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科学教案 1

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与图形

2、通过游戏尝试小组合作

3、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会合作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骰子,图形骰子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骰子

二、出示教具颜色骰子,认识颜色,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颜色。

三、出示图形筛子,认识图形,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图形

四、请幼儿上太台2个骰子同时投出,如红色、圆形。引导幼儿认识并说出红色圆形,并在记录卡上找出来。

五、幼儿操作

1、讲述操作要求与规则

2、分发操作材料

3、教师巡视幼儿操作

4、评价幼儿操作记录卡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环节需要小朋友自己来观察形状和颜色,所以较上个环节来说难度又增强了,目的让幼儿探索、比较翻出相对应的图形。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接触认识。

科学教案 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赏、讨论,能对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蜡染感兴趣。

2、尝试利用蜡笔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感受并探索蜡染工艺的制作过程。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颜料、毛笔、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看七宝老街的蜡染花布(视频),感受蜡染工艺品的独特美。

师:老师去了哪里呀?看到些什么呢?做了什么?

:对呀,我就是去了七宝老街的手工艺坊,我还买了一块花布呢,你们知道这种花布叫什么名字吗?

二、了解蜡染花布的制作工艺

1、幼儿自由说说蜡染花布的制作方法。

师:这么漂亮的蜡染花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幼儿讨论)

:有的说……有的说……我们一一看手工坊的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制作的,使用了哪些工具,和你们说的是不是一样的?

2、观看蜡染的制作。

师:你们看到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工艺制作的?用了哪些工具?

:原来一块蜡染花布需要经过画蜡、染色、晾干这些步骤才能完成,真是不容易啊!

三、幼儿操作

1、用语言激发幼儿尝试蜡染工艺的兴趣。

师:我们的蜡染工艺真是神奇,周老师也尝试了一下,我们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播放ppt老师制作的图片)

2、分组操作,指导。

3、分享作品。(幼儿完成后让其挂到绳子上,再坐到前面一起欣赏。)

四、欣赏影片“蜡染画”,激发幼儿对蜡染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的蜡染作品都完成了,用这样神奇的蜡染工艺制作出来的花布漂亮吗?蜡染工艺是我们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只有我们才有哦!而且我们人很聪明,不仅会做蓝白相间的蜡染花布,还会做彩色的蜡染花布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科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蚂蚁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金鱼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科学教案 4

活动目标:

1、观察叶子的特征和叶脉,知道叶子由叶脉、叶片、叶柄组成。

2、认识枯叶和绿叶,发现树叶有各种形状、探索叶子的特点。

活动准备:收集各种树叶、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接触各种植物的叶子,发现叶子的不同之处 。

1、导入:春天,你发现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变化?

2、一起去室外观察树叶,并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

二、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什么地方不一样?

1、仔细观察,了解叶子的各组成部分。

2、我们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发现叶子有这么多地不同,那么,你最喜欢哪片叶子呢?这片叶子有哪几部分组成?(叶脉、叶片、叶柄)

3、你喜欢的叶子象什么?

幼:我喜欢的叶子像小扇子、像小船,像帽子……

(小结: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树叶的很多小秘密,如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同种树上的树叶的颜色、大小也有很大的区别。

4、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

(1)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有的树叶碧绿碧绿的,而有的'树叶却是枯黄枯黄的,为什么呢?

(2)幼儿大胆想象,发表意见

(3)实验:枯叶不能舂出叶汁来,绿叶则能舂出绿色的汁液来。

(4)为什么大部分树叶是绿色的?(这是因为叶中的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

(5)我们散步时发现有的树叶飘荡到了地下,为什么呢?(因为叶子缺乏水分和营养,所以变黄变干了就飘落了下来)飘落下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叶子会慢慢枯�

1、把你地发现记录到记录卡上。”

2、幼儿讲述自己地记录,分享经验。(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不一样)

四、了解叶子的用途

1、这么多的叶子有什么用呢?

2、幼儿自由谈论,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3、小结:可以美化环境、挡风、遮雨、有的树叶可以加工成茶叶、有的可以做菜吃、还可以做树叶贴画来布置环境。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用叶子粘贴图画,在展览区内进行展览。

科学活动教案 5

课题生成:

在主题活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我们从小班起重点介绍地球七的动物。于是幼儿、老师共同收集了几种动物如兔子、金鱼、寄居蟹,幼儿对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很感兴趣。

“菊香蟹肥”的时节,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带来了蟹壳,他们说:熟螃蟹是红色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反思与讨论:

这个活动曾为小班设计,现设计为大班活动,� 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活动过程:

1)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科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二、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过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树立并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在未来建设、改造社会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扞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教学重点:

科学的革命。

教学难点:

思想启蒙的火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这些内容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

学生:法国《人权宣言》

教师: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美国也发表过哪些类似的文件?

