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充实、完善和塑造灵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用恰当的形式完成对被教育者的“雕琢”。当然,这其中自然就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知识、道德、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的综合培养;使之全面发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肯定。新课程也倡导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志存高远,因此要求班主任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那么,如何建设好班级文化呢?
班级文化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理念与灵魂。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简单地说,所谓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笔者结合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探索班级文化的内涵、作用以及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的途径,旨在体现交流与借鉴之功效。现阐述如下: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文化都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班级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班级集体运转过程中创造的有关成员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文化现象的总和。
从班级的物质文化看,它主要是班级集体所占有使用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客观的学习、生活环境。它是班级文化中的表层形式,是其他层次文化的存在基础。如班级中的电视、墙报、图书角、多媒体等一切物质形式的教育措施。
从班级的制度文化看,它包含着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结构。它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有制约着精神文化,处于中间层。而最高层次的班级精神文化则是班级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关的学习、文艺、体育、卫生等的文化活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文化综合。特别是班级的思想观念文化,如班集体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等,构成了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以上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班级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具体中则是班级集体成员的态度、行为和风格。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班级文化一经创造形成,又反过来对学生的行为起凝聚、激发、引导和控制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创造共识环境
一个班级能否造就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关键在于班级成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发挥如何,靠班主任的强制性命令与指挥是无法达到的,它必须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老师的期望、同学的激励,把学生的荣誉与班级集体的荣誉联系起来,使他们能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学习与工作。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和巩固,又呼唤学生强烈的义务感与责任感,使班级内部产生出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刻苦进取的良好风气。这样一种氛围胜过任何强制命令和指挥,将学生的被动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2、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人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事业心和成功欲。班级文化恰是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将学生所具有的这种事业心、成功欲转化为学生共同追求的具体的班级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精神支柱与动力,并能通过一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将作为个体的学生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可以利用这种聚合作用,为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从而建立班级内部激励动力机制。
3、引导规范行为
班级如同一个社会群体,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的形成,单凭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等“硬”约束是难以完全凑效的,必须凭借一种信念,经过潜移默化之后,在学生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息发生,即可得到响应,并能迅速地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无形的规范,形成有效的“软约束”。它能削弱由强制性“硬”约束所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从而使班级上下左右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的关系。
4、塑造班级形象
班级文化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定势后,必然会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态度和情感表现出来,时时处处会体现在班级外在的形象和风貌上。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找到了依托并得到了最终的落实。
从建设班级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把班级学生群体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若干事件的堆砌,必须深切地了解学生共同生活的班级环境(包括目标导向、行为规范、组织制度等的班级文化),了解他们在这个班内部的发展规律,通过班级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一种“和谐、上进”的心理氛围,帮助和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二、建设积极班级文化的途径
无论从班级文化的作用来看,还是从班级建设的需要来看,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关键是通过什么途径,从何处着手开展?近年来,笔者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设置班级奋斗目标
班级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学习风气,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作为班主任,心中应有十分明晰的“蓝图”:从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好三年工作计划,且每一阶段又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以利于操作和实践。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奋斗目标的设置,对形成班级集体的精神状态,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开学初,向全体学生提出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确立个人和集体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结合校训和班级实际,明确提出自己的班训:“今日新星,明日精英”,作为学生长远目标与准则。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一定时期的班级现状,确立短期目标,并设计班级标语和口号。(班主任工作 )如当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或成绩处于低谷时,我们的口号是“一份耕耘,有时未必一份收获,但长期耕耘,则必有收获”;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们设置了“用你行动的彩笔绘出班级的灿烂,用班级的光辉引你走向美好”等等标语;面对学生的骄傲情绪和忽视学科学习基本功的现象,我们提出了“我们所知的很小很小,我们未知的很大很大”、“学习的最大敌人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知识”,提醒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已知的知识,应该夯实基础,踏实前进,等等。
这些目标性很明确的标语和口号,其精神一旦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就大为改观。这些班级口号,作为班级和学生的奋斗目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有意识地加以调整和引导,使学生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时最终实现“成人成才”的大目标。
2、实行制度管理
班级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中间层和重要保障,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班级的制度建设方面,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校纪校规的基础上,以民主讨论的方式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每个学期初,共同讨论起草《班级公约》,提出共同遵守的几条制度和原则(每个学期各有侧重),而这些制度必须是可落实的、可操作的,并能具体量化为指标,易于学生遵循和检测,并进而落实为自觉的行动。同时,在班级中建立监督机制——检查委员会,以保证制度的正确落实。因此,有了这些制度和指标,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就可以交给班委和学生们去评判、督促,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其次,班级组织结构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必须着力调整完善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其中,如何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人人参与管理,是班级内部结构调整的核心。在推行班委竞选制之外,我在所带班级中还推行了班务公开制、值周班长制和值日班长制。同时在班委的协调和带动下,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利于充分展示和锻炼每位学生的组织管理才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班级中的积极负责态度,在管理他人中学会管理自己,在为集体和他人的服务中学会负责和互相协作。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3、实行民主教育管理
以情境激发或讨论型主题班会来实行民主教育管理,即指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的德育要求,设计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互相辩论,开展活动,统一思想,逐渐形成正确观点,从而解决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如: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现象严重。我开展了“我该花多少零用钱?怎样花?”的主题班会,并且邀请家长参与,请家长现身说法,谈自己工作(赚钱)养家的艰辛、责任和体会,使学生深受教育。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已见,最后达成共识。从此,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大为减少。又譬如,一段时间自己要外出开会,时间较长,于是我们开展了“当班主任不在的时候”的主题班会,同学们设置了各种学习和生活的场景,模拟和表演班主任不在时自己的表现,最后集体评议,扬优去劣,使学生经受了一次行为视范的洗礼,较好地实现了自律教育。我们还开展了“废纸、环境、我”、“朋友、朋友”、“寸草心”、“心怀感激”等情境主题班会,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体现民主教育精神的主题班会,素材新颖多样,从实际生活出发,针对性强,避免了老师空洞的说教,学生热情高涨,参与性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活动和讨论,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4、优化班级心理气氛
班级是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把老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微型社会。它由两类基本的人际关系构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是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开放性平等式的师生关系,随时发现并表扬赞赏学生中存在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荣誉意识和自信能力。我们采用了个别谈心、班会、书信、周记等形式,加强师生交流,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暂时遇到的困难,疏导学生一时的困惑,允许学生行为的反复,在不断的反复和督促其改进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谐的生生关系,是每个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在班级集体中,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宽容、相互尊重、互助互爱,培养起理解、宽容、尊重他人的个性品质和善于谦让的人际协调能力。在学生遇到人际矛盾时,从指导学生解决人际冲突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人手,探索养成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比如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明白一些道理,或者通过心理辅导课,让学生从知、情、意诸方面得到如何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教益。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他人。
5、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
班级舆论是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同学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班级舆论起着一种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通过肯定和否定,鼓励和制止,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纠正错误行为,在班级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励每一个成员表现出努力向上、争取先进的积极态度,使班级呈现蓬勃的朝气。
利用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最丰富生动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讲评、讨论,能有力地调动起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教育效果特别好。同时,通过班级内部的考核评比的激励机制,督促、鼓励学生不断上进,“见贤思齐”。这些考核评比必须全方位地涵盖德、智、体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学校每学年配合德育和教学工作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和倡导良好的班级舆论的最佳契机,因此,每次活动做好活动前的动员、活动时的组织、活动后的点评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在班级中还开展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包括: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竞赛、象征性赛跑、“未来之星”、学科擂台、单项先进评比等项内容,比较完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在各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从而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同时,由值日班长每天一小结,值周班长每周一大结,每月一阶段考核,及时反馈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经常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创建健康文明的班级舆论,造就“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貌。
