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国家对其有明确要求,能够以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作为引导,将教学的优质资源及信息化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基础保障,然后将教育模式及学习方式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在该种大环境下,教育活动中逐渐兴起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它大幅度的加快了我国现代教育摆脱传统“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的步伐,通过信息技术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视频、音频、微课等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而学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成功与否,是我们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
1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生物学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联系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极高,我国中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学考、高考的压力,分散到课外实践的精力少之又少。同时,生物属于小科目学时安排较少,内容较多,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很难将教材里的知识吃透弄懂。所以生物教学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而信息技术的注入可明显的缓解此种矛盾。教师可以利用幻灯、投影、视频、音频、微课等计算机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将陌生的生物结构带入课堂、将漫长的生物过程浓缩、将重难点知识制成微课反复学习等。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利用图、文、声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活泼的学习和开发自己,提高课堂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易忽视问题
新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给中学生物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活跃了课堂。但考虑生物学科的特殊性设计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题要规范。生物学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做模型、探究性活动等学习内容不宜仅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代替。过多的视频观看会让学生忘记学习的目的,变成学习的旁观者,甚至影响课堂秩序。
(2)设计要实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创意教学设计远比制作技术重要。教师制作PPT时,围绕核心知识点,时间分布合理,突出重难点。PPT背景与文本、图片颜色合理,文字大小布局合理,不宜过于花哨。软件中设计的一些小花絮,如鼓掌、喝彩、动画鼓励、切换声音等软件制作者基于想要吸引学生的目的,实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引起学生反感。
(3)引用要创新。教学软件制作周期长,全部自己制作费时多,现网络资源丰富,可以有偿甚至无偿下载使用,但在借鉴过程中应注意使用者和使用对象的差异,不可云云亦云,注意合理的创新并继承。
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生物《探索种子的结构》一节中,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进程控制等要能够进行精巧的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图片导入,提问引题:(图片形象鲜明,从颜色、大小到形状都有较大的区分度,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3)层层深入,构建新知:(对于两种植物种子结构的探究主要采用视频观看结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模式,学生在有清晰思路的基础上再动手实验,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带来的学习推动力。探究结果利用投影仪展示,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于易错点当场纠正。)知识点一:种子的结构活动一:探索大豆种子的结构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步骤:
(1)观察种子的外形———种皮上的种脐。
(2)解剖大豆种子,用镊子剥去种皮,试探种皮的坚韧性,想一想种皮的作用。
(3)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
(4)观察时首先区分胚芽和胚根,中间相连的部分是胚轴。
(5)两片豆瓣是两片子叶,想一想它的作用。教师讲解,观察视频之后,学生上台并利用投影汇报:活动二:探索玉米种子的结构教师指导步骤:(1)观察种子的外形。(2)从玉米的中央纵向解剖玉米种子。(3)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观察有什么现象?(4)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教师讲解,观察视频之后,学生汇报:知识点二: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结构的异同PPT出示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完成表格。并通过8种不同种子,以种子找家的活动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分。在《探索种子的结构》一节中,在视频教学的基础上有效优化教学过程,相比传统“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洪秋凌 单位:常德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一春。Web2.0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与发展理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xx(01).
1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内容
一是通过开展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高效的生物课堂,首先要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例如,可以开展生物课程兴趣小组活动,来增强学习兴趣。兴趣小组的研究课题可以包括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
二是运用多媒体、视频等,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运用视频辅助教学,既可以直观地展示所教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观察桃花的结构时,教师可利用动画展示,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纵向切开子房,观察子房内的胚珠数目,学生对此一目了然,通过让学生对照、比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兴趣,创建高效课堂。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上,学生们都在自己家的植物上遮挡叶片做这个实验,后来有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不同不透光纸片在叶片上所留下的不同形状,导致大家激烈讨论,因而对学生而言,试验的魅力的确是现象本身,但是实验带来的却是实践性的授课效果。
2促进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的保障
一是鼓励生物教师重视自我教学经验。鼓励教师重视自我教学经验的累积,因为这些经验除了可帮助教师更熟悉教学现场的运作之外,也可作为自我教学反思的基础。尤其是将教师的“默会知识”具体化,鼓励教师制作教学档案、进行教师高效课堂行动研究、教学日志记载等。教师可以就自己的教学省思和教学的综合表现,以及和学生学校之间的教育情境,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数据收集以及整理,并且利用学校的社群团体,分享达到知识的分享以及创新。
二是鼓励生物教师建立社群学习团体,提供教学经验分享,以利于提升自省意识。提升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是改善教学中重要一环,如果教师没有自我反省、反思的知觉,则不会寻求在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可以鼓励教师在学校建立同事之间的社群团体,借助社群的学习,发展教师的专业关系。借助同事间的经验分享,将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新进资浅的新教师,或者激发彼此不同的教学经验思考。另外,彼此学习也可以获得行政资源的支持、最新的教学和教育信息沟通的管道等,帮助教师反省改善教学。学校的资深教师,可以提供许多经验以及解答给新教师在教室中所面临到的教学问题,鼓励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教师之间应该有专业的对话群,可以分享以及鼓励新手教师或者其它阶段的教师,以期能提升新手教师以及专家教师之间的合作及交流。教师只有具备有自我反省的意识,才有反省改善自己的教学的行为发生,进而寻求解决突破的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学或者理念,提升自我的教学成长。教师的工作并非将教材在课堂上重述,还要能寻求自己在教学工作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促使教学有所改进,保持工作的热诚,寻求工作的成就感,也就不
三是鼓励生物教师加强班级经营技巧,以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班级经营成功与否,不但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更是教师产生成功或挫折的教学经验的来源。如果能善于利用适当的班级经营,将能加强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建议教师若要提升教学效率,应从本身的班级经营管理技巧着手,建议教师可以参加班级经营研习,学校应鼓励同事间对于班级经营技巧的分享,或者来自于教师对于班级经营的反思经验以及教学的改善。
空白是书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一幅字画如果一点空隙不留,成不了好的艺术品。我国的书画艺术非常讲究留有余地,以求整幅作品的和谐别致,寓意深远。生物教学中运用一点空白艺术,及时地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空白艺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悬而迟决
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稍作停顿,布下空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
例如,讲到“生命活动调节”内容时,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故事悬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1只雌天蚕蛾被扣在一只纱笼中,这只纱笼是放在被一片丛林包围着的黑屋里的。尽管风啸雨骤,还是有40多只雄天蚕蛾穿过风雨前来。第二天夜晚,又在雌蛾周围洒了樟脑丸和汽油,仍不能阻止雄蛾寻找雌蛾。设问:天蚕雄蛾靠什么寻找到天蚕雌蛾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待学生回答完毕,教师不要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有意识地形成第二段空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与权威性。
2.抛砖引玉
对于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不宜直接灌输,而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同时配以相应的空白,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在讲解“拟态”概念时,教师出示“昆虫保护色”挂图和“竹节虫拟态”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要求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因为学生已有保护色知识,经过思考后得出拟态不仅是色似而且形似。撤下保护色挂图,换上“枯叶蝶拟态”挂图,指导学生比较得出,竹节虫是外表形态与竹节相似,而枯叶蝶是色泽斑与枯叶酷似,即拟态的形成部位可以是动物全身也可以是动物体的某一部位。再挂上“西藏牦牛”挂图,学生得出西藏牦牛的拟态,模拟的是环境中非生物——岩石。至此,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拟态的概念,即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3.断流停顿
课堂教学有它的流畅性。教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可能会感兴趣,但听后往往很快遗忘,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没有主动思考,因此不能形成深刻记忆。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作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然后再作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述,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压迫感。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性较差,教师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对学生思维活动起着调控作用。若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嘎然而止,原有的刺激突然消失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会再次集中到教师身上,思维活动又重新回到教学中来,片刻的空白后,教学秩序井然。
4.余音绕梁
结果是一堂课的“终曲”,有经验的教师课尾一定会设置空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如在讲完“水分代谢”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庄稼施肥后为什么要及时浇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知识得到深化。又如,讲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之后,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性别——无论是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及其有关的生理特性都是性状,能否用已学过的遗传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与性别有关的性状遗传呢?为什么有些遗传病大多数在雄性个体身上出现?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仍然不能得出答案。这为“下回分解”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埋下伏笔。
使用空白艺术存在的误区
1.过度过量
