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可是一门非常精细的科学,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12篇初中科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键词:教育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一、我国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服务产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当时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是引进农业和商业战线的改革经验,在高校逐步实行总务后勤部门的全面经济承包责任制,并推行有偿服务,向学生收取伙食管理费和水电费。由于种种原因,这场仅限于“学校教育边缘”的产业改革,当时激起了一部分人的反对,他们认为,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将破坏其福利型特征,甚至导致高等教育的异化。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高校扩招中凸显的学生宿舍紧张、后勤经费不足和设施陈旧等矛盾的加剧,后勤社会化已经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自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以来,我国的教育服务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产业运作的范围也从位于学校教育边缘的后勤、金融、咨询等转向学校教育本身,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以学校教育服务、教育社会服务、教育后勤服务和教育延伸服务等四大类服务为主的教育服务产业体系。
在学校教育服务方面,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民办教育迅猛发展,各类教育集团在学校教育、教育软件开发、校园网等方面规模经营,构筑了系列化的教育服务体系。一些教育集团的原始投入并不太多,却通过收取学费和校宿租金、向银行贷款以及与投资公司重组等方式,迅速筹集大批资金,快速滚动发展。在民办教育的促动下.,我国公办教育也开始探寻提高自身效能的途径。一些地方政府采用撤并、迁建、新建、扩建和改名以及强弱合作等方式,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其中公办学校的转制,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
在教育社会服务方面,最突出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借鉴国外经验,近年来我国在创办高科技孵化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世纪之初,科技部和教育部进选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15个有一定基础、不同类型的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并于2001年底接受了国家验收。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约100个功能健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10个左右将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教育后勤服务方面,我国高校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高校办后勤,20世纪80年代的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初中期的企业化管理阶段,现已进入以学生生活后勤改革为重点的全面启动阶段,开始组建专业化、集约化的后勤服务集团,出现了后勤剥离式、后勤合作式、后勤实体式等三种典型的后勤改革模式。
教育延伸服务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已经初具规模。就产业类别来说,在教育金融服务、教育信息咨询服务、教育出版服务和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已经开始有所发展。以教育出版服务为例,全国教育类图书每年的出版销售额在180亿元左右,如果按教育出版社每年的出版码洋计算,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在高校助学贷款服务方面,截至2001年底,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国家助学贷款的合同额累计达24.3亿元。
二、我国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观念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经过20多年的变革与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属性、特征的理解更趋理性,教育的潜在产业性、前置产业性和直接产业性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理论界关于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对者,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缺乏产业化的理论基石,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现阶段,提出中国教育应该走产业化的论断不切实际。第二类是提倡者,他 教育是服务性产业,积极发展教育产业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可以遏制“高收费”、“乱收费”,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可以扩大办学规模,让更多的贫困生有读书的机会。因教育产业地位的确立是教育发展观和经济发展观念的变革,教育完全作为事业来运行不能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教育不仅具有公益性,而且它应� ④第三类是折中的观点,他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产业化一定要求市场化,教育产业化必然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构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这种产业发展的逻辑不完全符合教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也不完全符合教育法规,因此,只能说教育系统的某些部分可以产业化,可以开发一些教育产业,但不能实现教育系统完全产业化,比如基础教育、师范教育不宜产业化,而培养中高级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教育可以商品化、产业化。
从以上学者们关于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洞察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观念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这种观念上的反差已�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不完善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涉及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正沿着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清晰和逐步完善的轨迹运行。当前无论是政策的研究者还是制定者,或多或少的仍受制于习惯上的理念、旧体制、旧模式的痕迹,以及社会各系统和教育界的不同认识,致使现有的涉及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教育服务产业的范围和具体内容,在教育服务产业的准人制度方面也处于空白状态。现有的产业政策方面还存在广度不足,深度不够的现象,远不适应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要求,特别是现有这些政策的研究与制定的基本点、出发点,受制于“能否发展教育服务产业,及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程度如何”。主要表现在:
第一、各级政府没能把发展教育服务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造成事实上的政策导向与事实上的教育服务产业的政策不相一致,容易造成事实上的混乱,操作上的困难。
第二、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没能形成合理和必要的政策框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发展教育服务产业也必然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策的研究和制定也必须像其它产业、事业一样,有一个至上而下、由表及里的政策体系。
第三、国家支持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政策的有效性、直接性还不够明显。至今尚无针对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纲领性文件,地方政府也很少有直接以发展教育服务产业为出发点的相关政策和整体规划,致使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政策徘徊在“无序”和“多难”的境地。目前还没有社会各有关部门像支持其他经济产业发展时的同等政策。现有的政策也主要归属于教育系统本身的行业规则。
第四、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政策存在不完全性、不生动性、且存在众多盲点与空白。现在的涉及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政策主要出自于教育系统自身的需求,这就便形成的政策不可能超越其他系统,这些政策的内涵也尚无充分体现市场化的要求。
三、我国教育服务产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观念的认同是教育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观念的认同是教育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广大民众中树立正确的教育服务产业观,教育服务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产业性和事业性是教育服务的两个非本质属性,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育服务的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共同为其服务,产业属性的彰垦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会实现。当我们把教育服务做为事业来运行时,是因为我 因此,教育服务是事业还是产业,实质上是在多大程度上把教育服务当作事业来运行,在多大程度上把教育服务当做产业来运行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教育服务无论是作为产业还是作为事业来运行都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脱离了这个原则只会使教育服务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以往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事业性而忽视其产业性的一面,实行高度的计划性和统一化管理,经费来源单一,导致教育发展缓慢;以及“单一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造成的种种“寻租”活动,致使教育行为扭曲,教育腐败丛生,都是很好的例证。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资源不足与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国家所掌握生产资料的比例越来越小,相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比例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国家所划拨的教育经费无法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总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进教育服务产业的进程。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教育服务产业的规范。当然,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和复杂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除了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其他一些重要因素的制约。比如国家利益、教育公平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的规定、文化传统的要求等等。在这些问题上,证明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它不但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还有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等需要考虑,有时后者会被更优先的考虑。这使得政府在考虑教育服务的事业性与产业性时必须有更全面的视角。比如在那些偏远穷困地区,居民分散,根本形不成教育规模,其经济效益是低的或是亏本的,但为了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精神,同样必须为这些地区的少年儿童提供同质的教育,这只能由政府按照事业来运行。
(二)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促进教育服务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其实施的一种社会调节手段,与一般的行政规章、政策相比,法律更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它不因某个领导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纵观世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历史,各国都无一例外地求诸于法律来保、正、巩固、促进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为了发展教育产业,英国在1992年制定了“高等教育改革法”明确要求英国教育转向“完全面向市场的体制”,改革后的10多年,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经费下降了,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比20世界80年代初下降了40%,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产出增长了,其中科学论文数量增长极快。’
美国早在1862年就颁布了“莫里法案”提出了建立赠地大学的议案,为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在1975年制定了“私立学校振兴资助法”为私立学校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韩国在1963年通过了“私立学校法”和“产业教育振兴法”,确保私立学校的健康发展。此外,西班牙、智力、荷兰等国家,虽然国情不同,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先后从高等教育改革人手,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提出了教育面向市场或引入市场机制的问题,这些国家发展教育产业的法律有效地打破了旧的教育运行模式,也有效地推进了全球性的教育产业。
