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差异论文【优秀8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本页是编辑帮大家找到的文化的差异论文【优秀8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的差异论文 篇1

摘要:本文将在大量的事例的基础上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差异的来源以便大家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差异。以便更好的工作和学习。

关键词:文化背景 价值观 平等 个体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

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 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简而言之,仁意谓爱。 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

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 因此,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 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 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 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 统治者-部长 ,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 ,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 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提及教义,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 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 因此, 一不能够不了解个人主义的人不能包罗万象西方人和他们的民族。 由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我们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义家庭,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的成就.在基督教传统中,个体对社会和上帝是重要的. 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已经被传递下来。 因此,对西方人,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们相信无法示范个人主义的人一定有毛病。 他们喜欢句子" 天助自助者。"然而对中国人,”个人主义”那个字如自我主义一样的贬义, 因为表现出自私。 在传统的中国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集体主义被感激。个人主义强调合作,在团体成员或个别成员之中成功是由于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或一个社区的职员集体努力的结晶。 个别利益为集体利益的牺牲被中国人高度称赞。

四、西方家庭主张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发言权, 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在孩子的问题上,也有一张选票的时候。 家庭成员被视为朋友和他们每日的生活是平等。 在西方人中,大多数的老人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戚居住在一起。 如果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居住或他们将会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买房子或公寓。因为年轻人代表希望, 能帮助他们制造一些方面的积极改变生活。 因为他们将得不到老人的荣誉,尊敬或注意,所以他们不喜欢变老。在中国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容易一起居住,而且年轻者应该尊敬和服从老人。 因为人相信一个老人是明智的充满经验的人,通常,老人接受荣誉,特权和满足。家庭成员支持仰赖彼此,他们要将忠贞展示给家庭成员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为,以免全部家庭成员丢脸。 " 脸 " 的意义应该关于增益家庭的社会地位的损失看, 不仅仅个体。那是说中国文化有个体的生活和行为性质更强调集体的质量。 一般而言,华人跟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较强壮家族感荣誉。

五、民族主义

第五个理由是民族主义。 因为远古的中国 ,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地。 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地。 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的感觉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 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 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 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 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参考文献

[1]《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杨平泽著 国外外语教学 1995(1)

[2]《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陈 舒著 国外外语教学 1997(2)

[3]《语境与语用能力》刘绍忠著 外国语 1997(3)

文化的差异论文 篇2

一、中美饮食文化特点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它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体系。最著名的是中国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徽。其次,它有着季节性。此外,它还具有药食结合的特点。中国人常常通过食疗的方法去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后中国的饮食还强调了审美的要求,例如用胡萝卜等雕刻出花朵、鸟等各种造型去修饰装点饭菜。总之,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2.美国饮食文化特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来自不同移民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美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注重营养的搭配,而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例如美國人为了避免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他们宁愿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愿意吃被加工过的食物。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差异。中国人秉承着“泛食主义”,即他们认为吃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味觉享受。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喜欢把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例如见面打招呼常常问:“吃了吗”?结婚、晋升、搬家、过都会请吃饭。在中国人看来“吃”是表达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而食物加工的五种主要方式,超过十种以上的刀工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饮食观。除了以上两种饮食观,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例如一盘菜上桌后,中国人会集体分享它。用餐结束后也会争抢着去付钱。

美国人认为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因此他们有着理性的饮食观,即营养才是衡量饮食的标准,而不是饭菜是否美观。因此他们的很多菜不论怎么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种加工方法,例如牛肉。这虽然死板,但是考虑到了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此外,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它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在饭桌上,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体分一盘菜。餐后也常常采用AA制的方法付钱。

2.饮食内容差异。中国人主要以素食为主,因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中国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米饭和面食是他们主要的食物,蔬菜是常见的食物,肉食一般只有在庆祝节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才会出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饮食结构也在慢慢地变化。除了素食外,中国人也喜欢熟食和热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食物比生食和冷食更加可口。对于一日三餐,中国人认为午饭最重要,因此午饭在一日三餐中最为丰盛。而对于晚饭他们则认为吃不吃都好。

