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材简说最新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一边的拼音】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一艘满载着13亿炎黄子孙的大船,正迎着新世纪的大潮,扬帆远航。
本课的三字经,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朗读起来,每一句都气势磅礴、掷地有声。整篇课文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盼望两岸统一、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
三字经是传统蒙学教材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除了识字,还要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增强尊长辈、爱劳动、爱家庭的意识,努力成为一个人人夸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难点】借助生活经验,理解短文的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三字经》片段。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家中怎样的孩子,才是人人夸的好孩子呢?有一位叔叔就为这样的好孩子编了一首儿歌。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课文时你发现了什么?
三字经。
2、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多读几遍,对有困难的音进行指导。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4、师生正音。
三、读文识字
1、出示“生字列车”,指导学生认字:
懂礼貌 父母教 认真听 做错事 改正 愿 洗碗筷 扫庭院 人人夸
2、合作学习生字:
⑴ 自由认读。
⑵ 同桌互相检查。
3、读课文,把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认识:
⑴ 出示三字经:
把生字在课文中圈出。
巩固生字。
⑵ 同桌交流:
读了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⑶ 教师指导朗读。
四、写字指导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洗、扫、认、真、父、母
学生认读生字。
2、指导观察占格位置:
学生观察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3、范写、讲解笔顺:
“母”是书写难点。
学生一笔一笔地跟写。
4、学生练习各书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5、总结学生写字情况,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抽读字词卡片,巩固生字。
2、指名读儿歌。
二、课文教学
过渡:
小朋友,这首三字经你们听了之后,懂了哪句话?
并结合让学生说说该怎么做,再将那句话好好地读一读。
你还有哪句话不明白?谁知道的帮着解答。
“长辈错,要提醒,心意诚,态度好。”这句教学:
结合实际举例或让学生演示,并教会学生注意方式和场合。
你怎么做才是爱家呢?读一读、听一听谁是最爱家的?
试着背背整首三字经。
三、课外拓展
1、过渡:
《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曾经背过《三字经》,她呀,稀奇古怪,闹了好多的笑话。不过她背的是《旧三字经》。
2、结合(《同步》)出示三字经,教师解释大概的含义:
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听后体会。
四、课堂总结
有了你们这些可爱懂事的孩子,我们的家就更幸福、温暖了,班级也是你们的家,我相信你们会在这个新家里快乐地生活长大。
五、作业布置
让识字在快乐中起航
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汉字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在生活中处处有汉字的身影,处处需要他们的帮忙,但是孩子们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不难肯定,其实孩子们是很想认识汉字的。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识字的快乐,激起学生强烈的识字欲望,那么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让一年级学生快乐识字的方法:
一、快乐从课堂中来
1、在语境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识记汉字有个特点:无意识记要强于有意识记,如果脱离语言环境,学生便觉枯燥无味,快乐识字自然无从说起。苏教版识字课文的主要形式是“词串”,即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教者应当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感受识字乐趣。如苏教版第一册中的《识字2》:
太阳 闹钟 小鸟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洗脸 早餐
上学 升旗 做操
课文以词串的形式,围绕小学生每天早晨生活常规这一中心内容,将一组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组合起来,课文中还配有相对应的画面,十分形象生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闹钟 “铃铃铃”的声响和小鸟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引着学生进入到早晨起床时的情境中。
师:你刚刚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小闹钟的声音
生:还有小鸟的叫声
师:小鸟在唧唧喳喳叫、闹钟在叮铃铃地响,你们看,太阳公公也被叫醒了。(多媒体出示红红的太阳,随后出示:太阳)
[出示:太阳 闹钟 小鸟,配以画面,指导学生认读]
之后的教学,我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早晨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借助书上的画面认识词串。最后随机出示词语,让学生根据词语内容模拟出动作,进行检查和巩固,枯燥的识字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在观察想象中识字
由于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想象力丰富,教师可运用象形、会意等造字法训练学生识字。苏教版第一册的《认一认》中就有很多是象形字,如:日、月、羊、鹿、鸟、弓、贝、瓜、果等。我教学生识记“鸟”时,先出示鸟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个字的各个组件分别对应的是鸟儿的哪些部分。“一撇是小鸟头上的羽毛,横折钩是小脑的头,中间的一点是小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小脑的腿,最后的一横是小鸟的尾巴”,学生的回答充满着童趣和想象力。紧接着我出示甲骨文,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在观察中非常兴奋地发现这些字原来都是图画变形而来,觉得非常有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生字。
有些独体字既不是象形字也不是会意字,可以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识记该字。如一位老师教学“心”字时是这样指导学生识记的:
师:小朋友,请你仔细看看,这三点像什么?
