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必须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出困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
人才市场服务的对象中 80%是青年人,多数属应届及往届大学毕业生,我们从开始,每年对名大学生和1000家企业进行二次跟踪调查,在分析中感到造成就业难有七大成因。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 1990年至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 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底统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二、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 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上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业率在统计过程中,应多元化确定其概念,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并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对不称的统计方法。
三、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 D.E.Super)讲:“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人生自青春期到退休所有有酬给或无酬给职位的综合;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也有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 → 生涯评估 → 职业选择 → 职业生涯 → 路线选择 → 确定目标 → 行动计划与目标 → 执行 → 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四、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件独立完成的大事,家长反而道说:“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青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应做到不管少管,支持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是家长一次次放手的过程。
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即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调查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不断提升,就业就变成了快乐事情。
六、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 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重要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观念问题,培养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习惯,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七、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定位初级、管理粗放、产品粗糙。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告诉我们,以人为服务主体派生出来的职业很火爆,如:形象包装师、美容师、色彩设计师、职业推荐师等。但从社会供需双方看,每年度 280万大学生的服务,从业人员和专业性公司都很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占从业人员 37—40%,而我国占5%。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当前需要从三方面研究与实践:一是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公司,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服务。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还处于知识型教育,四年的大学缺少能力培养和技术的培训,从校门到厂门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路要由专业化的公司为大学生设立不同职业的能力模型,通过测试、咨询、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上岗前的职业能力,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二是规范就业市场,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要在逐步规范中设定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三是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在结合实际中与发达国家有比较性的分析出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形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分析论文
一、影响因素
(一)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这三者都不是同步发展。20GDP增长率为11.4%,我国失业率下降0.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与上年持平,GDP增长率为9%,失业率上升0.2%,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5%;GDP增长率为8.7%,失业率上升0.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3%。如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影响深远,一些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将未来就业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他们会选择容易就业的专业。根据《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调查显示,从专业来看,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工学为90.2%,最低的是法学为82.3%;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比上年减少10%左右。据统计,本科毕业生中工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95.09%;其次是经济学类,为94.77%;第三是教育类,为94.43%。哲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82.64%;第二低是法学类,为89.26%;第三低是医学类,为92.64%。专业的不同也意味着不同的就业率。通过对―20我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劳动就业弹性及第二、三次产业用人需求比例的统计分析(见表1、表2)得出: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如年,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8.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5.6%,而第一产业贡献率只有5.7%。2.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相差不大,如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3.6%,第二产业为30.3%,第三产业为36.1%,同时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均在上升,但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大于第二产业。3.三次产业劳动就业弹性不同,第一产业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正,但是不稳定,近三年来呈现下趋势,可以看出就业难度在加大。4.三次产业用人需求变化与优化产业结构背道而驰。优化产业结构应当是第三产业的就业需求以及弹性高于第二产业,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由于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降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具体反映是就业弹性系数越来越低。若按贡献率分配就业人数,目前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布并不合理。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就业比重和就业弹性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导致我国虽近年经济快速增长而大学生就业率却在下降。而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应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该产业的劳动需求。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缺陷首先,大学生就业市场制度不完善,企业与劳动者供求关系不稳定。如由于近年来国际油价一直高升,中石化为控制成本而与20校招千名大学毕业生解聘,但是被解约的那批大学生已经错过了考研、出国以及参加其他校园招聘的最佳时期,这对他们来说是措手不及的,毫无预见性的。同样在年四川郎酒集团与大约300名应届生解约。这些事件明显表明大学生就业市场缺少保障制度,就业市场缺少监管。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融资会与大学毕业生签订虚假雇佣合同,或利用大学毕业生对签约知识的欠缺签订侵害大学毕业生利益的合同;有些不法劳务中介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散播一些不真实的招聘信息之后乱收费,甚至有的骗子公司利用网络冒充大型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欺骗毕业大学生。其次,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从微观层面上讲,用人单位岗位的数量是一定的,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大学毕业生一般能够了解到的都是定期招聘信息。另外,在大学生应聘的过程中企业又很难通过短短几分钟的。面试和笔试了解到毕业大学生自身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岗位。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大学教育在实践方面仍未明显提高,往往不能直接培养出企事业单位所需的人才,在学校和社会的衔接上我国的政府、企业以及大学毕业生三方都有所欠缺。如今的大学生就业一般都会接受上岗前培训,而培训成本一般由招聘单位承担,这使招聘单位用人成本增加,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实践培训,企业可节省成本。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直接的反应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使就业岗位减少,不利大学生就业。