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2、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合作探究
1、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2、从“智变行辰、智藏行踪、智选路径、智察枣客”,可以看出杨志的用心良苦,为了保证生辰纲安全,煞费苦心。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3、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速读课文,画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
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水浒》的故事情节,或者自己对《水浒》的感想等等。
2、同学们,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兵法》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三十六计有:
(1)胜战计:
①瞒天过海 ②围魏救赵 ③借刀杀人 ④以逸待劳 ⑤趁火打劫⑥声东击西
(2)敌战计:
①无中生有 ②暗度陈仓 ③隔岸观火 ④笑里藏刀 ⑤李代桃僵⑥顺手牵羊
(3)攻战计:
①打草惊蛇 ②借尸还魂 ③调虎离山 ④欲擒故纵 ⑤抛砖引玉⑥擒贼擒王
(4)混战计:
①釜底抽薪 ②浑水摸鱼 ③金蝉脱壳 ④关门捉贼 ⑤远交近攻⑥假道伐虢
(5)并战计:
①偷梁换柱 ②指桑骂槐 ③假痴不癫 ④上屋抽梯 ⑤树上开花⑥反客为主
(6)败战计:
①美人计 ②空城计 ③反间计 ④苦肉计 ⑤连环计 � 主要思想倾向是官逼民反。历代正统文人都把农民起义看作是“犯上作乱”,而罗贯中却深刻揭露出农民起义是由于官府的沉重压迫。小
听介绍或查资料
了解文学常识
说的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小说歌颂了一系列英雄。本文节选的,〈智取生辰纲〉描述的主要人物杨志也是“一百单八将 ”之一,节选课文中他还没有“造反”。
施耐庵:生平不详,以下仅供参考:苏州人,声于元末,名初为避祸迁于江苏兴化县。
二、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
把握基本情节
要求能复述基本故事情节。
三、再读课文
思考问题:吴用等人是如何智取的?
自主思考,交流补充
抓住重点内容
四、小说中环境描写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①渲染气氛,增强实感。②文不在多,
妙在传神。③烘托心理,形神毕现。④转换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认识环境描写作用
场景,发展情节。)
教
后
反
思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编号: 33
课题
17《智取生辰纲》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
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结合历史背景,正确认识水浒英雄
重点
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难点
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新课
一个不体察下情的领导,是不受欢迎的
思考、质疑
设疑引入新课
领导,杨志正是这样一个人。
二、划出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
三、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
认识杨志思想性格
(精明,警惕;不善带兵和处理关系。)
四、叙事线索研究
(两条线索:押送生辰纲;智取生辰纲。)
思考、讨论、交流
认识本文叙事特点
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情节更曲折,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效果。)
五、小结:《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
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教
后
反
思
课前预习务:
1.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如:纲、权且、趱行、端的、 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等。
2.复印《水浒传》第12~18回故事情节给学生自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内容。
3.预习思考题: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4. 在阅读中注意标示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水浒传》-书的主题,成就等。
二。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三。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难点)
四。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解疑释惑。
教学方法:
教具:投影仪。
教学课时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 1分钟)
大家知道刘欢唱的《好汉歌》,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学生:《水浒传》)对,就展现了108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水浒传》第十六回中的《智取生辰纲》。
二、了解《水浒传》的主题、成就等。(4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内容>
作者与《水浒传》简介
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分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领导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三、由题启思。(5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想想这\"生辰纲\"按理应该说属谁的?( )
A、杨志 B、吴用等七人 C、梁中书 D、蔡京
2、能否运用\"生辰纲\"一词,并联系上A、B、C、D中的人物,用简洁的语言造出一句能够概括出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的话来。
答:
(此题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整体把握情况,并有意训练学生对全文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
小结:(略)
四。理清课文的叙事线索。(6分钟)
1.接着,大家讲讲课文在叙事上具有什么特点?
