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
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并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扣人心弦的情节,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够合理地认识文中的“狼”和“屠户”的形象,并能给以合理的评价。
3、让学生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合理地认识文中的"狼"和“屠户”的形象,能给以合理的评价。
课前预习
1、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的意思。
2、能够顺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及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讲述,激趣导入
1、提问导入:(展示“狼”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读过、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狼外婆、狼与东郭先生等)谁能说说“狼”是怎样一种动物呢?
2、激趣引读:
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覆辙?狼也许变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三、整体感知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诉大家一个信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在于一个“读”字。所谓“三分鉴赏,七分阅读”也就是这个道理。
1、教师示范背诵。
1、指名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顺全文。(屏幕显示重点字)
2、散读,齐读。
四、重点研读:
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它那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晚
地点:途中
人物:一屠和两狼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狼评价的一个词。课文用那些句子来表现狼的这一特点的?
黠(狡猾)
缀行甚远:试探虚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补充体能,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保存实力,采用车轮战
两狼之并驱如故:加快速度,
眈眈相向:对峙,仔细观察,想最佳的方案,也告诉屠户,我们不怕你。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等待时机(古代汉语中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作为其它类别的词来使用,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诱敌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主动出击,运用前后夹攻的方法。
表演1:狼眼看世界,上演两狼对话。
[板书]狼------黠(狡猾)
2、屠户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没有说,你能否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智勇
面对着这两只狼,屠户有过怎样的心理?你觉得这些词语也是为了表现屠户的。智勇吗?
--------惧─→窘惧之下,马上想出应付方法,也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
课文里那些语句反映了屠户的这些特点?
------投以骨(缓兵之计,能够脱身)
奔其下,弛担持刀(急中生智,强占有利地形,拿起武器,准备出击)
暴起,劈狼首(勇敢)
转视积薪后(细心,考虑事情周全,沉着)
断其股,亦毙之(智杀两狼)
表演2:三位学生模拟“杀狼”(动作要到位)
[板书]屠户:智勇
3、齐读最后一段。
最后一段,作者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因为,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性格。你想,课文里的狼仅仅指的就是自然界的狼吗?
同桌讨论,请你把探讨的结果告诉大家。
------禽兽,既是指狼,又是指狼一样的恶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意在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五、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又可看出当时屠户是怎样的心态呢?
②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狼“眈眈相向”又可看出狼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呢?
③如果此时两狼有一番对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④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你会怎么办呢?
明确:要冷静、镇定,利用周围有利地形摆脱对方。
要大声喊救命,向周围人求救。
万一对方有利器,要智取,先保住性命,再寻找有利时机摆脱,并记住对方相貌特征,及时报警。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明白: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①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版狼故事。
③课外阅读《聊斋志异》并收集与“狼”有关的成语和
课 题
《狼》
课 型
讲读课
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狼的生物特性;
2、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总结出人们对狼的情感态度及变化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2、思考与探究: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点
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狼的生物特性
2、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难点及关键点
1、 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总结出人们对狼的情感态度及变化及其原因。
2、 思考与探究: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自主学习
学法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法。
教具或课件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个 案 补 充
一、 导入 我的自白:
今天我们课上有幸请到了一位神秘嘉宾,它是谁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它的自白。
二 了解狼。
我的档案:
狼这个动物我们说熟悉也很熟悉,那么对它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
三 辩证地看待狼。
我的烦恼:虽说生物界的狼英勇无比,可是绝大数人还是会“谈狼色变”,对狼充满恐惧与厌恶。
请联系我们的生活以及课本的相关内容谈谈狼到底得到了人们哪些不公正的对待了呢?
你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呢?
比一比: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也有这样的主题迥异的两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篇文学作品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篇文学作品中还分别写出了狼的哪些其他特点?
那 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种现象,看待某一个事物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要辩证地思考问题。
四 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
过去,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然而今天人们却将它的形象转变成为“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的新形象。
如今,不仅企业要以狼作为形象代言,连学校校长都要将它作为学生的偶像。下面这则新闻报道,你读完之后有何感想,你同意那位校长的观点吗?为什么?