虽然一直以来制造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也是具有潜力吸引劳动力的行业。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中小各类外资企业近年校园招聘人数明显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投资项目数在20之前保持高位,但自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外商直接投资数目大幅度下降且维持在低位,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影响(见图1)。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减少,导致出口企业以及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大量倒闭,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以充分扩大就业第三产业是投资小、吸收快、劳动力吸纳能力大的产业,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还没有第二产业多。因而可以通过多渠道对第三产业进行投入来促进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政府推动产业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首先,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应当严格控制好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大力支持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其次,各行业的企业在发展多元化业务时要注重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政府应出台相关鼓励措施,特别是能吸引大学生就业的企业。第三,规范第三产业涉及的市场,比如金融行业,在大力支持资本市场运作的同时要注重资本市场运作的规范性。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企业招聘信息要通过多渠道向外界公布,在招聘信息中表明各种相关信息,政府、企业和高校要做好各方面衔接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毕业之时,高校要及时与相关企业联系,同时企业也要与高校做好各方面沟通工作,政府对各种校园招聘信息要做好支持工作。政府应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特别是招聘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已签订劳动合同,若招聘单位突然违约应有相应的制度和法规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完善金融市场机制,防范金融危机我国是个贸易出口大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会遇到各种风险,国内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要引入风险分散机制,促进金融业有序、稳定和健康发展,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应当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在经济改革大背景下,促进经济向好、向快发展,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结语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是就业市场不够成熟和完善;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一国的经济应当要稳健,做好防范金融危机的各种工作,保障大学生就业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之,我国的社会各界应当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我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更有贡献。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论文
[提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也是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给出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必要性,并针对如何提高就业机会给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大多选择沿海开放城市,造成人才扎堆过剩。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开放城市,无论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还是工作机会等都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大部分毕业生把就业的区域限定在沿海开放城市,虽然这些城市对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追求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生过多造成了人才扎堆过剩,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城市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因为在这些城市工作环境、待遇等都不如沿海开放城市优越,人才往往留不住,造成了更大的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
(二)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大学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出的大学生书本理论性强,考试成绩好,但是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动手能力较差。在现在的岗位中,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要社会经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希望找到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尤其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社会实践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大部分学生没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缺乏就业实力。
(三)名牌大学、学历层次造成就业期望过高,影响就业。择业期望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名牌大学、高学历的人才对自己人生定位很高,择业目标理想化,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而现在已不再是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很多高学历人才不愿降低择业标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影响就业。
(四)低学历、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注重“名牌效应”,造成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由于高学历、重点院校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降低要求使得与低学历学生的竞争愈演愈烈,造成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二、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顺利毕业,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准确,关系到自身价值的体现,维护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通过了解现阶段就业形势的严峻,让大学生意识到毕业后不是直接“包分配”,而是面临双向选择,不要一味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实事求是,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树立拼搏和竞争的意识,不依靠父母,积极争取,正确对待就业,形成科学的择业观。
(二)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成长成才。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毕业后国家就会包分配,都有“铁饭碗”。现阶段已不再是“60分万岁”的。时代,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通过了解当今社会就业难的形式,督促学生们认真思考,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我们通过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督促在校大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规划,制定目标,重视专业能力的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他们毕业时不会迷茫。因此,了解当前形势,让学生们学习更有动力,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
(三)有利于高校课程设置改革,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新型人才,这对高校教育体制和高校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高校盲目扩招,但是高校的硬件软件却早已经跟不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性,质量不高,影响了就业质量。通过了解现在的就业压力,让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再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社会需求量不大的老专业,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高校学生工作处就业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大学生对于自身目标模糊,定位不准,脱离现实,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清楚,因此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非常重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开展与就业相关的讲座,如请优秀的毕业生开设讲座等,引导他们设计职业规划,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就业服务中心及时向学生公布最新就业信息,如专业要求、需求数量、层次等,还要知道学生主动搜寻自己想了解感兴趣的职业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找到自己与目标工作的差距,不断努力向目标靠近,有针对的学习,到毕业时能够顺利就业。