在美国人看来,素食仅仅可以填饱肚子,而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是肉类。因此饮食结构以肉为主,许多菜的食材都来源于牛、羊、鸡、鱼等。几乎每年吃牛肉、喝牛奶,因此饮食内容十分单一。但是他们不喜欢吃动物的某些部分,例如皮、头、脚、肝脏等。

3.赴宴礼仪差异。

(1)赴宴时间。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请,中国人习惯于在晚于邀请时间的半小时内到达。主人并不视这为不礼貌,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此这段时间内,他们会安排一些活动去消遣时间,增进感情。例如玩牌、喝茶、聊天。

而在美国,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必须准时到达。迟到被视为极其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正式的宴会。客人应该准时或者不超过规定时间的十分钟内到达。如果不能到,要提前表示抱歉并说明原因。

(2)座位安排。中国人喜欢用圆桌进餐。年长和尊贵的客人要坐上座,另一些客人依次而坐。主人应该面朝门并且挨着上座的人。然而,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因此在过去的传统的中,进餐时妇女不可以上桌,尽管有位置她们也必须坐在最不显眼的地方。但现在社会开放了,女人们的地位大大提升,她们不仅要出席而且会优先上座。

在美国,男主人和男客人依次坐在餐桌的两边,女主人和女客人依次坐在男主人和男客人右边。当没有贵客时候,女人和老人优先。就餐前,男人应该主动为女人拉出椅子。但是大型的宴会上,客人们可以随意在地上走动、碰杯,座位也可以随意选择便于更好的交流。

(3)餐具。在中国典型的餐具是筷子,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相一致。在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不能将它插在米饭或者面食中,因为这类似于古代祭祀祖先。除了筷子外,碗、盘子、牙签也是常见的餐具。碗用来盛放主食。盘子的大小不一,其用法也不一。大盘子是用来放主菜,每个人还会有个小碟子,可以用来让人们放从大盘子中夹来的菜。

然而,美国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这与他们肉食性的饮食结构有关。在开饭前,刀叉应该按照左叉右刀的顺序摆放在盘子两侧。进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如果在进餐过程中想要停下来,应该刀叉交叉摆放,刀尖朝向自己。用餐完,叉子的背面朝上。此外,汤匙和甜匙还有各种各样的酒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饮食,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根基。通过分析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发现问题并取长补短。现在,中国的饮食越来越强调食物的营养搭配和烹调的合理。而美国的饮食也越来越注重对色香味的追求。随着中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两国的饮文化将产生新的特点并出现新的改变。但是每个人始终都应该有着辩证的观点去理解文化、吸收精华,使两国的饮食文化更好地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陈芬森。西方饮食在中国[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文化的差异论文 篇3

【摘要】人格的形成不仅源自遗传因素,还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对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也就形成了中西方人们在人格上的差异。西方文化引导人们要注重自我,而东方文化则强调人们要注重社会上的人际关系。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加速,中西方在文化上已经开始相互渗透,但中西方人格的整合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针对中西方文化对人格的形成的背景下,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获取平衡,对中西方人格进行更好的塑造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人格;差异性

如果从中西方的文化起源开始追溯,通过宏观而理性的比较会看到,中西方在各种文化现象、形态和成果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一直是以大的群体文化作为依托,强调人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就是中庸之道所主张的“他律性人格”,对待重大事情都不做出明确选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既明哲保身也不对他人造成伤害;而西方人则注重自我的内心感受,对新鲜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是典型的行动派。

一、文化与人格的辩证关系

1.中西主体内涵不同。一直以来,自我都是人格主体的主要部分,而对自我的阐述也存在区分,即:内在自我、人际自我、社会自我。中国长期以来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到现在还有许多伦理道德观依旧被人们保留和接受。中国人在集体社会中都会将人际自我放在首位,在对自我人格塑造时,注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设计,看重共性多于对个性的发展。因此,价值观中的“仁”要远远大于“私”。而西方社会则恰恰与之相反,内在自我是每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尊重个人的个性发展,很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内在的自我成为支配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关键因素。