6、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环境,电视、投影等教学设施,张贴在四周墙壁上的标语,学习园地、用于评比竞赛的各种图表、班级公约和班务栏等,以及班级集体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状等。
一个团体小组要正常运转,必须有制度文化建设。班级有了规矩,才能约束个体,促进发展。除了要顺应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每个班应当制定自己特有的一些班规,因为班主任是不同的,各班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制定班规,切记要细化,不要空泛。举例说“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这是一个空泛的规定。怎么去遵守呢?要细化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行为上去:端正坐姿,不趴桌子;不做听课之外的任何事;非讨论时间不交头接耳;讨论时要高度参与,不接老师话茬,认真记笔记等等。而某个班规一旦制定,班主任就应从自己的课堂上开始实行并坚持实行。因为班规不是你说说就能成为学生遵守的信条的,而要始终如一紧抓才能慢慢成为他的习惯和记忆的。否则,制定班规的当时,班主任说得再严厉,之后不督促着实施,它就会流于表面,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规矩。更可怕的是,时间一长,你会发现,你说的话没几个学生真正在听了。
二、精神文化建设的原则:宜实用有指导性,忌形式化成口号
初一开学,德育处会要求各班制定班级目标、精神、口号、理想等,这些就是在构建精神文化的雏形。有些老师可能会从网上搜索,挑几个好听的一写得了,但那样就流于形式,成了空洞的口号。每个老师在开学时内心都会对学生存有一些期望,期望一年后或三年后他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己在迈入初中后也会对自己有些未来规划,把这些汇合起来,才真正是一个班级的目标和精神,才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比如此时的初二,一年前他们入学时的现状就是基础差、底子薄、思想简单。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把班级目标朴实的定为“学有所成、快乐成长”。意思是学习上能有进步更好,最重要的是快乐顺利的长大,精神健康、品行端正。班级精神定为“细节决定成败、习惯铸就未来”,希望更实用的指导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也表明着我的教育观念:善抓细节,爱抓习惯。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我会时刻以这几句话为准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适时让学生温习,逐渐让这几句话成为他们思想的一部分,并有意识地落入行动,有一天能自主的规范自己。而我们班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会无形 比如“聪明又认真的人才是最美”,“骂人谁都会,关键有人能不说出口,这就是修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通俗的说,老师有时是在做学生的洗脑工作,把消极自私黑暗的思想洗走,植入积极阳光健康的精神。一定要相信你的影响力和能力,这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良心。而小组文化建设涵盖以上文化建设的三方面,因此对一个班级来说是重中之重。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学生进入班级这个组织后,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要遵守各种纪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那些与集体规范相违背的言行,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若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扮演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角色,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民主性和开拓性的人格,从而也推动了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为此,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确定班级文化特色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在此基础上,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初一强调“检� 近三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从精神、制度与物质三层面全方位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精神层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形成正确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环境中,当一个错误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错误就不能算错误了。但实际是这仍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只有形成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譬如,刚开学时因为我没有特别强调在课余时间也要讲普通话,导致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因为在班里没有形成正确的舆论,学生觉得无所谓,他讲我也讲,也不去督促别人。发现问题后我及时进行处理。在班会与课间进行教育,并时刻提醒。要求学生之间监督,并对屡犯者给予一定处罚。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明显好转。
制度是一个行为的准绳。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爱书公约、课间礼仪常规等标准。当然制度不仅要有,而且关键还要落实到位。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具有文化和教育气愤的文化环境。“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做到这一点,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必须坚持每天的轮流卫生扫除,同时要求全体成员要有公德心和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要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教室的整洁;这是一个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过程。(2)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中学生守则》、名人名言、每日絮语、班规等,特别是班级宣传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精选内容,常换常新,体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特点,体现学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相应的岗位都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
3.班主任的组织引导。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文化风貌。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然,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细碎而复杂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1]杨林国《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9期。
[2]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靳世荣,郑咏梅《关于德育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关键词:组织认同; 组织文化; 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44-002
依托班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充分利用班级文化这一载体,通过班级文化的导向、约束、熏陶等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1]。
近年来,苏州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班级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多。在庞大的班级组织中,形成亲密团结的同学关系和昂扬向上的文化气氛面临新的挑战。在班级管理中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成员对班级组织的认同感,能有效地促进班级成员集体意识的形成,并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本文通过分析班级文化与班级凝聚力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探求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
1.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
1.1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尚无统一定义,综合诸家观点可归结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使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价值观体系,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指导作用。其由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特有文化形象。其中,价值观是其核心要素。
1.2组织认同
组织认同是指组织成员在行为与观念诸多方面与其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认为自己在组织中既有理性的契约和责任感,也有非理性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以及在这种心理基础上表现出的对组织活动尽心尽力的行为结果。
1.3组织文化与认同的关系
组织文化对组织认同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组织文化具有内外两种功能,一是内部整合功能,组织成员会发展出一种集体认同感并明了该如何有效地一同工作;二是外部区分功能,组织文化作为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从而将自身的组织与外部其他组织加以区别开来,确认并增强对本组织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培养和发展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有利于组织共同文化的深化。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一旦产生,就会心甘情愿地把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当作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和深化组织文化和意识,即广泛共享的信念、价值观有助于组织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进而对组织认同和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2.班级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
2.1相互作用
班级作为组织的一种形式,其文化的构成与内容同样符合组织文化的特点。
首先,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是通过环境布置、活动计划与实施、人与人交往、兴趣培养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与意志、班级舆论与氛围,培养和发展智力与非智力水平,增强审美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班级文化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让彼此亲近的学生或师生之间产生了归属感觉,彼此形成认同。
其次,班级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使学生在班级的独特文化生活中,并通过班级文化中的有效互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通过发挥制约和示范、凝聚和导向、平衡和保障、激励和创造功能,在学生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实现由他律转向自律。在班级文化对价值观的选择、扬弃和创造中,使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逐渐得到认同,形成主流精神与班级氛围,进而产生思维与行为定势,形成学生性格。在对班级文化内容的创造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信任维度,促进认同。
2.2实现方式
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对于班级文化的物质文化,广义上是指班级成员存在与创造的一切物的因素的总和,包括各种设施与教室布置所形成的环境。狭义的班级文化的物质文化,仅指班级中的各项设施。其中教学设备的配置和教室环境的布置,通过必备基础设施和教学辅助设施的配置,优化教室环境,都可以促进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价值观,在班级文化中属于精神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这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只有为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循,这种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班级文化才能变成无形的精神力量,使班级成员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一致地为实现班级的目标而奋斗。班级价值观的形成,是班级中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认同,它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过程的。
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班级舆论、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建设。一个班级的制度文化的形成,要经过“树立――服从――同化――内化”的过程。在制度文化的“树立”过程中,由学生们充分公开讨论后确立;在“服从”阶段表现为各个成员在班级舆论的压力下,表面转变自己的思想与态度,服从群体的规范准则,这种服从并非自愿,但班级里的榜样的示范作用与舆论的压力,会使个体出现规范所要求的行为,此时,应多表扬学生的个体行为,促进从众和模仿行为的出现;在“认同”阶段,个体把群体规范、舆论吸收过来,在心理上与之趋向一致,此时教师要保持对学生行为评价的公正性,促进学生的认同感;在“内化”阶段,个体已经开始把自己认同的东西与自己的心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为自己的价值而并入价值体系当中。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必须注意四大原则:首先是“主体性”原则,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参与策划活动,让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其次是“发展性”原则,即活动要能激活学生的身心系统,有效地促进发展。三是“社会性”原则,即活动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一般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内也与社会紧密结合。第四是“多样性”原则,即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才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3.苏州大学班级组织文化与认同分析