大家可以参考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补充资料。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五、作业布置
“狼百科我来编”
当你们看到那厚厚的充满知识的百科全书,心中一定充满了敬畏和好奇之感吧,其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深奥的知识也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所以留给大家的作业是编一本班级“狼百科全书”。
每人参与编写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扣人心弦的情节。
2了解文章用神态、动作来表现形象的写法。
3对狼的性情有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以诵读为主,借助想象入境,体会神态、动作的描写。
教学难点
把握学生探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文言文,为自读课,计划用一课时完成。考虑到本文叙事简练而情节跌宕,易于激发想象,因此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让他们通过课前依文画图,课上生动朗读与描述,自然进入故事情境之中。学生能入境,则解词,领悟主旨和记诵都可化难为易。同时引导学生对狼的性情作一定的探究,培养其辨证、全面看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学的成功与快乐。
课前预习
1、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的意思。划出疑难之处,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试着把故事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
3、搜集有关狼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狼,大家会联想到哪些词呢?
(学生各答:凶狠、贪婪、狡诈……)
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狼》,看看蒲松龄是如何出神入化地表现狼的这一本性的。
二、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三、初读课文,感受情节。
1、教师配乐范读。
教师的范读要有声有色,有徐有缓,力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故事的'情境。
2、讨论朗读方法。
请学生略谈一下听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紧张的故事情节,意识到朗读时应身临其境,抑扬顿挫。并因势利导,由学生总结出课文朗读的方法:
“把握节奏,进入角色”(幻灯片展示)
3、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揣摩朗读方法。
4、全体朗读。
教师慢慢引入情境:“现在,你就是故事中的那个屠户。临近傍晚的一天,你挑着担子走在僻静的回家路上。这时身后出现了两只饥饿的狼……”(全体朗读课文)。
四、疑难词句讨论。
以小组合作、师生讨论的形式共同解决课前预习中的疑难词句。重点字词:
并驱如故: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顾:看。
苫蔽:覆盖。少时:一会儿。
瞑:闭眼。股:大腿。
寐:睡觉。黠:狡猾。
难点:“名词活用”(幻灯片展示),见板书。
五、再读课文,说故事。
1、请一自愿者上台用投影展示他画的图,边指边说故事。其他学生补充修正。
2、让两三位学生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情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六、第一次研讨——赏析理解
1、让学生将自己画的图拿到台上用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学生自由评议,看看画得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在哪里。引导学生依照课文,抓住神态、动作来评画。明确画得好的画是准确抓住屠户和狼的神态和动作来画的。
2、大家推选一位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看屏幕上教师准备的五幅画面,回味刚才的分析。(幻灯展示五幅图)
3、讨论:有人说故事中的狼诈而愚,你同意吗?
明确:它们见利忘害,自取灭亡。欺骗手段有限,人类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必能战胜它们。
七、第二次研讨——质疑探究
1、让学生联想带“狼”字的成语。
参考:狼吞虎咽、声名狼藉、狼烟四起、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狈不堪、如狼似虎、杯盘狼藉、鬼哭狼号、狼子野心、狼奔豕突、狼奔鼠窜……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狼这种动物是否没有优点或可爱之处呢?