<用投影仪显示全文线索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线结构:
2.结合练习一思考:作品是怎样处理这两条线索的?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情节结构的理解〉
小结:(略)
五。讨论预习思考题。(13分钟)
<用投影仪逐题显示,逐题讨论。>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亦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而要具体落实这个学习的重难点,可以通过讨论、分析、解决以上问题来实现,因为这些问题都紧紧围绕人物形象、情节构思、作品语言等方面去设计的,真正帮助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小结: (略)
六。学生自由思考与提问。(10~12分钟)
<学生问题选录>
1.文中的老都管姓什么?他是梁中书的什么人?
2.\"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在此有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或者有什么作用?
3.\"……一个客人把钱还时,一个客人便去揭桶盖,兜了一瓢酒,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请问这里的几个\"客人\"是否同指一人呢?
4.酒一般是用来驱寒保暖的,怎么可以用来解渴呢?而且在文中写明是\"白酒\"(见P93页第一行),看来不会是假冒伪劣商品吧?(这个问题提得很令人感到意外,独到而有深度,说明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5.为何要到最后一段才把这八人的姓名交待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环节旨在改变学生长期来处于被问的学习状态,实行教学民主,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善问、勇于探索的品质,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回答:(略)
七。课外练笔。(2分钟)
大家试想:假若吴用、晁盖等八人在黄泥冈直接用\"力取\"的办法,能否夺得生辰纲?请大家大胆展开想象,在写作中重点突出\"力取\"的场面描写。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写的小说最精彩。
(通过设计这道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八。小结。(1分钟)
今天只是学习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实,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鉴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审美欣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3、通过学习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性格。
教学重点:
认识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孤独”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玩味歌词,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幻灯片文字),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在。
前几天听同学们唱歌,我发现有两句歌词耐人寻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看幻灯片,点名学生唱这两句)
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让学生畅谈成长的烦恼或快乐)
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
二、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体验人物情感。
1、本文以一篇小说,因此根据以往学习小说的经验,我们应该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学习?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方面着手去学习。
人物: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辛,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后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荡
设计说明:本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使学生强化读小说的方法技巧,即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着手阅读。
2、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知道在杜小康的这一段成长历程中,什么是最难以忍受的呢?
明确:孤独,缺乏与人的交流使杜小康难以忍受,甚至产生了害怕的心理。
3、请看看杜小康对孤独的态度产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害怕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
第一篇章 与孤独相遇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导入:孤独最初是由自然环境带给度小康的,自然环境是什么?刚才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是芦苇荡。就让我们今天的阅读发现从这里开始吧!
大屏幕出示: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感觉。
请分析杜小康初到芦荡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并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
小组合组后展示交流。.。.。.
导入:同时在这个篇章,还有这样的芦苇荡,值得我们探究一番。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儿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抛出问题:�
小结:是啊,离家后,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了,尤其是渐行渐远的家、空旷而陌生的环境和前途莫测的迷茫,这一切,使得年仅十三四岁的杜小康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他的几乎所有的感官都沉睡了,原本田园牧歌似的芦荡成了包围他的万重大山,美丽的大自然已无法完全唤起他欣赏的神经了;但放鸭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漫长的日子里,前方永远只是无边的旷野吗?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继续向前方走去吧。
第二篇章与孤独相伴
教师补充删减掉的内容
他们还各自创造和共同创造了许多消解孤独的办法:
父子俩一起出发走进芦苇丛里,看谁捡的雁蛋多;他们用芦苇扎成把,堆成高高的芦苇塔,爬上去,居然看到好几处散落在芦苇丛里的人家和村落;杜小康用芦苇编了几十只小笼子,又捉了几十只只有芦苇丛里才有的、那种身材优美的纺织娘放入笼中,使寂静的夜晚,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鸣叫。.。.。.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孤独是可以克服的,他只是一段旅途。孤独之旅,孤独不是主旋律。
第三篇章 在孤独中升华 学生自己研读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曹文轩《前方》
在这个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并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通过这个环节,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文要素,是否能够独立的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
师(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屏显。生读。)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
三、拓展相信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孤独的经历和感受,请补充。
同学们,有时,孤独是一根针,刺痛着我们脆弱的心;
有时,孤独又是一朵花,灿烂着我们的灵魂。
学生补充
让我们感谢孤独,
并享受孤独吧!