设置空白,要有度的概念。设置空白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使学生通过深思熟虑,能够“跳摘桃子”。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一堂课运用空白的量也应有所控制,不可过多过滥。如空白过多,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支离破碎,过于空洞,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
2.无的放矢
设置空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讲完课后余下的时间,教师既不引导学生回顾与总结,又不布置思考题,而是让学生自由看书,这种毫无目的的设下空白,只会冷却学生听课的欲望。
3.缺乏默契
设置空白的时机与长短,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界定,为双方所领会。这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直至认同,最后达到默契,若师生双方缺乏这种默契,教师设置有空白,学生不以为然,未加利用,而学生需要空白的地方,教师仍滔滔不绝,这样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恰当设置空白,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门教学艺术。笔者的看法只是一孔之见,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修正。
[摘要]:“情境创设”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重视,笔者站在情境教学效果这一视角反思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的调控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生物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目标、现代媒体、动态生成、新课程理念、教师基本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的开始,它需要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笔者也看到,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够,还缺乏从目的、手段、过程调控等角度细细揣摩,没有起到“情境”在教学中应有的激趣、生惑之效。
1、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归宿,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 所以情境的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且看两位教师就八年级“听觉的形成”一课教学引入中创设的情境
情境1:教师用1分钟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学生仔细听……
师问:你能说出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A:电子琴。
生B:钢琴。
师:不管电子琴和钢琴,你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判断的?
生C:耳朵
……以此引出课题
情境2:教师用2分中时间播放一段短片,其中部分同学用耳罩塞住耳朵,只看画面。
教师先后请带耳罩和未带耳罩的同学说说内容或感受,然后通过比较由学生得出:通过视、听觉的共同捕获,人体获得的信息更准确、清晰。
……以此引出课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感情。”那么比较上述两者,同样是以学生活动来创设情境,情境2显得自然、更贴近教学目标。“带耳罩的一组”作为对照连接着上节教学内容“视觉的形成”,隐含着复习回顾,感官的不同导致感觉的不同,让学生在认同视觉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解新知的强烈欲望,对下个环节的实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情境创设承上启下,连接自然,目的指向性很强。相反情境1的创设给人感觉是形式化、很生硬,在设计活动中没有从学科领域这一角度构建认知冲突和情绪体验,前后问题的设计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萌发,探求新知氛围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对创设的`情境缺乏目的性、有效性的研究,认为只要创设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创设的情境生活味过浓,缺乏学科思想;创设的情境过于冗长、头重脚轻,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都是低效的,这样的设计思想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误读。
2、情境创设与现代媒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来展示一些生命现象、呈现问题背景资料,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效果颇为显着,尤其在公开课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频率很高,于是在我们教师中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面观点,创设情境一定要用多媒体手段,否则不是一节好课。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寻找图片或视频资料上,投放在制作课件上,课堂上教师放“电影”,当讲解员,学生当观众看“电影”。例如:七年级“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呼吸作用产生热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图片的寻找和动画制作上化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实验)营造问题情境。事实上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许多原理的得出本身就是据于前人的大量实验或者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验证。生物课程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紧密地结合实验、结合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亲身的体验,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原理谈现象,逐渐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理念。上述两节内容教师不妨以萎蔫的菊花浇灌后重新焕发英姿、种子萌发产生热量等具体的生命现象为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体验来构件问题、解决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学生讨论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教师之所以选择现代媒体来创设情境,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直接呈现性,似乎可以“代替”教师的动手、动嘴,以至于教师对它情有独钟。试想,假如我们的课堂被现代媒体充斥,而把学生的观察、实验等主体性活动搁在一边,非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因此把握学科特点,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我们生物学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实现,例如实验、角色扮演、自然现象的观察、一个故事、一首诗等等,而现代媒体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3、情境创设与开放生成
构建主义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生应该在问题情境的互动中,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个性化的智能构建。所以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连续的也是动态的,是伴随着学生认知结构在不断发生改变的。笔者发现在设计情境时教师主观性很强,带着对教学现实的预计和构想,期望学生在课堂上能按照自己的安排进入“圈套”、步入“雷区”。事实上,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往往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问题和情境,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按照预期的设想向前推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按照教材实验规定的次序和材料来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将碘液滴在鸡蛋清里、花生种子上,有的学生直接将花生种子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还有学生把碘液滴在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饼干之类的食物上,等等。此时,教师若抓住机会,便能利用这一“意外”,和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即便是一种食物其营养成分也不是单一的,只是占的比例不同。但教师假如只考虑完成预定“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竭力阻止,轻易抛弃了开放中动态生成的新情境、新资源,不但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当然,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有力凭借。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创新的空间,要接纳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学生体验,更要鼓励互动中学生的即兴创造,还要敏锐地捕捉新的矛盾并积极地进行情境的再创设。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误区,原因除了教师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以外,笔者以为教师个人基本功也至关重要。假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材解读分析能力,自然会在备课过程中将教学目标恰当地分解到每个环节,有利于有效情境的构思;假如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动态调控能力,那么教师在选择手段时就底气十足、运用课堂动态资源就游刃有余。关于这一点笔者读过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张华老师关于《教育观念转变中的思考》的文章(《生物学通报》20xx年第9期),感到张老师分析很透彻也很实在,在此笔者不再就这个问题多加论述。
总之,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理解为课改的“时尚或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要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中困惑与问题的反思,重视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生物学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国标苏科版教材及教学参考
[2]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2]索桂芳。20xx。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课程。教材。教法(9)
摘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初中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学不仅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喜爱。而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法,不仅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富有趣味,也能够在各种有趣的实验中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法;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其教学效率的方法包括很多种,其中实验教学法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由于生物学科属于理科内容,部分内容只是过于抽象,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疑惑。而利用实验教学法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为具象化,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法的作用
(1)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初中生物作为初中阶段极其重要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过渡时期,好奇心比较强,往往会对各种有趣的事物产生兴趣。而生物实验作为一种具有趣味性以及探究性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比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生态瓶,并且对生态瓶中的各类生物变化进行记录,让学生对其进行总结,将其中的奥妙进行分享。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爱探究的良好习惯。(2)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教材内容需要实验进行完成,也有很多疑问需要实验进行解决。在生物学习中如果缺乏实验,则会导致生物学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在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采用实验的方法,将三颗玉米粒分别装在三个玻璃杯中,并且分别加入适量的水,分别处于不同的。状态,然后对其发芽现象进行分析。[1]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把相应的知识点记忆清楚,并且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起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应用
所谓的实验教学法便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实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其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验演示。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实验讲解,这种实验不需要特定的实验室,也不需要正规的报告,其试验内容比较简单,步骤比较少,只要生物教师将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便可以非常顺利地将整个实验的步骤展现给学生。[2]此外,由于初中生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种实验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也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2)教师“边学边教”的实验方法。在生物课堂中,采取该方式往往需要实验室,并且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获取知识。[3]通常情况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到生物实验所带来的奇妙以及趣味,并且也会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爱。比如在开展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中,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记录并逐一进行讲解。通常而言,该实验往往需要生物教师的协助,这种实验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调动,并且也能够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让教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此外,生物实验的时间可长可短,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对生物学科的了解,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成绩。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作为基础课程,生物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并且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因此,将实验教学融入到初中生物教学中是当前值得推崇的一个项目。
