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家校合作中的双向沟通心得体会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一班班主任我们学校比较特殊一些,处于县城边缘,孩子们大都是外来务工子弟,家长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管孩子的学习;教师每天走读上下班。我刚来那些年年,可能情况更加恶劣,跟家长怎么沟通也无济于事的事情很多。老师们很多怨言,在家长无助的同时也只能是自己多想办法。特别是近几年,教育形式有了很明显的改观,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越来越关注了,班主任几乎每天都会不断的接听到来自家长对学生关心的电话,办公室也成了家长经常光顾的场所,感觉真是令人欣慰。我们班属起始年级,建班不久,但我却感觉出了以往可喜的变化。
一、军训期间,家校“共抓”学生思想工作,成绩显著。
现在的孩子都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而且大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军训不仅能锻炼了孩子的身体,而且有利于孩子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让孩子学会尊重、服从、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优良的传统美德。因为班主任刚刚接触学生,对学生的性格还不太了解,有些孩子虽然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收效甚微。现在的家长好似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抓住军训这一契机与班主任站在一条战线上,让学生尽快的适应初中生活。开始时的鼓励慰问,以至于到后来的苦苦相逼,通过多种途径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学习克服困难的勇气。我们班的徐铮同学,个子小,从小的时候就养成了拖拉懒散的习惯,家长在军训期间的六天时间里,每天坚持到校与班主任一起监督孩子做好每一个动作,硬逼学生改掉了懒散的毛病。我们班的陈伟磊同学军训期间开了小差,家长听说后,到校亲自做学生工作,本已打算放弃军训的他的又重新进入了军训的队伍。看到学生军训很辛苦,有些家长在学生训练的空隙,为学生打好水,做好后勤工作。在班主任和家长的齐抓共管下,我们班没有一个掉队的,队列比赛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极大的肯定。
二、学习上班主任与家长“共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进入初中后,有许多同学不太适应快节奏的初中生活,有小学的三门课程一下子增加到了七课,只是作业的量就让学生“苦不堪言”。刚开始时,学生努力的适应。但是一段时间后,有些意志不坚强的同学掉队了。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组长检查,课代表抽查的机制,使用一段时间后,有些同学好似摸透了“规律”,逐渐变得麻木了,班里完不成作业的越来越多。怎么办?我想到了求助家长。我运用校讯通,把每周的作业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监督签好字。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可不一样了。每次我发现多数家长都在试卷上签好了字,有的甚至做了些批改,我很是欣慰,有这么多的家长的支持,班级的学习还搞不上去,才怪!但是有些家长也是忙着工作,学生放任自流。我刚开始的时候试着给家长打电话,家长很快到学校询问情况,当场把学生从教室里叫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效果还真是灵验,学生下一周作业基本没问题。接连两周下来,班里再也没有不完作业的同学了。在班主任、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班级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飞跃,期中考试总成绩我班名列级部第一名。
三、班级环境上班主任与家长“共创”和谐氛围。
现在学校公费紧张,班级里有些突出的问题对班主任来说很棘手。近期,学校预定的电子白板已安装调试完毕,同学们对待高科技的玩意很感兴趣,真是欢欣鼓舞呀,别提多么高兴了。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么好的高科技玩意坐落在“简陋”的教室里,迎来了一拨又一拨领导及其老师们的参观。在感叹科技带来进步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教室“破陋”的感慨。是呀,教室内墙皮脱落的太厉害了,虽然近期学校倾注所有财力给更换了铝合金门窗,但是在教室内放眼望去,好似没有什么匹配这高科技。怎么办?墙皮的粉刷班主任办不到。就在我犹豫的时候,我们班的张可锐同学说他父亲是这方面的行家,同学们听到后都纷纷飞说徐晓慧家是搞建筑材料生意的,他们都主动要求周五回家和父母商量商量,我听完后没抱太大的希望。现在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哪有这样高尚的家长!周五晚上正当我在和自己的孩子谈及我们教室里的“高级电子白板”多优越的时候,张可锐的家长打来了电话,说愿意抽出一天的`工作时间来为我班义务劳动,我着实的为家长的这份心意感动了。粉刷教室的料哪里出呢?发动学生吗?太不现实。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通了徐晓慧父母的电话。电话的一端传来了徐晓慧爸爸的声音“老师呀,我们正想打电话和你商量呢,我们孩子和我说了,困难我们可以帮着解决。但是我们现在只卖材料,材料我们可以提供,但是别的我们无能为力。”我还说什么呢,现在万事俱备,就差材料了。一拍即合,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和家长三人,利用周六学生休息的时间,把教室打扮的焕然一新。现在走进粉刷一新的教室,我心情别提多么豁亮了,我想学生的感觉肯定也是和我一样。我们有这样的家长做后盾,我们还有什么搞不上去呢!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我深刻的感觉到,家长的教育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我们应该利用好家长这一宝贵的资源“齐抓”、“共管”、“共创”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找到一个肥沃的“土壤”。
