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12篇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1 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2 浅谈现代酒店营销
3 培训工作是饭店服务质量的基础
4 试论客人投诉的处理和饭店形象的树立
5 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
6 酒店要不要提供一次性消耗用品
7 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和新趋势
8 关于“酒店禁带酒水”的几点思考
9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10 主题酒店的发展研究
11 分时度假的现状与发展
12 浅析饭店无干扰服务
11 体验式思维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
14 产权式酒店的发展研究
15 国内饭店如何对抗国际酒店集团的对策研究
16 以某一饭店为例谈饭店顾客关系管理
17 酒店式服务在***行业的`应用
18 浅析汽车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19 浅析青年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20 试论酒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试论酒店管理集团生存和发展
22 旅游专业(或酒店专业)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3 旅游饭店人力资源流动状况分析
24 论酒店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25 论酒店的品牌策略毕业论文
26 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27 提高酒店服务质量的思考
28 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
29 对饭店餐饮成本的控制研究
30 怎样根据客人的个性特征做好服务工作
33 “假日经济”剖析
32 服务的标准化与个性化问题探析
33 创建绿色饭店的意义
34 论当今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与“失”
35 酒店经营状况的调查报告
36 对当今酒店从业人员培训的几点看法
37 试论酒店人才流失的原因
38 试论酒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9 试论餐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0 以某一饭店为例谈如何有效执行饭店战略
41 以某一饭店为例饭店企业文化问题研究
42 如何实现餐饮服务的个性化
43 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44 以某一饭店为例浅谈现代酒店营销
45 培训工作是饭店服务质量的基础
46 如何处理饭店非正式组织问题
47 试论饭店企业的客源市场定位
48 试论客人投诉的处理和饭店形象的树立
49 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
50 我国旅游饭店发展战略思考
51 旅游饭店营销与管理系统研究
52 我国旅游饭店集团化问题分析
53 浅析中外饭店管理集团比较
54 试析我国饭店业员工流动原因
55 以某一饭店为例浅谈饭店企业的公共关系管理
56 试论客人投诉的处理和饭店形象的树立
57 论饭店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
58 谈员工服务意识与企业竞争力提高之间的关系
59 抓好饭店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
60 谈培训工作在饭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硕士论文选题是论文质量保证的关键,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好题有可能事半功陪。以 2007-2016 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选题方向、选题来源和研究范围分析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特点,在总量上看,旅游开发与规划类方向的题目居多,但选题比例出现下降趋势,旅游文化类方向选题波动比较大,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教师指定的课题多些,但近年来也有下降趋势,尤其结合毕业实习选题呈增长态势;研究区域以小尺度为主体;总之,这些选题凸显了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选题将是本专业选题的主要方向。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硕士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硕士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硕士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硕士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硕士。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硕士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硕士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硕士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学生的未来是要学会解决问题,而解决未来实践中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他们主动探讨、求得解决问题方法。在庐山景区在旅游转型、全域旅游等态势下,如何进行升级转型?旅游形象如何定位?旅游新业态如何塑造?旅游产品如何升级?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
1. 旅游产品的科学评价
2. 游游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
3. 旅游企业成本控制途径
4. 计算机技术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 旅游行为激励机制的建立
6. 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与科学规划
7. 对导游员从业行为规范的设想
8. 旅游企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与对策
9.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饿意义与策划
10. 旅游景区品牌化经营策略研究
11.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国外旅游市场开发的思考
12. 节假日旅游的动员与组织
13.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4. 湖南省导游员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5. 对湖南女子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
16. 旅游者旅游动机浅析
1. 论旅游服务心理与旅游服务技能
2. 浅论导游员的个性要求
3. 对湖南省导游员(生存、健康或其他)现状的调查
4.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包装
5. 国内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6. 互联网与旅游业发展
7. 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8. 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9. 论自助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前景
10.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处理
11.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12. 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评析
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和调查
14. 旅游饭店人力资源流动状况分析
15. 浅析湖南的“旅游扶贫”
16. 长株潭一体化对湖南旅游经济的影响
17.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形象地位
18. 以××(地)为例探讨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19. 来长沙的日、韩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
摘要: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职院校都建设了大量的实训室,为了解决实训设备利用不充分和学生的实训课时严重不足等矛盾,不少院校都进行了实训室开放管理的尝试。但由于管理制度的不配套,往往存在师生和学院认识不统一、实施成本偏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本文针对前述问题提出了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设施设备管理、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