2.形成性格特征的动力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之所以会存在性格特征上的差异,就在于其文化起源的发展动力上的区别。也就土地和海洋文化的区别。中国是在陆地上发展壮大起来,一切文化都深深植根在大地之中。在传统的社会中,中国人民就存在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因为肥沃的土地为人民满足了人们一切的需求,农业尤为发达。但正是由于这种农业经济的制约,在天灾往往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发展。这也就是中国人身上所普遍存在“宿命思想”和巨大的坚韧性的来源。如果说,中国是“大地宠儿”,那么,西方国家则是海洋“骄子”。在海洋中求得生存,就必须要与海洋进行“搏斗”,要具备强健的体魄、敢于冒险探索的精神和强大的意志力。于是,在西方人的多次探索之中,证明了地球是园的,并不是中国人口中的“方”的。

3.人格差异的外化。人格对于每个人的外在行为都存在驱动性,它决定了着人所追求的事物,也影响着人的价值体系的建立。以“仁义”为主导的和谐中庸社会价值观,在中国已经存在数千年了,所以中国人对事情的判断并不全在于对事实陈述,情理道德也对人存在着影响,处处充满“人情味”是中国人在遇事处理上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法律就是中国人格最明显的外化,在利用法律处理事情时,证据不一定能决定案件的走向,人心的价值判断才是最重要的依据。而西方则是“冷血”的,西方人关注事实,注重真理。其行为准则不受他人影响,充分表达自己的期望,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样以“内在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西方许多的校园流血案件的起因正是因为犯罪者标新立异,好走极端的人格。此外,在发明创造中也能充分体现中西方人的差异。中国人注重发明创造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表现出中国的人保守的人格特征;而西方的发明创造在于追求独特,这样的行为则说明了西方人对个性上的追求。

二、文化融合下的中西方人格整合

1.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随着世界对孔子文化的推崇,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这样的一种文化整合现象,让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整合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存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进行有效的整合,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对中西方人格的差异进行整合。人格本土化的提出主要是鉴于西方人格研究理论的术语中,存在与中国人民的观念的明显的不相容的结论。所以人格研究本土化要求中国对人格的研究要基于中国的实际,针对中国人所特有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探究。也就是说在人类所具有的人格共性中,根据中国的传统、历史等因素发现中国人自身人格中所具有的个性,并以中国人的习惯对这些人格进行分析解释。对中西方人格的整合,是基于对中西方文化整合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土地”和“海洋”人格中的优点的整合,为健康健全的人格树立更好的标准模板。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人格上的差异是蕴含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差异性的存在,才形成了两者文化和精神上的互补。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性,所以中国人格注重“人际自我”,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观,所以西方人格注重“内心自我”;中国人求实用,西方人重创新……两者之间都存在着优缺点,所以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整合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不仅会对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促进功用,还有利于加快对中西方人格上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郭凤志.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J].东北师大学报,2001,(6).

[2]胡海波,魏书胜。从“和合”文化传统到“和谐社会”理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5,(5).

文化的差异论文 篇4

【摘要】包子的馅在里面,象征着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包子总是一笼一笼的,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披萨的馅在饼的表面代表着外国人开放的性格;披萨又总是被切割成单独的小块,正如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的偏爱。作者选择从饮食入手,首先了解西方和中方的饮食差异,再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于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化沟通。

【关键词】包子;交流;披萨;文化差异;饮食文化

一、研究背景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食品原材料的选择,到烹饪工具、烹饪方法的确定,都需要认真甄选、慢慢研究。从狭义上说,饮食文化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们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都是有考量的。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交流的更加频繁。与此同时,中西方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进一步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应该首先知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中国的代表食物是包子,而西方的却是披萨,本文将通过包子和披萨的对比来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怀特曾说过,除了满足生理需求,饮食还能彰显一定的文化认同性。也就是说,饮食不仅是满足人类一天三餐的需要,更能反映人类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差异。通过对饮食文化的观察,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生活习惯、历史传统等等。