我是二(五)班xx的妈妈,亲子阅读——是我和孩子搭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并能感染我们的心灵。在一起轻松快乐的阅读中,带给我们感动和乐趣,增加孩子的智慧、爱心、信心和勇气。所以亲子阅读是我和孩子共同受益的,共同成长的一把“金钥匙”。
意识到亲子阅读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从小到现在我们都一直坚持做到亲子阅读——睡前故事,平时想看书,他会自己一个人看,但睡前对他而言是不一样的,约定每天晚上8:30之前我会和孩子在他的房间里享受着睡前短而轻松的时间。如果孩子接下来还需要睡前这样和我们一起阅读的话,我会一直做下去,而且会很乐意的继续。其实,这么多年来,已经不可缺少这一时段的甜美时光,一到时间就会迫不及待的去享受。一起阅读是有时我讲给他听,有时他会讲给我听,而且尽量的做到根据故事的情节有感情的阅读,从中也一起学到很多……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书,胡铭基也一样,他第一次去图书馆,会挑动画片《奥特曼》的书,我们虽然不喜欢这类的书,但没反对,还是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我们也会帮他挑选一些好的适合他阅读的绘本。
这样我们尊重了他的选择,他也会乐意接受我们给他挑选的书,等时间长了,他慢慢知道,原来好书不只是他想的那么少,而是很多。他就会喜欢上书给他带来的乐趣,喜欢的书,他会看好多遍都不厌。记得一本《小皮斯凯的第一次旅行》,胡铭基很喜欢也很佩服小皮斯凯,小皮斯凯的聪明、能干,勇敢的'性格对他也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他真正做到了自己单独睡觉,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尽量去做,经常帮家里人做点家务事……还有《猜猜我有多爱你》、《提姆与莎兰》等都是他喜欢的,从中也学到了怎么去关心和深爱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平时在生活中也经常体现出来……慢慢的他对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会去尝试不同类型的书,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世界地图》《粪便古比讲述的故事》……而且都会很开心的与我们交流。
好奇其实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的。只不过每个孩子对学每个事物产生的兴趣不同而已,我们做家长的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应该给予鼓励和认真的解答。这也许是从很小时就鼓励他多问为什么,不知道的话,就查明了告诉他。查询工具主要是书籍和互联网,让他渐渐地把好奇转为好学,并享受吸取知识的过程。家里还有本《给男孩的危险手册》的书其实他也很喜欢,只不过要在大人的帮助下慢慢阅读学习,因此,只有我们大人先看了再讲述给他听。亲子阅读其实不能局限于和孩子同时共读一本书,也可以是一家人先后读完一本书后再慢慢地讨论和享受其中的情节。
我们常说孩子哪里做的不好、不对,其实大人也会时常犯错,就说我有时教导孩子时缺乏耐心,语气、态度不好。所以我也时常提醒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试教,还应该经常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并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老师一起共同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职责,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家庭给他带来的正确引导和爱护。
今天有幸聆听了广东仁化一中xx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一场抗议时期的家校沟通讲座———家校齐心守望春暖花开,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在“停课不停学”期间更好地开展家校沟通指引了方向。一封家长信,帮助家长调整思维;一种仪式感,营造学习氛围,陪伴成长;一张学习清单,清晰学习任务,各司其职;一场电影课,感知冷暖,思考人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隔离不隔爱!那么,在老师和家长及学生无法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的特殊时期,作为一线班主任,怎么样才能在疫情期间既关照好自己和家人,又能给予家长支持、学生鼓励、让家校共育紧紧跟随呢?听完黄老师的讲座,我自己也总结了几点:
1、首先安顿好情绪,家长要安抚和引导孩子,减少焦虑,做好推动;松弛有度,抓住重点;情感交流,生命教育。
2、鼓励和安抚学生。发挥班主任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支持家长,勤沟通,多互动;灵活机动,多形式互动。
3、调节身心,为开学做准备。利用直播课平台提醒学生和家长安排好学习和生活,调整生理的节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相信,在疫情期间,我们一定会做好家校沟通,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停课不停学”真正落到实处!
今天听了xx老师讲的家校沟通讲座,收获很多。想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家长的确和我们的教育工作息息相关,对家长的指导和引导,确实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果然指导和引导得当,我们会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为我们的发展,进步,职业幸福感提供支持;如果引导不好,他们会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我们的职业幸福感。