参考文献:
[1]林霏.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xx(04):172—173.
[2]王楚才。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赤子(中旬),20xx(01):85.
[3]马春花。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01):128.
海洋生物制药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向海洋要药”是医药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抉择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技术在海洋生物制药上的应用,我院为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海洋生物制药”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以多学科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海洋生物技术制药这个学科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开展课程积累的经验较少。如何上好这门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海洋生物制药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
海洋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制药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历史较短,教材较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提高,大规模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成为可能。目前海洋生物制药发展迅速,有关海洋生物制药的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为我们选择海洋生物制药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提供了空间。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首先确定了教学内容和重点。海洋生物制药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海洋生物制药概述,内容包括海洋生物制药的发展和现状,海洋药用生物的类别。第二部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生物技术制药,内容包括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研究方法,海洋生物新药的生物技术及其筛选与评价。第三部分,海洋生物新药的药学评价,包括药理学、制备工艺、药物动力学、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掌握海洋生物新药的生物技术方法,海洋生物样品活性筛选方法。
由许实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海洋生物制药》至今已出版2版。经过对比,我们采用第2版作为教材。教学内容加入第1版海洋药用生物部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参照李八方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制药的生物技术研究方法”和“海洋生物样品活性筛选”参考焦炳化和易杨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现代海洋药物》。这样一来,重点更加突出,掌握更加牢固。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一)注重课堂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进行灌输式或说教式教学。这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如果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势必会让学生感觉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毫无兴趣,增加学习的难度。互动式教学是“二元双向式”教学模式[1],由教师主导教学,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2]—[3]。互动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思考,激发创新思维。
(二)讨论式教学专题报告讨论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参与者接触较大知识量,并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完成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本课程中“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明显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一章举例丰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本章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我适合以报告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学生5—6人结成一组,针对感兴趣的药理作用方面查找文献,归纳总结,制成多媒体课件。讨论会每组派出1人报告本组的总结成果,其他同学就报告中的问题参与提问和讨论。然后由教师总结汇总,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该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获得相关文献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精神[4]。
(三)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将文字、图形、动画与影音等组合并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和投影机作用于学生来实现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5],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海洋药用生物的形态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印象,掌握生物的特征。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师备课可以把大量信息补充进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对非重点内容,通过简单列出标题,使讲课和学习思路顺畅,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一章,我们总结补充了大量活性筛选的方法,顺序也进行整理。学生反映较好。而对“海洋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一章,除了对基本的方法和参照指标进行重点讲解,其余采用小标题形式,使学生了解质量管理与控制基本过程。
三、注重学科前沿
海洋生物制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每天都有大量研究成果涌现。所以不拘泥于课本,给学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梳理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他们以后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有重要意义。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大大提高,对海洋生物制药的产业发展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同学更是把海洋生物制药作为自己以后从事工作的方向。
四、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不是目的,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搭建知识构架和掌握本门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了百分制,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回答问题、讨论报告等课堂表现组成。平时成绩是为了防止学生临考突击,通过死记硬背通过考核。期末成绩主要是笔试本门课程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占总成绩14%的发挥提高题。
五、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起到知识传承和教书育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言行一致,带有良好的情绪,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多和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观点,及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提出的意见虚心接受;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关注学科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水平。
六、结语
我们采取上述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海洋生物制药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督导组的肯定,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的优胜奖。
虽然海洋生物制药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开课时间较短,经验相对不足。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求知欲的增强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吸收其他课程的教学经验,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继续加强课程组建设深化教改,不断发展完善,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加快课程建设。
一、改变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目前农村教学重教轻学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仍是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效率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提升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已成为课改的重要方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合作学习也打破传统座位排序,采取马蹄型、花朵型等座位排序,创造民主、和谐学习氛围。
二、优化教学组合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有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问答法等。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从教材重要出发,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以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确定和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课堂上重建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平等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新型关系。教师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语言,将学生引入新的学习环境,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探究情境中。还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活动,以问题驱动为动力,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去操作、去思考,还给学生质疑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独立见解,保护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享受合作探究乐趣,让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激发学习动机。
四、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在一个班集体中,由于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接受能力、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因此要让他们都获得一样的发展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做,才能让每个学生都都有所收获?最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努力让他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而不应该袖手旁观。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组间的合作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同时还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化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得机会和互相补充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挥和提高,也因有教师的参与指导,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
