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实验报告【通用三篇】

自动化实验报告(通用3篇)

自动化实验报告 篇1

一、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立体仓库这一实验,了解企业仓库的具体运作,关注其中的注意事

项,并掌握立体仓库控制系统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环境

模拟立体仓库、立体仓库控制软件、物料盒等其他设备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写出每步实验大致步骤以及结果)

1.制作条形码

打开软件→修改数据源→保存→将条形码调到合适的位置→打印四份

2.立体仓库

(1)入库

将打印好的条形码贴到物料盒的四个面上并放在仓库入口处等待扫描入库→打开立体仓库控

制软件→核对堆垛机当前位置→设置入库作业→输入条形码→添加入库请求并选入货台→生成入货单→返回主页面并导入入库作业→物料盒成功入库

(2)出库

在入库成功的前提下设置出库作业→添加出库请求→根据仓位出库并选择出口→导入出库作业单→导入出库作业→完成

四、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亲身体验了企业立体仓库的运作,对立体仓库有了具体的认识,获得的印象也比理论教学更为深刻,为将来到物流企业工作打下基础。

自动化实验报告 篇2

转瞬间,模电实验课就离我们远去。

为数不多的几节模电实验课,在最后一个实验串联稳压电路做完后就宣告结束了。不,应该说这仅仅只是模电实验课程的结束,我们对电子行业的探索和未来的不懈追求并没有结束,而恰恰是一个开端。

大二的我们刚刚接触模电,模电理论知识就已经使我们够费心费力的了,现在增加的一门模电实验更使我忧心忡忡,我能不能很好的完成它呢?这是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但疑问马上就在见到李国彪老师的第一面后就解决了。

作为学委,李国彪老师在实验前就给我和班长开了个会,在这个小会上,李老师对我们提出了一些要求,比较基础的就是课前预习,完成实验,重要的也就是端正态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看待实验现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小会开完,心里就觉得在这样一个对学问严肃且对人和蔼的老师带领下,模电实验肯定能顺顺利利的开展下去。

做了那么多实验,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共射―共集放大电路吧。首先,李老师给我们把实验要求和实验原理给我们过了一遍,李老师在讲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入细微,我想老师是用心良苦的,是为了让我们在自己做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提出疑问,进而解决疑问,这样做实验才能使我们单纯的照套老师所讲的东西,对实验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也开拓了我们的探索精神。然后,我们就开始做实验了,在做测量第一级和第二级放大电路的各个静态工作点时,是分别单独接入输入信号测量静态工作点,还是输入第一个信号同时测量静态工作点?问了几个实验小组,发现两组方法都有人采取,并且是各有各的理由,似乎都很正确,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然后便找来了李老师,把我们碰到的问题和他商量了一下,李老师听后,做出了正确的解释,并亲手做了操作,验证了解释的合理性,使我们对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使我们对模电实验更有兴趣……

就像李老师说的,实验过程中碰到了问题并不可怕,大家可以共同商量,探讨,一起解决嘛,这句话一直牢牢地记在心中,相信会一直指导我以后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模电实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不能停下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向科学的最高峰不断前进。

自动化实验报告 篇3

一、实验目的

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原理及优点。

二、基本原理

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性质相同的两个应变片接入电桥对边,当应变片初始阻值:R1=R2=R3=R4,其变化值ΔR1=ΔR2=ΔR3=ΔR4时,其桥路输出电压U03=KE。其输出灵敏度比半桥又提高了一倍,非线性误差和温度误差均得到明显改善。

三、需用器件和单元

传感器实验箱(一)中应变式传感器实验单元,传感器调理电路挂件、砝码、智能直流电压表(或虚拟直流电压表)、±15V电源、±5V电源。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根据图3—1接线,实验方法与实验二相同。将实验结果填入表3—1;进行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计算。

2、全桥时传感器的特性曲线。

3、图3—1应变式传感器全桥实验接线图。

五、实验注意事项

1、不要在砝码盘上放置超过1kg的物体,否则容易损坏传感器。

2、电桥的电压为±5V,绝不可错接成±15V。

六、思考题

1、全桥测量中,当两组对边(R1、R3为对边)值R相同时,即R1=R3,R2=R4,而R1≠R2时,是否可以组成全桥:(1)可以(2)不可以。

图3—2应变式传感器受拉时传感器周面展开图

答:不可以。

2、某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材料拉力测试时在棒材上贴了两组应变片,如何利用这四片电阻应变片组成电桥,是否需要外加电阻。

答:将这两组应变片分别按照两个不同的方向贴在棒材上面就可以了,然侯利用不同的两组测量值就可以组成一个全桥电路,进而获得测量结果,无需再引入外界电阻。

3、计算系统灵敏度:ΔV=(25—13)+(37—25)++(124—112)/9=12.33mV

ΔW=20g

S=ΔV/ΔW=0.616mV/g

4、计算非线性误差:

Δm =(13+25+37+50+62+75+87+100+112+124)/10=68.5mV yFS=120mV

δf =Δm / yFS×100%=5.71%

、误差分析

1、激励电压幅值与频率的影响。

2、温度变化的影响。

3、零点残余电压的影响。

零点残余电压产生原因:

(1)基波分量。

(2)高次谐波。

消除零点残余电压方法:

(1)从和工艺上保证结构对称性。补偿线路。

(2)选用合适的测量线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