所以,我们每一个班主任和老师,都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如何与家长们沟通交流,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这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只要掌握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定能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赢得了家长,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以爱为出发点,把教师对学生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展示给家长,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的孩子,那么班主任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总之,家校之间要建立良性联动机制,有效的沟通是关键。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一门艺术,除了要讲求真诚以外,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事半功倍,最终赢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
老师跟家长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才,这也是老师与家长进行家校沟通的基石。
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老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他是孩子人生启蒙的第一师。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明白,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我们不是木讷的教书匠,而是孩子的心灵之师。
我是一个刚踏入教师行业的新班主任,这也是我第一次担任班主任。还记得刚接手班主任的时候,我的期待与忐忑。我的。43个孩子,他们个个活泼可爱,很庆幸他们都很喜欢我,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我们亦师亦友相处得很开心。看着他们从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都能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了,我的心里十分欣慰。他们真的成长了,我们只是陪伴着他们,看着他们蜕变。或许多年后,他们不记得我们。只要他们在未来的旅程中能走得更加坚定、自信,就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我相信能够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爱和鼓励去引导他。其实,小学老师的工作没有什么压力但是很繁琐,我们既要做他们学习的老师也要做他们生活的老师。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家长都能够看见。你给孩子怎样的爱,他们就会回馈给你怎样的爱,同样家长也是深有体会的,他们能够知道你是否真正关心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究竟付出多少,操心多少,家长都是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的。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及时跟家长沟通,按时给家长反馈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要等到家长来找,我们才努力的回想他说的是哪个孩子。自从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后,我慢慢的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操心。我们与家长沟通,一定要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只要用心的交流孩子的情况,每个家长都会接受的。与家长沟通时也有很多的技巧,比如首先要了解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孩子存在不足的地方要注意说话的技巧,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真心想帮助孩子进步的,而不是找家长来批评孩子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我们可以给家长提出建议孩子努力的方向,也可以提出一些好的引导孩子的方法请家长思考,这样才能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较好的结合起来。
孩子的教育,不单单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尤为重要。教育孩子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形成合力,而并非只是x一方的单独责任。良好的家校沟通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多沟通,有了问题及时的进行探讨,研究解决的方法,不能无端地相互指责,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
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谨记,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对待孩子绝不能马虎!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经验不足,但是我们有着更多的爱心、耐心,相信每一位家长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用心。如何与家长进行更好的家校沟通,是我们需要一直去思考,去探索的。
班主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个辛苦的差事。这个在学校里最小的“芝麻官”,却拥有庞大的“人脉网”——领导、同事、学生、家长,每天总有忙不完的琐碎事。在这里边,最微妙的关系要数和家长的关系啦,是战友还是对手?总游移在这尴尬的边缘,徘徊,彷徨。董大方老师的报告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的心田,绽放了温馨的花朵。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沟通的方法。