高职、开放性、实训室、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 广大企业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还要求他们具备岗位的综合发展和创新能力。显然,传统的实训室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开放实训室已� 实训室开放管理是指将实训室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面向学生和其他群体开放,并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实训内容的管理模式。开放性实训室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实践学习的机会,更能提供创新型探索式学习的机会,是一种能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的有效教学模式,更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2008年,我院成功申报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系的旅游管理专 在建设周期里,陆续完成了近1000万元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实训室建设任务。为保证实训室的充分合理利用,按照实训室开放管理的要求,从实训时间、实训内容、设备管理、队伍建设、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开放性的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存在问题
xxx年,我院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我系开始尝试对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实训室进行开放性管理,在实施初期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较为突出。校内开放实训室项目的开展,都是利用学生课后的业余时间,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较差,加上学院缺乏系统的开放实训项目的引导,学校对参与课后的开放性实训项目没有硬性的要求和学分补充等措施,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自觉参与,导致了学生对开放性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
2、“学校热,教师冷”的现象也很突出。虽然学院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学生培养上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师资的培养上,长期以来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没有科学的建设规划,没有把实训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放到重要地位,也没有实训教师的系统培养计划。加上开放性实训的开展往往会占用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学院又没有相应的劳动津贴补偿制度,也造成了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3、实训成本很难计划和控制。实训成本是指在实训过程中所耗用的各种费用之和。其中课内的实践教学消耗可以通过教学计划准确计算,根据实践教学标准也可以较好控制。但实训室开放项目的消耗是根据学生参与实训的实际情况和临时性项目的开设情况而定,事前很难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计划。由于参与人数的不确定和项目的繁杂,导致消耗难以控制,浪费严重。
二、实训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探索
为进一步解决实训室开放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现场管理、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在实训时间上,探索“白天+预约”的开放管理模式。我院的实训指导教师实行的是坐班制,八小时内正常上班,晚上和周末是不上班的。为了方便学生参与实训,我们在实训室开放的时间上,实施了“白天+预约”的管理模式。在白天,所有实训室全天候向同学们开放,实训指导老师要对没有其他课程来实训室训练的学生进行指导。晚上和周末则通过预约的方式,提前一个星期到所要参加课外实训的实训室进行登记,预约时间和项目,以便实训指导教师根据预约进行实训准备和指导。拿旅游实训中心的茶艺实训室来说,茶艺课采取的是“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在茶艺实训室上课,茶艺课程有3个学分,48个学时,每期上课时间为12周。也就是说12周以后茶艺实训室几乎就是空闲的,要参与开放性实训的同学,可以利用12周以前的晚上和周末以及12周以后的全天和周末进行训练。同学们对茶艺技能训练兴趣高,很多同学报考了茶艺师资格证书,组建了茶艺协会,这种“白天+预约”的时间开放模式大大满足了同学们对茶艺技能练习的要求。
2、在实训内容上,探索“基础+主题+自主设计”的开放管理模式。开放实训室不是简单地将实训室门打开,延长实训时间,而是应该注意开放性实训项目的创建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技能。所以在实训内容上,我们探索了“基础+主题+自主设计”的开放管理模式:“基础”是指学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有组织地发布开放性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范围内选择实训项目;“主题”是指利用学院实训场地和设备有计划地开设创新创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鉴定和各类企业培训等社会服务的实训项目;“自主设计”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自主设计实训项目并寻求实训指导教师的帮助独立完成。长期以来,实践教学都是由指导教师安排实训内容,学生接收实训并完成,一旦打破这种模式,学生在短时期内会有很大程度上的不适应。所以如果完全依赖学生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和内容,将会缺乏科学性,不能达到开放实训室的效果。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主题实训项目和自主设计内容的实训� 在这种体系指导下开展实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3、在现场管理上,探索“定置式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开放实训室打破了传统实训室现场管理的模式,实训室在时空使用上和项目准备上都比以往更加复杂,依赖传统的单一实验员负责制度已经难以解决,所以我们探索“定置式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定置式自主管理”是通过对工作现场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科学分析,以实现物品在工作场所的科学定置,使学生成为定置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接受实训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实训成绩,从而实现人和物的最有效结合。这种实训教师和实训学生共同承担实训现场管理的“双责任人”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实训指导教师的现场管理工作量过大,管理不到位,实训成本不好控制等问题。并且在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
4、在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多元化”的开放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实训室,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更难的工作任务和更繁重的工作量,而现有的实训教师队伍不管从数量和能力方面都难以承担。所以我们探索了由专任理论教学老师、专职实训教师和兼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共同组成“多元化”的实训教师队伍的模式。专职实训教师主要负责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室运行与开发,并参与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指导;专任教师则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是实训项目开发和指导的主力军;而兼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对校内专任理论教学老师、专职实训教师进行培训,也担负着对学生开展主题实训项目和自主设计项目的指导。
5、在实训经费上,探索“消耗成本+管理费用”的开放管理模式。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教学计划内的实训消耗是学院完成教学的必须开支,由学院统一支付。而在教学计划之外,可以对前来进行实训的学生、老师和外来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本院的学生和教师只需要支付完成实训的消耗成本,而外来人员缴纳的费用则包括实训消耗成本和一定的管理费用。收取的管理费用用于补贴指导教师的津贴,减少甚至完全弥补学院由于开放实训室所支付的成本,逐步实现以“实训养实训”的目标。
三、开放实训室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实训室开放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学院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1、建立开放性实训室的“学分补偿”制度。开放性实训室的“学分补偿”制度是指学生参加本专业开放性实训课程取得的学分应� 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兴趣小组,对参加开放性实训项目成绩突出的完成创造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今年,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同学获得了教育部举办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学院给予该同学免修“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4个学分的补偿,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2、对教师参与实训项目研发和指导的给予教分补偿。为了保证开放性实训的效果,建立一套适应开放性实训室的教学文件已经迫在眉睫。学生是实训过程的主体,在为学生提供传统的实训标准文件基础上,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开放性实训成果和考核方案,这将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实训的标准性文件。虽然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训项目,但为了保证项目开展过程的有序和有效,教师对学生开展实训项目进行指导是必要的。由于开放实训室,大大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教分补偿也是必要的。今年,学校给予了“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260个学时的教分补偿,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学生训练指导的积极性。