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参考课前查找的资料,自由谈论对狼的看法。如:母性,团结,知恩图报等。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辨证、全面,平时多观察、多积累,不能只看一面就武断地下结论。
3、配乐幻灯片展示《母爱的较量》选段(有改动)。
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帮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充分回味刚才的讨论。
八、布置作业:作文(幻灯展示)
以“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要随俗,从不同角度选材,写出个性。
附板书:
名词活用:一狼洞其中(打洞,名词变动词)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名词变形容词)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名词变动词)
资料:《母爱的较量》选段(有改动)
我和母亲几乎是在同时发现了那四团令人恐惧的绿光。那是两只饥饿的狼,确切地说是一只母狼和一只尚幼的狼崽。母狼长嗥一声,突然腾空而起,身子在空中划了一道长长的弧线向我们直扑过来。我的头脑一片空白,只感觉到母狼有力的前爪已按在我的胸上和肩上,狼口喷出的热热的腥味已经钻进了我的领窝。也就在这一刻,母亲忽然悲怆地大吼一声,将砍刀埋近了狼崽后颈的皮毛肉,刀割进皮肉的刺痛也让狼崽发出了一声渴望救援的哀嚎。
奇迹就在这时发生了。
我突然感到母狼喷着腥味的口猛地离开了我的颈窝,它放开抓住我手臂的右爪,继而又将按在我胸上的左脚抽了回去,先前还高耸的狼毛慢慢地趴了下去,他站在我的面前,一口一口地喘气,一边用一种奇特的眼神望着母亲。母亲的刀慢慢地从狼崽脖子上滑了下来,将它抛到几米外的草丛里。母狼撒腿奔了过去,对着狼崽一边闻一边舔。它和狼崽伫立在原地呆呆地看着我们,然后张大嘴巴朝天发出一声长嗥,像一只温顺的家犬带着狼崽很快消失在幽暗的丛林中……
关于教材:
1、教学课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3、教学目标 :
1、 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 积累成语。
4、教学重点:
1、 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5、教学内容:
1、 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 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 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 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 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 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 “……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 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 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 形势紧急 “屠大窘”
地点:途中 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 天时地利
人 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 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 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正确对待、背诵、翻译课文。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习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第一课时)
1介绍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2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
3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4学生借助注释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
5学生归纳重点字词,教师补充。
6分组合作,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概括第一至第四段段意。
7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课堂检测
1、《狼》出自 代短篇小说集 ,其作者是 ,字 别号 ,世称 。
2、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缀( )行 屠大窘( ) 苫( )蔽( )成丘 眈眈( )相向
目似瞑( ) 隧( )入 狼亦黠( )矣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身以半如,止露尻尾。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三、拓展:
用“表现情景法”朗读课文,按朗读速度表演故事情节。并用各种形式,竞背课文。
四、学习研讨(第二课时)
1、 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的?
2、文章是如何刻画屠户形象的?(从人物描写方法并以课文例句加以分析)
3、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4、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
5、“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么?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么?从这个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6、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但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假如有一天你在汽车上遇到了抢劫犯,你会和别的乘客一起抗争吗?
五、巩固与延伸
(第一课时作业:1、2)
1、背诵全文
2、课外文言文阅读 狼 施 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1)解释文中加点字。
竟: 牺牲: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⑵动辄言功:
3)选文中有一成语: ,其在文中的含义是 ;与文中“果腹”一词有关的成语是: ,其在文中的含义是 。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d.尽扑杀而食之
5)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许多人对狼有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情绪,把它看成是邪恶的化身,你是怎样理解本文中狼的形象的?
(第二课时作业:3、4、5、6)
3、《狼》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写屠户 、 、
、 、的经过。这一部分通过屠户的 、 的描写,表现屠户的 的性格特征。第二部分是 ,讽喻 。
4、写出含有“狼”字的成语或谚语。
5、《狼》这篇文章揭露了狼的 和 的本性,赞扬了屠户
的精神。
6、练笔(二选一)
为蒲松龄写一则颁奖词。
&nbs
[1] [2] 下一页
《狼》教学学案p; 根据收集的成语,概括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以“我要为狼辩护”为题写一篇短文
上一页 [1] [2]
《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
1.知识导入 。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 ,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 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
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课文。
授课人:刘磊(新华中学)
地点:初一(1)班
时间:2004年3月17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
生1:引狼入室
生2:狼子野心
生3:狼烟四起
生4:狼吞虎咽
生5:狼子野心
生6:狼狈为奸
生7:狼狈不堪
师: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
生1:狡猾
生2:残忍
生3:凶暴
师:对,我国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看一看我们人,也就是屠夫在如此狡猾的狼的面前有时如何做的呢?大家把书翻到210页,看看蒲松龄时何许人也?
生: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本篇文章节选自《聊斋志异》,它是我国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艺术成就很高。
师:好,同学们用笔把这段文学常识画出来。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学好它吗?(学生思考)我们先从古人那里看看有什么启示,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学好文言文的要诀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读”。所谓“三分鉴赏,七分阅读”也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要读,就要读的“响亮”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步:认读。(教师板书)要求是:“字正腔圆”,(教师板书)吐字清楚,速度放慢,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为了能够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大家把课文默读一遍,结合课下注释,并拿起笔圈画出�
生:(开始默读,拿起笔来圈画……)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那些字是我们应该注意把握的?