学生:英国有《权利法案》,美国有《独立宣言》等

教师过渡:欧美资本主义能够产生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一目内容—思想启蒙的火种。

讲授新课: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8页导读框中的内容,思考伏尔泰为什么要替卡拉辩护?

学生:18世纪的法国封建制度已经衰败,不畏权贵的伏尔泰挺身而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迫害行为,同情蒙冤受屈的平民百姓。

教师:欧洲启蒙思想包含着哪些进步主张?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归纳:

教师:启蒙思想家这些主张的作用怎么样?

学生: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促进了中、日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教师:请联系中国实际,说说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A、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科学的革命

教师让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教师:课文介绍了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自做出了哪些杰出贡献?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

教师讲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严重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根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教师:我们的课题是科学和思想的力量,那么科学和思想有何联系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正确的指导思想与科技发明创造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没有哪个比哪个更重要一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走极端。

科学课教案 7

教材分析

1、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单元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2、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情分析

1.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这样我设计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验的操作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3.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道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3、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并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探究空气的性质。

科学教案 8

教学理论指导:

1、重视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体,三是给物体分类。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体,初步学习对周围物体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体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方法

1、探究体验法:本课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科学�

2、小组合作法:在找水和给材料分类这两项活动中,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四种液体)石头、树叶、白醋、红墨水、白糖水、水、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糖水、水、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水流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水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1、播放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填写网状图。

2、讲述:现在我们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发电、饮用、洗漱等;水和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水动植物就面临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水的视频,提取学生有关对水的认识填充网状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

(二)游戏探究,培养观察能力

1、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可能是:石块、树叶、水、白醋、空气、红墨水和白糖水。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来观察辨认这些物体?

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辨认(预设:用手摸、用耳朵听、摇一摇)在辨认的同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出示活动要求:

(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

(3)、养成卫生好习惯。

(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

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

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

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

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

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明袋子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观察?(预设:用鼻子闻)

11、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

12、提问:现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预设:用舌头尝味道)

13、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并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7种不同物体的活动,调动学生运用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所有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物体分类

1、活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多种观察方法将这些物体辨别出来,真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 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2、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的理由

3、出示物体的分类及标准:液体:像水、醋、红墨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固体:像石头、树叶……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像空气……同样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对物体进行分类,再充分交流和汇报。明确分类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3、生阐述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图片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让学生思考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由流水声直接导入:

1、在提取学生对水的认识,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再填充有关水的网状图。

2、在辨别水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石子、树叶、空气、红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种物体,让学生逐步通过手摸、耳听、眼看、鼻闻和嘴尝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和辨别7种不同的物体,在教学到鼻闻和嘴尝时一定要在知道该物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

3、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科学活动教案 9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点击浏览该文件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教案 10

活动目的:

1、能运用感官较仔细地观察草的特征,初步了解小草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懂得爱护草地,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相关领域:

科学、健康、社会。

适用对象:

小班幼儿。

教学方法:

观察、游戏、讨论。

活动准备:

幼儿园的草地。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春天到了,幼儿园里的'草地变的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待会儿把你看到的、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2、体验感受。

1)我们用自己的小手去摸摸、看看、和小草做游戏,交个朋友好吗?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草的叶子、形状、颜色。

3、交流分享。

1)你和小草是怎么做游戏的?小手碰到小手有什么感觉?

2)你把小草轻轻地压下去,你发现小草会怎样?

3)你们知道踢足球的叔叔在哪里举行足球比赛?为什么要在草地上踢足球呢?(提醒幼儿小草软软的,像地毯)

4、爱护草地,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1)草地上玩又软又舒服,草地是我们的朋友,那我们怎样来和它做朋友呢?