二、包子和披萨的比较

包子和披萨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各具代表性的食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中西方的文化。在中国,人们一日三餐都能吃包子,不同的烹饪方法能制作出不同种类和口味的包子,如果你不咬一口包子,你很可能不知道他是什么馅和什么味道的。它像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如果你不深交就不能彻底了解他们。披萨是一种在发酵的圆面饼上面覆盖番茄酱、奶酪和其他配料经烤制而成的食物。披萨做为西方国家的代表饮食,只要一看披萨你就能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馅料的。西方人的性格也是如此,他们表达直截了当,从不拐弯抹角。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只通过观察你不可能知道包子是什么馅的,但你却能清楚地知道披萨是什么馅料做的。中国人通常保守,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言行举止,你一般很难猜到他们的真正含义。然而,西方人坦率真诚,他们正如披萨一样表现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呈现给你什么样的性格。

1.中西方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不同的文化能衍生出不同的价值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产物,表达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独立。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前者强调个人的利益得失,国家在做任何决策时要首先考虑到个人的利益,独立、平等、自由、隐私和民主等都是个人主义所提倡的。后者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集体的利益实现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满足。

2.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特点

集体文化强调国家和团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需求。当需要作出任何决定时,必须首先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是否和国家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如果不一致应该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待实现集体的利益之后再考虑个人的利益。集体主义倾向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和亲人聚会还是出门和朋友小聚,中国人在吃饭时都喜欢分享食物。在外聚餐时,主人会首先让客人点菜,即使主人点菜也会考虑客人的喜好。用餐结束时,大家争先恐后的买单。分享的精髓从饭前贯穿到饭后,大家能很清楚地意识到集体主义在饮食中的作用。个人主义主要体现在美国和西欧国家,强调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的得失,所以西方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美国人提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只有通过竞争才能确保个人利益的实现。像婚姻状况、年龄、收入这些都属于敏感话题,西方人不希望被提及自己私人范畴内的问题。在美国,政府鼓励大家勇于争取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天助自助者”能很好地表达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倾向。西方人喜欢吃自助餐,每人把菜盛到自己的餐盘里,而从不使用自己的餐具在公共的盘子里夹菜或者盛汤。“AA制”在西方国家很流行,聚餐时每人支付自己的用餐费用,从不给他人造成困扰。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的文化偏向保守,与其长期的闭关锁国有关,而西方的文化开放深受其殖民统治和航海运动的影响。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大都谦逊礼让。这种性格使中国人说的少想的多。古语有云,“祸从口出”,“沉默是金”。中国人之所以保守和封闭,跟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人认为西方文化是开放的。西方文明是一部游牧文明发展的历史。西方人开阔的地理环境和传统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又带来了启明运动,人们开始摆脱宗教枷锁的束缚,着手追求自己的权利。所以西方人勇于直言自己的观点,跟披萨一样,能从其表面看到其材质,绝不有所隐藏。

1.保守和开放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塑造了不同的性格。孔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所提倡的大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里,造成了他们保守、礼貌、传统的个性。中国人同时又是含蓄的。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见证了中国人独特的性格,诗歌的发展更验证了中国人那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象征、隐喻、明喻和其他修辞方法借用间接和委婉的表达来抒发诗人的情感,避免因直抒胸臆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和不便。西方国家的封建历史时期没有中国的长。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他们追求平等、自由、博爱。他们不被传统的和封建的思想所束缚,开始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文化和先进文明来发展自己。跟其他国家的交流越频繁,他们能取得的进步越大,西方人变得也越来越开放和自由。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有时我们应该像包子一样保守,不随便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防被卑劣的人伤害。有时我们又要像披萨一样勇于直言,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优势。

2.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比分析

所谓集体主义,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又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虽然不能离开集体存在,但正是因为个人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该优先考虑个人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满足个人私欲从而不考虑集体利益的价值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前者提倡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后者呼吁个人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集体主义虽然代表的是一种集体荣誉思想,以实现集体的利益为最终目标,但偶尔也会出现为了实现集体利益而忽略个人利益的时候。同理,个人主义虽是代表普通百姓的利益,但也会出现为了盲目实现个人利益而视集体利益而不顾。所以,应该客观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文化,不应该片面的判断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的好坏。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优势和劣势。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一方面热爱自己的国家,捍卫国家的权益,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人们应该学会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文章中包子和披萨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包子馅和披萨馅可以反映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从而彰显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其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西方国家也有自己别具一格、高雅精致的饮食文明。本文主要侧重于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来比较文化的异同。随着中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交融,中国开始接受和引进异域文化,使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国际化。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认同中国的餐饮特色,面条、饺子深受西方国家的喜爱。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人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传播中国优良的传统,不遗余力的向外国人展示自己的文化。同时,每个中国人又有义务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以防自己的文化被他国文化所同化。