生1:我认为有:缀、窘、薪、苫、这几个字。
生2:还应该有:眈 、瞑、暇、 隧。
生3:还应该有:寐、黠、尻。
师:(打出投影)大家看看,这是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加上增添的一些字词。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字词……)
师:好,完全正确,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来气读一遍文章。
生:(齐读文章……)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能够大家我们第一步的要求了。“字正腔圆”是读好一篇文章的初步要求,要读的再好一些呢?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义有一个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译读。通(其)解(其)惑(教师板书),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借助课后的注释来翻译文章,同时用笔勾画出不懂得生字词或者句子。
生:(开始默读翻译文章……)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下面我们分四人一组,讨论刚才大家在自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生:(开始大声地讨论,教师巡回察看并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好,现在大家在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可以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古人说“学则须疑,疑源于思,思然后能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1:“屠自后断起股”的“股”字是屁股的意思吗?(学生笑)
师:先前有一个字是屁股的意思,是什么?
生:尻
师:对,那么这个“股”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2:老师,我知道,是大腿的意思!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里面没有注释的呀?
生:我查的字典,字典里面说“股”是大腿的意思!
师:好,这位同学对知识是求甚解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以后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可以借助于文中的注释,并且要注意象这位同叙一样能够借助基本的工具书解决。
生3:“前狼止而后狼又止”如何翻译?
生4:就是前边的狼停止了,而后边的狼又跟上了的意思。
师:文言文的翻译有“信,达,雅”三个原则。“信”就是翻译的准确,合乎原文,“达”翻译的要通畅,“雅”就是翻译的要美,要有文采,刚才那名同学是按照“信”和“达”的标准翻译的,而翻译的方法有不外乎:“对”、“换”、“留”、“删”、“补”、“调”、“变”七个字。谁再试一下?
生5: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怎么翻译?
生7:就是想要从隧道中钻过去从身后攻击屠户。
师:正确!
生8:“意暇甚”的意思应该是说明狼的神情很悠闲,为什么“甚”字要放在最后呢?
师:那我想问一下,“甚”是什么意思?
生8:是“很”的意思。
师:那你想一想现代汉语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生8:有的,比如说:我高兴得很。
师:对,那么这个“很”字在这里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生9:是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
师:是的,古文有些语法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旧遗留了下来,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用现代汉语的知识来解决古文里的理解问题。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就叫作“互动法”吧!
师:好,还有问题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文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从名称上看大家知道“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吗?
生1:是不是词可以灵活的用?
生2:应该是词性可以灵活的用。
师:对,(教师打出投影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和认识词类活用的现象)
师:大家看看文章一共有几段话?
生:5段。
师:我们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段意呢?
生:我看可以分别概括成: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和评狼。
师:非常好。(教师顺势板书)准备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下面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美读,入韵入境(板书)这就要求我们读出感情,像讲一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把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去,用你的心跳感受作者的心跳,用你的感情体会主人公的感情。举例来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停顿会有不同的意思。文中的“屠大窘”应该如何读?
生:屠大窘(大字重读)
师:你为什么要把“大”字重读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情况非常危急,屠夫一个人是斗不过两只狼的,把“大”字重读时强调情况的危急。
师:看来这名同学对文章的悟性很高呀,同学们再看看第一段如何读?