3.1意义
近年来,随着苏州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各班级的学生人数也有较大规模的增长。以笔者所在的社会学院2010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为例,班级66人的规模,大大高于一般的高校班级规模,甚至远超一些中学班级规模。在如此庞大的班级组织中,若想让班级成员自发地形成亲密团结的关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加强文化建设,引导班级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大班级的凝聚力。
使每位班级成员都积极融入班级、支持并参与班级活动的认同感,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成员在班级这一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独特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的作用[2]。
3.2现状
理论上,规模较大的组织很难自发形成凝聚力和认同感,而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往往结成亲密而小型的团体活动。这种团体通常只有4-6人,在生活方式、兴趣偏好等方面有极强的相似度,经常集体行动,互相维护成员的利益,内部认同感很强。然而以整个班级为单位观察,发现同学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性很低。春秋游是极为鲜明的例子,6学期中,班级仅举办过2次,且参与率均不超过40%。这表明在没有下意识建设班级文化、以此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情况下,同学很难自觉形成对班级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在面对较松散的班级关系时,老师和同学也很少意识到依靠建设班级文化来解决的重要性。老师往往采用劝说或依权威施加压力的方法督促同学参与班级事物;班委常假以学校或学院的名义对同学进行强迫。这些方式总是治标不治本,故而一直未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3.3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特别是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对增进班级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点往往被师生所忽视。班级文化并非单一苍白,它包括班级舆论、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维度,想要建设好,需多方位努力。班级文化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引导、示范和修整,期间需要辅导员的耐心引导和倾情付出,需要班干部发挥核心带头作用,需要对良好风气的鼓励与弘扬,需要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学习竞赛等活动,培育优良学风。只有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来渐渐形成一个班级相对稳定的文化。
4.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强调班级文化与班级认同的有机统一在班级建设管理之中举足轻重。而针对苏州大学特殊的班级情况,也要在普适的原则之上探求特殊的处理方式。
4.1重在实践
班级中,教师与同学均要重视以班级文化促班级凝聚力的方法。依照建设精神文明的方式,首先建立大家认可的相关制度。之后,不应将规章束之高阁,克服惰性和阻力执行下去,保障制度的实现。这时要以正面肯定为主,激起同学遵守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譬如在组织春游中,给予报名参加的同学一些物质奖励,奖品不仅是一种利益,也代表班级对其行为的肯定。渐渐形成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习惯后,这种气氛将对同学之后的行为产生引导。
4.2关注“少数派”
无论在哪个阶段,班级中成员的行动都难以完全一致。一般同学都完成班级文化的内化时,总有极少数不走同一路线的“少数派”同学的行为更值得关注。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者认真了解其思想、动机,并从完善班级文化不足与引导“少数派”观念两方面同时着手,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而不是一味强迫同学改变,反而产生负面效果。
4.3潜移默化
无论班级文化建设,还是班级凝聚力建设,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不是一日之成,一蹴而就。润物细无声是最智慧、最温情也是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在温和理性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修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要从一开始的班级制度建设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文化建设,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也能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
5.结语
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班级文化的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强集体组织强度,提高班级凝聚力,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班级文化对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探讨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旨在为新形势下高校大班级管理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辅导员 角色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对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辅导员,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政治辅导员是班级文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班级文化的核心还是班级成员本身,没有班级成员的探索与实践,班级文化不可能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内涵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共同理念、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一定形式融合到班级成员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自觉地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班级文化的积累和积淀,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优良学风及班风的建设。它往往能透视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反映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有意识地加强班级文化的积累和建设。
二、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是高校进行思政工作的有力助手,也是教师、父母、社会等各种管理因素的调节者。大学生都有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能自我管理,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作用而忽视了辅导员的核心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和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如何使班级文化建设有条不紊的展开,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高校管理者应当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那么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首先,辅导员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辅导员要把自己的个性特色、品位修养融入其中,而把学生摆在主置。学生是班级文化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其主要作用是引进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代替学生包揽一切。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培养文化建设的领头雁,使班级干部成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力量。
其次,辅导员是班级文化的设计师。就班级而言,辅导员无疑是一个班级文化的设计师,他设计着适合自己班级的组织机构、文化氛围、班级理念,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辅导员要根据学校和院系的要求,结合本班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要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要制定好每次文化活动的具体方案。辅导员要根据本班人员的特点,做到知人善任,把任务分配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使工作样样有人管,件件有人做。
辅导员不但是班级文化的设计师, 而且辅导员师表形象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内涵。辅导员在操作班级文化建设时,尤其要注意自身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换句话说, 辅导员师表形象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资源。一种强势的班级文化的建立往往是在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形成的[1](P9)。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只有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再次,辅导员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任何班级都有形成积极班级精神的可能,任何学生都有通过教育获得积极发展的需要。辅导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中期或远期目标,要真正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不是由辅导员规定的,而是辅导员充分尊重学生,与班级学生共同“协商”的结果。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因素,辅导员是引领班级文化、与学生共同营造班级文化的第一责任人[2]。辅导员在营造学生发展环境中的主要责任有示范、保护、整合、协调等四个方面。辅导员人格引领与营造班级文化适宜的发展环境。
三、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辅导员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中,担任着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服务者的多重角色。他们的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精神面貌、发展方向和班级的整体发展。
首先,辅导员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辅导员要全力鼓励同学为班级争取荣誉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班级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在现代教育中,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作为辅导员,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辅导员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头雁,他的个性、能力、知识层面、工作作风、教学热情无不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质量,因而要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辅导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一个具备多方面素质的辅导员,建立起班级文化既会得心应手,又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班级文化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辅导员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辅导员作用发挥的重要保障。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必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班级。由于任何班级的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和创新意识。要以班干部为核心,组织开展班级各项工作,实施组织协调,达到相互合作,相互负责,并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做到人人都能按班级要求自行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在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要提倡“贤能德”兼备,班干部要公开进 行民主选举,把那些平时非常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积极热情、办事认真、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的岗位上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使� [3]班级管理组织的核心是班委会和团支部。班干部的配备,直接关系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只有从班干部自身出发,才能实现真正自我管理。班干部平时要承担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有权独立处理相关事务。辅导员要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化解工作中的矛盾。通过自我管理,加强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第三,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源动力。作为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必须不断为班集体制定某一阶段的具体的奋斗目标,统一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制定奋斗目标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效果,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能够切合实际。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思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班委提出全班各项具体目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这样的任务和目标不但具体,明确,而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保持了同学的积极性。每方面的奋斗目标,都是通过班干部的倡议和班集体讨论后的决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同学们对这些形式感到亲切,有号召力,愿意接受并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为之奋斗。当有明确的班级目标时,班级成员知道为什么工作、学习,而且自愿去学,这样就自然凝聚在一起。
第四,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塑造班级精神,构建“严、细、实、活”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文化立校方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营造班风。班风就是班级的良好风气。一个班集体的班风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从内涵角度来说,班风应体现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但班风不是辅导员随意确定的,班风确定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班级精神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班级目标的实现。