生:象三颗小豆豆。
生:像三个浪娃娃,一个给妈妈梳头发,两个躺在妈妈肚子上晒太阳。
生:像三个小雨点。
生:像小朋友脸蛋上的小泪珠……
可见,孩子们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多么富有童真童趣啊!这样的识字过程是一种快乐的学习,孩子怎能不喜欢呢?
3、在游戏中识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记住汉字。
①“开火车”
随机出示去拼音的生字,老师问“我的火车哪里开?”学生答:“你的火车这里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认读。这个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节约了提问的时间,同时真实地检验出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是课堂中常见的一种游戏。
②“猜谜语”
“猜字谜”识字以其幽默,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如教学“尖”字时,就用猜字谜的形式出现,老师出示谜面“上小下大”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在每堂识字课上,学生基本上都会编出一些谜语。如“国”字,盒子里藏着一块玉;“告”字,一口咬住牛尾巴。“会”字,一人云上走。“猜字谜”的识字激起了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③“找朋友”
教师准备去拼音的生字卡片,将卡片分发给一部分学生。老师问:“我的朋友‘x’在哪里?”拿到这张卡片的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班,举着卡片答:“你的朋友‘x’在这里。”全班学生答:“噢噢噢,你的朋友是‘x’。在找朋友的过程中,学生们很轻松地巩固了生字。
④“猜猜它是谁”
黑板上出示刚刚学完的生字。指名两位学生上台,一名学生背对着黑板,准备猜。一名学生用教鞭随便指出一个字,问全班学生:“看清楚了吗?”全班回答:“看清楚了。” 背对黑板猜字的学生接过教鞭随机指一个字问:“他指的是不是‘x’?” 如果没猜对,全班学生回答:“不是‘x ’。”如果猜对了,全班学生说:“对,对,请回位。” 这是我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个游戏。为了能够参与游戏,孩子们在学习生字时更能够约束自己好好听讲,记住课上学习的生字词,以便玩好游戏。
⑤“摘果子”
将卡纸剪成果子的形状,在上面写上生字。将“果子”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选择一个字读出它的音,读对了就可以将果子“摘”走。学生在“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因此都争先恐后地要来玩这个游戏,其他孩子也很关注在台上的学生有没有摘到果子,因此很专注地听他读“果子”上的音。学生就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生字。
二、快乐从生活中来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泉活水。“识字”的社会资源极为丰富。学习汉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大凡都认识“男、女,厕所”这几字,所有会下棋的小朋友都认得“车、马、跑、将、相”,看过《西游记》的孩子,对“西游记”三字无师自通,凡此种种说明整个社会是一个广阔而充满活动的学习汉字的天地。为此,我们应当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
1、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生活积累相联系,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教学生认读生字时,不一定非要逐一讲解,而是可以先问问学生,这一课的生字朋友中你已经认识了谁?你是怎么认识的?如我在教学苏教版《认一认2》时,就有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羊”。
师:有这么多小朋友都认识“羊”这个字,你们是怎么认识它的呢?
生:我看到路边有卖“羊肉串”的摊子。
生:这不就是“喜羊羊”的羊吗?(一些学生立刻表示赞同,兴奋起来)
生:我和妈妈逛商场时看到了买“羊毛衫”的柜台。
生:有一个吃火锅的地方叫“小肥羊”,我和爸爸妈妈去吃过。
生:对,火锅店里都有“涮羊肉”,我特别爱吃。(做咽口水状,众生笑)
我将学生的视线引向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为儿童打开了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宽了儿童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语文课一旦与生活相“链接”,儿童的兴趣就很好地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同时,通过课堂上的引导和鼓励、赞赏,更让孩子在识字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感受到了识字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想要学生进行主动识字,那真是水到渠成。
2、拓宽识字的渠道,引导学生在课外识字识,实现生活课堂化。
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眨眼;看电视时,荧屏上的一行行字幕也在不停的闪烁……生活为孩子们营造了最好的识字环境。
①让家庭成为孩子的识字乐园
家庭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有“电视机”、“电脑”、“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也有“沙发”、“茶几”、“衣柜”等家具,家里的摆设也各式各样。在家庭中创造识字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识字,效果不言而喻。一年级的首次家长会上,我就向家长们宣传了识字的重要性,接着请家长配合我的识字教学工作,对家庭环境进行一些布置:在家中的大小物件上贴上小纸片,上面写上相应的名称,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看一看、认一认。这样孩子总能在有意无意中看到这些字,认字的频率增加了,那么记住标签上的字便不是什么难事。
②让家长成为孩子的识字课外老师
离开校园后,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和家长一起度过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能够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认字,一定能够大大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在家中,家长可以指导孩子认一认贴在家中物品上标签,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孩子和这些生字经常“碰面”,自然就认识了这些字;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电视上出现的节目或电视剧叫什么名字;逛超市的时候,家长可以将要买的东西罗列下来写在纸上,让孩子尝试着去找一找,找对了可以奖励奖励。还可以利用逛超市的机会指导孩子认识商品的名称,尤其是零食、玩具类,孩子特别感兴趣,了解糖果的名称与玩具等物品的名称他们自然不会拒绝的。况且,他们天天“碰面”,说不定,有的早就认识了,而有的可能早就是他们的“好朋友”了。假日里,家长带着孩子外出游玩,这也是指导孩子识字的好机会。商店牌匾,车站的站牌、公园里的指示牌、游乐园中的售票处……都是孩子丰富的学习资源。