在我国,尽管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有众多的法律、法规涉及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内容。但总体上,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没能形成明细的章节或条款,绝大多数法律、法规涉及的内容滞后于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要求,加上教育服务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有公益性事业的服务性,又有服务性事业的产业性,社会对教育是否具有产业性也没能达成共识。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要进行系统的变革,必然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众多的重大政策,涉及教育系统与其它系统和教育系统内部的利益及资源的再分配,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加入WTO后的服务贸易等等。因此,需要国家尽快制定和颁发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提供法律和法规保障。
(三)完善的产业政策是促进教育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促进教育服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政策。我们知道,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于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或部门,以及存在不完全竞争、垄断和外部经济性的条件下,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产业政策,采取直接投资或补贴,制定一套相关的产业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以保证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教育服务产业不纯粹是私人产品,具有外部社会效益,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和指导。此外,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既要遵从经济规律,又要遵从教育规律,教育服务产业运行过程中,不仅能像其它产业一样一味地降低教育成本,必要时还需要通过提高教育的成本来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一些与教学和学术质量直接相关的服务是不能用承包经营等途径来发展的。因此,教育服务产业的运行一方面要按市场规律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对教育成本严格的核算;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在把握方向、搞好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政策,这套产业政策不仅包括经济目标,也应包括社会目标。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保证克服资源配置的市场缺陷,加快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提高产业素质,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必须保证社会稳定和公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此外,作为一种新崛起的产业,在培育其生长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予以适度的支持,提供相对优惠的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必要的监控前提下,国家应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和补贴,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舆论导向,制定并实施教育基础产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引导政策,包括财政、金融、信息、人才等等多个方面配套政策。
他被称为国宝级的学者。身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层决策圈的著名智囊。
他虽年近花甲,但做事风风火火,说起话来激情飞扬,极具感染力。他最关注的是平民百姓、弱势群体,愿为贫民讲话,做“草根”的代言人。这位闻名海内外的经济学家身上,最本质的特色,便是“草根”二字。
小学毕业生参加高考
1953年4月27日,胡鞍钢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五岁时,又随父母迁居北京。
孩提时代的胡鞍钢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都是50年代上海交大的毕业生、热心于新中国建设的知识分子。受父母的影响。胡鞍钢自小便酷爱读书学习,并立志长大后做像父母那样的知识分子,报效祖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很小的时候,他便像大人一样,常常阅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这样的报刊了解国内外大事。家人朋友们总会回忆起这样的一个场景:不过十来岁的胡鞍钢,常常表情严肃地坐在父亲面前,和他讨论什么古巴危机、中苏论战、越南战争等各种各样的国际问题,有时候他说出来的独特观点。引得大人称奇,甚至让父亲陷入深思。
1966年6月,胡鞍钢轻松快乐的日子结束了。十三岁的他刚走出小学校门,甚至连升初中考试还没来得及参加,轰轰烈烈的“”就爆发了,和无数的同龄人一样,他失去了继续进校园学习的机会,成了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投身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做了一名农工。
在北大荒,年小体弱的胡鞍钢不怕吃苦,白天干完繁重的农活,晚上回去并不像别人那样倒头睡大觉。或围坐在一起侃大山,他总是洗把脸,找个人少的角落,开始挑灯夜读。当时想找本书是很不容易的事。胡鞍钢四处搜寻,只要知道哪里有书,他必想方设法借到手。后来胡鞍钢当上了炊事班班长,工作更繁重了,每天很早便得起床做饭,到半夜了还得挑着饭往田间送,每天休息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但他的学习不但没有放下,反而更加拼命了。他每天晚上还偷偷自学数理化,没桌子拿被子来顶,没演草本拿旧报纸来替。就这样,一晃七年过去了,在北大荒这所没有围墙的校园里,胡鞍钢从一个赢弱少年,磨炼成了一个有着钢铁意志的风华青年。
1976年10月,胡鞍钢开始了一段更为艰难的生活,他被转调到华北冶金地质勘探队做了一名钻探工人,整日在穷山沟里摸爬滚打,每每累得浑身酸疼,常常是来不及洗掉一身臭汗便躺倒在床上呼呼大睡,学习时间越发少了。每每睡梦中惊醒,他瞪着两只空洞的眼睛看着漆黑的夜,似乎前途也像这个夜晚一样,看不到一丝光明。“读书还有用吗?”胡鞍钢常常问自己。
勘探队一般都借住在当地的老乡家里,他们所过之处,也都是些穷乡僻壤,看着那些可亲可敬却又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日为温饱犯难的乡亲,胡鞍钢心酸不已,他常常思考着:为什么中国广大农村仍然“一穷二白”?中国如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没有人给他答案。困惑之余,他只有不停地读书,发愤学习,他希望知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广大民众的命运,改变中国的命运。马列选集和毛选、历史和哲学、数理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他克服掉一切困难,执著地学习下去。
胡鞍钢终于等来了机会。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胡鞍钢不顾地质勘探队领导的善意提醒――因为他表现优异,马上就要成为“”后第一批提工资的工人:也不管个别人的冷嘲热讽,毅然决然地报了名。一个小学生参加高考,这无疑是痴人说梦,但胡鞍钢忐忑之余。心里还是有些把握的,毕竟这些年来,他已经自学完了全部的初高中课程,他对自己有信心。
1978年年初,胡鞍钢的命运终于出现了最大的转机,他接到了唐山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个做了十年农民和工人的年轻人,终于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一名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虽然洗掉了身上的泥土和汗味,但十年来劳动者的生活已深深融入他的人生中。成了他的底色。多年以后,回忆那段生活,胡鞍钢充满感慨:“只有了解农村,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农村生活使我亲身体验了中国几亿农民生存之艰难,生活之贫困。文化之落后。”
在唐山工学院,胡鞍钢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整天不是在教室里埋头苦学,便是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在他的生活守则里,没有星期天,没有休闲娱乐,没有睡懒觉的时间。四年后,胡鞍钢以极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只有经历过没有书读的日子的人才更懂得学习的重要。拿到学士学位后,胡鞍钢继续攻读了北京科技大学的硕士学位,然后又一口气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取得了博士学位。
已经是工科博士的胡鞍钢,忘不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艰难岁月,更忘不掉那些被当代社会称为“草根”的普通群众及贫民,诸多原因促使他由研究工学开始转攻经济,并于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进行了博士后研究。
是的,他忘不掉自己的身份。他是从“北大荒”走出来的,他永远是“草根型”的专家。
走进社会为“草根”问计
1985年,胡鞍钢开始在周立三教授领导的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做课题,从此,“国情研究”就成了他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胡鞍钢坚持着自己最初的理想――关注普通民众,为普通民众的利益代言。有人这样评价他:为中央说话,他的研究总是站在决策层的高度,并屡屡被决策层采纳;为平民说话,他关注着平民的利益得失,义无反顾地充当起他们的代言人。
胡鞍钢知道,要想做平民的代言人,就得走到平民中间去,融入他们,多听听他们的声音。他说,“坐在学术机构里就如同待在宝塔尖,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实际,不知道中国是什么。现代中国老百姓想什么。所以我提出来走出宝塔尖,到人民中去,到实践中去做调查研究”。他强制自己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
为了写关于“贵州现象”的文章,他的调研行程超过了三千公里,贵州农民那极端贫困的家一次次震撼着他――白天他们吃住的窑洞里黑糊糊的,举着火把才能看清楚里面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摆设:歪歪扭扭的床上扔着几床露着棉絮的破被子,地上摆几块石头便是灶台,上面支着一口熏黑的锅……看到这些,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冲击,他痛心地说,这太令我震惊了!这些地区竟然比我二十多年前插队的农村还要落后,而且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他立志要为改变这种落后愚昧的状况大声呐喊。很快,他写出了调研报告《贵州现象呼唤政策调整》,报告里说:“领导人不仅要南巡,还要西行。”
为了研究下岗失业问题,他一趟趟地跑:为了了解农民收入问题,他一家一家地问……不知跑坏了多少双鞋,偷偷地流下过多少次同情的泪。跑得越多,感受也越多,坐在书桌前的他下笔就越有力量。
作为平民的代言人,他也是“草根”心里
的靠山,常常有群众给他写信,向他诉苦,寻求他的帮助,甚至有群众给他写来的信竟然是血书。“草根”的贫苦深深刺痛着他的心,他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沉重,一刻不敢休息,整日下基层,钻图书馆,钻数据库,不停地算,他的很多报告中测算数据的时间坐标甚至能跨越一百年。他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
每天超负荷的工作透支了他的身体,他成了一个严重依赖胰岛素的糖尿病人,为了能一直工作,他不得不在腰上别着胰岛素泵。这相当于他每时每刻都在打针。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劝他说:“你研究中国怎么可持续发展,你怎么不研究研究自己怎么才能可持续发展。”他无奈地摇头,他何尝不知道自己身体“折旧”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他停不下自己的事业。
胡鞍钢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参加部委的政策讨论,他很少讲什么学术,他只讲中国的实际情况,只讲政府的政策调整应该是什么,一心一意替老百姓呼吁。他说:“一个学者的心要和老百姓的心息息相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所 ”这种责任感,使他扮演了“挑刺者”的角色,不满社会发展中的短视行为。他痛心地说:“中国的发展是谁都不可想象的,但很多地方更多考虑的却是地方利益。拿城镇化来说,城镇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过程。目前阻碍这种要素市场化流动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为的市场壁垒。市场壁垒造就了市场行为中巨大的交易成本,比如一些行业,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高达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胡鞍钢的大胆直言是出了名的,他不仅指出中国发展中一些尖锐的矛盾问题,甚至还批评中央部门的做法,有时甚至点名道姓地批评。但他的“挑刺”不但没招来大祸,反而赢得了中南海的特殊评价――潇洒的胡鞍钢。于是就有外国人问他是不是有什么靠山。他不由笑了,他的靠山,就是十三亿中国人民。他明白,无论自己的批评有多尖锐,都不会有个人风险,因为这些批评都是出于爱护的角度,都是出于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信仰。
在国务院经济调研领导小组参加专题讨论的时候,他提出了富民为本的学术宗旨。他把更多的研究时间放在了民生问题上,像“村村通”、“路路通”,无一不是群众的切实利益。以前农民出去打工,往往几年时间都不能和家人联系说句话,但“村村通”之后,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给家里打电话。
除了经济学家,他同时还是一位博导,他还要带他的博士生。但他太忙了,他的博士生经常只能靠电子邮件和他联系。他也总是带着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看学生的邮件。有好几次,疲累到极点的他,看着看着就晕倒了,但醒过来又接着看。
他对学生的教育。也和他的调研一样,要求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社会中去,他对学生是按照两所大学的要求来培养的,一所是清华大学,一所是“社会大学”。清华大学强调学生扎实的功底和勤奋的求学态度。“社会大学”是要求学生能深入社会,思考民生。
他的学生们在他的培养和身体力行的影响下,也纷纷投身到为国建言出谋划策的行列中,奉献出自己的智慧,这是胡鞍钢作为老师,最感欣慰的地方。