3、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需要一支既要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更要有突出的团队凝聚能力的优秀指导教师团队。所以可以通过为专任实训教师制定“量身定做”的教师培养方案;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外出进修培训;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到学院现场指导、搞讲座;引进双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与企业、科研单位、兄弟院校建立人员交流等形式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动态互补、校企共享的高水平实训室管理队伍。
4、加强实训课程的考核力度。实训室开放项目的实施,如果完全依赖于学生自觉,即使项目设计合理,学生有兴趣也增长了见识,但没有任何压力的学习,还是很难将实训内容执行下去,实训效果也不能保障。所以,我们建议将实训课程各科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重要模块都要单独进行考核,各模块的累计分数就是本课程的实训成绩。任何一个模块不及格都会影响到本门课程的成绩,迫使学生自主到实训室完成实训内容。
总之,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只有处理好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开放与约束以及职业技能和岗位对应的关系,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让开放实训室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海涛。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室管理体制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
[2]朱建军。开放性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研究[J]。社会经纬,2014
[3]高丹。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摘要:所谓的旅游管理就是指旅游行业中的管理者为了更好的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合理的运用各项职能,以对旅游业中的财、物、人、地区及部门所开展的计划、组织以及监督或协调等相关工作。伴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也随之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关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探讨为探究话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析
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怎样对旅游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以更好的符合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已经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对旅游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不仅是时代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更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其也可以更好的符合旅游行业形式变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各个旅游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必经之路。
一、旅游管理的定义和必要性
所谓的'旅游管理就是指旅游行业的管理者为了提升旅游活动的整体质量,以为旅游者提升更为优质的服务,从而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各个职能,对旅游行业中的各项资源进行计划、指挥、调节以及监督等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关于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所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将旅游部门和国内、外旅游业以及旅游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好的协调。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更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又是一个较为综合的专业,和国民经济中的诸多部门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其次,旅游管理也是协调旅游行业内部与其他部门以及企业关系的实际需求。在旅游行业中,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企业都是开展经济活动的组织,同时也是开展经济活动的基础单位。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宏观管理
旅游业属于我国的第三产业,随着其发展的迅速加快,很多单位以及部门也相继成立了饭店、交通服务以及旅行社等企业,这些企业的人事权以及企业产权也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在旅游行业中,除了青旅、中旅、国旅之外,几乎各个旅行社都处于同一个系统,这种现状也就导致了旅游行业的系统出现各自为政以及多头建设等情况。特别是在市场疲软以及客源不足的情况下,造成各个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加大,从而导致了市场混乱以及内部矛盾等诸多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首先是商品业整体的开发滞后。商品在旅游创汇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其往往具有劳动密集、成本低以及利益大等诸多优势,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推动工商业的整体发展。但是由于在生产以及销售体制上缺少完善性,使旅工商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一些旅游商品长期的处在自发状态,在产品品种上也存在着单调、创新不足以及老化等诸多问题,导致其优势不能够充分的得以发挥。其次,在旅游交通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旅游交通由于受到了短线制约,所以长期以来都处于较为紧张的局面。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客源形式良好的局面,在国际航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来华游客,因此也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等诸多的状况,另外在交通口岸的发展以及配置方面也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
三、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增强行业整体的管理体制
对旅游行业整体进行体制改革已成为现阶段的必然趋势,旅游管理要求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直接的对所属企业所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管理,但是目前这一要求显然早已不能符合现阶段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因此只有真正将部门的相关管理体制转换成行业整体的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适应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3]。行业管理可以按照劳务及产品所具有的特点来对企业进行划分,之后再由政府的相关部分对其开展归口管理。也可以说,不管旅游企业是处于哪一部门下,从行业整体上看,都是统一归属旅游局所进行管理的。与此同时这一行业管理也应合理的转换主管部门的相关职能,以实现三方面的改革,分别是由微观转为宏观,直接转为间接、部门转为行业,从而更好的增强旅游行业整体的管理体制。
(二)完善企业个体的管理体制
首先旅游部门应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以清理掉一些不符合成立条件而创办的旅游企业,从将政企分开更好的得以推行,已使企 同时也应积极的推进政企分开,以形成一种大型国民企业主导,而中小企业有序发展的格局。从而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更好的优化,以创造出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良好条件,并统一进行税负,灵活制定用工条件,以更深层次的完善和推进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并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方式,对旅游企业进行经营方式的创新变革,根据其所在区域设置相应的经营试点。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缺少宏观管理和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因此行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增强行业整体的管理体制以及完善企业个体的管理体制等途径进行合理的改善和解决,以有效的提升旅游企业的服务水平, 更多关于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策略让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一起探索吧。