第五,辅导员还要加强班级文化阵地的建设。建好班级文化阵地,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班级文化阵地包括班级的墙报、黑板报、班级自办刊物等。辅导员要加强这些阵地的建设,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培植典型、实施“标志性工程”[4](P98),要让班级自办刊物成为学生抒怀积极向上情感的阵地,而不能使其成为发泄低落情调的场所。通过阵地建设,使宏扬正气、抑制不良风气的班级舆论逐步形成,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辅导员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辅导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长抓不懈才能使班级文化抓出成效,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好的基础,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八对关系[J].班主任,2006(10).
[2]方东林。班级文化建设[J].班主任,2007(3).
[3]路瑜宣。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甘肃管理,2001(3).
[4]吴云助。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 交通高教研究,2003(6).
作者简介
关键词: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形成机制;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19-02
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与其所在班级的班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什么样的班级文化中熏陶,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良好品行和积极人格,进而关系到学生今后能否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老师和班级全体学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都会受到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大部分人是带着许多无奈走进高职学校,因此,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带有挫败感和自卑感。在这种心理基础上,如果班主任老师引导的好、师生相互作用的好,其班级文化就会向积极文化发展,反之,就会向消极文化发展。当前,班级文化建设在职业学校学校得到重视,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日常班级管理,忽视创建积极文化
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发展提炼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内化,它要求班主任要走在积极文化建设的前面。职业学校里的许多班主任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勤勤恳恳,但班级教育与管理的效果不尽人意,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在一个不能形成积极班级文化的班级里,学生经常出问题,从而增加日常班级管理的工作量。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现在走进每一班级,都可以看到墙上有名言、班级制度和黑板报之类的文化内容,但是,这不能代表这个班级的班级文化能象墙上文化一样“好看”。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比较容易建设的,而积极的精神文化是最难建设的,它需要一个很长的建设过程,从而出现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甚至错误地认为物质文化完成,精神文化也随之完成。
(三)重视思想认识说教,忽视实践活动体悟
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是建设积极班级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将积极班级文化内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正确的思想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悟。相对而言,班主任开展思想教育比开展实践活动要容易一些,这往往导致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出现重视说教轻活动的现象,或者开展活动也是留于形式。
积极探索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规律和建设策略已成为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
任何一个班级都是文化存在物,但积极的班级文化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主体是班级的学生,创建的引导者是班主任。在职业学校班级中创建积极班级文化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班主任与学生商讨后提炼出班级文化。这里的班级文化包括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口号、班级格言、班级各项制度以及各种班级文化标识等,这些外显的文化,在文字上要做到简洁、易记、朗朗上口,在思想上要做到深刻性、务实性、励志性和启迪性,在情感上要做到有人文关怀,在操作上要做到具有可行性。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班级文化,加强班级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第二步,努力促进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班级学生是创建班级文化的主体,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是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关键。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进取心不强,或有进步的愿望,但是让他们根据积极班级文化的要求改变自己,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影响他们对积极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即便他们在道理上认同应该这样做,也愿意选择积极的班级文化,但在行动上也难做到。
第三步,加强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努力形成积极班级文化氛围。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但是,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强制力作为基础,尤其在班级建立的初期。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力普遍不强;他们有追求个性自由愿望,但对个性自由理解不够深刻;他们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但辨别能力不足。加强以积极班级文化为导向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对班级的教育与管理纠正学生的不良现象,是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以上三步揭示了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班主任与学生协商提炼班级文化,班主任促进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并内化,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矫正不良现象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协商提炼班级文化是创建的前提,班主任促进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并内化是关键,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矫正不良现象是保证。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就是受到多种文化影响的文化综合体。在一个职业学校的班级中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就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整合各种文化的影响,在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独具特色的新文化。在创建过程中,学生既是创建的主体,又是被改造的主体,同时也利害关系的主体。因此,积极班级文化能否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学生认同和内化积极班级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文化。其中,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对积极班级文化创建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对积极班级文化认同和内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进程;班级文化的多样性对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影响是复杂的。
三、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级是他们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对他们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形成积极班级文化的班级里,学生心情舒畅,人际关系和谐,有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和进取心;班级有凝聚力和积极的转化力;班风正、学风浓。遵循积极班级文化形成规律,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主要有:
(一)坚持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情感关怀相结合
虽然积极班级文化的内容是班主任与学生协商确立的,但是要让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做到积极认同和主动内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学生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个体,往往会出现对自己之前认同的东西产生怀疑。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在理论上占据至高点,在逻辑上有说服力,在频率上常态化。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在认同和内化积极班级文化方面产生的问题许多是他们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班主任要懂得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和集体心理辅导。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悦纳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关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没有情感的支持,理性也将毫无力量。”没有教师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无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和道理,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顶多就是正确而已,极少产生行动的冲动。
(二)构建规范、引导和激励相结合的积极的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是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班级正常秩序、促进班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班级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是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班级的重要依据之一。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创建初期必须保证班级制度的严肃性。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一开始总会或多或少地与积极班级文化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减少缩短差距过程中的阻力,班级制度要在班主任的主导下通过师生协商来制定。班主任要坚持最近发展区原则提出要求,即使学生不能马上逐条做到,也要通过商协促使学生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认同。积极的班级制度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规范、引导和激励相结合,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避免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的、简单生硬的约束性规定。具备上述特征的班级制度才会深入学生的内心,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形成遵守班级制度的文化氛围。
(三)正确处理班级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
要在一个班级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必然要受到来处班级文化的影响,包括其它班级、学校和社会,这种文化影响实质上价值观的交锋。文化从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来看,基本可分为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文化和传播负能量的消极文化两大类,积极班级文化归根到底属于社会积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创建积极班级文化既要汲取文化中积极因素,又要消解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文化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最终会通过班级舆论表现出来,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是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应有之义。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认知水平不高、心理不成熟,加上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的矛盾体,如果顺其自然发展,极容易接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班主任要把握班级舆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确保班级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班级能够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文化的各种言行。
(四)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积极班级文化的成就体验
班级文化是学生将其内涵内化为信念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是学生价值观和信念的再造过程。这一再造过程是学生对积极班级文化在认知上接受、情感上认同和实践上成就体验三方面统一过程,而且,成就体验就是决定性的环节,它可以使先前的认知和情感发生转变。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和单纯以维护秩序的班级管理是很难实现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与内化。班主任要积极指导学生围绕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结合班级发展情况,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文体活动、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全班参与。每次活动都要有论证方案,不能采用放羊式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要让活动为创建积极班级文化服务。活动的重点要让学生体验到按照积极班级文化行事的成就感,从而增强积极班级文化的感召力。实践证明,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成就体验,对于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正平。文化建设。班主任专业化的灵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6).
