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精选5篇】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注重研究能力的提升又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在经济学本科生的培养中尤为重要。但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仍面临很大难度和诸多问题,因此,应该通过合理规划整体教学方案、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标准以及提高实验教学条件等措施整体改革《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进而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计量经济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1

计量经济学是定量分析研究经济和管理问题的工具,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已� 根据调查,设置经济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98%的学校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60%的学校开设了该课程。①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有所差异,授课效果不尽人意。而该课程具有预备知识广、课时少、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研究现实经济和管理问题,是该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1课程特点

1.1预备知识多

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②这门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具备相关的预备知识,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等。经济学提供计量分析的理论框架,统计学提供经济统计资料,数学提供模型求解手段。这些预备知识涉及多门先修课程,需要学生在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学习中打下坚实基础。

1.2课时少,内容多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为50-60课时,在这样短的时间中,授课教师需要对学生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还要指导学生使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在实践中,有的教师选择全面介绍教学大纲中所有内容,教学中重点不明确,导致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似乎对所有内容都有了解,但实际对哪一部分知识都不甚明了。也有教师选择性地讲解,跳过的知识较多,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系统缺乏认知。③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进行教学组织,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加其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系统的了解,是对授课教师的一个挑战。

1.3实践性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通过教学实践加强理解,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经济问题分析中去。但是,目前许多教材在给出案例时都过分追求简明,忽视了案例的真实性和启发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不但在初期对这些案例没有兴趣,而且在学习完这些案例以后往往会将计量经济应用片面化和简单化,导致其在研究生阶段或参加工作后进行定量实证研究时,出现大量的问题和错误。

2教学对象特点

2.1数学、统计学基础不牢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财经类院校,报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反映他 也有一部分同学希望学好计量经济学,但在学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见到学习过的内容往往回忆不起来,需要重新演示推导过程或进行一定的提示才能够明白,有的甚至要在课下将以前学过的内容再复习之后才能够弄明白,这部分同学往往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公式上,课后即使弄明白了数学公式,还是不清楚计量经济学的理论。

2.2学习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快速的大学扩招致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长较快,大学毕业生中能够得到高质量就业岗位的人数极为有限,这使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在课程学习当中只重视毕业后能用到的课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会问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社会工作中有何用处,这些同学在得知这门课程可能对将来的工作没有直接帮助时,就把学习目的确定在应付考试上。有的同学尽管对计量经济课程有足够的兴趣, 这种目标的不明确,容易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产生片面和错误的'理解。

2.3学习方法不当

本科每个专业的课程性质不同,课程的内容也有难易之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不同课程时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笔者所教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们在大学比较普遍的学习方法是上课听老师讲课,他们在课前和课后很少做预习和复习。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内容比较简单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来说可以的,而对于偏数理课程的学习就成问题。学生要想较好地掌握计量经济学学习内容,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并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练习上机习题,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很多学生在高考之后就习惯于轻松的学习方式,很难建立起适用于计量经济学的正确学习模式。

3研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3.1以真实研究案例作为引子

大部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在每章内容开始之前会有一个引子,以案例引出该章的内容。而这些教材中给出的案例过分追求简明性,缺乏真实感。学生在学习引子内容时反映感觉很乏味,不但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倒增加了其厌烦心理。笔者尝试在每章开始前,收集学术界的真实研究案例作为引子,通过引子给学生介绍在该研究中相关计量经济学内容的作用。例如,在异方差一章,笔者通过现代消费函数构建的过程引入,从RichardStone的LES模型开始,到Prais和Houthakkerd半对数和双对数形式提出,和他们对该形式下扰动项异方差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办法的提出,帮助学生了解计量问题在真实科研环境中的面貌。

3.2穿插计量经济学者研究思路和事迹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无法回避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公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感到最吃力的地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了相关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的科研事迹,先为学生介绍其生平和该公式提出的研究思路,然后再讲授具体的推导过程。例如,在以往的多元线性回归的F检验中,教材中直接给出F检验的统计量表达,学生往往对F检验的构造和必要性不能理解。笔者首先从法国经济学家Visser等在1997年所做的关于葡萄酒价格的实证研究出发,介绍多重假设检验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然后遵循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思路提出可供选择采用的统计量,并逐步对其进行修正完善,直至导出F检验统计量的表达;在DW检验学习中,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分布有不确定区域的统计量而感到隔膜,笔者穿插介绍了其提出者JamesDurbin的生平,和他由于此项贡献而获得RSS颁发的金质奖章的事迹。采用这种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数理知识的印象,学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分类建构,根据学生的反馈,即使对推导过程不能掌握的学生也可以先在课堂上了解主要思路,课下查阅相关数理知识,弄懂推导过程。学生在了解了计量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以后,消除了对这门课程的恐惧心理,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