(二)高校对课程强化改革,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优化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调节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造特色专业,培养高标准人才;其次,引进高学历研究型专业教师队伍,增加本校教师到其他高校参观学习次数,增强师资力量,平衡师生比例,教师队伍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兴趣优势,提高专业能力;再次,增加专业课实验课次数,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避免学生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避免学校培养脱离市场需求;另外,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对口的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更早接触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做准备。
(三)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青年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山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因为大部分学生希望进大城市、大单位工作,因此这些偏远地区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国家有津贴补贴,到中西部地区受到锻炼的机会也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个人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们调整择业观念,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地区到基层工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应注重长远发展,到能够展现个人价值的地方去,就算艰苦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利于个人成长,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政府要不断完善就业制度,形成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不断改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放宽户籍要求,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规范就业市场,将毕业生就业纳入法制化道路。一些城市对外地大学毕业生落户要求严格,而对本地的毕业生在政策上更为宽松,因此政府应该对毕业生跨地域就业限制进行改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各地区政府应制定大学毕业生就业最低待遇标准,用人单位参照机关事业单位解决五险,已解决后顾之忧。而且在招聘时要公开、公正、公平,不能因为所谓的“关系”与应聘者竞争时而放弃人才。
(五)大学生应重视社会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大学生要认清形势,对自己进行正确分析,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评估,合理定位,确定自己的求知策略,做好准备迎接机会的到来。在校期间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到社会中去实战,总结经验,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也可以参加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增加经验,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进取,努力满足这些要求,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为就业打好基础。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供需两侧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创纪录,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然后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希望为当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供需两侧;就业;大学生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热点,因为它与国家、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自从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多,近几年更是连创纪录达到七百多万,让本来就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到来,大量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而大学生作为最有潜力的人才,能否顺利就业,到工作中施展才华,直接关乎着企业转型升级能否成功。虽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但本文利用最本质的供需原理,从大学生供给侧和需求侧分别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根据原因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不仅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视角,还为实际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学生就业难受其供求关系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及不均。当今一些毕业生就业难与其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也有很大关系,不良三观、缺乏职业规划,造成个人期望脱离现实,增加了就业难度。同时毕业生就业难与整体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有关,特别是我国产业部门近年来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
1.供给侧
从教育供给角度看,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一直在连续增长,尤其在开始大规模扩招后,增长速度突飞猛进。虽然高校扩招在一定成都到上拉动了经济,但是,自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高校毕业生数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导致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到就业难的队伍。今年大学毕业生更是高达700多万,再次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不可否认高校扩招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数量的骤增,必然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伴随而来的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1-3]。其次,就高等教育供给而言,其问题不仅存在于“量”上,更存在于“质”上。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最终目标,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供给质量,最终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然而由于我国高校深受过去计划体制的影响,所以在设置上更倾向于专业性和单一性,尤其在开设的一些专业上分得更细、更窄。另一个情况就是,部分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和充分条件。为了片面追求办学规模,造成专业重复、毫无特色,甚至导致部分专业饱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调整和变动,由此产生了对多种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但是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周期性长和滞后性的特点,人才需求的预测不可能准确无误,这就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常常难以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专业人才的培养常常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从个人供给角度看,一方面,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招生人数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大众化。但是毕业生和家长并没有对多年来教育体制的改变产生认知上的变化。由于上大学后一直被家长灌输“精英”式定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身的价值,却没有考虑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虽然很多大学生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但是他们却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更没有结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需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由于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这些学生很容易受到文化多样性和经济多元化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择业目标不清晰,也不长远,仅仅把就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既没有切实考虑自身的就业能力,也没有考虑职业发展的前景。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毕业,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更多的大学生将就业范围锁定在省内城市或者家乡,人为地缩小了就业面。当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高贵职业,把就业目标锁定在福利条件好的大企业、经济条件和社会保障好的大城市或发达地区时,这样的就业期望值显然脱离了社会实际。据调查,我国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足”。有关研究表明,学习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对就业的质和量都有明显影。不可否认就业能力与大学的教育有关,但跟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关系也非常密切。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合理安排时间,对人生缺少规划,没有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需求侧