首先,家长和老师是亲密的同志。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基于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我们应该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站在利于孩子发展的角度上,解决问题,实现合作共赢。老师不能高高在上,把家长看做是被教导者,家长也不能把老师看做是服务员而气指颐使。二者在地位和利益上是平等的。其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要有诚意。诚意才能拉近交流者的距离。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对学生真正关心,特别是当今社会的留守学生较多,父母难得回来一次,那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要更详尽地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比如说,孩子在家里的作业完成情况;用了多长时间;在家里是怎么玩的;都玩些什么;有些什么令人欣喜的事;有什么特长等等。你了解的信息对加深了解学生是有一定帮助的,同时也表示出你对孩子有真正的兴趣。用我们的真诚赢得家长的真诚,从而得到家长的支持,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温馨的环境。
再次,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主动热情地与家长交流,在心理上双方架起彼此信任的桥梁,以争取家长的有效合作。例如:我通过家访;电话联系;校讯通短信交流;召开家长会;接送学生时等方式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密切联系家长,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班上的xx,xxx等同学,主动学习意识差,在家拒绝写作业。我建议家长不要以训斥、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去做,而应更加重视兴趣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去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不要吝惜我们对孩子的表扬,试着转换一下方式。一段时间后,这两个孩子有了很大转变,考试成绩由原来的D级上升到C级。
最后,注意沟通的方式。尽管良药苦口,我们也尽量不让忠言逆耳。老师千万不要把家访变成了告状会,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站在家长的角度上交流问题。因为用适合对方的方式解决问题,对方才更易于接受。让家长相信你是为孩子好,是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交流的,而不是单纯的膏状。同时,也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孩子只有在心理安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总之,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只有家长和教师通力合作,才能为孩子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许多教师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家校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家长配合学校,与家长沟通就是告诉家长孩子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向家长告状,这种方式虽然能引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但是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因此,不能真正把家长的力量纳入到教育合力中来。这也是传统教育对二者关系的定位。于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沟通不是双向交流,而是单向告知,即家长只要记住学校或老师的要求并照此执行就可以了。教师不但很少询问家长对教育的看法,而且还有一种不自觉的判断标准:凡是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凡是不照老师要求去做的,都是素质较低的家长,有的还缺乏应有的尊重。比如:我就遇到这样的一位老师,学生家长在家校联系簿上签了一句意见说作业太多,我们的这位老师看到后马上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对她说,你以后就不要做作业了,你父母不是说作业太多吗?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样的话家校沟通还能很好的进行下去吗?在这里,教师无意中扮演了“独裁”代言人的角色。
而相反,家长普遍存在缺乏与学校合作的意识,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只要提供孩子的衣食住行,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接受教育的,老要找我们家长,还要学校干什么,他们把教育的重任完全地交给了学校。因此,很多家长不能配合学校完成一定的教育工作,更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育管理的工作中来。还有的家长习惯于听从教师的安排,老师叫带家长了,认为肯定是出问题了,如果老师不与家长联系,那肯定是太平无事。家长畏惧与教师合作,认为自己缺乏教育的知识与方法,不敢向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有些家长与教师接触几次不太和谐,干脆采取回避的态度。
一、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