[2]张俊伟。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历:
关键词:新课改;班级;文化建设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调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变革,尤其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基础上选课制的实施,都给现行的班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加强班级建设,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成为广大一线班主任的现实难题,本文试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讨班级建设。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言和象征符号文化,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它是一个班集体乃至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远至我国古代各具特色的书院,近到我国现代的一些名校优班,无不说明这种文化的源流之深,影响之广,对广大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讲,班级文化建设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深刻、细致和恒久,甚至能够在这方面让他们终生受益,成为终生回味的心灵养料。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建设好班级文化,既是我们当前的必要工作,也是我们要长期肩负的重大任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铸造物质文化是基础
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之上,并且又通过具体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离开一定的物质文化,一切文化都无从谈起,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更需要坚实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总体上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必须具有符合安全要求,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种现代化硬件设施
教室内的一切物品都必须达到安全标准,并具有充分的保障措施及标志说明。于此同时,一切教育教学设施都要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寻求它的方程式的优美这种观点出发,而如果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那么他必然就是在一条可靠的发展路线上”。
(二)教室必须时刻保持整洁,室内布置合理有序,充分地利用教室的空间来展现班级的特色和文化气息
教室内部的布置和装饰是教室美化的重要内容,在布置和装饰教室时,首先,课桌、椅布置平衡对称,教学用具和室内用具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不能随意乱放,其次,教室内四周可以布置一些简易、明快、端庄的装饰品,如图画、条幅、标语、墙报等,但内容要经过严格选择,保证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不宜过多,尤其防止弄得学生眼花瞭乱,分散注意力;装饰品之间比例要适宜,要与教室内部其它装饰相互协调。一些便于更换的装饰品还要定时地加以更新和调换,以保持醒目。此外,教室内还可以养植几盆供观赏的花草或植物,既能净化空气又能增加生气,令人赏心悦目,还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当学生上课之余看一看五彩缤纷的月季、馨色弥漫的木兰,姹紫嫣红的芙蓉,清秀香幽的兰花,就会顿觉心旷神怡,舒适愉快,疲劳消失。
(三)室内光线充足,色调搭配错落有致,绝不能呆板单调
光线在教室中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在生理上引起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情感,另一方面,还会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甚至影响他们的认知活动和学习过程;柔和淡雅宜人的色调,可使人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反之则会令人焦躁郁闷,影响学生思维,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总之,教室的布置要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利用墙报,我们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提供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二、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最具有持久力,主要包括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班级文化的主旋律,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
(一)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
任何文化都具有整合功能,其中价值整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一致,才有结构与行为的协调。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的价值观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新课改的实施,班级的组织和管理越来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但这并不妨碍培养学生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寻求班级认同感的有力基石,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以班主任及班干部为核心的班级骨干成员,根据班级特点,确定以社会主义荣誉观为基础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必要的。
(二)进行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不断生息繁衍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在新课改条件下,要着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操,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新课改条件下的学生,生长在社会高速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观发生了极大变化,甚至有着原则分歧和对立,广大学生在课外往往受到一些不正确观念的熏染,有时他们会不自觉将这些观念带回到班集体中,并作为自己处事的准绳,这必然会影响班级和谐,影响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追求。“思想上的问题只能通过思想上的武器去解决”,班主任想要阻止不健康利益观对学生的影响,应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观的教育,以便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
(三)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
新课改要求培养既具有民族品格又具有国际胸怀的人才,要完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中。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她不惧社会的剧烈变动,始终生生不息并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引为骄傲和自豪的,也是其他人类文明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要原因。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虽然其中也有糟粕,但其精华永远是主要的,因此,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吸纳其它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史上的奇葩,这种文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助推剂,是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立足
(四)抓典型、树榜样、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级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风向标,它从内心深处制约着同学们的价值取向,从外在方面规范着他们的行事原则。新课改条件下学生们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们的处事行为和风格日益多元化,但同时又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建设颇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必须独具慧眼不断挖掘具有自身班集体特色的典型和榜样,将视线投向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无论是课堂内还有课堂外,只要是符合社会进步,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典型事迹都可以推广宣扬,这要求班主任一是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以个人的好恶、亲疏树典型,而应面向全班学生。二是不能只以成绩论典型,在中学阶段学业成绩的好坏当然是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应成为唯一标准。三是多正面,少反面。好典型好榜样的树立,尤其是班内的优秀典型,固然对同学们有极为直接的现实感召力,而历史的现实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例也是不可或缺的参照物。在宣传渠道上可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等班级舆论,在抓典型、树榜样中充分发挥其吹鼓手的作用,同时又将其作为一道精神防火墙,防止班级木马对班级文化的进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班级精神文化不断地强化和弘扬
实践是第一性,精神始终是第二性,一定的精神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形式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作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搭台,那么不管有多么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也会窒息,据此班主任要完成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班级优秀的精神文化内化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力,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来加以实施。开展有效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增长各种见识,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通过同学们之间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形成一种完整的健康心理,弥补一些学生在情感、心理上的缺失,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完整的人格。
三、建设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是保障
一切文化都是在人们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要广泛深入地被人们所接受,不仅要通过外在的教育灌输,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硬性制度去加以规范和约束。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班级文化的表征,又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据此,以班主任为首的班级骨干成员,必须依据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制订出更加符合本班特色的、更具人性化的班纪班规。对于班纪班规的制订过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施:
(一)充分地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
一方面任何一种能够被真正落实的班纪班规必须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和信服,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否则背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班级班规形同虚设,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为隔膜,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看法能唤醒他们的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班级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班级成为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初级平台,为他们积极参与未来社会的公共事务及政治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修订和完善班级班规
班主任组织班干部和学生代表集中讨论,对班级班规加以修订和完善。在此尤其要注意班级班规的可操作性,切忌不着边际的空话和套话。
(三)制度设置要奖惩分明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全班学生各展所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增强自信,进行自我教育。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文化的催化剂
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形成一种平等、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有助于同学们找到班集体的归属感,尤其在新课改的条件下,留守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在情感上的孤独和烦闷需要及时的排除,良好的班级人际关� 不仅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新课改培养创新人才目的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M].三联书店,1985.