五、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从认识、技能和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借以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进步。教学评价有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加强课堂信息反馈,增大信息交流速度,对学生正确的认识要及时强化,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馈越及时,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评价,将学生的知识反馈梳理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完善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应该改变落后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思想、创造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组合,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在课堂中引入新闻及热点事件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新闻及热点事件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自然地将“低碳理念”传递给学生。初中生物课本中也有大量内容涉及到了环境的破坏,教学参考书后面的有关生存与环境、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酸雨的危害等视频资源非常好,在课堂上应当给学生一一播放,生动的画面能直接地说明“低碳环保”的必要性,同时也可以在课外搜集其他环境污染的。资料证据。
二、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可以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每年的艺术节开展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绘画、小品、课本剧、废物的再利用等艺术表演形式来体现节能减排的绿色生活。又如,组织学生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利用学生偶像的号召力,传递低碳绿色生活理念;鼓励学生在节假日争做城市环保志愿者,积极参加清明植树等。除此之外,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要引导学生体验“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少喝一瓶饮料、少用一个塑料袋”做起,通过“我与自然有缘日志”、“认养一棵树、栽培一种花”、“我的低碳生活”等体验与创意活动,让学生把自然、和谐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简洁、节能、文明的绿色生活理念带回家。
三、帮助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争做一个推广“低碳生活”的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上学尽量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离开房间随手关灯;垃圾分类堆放,注意及时回收;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用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总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必修),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几部分。学期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五部分。具体内容分析:
1、本部分内容是以细胞为主线,其中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以及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2、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蛋白质和糖类是重点内容,教学中要重点突出。
3、在教学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atp和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都与化学知识相互渗透,结合生产实践,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教学时不要过深、过难。
4、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内容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内容是教学重点。包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1、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对与高中课程衔接紧密的初中知识作适当补充。
2、现在的教材为了体现课程理念,要学生主动从教材外的资源中获取知识,如网络、教材光盘等,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条件所限,就不得不依靠老师从课堂中得到补充。切实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出策略。
1、灵活机动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并且注重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新成果相联系。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
3、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4、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5、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6、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7、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摘要:多媒体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诸多不足,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活化教学内容,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只有从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形象演示、变抽象为具体,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重点,多媒体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四方面出发,才能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生物教学;运用策略;教学效果
生物是一门科学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物质。对于初中生来讲,学习内容在理解上可能有较大的难度。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能够让生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创造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对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生物知识。多媒体教学模式能更直观地将要学习的知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不是让学生面对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和难以理解的图形。多媒体教学还能第一时间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认识食物的消化部位”这一单元中,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食物消化过程的短片,让学生认识到食物进入人体后会经过哪些器官。播放完短片后,教师可进行提问:食物一共经过了几个器官?分别是哪些?学生看过短片后得到答案,接下来教师就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在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同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出的`问题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过于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
二、形象演示,变抽象为具体
很多生物知识都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即使课本上有一些彩色图片或者案例,但也仅仅是静态的演示而已,难以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这使得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不彻底、一知半解,知识无法得到运用。即使学生当时记住了知识要点,过后也很容易就忘记。在课堂中使用多媒體教学,能够使知识点形象生动,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节课时,学生需要学习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运动示意图以及人体内气体的交换过程。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活动之一,但一些学生不知道呼吸需要经过哪些器官以及气体是如何交换的,更不知道为什么在运动时需要比平时更大量的氧气。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气体的交换过程以及氧气会经过哪些器官等动态图或视频。在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可再让学生以自己作为实验对象,让自己进行小范围的活动,看看自己呼吸的变化。教学与实际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还能在此基础上延伸至其他的知识,因此多媒体教学要注重形象演示,把抽象变为具象。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重点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重难点知识的突出略显不足,而多媒体教学恰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课件可以设计成色彩丰富的版式,将重难点用鲜明的色彩或者是其他突出的格式标示出来;还可以运用超链接等形式,插入动画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还能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动漫人物来进行排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更为融洽,这对开展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在学校教学环境下不能完成的生物实验。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这一章节就属于教学重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较多的微生物,但用肉眼是无法知晓它的存在的,因此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就可将课件做成较为生动的版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将微生物具体化,还可给微生物画上五官,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四、多媒体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对于一门新课程的学习,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清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相关知识,其系统性是其他新型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学科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的是能更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思想,多媒体教学也应运而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也不能只靠传统教学。对于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现代教学中,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习的奥妙之处。
五、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动态、立体、全方位的观察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呆板、枯燥的缺陷,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佳境。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创新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创新教学要切实实行起来,而非简单作秀。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善于延展教学内容。在充分提升自身素质基础之上,用创新教学的方式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以此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得到进展和突破。本文就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之下,提出了有效实施课堂创新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学;实践研究
创新教学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改变以往的“授人以鱼”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潜在创新力。创新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基础教育。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实施创新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笔者认为师生都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在进行上课之前,要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高中语文预习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并记录搜集资料的形式进行,这些记录必须和下节课即将学到的内容相符,记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信手拈来,在脑海中还原情境,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将不会的字词标注出来,并通过自主查阅进行解决。随后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遍朗读,第二遍朗读就需要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在第三遍阅读之后再正式上课。教师在整个预习的过程中都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自我创新思考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营造愉悦课堂气氛,实施创新教学
科学证明,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神经将处于放松的状态,课堂效率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学生大多都对教师带着崇拜和敬畏之情,但正是教师的这种权威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尤其一些教师将姿态摆得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对学生的建议充耳不闻,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当面指责学生,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所以,教师应当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做一个平易近人的教师,与学生共进退。课堂之上,教师也只有不断鼓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营造出更加轻松、休闲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在复习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一个学生起来背诵,但是这个学生背诵到一半就记不起之后的内容,教师也不应该给予批评,而是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学生自信的回忆下半部分的内容。