参考文献:
[1]孙树风。关于国有煤炭企业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xx,(06):108—110。
[2]杨文德,张拓。甘肃省地方司法体制改革中关于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问题及建议[J]。赤子(上中旬),20xx,(01):183—184。
[3]李玉兰。关于深化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xx,(36):207—208。
1、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智慧旅游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微课在旅游管理教学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5、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现状的调查问卷
6、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研究
7、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安全风险防范及管理措施
8、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途径
9、新时期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分析
10、旅游管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11、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12、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形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探索
14、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5、社区角度下生态旅游管理的研究
16、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探索
17、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微课应用效果探析
18、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分析
1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关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分析
2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实践教学探索
2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浅探
23、浅谈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素养
24、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25、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6、浅谈旅游管理教学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
27、关于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28、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9、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双师”素质途径研究
30、浅谈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31、旅游管理专业课“金课”建设刍议
32、新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融合研究——以广西某高职院校为例
34、深度融合的高职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35、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36、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院本教材开发研究
37、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38、产教融合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问题探索与研究
39、“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40、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及访谈的方法,提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由七个维度构成。
对该模型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包括情况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专业教学3个维度,最后提出地方高校应从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开展专业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归属感等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福建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
然而,就业形势缺不容乐观。
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但从现实情况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低造成的,认同度低,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即使毕业了,也不会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为此,以专
1研究假设
“专业认同”是由埃里克森首次提出的,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
白凯等
邱宏亮等
再结合现实的情况,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划分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职业偏见等7个维度。
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含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职业偏见。
2研究设计
为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笔者对福建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据上述假设的七个维度,设计23道问题,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
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为五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分数越高者,代表其对专业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低[5]。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50份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26份,有效率达到93%,符合要求。
其中,男生72名,占22%;女生278名,占78%。
从性别看,男女生数量差距较大,原因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中,女生要比男生多。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先要进行题项的纯化。
题项纯化标准是:(1)题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值小于0.4且删除题项后内部一致性α系数反而变大者删除;(2)旋转后因子载荷值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4者删除[2]。
根据上述标准,使用SPSS21.0进行题项纯化,23个选项最后删除了10项,剩下13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
结果表明,13个题项的KMO检验统计量的值为0.87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为1271.770,Sig值为0.000,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
采用SPSS21.0进行因子分析,由方差解释贡献率来看,前3个因子累计解释了70.363%的信息,符合要求,说明可以提取3个公因子。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看,第一个公因子“专业前景”;第二个公因子“专业归属与发展”;第三个公因子“专业教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验证了文章开头的假设,即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只是从实际分析结果看,多维性只包括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专业归属与发展包含了专业归属和专业发展的部分指标。