代言草� 他说:“在一个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社会里,人人都可 这取决于你是否获取了全球最新的知识,取决于你对人类已有的最好知识的了解、吸收、体会和积累。取决于你对这些知识的本土化。这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胡鞍钢的成名作是他1988年著的《生存与发展》,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央还专门组织专家进行讨论,邓小平同志和政治局常委也调阅了全文。这一年,他才三十五岁。第二年,他与别人合作的《关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议,成为这一年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而1993年6月,胡鞍钢与王绍光合著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再次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有多项建议先后被采纳和实施,从而奠定了他在学术界无可争议的地位。之后,他发表的《中国地区差距报告》、《为人民创造工作: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全面积极应对全球SARS危机》、《中国:新发展观》等,无不是关注民生,关注“草根”的利益和国家的发展。
与其他学者相比,胡鞍钢的建议总是更容易被领导人采纳,有时候他并不是业界第一个提出相应观点的人,但是他往往是第一个把观点引渡到政界的,他在中国高层中已经树立了可以信赖的品牌和信誉。之所以总被接受。这是因为胡鞍钢在写报告时,并不是单纯地列举现象提出问题,而是能从国家和大多数人的立场,提出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既在经济上行得通,在政治上也行得通,从而更有利于决策者采纳。他说,中国的很多问题不从政治上着手是解决不了的,只有使决策者产生共鸣,形成政治共识,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政策,才有可能最终形成社会共识,推动中国发展与变革。
胡鞍钢认为,中国先从时代个人决策进步到邓小� 作为决策思想库里的一分子,在这样好的一个时代里,他更应该积极建言,而不是作为一个封闭的学者,他的学问应该为国家和人民而做。职工下岗失业、社会保障、农民收入、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通货紧缩等社会公共问题,都是胡鞍钢研究国情所关注的重点人群和重点问题。他要找出应对之策成为国家决策,最终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
如今,胡鞍钢已出版中国国情研究系列专著和合著四十多部,多次应中国政府有关部委邀请参与国家长远规划制定和部门咨询。1991年,他被中国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学者”。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还获福特基金会“中国经济研究”资助。2000年主持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课题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选为特优项目。2001年获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燕园,是我事业孕育的摇篮。”
侯仁之祖籍山东恩县,因幼时体弱,他曾数次辍学。所幸母亲给予了他最真切的关注,为他订阅了不少画� 遗憾的是,侯仁之初中毕业那年,母亲不幸病逝。
侯仁之是1932年秋经保送投考燕京大学历史系的。“整个校园风景秀丽,光彩焕发,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侯仁之就为这座校园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只是后来他才了解到,这里原是200多年前与清朝皇室有密切关系的一座名园――淑春园及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朝开辟的勺园。燕大正是在这两处名园的旧址上,经过别出心裁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其自然条件,建造起一座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校园建筑物一律采用的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这更是历史传统与现代化要求的相互结合。”
侯仁之深感幸运的,不仅是燕大校园新落成时就来到这里而深受其优美环境的感染,更重要的是当时洪煨莲教授对于校园历史的研究,使他深受启发,一直影响到自己日后的研究方向。“在我入学不久,便听到洪老师关于燕大地理位置考证的专题报告,感触很深。正是洪老师关于校园历史的研究,引导我进行对于北京西北郊区历史上著名园林区的实地考察,进而又扩大到对整个北京地区开发过程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上,洪教授的别出心裁和严格要求,使侯仁之倍受教益。在科学论文写作训练课上,洪教授的要求十分具体,如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必须在写作中注明资料的来源,必须有新的发现或新的说明,然后按一定的格式写成文章。“我写的学期论文《最爱藏书的胡应麟事绩考略》,结果被他评定为‘佳甚’。这使我深受鼓舞,这篇论文虽历经世事沧桑,仍一直珍藏至今。”
顾颉刚教授也是侯仁之有幸受教的一位“启蒙”老师,“在我燕大本科毕业前夕,顾老师劝我留校做他的助理,告诉我他将于下学年出任历史系主任。于是,我留校做研究生,兼任顾老师的助手。”顾教授开设了一门“古迹文物调查实习”课,每隔周的周六下午要带学生到他事先选定的古建筑或重要古遗址所在地,或北京城内、或城外近郊,进行实地考察。事先他请侯仁之根据他所提供的参考资料和侯仁之自己的检阅所得,写成书面材料,印发给学生作参考。“这对我是个极为难得的训练,也进一步启发了我对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兴趣。”侯仁之再次庆幸在燕园邂逅了一位难得的入门领路人。
不久,洪煨莲教授感觉到侯仁之的学术兴趣已经从历史学转向历史地理学,就有意为他安排出国深造的机会。他推荐侯仁之到利物浦大学专攻历史地理学,只是转年欧战爆发未能成行。一直到大战结束后,1946年侯仁之才能前往该校,师从近代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达比教授(H.C.Darby)。“达比教授把他所倡导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一次传授给我,我无不心存感激。”侯仁之从那里豁然领悟到到底什么才是“历史地理学”。达比教授充分讲述了“今天的地理,明天就成为历史地理”,令他有茅塞顿开之感。
“好多人还不晓得,我这位院士
曾是个‘囚犯’。”
1940年7月,侯仁之在燕园完成硕士学业,并获得斐陶荣誉奖。此后,继续留校,任历史系助教,并开始授课。同时,侯仁之出任学校新设的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则由深受学生尊重的夏仁德教授担任。当时,日寇在华北地区不断进行所谓“大扫荡”,在校学生有人家乡遭受战火,经济来源困难;也有学生救亡心切,决定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去。侯仁之主要是负责帮助学生安全离校。
“其中有人南下去大后方参加与抗日有关的工作,我曾代为联系分道前往;更有人决心就近进入解放区抗日根据地,则是经过校内中共地下组织具体联系而后成行。从1940年秋以后的一年间,我以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掩护宁愿放弃个人学习机会也要投身到抗敌救国的斗争中去的学生分批离校,曾帮助3组学生10多名安全离校。”迄今,那段生活经历让侯仁之历历在目。不幸的是,南下大后方的学生中有人走漏了消息,因此27位师生遭到了日本宪兵的逮捕。其中,侯仁之是最年轻的一位。“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8日凌晨,燕大即遭日寇宪兵查封,我们二十余人先后被捕。”
铁窗里,不低头、不媚寇的侯仁之裹着薄薄的毯子,或蹲踞一隅、或睡硬地板,听窗外朔风怒吼。这时的侯仁之曾发誓:“离开这个地方后,我要写一本黄河的故事,为这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著书立传!”没想到,40多年后他编著的《黄河文化》真的得以问世。当时同狱的孙道临(著名电影艺术家)得讯后致函祝贺:“鸿文已拜读,引起我不少回忆……写《黄河传》的雄心壮志使我产生不尽的幻想遐思,几乎忘却囹圄之苦……”
幸好日寇对燕大学生直接参与抗日战争一事,一无所获,遂以“以心传心,抗日反日”的所谓“罪名”转送日本军事法院候审。迟至1942年6月中,对侯仁之判以有期徒刑1年,缓刑3年,由燕大校医院院长以新设的诊疗所作为铺保开释,附加条件是“无迁居旅行自由,随传随到”。
出狱后,侯仁之来到天津,利用岳父地方名医的身份保护他在当地避难。期间,他仍坚持个人学术研究,勤奋治学,首先完成的是计划中关于北京历史地理专题之一的“北平金水河考”,并珍藏3年,终于得以公开发表在燕大复校后首先出版的《燕京学报》上。他还利用就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的考证,写成了《天津聚落之起源》一文,由天津商学院列为专刊,在日本战败投降时正式出版。
“我要将平生所学奉献给深重灾难的祖国。”
1945年8月15日,日寇战败投降。侯仁之立即被召回北平,参加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主持的复校委员会。开学后,侯仁之除授课外,还兼任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主席。
侯仁之坚持不懈从事科学研究的志愿,终于为他带来一个开辟视野、深入学习的好机会。“1946年8月,我经燕大保送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受教于达比教授,在理论与方法论上获益甚多,并且得以日后直接运用在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上。”留学期间,侯仁之将达比教授精彩的讲演《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翻译成中文,刊登在《天津益世报》整版的“史地周刊”上。他从达比教授精辟的学术思想中汲取营养,而心中一直在苦苦思索怎样将平生所学奉献给灾难深重的祖国。
3年后,侯仁之学业终有所成,获得博士学位,立即启程回国。“到达北京,重返燕园,3天后又喜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怀着喜悦的心情我参加了庆祝大会,个人的新生活也就从此开始。”回国后,侯仁之首先引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
不久,北京组建都市计划委员会,侯仁之被出任副主任委员的建筑学家梁思成邀聘为委员。“早在燕大求学时,我就曾格外关注梁先生与林徽因女士的著作,并多次听过他们的精彩讲演,没想到事隔多年,竟有缘与他们夫妇两人在共同的事业中结为真挚的朋友。”当时,梁思成正在筹划如何改造建设北京城,他请侯仁之负责海淀地区的史地考察,为在海淀附近开设首都文教区做准备,并于1950年邀聘侯仁之到清华大学建筑系讲授“市镇地理基础”一课。结合首都文教区的规划,侯仁之完成了回国后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在论文中他指出:“……海淀地区自东向西海拔骤然下降。以白颐路为界,东边的台地有着华北平原的典型特色,西边的低地则是一派江南风光……台地是最好的建筑区,低地是最好的园林区。”正是在这项研究成果的指导下,以海淀镇为中心的文化教育区开始发展起来。同时,他又结合教学向国家教育部建议,把新公布的“中国沿革地理”一课更新改造为“中国历史地理”。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当时,侯仁之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教学行政工作与社会兼职与日俱增。受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委任,侯仁之撰写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科普读物,先后写就《徐霞客》与《历史上的北京城》两书。因工作成绩突出,从旧社会脱胎的侯仁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报效祖国、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豪情弥坚。
侯仁之十分崇尚我国历史上的郦道元、徐霞客等关心国计民生、重视实地考察的学者的治学思想与方法,20世纪50年代他率先在历史地理学界提出应“跳出小书斋,走向大自然”,并身体力行。所以,在国家提出有关西北六省区的治沙利用与改造的任务由中科院组织治沙队对沙漠开展考察研究时,侯仁之很快打消了思想顾虑,从他十分擅长的历史地理研究领域抽出相当一部分时间投身于完全陌生的沙漠历史地理研究。从1960年到1964年,他连续深入宁夏河东沙区、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及鄂尔多斯高原、陕西北部等地沙漠进行野外考察。炎炎酷暑中,侯仁之采集沙样、土样、植物标本等勘测,结合史籍文献相互印证进行研究,获得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沙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局面。“没想到那里竟然埋藏着那么丰富、那么众多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 ”侯仁之在言语中流露出自己参与沙漠史地研究的欢愉,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其中的酸苦。
黄河大河湾西侧,在开渠引水时发现了古代的坟墓,侯仁之邀考古学家俞伟超同往,试图解开废墟之谜:为什么城市建在沙漠中?这是什么年代的城市?后来找到答案:这是一座汉代的城市废墟,2000多年前这里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汉武帝扩张领土,将游牧民族驱逐到北方,然后开始在这里大量开垦荒地,10万移民沿西北草原地带屯兵驻守,几个人家供养一个士兵,引水灌溉,将草原开垦为农田。然而,当汉族的力量衰败了,蒙族退回来,草皮已被破坏,风吹沙扬,形成了沙漠。
侯仁之60年代的学生朱士光在毛乌素沙漠城川古城遗址的考察研究中发现,该城应是“唐元和十五年以前之长泽县城及该年移治的宥州城”,而不是侯仁之已有考证定论的“唐开元二十六年所置之旧宥州城”或“唐元和九年所置之新宥州城”。于此,侯仁之毫不掩饰,在1973年第一期《文物》上坦然承认对城川古城定名有误。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弥足可贵。现已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的朱士光如是说:“有幸(20世纪)60年代在侯老师身边求教,耳濡目染。我深切感受到侯老师不仅学识渊博、根基深厚,而且思想敏锐,富有开拓创新精神。”
“磨难中获得新生,我将无悔‘科学的春天’。”
正当侯仁之沉浸在发现和探索的喜悦中时,“”开始了。因为编撰过两本科普读物,侯仁之成了“三家村的黑干将”,后又因反对北大校园内的掌权者,被打为“反革命”而停职审查,后又到江西鲤鱼洲劳动2年,遭受迫害长达5年之久,经历了种种磨难,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这项很重要的课题戛然中断。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饱受苦难的侯仁之再次焕发了青春,迎来了学术新时代,又得以继续进行西北沙区的考察研究。在沼泽地带,一不小心便会连人带考察工具一起掉进“泥潭”,然后靠用绳子拉上来。其中的苦,对一位已近古稀的老人来讲可想而知:“往往早上出去还算‘轻松’,只带了工具。经过一天的跋涉与作业,回来时钻杆前后都挑起采样袋、采样瓶、植物标本,手上还要拿上几把草――它不是样品,而是用来打蚊子和瞎虻的。带着整天的疲劳与满身的沙土,真想一走出沙漠地区就倒在路边睡上一觉。”这时期,侯仁之奔波于沙区,不仅调查自然地理,还十分注意考古文化、古城堡遗址等,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出版了首部个人学术论文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其累累硕果,至今不失科学光辉。
随后,侯仁之又进一步深入北京历史地理的专题研究,为城市规划建设继续提供必要的参考,还组织力量于1986年完成了他计划已久的《北京历史地理图集》的编绘出版工作,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说,读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但现在的历史地图都失之过简,满足不了读《资治通鉴》之类详细的史书的要求。”侯仁 在《北京历史地理图集》的编绘中,侯仁之吸收了以前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使 专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该图集“为北京在历史中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惊异的图画”。