参考文献:

[1]Chang,K.C.FoodinChineseCulture:AnthropologicalandHistoricalPerspective[M].USA:TheVail-BallouPressInc.,1977:35~304.

[2]党冰花。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论[M].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

[3]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5.

文化的差异论文 篇5

摘要: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是两个民族最重的两个节日。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古老的民族,西方很多国家都是年轻的国家,例如美国。不同的文化沉淀,造就给民族之间不同的节日文化,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达和习俗。

关键字:农业 宗教 旅游

1. 起源文化起源的差异

传统节日积淀了各个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历史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节日起源很多跟农业耕种和有关,我国重要的节日都是重要的农业行为进行的节气。中国的春节起源有很多中说法,无论是信仰起源说,一到春节,家家户户放鞭炮、贴对联、挂红灯、贴福字、守岁、拜年;还是历法起源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想了很多方法制定了历法,春节就成了一周年的起日始,新旧交替的日子,当然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形式下,人们都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农事风调雨顺。过去,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粮食产量非常低。农产品的匮乏使春节成为人们祈求农业丰收的节日,也是人们满足吃喝最向往的日子,这种传统风俗习惯一直到现在也是广为受用的(现在我们也祈求好的工作)。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彌撒”的缩写。彌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christmas)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定于每年12月25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耶稣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苏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來),因而又名耶诞节,同时也是普遍庆祝的世俗节日。与中国相比,西方大多数国家是一畜牧业为主,不像古老的中华民族长期定居以农耕为主。所以西方的人们对节气的重视不如中国,西方圣诞节的由来是渲染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长期的不稳定生活,西方人们总是在这个全国欢庆的日子注重宗教活动,追求内心的安宁,圣诞节这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別的礼拜仪式。然而直到十九世紀,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

2.节日方式的差异

在节日的庆祝方面,中西方也是有差异的。中国历来就是“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春节,人们主要一吃喝,走亲访友,祭祖,同时去一些神庙走走,祈求自身和亲朋好友的健康和幸福为主。中国的吃食都会包含一定的寓意,比如,春节人们会吃水饺,传统的水饺包法,人们都会在里面装一定的钱币不等,吃到钱币的人来年都会有好运。在比如,大年初一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习俗,这一天必须早起出去走走,不能呆在家,否则来年懒惰。同时,初一这一天家里无论多么的脏都不可以扫地,因为普遍认为,扫地会扫走来年的财气。还有,年夜饭气球来年团团圆圆;贴红色的春联赶走霉运,希望来年行好运;扫尘,喻干干净净的迎接新的一年等。特别是中国的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这不仅是简单的吃一顿饭的事,人们寄予很多在这上面。这顿饭通常人们在大年三十很早就起来准备,菜品也选很精心,鸡鸭鱼肉各种,而且,菜品必须是双数且越多越好,取义年年有余,年夜饭的成员严格意思只能是自己家的人,同时中途不欢迎客人来访(这个因地区而异)。相比中国人的春节,西方的人民更愿意把圣诞节看作一个宗教节日,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在圣诞节期间,围绕着个城市之间的的大街小巷就会围绕着“铃铛儿响叮当”的圣诞歌,在各个地区可见漂亮的圣诞卡。孩子们在圣诞夜都早早的入睡,等待袜子里圣诞老人的礼物(圣诞老人在西方的国家是快乐的象征,周