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实施创新教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有效策略。但与学生互动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对于每一位学生,教师都应当带着积极的心态,在教学时不仅要不断地鼓励和赞扬他们,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的互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另外,教师应当始终秉持启发性教学的重要原则,课堂之上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主动追求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珍惜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耐心地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开导。
2.拓展学生思维。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科学界的每一个喜人的成果都源于大胆地想象,这也正是获得创新成果的起点。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一些手段来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加强团队精神大胆地想象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于课堂创新教学也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需要安排学生自学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和提问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流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堂创新教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实施。
四、结语
创新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的主导者。语文学习要有一个发散创新式的思维,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还要在课后延伸思考。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每完成一节课都要积极进行反思,改掉缺点,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和生命力。虽然高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但是教师一定要从中解放出来,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点,在教学过程中下工夫,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的改变,创新式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散发出不一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吴玉梅。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余画凤。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
[3]许高明。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及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
[4]余志芳。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5]崔洁。高中艺术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D].云南师范大学,.
[摘要] 科学 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 规律 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改变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让学生加以探究。
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是生物教学最显着的特征,也是生物教师最常用、最擅长的手段。但是,在实践中“实验”与“探究”的结合并不象预想的那样顺畅。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是在吸收已往实验教学改革中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有效、完整、开放的实验教学方式,以回归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思维品质、质疑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实验教学是指在使用实验仪器情景下的一种教学形态。高中生物实验与其他理科实验一样,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能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但这种对实验和实验教学的认识,在本质上将它放在了知识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教学的目标只是追求一个预设的结论。虽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注意对学生进行有关实验技能、方法和探究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但这些往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科学探究的提出给实验和实验教学以全新的视角。《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指出:“科学探究是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动态的部分”[1]。高中生物课程应该反映生物科学的“完整画面 ”,应该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生物实验作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科学探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强化学生实证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作用,倡导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打破原有学科的封闭性和课程选择的单一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实质上就是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
美国学者施瓦布曾经把科学实验活动分成三个层次, [2]根据实际还可以加上一个层次,即将问题、方法步骤及答案均提供给学生,学生只要按此步骤去做实验,验证已知的结果,可称之为零层次(见表1)。
探究也是分层次的,一些学者根据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参与探究程度的不同,将探究性实验划分了不同的层次(见表2)。[3]
至此,可以清楚地表明,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基本上属于0水平探究,也就是没有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随着有关实验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做结论等几个方面学生参与程度的增加,探究的深度也不断增加,直至开放式的研究。由此可见,随着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理念,实验和实验教学的作用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众所周知,学科教学在知识的量上有明确的任务,探究性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一些老师之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倾向于低水平的探究,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视课堂的“乱”为洪水猛兽,怕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技能的问题,试问,从小到大,我们有多少教师有过探究性学习的经历?
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已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高层次、开放性探究实验活动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在更多的时候需要从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探究实验活动中学习各种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探究技能。因此,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是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探究教学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呢?
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改变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让学生加以探究。从实际上考虑,让学生探究的必须是个难度不高而且没有危险性的实验,教师才能安心放手让学生探究,而且实验内容要能与上课内容直接相关,并且适合学生的程度,又不需额外增加太多教学时间,如此老师才易于安排和融入原来的教学进度中。所以从现有的实验项目中挑选一些单元,改变原有实验教学方式再加一些巧思即可达到目的。
三、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酶的催化效率—过氧化氢分解”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认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按照过去的方式,为了体现探究,教师通常把演示实验改变成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在两支编号为1号和2号的试管中分别注入3mL2%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鸡肝匀浆或马铃薯匀浆少许,在2号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少许,作为催化剂,轻轻振荡试管,观察两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多少和快慢来比较反应的速率,推理出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二氧化锰催化效率的高低,从而得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这样的实验活动,场面热闹,学生不定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动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率也很高。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把鸡肝匀浆和二氧化锰分别加入到盛有3mL2%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这样做,看似在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仅仅从过氧化氢酶和二氧化锰2个催化反应实验的比较,并不能推理出生物催化剂比无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显然,学生思维加工的投入量不够充足。
针对上述情况的改进课,如果我们对实验进行改进和拓展,实验探究的水平就会明显提高。
(一)提出问题
经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很多地方都需要催化剂,比如说:汽车尾气排放催化装置、 工业 制硫酸、合成氨、酶催化生物大分子等。并且在课堂上也已经学习了使用催化剂的几个化学反应,如氯酸钾催化受热分解、双氧水催化分解等。在理解元素周期律以后,还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催化剂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生大多能提出如下问题:催化剂与化学反应是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催化剂是如何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是什么?这种超学科的知识整合,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是十分有效的。
(二)猜想与假设
首先要 总结 问题,经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催化剂与化学反应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催化剂可以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果可能不一样。
(三)实验准备
1.知识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马铃薯等的相关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和催化剂相关的知识。
2.器材准备。试管,卫生香,火柴,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匀浆(新鲜的和不新鲜的各一份),马铃薯匀浆(生的和熟的各一份)等。
(四)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过程如表3所示。
(五)实验结论
1.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匀浆,马铃薯匀浆,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新鲜的鸡肝匀浆和生的马铃薯匀浆,催化效率大大高于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的催化效率。
3.不新鲜的鸡肝匀浆、熟的马铃薯匀浆之所以催化效率降低,有可能是采购回来的肝脏不新鲜,或是制成的肝脏研磨液使用和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熟的马铃薯匀浆可能是高温导致过氧化氢酶失活,说明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很多。
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是在提高学生 科学 素养课程目标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改进行动,它的亮点是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拓展课堂实验的功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品质,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 新课程理念,对于推进“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生物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 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28.