2、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2006.
一、互动式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1]。互动式班级文化其实就是创设一种充满对话的班级文化氛围,使班级成员之间能够自由、主动、融洽地进行沟通,班级成员与班级物质环境之间也能够形成互动的关系,最终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均衡、自然地形成充满智慧的生态式的关系。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班级管理方式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集权”性的、权威控制下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没有太多的自,班级环境缺乏宽松和谐气氛,班级文化建设中互动特征不是很明显,制度化、规范化、条例化特征比较突出。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重塑班级文化,建设互动式班级文化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互动式班级文化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讲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看重的是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在班级内部营造全方位互动的文化氛围是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过程中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入手,在日常要求、班级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布置等方面,以及课程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师生互动方式、家长共育策略等一系列环节上,本着互动的原则,从和谐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出发,通过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本主义色彩的班级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互动式班级文化对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作用
个性和谐发展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稳定的情绪表现、明确的主体意识,并具备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能够与他人积极交往、和谐相处,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充满自信,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互动式班级文化恰恰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互动式班级文化氛围中,学生不会被严格的制度所约束,他们可以自己参与制度的制定,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辨明是非对错,他们所面临的是一种“弹性的”、“刚柔并济”的班级制度和规范。他们可以在班级文化氛围中辨识正确的行动方向和行为规范,从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在互动式班级文化氛围中,学生所感受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关系,无论师生之间,还是同伴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可以寻求任何自我表达的机会,可以尝试多种与人沟通的方式,并最终学会各种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主体性、情绪情感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互动式班级文化氛围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也将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避免机械记忆、强化训练和说教,而是给学生最大的探索空间,使学生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与学习,在与教师、同伴、环境、材料、工具的互动中获得经验,由此将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为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奠定基础[2]。
三、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1.创设“互动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但却是教育过程中的“隐性课程”。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布置与构造方面,这是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是人为设置的文化环境,它体现着班级的精神风貌[3]。很多学校重视的是整个校园大环境硬件设施的建设,而比较忽视教室内部物质环境的创设,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而不是欣赏教室环境,因此在教室环境布置与构造方面往往是“蜻蜓点水”,稍加装饰即可,不会花太多心思来考虑班级内部物质环境的营造,更不要说由学生进行创意和操作。因此,传统的班级物质环境创设缺乏互动表现,其陈列、展示、美化作用比较突出,而教育、互动、诱发学习的功能比较欠缺,这是一种“隐性课程”的缺失。建设班级互动式物质环境文化,首先教师要明确物质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环境资源。要积极创设一种可以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学生成为环境设计的一员,自己为创设环境搜集材料、出主意、想办法,并动手实施。学生通过观察、构思、动手动脑,不但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还能获得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在与教师、同伴互动过程中,可以习得许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要帮助学生创设出动态的环境文化特色,要定期与学生协商如何对现有环境进行改变,要不断变换环境主题,让环境带给学生不同的信息,传达各种经验和知识,让学生在优良的物质环境文化的陶冶下健康成长。
2.营造“对话式”的人际文化
良好的人际文化是学生发展的又一重要土壤。良好的人际文化应该体现的是平等对话式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伴之间都可以产生积极的沟通行为,学生愿意充分表达自己和表现自我,体验到的是一种宽松、和谐、不拘束、没有压力的人际氛围。营造“对话式”的人际文化,重点在于提高教职人员自身修养,他们在相互接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出榜样的力量,并能真正以身作则,给学生传递一种交往的正确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应充分展现其人格魅力,给学生充分的信任感,让学生可以对教师产生类似于亲人般的积极情感。教师应转变师生之间“管束”与“被管束”的关系,应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就会变得更加有效。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就学会了与同伴之间的“对话式”沟通方式,能够以积极有效的方式与同伴进行各种活动,即便出现冲突也能很好地化解。在“对话式”的人际文化影响下,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3.构建“人性化”的制度文化
很多教师认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制度很重要,制度直接起着管束学生的作用,制定严格、严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管好班级的前提。诚然,制度在任何一个机构或团体的管理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管理者的忠实信条。但在现代管理理念中,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事实证明,民主与人性的管理方式能够创造更大的效益。因此,班级管理方式必须以“人性化”制度的构建为基础,逐步形成充满民主色彩的班级管理文化。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体现出民主与互动的特点,教师要打破“一人说了算”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民主制定,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以自律的权利,制定出真正能使学生信服的、自愿去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真正发挥出制度在民主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4.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文化
在课程建设方面,要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主的课程模式,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的课程文化,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就应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富有弹性的、能体现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选起,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可围绕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结合各班特色,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学习圈。在课程实施方面,当然要根据“互动对话”的基本要求来实施,转变灌输、强化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利用环境、材料、人际互动等因素诱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与周围环境融合渗透,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程评价方面要推行“发展性”课程评价,让评价环节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动力, 总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文化是“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在于陶冶,互动式班级文化� 只有这样,班级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服务,学生也才能真正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海霞。生态互动式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建构与实施。当代幼教,2010(1-2).