游各地给人们带去欢乐,这也带有游牧名族的色彩)。在平安夜这一天,人们都会吃苹果,寓意平平安安。圣诞大餐 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 圣诞大餐吃火鸡的习俗始于1620年。这种风俗盛于美国。英国人的圣诞大餐是烤鹅, 而非火鸡。奥大利人爱在平安夜里,全家老小约上亲友成群结队地到餐馆去吃一顿圣诞大 餐,其中,火鸡、腊鸡、烧牛仔肉和猪腿必不可少,同时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欢欢喜喜。

3色彩的使用

中国的节日食用的色彩比较单一,中国人钟爱喜庆。因此,春节期间,到处都是一派欢乐和喜庆的景象。人们会在门上帖起大红的春联大红福字,挂上大红的灯笼,大红花甚至大红的蜡烛,有些人甚至都会穿上大红的衣服。即使不是红,也是很隆重的颜色必须与春节相匹配。春节,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刮起一阵红色风。家家都红红火火,就连大街小巷的歌都是热闹红火的。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

4.旅游的参观文化

随着世界日益的全球化,中国的春节在国外也开始流行起来。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随时可以看到一些穿着中国唐装的外国人,欢欢喜喜的过着中国的春节。同时随着大量华人移居外国,春节风也在西方国家刮起来。在春节期间,大量的新闻总是报道,在某某国,人们穿上中国元素的服装与外籍华人一道欢庆春节。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的很多节日也相继传到中国,影响极大,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冲击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和圣诞节等等。这其中,西方元素最浓的圣诞节,在中国最为流行。每年的圣诞节前夕,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大商场,还有大马路上都被装饰了圣诞树,彰显着圣诞节在中国的魅力。西方的人,喜欢旅游,喜欢新鲜的事物,很多外国人为了感受地道春节的气氛回来到中国,领略真真的中国风情。同时随着中国人思想的变化,很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也会选择去国外观赏外国风情的圣诞节。更有甚者,在受到外国文化影响的中国春节文化失去了很多传统的东西,也有人去旅游过春节,改变传统的春节形式,同时享受国外“正宗”的春节文化。

参考文献:

潘宝明:《中西方传统节日比较》,《中国旅游文化》2010年8月,中国旅游出版社

冯骥才:《传说》,《春节》2009年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

文化的差异论文 篇6

一、中韩两国交流的背景

中韩两国自从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同时,中韩在市场、资金、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特点,从而更加有利于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中韩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2003年中韩贸易总额630多亿美元,韩国对我国的实际投资也突破200亿美元。当前韩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对象和第四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但是中韩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并且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同时企业文化又与国民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差异在中韩企业管理中的影响

(一)上下属关系的管理上的影响

1. 韩国温情兼备的权威管理

韩国尤为尊崇我国的儒家思想,并且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了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的日常活动当中。儒家思想对韩国企业管理、经营以及普通员工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能够提升企业集权化的程度,使得企业的领导者在管理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然而高度的集权并非等同于专制。韩国企业受韩国民族文化影响是非常大的,而韩国民族文化注重和睦、协调,这也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十分重视同下属之间的关系。韩国民族文化在实质上对个人观点是非常注重保护的,这也就使得韩国企业员工在公开场合通常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所以,在一些可以和领导进行单独的见面的场合才会表述自己的见解。

2. 中国的人道主义管理

在我国文化当中则是把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尽管我国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实际上是注重人的发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遵守各项制度和规范是领导与员工的义务,但是制度、规范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所以我国企业在儒家文化中的尽孝报恩思想的指引下能够自觉的遵守企业的规范制度,这也就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人道主义管理方式。

(二)企业内部管理上的影响

1. 韩国企业管理上的从属与排他意识

血缘、地缘以及学缘 3 方面的关系上的从属与排他意识是韩国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也对韩国企业的管理以及上下属之间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产生这种从属与排他意识的根源就在于韩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家庭文化的影响,当前很多韩国企业将所有权和管理权进行集中,通常也都是家庭式的管理,所以在韩国企业中会有很多领导的亲戚或者血缘亲属在企业中工作。

2. 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中庸思想

在我国企业管理上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内外管理、企业与社会、领导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的平衡与协调,从而有效避免因为各方关系不协调所发生的冲突。但是我国企业在中庸思想的企业管理中也会有负面作用,也就是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追求平衡,导致其指定决策或者员工升迁上失去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影响