4.2建议
(1)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途径。
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首先应该从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着手。
地方高校可以有计划分派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深造进修,完善、拓展其知识体系,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强烈的实践性和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2)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教学中,要打破过往的以教师纯理论知识教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尝试创建以培养学生应用、创业、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地方高校特色,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授为辅。
(3)开展专业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归属感。
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校方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引导。
一方面校方可以出台指导学生专业认同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相关制度文件,比如对学生的社会调查给予资金支持,由专业教师分别带队就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饭店、旅游集团等进行社会调查,形成书面报告进行交流学习,
让学生提升专业认知度和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另一方面需要深化师生互动关系,让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多些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整个专业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归属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官春兰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2]白凯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量表开发与维度测量[J]。旅游学刊,2012(5):41-48.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热情的高涨,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提倡环保的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的新时尚。但由于自身的经济技术、专业设施和人才缺乏及民众环保意识较差的情况,我国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此以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为例,指出其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对策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的普遍关注,另外,基于旅游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旅游环境衰退,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大众旅游方式的反思和对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呼唤。而当前,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为了响应“绿色奥运”的精神,我国正面向全社会开展“绿色旅游项目推介计划”和“绿色旅游为倡议”等,积极推广各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活动。
1. 生态旅游
1.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环境意识开始觉醒,而其内涵也得到不断的充实,即生态旅游是在被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
1.2 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更多地联想到了“绿色”的丰富内涵。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森林公园生态游成为了世界可持续性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据报道,目前美国家庭收入的1/8用于森林游憩,每年总花费约3000亿美元;在日本,每年有8亿人次进行“森林浴”;德国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也同样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而我国政府也大力推进传统林业的转变,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同时随着人们关注森林和保护自然生态意识的增强,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中的一个新亮点。据统计,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利用这些森林资源,截至二00五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1900余处,规划面积1500公顷;建立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
保护区1699处,规划面积1.2亿公顷。同时,还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小区、狩猎场、野生动物园和湿地公园等,一大批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成为了新兴的旅游胜地和开展户外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2. 森林生态旅游
2.1 森林生态旅游的定义
森林生态旅游就是依现有森林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以人文景物为点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为群众提供游览观光、避暑度假、疗养休养、会议培训、科学考究和狩猎的良好场所。
2.2 以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武县东寨镇,总面积约4.433万公顷,森林面积2.27万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50%。林木总蓄积量为管涔林区的40%,约为208万立方米,综合覆被率达到73.7%。 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约有560多种,野生动物有152种。林蘑、蕨菜等绿色食用资源也极为丰富。公园内风景优美,是一处以险山、奇峰、森林、湖泊和珍禽异兽组成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
2.2.1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现状
整个国家森林公园由景色各异的七大景区组成。分别为芦芽山风景旅游区、荷叶坪亚高山草甸生态区、马营海(天池)山地湖泊旅游区等。
1)芦芽山景区是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打旅游品牌,但却直属于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下设的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无权干涉芦芽山景区的一切事务。而芦芽山景区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与制约,无力改变景区落后的面貌:登山的石阶不规范,随意堆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费不足;道路多年不予修缮,目前已破烂不堪,行车困难;出租马匹的商贩随处可见,混乱不堪。
2)万年冰洞形以制冷机制最强、冰储量最多而位列全国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极具科考价值。为了保护景观,应冰洞限制每日参观人数,但这系项措施好象并没有真正地实行过。目前已有一些冰柱开始融化,过多的游客对冰洞景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荷叶坪景区也是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但自2001年后,却由五寨县旅游局开发管辖。由于盲目开发建设,大量游人甚至不少车辆都进入草甸内, 丢弃的垃圾和动物的粪便随处可见,致使草甸被破坏、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4)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如情人谷、汾河源头、古栈道等,但都是由宁武县旅游局、宁武县水务局等单位所管辖。这些景区由于开发单位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许多景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景点的生态环境已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2.2.2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开发中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盲目开发建设。在景区或林区内,存在乱砍乱伐现象,加之旅游景点的开发,周边地区矿产开采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会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生态旅游区的企业和个人在经营中不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出现大肆招徕客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现象。