[2] 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与探究性学习[J].生物学通报,20xx(1):27-29.
[3] 方红峰。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J]. 中国 教育技术装备,20xx(10):6.
高中学生生物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存在诸多重难点知识,高中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认识较少,因此在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就高中生物中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个体层次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个体层次;生命系统;整体性和稳态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教材中提出有关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方面的知识,生命系统的中的细胞,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而生命系统中各个层次都有紧密的相连,是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为加强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生命系统进行正确的认识?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促使学生能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
一、教材内容特点分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提到了关于分子与细胞的概念,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内容呈现在第一� 生命系统的相关内容即是从细胞到生物圈的内容,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活动的主体,以细胞构成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核心概念,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必然的要求。学生对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原在初中时有所了解,对器官,组织以及系统有大概的认识,但是由于初中生物不在中考范围内,初中生物不在学习重点范围,因此学生对于生物课程中生命系统的认识不全面且没有深刻的了解,而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在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自主学习对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进行简单的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实例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组织,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则是由细胞组织组成的能够协调配合的器官或系统构成活体生命,例如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龟等。个体层次是生命系统的局部,生命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生命性和整体性[1]。而生命系统的稳态则是通过生命系统的内部与外界环境产生信息的流动过程,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内部组织的平衡,也就是动态平衡性,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利用生命系统内部存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来维持自身的稳态,从而达到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物质交流以及信息传递,在个体层次中一般是动植物这类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生命系统的稳态是保持生命系统独立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生命系统中的各个层次都具有稳态,都与外界的环境产生交流和信息传递过程,发挥生命系统整体性的功能,因此,总的来说生命系统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稳态,使生命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动态平衡。
二、高中生物有关知识具体的教学措施
(一)将加法与流程图进行结合,提升学生对生命系统的了解
由于高中生生物知识结构较浅,生命系统的相关知识具有复杂性,且含有多种概念,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到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和稳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中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命系统不同的`结构层次与功能,也就是从细胞到生物圈的有关概念,通过加法教学,为学生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流程图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的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深化[2]。生命系统中的内容概念较为抽象,而细胞层次又是微观生物,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能够都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直观形象的将概念能够展现出来,加法的教学方法是将图文结合,彰显不同概念层层递进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具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前适当的设置引言,通过多媒体创设生物圈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环境下不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可以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例如池塘,青蛙,蝌蚪,流水,以及水中的微生物等,根据准备的这些课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流程图有大概的了解之后通过加法教学,例如池塘是一个生物圈,青蛙,蝌蚪等是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而这些个体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一个生命整体,其中个体还等同于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而由池塘,青蛙,蝌蚪,流水,微生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则等于无机环境,包括空气,温度,水等加生物种群,生物种群又包括植物种群,动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等利用加法原理对生物中的概念进行认识和了解。
(二)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学生对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稳态的理解
生命系统中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得以体现,人体组织各个系统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中,通过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这是个体层次具有的一种稳态。人体中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这几方面中任何一部分的失衡都会导致个体层次发生稳态失调,而人体产生疾病则是由于内部环境失衡导致个体层次的稳态失调,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冒发烧等疾病都是人体稳态失调导致的后果,其中人体的稳态失调也与人体内部结构的组织系统有关,通过观察医院相关的检验报告分析人体内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例如人体内部细胞发生病变后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造成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个体层次具有的整体性特点[3]。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减少抽象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准确把握。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高中生物中有关生命系统这节知识是客观抽象的,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设计相关实验,构建数学模型,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抽象的生物知识概念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对此理解,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是关于生命系统的内在环境变化及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并且生命系统是不断产生动态变化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构建设计模型与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使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内部环境能够直观的展现出来,促进学生对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通过开展生物实验,在显微镜和相关生物仪器设备下观察青蛙的内部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在静态与动态时发生的变化,以及在捕捉蚊虫时神经系统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此外,在生命系统的教学中还应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可以直观的显示出个体层次的动态变化与调节机制,用数学模型的相关数据表明生物规律,了解个体层次的变化与稳定,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来收集相关资料数据,考察资源的合理性与可行性[4]。还可以进行生物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个体层次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整体联系,以及个体层次中各个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动态变化的平衡稳定,促进学生对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的认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高中生物教学的价值体现
生命系统是不断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流的过程,并在不断地变化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平衡稳定,也就是说生命系统是具有稳态的。由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又可以独自成为生命系统,且生命现象与自然界其他物质现象不同,具有独特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让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且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环境的观察和思考,从多个角度认识生命系统,在宏观和微观中加强生命系统的联系,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且用有力的数据体现了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稳态这一概念,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由于高中生物中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概念较多,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生物基础较差,且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在生物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个体层次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传递与能量转换并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系统稳态。这是生命系统的本质规律,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相关概念,丰富了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拓展视野,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认知的教学策略――以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34-37.
[2]陈维,汪忠。系统分析与模型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与案例[J].生物学通报,05:28-31.
[3]赵占良。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特点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编写高中生物选修课教材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07:46-48.
[4]刘启宪。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研讨――“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教学构思[J].生物学通报,07:28-31.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探讨【1】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分析生物校本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进行探讨。
为提升成效,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以生为本,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
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
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
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
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
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
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
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
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
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
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
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安源。试论生物校本课程开发[J].教学与管理,(24):36-37.