1. 韩国企业管理上的勤劳奉献

韩国企业在招聘上是非常严格且慎重的,并且也不会轻易地进行裁员,这是因为韩国企业深受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通常在韩国企业中会有员工之间的论资排辈的现象,并且在员工薪资待遇上也会适当的考虑员工的资历和年功因素。同时,韩国企业提倡的奉献精神对于领导与员工影响极深,不论是企业高级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始终保持奉献和奋斗精神,这也是受到儒家文化中的勤劳奉献思想的影响,而领导以自身作为表率也是韩国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对员工的激励措施。

2. 中国企业管理上的重义轻利

而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价值观的导向上深受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因此,我国企业领导与员工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并且上下属关系的融洽和合作也是这一文化影响的体现,可以说这是我国企业在重义轻利文化影响下的人性化、平等化的管理模式。

三、结语

文化作为本国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且良好管理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具有文化差异的企业当中,合理、科学的处理好不同文化的关系以及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中韩虽然在文化上极其相似,但是由于两国文化背景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中韩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领导与员工应当在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和积极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达到彼此文化的融合,从而共同实现两国文化与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东生 . 在华韩国企业的文化本土化战略 [J]. 当代亚太 ,2003(8).

[2] 金精镇 , 陈燕 . 韩国的企业文化特性研究 [J]. 南京社会科学 ,2002(10).

文化的差异论文 篇7

摘 要:迥异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与文化氛围,直接造就了各个民族个性化的语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到人们之间顺畅的沟通、交流、理解与认知活动;而且还影响到跨语境的语言学习活动。基于此,文章在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从语构、语义与语用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了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由此深化我们对于中日语言文化之间不同点的认识,为将来的日语学习、日语沟通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

引言

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领邦,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联系。然而,两个民族毕竟生活于迥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之中,由此不仅形成了迥异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而且也建构起迥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基于此,要想提高对日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我们就必须对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深化对日语个性化特征的认识,据此来指导自己的日语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对日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一、中日语构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汉语属于孤立语,而日语属于粘着语,由此产生了迥异的语言结构与语言形态。前者缺乏词形的变化,并且语句中的词序呈现出鲜明的规律性,十分规整严格,不能够随意变动。词序稍微一变,整个语句的意思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后者则没有内部屈折。一方面其语句意思是否转变取决于变词语素(相当于助动词),每一个变词语素都表达一种语法意义,而且日语中的格助词、副助词、补助助词等等也都发挥着相似的作用;另一方面,日语在遣词造句过程中,各个词汇虽然也遵循着一定的次序,但主要是靠助词以及助动词的粘着来发挥其语法功能,并形成独特的句义内涵。由此看出,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往往对助词(格助词和副助词)、助动词、补助动词的用法产生困惑,究其原因在于粘着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的附属词大都是粘附在实意词的后面,或者是用言的词根上。这与汉语的语构方式、语构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困难。

二、中日语义文化的差异

中日语义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民族不同的性格特征、迥异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审美心理所带来的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上。另外,汉语中的部分词汇表现出鲜明的情感色彩,而相对应的日语则没有这样的情感思想,比如汉语中的“过分”、“太”之类的词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但相对应的日语则没有贬义。如果按照汉语的使用习惯套入日语中来实用,则可能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造成双方沟通与交流上的障碍。除此之外,日语中也使用到了大量的汉字,然而这些汉字的字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却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与汉语中的字义迥然不同,比如“人参”在汉语中指的是名贵的中药药材,但在日语中则指的是普通的胡萝卜;“爱人”在汉语中表示自己的妻子,但在日语中则相当于“情妇”的意思。因此,相同的字或者是词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由此也造成了日语学习的障碍。