除北京之外,侯仁之还先后研究了承德、邯郸、淄博、芜湖等城市的历史地理,并把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与城市规划建设密切结合起来,还直接指导了对承德、围场、赤峰、西辽河等北方生态环境过渡带的环境变迁研究。在改革开放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侯仁之的国际学术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出国访问、讲学,夫人张玮瑛常常同行协助。1984年,侯仁之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从事科学研究,在夫人的协助下完成了极为重要的论文《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探》。在该校工作期间,侯仁之了解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世界文化和自然保护公约”,其目的在于通过国际合作,更有效地保护对人类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我国却尚未参加。1985年4月全国政协会议开会时,侯仁之作为政协委员正式提出提案,认为我国政府应尽早批准该公约,并同其他3位政协委员共同签名,得到我国政府批准。现在我国得以列入该公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已有近30处,并且日益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自少年时期开始,侯仁之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长跑。从德州博文中学跑到通州潞河中学,再跑进燕京大学的校园而成为全校越野长跑比赛的冠军……在被日寇判刑而流寓津门的时候,在下放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时候,他都没有中断奔跑的脚步。这已经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运动。长跑是需要持久韧性的,而侯仁之一生都在不停歇地“跑”!一个以跑步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人,自然能达到更远、更高的目标。所以,他才一直“跑”上了科学的巅峰。
1999年10月,侯仁之获何梁何利基金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奖通告上说:“他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发展和历久不衰的原因,对首都城市规划、水利建设、旧城改造、古遗址保护等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年,对开创了将历史地理学运用于沙漠考察、城市考察和祖国开发建设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途径的侯仁之来讲,可谓双喜临门――12月,他获美国地理学会授予的“The George Davidson Medal”(乔治・戴维森勋章)。乔治・戴维森勋章是美国地理学会于1946年设立的国际地理学界权威奖项,用于奖励在太平洋及其大陆边缘地区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侯仁之是全世界获得此项国际荣誉的第六位著名科学家。2001年10月,又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奖。
“期待我所从事的‘冷’学科后继有人。”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讨论会上,被誉为“北京史巨擘”的侯仁之指出:“深入揭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和特点,是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可以说,侯仁之几乎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北京城。“经世致用”或谓“用世益民”,是侯老科学研究的真谛。1965年他主持完成了一项有关北京城地下埋藏古河道的研究,这对排除城市建设中的隐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半个多世纪来,他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致力于为首都建设服务,对建国后北京的城市建设,包括天安门广场等重要设施的建设,都作出过重要贡献,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有助于推进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等工作。
北京修建西客站,最初选址时曾考虑利用莲花� 但侯仁之认为:莲花池这个地方很重要,追根溯源,它和北京城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北京城有3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蓟城,它最早的生命来源――水源,就是莲花池。“一个人,绝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过去,一个如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也绝对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起源。”侯仁之反复建议将莲花池保留下来。最后,政府决定保留莲花池,在莲花池东北岸将西客站建设起来,成为首都的新大门。此后,北京进行中心区水系治理工程,侯仁之又以极大的热情呼吁恢复莲花池昔日“绿水澄澹,川亭望远”的景观,使富有历史渊源的风光出现在京门一侧。
历史上的北京城,其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设计规划美轮美奂,达到了封建王朝文化、艺术和建筑的顶峰。北京的城市规划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从北到南的中轴线。在封建王朝时代,城市的中轴线只向南发展,宫殿也一律面向正南。这是因为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受到强烈的西北风的影响,因此主要建筑一律面向正南,这个传统在意识形态里产生了“面南而王”的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一定面正南统治天下,都城设计的中轴线也一直向正南发展。侯仁之这位当年燕园的长跑冠军,曾徒步考察北京的山系,并冒着倾盆大雨察看北京城水的来龙去脉。他揭示和论证了北京城的起源和变迁,提出了北京城市史上的3个里程碑:解放前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帝王至上”的封建国都;解放后以天安门广场� “北京的老城有一条中轴线,现在在这条线上有两个明显的标志性建筑;一个是紫禁城,已经列入了世纪公认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一个是天安门广场,已经由原来的宫廷广场最终变成了人民广场,代表着我们国家正在蓬勃发展。”每每谈到中轴线的那两大标志性建筑,侯仁之便为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而激动不已。
最初,中轴线设计的起点――后门桥,一度残破凋零。侯仁之曾去探访,原来西有风景秀丽的什刹海,东有一溪清流,都已变得面目全非,一片狼藉,整个桥上竖着巨大的广告牌遮丑。他为此十分痛心,于是反复呼吁重修后门桥,恢复北京中轴线起点的旧观。在他的建议下,市政府修缮了后门桥,并恢复它最早的名字“万宁桥”。现在,桥面已加宽,河流得到妥善治理。伫立桥上,美丽的水上风光展现在眼前,和谐地交融着一个城市的古典与现代、沧桑与辉煌。
四合院,是北京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有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有资料显示,北京旧城内昔日数也数不清的四合院,现仅存300多万平方米。面对大量四合院的拆迁,侯仁之同吴良镛、罗哲文、郑孝燮、梁从诫、舒乙等知名专家和学者多次致书北京市有关部门,呼吁保护那些集建筑、人文、文物价值于一体的明清古宅。
保护四合院到底有什么意义?侯老说:“国际建筑学界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改造城市街区,要留下标识。四合院并非只是封闭的产物,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的建筑科学。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北京城东南方向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屋面设计成曲线,是考虑到雨水流下来时可以顺着曲线朝边上走,不会滴下来溅在人的身上,也不会损坏柱子。而屋顶一垄一垄地弯起来,太阳一斜,就会有阴影打在屋顶上,有吸热的地方,有散热的地方,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马上就提高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屋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完美结合,你说到底该不该保护?”就如何保护四合院这北京历史文化的主要精华,他认为“进行微循环改造,或对其进行功能置换,或许是条不错的路子”。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是沿革地理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疆域、政区、水道方位、名称的因袭(沿)和变化(迁),早期是作为史学与经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从其发展过程看,21世纪历史地理学将向区域综合研究发展,区域自然、人文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更能显示这门科学的特点与功能。”谈到历史地理学,侯老感触很多,“当年我在利物浦大学读书时,我的老师达比教授对我说,‘今天的地理,就是明天的历史地理。’我们今天生活的地理环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有自然的因素,但更多是人为的因素――要发展就必须了解过去。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过去,就等于没有了记忆。没有记忆的人是不完整的,他的发展方向更无从谈起。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也是如此。不了解它的历史地理,就无法继承,也无法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1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一提到实践能力就是指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在说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就是指培养初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但是,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能力的不正确的理解。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进行课外活动,而将课本上练习题、课堂语文实践等丢到一旁,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早读课上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朗读和背诵。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思考题,还包括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可以从以上多个角度进行。
2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是一个特殊阶段,面临升学压力,面临考重点高中的现实因素,学校的一切重心都是向学生的高分看齐,学校通常认为,学生考的分数高,就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于是,学生的分数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不是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与学校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与其说学校之间竞争的是综合实力,还不如说是竞争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的录取率。要提高学校的高中升学率,学校一般会想方设法让学生补课提高成绩,学生每天的时间专门为学习文化知识而被安排的满满的,学校才不会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这是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表现。
2.2教师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师最得心应手的科目非语文莫属,除了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学了能在语文学科上提供帮助外,其他科目只能对学生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下,老师与老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于是,见到语文课堂上绝不允许学生做与语文无关的作业现象也屡见不鲜了。从某种层面来说,教师根本没有引导学生综合学习的意识,那么,教师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
3依据教材,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
3.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的实践能力。
3.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
4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4.1完善相关理论体系
完善相关理论体系,这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的。就需要国家出台颁布相关的“综合实践能力”理论体� 与此同时,颁布的相关理论体系不能仅仅只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应该从微观角度思量,让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有法可依”,有具体措施参考,具体方法指导,具体思想引导。目前我国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相关教育理论体� 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实力强的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因此,理论体系应该完善到支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综合发展,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是促进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4.2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研究者表明,“一专多能”型人才永远不会被淘汰。同样的道理,“一专多能”型的老师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更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名师出高徒”,这话说的很有道理,综合实践能力很强的老师一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会太差。但是,当下我们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不高,除了能胜任本专业以外,其他学科无从教学。因此,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有关教师的培训活动,教师所在学校也应该为老师培训提供条件。培训的过程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教育理念碰撞的过程,这也是老师相互学习提升自己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5总结