3)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管理混乱。整个公园分属多个部门,其自身的管理机构没有实权,无法真正发挥其职能,造成对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
4)发展生态旅游的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5)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尚短,缺乏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理解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
6)开发生态旅游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7)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淡薄。在自然环境中,游客缺少对保护生态资源的责任感。
3. 解决对策
3.1 与各级部门积极进行协调,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各项职能作用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融科普教育型、特色参与型、运动休闲型旅游于一体的高雅娱乐方式。正因如此,森林公园必须把加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应积极和当地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取得对景区的管理权。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管理职能作用。
3.2 对景区发展做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盲目建设
森林公园开发生态旅游需要制定一个开发合理、滚动发展、永续利用的总体规划,以避免盲目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否则,必定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导致一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损坏与浪费。
3.3 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加大资金筹集范围,积极与当地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协商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或采取股份制、或主动与有意从事发展旅游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合作等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从而逐步改善公园旅游的基础设施状况。
3.4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需要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并开展职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实行竞聘上岗的人才竞争机制,以提供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
3.5 加强管理和规范各种经营行为
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杜绝恶性竞争和欺客、宰客的现象发生,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景区一个宁静而和谐的环境。
3.6 加强旅客的环保教育
要塑造“负责任的旅游者”,可以通过
1)管涔山景区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如拾垃圾,认养树木,设立环保提示牌等等。
2)通过导游或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倡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乱扔赃物,使用环保包装物等。
3)通过法规、法律、制度等手段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制约。
4)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
4. 结论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个以发挥森林的生态性、社会性和经济性功能为宗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合理配套的综合型产业。它将旅游开发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山绿、水清、人富的目标,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措施,使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社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正与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相配套。而且,还可以帮助贫困林场、山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提要]目前在中国互助旅游发展才刚刚起步,大多数互助旅游者在网络上建立联系,从而实现互助旅游。这种旅游方式除了更加的自由、自主外,而且非常的经济,同时能够充分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本文以互助旅游网站发展为线索,重点研究分析互助旅游网站现状及面临的发展障碍,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互助旅游网站健康发展。
互助旅游网站的产生及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人们在满足生存基本需求之外,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旅游者的这种需求的变化同时会导致旅游活动方式及其发展的变化,互助旅游应运而生。互助旅游就是将本来互相不认识的一些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互相了解、熟悉,并且协商交换各自的家庭居住空间和必要的配备设备,或者约定相互提供旅游服务,从而达到节省旅游费用,提高旅游质量等目的。
互助旅游的出现吸引了目前众多年轻人以及爱好旅游的人群,互助旅游网站更多成为一个不同城市旅游者的交际圈子。国外互助旅游的平台出现的较早,例如 Couch surfing,虽然它也吸引了不少国内的旅游者,可是国外沙发客互助旅游网站毕竟是全英文交流,受语言的限制,沙发客网站在中国还只是小众享受。
年国内终于有了一家自己的互助旅游网站。创始人是苏州的一个网民叫做仲一,2015年仲一在互联网上看到一条改变他人生的信息 国外盛行一种城市或居家互换旅行,居民可以给旅游者提供住宿和早餐,而旅行者则与他们分享旅行快乐。 这种新颖实惠的旅行方式让仲一产生了灵感,2015年4月,仲一的个人网站 游学中国 出现在了网友的眼前。仲一把自己欲寻求互助旅游的想法发布出去,也邀请全国各地的网友都来参与互换旅行,并且坦诚的公开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仲一的100天互助旅行,周游了全国16个省的31个城镇村寨,结识网友上百人下至16岁,上至66岁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所到之处全部由当地网友接待,除去交通费和景点门票,整个旅游总计花费才3,000多元,成了一次在当时看来难以想象的周游。信息的真实性吸引了网友的注意,一将这种旅行方式称之为 互助游 ,意思是互相帮助、互相接待来进行的旅游活动。随后,又创建了一个与网友以交换方式进行旅游的网络平台 仲一互助旅游论坛,提出 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的口号 鼓励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尝试互助旅游,于是这种新鲜的出游方式逐渐被大家所知。2015年6月,仲一创办仲一互助旅游网络技术公司,开始对互助旅游进行专业化宣传推广。互助旅游网站在运作模式上大致相同,如仲一互助旅游网、中国互助旅游网、U客旅游互助网等都主要是以论坛发帖的方式来运作。
互助旅游网站发展面临的障碍
随着各种互助旅游网站层出不穷,已经有少量的互助旅游网站发展较为成熟,但由于互助旅游在我国发展仍然属于起步阶段,规模都不是很大,真正参与的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其探索发展和运营过程中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安全问题。根据网上在线问卷调查显示,61%的互助旅游者认为目前互助旅游网站在安全性方面还做得不够完善,33.5%的互助旅游者认为目前的互助旅游网站缺乏具体的信誉等级,还有5%的旅游者认为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信任问题。通常旅游者们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但是难以全面或正确地进行认证,虽然现在许多网站都要求旅游者们将自己平时真实的生活信息拿来和网友分享交流,从而产生信任,但是网络本身毕竟是虚幻的,对于互助旅游,目前的网络平台没有具体的信用度和经验值,导致一些旅游者对互助旅游望而却步。
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在活动的组织上,很多都是网友自发组织的,网站的管理人员只是对帖子管理,没有深入到旅游者的活动当中,因此在旅游活动中,许多事项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接待费用是否AA制;接待的网友是全程陪同旅游还是只是部分陪同;接待方的 地主 不是与你进行互助的网友等,诸如此类的矛盾导致双方主体产生违背互助旅游初衷的不愉快经历。
提供的附加服务还不够完善。互助旅游的配套服务体系的`缺失导致互助旅游的质量大打折扣,如发生纠纷没有具体的反馈投诉机制;旅游者景点、地主接待状况等级不明确;网络社区安全无法保证等。