2)小结:小草给幼儿园增添了美丽,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空气,还能保护泥土,让我们在上面做游戏,但是我们不能乱扔垃圾,破坏小草等,要和小草做个好朋友。

3)再和小草玩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11

活动目标:

尝试运用5以内的加减运算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每名幼儿一个“钱包“,内装5以内的数字卡片或圆点卡片。

2、给角色游戏中商店的各种物品分别标上1~5元的价格。

3、准备学习包。

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在超市、餐厅、理发店、咖啡店等角色游戏中,感受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幼儿用“钱”进行购物、乘车等,启发幼儿在买卖的过程中学习使用“钱”,遇到问题后懂得用加、减等数学方法解决。

2、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

科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2、通过探究各种物体的影子,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教具:手电筒

学具:球、玻璃、记录表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要请神秘的嘉宾到我们的教室来,左边的靠窗同学把窗帘拉开,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来到了我们的教室?

生齐答:阳光

师:射进来的光线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观察并交流

阳光进入到我们的教室后,又带来了哪位什么嘉宾?

生找并回答(影子)

师:这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充足的阳光和物体

师: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影子。老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只球和一块玻璃,(师拿出玻璃和皮球给学生看)大家到操场上以后利用这两个物体分别造出它们的影子,并把影子和物体画下来。还要把影子和物体的各自特征描述下来,最后初步归纳出影子形成的原因。在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2、画影子、研究影子(室外)

①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造出球和玻璃的影子并画下影子。

②老师把学生带到教学楼的影子下面,师:我们现在站在大楼的影子里,你能看到太阳吗?(不能)要想看到太阳我们必须站在哪里?(站到影子的外边)

师:为什么呢?你想过吗?

③拿一根标杆立在太阳下,让学生给标杆的影子位置做好记号。

师:等下课我们再来一起观察这根标杆的影子

3、交流影子

①师:这形成的影子和物体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透光与不透光等各个方面来说

师:为什么影子和物体会有这些不同呢?

生回答

师:那玻璃的影子和球的`影子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球的影子颜色暗,玻璃的影子颜色亮)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②师:影子、物体和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画上把太阳的位置画下来呢?

学生开始画图

师:影子、物体和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4、研讨影子形成原因

师:通过刚才我们在操场对影子的观察研究,你觉得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汇报形成原因:太阳光照到物体上受阻而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了影子。

当学生回答阳光照到物体上时,被物体挡住了。师问:那光不会转弯吗?

师生共同探讨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利用窗帘让一束阳光进入到教室让学生观察阳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举例。(有点难,如中午十二点的影子、手电筒)

5、课外延伸

师: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原因,那么物体的影子会不会有变化呢?大家课后去观察观察刚才那把椅子的影子。

科学教案 13

目标:

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准备: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过程:活动(一)捕捉昆虫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活动(二)昆虫运动会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1、将会跳的虫子放在大纸盒子内,比一比谁跳得高。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昆虫的前腿与后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昆虫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将会爬的虫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谁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车,套在昆虫的身上,比比谁拉得动,谁的力气大。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身体和腿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会跳?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活动(三)饲养昆虫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建议: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活动反思: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活动我以昆虫运动会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又在环节中设计了小游戏。活动中认真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科学地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是完成与落实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健康发展。

科学教案 14

马铃薯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瓶中吹气球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气球若干。

2、幼儿记录纸6份,哭脸娃娃和笑脸娃娃若干,记号笔。

重点难点:1.通过猜测。探索知道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发现问题,能大胆探索记录。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激发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二. 基本活动

1、教师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然后进行提问。 教师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用力吹才能吹得大大的。

一。教师以探索闯关的形式出示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中并让幼儿记录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幼:幼儿回答 教师出示记录纸并介绍(?代表猜想,“小手”代表实验操。)

教师让幼儿在猜栏做好自己的猜测记录。 2.拿出材料让幼儿操作实验并在“小手”栏,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讨论。

4、教师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操作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二。 探索用大小不一的种瓶子吹气球。

1、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原先能吹大的气球能吹大,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呢?

幼:幼儿自主回答

2、幼儿先记录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表格,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他的出来的结论。 教师小结:原来能不能吹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也没有?关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三。 幼儿再次探索,寻求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我们两次的实验结果怎么样?都没有成功是不是,现在你们是不是很失望,别急老师这里有个好办法。

2、出示幼儿表情贴纸,交代要求。 实验要求:

1每个瓶子都要试一试。

2认真做好记录3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的秘密,并贴上相应的表情。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幼: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三。结束部分

1、 总结实验结果,提升经验。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经验。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请你们来说一说。

幼:自主回答。

2、教师总结: 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了出去,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四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

仔细观察一下记录表我们还有那一栏没填?

老师这里有一根吸管把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我们一起回教室去实验吧!