总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同时也是基于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出发的。不管将来的考试如何改变,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着重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雷良启,于英媛.吸收党带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造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胡晓.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设-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3]刘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之初探.[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8):167.
[4]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199.
[5]蔡红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网络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使教育资源共享和终身教育的原则得以实现。教师依据教材,在共享资源中寻找有利于帮助实现教学目的的资料,使用网络资源中的材料,对本节课的教学环境进行创设;同时,教师还要就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主题性、序列性。例如:在教授《太阳系》一课时,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有关太阳系的内容;在上课时,可以先请学生将自己所找到的资料或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与同学们分享,随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将太阳系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提出相关问题,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使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接着,老师以“你们想飞向宇宙吗?你们向往神秘的外太空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番吧”将本课内容引出。与此同时,将各种太阳系中的模拟情景展示在学生眼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可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网络资源利用好,能够使模糊变得清晰,将枯燥变得生动,将复杂转为简单,同时将重难点明确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网络环境有利于教师正确的评价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评价的实施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网络课堂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校或班级建立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交流平台中提出来由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回答,或者将自己不同的见解说出来,大家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与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有一个及时正确的了解,从而给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例如,在初二下册中关于《惯性》的一课,在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三四十个学生,只能采用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个别学生则不可能照顾的十分周到。在解释惯性定义,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的时候老师所采用的解释方法可能有的同学并不能及时接受,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通过有效地途径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接受状况,无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价。在现今的网络教学时代只需要建立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学校的BBS论坛也可以是老师与同学建立的自己的网站,教师要鼓励同学们在这个平台上积极交流沟通,将自己模糊的、不懂的、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大胆的说出来,由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将课堂中讲授的内容上传到论坛或网站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享受享受资源库中资源,资源库对访问者及其访问内容进行记录,有老师统一管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及到访资源库的情况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点拨指导学生使之得到提高。整个教学过程中,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小组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再是仅仅面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诊断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优化、优化教学管理、评价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等。
三、网络教学的资源共享,有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改变了几百年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能替代一些传统教学的手段,而且能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同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枯燥的讲述获得一定范围的知识,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老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共享资源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得到更多的课外拓展,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在初二上册《大气层》一课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只是局限于大气层的重要性、大气温度、大气垂直分布特点及规律等一些基础知识,对于应对考试知识量是足够的,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往往比较强烈,希望教师多讲一些内容,而教师则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一欲望。这很可能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天分埋没,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同时,在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师放弃传统教学的填鸭方式,而采取自主探究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因此,网络教学的应用与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对渴望学习知识的学生来说庞大的网络共享资源是其能够在其中翱翔的知识海洋。同样,教师应组织建立BBS论坛或是建立本学科的专门网站,不仅将课堂知识上传到本论坛或网站,而且建立各种知识链接以拓宽本论坛网站的知识面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还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与同学老师进行分享。在建立学习网站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编为不同的小组,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或本组的预习成果。通过这种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76-01
基于对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特征的充分关注,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初始阶段的物理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生动直观性,以及趣味性,帮助初中学生在最初开始接触并学习初中物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时点。就建构起对参与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活动的充足而稳定的兴趣。物理学科作为典型的实验性自然科学学科,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实验性教学内容在教学呈现过程中的完整性,清晰性,以及透彻性,教师要在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向学生完整展示物理探究实验的实施过程,在帮助学生切实感知科学知识探究发现过程中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究精神。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效改观了我国初中物流学科实验演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路径,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比较展开简要论述。
1.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的特点分析以及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1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的特点分析。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具有生动、直观的基本特点,能够有效诱发初中学生参与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初中参与物理学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在日常化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向学生直接呈现特定物理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学生对抽象化物理学科概念,以及物理科学规律的理解感知水平,而且部分操作步骤和实现条件简单的物理学科演示实验,还可
1.2 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的学生,本身处于十四岁和十五岁的特殊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状态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混合发展阶段,同时在思维认知层次,存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混合并存的特征,因而教师在开展实际化的初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直观经验作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基点,要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增加演示实验的引入数量,并不断提升演示实验的质量。
2.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的差异比较
2.1 学习接受者角度的比较。照而言,实物演示比多媒体演示具备更加充分的直观性和真实性,能够给初中学生在开展物理学科基本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展示更加客观真实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而且学生在完成演示实验过程的观察实践之后,往往会对观察过程中感知的现象,以及动态变化过程,建构及其深刻的内在认知印象,即使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未能成功取得预期的实验结果,往往也能在教师的理论启发以及原因分析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帮助学生清晰认知演示实验活动未能顺利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原因。并以此提升学生针对物理学科探究实验误差现象,以及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初中物理学科实验演示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多媒体演示教学方式的大量运用,极易引起学生在长期的音视频内容的收看体验过程中,产生较为严重的视觉疲劳以及心理倦�
2.2 演示效果的角度比较。从演示活动实际取得的效果层次展开比较,在多媒体演示模式下,实际展现的实验现象往往更明显。而实物演示教学模式相对具备更加充足的直观性,因而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切实将多媒体演示与实物演示模式实现有效结合。在实物演示教学模式之下,由于本身需要实施一定程度的人为因素操作参与行为,因而难以避免地会遭遇实验现象不够清晰,以及实验误差表现程度较大等不良局面,与此同时,受初中班级教室空间环境特征因素的直接限制,在实物演示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只有教室中的前排学生能够看清楚实验的演示现象,给班级中处于后排位置的学生造成了明显的阻碍,而在多媒体演示的条件下,势必能够有效改观上述不利局面,为所有学生实现对演示实验现象的直观感知构筑充足的支持条件。
3.结束语
针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比较问题,本文从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的特点分析以及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以及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的特点分析以及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范亚颖,卢慕稚,李飞跃。北京市初中物理实验实施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33-38.
[2] 何林李,王艳伟。大学物理中"理论教学与演示实验结合"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1:69-70.