缺少专业旅游服务机构。互助旅游包括网络、旅游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网络运营的同时需要专业的旅游服务机构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导游、线路设计等从而让旅游者的旅途无忧,同时,还可以提供保证金制度,让招待您的沙发客交保证金给第三方机构让其代为保管,在旅游体验结束后返还,如果一方违约则将违约方交纳的保证金交给受害方等等一些类似的措施。目前的一些互助旅游网站提供这些专业服务的项目相对来说还比较少。
网络社区的活跃人群比较固定。在互助旅游网站上,人们通过在论坛、BBS上发帖相互交流,而在这些论坛上比较跃,发帖较多的都是一些固定的人群,其他一些会员仅仅发过一次就再没有活动过,很多用户都只是随便看看帖子等,而没有什么能够刺激他们加入、融入进去。目前网站还缺少吸引新的注册用户来网站交流发帖,在扩大活跃人群方面还没有一定的措施。
互助旅游网站发展对策
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论文。一是与旅游政府部门合作,上传身份证明时,该信息只能由公安部门才能查询到并且由公安部门核准和认可,从而提供更加规范化的安全保障措施;二是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措施
许多互助旅游网站的开设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盈利,有的是个人兴趣,网络市场相对来说比较的混乱,因此需要相关法律保障部门的关注,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规范网络社区、正确引导互助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三是引入保险机制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消费者的损失,可以采取保险机制,与保险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提供诚信保险、旅途保险等等,从而保障互助旅游者的利益。
明确和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与互助对象确认互助细节。如果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旅行目的地,那么可以通过网站选择感兴趣的互助对象进行交流。在达成互助意向之后,来访者需要向 地主 说明自己的行程安排及帮助需求, 地主 需要告知来访者自己所能提供的帮助。到达时间、是否需要接机、住宿安排、旅行线路等环节应在出发前得到确定,从而减少旅途中产生的争议和矛盾。
摘要: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但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着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够、教育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实行校企联合等方式,培培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
对于综合性旅游产业而言,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摇篮,所以加强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概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性能力。
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创新能力
(1)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掌握丰富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创新都只是空谈。
在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注意的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
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的专业,学生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
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很强专业性,对知识的获取需更加深入,在“专”的基础上再“破”。
同时,快速获取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加之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学生如果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时效性,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1]。
(2)开拓创新的能力
墨守成规是发展的绊脚石,创新的意义在于“出新”,新是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的价值所在。
要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戒律,突破固有的习惯,突破条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
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角度看问题,突破旧的观念,使用新思维方式对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汲取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
除需具备时代精神外,还要注重新资料的发掘考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古为今用,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3)预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任何创新都与风险相伴相依,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旅游行业本身也是一个风险重重的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必须勇于承担风险,对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挑战,并能够经受风险考验,在困难中不断开拓进取。
(4)实践和应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活动,学生只有在各种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火花,才能形成“求异”的思维,萌发创新意识。
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旅游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实践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随机应变,才能碰撞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创新火花,使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实处,实现创新目的。
(5)集成和移植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提供特别优点的方式,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使其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
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的能力[2]。
移植创新能力指的是将已有的知识在不同的时空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次创新的能力[3]。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很多门类的学科,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科合理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避免了直线思维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形成,在研究学习中,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灵活运用交叉学科,采用不同的标准思考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创新是旅游企业家的使命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已经和本专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明显区别,旅游企业家已�
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对于欲在旅游行业中有所作为的企业家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的机会和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还很充足,需要旅游企业家具有独特的投资眼光,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一般人不能运用的资源,
找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开发,或者对已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再次发现,为自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事业保证。
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旅游企业自身控制的且不易被别的企业所模仿和复制的可以是旅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久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
浅谈国内外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