3.3课后要求学生撰写论文

撰写课程论文,是研究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和课题论文。在课程进行过半以后,学生可以选择提交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就某一主题查阅一段时期相当数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经过分析、归纳、提炼等作出综合性描述和评价的文章。透过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该主题及相关研究的过程、现状、代表人物、分析方法、主要观点以及研究趋势和目前存在的不足。课程结束时,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自行确定主题撰写课题论文,如财政政策效应研究、货币政策应研究、城镇化或新型工业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等。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指导学生的写作问题,通过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在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应用同时,也可以为以后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奠定良好基础。

3.4组织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研究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④在本科计量经济学中采用案例讨论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笔者在案例讨论中采用期末案例讨论的方式,在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中选择部分优秀论文进行讨论,首先由论文作者使用多媒体展示和陈述,使全体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模型设定、模型估计、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有完整的了解;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所研究的经济管理问题、采用的方法、研究的步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陈述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做记录,最后给出总结性发言。

3.5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科研研究,也是研究式教学的基本手段。对本科生而言,他们还不能独立承担分课题的研究任务,但往往对科研活动充满了热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加入到笔者所承担纵向课题的数据收集当中,结果发现,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会对该课题的研究方法逐步有了了解,开始积极申报校级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申报成功后,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了信心,有部分学生由此对计量经济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其作为毕业后考研和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

3.6完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

研究式教学方法要达到好的效果,还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与之配套。因此,在目前流行的课堂笔试加上机操作的考核基础上,还应当加入课程论文的考核。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60%:10%:30%的权重,当然,合适的权重分配应当由代课教师根据各项教学内容的时间量和学生掌握情况综合确定。这种课堂笔试、上机操作和课程论文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使用计量经济软件的能力,还可以体现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宏观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研究式教学法在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提高兴趣和树立自信心,但是,也要注意,由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涉及大量数理知识,课程时间短,内容多,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握好研究式教学的时间,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防止研究式教学大量挤占课堂推导讲解的时间,造成学生虽有兴趣,但不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后果。研究式教学法应用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还是一种初步尝试,今后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文献和案例的资料库和供学生进行研究使用的数据库等,进一步发挥研究式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注释

①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xx(1).

②庞皓著。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xx.

③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xx(14).

④马成文,魏文华。研究式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经济,20xx(12).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整体改革意见 篇2

(一)合理规划整体教学方案

1。提前做好学科之间衔接,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经济学本科生在进行《计量经济学》学习之前必须对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内容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前期的课程与《计量经济学》必须保证紧密恰当地衔接,同时在先修课程的考核方面应提高难度,以确保学生拥有更扎实的理论和经济基础去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对于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复杂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同时,在理论讲解中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更易于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的把握。2。改进课程模式,协调理论与实践课程实验教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掌握来讲十分重要,因此增加上机实验课时是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尽可能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使上机实验与理论课程相平衡,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实验对计量经济理论的运用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同时应将理论课与实践课交替安排,以保证学生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通过上机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充分练习达到掌握实际操作的流程并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3。加强经典案例的运用,提高教学趣味性为避免理论教学中一味地进行公式推导和理论讲授而使课程枯燥难懂,所以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应部分选用合适恰当的案例辅助《计量经济学》教学。在案例的选用方面,既要选用针对性较强的典型案例以便明确理论的特点,又要基于学生专业背景选用贴近现实的经济问题作为案例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计量理论配合案例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进而融会贯通,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带入到实际案例中进行分析与探索。

(二)加强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

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真正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培养运用计量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应根据课程内容重要程度以及难度合理分配课时。具体内容方面首先应包括对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录入以及分析的方法。其次应该在线性回归分析、异方差检验、序列自相关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随机变量与虚拟变量等重点内容上相应增加课时,以便进行充分的实践练习并加深理解掌握程度。最后应根据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实际掌握情况增加选做内容,例如OLS估计、滞后变量等部分,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注重研究型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大多院校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仅仅侧重于对结论的验证。所以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中应适当增加研究型实验的教学,将综合性实验列入实验内容当中,使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流程完成模型的假设估计以及检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及处理具体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经济数据处理分析和整体设计、组织探索方面的水平,提升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创造力。3。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学环节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提前发布实验任务,还可以利用网络准备教学案例和实验指导资料上传邮箱或教学平台等方便学生随时下载查看。在上机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进行实验过程演示。在实验课后,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对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沟通,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课程的反馈。