③让识字袋成为孩子识字的好伙伴
教一年级时,我让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个“识字袋”,“识字袋”中藏着孩子们的两种“宝贝”,一是识字卡片:卡片被学生设计成了各种形状,学生还在卡片上用彩色笔进行了装饰,每周我都会布置孩子将自己这个星期在课外认识的字写在卡片上,可以自己模仿写,也可以让家长帮忙写。每周一时,将自己本周认识的字带来和同学们交流,每月,我会挑选全班学生卡片上的一部分汉字组织学生进行识字竞赛,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都想在竞赛中大显身手,。二是产品包装上的名称:各式各样的产品包装色彩鲜艳、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我指导学生注意在课外搜集产品包装,将产品名称的部分剪下来,装进识字袋里。学生对这项任务有很高的积极性,在交流时总是非常兴奋地向小伙伴们介绍着自己搜集到的包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将是一种享受。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用灵活的方法、鲜活的情境,将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变成快乐的课堂。
教材简说: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栽花种草、观察气象,这些课外活动无不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就是这些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就在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他们学会了审美,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创造,学会了做人。本课的十二个词语,描绘出一幅幅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生活画面。学生通过读词语,想画面,识生字,一定会感到熟悉、亲切、有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感悟动词的准确运用,注意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朗读时要注意词语结构的特点,读出韵律美。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教学背景及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识字2》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借鉴传统“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利用传统《三字经》押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这篇韵文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朗读积极性很高,正确流利地朗读比较容易。文章所蕴涵的爱的教育不容我们老师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我们老师首先就应该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爱父母、敬长辈。因此,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引导他们感悟爱长辈、爱家庭。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主动质疑、学会质疑,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案例描述】
《识字2》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新课伊始,我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紧接着,进行识字教学。然后,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让学生自读自悟,说说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再让他们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在质疑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提问很有针对性,而叶健斌小朋友的一个建议更是具有创新意义。
〖片段一:激发兴趣,初读课文〗
1、师范读韵文:
部分学生跟着轻声念。
2、师:你们也想读一读这么好听的儿歌吗?
生:想!
师: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吧。
3、生自由练读。
4、师:你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生1:“家务事,愿承担”比较难读。
(师生共同正音)
生2:“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比较难读。
(师生共同正音)
生3:老师,我有个发现,“父母教”的“教”,就是“教室”的“教”。
师:你说得很对,真会发现!
现代课堂教学提倡“以学定教”,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提供帮助,及时正音。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5、师:解决了难读的字,咱们再读读课文,读通句子,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生自由练读)
6、师生对读:
师读:小朋友──生接读:正年少──
7、生读:
同桌同学对读。
小组进行对读。
(感受三字韵文的韵律美)
8、师:你还想怎么去读?和学习伙伴商量商量。
(生有的拍手读,有的动作表演读,个个都兴高采烈的样子)
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学习课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篇韵文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一听老师的范读,就喜欢上了。我抓住这个契机,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尤其是采取对读形式,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想再读,都争着说“老师,我还想读!”我听了,心里一阵欣喜,这篇韵文对学生的吸引力可真大!
〖片段二:读中感悟〗
1、师:你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吧。
生1:我读懂了小朋友要尊敬长辈,懂礼貌。
师:对呀,“尊长辈”就是要尊敬长辈,尊重长辈。平时在家里,你是怎么做到尊敬长辈的呀?
生1:爷爷奶奶来了,我给他们倒茶。
师: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生2:见到叔叔阿姨,我会向他们问好。
师:真有礼貌呀!
……
生2:我读懂了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情,就要改正。
师:是的,做错事情,应该马上改正。知错就改就是?