(生读了几遍,不理想)
师:大家想象一下:日已西沉,山路蜿蜒崎岖,西周寂寥无人,寒意彻骨,忽有两狼影紧随,屠心中惧意犹升,形势突变,我们用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再读,读出了味道)
师: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还要会品。(教师板书:品读,解意体蕴)我们分组讨论一下,看看文中那些地方反映了狼的性格特点,那些地方反映了屠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察看)
师:好,我们来说说看。
生1:我找的反映狼狡猾的。在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与前,目似瞑,意暇甚”狼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他们在柴草堆前表现的两人吃惊的默契。同时这只狼是是在迷惑屠户,使他失去警觉,而另外一只狼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生2:我找的是“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我觉得这个也说明了狼的狡猾,因为他们没有贸然的上前把屠夫吃掉,而是跟着他做了很远,等待时机。
生3:我找的是“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我觉得这里也能反映狼的狡猾。当他们看到屠夫有武器之后,也是不敢贸然上前,而是在想办法,这才出现了后面的他们狡猾的行动。
生4:我找的是反映狼贪婪的。对屠夫扔下的骨头,他们一方面不客气:吃;一方面“一狼得骨止而一狼仍从”
生5:我找得是反映屠夫勇敢、果断的。如“屠暴起,以刀辟狼首”如果这时屠夫是犹豫不决,那我想狼一定会把它吃掉的
生6∶我觉得文章之中首先反映的是屠夫的恐惧、担心。从文章中的“屠惧,投以骨”,但是后来,他发现狼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才被迫御敌。同时这也更加符合正常的情况。人在一开始遇到狼是会害怕的。
师∶噢,这位同学分析的有道理,也就是说蒲松龄这样写更加让人觉得真实。
生7∶还有这句也是反映屠夫的机智的∶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因为要使让我的话,我想我早就跑了,不会再看看柴草堆后面,或者想到另外一只狼。[众生笑]
师∶同学们看书很仔细,那么作者主要是写狼还是屠夫呢?
(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主要是写的狼,因为文章题目是《狼》,同时文章中也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2:我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文章是用很多的篇幅写了狼,但是从文章的结尾来看,虽然狼很狡猾,但是最终还是被屠夫打败了,所以我觉得主要是来写屠夫的。写出了他的勇敢,果断。
师: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我们看,文章越写狼的狡猾,也就越能表现出屠夫的勇敢,也就是我们人的勇敢。那么狼又代表了什么呢?
生1:狼代表了坏人
生2:狼代表了恶势力
生3:狼代表了困难。
师:好,那位同学能够来总结一下?
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这也是历世发展的规律。
师:噢,这位同学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的却,特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同学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退缩,因该像文章的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想你一定的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休息!
师:同学们休息!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新课标)。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知识引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纵观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发现阅读试题越来越容易检验出真正的阅读能力。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现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了蒲松龄《狼》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名词,担子]中肉尽,止[同“只”,只有]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连接,在这里是紧跟的意思]行甚远。
屠惧,投以[介词,把]骨[以骨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连词。表转折]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并[一起,一同]驱如故[旧,原来]。
屠大窘[困窘,急迫],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作动词,胁迫、攻击]。顾[转头看,看见]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用草帘子等盖上]蔽成丘。屠乃奔倚[靠]其下,弛[放下,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对着]。
少时,一狼径[径直]去,其[代词,指两狼]一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前。久之[助词,凑足音节],目似瞑,意[精神、态度]暇[悠闲]甚[意甚暇]。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正要,刚要]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其[代词,指柴薪]中,意将隧[名词用作动词,钻洞]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介词,从]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承上说明原因,原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片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欺骗的手段]几何[多少]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代屠) 屠乃奔倚其下(代积薪)
②以 以刀劈狼首(用) 投以骨(把)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 可以为师矣(凭借)
③之 复投之(代狼) 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
久之,目似瞑……(调节音节,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代狼)
2、《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旨。
3.能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更好地理解文意。
2.能借助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通过语言的揣摩,认识本文狼和屠户的形象以及描写方法。
4.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和勇气。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难点: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了几篇课文,了解了几种动物,有活泼可爱的猫,视死如归的斑羚,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等,它们都令我们喜爱或敬佩。但自然界也有令我们讨厌憎恶的动物,比如说狼,一说起它,人们就把它和贪婪凶狠联系在一起;带“狼”字的成语也往往带有贬义,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而“东郭先生与狼”、“狼来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还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与人斗争,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见解,让我们共同欣赏。
二、作者简介
学生简介,教师适当补充。(PPT)
三、诵读(检查预习)
1.请一位学生背诵。
2.请学生读下列字音(PPT)
缀行甚远屠大窘苫蔽成丘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
目似瞑止露尻尾假寐狼亦黠矣