[3] 徐翠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132-133.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实验有:
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去等效像2、等效电路 3、串并联总电阻 4、多个分力与合力等效 5、物体的重心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中应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它们的区别是“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 ,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如
转换法: 电流大小用灯泡亮度体现; 磁场的强弱用小磁针偏转的幅度体现
等效替代法: 分力相叠加是合力 ;小石块体积用排开水的体积代替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7.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推理法得出
2、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用水流类比电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水波类比声波 4、用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原子的结构。
总之,大家要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尝试运用各种物理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素质,这既是中考热点也是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1《.骨的结构与成分》涉及的探究活动
《骨的结构和成分》是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形成》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教材第二节内容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骨的结构和成分》这节课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长骨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作用,建立长骨是一个中空的坚实的生物器官的概念,再通过探究鱼骨的成分,增强学生对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感性认识,推理出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关系。阐述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的动态变化,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实现打下基础。本节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借助实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据此,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的教学设计思想,确定本节知识主题,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该主题的意义建构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生物体层次结构主题下,重要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这一重要概念的构建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动植物细胞结构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黄瓜果肉细胞、番茄果肉和果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皮肤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等,构建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相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特殊结构这两个重要概念。再设计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了解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观察蛙的胚胎发育细胞变化和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骨细胞、血液细胞等)、上皮组织和卵细胞、等的不同细胞形态和结构,构建细胞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这一重要概念。设计观察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构建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可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的重要概念。通过这一系列探究实验的设计,依存这些重要概念的构建,帮助学生构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由此,实验教学的设计是围绕重要概念构建的。实验教学的设计要求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只有有的放矢的实验设计,才能落实到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
3.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是自身及其他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理解它对于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多数学生可以准确地说出来,然而,这种表述只是停留在记忆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实践体验。通过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可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植物在接受光照后,能在叶片中产生淀粉,这一实验对于他们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至关重要。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在缺少具体现象支持的情况下,很容易将之定义化,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初一上学期比较复杂的一个实验,对操作的准确性要求高,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对此,在教学中笔者对两个方面作重点控制,一个是酒精灯和火焰,这个确保安全,另一个是条件、现象的操作和观察一定要严谨,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安全控制的细节有两个,一是酒精灯的使用,让学生2人一小组,每小组在实验前先进行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的练习,确保操作成功。二是烧杯很热,容易烫伤或脱手,所以进行镊子夹取烧杯的预练习,确保都能准确操作才进行实验。实验条件控制上要求一定要叶片变白后才取出,并注意滴加碘液的量。通过实验,学生普遍观察到实验现象,体会到每个实验操作的环节对于实验结果的出现都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植物只有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的知识,对于其形成光合作用概念十分有帮助。
二、科学探究对重要概念理解的贡献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活动应该围绕重要概念组织探究实验,使学生在鲜活的实验情景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构建起对重要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个主题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当学生能从这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后,学生认识的人体、动物体和植物体,就会更充实、更深刻、更具体,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抽象而死板的知识,如何把知识讲活才是本节课的关键。《细胞》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实验落实细胞的结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能够更真实、更直观地认识到细胞形态,但是结构采用传统讲授法,直接告知。本节课的思维紧密,要求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边观察边思考,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训练,其为特点之二。从学生为主体出发,他们能通过实验,直观感受到不同植物不同结构的细胞结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功能不同,为后面的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做铺垫,也自然而然的树立了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从而领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就达到了本章的教学目的,这是特点之三。因为前一章节学习了细胞的有关知识,从细胞分裂、分化到组织的形成,器官、系统的形成,这是从微观到宏观,为了知识衔接得比较顺畅,要对课本编排的顺序做一定的调整,跳过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这一部分内容,在讲完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后,上节课直接让学生对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进行了观察。在学生对四种基本组织微观结构观察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的开始就通过课件中的大量图片总结了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功能,以及其在人体中的分布位置,既是对上节课的一个简单回顾,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微观到宏观的联� 生物学概念是高度抽象的,然而在进行教学时,不应使学生仅仅记住生物学概念那些抽象的文字,而应使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看到一个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生物界。因此,在向学生讲述生物学概念时必须首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教什么,就要有什么,教什么,就要看什么。通过鸡翅的解剖观察实验,让学生对各种组织有一个宏观、感性的认识,通过真实的观察认识到像鸡翅这样的结构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各种组织是有序分布、排列的,为学生得出器官这个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就是从这样的感性认识开始的,通过实验观察,可以使理论知识具体化,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给学生识记、理解、运用概念创造条件。在概念生成后,还要让学生强化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这部分整体的思路是感知、概括、运用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器官这个概念是在鸡翅解剖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中胃这个具体的实例分析得出的。系统这个概念,也是通过对人体中消化系统这个具体的实例分析得出的,在得出概念后,又通过设置情景,如“在人体剧烈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哪些系统功能加强了?”还有“为什么饭后立即运动会消化不良?”让学生对所学概念进行具体的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具体问题,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样,让学生从具体的、个别的现象中得出一般的概念与规律,再由这一般的规律去解释个别或特殊的现象,解决个别或特殊的问题。经过这样一种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过程,对概念的理解才能深入。
三、教学反思与提升
段一士是兰州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今年85岁。搞的是广义相对论物理,拓扑场理论研究,比较深。
有的教授退休后就不带研究生了,但段一士到80多岁了还在带。“到现在,我总共培养了72个研究生,36个博士研究生。年纪大了,以后不带了。”
段一士头脑清晰,待人随和、幽默,心态悠然。跟中国的许多老派知识分子一样,段一士起起落落,但跟别人不同的是,他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一位埋首研究理论物理的科学家,经历了悠悠80多年的悲喜人生。
初中就上了历史名校
段一士祖籍四川,1927年出生在北京。抗战爆发后,“有一次,日军飞机把成都的春熙路炸惨了,一些胳膊、腿挂在树上。我看到这种情况,满腔愤怒。这时,苏联帮助在四川都江堰建了一所空军幼年学校,我报名后被录取了,从初一学起。”
12岁的段一士,就此考上了名校,从头至尾,全世界只有2000多名孩子有资格上这所学校。在这里,段一士学了微积分,那时他就懂量子力学、理论力学。他说,这是他后来做学问的一个基础。1946~1947年,段一士转到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在这里还学会了开飞机。
段一士珍藏着一张发黄的报纸,那是1951年10月13日的《新华日报》,上面有篇文章:《爱国主义推动段一士学习与创造》。文中写道:
“段一士在中学的数学课里,他知道了世界上数学的三大难题之一――角三等分,在机械制图上形成了严重的困难。他试想着,要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知道帝国主义国家已经用‘T’式仪来解决了,他们并且宣称是‘满意地解决’,但这种仪器使用时既麻烦又不完全精确。段一士经过20多次的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制造简单的仪器,使用时又迅速准确,解决了一角三等分机械制图的问题。经过工厂试验,结果大大改进与提高了生产,工厂便立刻采用了。金陵大学也出大字报表扬他的成就。”