和客人老师再见,带幼儿走出教室。

科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热爱小动物,乐于去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

2、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猫和兔的相同点,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吃奶长大。

4、能认识多种常见的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兔的生活习性的图片,活兔或兔的剥制标本。

2、学生准备:课前有目的的观察兔的生活习性,收集有关兔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兔的身体特点。

教师出示观察材料,兔或兔的挂图。

二、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板书到黑板上。

三、比较猫和兔的异同,揭示哺乳动物的概念。

1、将兔的特点和前面一课观察过的猫比较,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到课本上。

2、研讨、汇报。

3、教师小结。

像兔和猫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小动物吃它妈妈的奶长大,叫做哺乳动物。

四、运用概念判断,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图,指出课本中的这些小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鸟类和哺乳动物,你能说说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比较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研究鸟和哺乳动物,主要是从它们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研究的。在以后研究别的动物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研究,并且可以将这些方面特点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

六、课外拓展。

同学们课后可以选定一种动物,继续研究它的生活习必性,并写一篇研究报告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家养小动物的认识。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解开一些迷惑,收获一些知识,发现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初步的了解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动物,你们觉得他们有哪些比较有趣的地方没有?有哪些你们还弄不明白的地方没有?

二、收集问题,整理问题。

1、学生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全记在黑板上。

2、整理问题:当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剩下的问题中值得探究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

三、确定研究方法。

学生选中问题后,让他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怎样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确定好他们的探究方法。

四、课后探究。

五、记录探究结果。

六、汇报探究结果。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16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

使同学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通过了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培养同学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态度,使同学认识到科学技术要为人类造福。

2、行为与习惯

让同学了解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同学将学科、爱科学的热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怀着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协助同学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同学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3、知识与技能

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培养同学观察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培养同学对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通过争辩赛等活动,增强同学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过程与方法

同学通过关注周围的生活和收集有关科技资料,认识到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世界,让同学通过争辩赛、故事会等活动,认识到科学技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危害人类,我们应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课时布置: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请同学观察周围的生活,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哪些科技产品,收集有关资料,对这些科技产品作大致了解。

2、请同学访问家长或者亲朋好友,了解以前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和现在有哪些不同。

3、收集一些科学家生长经历的小故事。

导入

播放录像,请同学观看神舟五号载入飞船胜利的局面。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是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胜利的局面,也看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从太空中凯旋归来,神舟五号的发射胜利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与自豪,这说明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了,想一想,为什么我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这要归功于我国科学家的奋发努力和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

教学互动一(衣)

1、教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吴家嘴村小学六(2)班的讨论会,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五依蒙和朱爱先两位同学,进行发言,先说说衣服与科技的关系。

2、再请班级同学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对王依蒙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3、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服装上的商标牌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看看服装的面料成分是什么,其中包括着哪些科技成分。

4、请同学扮演科学家,充溢自豪感地为介绍智能服装。

教学互动二(食)

1、教师请同学说说今天家里吃了什么饭菜,再请同学说说这些饭菜和科技有无关系,有怎样的关系,例如所吃的蔬菜是大棚蔬菜,米饭是杂交水稻生产的,一些肉类食品是养殖加工生产的等。

2、教师为同学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和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的故事,并让大家谈谈感受。

3、请同学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说说食品生产中还有哪些科技发明。例如罐头的发明、杂交水果的培植等。

教学互动三(住、行)

1、教师给同学展示摩天大楼和磁悬浮列车的图片,让同学说说我们的居住与出行和科技有什么样的关系。

2、让同学根据生活中的观察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技术先进的建筑和交通工具。

3、教师为同学介绍磁悬浮列车。

4、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跨越时空的来信”,想像未来的交通工具是怎样的。

教学互动四

1、将同学分成四个组,就“衣食住行”每组就某一方面来谈。

2、再请每组同学设想一下50年以后我们的衣食住行将会是怎样的,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来发言。

科学课教案 17

活动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滚动速度。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1)实物: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一)幼儿资源包:(1)实物(各种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二)亲子活动包:(1)提供三种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带绒布的斜坡)(3)记录活动表格

(三)自行准备:(1)课桌。(2)示频仪、电源插座。(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斜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能滚动的物体,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各样的能滚动的物体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科学词汇斜坡:

就是一个斜的面。

方法词汇观察:

观察滚动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动中让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滚动。

记录:记录不同高度的坡度物体滚的快慢。

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实物导入:让幼儿观察斜坡,说说斜坡像什么?