(三)丰富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标准对于普遍学生而言是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最根本直接的驱动力,因此丰富考核标准能够更加直截了当地达到课程改革的效果。在注重理论课程闭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增加对上机实验考核以及课堂表现程度考核的比重,避免较为单一的考核标准难以真正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综合能力水平。一方面应着力提高上机实验所占权重(实验成绩单独计分情况下应提高上机实验学分),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平时到课率、课堂互动情况以及实验作业完成程度综合得出平时成绩,以便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优化实验教学的外部条件

1。任课教师进行定期的交流学习当前在我国能承担起《计量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十分有限,现有的教师虽然在计量经济理论上已经有所建树,但在实验教学方式方面仍有相互取经借鉴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所以应当定期组织《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各高校间互相走访交流经验并参加学术交流会,以提高我国《计量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加强计量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以壮大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2。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学生适用实验教学课件由于教材内容琐碎复杂不易理解,所以教学课件对于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辅材料。教师在编制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对课程理解程度,尽可能使课件内容既突出重难点又简明易懂。在实验教学课件中,应该详尽地突出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发挥教学课件的清楚明了的指导作用,更有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整体理解以及对实践内容的掌握。3。完善实验教学基础条件首先尽可能调整课程人数,实现小班授课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效果,可以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分成两个实验教室上课,尽可能缩减课堂人数,更方便学生观看示范教学演示的过程。其次,实验室计算机内应提前安装好Eviews等计量实验软件,可节省学生每次课前安装软件的时间用于实验操作。最后,计量实验过程中应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畅通,以便学生搜集实验中所需的数据材料等。目前,《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应用性的学科性质也愈发彰显。对于《计量经济学》人才培养标准方面,既要求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又强调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所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十分关键。根据当前多数高校课程开展现状进行具体问题分析,并结合《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给出相应改革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对课程切实的改进,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7)。

[2]秦长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4(2)。

[3]洪永森。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

[4]刘丽艳。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3)。

[5]李恒,黄雯。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J]。统计与决策,2014(10)。

[6]赵爱文。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

[7]朱靖。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

[8]刘晓平。《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_以青海大学为例[J]。社会科学教学。2011(11)。

《计量经济学》课程现状及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篇3

(一)课程教学难度大,学生理解掌握

《计量经济学》理论成为问题《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无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而言,还是本科生对于学科理论的理解而言都成了难题。由于我国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从起步至今仅三十多年时间,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有所欠缺,在国内能担任《计量经济学》授课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又因为《计量经济学》已� 同时,《计量经济学》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要求经济学本科生拥有良好的先修课程基础。而经管本科生在高中阶段文科生比重大,在数学基础方面薄弱,所以在计量公式推导等理论知识学习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进而对学科课程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严重失衡,学生难以融会

贯通《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性和理论性并重的学科,既要求良好的理论教学作基础又需要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但根据当前普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情况来看,理论教学一般在36学时到48学时左右,而实验上机教学仅占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出现理论与实践的严重不平衡现象。实验课时不足不仅会导致学生难以完成系统的实操练习和完整地利用Eviews等计量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让学生误认为理论课更重要而忽视实验课,导致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三)缺乏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式教学

在《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一般偏重于对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分配大量课时在回归分析和模型检验方法上,缺乏以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建立数学模型以及整体实验步骤的讲解。同时忽略对典型案例的展示、剖析以及讲解,所以造成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停留在大量繁琐复杂的理论和公式上面从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以至于无法达到《计量经济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以及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预期效果。

(四)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和上机实验报告成绩加之平时课堂表现以及出勤相综合的考核方式,理论课考试成绩占较大比重。这种考核方式的设置很难真正检验出学生在具体问题实验操作当中对计量模型运用的掌握程度,更多学生产生应试心理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的,在理论考试上花费大量时间背理论公式,忽略上机实验课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实验教学环节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国内各高校《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课程环节的安排一般都不尽合理,就烟台大学为例,实验教学共16课时,每4课时为一次课。目前大多院校计量经济实验采用Eviews软件操作,由于Eviews等软件界面语言为英语且专业性较强,需要教师进行软件认识的初步讲解,所以占用第一次课(前四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软件的操作。实验课课时过少使得课程任务主要是完成验证性实验,仅作为对既定的假设利用简单的理论验证方法进行补充性的验证,而并非从经济问题选题出发通过数据搜集、方案设计、分析操作以及研究验证等一套完整的探索性实验,所以实验教学的真正作用难以发挥。