1950年代初,还是青年学生的段一士。早早迎来了自己最风光的时候。这篇文章接着写道:
“1951年五一节,段一士人了团。爱国主义思想和共青团员对祖国的责任感,鼓舞着段一士认真学习。在电学和流体力学上,他感到复变数函数由‘U’求‘V’的办法过于复杂,而祖国将来的建设事业中必须要大量发展电力和水力,当需要运用复变数函数由‘U’求‘V’的方法时,却要经过积分等一大套繁复的计算……他开始苦苦地思考和试算,又找了一些参考书,终于发现了复变数函数由‘U’求‘V’的新方法,只用一个简明的公式就可以代替原来要经过积分等一套繁复的公式,在电学与流体力学需要运用复变数函数由‘U’求‘V’来计算的地方,开辟了崭新的捷径。”
文章说,段一士对将来十分乐观自信。他说:“我们祖国的科学一定会很快进步起�
1953年,我国选派第一批赴苏联留学生,南京大学只选派了一名研究生,就是段一士。在苏联,段一士很快又崭露头角。
新华社记者李克在一篇《中国留学生在苏联》的文章中写道:
“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段一士在学习期间,连续在苏联科学院《实验和理论物理》杂志上发表了3篇科学论文,引起有关方面的兴趣。他在毕业论文中,提出一个不同于物理学中流行的见解的看法。一般认为,重力场在基本质点中不起作用,他提出重力场在基本质点中起一定作用的论题,并加以论证。他的指导教授、广义相对论专家西罗可夫说:这一论断虽然有可争议之点,但是这篇论文是有科学价值、有创造性的。”
从中可看到段一士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以及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天分与自信。
回国后,段一士来到兰州,进入设在这里的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潜心教学科研
粉碎“”后,知识分子又迎来了春天。甘肃报纸大力宣传科学家段一士的事迹。当时的甘肃省团委书记,就请段一士去给共青团员做科普报告,书记也亲自去听了。段一士讲微观的量子力学,也讲宏观的广义相对论,讲原子,也讲宇宙。讲座结束,书记请段一士吃饭。他们吃的都是盒饭,胡书记还吩咐给段老师加一个荤菜。
1954年,杨振宁提出了针对电磁场的规范场理论。国内有人说这理论不实用;也有人批判说这是先理论后实验,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但段一士还是在坚持研究这个理论。
1979年,段一士发表了规范场分解理论,对规范场的内部结构提出新见解。这是一项新理论,段一士提出的比苏联人、美国人、韩国人都早。杨振宁听说了,也到兰州来看望段一士,与他讨论这个理论。
段一士跟记者说:“我数学相当好,可以跟数学家讨论问题。2003年,我跟陈省身在南开大学讨论数学问题,他非常高兴,但隔一年他就去世了……”
那次,他们讨论的是陈省身1946年提出的一个定理:GBC定理。段一士对此提出了新见解。陈省身很高兴,说:“你得出的结论非常重要!明年我们接着讨论。”
第二年,段一士正在给兰大学生上课,听到了陈先生去世的消息。就在前几天,他还收到了陈省身寄来的一张照片,背后写着:“一士先生哂存。省身。”
谈起现在大学的学风,段一士感叹:“现在大学生学的课程,结合经济应用的多,愿意搞纯理论研究的少了。”
爱因斯坦是段一士一生的偶像,段一士更佩服爱因斯坦搞科研的精神。“他临去世前还在搞科研。陈省身也是,90多岁还在搞。伟大的科学家都这样。”段一士家里保存有爱因斯坦的黑白照片。爱因斯坦爱弹钢琴,段一士也买了钢琴弹。爱因斯坦爱骑自行车,段一士也爱骑自行车,80岁了还骑自行车上下班,几个月前才因为身体原因而放弃。
他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他为人处世的严谨、认真,读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怀抱对人民对历史对国家高度的责任心及对社会进步的关切之情。
对弟弟所作的牺牲心存歉疚
周叔莲是人们所熟知的当代经济学家,但是人们可能不太清楚,读大学时他最初所学的专业却是哲学,后来才转到经济学系去的。记者就此事当面向周老求证时,回忆起自己“多灾多难”的学生时代,他感慨不已。
周叔莲出生在江苏溧阳县一个清贫的家庭里,从小热爱读书,学习成绩很好。那年,他与弟弟同时考上了初中,但家里却只能供一个孩子念书;在惟取其一的这场抉择中,周叔莲上了中学,弟弟辍学了。这件事让周叔莲一生都记忆深刻,他对弟弟所作出的牺牲至今心存歉疚。当时,深感读书机会来之不易的他,惟有努力学习以报答家庭的厚望。
1946年3月,勤奋好学的周叔莲考上了南方名校江苏省立常州中学,读高中。在常州中学,思想进步、嗜好读书的周叔莲读到了许多进步文学作品,如鲁迅、巴金等人的作品,也看了许多社会学方面的杂志。当时的学人储安平主办的《观察》上经常刊登有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方面的文章,周叔莲看后,觉得费先生谈到的一些社会问题正是自己所关心的。所以,他“很佩服费孝通先生,爱看他的文章”,也对社会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常州中学的数理化水平很高,但周叔莲那时的志向已转为学习社会科学,在高中三年级时他便转到了文科班。
“升大学时,我想考社会学系,但那时考大学很难,录取的却是上海同济大学哲学系,我也没法再挑,是1948年9月入的学。”当时时局震荡,政府发行金元券,引发通货膨胀,有段时间甚至什么东西都没有卖的。周叔莲这些刚入学的新生虽然也交了钱在学校,却只能每天早晚吃两顿饭,饿着肚皮。
在同济大学,周叔莲经常看些进步书籍,读郭沫若等人的文章,接触了马克思主义。那时淮海战役已经打响,平时同学们聚在一起就是议论时事,指着地图说打到哪了。运动后,军警要查封进步杂志,抓捕进步学生,抓捕名单上有周叔莲的名字。于是,在饿肚皮与被抓捕的双重压力下,周叔莲在学校办理了休学手续,回到了家乡溧阳。虽说学习哲学的时间不长,但这短短几个月培养了周叔莲对哲学的兴趣。“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隔些时候要找些哲学书来看看。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学习其他哲学理论。我凭经验感到,阅读好的哲学书可以使人‘聪明’一点。”
与北大的“无缘”与“有缘”
回乡后,周叔莲作起了小学教员。1949年4月溧阳解放,这以后他看得较多的刊物是于光远先生办的《学习》杂志,他对于光远的观点很佩服,对政治经济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念头开始在周叔莲心里萌发。
因为周叔莲看的书多,懂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多,工作也积极,1949年8月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县教育局曾委任他为学校政治辅导主任,后来又聘任他为小学校长。但是周叔莲一心想读书深造,学习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家里经济条件虽然不好,但家人还是全力支持他继续求学。于是,辞掉教职,周叔莲在家复习半年。
1950年,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当时,各个大学都是单独考试,不像现在统一考试。我还记得在上海考试时就睡在交通大学的教室里,又黑又脏,一种叫‘臭婆娘’的虫子都爬到人的脸上、鼻子里……我也参加了北京大学的考试,后来在报纸上看到北京大学录取名单上,我的名字在法律系的第一位,心里非常高兴,也很向往北大。”建国初,全国高校实行院系大调整,同济大学哲学系并入复旦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恢复周叔莲学籍的通知早已来了,可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入学的时间只剩几天了,焦急的周家人只好给周叔莲打点好去上海的行李。就在临行前一天下午,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才姗姗而至,已选择去上海的周叔莲只能与北大说“无缘”。
学籍转到复旦大学后,周叔莲转入社会学系,但不久社会学系被取消了,他才如愿以偿地进入经济学系,得到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机会。通过广泛阅读世界经济学著作,周叔莲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同样精彩,这为他以后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插言,“选择经济学这个专业,您当时有没有想到自己将来能干什么职业?”周叔莲连连摆手,“我读经济学,没有想去经商做生意、赚钱发财什么的,完全是自己的兴趣,想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感到新中国刚刚建立,经济要重建,需要懂经济的人,所以学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为了革命和建设,追求真理。再说,那时大学生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我自己根本就没去想自己将来的职业是什么。”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周叔莲他们这一届刚读完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提前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一起毕业分配了。周叔莲和另外一个同学一道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前身)。到了北京之后,周叔莲才了解到经济研究所刚由中国科学院社会调查所改名不久。“开始我被分到了经济史组,但我是学习马克思经济学的,对国外的经济史不熟悉。所里就安排我去北京大学经济系听课,其实也算是圆了我去北大学习的一个梦。”
还工资和奖金一个“清白”
“”期间,周叔莲的研究工作不得已被迫中断。但是,他抓住时间进行学习,就连下放到干校劳动时,还借了全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本一本地读。后来回到研究所,他又结合学习外文,到北京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和经济研究所图书馆借阅西方经济学及西方经济史的著作。从书斋走向广阔的建设天地,然后又回到沉静的书斋,有了接触实际工作的历练,饱读经济理论的周叔莲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地发表了许多有见地、有时代特色的理论观点,也逐步奠定了他在我国经济理论界的权威和地位。
1966年前,周叔莲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农业经济问题,曾参与孙冶方主持的社会主义经济论研究工作。1974年,李先念委托谷牧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附设一个经济政策研究室,研究中国工业现代化和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问题。为此,周叔莲1974年起被借调到建委经济政策研究室,1979年回到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这以后他参与或主持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中国产业政策、中国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等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他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和问题的深入了解,很大程度上缘于借调到国家建委的这一段时间。
“借调在建委工作期间,我和建委的同志以及
“”后,学术界还是一派冷清肃杀。敢于说话的周叔莲较早地对“”攻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谬论进行了分析批判。在由他主笔,和吴敬琏、汪海波合作,发表在《光明日报》1977年12月5日、12日的《论社会主义工资及其具体形式》一文中,率先对“”的谬论进行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地批驳,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的工资也可以采用计件工资、奖金等多种工资形式,社会主义的工资不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这是当时全国为工资和奖金恢复名誉的第一篇文章。那时,经济理论界对“按劳分配”进行了几次大讨论,彻底清除了“左”的思想理论观念。
周叔莲现已年迈古稀,但他面色红润,声调铿锵,更是一身正气。记者问,当时“”刚,余毒还在,您却大声批驳其谬论,有没有考虑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周叔莲操着浓重的江苏口音告诉记者:“其实,我是个相当稳重的人,看准了、有把握的事才会去做,太冒险的事我不做。再者,我认为是真理,就会去追求。后来发表出去了,也对什么后果无所谓了。”
与中央高层结下一段文缘
1975年,邓小平被恢复工作后即进行整顿,在科学院施行科学条例。中国科学院写了一个关于科技工作的《汇报提纲》向邓小平汇报,提出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研要走在前面,推动生产向前发展”的观点。没想到,遭到了“”的肆意攻击,批判《汇报提纲》为“大毒草”,还造谣说马克思没有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粉碎“”后,周叔莲认真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对生产的影响,并钻研了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认为对“”诬蔑“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修正主义”观点的批判、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是理论上“拨乱反正”的一个突破点。周叔莲大胆地撰写了题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文章,系统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正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观点,驳斥了“”的谬论。
文章写成后,周叔莲将稿件寄给了《光明日报》编辑部。“当时《光明日报》理论部的负责人叫马沛文,邓家荣是编辑。马沛文认为这篇文章非常重要,但有些观点又把握不住,不敢贸然发表。因此,在发表之前把这篇文章的校样送给同志审阅。”令周叔莲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篇文章竟引起中央高层的深切关注。
利用“五一”节的假日,对原稿进行了反复认真的修改。然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退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编辑部又将修改稿退给了周叔莲。周叔莲把的修改稿重新整理后,送到报社。文章于1977年5月30日发表出来时,题目改为《科学、技术、生产力》,删去了一些篇幅,但主要观点没有动。“可能编辑是出于版面的考虑,我当时曾就文章的删节一事写信给。”立即给周叔莲回了一封信。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信中写道:“经过你钻研过的这篇论文,在《光明日报》同志的支持下,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敢断定:这至少是几百万人――包括我们党的许多领导干部、经济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广大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要看,要传播。这么多人从这篇文章中打开了眼界,明辨了是非,汲取了力量,从而能更� 这该是感到足以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一件事情。”