1、引言
旅游景区是自然或者社会资源被旅游企业所利用以后的一种特殊企业,员工管理是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根本,旅游景区企业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处于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源,其作用远比物资资源重要得多,经营成本中人工费用占有极大的比重,人力资本是推动景区经济的核心因素。一直以来,旅游景区宣称: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重视却远远不够。由于景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景区工作的员工分布广,地处偏远山区,因此景区员工的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差,员工流动频繁,使得景区的服务质量波动性很大,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效益。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效益,景区在员工培训方面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但是这种资金的投入是重复性的,重复性的投入直接导致了景区经营成本的上升而使景区年终总利润的下降。所以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挖掘员工潜力,留住员工从而提高组织效率、控制景区员工管理成本、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很多旅游景区都在研究的问题。
一直以来,众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或者是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研究一直不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绩效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战略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文化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系统政策子系统与实践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查阅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发现,针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
2、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
笔者查找了众多国外关于旅游景区的研究,发现专门针对旅游景区进行人力资源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旅游行业整体情况的研究,部分的学者在其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提到了一些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如Michael Riley在1991年在其《旅游住宿业与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industry》)一书中对旅游业人力资源的总体阐述。书中其系统地阐述了住宿业与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市场情况;工作中的员工、技能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1]。此类的研究都只是笼统的旅游企业或是旅游住宿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针对性不强,且对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来说缺乏一定得可操作性。
从目前查阅的文献看,只有英国的约翰?斯沃布鲁克专门针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了研究,约翰?斯沃布鲁克(2000)指出了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国营和私营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性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阐述。
国营景区存在的问题:低流失率,景区很难吸收“新鲜血液”;僵化的工作惯例;固定工资制。 他的研究主要是从英国的景点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讨论的,可能会有些与我国景区情况不相符合的地方,不过,他所讨论的问题却不是英国独有的。另一方面,他对景区人力资源的研究也只是在景区总体研究中的一部分,论述相对有限。
2.2国内研究
在我国文献不是很多,总结有限的文献发现我国针对旅游景区的研究主要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发展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理论的研究;二是对旅游景区某一具体类型人力资源的管理研究;三是旅游景区人力资源教育研究;四是对旅游景区与周边社区结合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五是对旅游景区人力成本的研究。
2.2.1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
一直以来,众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或者是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研究一直不少。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对旅游景区的服务与管理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没有脱离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大部分是对景区人力资源各个环节的统一论述,实际上,可以这么说,这些研究都只是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解释景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突破较少。这一类型的研究最大的优点就是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了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还有一些研究为景区提出了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赵黎明、黄安民和张立明等(2002)在他们的研究中有涉及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的研究,研究对旅游景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论述。应用了人力资源基础理论说明了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的设置与景区人力资源预测开发等方面的理论,并对旅游景区员工手册的制定等提出了详细的操作规范[3]。此研究使我们对景区人力资源的管理有了更具体的操作模版,但研究的突破性不足,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不够突出是这些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所在,同时对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系统性还较差。
与上述针对所有景区的人力资源系统研究不同,随着我国旅游景区开始重视开发,同时重视盈利,这与以前我国的旅游景区主要是在于保护资源所不同,同时由于一些人造景观为主的景区的出现,景区开始了商业化的发展道路,学者们在提出经营上的两权分离的同时,还针对具体的旅游景区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具体的研究。
3、结语
国外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不多,国内理论界、学术界对于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上缺乏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远不如饭店业和旅行社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熟。就仅有的相关研究也只是介绍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或在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作为一个章节介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或是翻译国外的著作,并没有专门的著作研究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对旅游业人力资源研究里,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泛泛而谈,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针对性不强,指导不足。同时,这些理论研究缺乏我国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证研究,我国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比较落后,饭店业、旅行社在一开始就注重引进国外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已发展得较成熟,而国内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不甚规范。但实质上景区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在我国逐渐开放景区的情况下,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和成本控制需要探讨出更多更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