(六)实验课程软件运用不够多元化

计量软件的运用掌握是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只有对计量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充分掌握,学生才能达到利用软件进行计量模型设计、数据分析、模型估计和假设检验等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基本标准,所以恰当地选择软件对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尤为重要。目前,被广泛运用的计量软件主要有STATA、Eviews、SAS、SPSS这四种,每个计量软件都具备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所以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的性质去选择使用不同的计量软件。但目前普遍看来各高校计量实验课程中仅选用一种软件进行讲授,缺乏对多软件的综合教学,尽管可以满足学生对基础的计量实验的学习,但对于学生掌握综合应用方法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局限,也不利于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多元化理解把握。

(七)数据库匮乏导致实验内容重复化

实验数据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的基本前提,因为学生人数较多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及兴趣方向提供不同的实验数据,所以多数院校都存在着数据库匮乏,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数据需求,以至于学生根据有限的数据去选择实验的内容和方向,不但不利于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进而导致学生选题随意,并且为方便数据的处理,在实验课程的不同操作中仅选用一组数据,使得实验内容重复,学生也难以真正掌握数据分析处理等方式。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4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的发展,如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

相关信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剖浅论中国金融资源城乡配置差异的新政治经济学混沌理论在金融经济学与宏观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关于金融经济学中的金融产业经营模式研究试论金融经济学的股票市场稳定的意义浅谈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的制度经济学解析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金融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论述金融经济学研究、劳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等都需要计量经济结论的支持,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表述理论,使用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的结论检验理论和假设。因此,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与应用,就成为经济学科的学生和从事经济和金融研究职业研究人员必备的工具。

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是高校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其主要原因有:其一,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与其他经济学课程比较,必须使用较多的数学和统计学,导致诸如模型设定、估计方法和估计量的性质与分布、假设检验等内容,很难理解得非常清晰与透彻;其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似乎不太紧密;其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一般还需要更多的课程之外的知识,从这个意义来说,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重在对基础性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的正确理解和延伸,引导和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与研究能力。对于上述的问题,国内外的计量经济学教师,纷纷从改编计量经济学教材和讲述方式人手,使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与社会经济现象及相关数据相联系,与仿真相联系,从而改变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关键

经济学是描述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社会科学。计量经济学特别是应用计量经济学则是揭示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行为的数量关系。因此,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是否具有“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资源建设与学生经济学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野对经济现象进行观察,能否建立合适的计量经济模型、对模型进行正确的估计和检验,使检验和估计结论准确揭示社会经济现象所蕴含的经济关系,据此评价或检验经济理论是否适用于解释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与世界上研究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现在,计量经济学已被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加快计量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具体而言,为提高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计量经济学人才培养应着重在以下方面。

1.观察和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高等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计量经济学“思维的独创性”,在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实际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实质是基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使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实际的经济现象,提出研究的问题。比如,在观察通货膨胀时,应联想到相关的经济理论,进而质疑经济理论能否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我们以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动为例分析始于变动为例20xx年下半年的通货膨胀。

我国的经济现象,研究类似于上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2.基于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模型或者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高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是应用经济学理论认识经济问题的学习过程。从经济学教科书和文献可以看出,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对于同一种经济现象,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一方面,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实际的社会经济现象也随着社会经济行为和方式的变化而呈现出千变万化。因此,准确地解释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取决于恰当地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使其结果不仅能够准确解释观察到的经济现象,还能够揭示特定经济时期的数据特征。仍以我国的通货膨胀为例,也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标准教科书中的货币需求函数,为此,我们比较CPI和广义货币M2的数据显然,我们每个人都亲身经历和感受了这一轮通货膨胀,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通货膨胀,居民感觉到物价上涨,学生感觉到食堂的饭菜价格普遍上涨,等等。对于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人来说,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通货膨胀,首先提出这一轮通货膨胀是否是货币过量发行所引起的。其次提出是这一轮通货膨胀与之前的通货膨胀的特征是否相同?我们将这些问题带进课堂,在学习和讲授关于通货膨胀的内容或者相关的计量经济模型时,适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

3.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从高等教育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体现在能否发展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检验相关经济学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经济现实。如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图1和图2,提出下面的问题:通货膨胀和M2的数据是平稳还是非平稳?如何检验非平稳?通货膨胀和M2以及相关变量(如利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这一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是非线性的关系?如何检验和估计线性和非线性的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提出,我国的CPI是否存在周期?如何分解它的周期?通货膨胀的周期与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有无关系?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抑制这一轮通货膨胀是否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要弄清上述问题,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之中,而要正确应用相关文献中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针对数据特征和研究的问题,扩展和创新相关的前沿方法。例如,图1中的CPI是非线性非平稳还是线性平稳过程所生成的数据?研究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扩展现有的计量经济学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和应用有限样本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针对数据特征进行创新和扩展现有方法,是计量经济学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二、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和课程的教学实践