3.请学生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PPT)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自后断其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全体学生诵读一遍。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就预习中遇到的不能疏通的词句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PPT)
3.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分五组,每组一段。教师点评。
五、把握故事情节和内容
1.本文可明显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和作者的议论)(板书)
2.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板书)
六、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感悟主旨。
1.� (动作、神态)(PPT)
4.作者是怎样议论这件事的?《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是“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本文的故事奇异在哪儿?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PPT)
(无论狼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5.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主旨,联系生活,多角度地去感悟这个故事给人的启发。你有怎样的启发呢?(PPT)
(①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的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七、拓展迁移
狼是这样的凶狠狡诈,令人讨厌甚至恐惧,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将它们赶尽杀绝呢?(PPT)
(狼的名声是不太好,但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文艺作品将它过分渲染的。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它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够将它们赶尽杀绝。如今,这种生物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我们还是有必要加以保护的。)
八、作业(PPT)
1.课后背诵这篇课文。
2.展开联想,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一、给下列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屠 眈 瞑 薪 隧 (shàn) 蔽(chí) 担假(mèi) (kāo) 尾变(zhà)
二、给下列加黑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其字母填入括号中。
1.一狼径去 ( )
a.直径 b.径直 c.小路
2.屠暴起 ( )
a.急躁 b.突然 c.凶狠、残酷
3.顾野有麦场。( )
a.照管 b.看 c.顾客
4.场主积薪其中( )
a.柴 b.薪水
5.缀行甚远 ( )
a.连接 b.紧跟 c.装饰
6.苫蔽成丘。 ( )
a.苫布 b.盖上
三、古汉语中,一词多义较多,请正确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四、“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 本文中指代a.两狼 b.麦场 c.柴堆 d.屠户 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将指代的字母写在括号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 )
3.屠自后断其骨,亦毙之。 ( )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
五、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按正确顺序将下列各句的序号排列起来。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6.身已半入,止露*尾。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正确顺序:
六、选择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1.屠惧,以骨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富僧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如蜀鄙之僧哉?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妾闻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黑词的用法。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八、在背诵默写的基础上,按要求在空白处填写原句。
1.写两狼在路上发现屠户紧追不放的句子:途中
2.写两狼狡猾诡诈故作姿态的句子:少时,
3.写狼阴险、毒辣的句子:方欲行,
4.写作者针对这个故事发表评论的句子: 。
九、填空,回答问题。
屠户从“与狼相遇”到“毙”两狼,思想前后有一个变化过程。开始,屠户, , ,由于狼的狡诈,步步紧逼,使他丢掉幻想,于是他 ,并抓住 。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选择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一)课文结尾的议论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1.揭露了狼的本性,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
2.赞扬了屠户敢于与恶狼相斗的勇敢精神。
3.指出恶狼狡诈的手段还不高明。
4.揭示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的道理。
(二)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1.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2.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3.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4.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十一、把下面一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wei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刀,少却(退);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通“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凌晨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吊死)死状,大骇。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同“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亦可笑已!>>
狼
一、tú dān míng xīn suì 苫 弛 寐 * 诈
二、1.b 2.b 3.b 4.a 5.b 6.b
三、1.只 停止 2.攻击 敌人 3.神情、态度 打算4.前面 向前
四、1.a 2.b c 3.e 4.c d
五、2 1 7 5 6 3 4
六、3
七、1.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2.另一只狼在往(柴堆)里打洞打算穿洞而过,从背后攻击屠户。3.屠户感到十分急迫、为难,害怕受到它们的前后夹攻。
八、(略)
九、恐惧、退让 由退让转为斗争 有利时机 出其不意杀死恶狼 面对像狼那样的恶势力,以退让求生存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十、(一)1 (二)4
十一、有个屠户卖肉回家,天已到傍晚。忽然来了一只狼,望着(屠户)担子里的肉,馋得好像要流口水似的,跟着屠户走了好几里。屠户害怕了,把刀拿出来给它看,狼稍稍后退一点,等到屠户要跑时,(狼)又跟着他。屠户想,狼想吃的是肉,不如先把肉挂在树上,明天早上再来拿。于是用铁钩钩着肉,翘起脚把肉挂在树林间,然后把空担给狼看,狼这才停下来了。屠户回到家,第二天清早去取肉,远远望见树上挂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吊死的样子,心里非常害怕。他顾虑重重地试探着走近一看,却是一只死狼,(屠户)抬头仔细一看,看见那狼口里含着肉,铁钩刺进上腭,像鱼吞着钓饵那样。当时狼皮的价钱很贵,(这只狼皮)能值十多金,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缘木求鱼一样,狼本想吃肉,结果遇到了灾难,不是也很可笑吗!
