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件分析是重要的。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彩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课件,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显身手。(辨对称)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2)找对称轴。(玩对称)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出示课件:过河)
教师:看看这幅图,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独立探索
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方法。
2.小组交流算法
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比较、借鉴、反思。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教师:看看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吗?请与组内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学生活动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点拨。
教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
4.探索出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本子上脱式计算(29+25)÷9。教师展示一名学生的书写,并请这名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教师: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法了,小括号的作用大不大?想一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哪些能用到它?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算一算,比较:94-(25+19),94-25+19。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一、我会填。
1、36÷4=9,这个算式读作(),其中除数是(),商是()。
2、8+22=30,54-30=24,把这两道算式改写成一道算式应该是()。
3、40÷8=5可以表示40里面有()个();也可以表示40是()的()倍;
4、7的2倍是(),32是8的()倍。
5、正方形有()个直角。3个正方形共有()个直角。
6、括号里能填几。
4×()<30
()×9<62
()×7<61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在()里。
1、得数是6的算式有()。
①12÷2②54÷6③30÷5
2、()比直角小。
①钝角②直角③锐角
3、这些现象中()是旋转。
①电扇②公园的缆车③飞机的螺旋桨④拉抽屉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4×7和7×4计算使用的是同一句乘法口诀。()
2、64-48÷8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一个三角板只有一个直角。()
5、在一个放大镜下观察,这个角会变大。()
四、画一画。
1、照样子画一画,并与上面的画法不同,写出○的数目是●的数目的几倍。
●●○○○○○○○○10是2的5倍
○○○○○○○○○○○○()是()的()倍
2、分别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五、小小神算手。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16÷4= 5×8= 64-8= 54+6= 48÷8×5=
20÷5= 83-25= 35+55= 6×7= 6+8÷4==
42÷7= 6×2= 32÷4= 27÷3= 9×8+15=
2、列式计算(每题2分,共10分)
(1)被除数是15,除数是5,商是多少?
(2)比73少24的数是多少?
(3)56是8的几倍?
(4)48连续减6,要想结果是0,需要减几次?
六、解决问题。
1、食堂买回53个,第一天吃掉了26个,第二天又吃掉了14个,还剩下多少个?
2、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做6朵花,做48朵花需要几张纸?
3、妈妈有100元钱,买了56元的大米和16元的面条,还剩多少元?
4、同学们玩游戏,如果每6人一个小组,可以分成6个小组。如果9个人一个小组,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呢?
5、同学们植树,一共要种6行,每行5棵树。已经种了7棵,还要种多少棵树?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
(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
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而像这类比直角大的角,我们的数学家也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钝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钝”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xx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将不完整的20xx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练习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教学内容: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