事实上,尽管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但不意味着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就一定不如老师高明。家长群体几乎是社会的缩影,相当一部分家长在教育方面还是非常有见解的,而那些优秀班主任恰恰都是非常懂得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的。我们应该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教师必须摆正自己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重新定位家校关系。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家长之所以不愿到学校来,是因为很多教师在学生发生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告状”,有的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有些教师还喜欢把家长叫到办公室里,然后当着其他老师的面开始责备家长不负责任,孩子没有管教好。“你们家长对小孩太不负责任了!”“你家孩子我管不了,给我领回去!”之类的话极易使家长难堪,造成双方的对立。这样的沟通肯定适得其反。孩子错误照样不断,家长甚至以各种理由逃避教师的谈话。
我们不能把家长当作下属,随意“召见”,一般小事用电话或家校通等形式联系。非得把家长请到学校来时,也应该征求一下家长意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与家长沟通。沟通时多用商榷语气说话,先说说孩子的优点或者近段时间进步的方面,然后将谈话切入重点。这样家长容易接受,效果也好。
二、家长要明确自己的地位
为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老师必须多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明白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事情。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教育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要靠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合力,才能培育孩子成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与家长必须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家校友好合作。
一、对话活动
这是最直接而又经常使用的家园联系方法。由于有“培养好孩子”这一共同目标,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经常会自发产生交流教育幼儿情况的对话,我们发现这种对话形式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育儿意见的交流,对进行家教指导大有益处。
(一)教师与家长间的对话
教师与家长在接触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关于孩子的各种对话,以老师接待的目的性为标准,这种对话形式可分为随机接待和有针对性接待两种形式。
1、随机接待
早晨和下午是家长来校接送孩子比较集中的时间,来校家长比较多,我们经常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情况,并向家长介绍近阶段开展的工作以及孩子的各方面表现,并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作简明的答复。
2、有针对性地接待
孩子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个体,我们在工作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根据幼儿的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接待家长。这是面向全体、注重个别差异的具体指导形式。
由于受环境、职业、学历、个性等方面的影响,家长的素质也是个不相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家长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有的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对隔一代的孙子孙女非常疼爱,他们关心得最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吃饭等情况,而较少关注孩子的个性、品德、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对这类家长,我们从他们关心身体方面入手,先谈孩子在校的午餐、学习等情况,再涉及其他领域;而对有的只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家长,我们就从孩子在活动中举手发言、回答问题等学习状况入手,再逐渐深入到其他方面;对工作比较繁忙或性格直爽的家长,我们则开门见山,直入要点,避免迂回而行;对性格内向或对幼儿教育存有偏见的家长,我们则从大家感兴趣的、熟悉的时事入手,等双方感情比较融洽时,再慢慢转向主题。但总的一个要求,我们在进行指导时,总是先肯定孩子的进步之处,然后婉转地指出不足,切记命令式或一味责怪的口气,这已作为我们接待家长的。一个原则。我们经常用“孩子现在什么地方进步了,如果改掉什么缺点,相信进步会更大”、“孩子在xx方面表现很好,如果xxx方面再怎么样,就更加好了”等话语,使家长听了既为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对老师提出的建议也乐于接受。
(二)家长与家长间的谈话
我们在与家长的接触过程中意识到,家长在家庭中积累的经验是极其可贵的,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相互交流、介绍。为此,我们开展了家长间的结对子活动,期初根据家长及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二个或几个结成一个对子,在家长接送孩子时间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如:请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经验丰富的家长回答其他家长提出的“孩子怕陌生人怎么办?”、“孩子人来疯”等问题。让家长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导其他家长,显得亲切、随意,也更有说服力。教师此时的指导功能就在于牵线搭桥。
二、宣传活动