课题:狼
课型:讲读课
主讲人:张秉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德育渗透:对本文主旨进行多角度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对于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对重点实词进行重锤敲击;
②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揣摩狼与屠户的心理。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生活动设计:①在梳理文章情节的基础上,讲故事有声有色的讲出来;
②进行创造性表演;
③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完成一个成语活动:积累“狼”的成语
附: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狼虫虎豹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鬼哭狼嚎
从古到今,关于狼的成语、小说、故事、传说很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狼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蒲家庄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全书共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三、古诗文教学,读字当头
(一)、初读文章、跨越障碍
①注音
缀行甚远 驰担持刀 少时
②词句理解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重锤敲击词语
有很多的古汉语词,在今天现代汉语中仍有它的生命力,请找出下列实词仍在现代汉语中运用的成语。
示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虎视眈眈
训练:1、顾野有麦场
2、前狼假寐
3、一狼径去
(二)、齐读课文,看图梳理情节,讲故事
1、梳理情节
A、本故事的主角是谁?b、讲了一个什麽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C、故事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附:
狼 屠户
2、讲故事、做点评
3、揣摩心理活动
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御狼、杀狼)
一排站在屠户的角度揣测其心理变化; 一排站在狼的角度揣测其心理变化;并做一下点评。
4、表演点评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表演一下。
5、分析人物特征
屠户和狼各有什麽特点?
附:
狡猾 机智
狼 屠户
贪婪 果敢
四、讨论主旨
(1)、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部分?(齐读)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为什麽?
(3)、蒲松龄老先生写这一个故事,仅仅为了博得我们一笑吗?你有何启示?
五、推荐《聊斋志异》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对其艺术成就最好地概括,深入阅读并用心体会其内容。
板书设计
叙事:
狡猾机智
狼屠户
贪婪果敢
议论: 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要求】
孰读课文,看注释。
【过程设计】
教读这一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学生提问比赛(10分钟)
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踊跃解答问题。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师补充。若学生已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意暇甚与意将隧人的两个意的词义是否相同等等。
二、学生分析比赛(15分钟)
学生中有好、中、差三个层次。设计三个问题供分析:
1、《狼》故事情节(差等生)
2、狼之黠(中等生)
3、《狼》的主人公是狼还是人,为什么?(优等生)
同学们自由选择,先笔写五分钟发言提纲,再讨论、发言、教师小结。要鼓励、表扬勇于向难度大的问题进攻的差学生。
三、学生背诵比赛(10分钟)
要求最多10分钟背完全文。成绩差而背诵快的,得表扬。
四、学生做练习比赛(10分钟)
练习形式:油印或者投影。
1、第一层次练习:
解释词义:
⑴ 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
⑵ 狼不敢前恐前后受其敌
⑶ 一狼洞其中以攻其后
2、第二层次练习。
⑴ 解释词义:
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
⑵ 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顷刻两毙
3、第三层次练习:
⑴ 写出含加粗词的成语。
积薪其中( )
并驱如故( )
前狼假寐( )
弛担持刀( )
⑵ 找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
4、要求:
第一、二层次练
五、作业布置
【评析】
这个教例很具创造性。
教者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语文差生,用分层次互相促进的方式让差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用激励、鼓动、表扬的手段让差生感受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
教者也同样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对他们提高要求,鼓励他们参与竞争,好学生也因教学标高不同而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在学习中始终有一种动力。
赛问、赛讲、赛背、赛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竞争性、激励性,课堂教学流程加快,流量增加,流速提高,紧凑的教学结构,有助于从根本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广阔的空间。他们积极的心理机制被成功地诱发,集中思维能量,运足个人才思,一次次地向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发起进攻,意志、自信等心理品质受到良好的培养。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这样的设计思想适用于语文教材中很多精美的短篇。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 3 5
教学难点 :目标4
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
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
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
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
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1.课后练习二。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
狼(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A1.课后练习第一、三题。2.预习短文两则
B3.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结合说写讲的方法。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