因为经历孤独
即经历了成长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此,秉承“大语文”的教育理念,由文本出发联系生活进行假设,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学以致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四、布置作业: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感受过孤独,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情感的延伸,可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情感上的共鸣,才刚刚开始。
五、以“明天的杜小康”话题结束
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多阅读,读好书,好读书。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白话,认识词义的 古今差异,积累词语。
2、了解施耐庵与《水浒传》,了解杨志的出身与遭遇。
3、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4、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及失败的原因。
鉴赏小说故事情节,分析课文是如何体现智取的,体会叙事的奇特魅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赏读法 讨论法 文献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二。 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Xk b1. com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 检查预习、指名复述课文
四。 故事情节分析:
(一) 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 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 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布置作业:
1、 完成小论文《智取生辰纲与三十六计》
2、 就杨志个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性格,写一篇短评。
3、 课外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4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1、生字注音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huī)下 广袤(mào)
赘(zhuì)余 窗棂(líng) 坍(tān)塌 要诀(jué) 困厄(è)
襟(jīn)怀 灼(zhuó)晃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俯拾即(jí)是 驰骋(chěng)
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3、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4、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5、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6、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7、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8、广袤: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9、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10、坍塌:崩塌。
11、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第三四课时
五、文本细读
(一)第1-6自然段
①文中有哪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措?
明确:文中“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话对人的心灵进行了描述。“自惭形秽”是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积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同样的“不知所措”是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②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
明确:“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③本部分哪几段话表明由人需要物质空间自然转换到人需要精神空间?作用是什么?
明确:有“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几句话自然转换显得不露痕迹。
④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明确:“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⑤在本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阐述?
明确:主要是打比方,最典型的就是用“小屋”来比喻“心灵空间”。
(二)阅读第7-8自然段
①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之时,作者着重强调的是什么?
明确:在第一间精神的小屋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假如爱比很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大的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②本部分的文字形象、生动,飞扬,鲜明,新奇,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明确:本部分作者所运用的方法还是比喻,还有拟人等。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作者笔下的文字真如繁花盛开,奇英缤纷,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也使得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也使得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生动又悦耳,在扩大感染力的同时,必然会增强说服力。如文中将“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比喻“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既贴切又奇特而鲜明。再如文中“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象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就温馨而活泼,新鲜极了,非常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③“无师自通”、“净手焚香”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无师自通”这里指自然发生。“净手焚香”,这里指去除尘埃,营造净化的仁爱心境。
(三)第9-13自然段
①人生工作“七万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大多数人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明确:大多数人的反应“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这是因为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假如你从事的工作时你的爱好,这7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7万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②大多数人在谈到工作时是什么样的表情?为什么?作者认为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腐蚀作用,上文中有这样的形象表述,你能否指出来,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明确:在谈工作时表情是乏味麻木。这是因为找对了工作的幸运儿不多。其“濡养”或“腐蚀”作用是“快活和充满创意”或“花容磨损日月无光”。
③为什么说适合你的事业,如同“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找寻”?
明确:主要靠自我寻找,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象雨后白桦林中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
④为什么你很“难预知将来”?很难“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
明确:很难预知,是因为很难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还因为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的眼睛。
⑤当我们“可能已耗费半生”,“费事弥久”才“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还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明确:当我们可能“耗费半生”,“费时弥久”才“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的单纯可爱的本质时”,我们还要在“精神小屋”,“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⑥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这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⑦“鸠占鹊巢”、“桃代李僵”在这里分别指什么?
明确:“鸠”与“李”这里代指“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四)阅读第14-17自然段
①为什么作者会说安放我们自身好像一个怪异的说法?
明确:之所有“怪”就是因为人们根本还未认识到我们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而是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是不正常的。
②文中16自然段说我们认识的人具体指哪些?