对话活动只是接待、指导个别或一部分家长,解决的也只是具有针对性的个性问题,还有家长需要认识或了解的一些共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指导,我们利用家长接送孩子时间进行宣传活动。
家园学习园地栏
我校各班都在教室门口自办《学习园地》,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填写有关内容,内容及时更换,它是反映各班教学工作的情况的一扇窗户也是开展家园交流的一块园地,一般包括每周教育目标及计划、具体活动安排、表扬好人好事、出通知等。《学习园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家长每天接送孩子时间都能看到,使家长既了解了教学内容,又能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合教育。
三、咨询活动
我园每学期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一些亲子互动活动,受到了家长的一致欢迎。但由于各种原因,只能局限于几次活动。而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困惑,因而产生了需要经常咨询的迫切感。我们根据家长的呼声,把这种咨询活动延伸到了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使孩子自始至终,家长首先要做出好的榜样,其次让孩子担当一定的任务,培养责任感,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等,家长豁然开朗。
孩子每天来校,家长与教师经常见面,利用家长接送孩子时间接待家长,并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是学校进行家教工作的一个有利时机,教师要善于做一位倾听者、沟通者和协调者,用正确的方法去接待家长、指导家长。我们将不断探索,创造新的,更有效的家教指导形式及方法,不断提高家教质量。
班级的工作要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家长的密切配合,而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是与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分不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与家长有效沟通。
作为班主任,很多时侯都需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如:学生的成绩下降了、学生上学迟到或无故旷课等等,很多事情沟通得好了,可以起到很好得教育效果,可如果沟通不好,非常不满意,到时班主任的工作就不能正常地开展。
的确,和家长沟通不是很容易:当面他们会答应得好好的,让你一百个放心;回到家里,他们会采取无效的教育手段(打骂等惩罚或者置之不理),结果也是你可想而知的。
所以,如果学生一再犯错,在你的教育下还不改,这就需要和家长商量解决办法,但是在家长来之前一定要想好来说什么,千万注意不能只知道说学生这不是那不是,要在表扬的情况下指出学生的不足。
和家长沟通,首先要想好这些问题:
1、你是否了解发生问题的原因?有些老师不分青红皂白,明明是自己教育出现了问题,却要找家长沟通,这样的沟通自然不会有效果;
2、你是否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至少要给家长提一些建议,采取与家长合作解决问题的姿态;
3、你对学生的家长是否了解?这很关键!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家长,绝对要采取不同的谈话方法,否则不但没效果,反而产生很差的效应;
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合力育人,班主任必须寻求有效的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必须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与学生家长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人人都有情绪化或心情不佳的时候,那么此时就不是与家长进行交谈的时候,与家长沟通,应先间接地向学生了解其家中的情况,以便决定是否适合与家长交谈。
第二,与家长沟通要善于倾听,多数班主任约见家长时,说得多听得少,只顾自己痛快,啪啪一通数落,情绪发泄完了,自己累了,家长的耳朵也塞满了,回去便拿孩子撒气。
我们不妨换个方式作个听众,如何呢?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从开学到现在,这个学生的特点就是话特别多,上课的时候经常成为老师点名的对象,对于他的表现,我一直不满意,多次找他谈话,但每次都没有多大的成就,最后我请来家长,准备把这位学生这段时间的表现向家长数落一番,家长来了后,很主动地向我这个班主任了解情况,并将这个学生从小学一直以来的情况给我做了反映,从他谈到的`情况中,我了解到这位学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坏习惯,上课时插嘴,这些表现并不是一时的反应,所以对他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对待,要准备好打持久战,切不可心急。可见,有时候多说不如少说,甚至作个听众也不错,倾听有两个好处,一是造成平等的谈话气氛,二是便于我们从中捕捉信息。家长有时会因孩子在校的一点表现而喋喋不休,追问不停。自己可能会感到不耐烦,但是我们要时刻保持亲切的笑容,去面对他们,去体谅做父母的心情,以一个教师特有的耐心去面对他们,通过换位思考去了解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他们的孩子教育好。
第三,与家长沟通,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难免会遇到一些“护短”的粗鲁家长,那就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多数学生在学校作了错事之后是不会向家长说的,反而说别人怎样错,老师又如何袒护那些同学,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误解,所以班主任应该在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征求意见的态度,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沟通无限!方法不拘一格,但不论采取何种方法,技巧,你都要出于真诚,并力求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