20世纪70年代以后所发展起来的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其重要的标志:一是数据的非平稳性和使用非平稳数据的模型、估计和检验方法;二是动态性及其描述动态性的模型;三是使用不同数据(面板数据、空间数据、时间数据和经典的横截面数据)建立的模型,相应的估计和检验方法的区别,与之对应的教材、课程以及讲授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针对我国学习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现实,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计量经济学的能力,我们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和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调整。

1.融理论、方法和应用于一体,从经典理论适时适度地延伸至现代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使用我国的具体数据建立模型,并基于此清晰阐述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并适时简洁地引出若干前沿理论和方法。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计量经济学的能力关键在以下几点。其一,清晰地讲授总体回归模型的形成及其特征(存在但形式未知的、真实的经济关系)。但是,真实的经济关系可能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行为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引出计量经济模型不断地发展,估计和检验方法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其二,使用我国的数据建立不同的模型,培养学生理解和针对我国数据特征建立适当的模型的能力。例如,我们使用我国的消费和收人的数据,分别以边际消费不变、边际消费递减和基于预期的消费模型,分析模型的错误设定及其检验方法,从而将消费理论和模型设定与我国的经济现实(数据)相结合。其三,适时适度地延伸。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学深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在相关文献之中。因此,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应适时适度地从课堂和教材延伸到前沿文献中。所谓适时,是指在讲授相关基础理论时直接延伸。所谓适度,从应用的角度来说,一般是指基本了解并且可以操作相关软件而得到结果,正确地解释结果。我们在讲述样本异方差时,适时地延伸到White检验方差和协方差的稳健性估计和ARCH模型;我们在讲述序列自相关时,适时引出非参数方差和协方差的稳健性估计和ARCH模型;我们在讲授面板数据模型时,延伸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矩(GMM)估计,并以我国各省市农民收人的面板数据作为例子,简洁地阐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GMM估计的基本思想和估计结果的意义。这种适时地引申,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清晰理解相关的'基础概念,还引导学生如何扩展现有的方法,使学生能读懂相关的文献,应用新的知识进行应用性研究,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其四,从相关的基础理论引出重要的计量经济理论和模型,并且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我们基于例子和现实数据,将时间序列模型AR(MA)扩展到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一步引出单位根和时间趋势平稳检验,协整和ECM模型,以图形和例子直观给出协整与ECM模型的含义。

2.针对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懂的现状,我们使用仿真技术,将计量经济学中难以理解的估计和检验理论编成程序并给出仿真结果,从而将对数学公式的理解,转变为对仿真结果直观的认识。如线性无偏最小方差估计量(BLUE)和估计量的性质,既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也一直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懂的内容。又如假设检验等内容,本书通过仿真实验和仿真图形,将基于公式对BLUE和估计量分布的理解,变为对仿真图形的直观理解。再如模型的错误设定及其产生的后果,是理解总体回归模型与样本回归模型的关键,不仅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也是教师难以讲授的问题。我们通过仿真,以仿真和仿真结果清晰的展示不同错误设定模型所导致的后果。这样的仿真,不仅使学生对正确设定的模型产生清晰直观的理解,也起到了对学生研究现实的经济问题产生具体指导的作用。还有关于单位根和协整与ECM模型,我们基于仿真和仿真数据的图形,直观讲解单位根数据的特点和检验的难点、协整和ECM模型的含义。这样的仿真和讲授不仅弱化了数学,强化了直观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先进的学习理念、自己动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一开始就与“计算”和计算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计算机已� 学生是否具备理解仿真程序的能力、是否具备自己编写程序进而发现计量经济方法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我国的大学都开设计算机课程,基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就可以基于课堂讲授而理解仿真程序。另外,现在的大学生都喜欢“玩”计算机,从直观意义来说,计量经济理论的计算机仿真,实际上是将学生“玩”计算机的兴趣转化为在计算机上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因此,这种转化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和研究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和能力,这一过程也是高等教育学中正确接受知识的过程。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5

统计学是应用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与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并列。以下是“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及对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伴随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无论继续深造还是就业,都应具备利用统计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要切实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核心课程,也是统计的主干课程。因而,高等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要通过调查搜集获得数据资料,设定适当的模型,经过分析求解,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已� 显然,就教学来说,统计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不容忽视。本文剖析周口师范学院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改进对策。

1 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

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

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

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 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 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提升教学效果

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 以"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3.4 教学和考核形式的改革

不应把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在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课题、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都非常值得借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