[2]黄梦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创新[N].浙江教育报,-11-29.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探讨【2】
摘要:广大教师要在新课程体系下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采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高效的教学手段,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标;有效教学;实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对初中生物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未能明确和深入。
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多年,对于如何在生物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愿与同仁们分享。
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多做教法探索
新课标对生物课程的实用性要求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学理念,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来适应这些要求与变化。
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适当地改变了教学流程的具体实施。
比如,对于课前提问,笔者特别将它细分为复习提问和预习提问两大方面。
复习提问是对之前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回顾和扩展,考查的是学生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吸收情况以及课后独自探索的成果;预习提问则是笔者在上节课程结束前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接下来要讲授的内容规划了提问的大致方向和可以适当了解的趣味知识。
这两种提问的设计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比如,将比较教学和辅助工具教学相结合,将提纲教学法、引导教学法和伙伴教学法相结合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感到新鲜、有趣,又能将知识点较好地消化吸收。
二、教师要从多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一门科目的教师十分和蔼或是幽默,就会对这门科目产生兴趣。
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真诚的关心和贴心的关注感受到师爱。
当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期望、尊重与体谅,自然就会信赖这位教师,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该门课程的学习中去。
(二)要善用疑问教学法
质疑精神是人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的“疑”是促进其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的基础。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捕捉教学中的“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设置疑问的教学手段在导入新课阶段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
比如,在学习“裸子植物”时,笔者就讲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松树与杨树、杏树、桃树的童话故事,用故事暗示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让学生急于详细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真正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入知识点的学习中去。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初中生学习生物,往往有种陌生感,甚至会产生“学生物有什么用”的疑惑。
此时,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生物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自然就会激发出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比如,可以把科学家通过研制“生物导弹”治疗肝癌,从而有效地延长了患者寿命的新闻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了解生物技术的神奇,自然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生物课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而能够动手实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因为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事物的形、态、质的变化,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对其产生兴趣,进一步研究生物、利用生物,并从生物学习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立体的、多方位的影像呈现,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呈现相关知识点,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感受具体的画面,受到声音的感染,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想教好初中生物这门课程,就需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特点,多方位激发其学习生物的兴趣。
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有效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彦。浅议初中生物教学的方法[J].教法研究,(18):55-57.
[2]彭晓亮。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7):60.
[3]李玉玲。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07(8):186-187.
[4]赵国华,王玉珍,赵文英。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作用的分析[J].教育探索,2007(8):130-13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得所有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活动而参与到了课堂中,因此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而对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物学科有了更为深厚的兴趣。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助互补来学习知识,不仅改善了自己同其他组员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和睦共处。第三,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孤军作战,而是与他人一起完成,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了解了合作学习的几点重要性,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力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1.合理分组,合理搭配组员
对于合作小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不是合作,而是分组,是组建学习小组之前的分配组员工作。如果小组分组不科学,一个组内都是学困生,或者都是学优生,或者一个组内学生性格不合,经常发生口角,那么便是失败的分组,也就注定了是失败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地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进行分组,确定每个组都有学习好的和学习一般的,都有男生有女生,有沉默的有活泼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学生是具有合作能力与组间竞争条件的。
2.注重课上合作指导
初中生物课堂中经常会有一些讨论活动或者是实验活动、比赛活动等,在布置合作任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保障实效性。例如,本人在学生进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要用黑色塑料袋装蔬菜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小组内曾经出现了几种看法?(2)小组一致认同哪种看法?(3)评价自己对本小组讨论的贡献。通过这些问题,不仅促进学生间产生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也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错了不要羞于承认,而要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见解。有的问题由于思考角度不同,观点不一致时可以先保留意见,或找机会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或找老师寻求帮助。
3.开展课下合作
生物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其他学科可能在课下没有合作探究的任务,只需要学生课上合作完成即可,但是生物是一门变化莫测的学科,它具有实验性,很多实验是我们课上不方便做的,因此教师会将小组合作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学习更多、更深广的知识。那么在这个时间段,教师是否依然需要引导学生合作?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学习“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这一内容时,课堂上各小组完成整个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而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则需要课外一周时间观察。至于深入探究“光、土壤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让各小组的合作富有成效,教师对小组合作的分工进行了指导,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对现状问题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
4.注重合作的评价与反思
合作学习越来越将教师解放出来,使学生居于学习的漩涡中,而教师则是冷眼旁边,仅做指导。其实,学生就是教学的中心,就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合作形式的学生主体性凸显则印证了这一点。但是需要注意,教师的“放手”不是毫无原则的,也不是完全放手,因为合作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无法对合作学习负责,因此还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之余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也要总结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带领学生反思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以免在下次的合作中依然出现类似的问题。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注重学生主体性与合作性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了各科教师的青睐。的确,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初中生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无所不包、无往不利的,重要还在于我们的认识与运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为彻底地了解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生物教学。目前的生物教学体现了基础性,但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有些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兴趣
1、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少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来自于力求全面发展,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的知识占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 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3、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
4、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的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
(2)情境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时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讲“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考虑植物体内的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等能否用同样的原理提取?能否找到无毒性的溶液分离提取这些色素,用于食品加工?这样,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从而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3)教师要运用“语言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复习“心脏的结构”时,要求学生把前一节课画的心脏结构简图拿出来,结果好几位学生紧张地在抽屉里乱翻,我很生气,因这是特意布置要夹在书里放好的,这节课还要用这张图学习“血液循环”,本想批评一顿,转而一想,批评只能使学生更紧张,更想不起放在哪,于事无补,不如幽他一默。“可能有几位同学忘了把自己的心放在哪儿?别急,慢慢找!不然,这节课就上不了了。以后可别这么粗心大意,连“心”也忘了带了!”在同学一片善意的笑声中,我又说“把‘心’带来的同学先复习一下心脏的结构。”让学生把心收了回来。用比喻加强记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因素,把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描绘,恰如其分的比喻,恰到好处的姿态和富有感染力的神情讲授出来,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窥其貌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关切。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由于初中生物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更应选择优化的教学方法,使初中生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高生物教学论文
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文/夏正兵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既与职高生的认知心理相契合,也与职高生物学科特点十分贴近。通过教学实例,阐述职高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
关键词:职高生物;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应用
职高生学习生物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希望学有所用,为将来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被生物学科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把握职高生这种学习心理,积极采取多种方法实施教育活动。目前,职高生物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两种方法既有关联又有不同,其中任务驱动法虽然也经常以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职高生物重于应用与实践的学科特点十分契合,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如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阐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知识以单个或者多个任务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明确任务中隐含的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巩固旧知,发现新知。在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式中,教师始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如何最快地完成任务,最终让学生通过任务完成实现对知识的重组和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构建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目的和动机,然后让学生再对任务进行分析,尝试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制订可行的任务计划,最后通过运用自己选择的方法、制订的计划获取各种任务中所需的信息,从而能够使任务顺利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会主动地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属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大致分为四个步骤:()任务提出、自主探究、互动合作、总结评价。本文以“遗传与变异”一课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学习“遗传与变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去解决现实中的生物问题,学会如何培育新品种作物。因此,教师要将比较分散的与生物性状有关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生物原理,来进行优良品种的培育。
1.情境创设,提出任务
对于大部分职高生来说,他们对育种方面的内容都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将任务引出。利用多媒体呈现两种不同性状的小麦图片,然后问题引出任务“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哪种小表更能够符合农业生产需求?怎样运用现有小麦品种培育出与农业生产需求相适应的品种优良的小麦?”