从国家角度来看,近年来,随着GDP增速减缓,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等,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我国许多企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期,尤其是中小企业很可能在转型升级中灭亡,失去提供就业岗位的机会,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又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据统计,20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7400万家,提供了超过80%的城镇就业岗。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与数量将会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一直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中能带动大学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却不足。毕业生工作岗位增长速度远不如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供给的增量与存量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可吸纳能力,导致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就业环境必然变得更为紧张。从企业角度看,一些传统部门由于自身条件有限,很难吸引到大学生,也有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并不会花高成本来雇佣大学生去做一些简单的销售或制造工作。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生活生平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与一些经济落后的西部和农村地区相比,更容易吸引大学生前去就业。但是由于发达地区各项发展逐渐成熟,对员工的需求量一直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一些比较热门的行业对员工的需求甚至已经达到饱和,在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远远不足。由于这种现存劳动力市场划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较大,所以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随着企业人力发展越来越成熟,其人才成本管理更加精细,企业更加关注招聘“性价比”高的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严重的实用主义观念,第一,以学校选人,很多用人单位认为重点学校的学生能力强,所以在招聘过程中,只会关注985或211学校的学生,普通学校的学生数量虽然最大,但是就业最困难。第二,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在考虑到女性员工成本更高,所以在招聘过程中尽量招收男性,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第三,非生源地域歧视,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倾向于招聘熟悉当地风俗习惯、有一定人脉关系等的本地生源。这种地区保护主义思想,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性。第四,过分注重经验。很多用人单位,只顾追求短期利益,并不愿意花费时间与金钱去培养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所以常常将其拒之门外,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
大学生就业关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所以,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单单只靠一个方面,而是需要群力群策。
1.国家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规范监管制度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建立规范、协调的就业市场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监管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为创建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奠定基础。国家应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多元化择业、多渠道就业,切实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
2.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起着很关键的导向作用,所以要重视社会环境对就业观的影响。社会各界也应该主动关心大学生就业,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报道、宣传、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进大学生就业观,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另外,社会也应当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大学生根据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科学确定就业方向和目标,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标准。同时,企业也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歧视某些群体的就业,甚至压缩工作岗位数量,企业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合理的就业机会,舍得付出时间和金钱去培养人才。
3.学校科学地进行教育改革,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校应当建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多样化的,既能够适应学生自身的特点,又能够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是要让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的、最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教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严格高校扩招审批制度。对于一些要求扩大招生规模的学校和专业,要进行严格的审批,防止一些没有教学能力的学校和专业为了某些利益而进行盲目的扩招。二是要根据实际社会的需求,调整学科布局和结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育人是一个长线工程,在做学科布局时,要做长远打算,决不能仅仅根据眼前的需求考虑教育。大学教育不能仅仅以就业为目标,但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一定要能就业,要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我们必须考虑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
4.父母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父母不仅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更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乐观的思想环境,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作为父母,也应当结合社会实际和孩子自身的实际,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不要总是盲目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最后,父母应帮助孩子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尽量为他们尽快顺利就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支持。
5.大学生自身培养核心竞争力,根据实际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为人处世的素质和学习素质,也包括职业素质。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就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时间,为自己做一个大学规划,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前为就业做准备。首先,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就能代表一定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同时,也要树立职业观念,不要盲目的去尝试,要判断一下是否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再决定是否去做,不然,只会浪费很多时间。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我们都可以从中了解到作为一名职业人的素质和责任,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会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成为我们就业时的无形财富,提高我们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尽量安排一些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为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供一定的优势。
四、结论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长期的惠民工程,仅仅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解决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很多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需要全国上下一齐持续地努力,希望本研究可以为国家相关部门、社会、学校、企业以及大学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些借鉴,从而群力群策,早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陆广峰。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4):57-59.
[2]袁晓夏。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4):34-36.
[3]吴要武,赵泉。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经济研究,,13(9):27-28.