从信中可以看出,中央领导对科技、对知识分子是抱有殷切期望的!但令人遗憾的是,那篇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的亲笔修改稿当初已经寄给《光明日报》,无法查到下落。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社会教学应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结合相关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感悟社会,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譬如,面对危机,面对南海危机以及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挑衅,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来应对,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决策体现了中国睦邻友好的态度,同时也表明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科技和现代化的发明创造,自然就会了解中国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人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横向相比,中国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轻武器,超级计算机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到,成为世界上最成熟的、发展速度最快的高铁。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中国的社会发展,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合
教无定法,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很好地培养。尤其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防止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学无定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比如在通过主持人法、放风筝法、捉迷藏法、参赛法等具体学习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探究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灵活组织教学形式,提高其课堂教学效率
一、系列教研,加强工作力度
目前任教的美术老师大都较为年轻,充满活力,对教学研究也极富热情,但是零散型的教研活动往往时效性不长,常常见到老师们活动中热情高涨,但回去后却按兵不动。为改变这一现状,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即通过对师生教学现状的调研,确定教学教研的共同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同一主题开展不同时段、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以充分引起老师、学校的重视,并且通过系列活动挖掘问题的源头,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扩大活动的成效。
1、写生系列活动
教学调研中发现,写生教学作为美术教学中最基本的手段,因其教学难度大,见效慢等原因渐渐被老师忽略,导致美术教学处于浮躁的状态,使学生应有的观察能力缺失。为了改变教师不重视的观念,加强写生教学教研工作的力度,推出了写生系列活动,它包括教师写生培训、写生课观摩、学生写生作品比赛与现场赛、写生作品网上展览五个活动。在教师写生培训活动中,骨干教师赴安徽、丽水、象山等地写生,提高了教师的写生能力,激发了艺术创作的热情。写生观摩课中,将学生带到室外,置于自然环境中,在自然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通过系列活动使教师在写生能力、教学方法上有了整体的提升,同时也涌现出学生大量优秀的写生作品,这个系列活动也引起了学校的重视,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教学,对普遍提高艺术教学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2、备课系列活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兼职现象仍较严重,这些老师的主要精力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没有时间来备课和制作课件,部分老师还不具备美术基本功。兼职美术教师把握着小学美术课的半壁江山,他们的落后就意味着美术教学水平的落后。为此,加强备课会议的功能。新课程改革开始,每推出新教材一册,都举行一次备课会议,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参加。活动中,不仅有专家名师做教材分析、技能辅导、示范课观摩,还在会后提供本册课件,以供兼职教师上课使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美术任职教师的整体素养和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3、示范教学系列活动
疑难问题研训开始,老师们纷纷提出自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在共性问题中,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选择了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系列研讨,首先是开展示范教学研讨,通过教师基本功培训、创作技能评比、示范教学观摩课、讲座、论文撰写等活动开展对示范教学的重要性、有效性、示范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进行深入研讨。示范教学研讨活动中承担两次宁波市级的教研活动,获得了一致好评。
随后开展的还有教学课堂语言提炼、电脑美术等系列活动,通过系列研讨活动深化课改的精神,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慈溪美术教学的水准。
二、综合教研,拓宽工作宽度
在剑桥有一种说法,即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喝出了6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剑桥大学校长布罗厄斯曾这样诠释“剑桥精神”:活跃的文化融合和高度的学术自由。自由随意的交流为思想的碰撞提供了一个平台,不同专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宗教的人混合在一起,使剑� 剑桥的下午茶同样启示我们不同领域、学科的互相交流借鉴会让人容易获得成功,这与新课程中强调综合的理念吻合。要让教师有此意识,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活动作了尝试:学科综合、学段综合、活动形式综合、地区综合等方式,目的是通过整合使教师思维更为活跃,更加凸显学科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学科综合
不少学科之间都有相近或交叉的学科内容,而各学科的教学视角不同,教学方法和习惯也各不相同。在劳动、技术和美术学科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开设了两堂手工制作课,同一个课型,但追求目标不同,劳动与技术老师更看重技术的掌握,而美术老师则注重创意,通过活动引发了教师对技术与创新之间的热烈讨论,收效很好。在漫画主题活动中语文和美术共同开展课堂交流活动,语文老师解读漫画,让学生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心灵感悟。美术老师则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学科综合交流,让教师明确学科特色,明确教学目的,并能互相借鉴,提升教学的质量。
2、学段综合
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老师在教学上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弱项。例如,小学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具体规范,形式丰富多样,课堂气氛活跃,但是由于视角的局限,往往显得专业性不强;而中学老师的课堂往往专业技能更好,学科知识掌握扎实,但是课堂调控能力差,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学生参与相对较差。为此,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展开了中小学联合教研活动,不同学段开展同一领域的课,使得老师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互补作用。
3、形式综合
直观式教研活动虽然面对面,形象直观,交流直接,但是存在时间上的限制。因此,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实行直观式教研活动与网络教研活动相结合,以扩大教研活动的时空与效度,开辟慈溪美术教学博客,教研活动前先上传思考题,让参加活动的教师有备而来。活动后活动总结与反思,老师们对活动发表评论,促使教师深入思考。上传师生美术评比的作品,增加透明度,并喜讯,分享成果。同时,还开辟了美术教师QQ群和FTP美术教师资源库等网络平台。通过这些努力来拓宽教研活动的宽度,增加这支队伍的凝聚力,大大激发美术教师的工作热情。
不同形式的综合活动大大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升,三年中,一名教师获宁波市教坛新秀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得宁波市优质课一二等奖。
三、特色引领,提升教研高度
第二课堂是美术教师的另一块主阵地。也是浇灌学校艺术特色之花的沃土。为培育各校的美术特色,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特举行艺术教学经验交流会,邀请特色学校的校长、名师、一线的优秀老师做讲座,并展示艺术特色活动开展的理念、实施方式及成果。促使教师们日常的第二课堂不再只为应付各类比赛而努力。能冷静下来结合自身特长、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三年来,慈溪市已有两所美术类省艺术特色学校,五所美术类宁波市艺术特色学校。这些学校能充分发挥特色效应,起好引领作用。
1、漫画特色――潭北小学
潭北小学地处农村,仅有600多名学生,并不起眼。但自从该校与漫画结缘,学校以漫� 2005年,该校被中国美术总社任定为全国第11家儿童漫画教学基地,此后五年中该校硕果累累:百余件学生漫画作品与漫画作文在各类杂志上发表,科研成果更为喜人,《漫画育德》获中央文明办创新案例三等奖,已有7项课题获大奖。该校的儿童漫画校园文化研究成果已有《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信息报》等多家报纸报道。多次承办宁波慈溪市研讨活动。2009年5月,该校又迎来一件大喜事,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儿童漫画》编辑部与慈溪市教育局主办,由天元镇潭北小学承办的“2009中国・慈溪天元儿童漫画教学创作论坛”。迎来全国各地的漫画家与教育专家四十余名,中科院研究员,著名漫画家缪印堂先生,《儿童漫画》编辑部主编王立军、漫画家张新华先生参加会议并做精彩讲座。
2、陶艺特色――城北小学
自2003年开设陶艺特色教学以来,形成了一支扎实的陶艺教师队伍。在2005年已被命名为国家陶艺教学基地、全国陶艺教育先进学校,陶艺成为了学校的一张名片。几年来,学校已有300余件陶艺作品在比赛中获奖,20余件作品发表在《少儿美术》等杂志上。六节陶艺录像课获全国陶艺教育成果展二、三等奖的好成绩;两节陶艺录像课获宁波市优质课和精品课一、二等奖。先后成功承办了一次全国性陶艺现场会,两次宁波市陶艺现场会。在宁波市陶艺教学现场会中学校五年级165名学生在青瓷瓯越的伴奏声中现场共同创作了《腾飞的巨龙》这一大型作品。此作品长20米、宽12米,每个学生用浮雕的形式完成一片龙鳞,充分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作品气势宏大,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周巷镇中心小学的写生特色教学、实验小学的线描画特色、第三实验小学的版画特色、附海镇中心小学的剪纸特色教学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带动其他学校走向艺术教学的特色之路。
四、科研引领,力求教研深度
教育科研能够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向研究型的教师转变。也只有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教学研究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持续保持下去。因此,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在活动中倡导教师做课题研究,同时也对不同学段的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小学段召开了美术教学资源开发的经验交流会,高中段,针对教师的课题进行撰写结题报告的辅导,初中段主要是论文选题上的辅导。目前美术教师科研氛围良好,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课题在研究。三年中美术教师已申报的省级规划课题和教研课题共有4项,宁波市级课题有10余项之多。其中一项课题获宁波市基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项课题获艺术教育成果奖。其中潭北小学的课题《儿童漫画促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已获全国规划课题立项,也已开题。课题研究促动了教师对美术教学的深入思考,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意识,教师都能广泛地挖掘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在研究中提升教学水平。近年来美术老师有多篇在《中国美术教育》、《人民教育报》等权威刊物上。良好的科研氛围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能让教师直面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深入研究,使得慈溪的美术教学得到普遍而深入地提高,提升慈溪美术教学在宁波市的地位与影响力。
多元化的教研活动模式促进了美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活动增加了美术教师凝聚力,形成了一支乐观向上、教研氛围浓厚的队伍。相信这支队伍在今后教学行程上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