【关 键 词】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学生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0-02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之一——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一、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方略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班级文化使人身居其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爱生尊师,这种氛围使人心情舒畅,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共同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等措施来实现。
(二)建设“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实验班级把这些班级精神文化内容通过物质的形式体现了出来:教室前黑板上方张贴班风;教室后黑板上方悬挂班训、上方正中悬挂着班徽;教室右边,是学生书画作品展示;教室后边的墙壁上是同学们出的墙报,其中有一块固定版面是班歌。通过精神文化的物质化,能让同学们随时警醒自己,自己应该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另外,我们也在班内尽量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鼓励。
(三)建立“自由、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一种行为准则。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自由、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还会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特质
(一)持久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持久的,并不只是短暂的。一种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在最初的阶段会直接给予学生以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生活阅读的丰富,以及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起初的影响会持久的影响学生,可能是几个学期、几年,甚至变为学生的终生兴趣与爱好,乃至发展成自己的毕生事业。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持久的,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渗透于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当中。当文化变成人生活的一部分时,变成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中的素养时,这种特色文化自然会对人产生持久影响,这种持久性会以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同时存在。
(二)渐进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渐进的,并不只是即刻的。虽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即刻的效果,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是渐进的。这种渐进性主要表现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也许开始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建设的班级特色文化会逐渐地影响学生,在学生身上的这种影响会逐渐地显现。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历时间与个人认知上的发展后,这种影响才能逐渐影响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
(三)启发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主要是指,建设的一定班级特色文化可能会对某些学生的认知、情感或行为产生某种启发,开启他们的心智,带给他们一些点悟,进而可能会使某些学生生成深度爱好与认知,使对这些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变成他们的持久兴趣与特长。这是因为在学生最初幼小的心灵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发展成熟,他们需要一定的合理、健康的文化思想引领,否则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建设一定的良好班级特色文化,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是符合学生发展身心需求的。当学生接触到这样的特色文化后,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影响学生,使某些学生对这些文化产生兴趣与引导,进而萌发为他们的欲望与动机,产生启发性。
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表征
(一)塑成学生“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学生具有个人和班级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之一。中小学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其价值观念己经有所萌芽或可能初步形成,但还具有可变和不确定性因素。“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体验是指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2]优良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形成学生的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一定合理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塑成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的“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二)建立“健康”班级人际关系
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是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中,学生个体才能和谐相处,健康成长,由此班集体也才能合作共同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能够培育健康向上、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发挥班级舆论功能的导向作用和班级文化的团结凝聚力。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健康人际关系,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诉求。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与特长化
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古人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3]但学生的这些个性与差异是他们的财富,是他们发展的基点。“正是在分享别人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自己的观点被相对化、重新审视并获得新的发展契机。”[4]另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可以发展并生成学生的特长。“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更新,这是一个秉承自持的重要过程”[5]当学生生活、学习于班级特色文化环境中,他们会与这些特色文化产生种种互动与碰撞,久而久之,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生成他们的特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36-437.
[3]《国语·郑语》.
在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十余年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班级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一个集体可以没有制度,但绝不能没有文化。实际上,文化无所不包,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具有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一、铸造人格――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一)建设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做好对学生进行表层影响和深层熏陶的教育。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很多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对祖国传统的文化和社会主流意识会产生消极抵触的思想,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有学生愿意读一些优秀的文学名著或经典散文,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动漫作品或者网络小说,甚至还常读一些具有消极思想和低级趣味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没有硬性反对,而是因势利导,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我读经典”等读书活动,引导他们走进文学世界,和书中的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精神。同时,笔者还教给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方法,来使其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二)建立班级内部友爱平等的意识,促成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感情、意志、民族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制定班规――班级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
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建立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坚实的保障作用。
开学初,班里的一件大事,就是制定班规。这通常需要二到三周的时间,班委会须广泛征求全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制定。笔者也与学生一起协商制定班规,让学生认同所制定的一些制度。班规的建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班规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即要制定符合班级实际且让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这主要包括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卫生值日、纪律约束等,这些规范是班级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学生通过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保障;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升高,班级规章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二是制定奖惩制度,常言说,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班规的制定同样要奖罚并举。要从学生品德的培养、学习的提高、活动的参与等方面,制定富有激励性的奖励措施,让学生尝到“甜头”,这样便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正能量”,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在惩罚方面,也要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让学生有规可依,违规必惩。
三、培育精神――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培育。这正如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灵魂一样,培育班级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面貌的集中反映。那么,怎样培育班级的精神文化呢?
首先要确定班级的共同发展目标,即班级应当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班主任在班级组建伊始,就要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让学生内心有所向往、有所期盼。一般来说,班级要和谐、奋进,要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美好和团结向上,要让学生对班集体有归属感,要让学生有强烈的班级主人翁意识。
其次要培养积极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就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认识观。例如,学生之间往往 要在平时多给学生讲一些感人的、积极向上的人物故事,让他们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也要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 生命视角;小学;文化建设
一、生命视角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生活、学习的真实反映和历史和积累沉淀,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和要求。理想是人们生活的精神生活体现,它是人类精神的承受框架体现。任何的一种文化都要具备一种独特的思想和理论、独立的生存方式和方法。
生命视角与教育相关联,所赋予的便是更重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他是学生与教育的重要沟通桥梁,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学习知识,教师可谓是他们的第二个母亲。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还不明确,对生活的认知还很肤浅,对未来的憧憬还刚刚构建起来。透过生命的视角可以让他们更深刻的去认识自己、看清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生命视角来实现教育进步,对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十分的重大。
二、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对教室进行静态与动态的相通布置,彰显出小学学生的青春生命活力。通过加强各项特色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在参加特色活动过程中释放出生命的本意,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1、生命视角是平衡与美丽的环境殿堂
生命视角重视的是平衡、美丽和纯净,它不仅体现了对生命、对生活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的一种延伸。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坚守课堂、坚守讲台、坚持自己的教育风格,为小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属于他们的美丽的、纯净的学习环境,让课�
2、生命视角是诗性与灵性的相融合
生命视角推崇的是一种诗性与灵性的美丽的相融合。小学教师应当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作为其教学中诗性的支撑,以其高超的教育智慧为其教学中的灵性支撑,诗性与灵性两方面往往都来自于对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拼搏与思索所取得的。
3、生命视角是激情与生命力的体现
生命视野洋溢着充沛的激情与生命力,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完整体。激情与生命力才是生命视角下所真正要体现的东西,将它融入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当中,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加强,同时也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提升。
4、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小学班级文化具有一种较为隐性的教学力量,订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它还体现了一个班级所特有的班级风貌和精神,而且这个班级所具有的独特风貌和精神,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某种形式对学生的行为、意识以及思考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会培养出具有独特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的优秀学生。
5、生命视角所赋予教育的意义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小学班级的全体成员,营造和创新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环境、文化制度和文化关系等,通过文化气氛的影响力,对班级内部所有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熏陶和培育等一系列的影响活动。它是在小学班级成员处于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中,并营造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利于班级文化发展的一个文化过程。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应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让自己的心灵永远那么纯净而美丽,这些才是一名教师在生命视角下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诠释。