生答:好孩子。
生3:我知道了要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洗洗碗筷,扫扫院子。
师:对呀,书上说家务事──
生:愿承担。
师:平时你都帮爸爸妈妈做过哪些家务事?
生:我帮妈妈扫过地。
生:我帮奶奶洗拖鞋。
生:我帮妈妈洗碗,洗菜。
生:我还帮妈妈洗过衣服呢!
……
师:真能干!你们都是爱劳动的孩子。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那么辛苦,你们能帮助他们干点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真是不错呀!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说说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2、师: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生1:什么叫“长辈”呢?
师:谁来帮他?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长辈。
师:辈分比我们大的人就叫长辈,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他们都是我们的长辈。
生2:“态度好”是什么意思呀?
师:课文里说什么时候要态度好呢?
生: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
师:长辈做了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有礼貌地提醒。长辈们也有范错误的时候,他们做错了,你怎么提醒呢?来演一演。
生:我会轻轻地跟他们说。
生:我会很有礼貌地提醒他们。
师:对,长辈们做错了,就应该像刚才两位同学说的那样,有礼貌地、诚恳地提醒他们,这样就是态度好。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因而在课堂上我提供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从发现问题到探索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当学生讨论得热闹,叶健斌小朋友高高举起了手。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想法。我可不可以给这篇韵文加个题目呀?我心里一怔,这一点我还真没想到呢。脑子一转,识字2没有题目,这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于是,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给“识字 2”加个题目。)
师:哇,你的想法真的很棒!“识字2”没有题目,我们正好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呢!你想给它取什么名字?
叶健斌略加思索,说:“还想不出来。”
师:那我们大家一起来想想,给这篇韵文取个题目,好吗?
(生跃跃欲试)
生1:我想给它加个“懂礼貌”的名字。
生2:我想让它叫“三字歌”。
师:为什么这么叫?
生2:因为这则韵文跟我们念过的“三字经”很像,都是三个字三个字在一起的,所以就叫“三字歌”。
师:不错,你很会观察,也很有想法。
生3:我想给它取名为“好孩子”。
师:真不错,大家给这篇韵文取了那么多好名字,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呢?
生(叶健斌):老师,我觉得取“好孩子,人人夸”这个题目最好。课文讲的就是怎么样做一个好孩子。
师:是呀,你们也都想做一个人人夸的好孩子吧。好,我们就把“识字2”这篇韵文取名为“好孩子,人人夸”。(鼓掌通过)
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意义,提出了给韵文加题目的想法。这时,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我及时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动脑筋思考,给韵文取个名字。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发扬了他们的个性。
【教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成的、开放式的教学。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从以上《识字2》这一课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到,我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会质疑,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整堂课充满着活力。
一、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创新
1、我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读、敢说、敢问、敢答:
“你们也想读一读这么好听的儿歌吗?(生:想!)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吧!”“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你的想法真的很棒!”等等话语,无不在激励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质疑的环境,孩子们才会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2、教师少问,鼓励学生多问:
课堂上,让学生多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精而少,如片段二中只有两处重点提问──“你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和 “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而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学会提问。例如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提出“你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虽然一年级儿童年龄小,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却是最大的,也最爱问“为什么”。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又提供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他们说说: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提的问题虽然涉及到词语的理解比较多些,但这也反映了他们的真实学习情况。而叶健斌小朋友提的问题着实让我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他是个很好问的孩子,平时上课总喜欢给大家提些意见和建议。对于他的好问,我一直鼓励和支持。我想,在上述案例中,他能提出“给韵文加题目”的建议,这也得益于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敢于质疑,说明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了。有时即使是离题或“冒犯”老师的问题,也应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有问有答。
3、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着许许多多奇异的火花,只要得到一个小小的思维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想象,开始创新。上述案例中,当一个学生提出要给韵文加标题的建议后,我就抓住这个闪光点,引导全班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于是,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歪着脑袋在思考到底取什么名字好。接着,个个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如有的说──我想给它加个“懂礼貌”的名;有的说──我想让它叫“三字歌”,因为这则韵文跟我们念过的“三字经”很像,都是三个字三个字在一起的,所以就叫“三字歌”;还有的说──我想给它取名为“好孩子”。最后经过讨论,决定采用“好孩子,人人夸”这个题目。
二、用“活”教材,不断生成课程资源
《识字2》是一篇识字课文,它是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的。但由于本篇课文思想教育意义强,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学生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主质疑,自行建构了文本的意义,这就是课堂教学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我们老师就应该用心引导,使这部分课程资源被利用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这个创新点是由学生自己挖掘的。没有叶健斌小朋友的“好问”,就没有了“给韵文加标题”的“创举”。而我只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质疑的环境,让他们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读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们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生机,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