明确:我们所认识的人指他人思想、最新信息、别的喉咙都囔过的,别的手指圈划过的、世界万物。
③文中16自然段表达对人对己迥然不同的态度的语句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明确: 表达对人对己迥然不同的态度的语句是“我们把自己的头脑……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作用: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深刻的印象,刻骨铭心的震撼。
④文中17自然段开头说“如果真是那样”,这里的“那样”指的是什么?“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又会怎样?
明确:“那样”即第16自然段中鲜明对比的有关情况。“如果真的那样”则“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
五)阅读第18-19自然段
①为什么说“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明确:因为相对于人类而言,它涉及的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事业与生活;相对个人而言,它的意义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宽广。
②文中“我们……但我们……”这一组排比句指出了什么?
明确:指出我们建筑美观结实的“精神小屋”需要的条件分别是: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
③当我们完成了自己精神小屋的建造后,应当再如何?
明确:不妨扩大疆域,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六、主题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七、写作特点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4、文笔细腻。
八、教师总结观点,提出希望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需要有点向往,有点激情,更需要点精神,否则会变得鄙陋、庸俗。
王鲁湘:我们无法诗意地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追求诗意的生活,如果我们连追求诗意生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注定永远苍白甚至贫瘠。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以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诗歌,积累生字生词,把握朗读节奏。
3、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感情。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点:目标4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一)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
2、背景资料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自学指导(二)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娉婷( ) 鲜妍( ) 冠冕( ) 呢喃(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呢喃:本课形容燕子的叫声。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
1. 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整体感知:
1、 诗中的“你”指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意境?
3、诗中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带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二、合作探究。
1、 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
4、诗歌为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展示质疑。
学生展示以上内容,发现疑难,讨论解决,老师点拨。
四、 总结提升:
1、再读诗歌,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2、 归纳本文的主旨:
五、当堂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líng( )的翅膀,摆脱这沉重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2)被雨洗涤过的花儿,更显得鲜yán( )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3)荷花们都沉醉在月色当中,娉( )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气,那优美的姿态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4)当你知道帝王蛾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 )真的是非它莫属。
(5)燕语呢喃( ),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在洁白的云朵间。
2、填空。
(1)《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 ),是我国当代著名的( )、( )、( ),新月派诗人之一。
(2)《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你”指代“( )”“( )”
“( )”“( )”“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
“( )”,突出了“你”娇柔、( )、静雅的特点。
(3)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这些词语给人一种( )、( )的感觉。
3、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使整个语段构成排比句。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亲必是那重重夜幕里一盏温柔的灯光,远远的为我亮着,轻唤我迟疑的脚步;【示例】倘若我是自怨自艾的蹩脚演员,母亲必是那冷清舞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久久的为我响着,抚慰我自卑的心灵;倘若我是
, 母亲必是 ,
, 。……
3、 林徽因是“新月派”诗人,请你课外搜集其他新月派诗人的诗歌诵读,并说说“新月派”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参考阅读: 徐志摩《再别康桥》,卞之琳《半岛》等。“新月派”诗歌提倡新格律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中考链接:
课外拓展题:
一、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美好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呀,母亲如花,装点着我们的生命;母爱如阳光,让我 们的世界倍增温暖。班级为此开展了以“感受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1)在开展此次活动前,班上做了一次调查,仔细阅读表 格,谈谈你的发现。
问题 愿意陪妈妈一起逛街 一天见不到妈妈会想她 妈妈累的时候会为她揉揉肩、捏捏腿 妈妈批评时会顶嘴 当妈妈没准备你需要的东西时会发脾气
我的发现:
(2)为了赞美深深的母爱,有同学拟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两鬓白发尝尽人间疾苦
下联:
(3)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篇反映母爱的散文,并编辑成书。请你给本书拟定一个书名并阐释理由。
例如:
书名:《母亲的心》
理由:俗话说“言由心生”,母亲对子女的点滴关爱,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是母亲内心对孩子爱的表现,用“母亲的心”做书名概括性更强。
答案: 书名: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