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细心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美景时,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地球,你还想称它为什么?”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
二、研读悟情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四点。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当学生在学习这一段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然后,课件出示地球丰富的资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看图片,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写在课题后面,再与同学们交流。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课外延伸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制定保护地球的计划书,使学生的保护地球的情感得到更高一层的升华。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地球美景时,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球?”学生的描述,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
2、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同时我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去品味、去理解、去感受、去跟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我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或点拨,努力体现
3、当学生看到地球的现状时,心情不禁沉重起来,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写标语、画宣传画、写倡议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和创新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德育教育目标。
同时在本课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面对起课堂上的生成因素,我还是举步艰难,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我的评价语言似乎过于平淡,这些也正是我今后所要努力的。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六下的十四课《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本文是一篇比较生动的科普作品,同时紧扣环保主题,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在教学新课之前,我比较重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搜集了相关资料,学生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对地球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因为预设学生在理解"太可爱"与"太易碎"中会偏向于后者,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努力让学生体会地球母亲的"可爱"。从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从文本,从生活实际,从课件图片去充分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以及她的慷慨无私。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情积淀,在后文的教学中通过理解"不加节制""滥用""随意破坏"等重点词语才更强烈地对比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多么地贪婪,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需要可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朗读第四自然段的时候,"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要强调"但是"后面人类的行为,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不但……还……"可强调,人们的行为是在走向自我毁灭。在朗读训练中,虽然我有各个层次的安排与预设,希望通过文本,通过交流生态灾难,看视觉震撼的图片,看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深入地感受,朗读好文本,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情绪没有随着教学的深入而高涨,使得学生的朗读也没有质的飞跃。由于学生初读课文用时比较多,交流地也比较充分,后来的写话就显得特别匆忙,最后梳理课文用的小结也没有完成。
总之,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这次上课的经验积累,也激励着我在将来的教学中留住精华,摒弃糟粕,努力做得更好!
教学本课,我从两方面入手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1、精选训练点。在讲课时,我不贪求全,词词讲,句句说,破坏课堂教学有限的容量。如我“在讲地球的美和小时,把地球比作一叶扁舟,我选择“扁舟”一词作为训练点,我首先向学生发问:“把地球比作扁舟说明了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说明了地球的小!”这个比喻的作用真的仅此而已吗?我让学生进一步想想这个比喻与先前接触过的比喻有何不同?我们在打比方时,要求本体和喻体有相同之处,比喻得要贴切、恰当,而地球和扁舟除了有“小”这个共同点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出相同之处,这个比喻恰当吗?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不用米粒皮球来比喻地球和茫茫宇宙,为什么此处比喻忽略了本体和喻体的形似?此时,我及时的点拨,学生了解了其巧妙的寓意,地球像一叶小舟形驶在茫茫宇宙中,而这叶小舟上载着60多亿人,人类的安危全系于这叶小舟,如果人类在这生命之舟上任意破坏,后果则不堪设想。所以从“扁舟”这个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地球的“飘摇不定”,从中体会出了地球的容易破碎。因而人类更应保护地球,才是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通过这个词语的训练,使中心得以突出,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2、巧设训练法,我利用腾图资料中的练一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领会其博大精深,进一步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讲读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一些知识。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内容浅显、主题鲜明“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但文章关于 “地球资源遭受破坏的现状”这个重点内容只作了简单的介绍,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教材对本组课文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查阅工具书和收集有关的资料;还要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做到有资料互相交流,有问题共同探究,通过集体努力加深对课文理解。
上课俨始,我用带领学生遨游太空的形式引入课文,激起学生探求地球知识的强烈愿望。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相关知识后,我让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设计环保宣传语及谈环保的措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精炼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审美思想的独创性。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在课堂练习时,我让学生写出自己学习了本篇课文的心声,使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有效的延伸。
回想这堂课,我和学生心智交融,激情澎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一边品味成功的愉悦,一边反思教学的得失。我认为:有目的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优势。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
(三)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