三、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它也是完善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研究、分析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把日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高度,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对班级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彰显出学校及班级所具备的特有的教育风气和生命张力,发掘当代小学生的个人特性、培养现代小学生的自身能力、拓展学校小学生对生命本然的理解和知识,描绘出小学生对生命感知的色彩,班级文化的建设还为学生营建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家园环境,让学生的生活更具生命力和朝气。
总而言之,在生命的关怀下,在生命的视角中,让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彰显年轻生命力,张扬现代学生个性。在学校建设的特色生命活动中,体现出生命的本质;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体会生命的色彩,生活的本源,构建绿色家园;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生命力,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让生命的视角充溢到整个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体现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的指导和调控的双层意义,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生命视角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家胜。谈谈班级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2007年。
[2]厉江萍。建设班级文化与提升学生品位[N].中国教育报,2005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广受国际关注。该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为以下四个要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际情境;注重协作学习;注重信息资源。总体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实践证明,该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正面的影响与积极的意义。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个性”文化,它是班级的灵魂。然而现在很多班级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只依靠外观装饰,注重器物摆设,忽略了精神文化和内在素质的提升。良好的班级文化除了要依靠标语、对联、班徽、墙报、班训,更多的是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精神氛围。班级文化建设可以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这样能使班级文化更趋完善。以下是班级文化建设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实践:
一、以生为本,建构信息资源,设置优美学习环境
优美的外观环境设置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设置优美的外观环境能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消除视觉疲劳,由温馨整洁的环境对班级产生“家”的归属感,热爱班级,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外观环境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进行选择加工”:
1.征集班名:为了营造高中文科班文雅博学和谐竞争的书香气,在起班名时征集了学生的意见,定下“博奕书苑”之名。
2.“激活”墙壁:学生自定班级生活、学习主题标语――“励志笃行,博学慎思”,用对联、励志标语为班级气质定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每期墙报设计都有一个主题,但墙报主题不会偏离班级文化主题――“文雅博学和谐竞争”。
3.角落“飘香”: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书籍,整齐放置在班级图书架上,与班里同学分享好书。
环境的布置内容都是由学生决定,让学生在选择加工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内心的班级文化理念。
二、协作学习,建构学习模式,创设良好舆论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创设良好舆论氛围的保证。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协作体现为“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
1.生生协作,言说自由:我班学生宿舍内部组织时事热点研讨,每个宿舍把值得研讨的议题贡献出来,在班级展开“每周热点讨论”,学生可以围绕热点自由言说,学生代表作记录,讨论热烈,观点新颖,论据充分,但不能离经叛道。
2.师生协作,舆论导航:班级需要正确积极的舆论导航,导航的风向标是班主任。在学生自由言说的时候,班主任如听闻离经叛道的言论,要及时将其往正确方向导航;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传播正能量的节目(《社会正能量》、《新闻周刊》、《冷暖人生》、《对话》等)和报刊时评。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建构出一定的话语体系,逐步减少无聊的言说话题,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自主探究,建构认知过程,促进精神文化发展
学生之间需要协作,也需要独立思考,建构自我认知,促进个体发展。“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班级文化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立班级独有的精神价值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目标的达成不在短期,需要不断地建构与发展。
1.利用班级公约,抓好每日常规,学生人人有事做,学生自组“管理小组”、“卫生小组”、“宿管小组”、“学习小组”、“阅读小组”五个组,大体分成五个项目进行量化管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独立思考,建构班级管理中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养成“人人为班级”的高度责任感,从细节教育处强化班级精神文化意识。
关键词: 国内外 班级文化建设 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年—1670年)是“班级授课制”的奠基者。他在《大教学论》中描述了他所设计的“国语学校”的教育方式:“国语学校的一切儿童规定在校度过六年,应当分成六班。如有可能,每班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1872年《小学及教员养成一般规程》公布,规定儿童80名以上者应设两个班级,120名以上者设三个班级。数百年以来的个别教学被班级教学所替代,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后对于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演变。
20世纪初梅耶和莫依曼通过研究提出的“作业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对班级组织有了重新认识。对班级组织的认识发展,使学者逐渐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与发展,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班级教学上的视野也开始关注这些潜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分析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与结构,并发展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社会学。在班级社会学体系的研究中,形成了班级社会学体系的结构化模式和交互模式。对班级社会体系的研究,指出了班级氛围、班级团体、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对班级文化相关因素的研究。
虽然国外学者没有直接提出“班级文化”一词,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例如,美国学者杰克(Jackson.P.)在著作《班级生活》(1968)中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实质上就是对班级文化的研究。美国学者R.M.基辛在著作《文化、社会、个人》(1988)中对于群体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作了论述。美国学者班尼·约翰逊的著作《教育社会心理学》(1986),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的《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1989),和B.瑞文、J.儒本的著作《社群心理学》,安德森。I.卡特的著作《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等中,都有有关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的介绍,反映了群体文化对于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著作《班级社会学》(1993)中则更充分地论证了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
二、国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我国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时期是从1995年至今。这一时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已统一到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而对校园文化内容的研究也逐步关注到了微观层面,以此指导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于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深入到了基层,如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我国对于班级文化的关注和开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的。在90年代中后期,班级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对班级文化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1996年)中对班级社会文化模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对班级文化模式的要素及其构型做了粗略的分析,对班级文化建设如何开展做了一些探索。 班级社会是用社会文化教化、习染和塑造青少年的场所,但班级文化不是社会文化的缩影,而是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和再创造,是一种历史文化与未来文化之间的中介文化形态。他倡导在建设班级文化时,要重视教师文化的主导作用,祛除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影响,还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坚持尊重学生的观点,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先生在著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年)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对班级文化概念、性质和研究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并且分别从价值观层面上、规范层面上、环境层面上论述了中学班级文化建设。 并从操作的角度把握班级文化,认为班级文化中有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认为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有青少年文化、同伴文化、教师文化、教育文化等。
近几年一些学者对班级文化建设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如王宁主编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指出:“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用和谐的班级文化来陶冶学生的人格。”谌启标、王唏编著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中提到“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以及教室内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及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一些研究者针对班级文化建设撰写了一些论文。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武莉,在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中探讨了新课程改革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的江红在论文《班级文化发展论》中讨论了班级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总趋势。东北师范大学的边妮佳在论文《论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的解读和生成》中,探究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的潘丽珊,在论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此外,一些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撰写了有关班级文化建设某一侧面的实践做法,比如王红顺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小创意》中,总结了其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小点子、小窍门。汪爱华在《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弱势群体的转化是班级文化建设最终成功的关键”等。
学校是塑造人培育人的摇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兴起。而现代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乐观态度的重要基地。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播文化现象的。班级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谌启标,王晞著。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傅建平,胡志奎。班级管理案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钱穆。文化与教育[M].九州出版社,2011.
[5]汪爱华。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班主任之友,2004.10.
[6]白芸。“多元智能”视野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小学管理,2002.
[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4.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德育;新课改;学生
一、正确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为此,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确定班级文化特色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在此基础上,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2.从精神、制度与物质三层面全方位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精神层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形成正确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环境中,当一个错误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错误就不能算错误了。但实际是这仍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只有形成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
制度是一个行为的准绳。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爱书公约、课间礼仪常规等标准。当然制度不仅要有,而且关键还要落实到位。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具有文化和教育气氛的文化环境。“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做到这一点,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必须坚持每天的轮流卫生扫除,同时要求全体成员要有公德心和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要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教室的整洁;这是一个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过程。
(2)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中学生守则》名人名言、每日絮语、班规等,特别是班级宣传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精选内容,常换常新,体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特点,体现学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相应的岗位都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
3.班主任的组织引导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文化风貌。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参考文献 :
[1] 杨林国 《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