目标35
教学难点 :
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课后练习二。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1)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三题。
2.预习短文两则
3.默写课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相关的文言词汇。
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理解句意、文意,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朗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
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狼和屠户的形象。
难点:
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精妙和情节起伏,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学生列举带“狼”字的成语,并讨论狼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引入蒲松龄的《狼》故事。
作者及作品简介:
请学生介绍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教师补充相关信息。
预习交流: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和课文朗读。
四人一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并派代表提出疑问,其他小组帮忙解决。
自学成果展示:
学生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全班讨论,教师指导。
教师出示字词的相关投影片,进一步落实字词。
概括故事内容: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从屠夫和狼两个角度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探究分析:
遇狼:分析屠户面对狼的跟随有何举动,体现狼的什么本性。
惧狼:讨论屠户为何不一次将骨头投尽,此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
御狼:分析骨头被吃尽后,屠户采取的行动和心态变化,以及狼的表现。
杀狼:讨论狼与屠户目光对视时,狼想出的计谋和屠户的应对。
多角度谈启发:
从屠夫的`角度谈启发:如何面对困难和坏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从狼的角度谈启发:认识狼的本性,警惕生活中的“恶狼”。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网上阅读相关文章,如姜戎的《狼图腾》、贾平凹的《怀念狼》、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作业布置:
请学生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和联想,将此文改编成一篇。
背诵并默写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四、板书设计
课题:《狼》
作者:蒲松龄
主要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狼的本性:贪婪、凶残、狡诈
屠夫的品质:勇敢、果断、机智
教学重点:文言词汇、古汉语现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多角度发表见解、体会语言精妙和情节起伏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项( )(多选!)a.“径去”的意思是径直走开。“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的蹲坐在面前。b.第4段中前三个“其”字的意义分别指:屠户、积薪、前狼。c.第4段中三个“以”字的含义都是“用”。d.“屠暴起”,写屠户的当机立断。“暴”,突然的意思。e.“目似暝,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善良得很。f.“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g.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h.第4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2.加粗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是(差别细微,要仔细分辨。)[ ]a.犬坐于前前狼b.以攻其后自后断其股c.久之毙之d.意将隧入身已半入3.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a.前面的狼假睡,后面的狼引诱敌人。b.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原来是用这个方法迷惑敌方。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用盖子引诱敌人。d.前面的狼悟出假睡是为了诱惑敌人。4.如果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________、________和屠户杀狼。5.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句子:________意思:________6.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思路分析与详解1.a、d、f、g、h这道题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如a、b、c三项;有文言句子的翻译,如e项;又有对文言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如d、f、g、h四项。b项,第1个“其”在“其一犬坐于前”句中,指的是狼,而不是屠户。第3个“其”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句中,指的是屠户,而不是狼。c项,第1个“以”在“以刀劈狼首”句中,是介词,“用”的意思。第2、3个“以”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和“盖以诱敌”句中,是连词,表示目的,“用来”“以便”的意思。e项,关键词语是“暇”。暇,空闲、悠闲的意思。不能作“善良”讲。审题要注意:题目中没说答案只有一项,那么就应该有多个答案。2.d这道题考的是多义词的辨析能力。a项,“犬坐于前”中的“前”是“前面”的意思;“前狼”中的“前”是“在前面(的)”或“先(杀死的)”的意思。b项,“以攻其后”中的“后”是“(屠户的)背后”的意思;“自后断其股”中的“后”是“(狼的)后面”的意思。c项,“久之”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助词;“毙之”中的“之”是“它”的意思,代词。3.b正确理解句意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c项,把“盖以诱敌”中的“盖”当作“盖子”讲是不对的,这里有“原来”的意思。另外,还要根据前后文正确理解省略句的意思,准确补进被省略的成分。a项,“盖以诱敌”承前省略了主语“前狼”,而不是“后面的狼”。d项,“乃悟前狼假寐”也省略了主语应该补进的主语是“屠户”,而不是“前面的狼”。4.屠户惧狼 屠户御狼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6.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