2.分析任务,自主探究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目标,这时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任务进行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的分析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新品种培育,首先是生物变异,而可遗传变异来源包括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应用于生物实际中,可以进行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等,那么如果想完成这些任务,该选择哪种育种手段?学生可以根据下表从几方面进行思考:
3.互动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建议进行结组,也可以根据座位关系自由结组,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互动讨论,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应选取一名组长,负责本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
4.作品展示,总结评价
任务完成后,如何对每个小组的任务成果进行合理的总结与评价,是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由每组的组长对小组任务设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讲解,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给出客观评价。例如,A组运用生物知识培育出了“ddTT(矮秆抗病小麦)”的新品种,采取的是“杂交育种”的育种方法,运用“基因重组”的原理,选择“杂交―自交―选优―自交”的方法与途径,其优势在于新品种中集各个个体优良性状于一体,而其缺陷在于育种时间较长,优良性状必须做到及时发现,并用“矮秆抗锈病的小麦”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很多学生对A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给出了好评,认为他们计划合理,组织严密,结论科学。同时对照A组任务,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了及时的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前职高生物教学中最具教育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学生夯实生物知识基础、强化生物学习意识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师在广泛应用此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因人而异、因教材具体内容而异,构建由教材、教师与学生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牢固框架,为职高生建立完整而全面的生物知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解玉嘉。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8(11):6-7.
[2]管新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为例[J]。教师,2012(34):27-28.
(作者单位 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
关于生物教学个性化教学论文
一、针对学生学习差异,以分层模式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应当布置不同难度与容量的课后巩固作业,使巩固内容与目标体系相吻合。在生物学习检测中也应当体现分层原则,采取不同难度试卷进行考核的方式,检测学生在自己目标任务内达标情况,同时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尊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强化能力培养要求,以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应当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一体目标。针对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满堂灌输”教学盛行的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首先,要建立合作学习的。载体。为了配合生物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对学生学习的载体进行了优化,学生不再是单个进行学习,而是通过小组集体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研究。设计合作小组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且在小组的集体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借鉴好的学习经验与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生物学习技巧。其次,要设置合作学习的线索。在每一部分生物内容的学习中,教师都要设置学习的线索,交给学习小组去开展深入研究。在学习线索的设置上,教师要将全部的知识要点融合进去,并且体现内在的联系,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思考题的提示,逐层深入地开展学习,并解决难点问题。例如在教学《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时,笔者结合教学目标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
1.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3.从不同角度分析人口
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实现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
发展的对策是什么?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对于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具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深刻掌握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应当采取的措施,较好地掌握了教学内容[2]。另外要开展合作学习的引导。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之中开展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此外,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展点评,以提高学习成果的全面性。
三、整合生物教学资源,以实践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中生物教师在有效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将教学活动积极向课外延伸,拓展教学空间,开展配套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开展教学延伸活动。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掌握水平。如教学《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生产生活中与基因工程研究相关的成果,如杂交水稻等,加深对基因工程广泛运用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开展课外调研活动。针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调研活动,如教学《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后,可以指导学生组成调研小组,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影响开展调查研究,在调研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运用所学内容提出建议等,培养学生调研能力。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除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尚待完善之外,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的,并且具备较强研究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一切物质和生命的运动规律。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除了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断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对我国生物科学技术发展来说,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
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新课程改革中“改”的程度,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还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这一群体当中,新课改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核心仍旧还是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片面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为没有看到时代发展给生物学科带来的巨大改变,所以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导致其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
(二)教学方式单一
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工作时,都采用的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受这种方法的影响,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生物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被过分强化,学生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仍旧以重复啃读教材为主,教师“一言堂”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极度缺乏交流与沟通,整个学习过程显得非常单调和无聊,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实践缺乏
因为高中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很多教学实验。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还有很大部分学�
二、解决高中生物生物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素质
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应新课改要求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塑造。传统生物教学观念明显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思想,主动和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使自身作为教师这一角色的促进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准确地把握新课改教育思想,并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生物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就应该着力寻求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但却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构建起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机会,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提出诸如“枫叶为什么只在秋天变红?”以及“为什么窗台上的植物要向阳生长?”等比较生活化的问题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使其感受到生物课堂的乐趣所在,由此而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三)强化教学实践
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生物教学也是如此,生物教学的本质属性也要求广大高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物教学实践的重视,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教学更加高效。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之外,还要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以动手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实验中去,使其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其观察和创造能力,进而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大势所趋的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为高中生物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和持久。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面对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有敢于改变的勇气,要用更新的、更合理的方法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以从整体上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丁英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张虎林。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上),20xx,07:20.
[2]陈淑娟。关于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分析[J].高考(综合版),20xx,10:38.
[3]蒋卫娟。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xx,0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