2、问题引导让幼儿说说小球等一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放在斜坡上,轻轻地把手松开,它们会怎么样;再出示另一个斜坡,请幼儿观察比较两个斜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两个一样的。玩具分别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时滑下来,谁会跑的快一些。

3、幼儿作业先猜想,并将猜想的结果用"√"表示在"我猜想"这一栏里。

我猜想哪个滚的快先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物体从哪个斜坡上滚下来快,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然后把自己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利用滚的快现象,进行滑坡比赛。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选择两个一样的物体;操作时是否同时放手;提醒幼儿滑坡比赛时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师小结。

这次游戏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斜坡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如搬运工人从上面往下面搬东西时就可以用这个斜披帮忙,可以减少很多的力气。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多种滚动的物体:感知不同的物体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于下表。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提供能滚动的物体;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绒布)。与父母一起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三种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滚动的快慢。并作记录。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活动教案 18

设计意图:

热胀冷缩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幼儿对这一现象还缺乏感知,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以及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初步感知、理解“空瓶吞蛋”这个有趣实验中所蕴含的热胀冷缩、压强的原理,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空瓶吞蛋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2、遵守实验的规则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能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小秘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空瓶吞蛋》。

2、煮熟了的鹌鹑蛋若干、饮料瓶、足量的热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的兴趣

课件展示两个蛋宝宝玩。一个在瓶口很小的瓶子里欢快地跳舞。另一个也想到瓶子里找他的朋友一起跳舞,可是它太大,而瓶口太小,怎么也进不去,怎么办?

引导幼儿大胆设想。

(二)、老师演示空瓶吞蛋完整过程,幼儿仔细观察。

1、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

2、引导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实验过程。

3、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归纳总结原理:

瓶身加热使空气宝宝变胖→用蛋堵住瓶口不让空气宝宝跑掉→当瓶身冷了后,空气宝宝变瘦,外面的空气宝宝又想再进来→蛋被挤进瓶里了。

(三)、幼儿动手操作并交流分享。

实验前,老师强调具体的实验规则,并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试验。

实验中,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讲给同伴、教师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操作过程。

(四)拓展思维,提出新的挑战――思考如何从瓶里取出蛋。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让蛋宝宝都进到瓶子里了,但这个蛋宝宝太调皮了,它现在呀又想出来了,你们怎么办呢?”

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出不同的方法。(如:再用热水烫;挤压瓶身。)

科学活动教案 19

活动目标:

1、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

2、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

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

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

活动建议:

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活动反思:

面对小朋友的天真可爱,我想上科学活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便有坐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幼儿在快乐中探索求知。

科学课教案 20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能从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教材分析:

《观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对香蕉描述的这个例子,让学生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设置了猜水果的游戏。

3.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很多种水果,也能够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颜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显的特征,不能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整体描述一种水果。

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学生能够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评价设计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己或其他学生所说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并能评价其他学生说的是否正确,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在猜水果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猜出老师或其他学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3—5分钟)

1、猜谜游戏。

2、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观察水果会。大家都带来了哪些水果?我们先一起开个水果介绍会吧!

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

讲授新课

(15—18分钟)

1、提出问题。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水果,让我们先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

2、活动:观察水果。

(1)观察前辅导。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哪些观察器官?你准备怎样运用它们?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我们才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观察。

教师视情况让一个小组先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分别说说水果的颜色、大小、气味、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3)分组观察。

3、活动:介绍水果。

指定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完成目标一)

1、认真听要求,知道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正确描述自己的水果。

3、评价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确。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游戏练习

(10—12分钟)

1、游戏:猜水果。

(1)熟悉活动规则。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水果的游戏。我把一个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吗?现在请5个同学分别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们5个人能观察到这个水果。其余的同学可以通过向他们提出问题来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称。如果没有猜到,由其他同学继续提问,直到正确猜出水果名称。

(2)学生游戏。

可以多玩几次。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上课的活动习惯,最好是一个人一个人地提问,一个一个地回答,防止吵闹杂乱影响活动效果。

2、反思与总结。

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参与了观察和回答问题。

(完成目标二)

1、能够提出问题。

2、学生能够描述水果特征。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总结

(3—5分钟)

1、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我们观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请大家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填涂出来。

2、拓展活动: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学生文明分享。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完成目标二)

1、学生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

2、学生能够分享水果,并提出问题。

(评价目标二)

作业设计

(1—2分钟)

1、学生向家长描述樱桃、橙子、火龙果三种水果的特征。

2、学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长猜。

正确描述水果特征。

板书设计

观察水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