三、中日语用文化的差异

在语言的使用与表达方面,中日民众在各自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中也形成了不同的使用习惯与表达方式。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日本人的语言表现》中提到:“日本人喜欢少讲话和少写字,遇到必须讲或者是必须写的时候也尽量简短表达,但只有在寒暄语的表达上,句子长且丰富。”这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钱伯伦的观点不谋而合。钱伯伦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够像日语一样拥有如此之多的寒暄语使用规则和说法。”但中国人的语言表达则相对丰富一些。除此之外,日语的语言文化中具有语用性别的差异,也即是呈现出男性语和女性语之间的差别。中国的语言文化中虽然也用男女用语的不同,但不像日语那样强烈和明显。这同样是学生在进行日语学习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每一种文化环境都会造就风格鲜明的情感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等,而语言作为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和自我表达的一个主要渠道,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征。中日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汉语与日语使用方式与使用习惯的方方面面,既有技术性的因素;同时也有更深层次的思维习惯、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心理方面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日语学习与日语应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日语单词、语法、语构与语用的训练活动,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对日本文化、日本思想与日本哲学理念的学习活动,由此深化对日语产生背景与个性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指导日语学习与应用活动,提高其学习效率与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栾凤至,《中日文化中语言概念的异同》[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4)

[2]郭萍,《从中日语言浅析隐喻产生的文化背景》[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

[3]许明玲,《中日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及日语跨文化教学》[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

文化的差异论文 篇8

内容摘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差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但与此同时,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领域也不例外。文章立足于英美文学评论视角,从文化内涵、文化发展载体以及文化历史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文化差异对英文文学评论造成的实质性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评论;文化内涵;文化载体;文化历史;

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其中要数文化差异的对文学评论影响大。文章针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展开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英美文学的概述

在英美文学中,英语成为英美人民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工具,其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英美文学包括的内容如下:小说、戏剧、诗歌等。英国文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然而在不同的阶段其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文学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英国相比较,美国文学的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文学始终模仿着英国文学。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在世界文坛上与英国文学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这个时候美国文学开始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英美文学评论的概述

所谓文学评论是指借助文学理论现象来分析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此来推动文学创作活动的发展。文学评论的内容如下:评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戏剧等。在文学评论中,英美文学评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英美文学评论是借助文学理论现象来分析英美文学,它不仅发现了英美文学的规律,还指导着英美文学的创造。英语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学评论的客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分析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创作风格,以此来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英美文学作品。

三、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文化发展载体以及文化历史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英美文学评论一直徘徊在传承传统文化与挣脱传统文化这两者之间。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然而在《哈姆雷特》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是徘徊在“复仇”与“生存还是灭亡”这两者间,从而将主人公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个时候英国文学评论与莎士比亚所塑造的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一样的。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呈现出宗教色彩,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纠结于传承传统文化与挣脱传统文化这两者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文学评论开始向着后殖民、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方向发展。在文学评论的过程中,既要从横向来审视理论,又要从纵向来思考理论,然后确定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文学理论。英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会深深的影响到文学评论。文学与文学评论是相辅相成的,要研究美国文学评论,那么首先就要研究一下美国文学。尽管欧洲大陆文学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文学,但是美国文学在摸索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同样的,美国文学评论也是这样的。美国文学评论在摸索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质的飞跃。美国文学评论是一种创新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学评论。其充分借鉴了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学评论理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确保美国文化是多元化的。

(二)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语言起着桥梁性的作用。同时语言也成为区别民族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言上的差异影响到了英美文学评价。从本质上来讲,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这两者是没有差别的,但是美国是一个新生国家,不管是从文化制度上来讲,还是从政治制度上来讲都是新生的,所以美式英语也是新生的。因此文学评论家在评论美国文学作品的时候,其往往会大胆选用语言,这就导致美国文学评论中带有创新和个性自由。

(三)文化历史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这就导致许多文学评论家在评论英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仍然比较保守。我们知道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蕴藏着人本主义的思想,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很多文学评论家开始否定人本主义思想,最终导致英国文学评论过于保守。然而美国这个新生国家的文化历史远远不同于英国,因此美国比较重视人本主义思想。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文学评论家在评论美国文学作品的时候进行了创新。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特点呢?究其原因在于美国是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并且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也是独立、民主的,这就导致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用考虑到外界因素。因此,美国文学评论是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的创新,从而导致美国文学评论具有激进、自由的特点。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其中文化上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