1、大多数大学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甚至是读中学的时候)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大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在入学前(高中时期)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2、“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大学生走上了社会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3、大学生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很多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4、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5、“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也将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就业难也已经凸显。
6、大学生所学知识失去了时效性或不能在企业中转化。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非常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况且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与职位的需要。我国大学生一般岗位适应期需要1年左右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需2—3个月。
很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7、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8、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9、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还是相当严重,造成广大毕业生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好的单位挤、都想往大都市里走。一些偏远的、艰苦的、小的单位、行业没有人愿意去,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10、一方面是大学生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 www.haozuowen.net 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我国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2%,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就业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要在社会上谋求最好的职位,那就业也就相当困难了。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
摘要:
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其实究其原因很简单,那就就是学生素质水平的偏低和用人单位的畸形要求造成的。文章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发掘其原因,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
又就是一个大学生就业难的年头,就连名牌大学的硕士找工作都已成了困难。究其原因因素有三个,首先就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水平,其次就是当前的教学模式,还有就就是就业单位的问题。
一、大学生素质水平偏低
现今社会,需要的就是综合性人才,如果知识结构单一,那么必然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大学生素质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不扎实,手高眼低。专业知识不扎实就是现代大学生的硬伤,如果没有好的专业知识,工作起来无异于盲人摸象。很多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跳槽,这主要也就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并不就是找不到工作,而就是找不到他们所谓的合适的工作。什么就是合适?那就就是工作舒服,同时待遇还要很高。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期望呢?他们认为自己辛苦读了几年大学,应该比别人强。其实则不然,很多大学生进入企业之后,拿到的薪水可能还不如一线工人。而这些一线工人的学历可能就是中学生,这让大学生无法忍受。一线工人工作劳累,这就是大学生所不能坚持的。同时,对于操作技术来讲,大学生可能远不如一些一线工人。找到工作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很强,自认为自己的单位容不下自己。所以他们选择跳槽,当他们经历了多次工作失败之后,可能不会吸收经验教训,而就是感叹社会的不公平。这种心态,必然导致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工作,在负重的情况下,如何将工作做好呢?现如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很多技术可能每天都在更新,尤其体现在计算机方面。如果几天不接触新知识,自己可能就已经落伍了。所以,大学生的懒散生活,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
2、创新思维不足。创新思维就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这也就就是所谓的ideas。我们这个社会不缺少干活的人,缺少的就是点子。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点子,那么将来必然会在经营过程中困难重重。就像没有懒人,就不会出现洗衣机一样,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改变了我们原始的生活状态。所以创新对这个社会才就是最有用的,这也就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很多大学生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教育之后,他们的思想已经变成了圆形。他们已经成为了教材的忠实读者,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他们第一想到的就是老师,而不就是开发自己的大脑。其实,老师也并不就是什么都懂的,他们只不过就是熟练掌握了学习方法而已。例如,一个车间总就是出现漏气的问题,这种气体对人体有很多坏处,但就是又没有办法检测出来微量的漏气,很多人对此都很无奈。老板告诉员工,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有很好的回报。很多学生对这样的“诱惑”很淡定,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这能力,或者就是认为这就是跟自己无关的事情。而一部分人,他们即使就是奔着“诱惑”去的,但就是他们也没有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可能一个车间工人就能够解决。他们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对于某些学生的大学可以说就是白读了。一个大学生知道这个问题后,他对这个问题很看不上,认为不起眼,不值得自己去解决。而当某个工人解决了这个问题时,他却认为这样的小问题没什么了不起。
3、交流困难。交流能力差,也就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很多大学生目中无人,尤其体现在一些较好的学校,这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心理呢?归其原因,这些学生一直生活在“骄子”状态,他们从来没有受到过打击,而且他们的视野里只就是充满了别人对他们的羡慕,所以他们始终生活在自豪之中。其实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他们的心理落差会非常大,这也就是他们适应社会的开始。例如小张同学,读大学的时候就是在北京某高校。这所学校在北京可以说就是首屈一指的,他的`成绩在学校也始终名列前茅,但就是到了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没有问他专业知识,却问他有没有女朋友,还有就就是在大学期间有没有参加过什么社团活动。这让小张很为难,因为他大学四年都就是在教室度过的,他虽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不贪玩,但就是他的生活就是非常封闭的,可能人大会议这样的事情都不会成为他关注的焦点。显然这次面试会以失败告终,他就是幸运的,某大型企业最终因为他的成绩优秀而录取了他。但就是在工作过程中,他出现了种种问题,和同事关系处理得很不好,而且还经常出现和别人争执的现象。他其实也不就是目中无人,只就是自己觉得没有必要和很多人搞好关系。所以他平时对身边的人都冷淡,但就是当他开展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大家都对他也很冷淡。他虽然很委屈,但就是他却不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在年终总结时,他的工作绩效就是最差的,而且评论也就是最差的。这种现象在很多优秀的学生身上都有体现,只就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应试考试。应试考试使很多学生都成了书虫,他们整日停留在书海中,以期啃透每一个知识点。高校中出现了很多“学霸”,这就就是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以能够掌握更多的课本知识为荣,当然学生以学习为荣就是非常好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进步,并不就是让学生去复制知识。所以在创新教育和全面教育方面,我们做的就是不足的。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非常传统的,面对市场变化,我们必须适当改变教学模式。教育必须市场化,让学生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去面对市场。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真实情况,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就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就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行各业的突出人才大都会就是大学生。这种趋势就是不可挡的,这也就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大学生发展,才能够真正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招聘市场完全就是买方市场,他们决定了学生工作的命运。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上都写着“有工作经验”,试问大学生有多少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本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适当的工作对他们也就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就是用人单位哪个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呢?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都就是家教,他们通过这个工作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同时还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收入。在校大学生工作,必然会影响到学习,所以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始终就是个问题。虽然一些用人单位给了大学生一些实习机会,但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却就是大学生的廉价劳动力。在他们的工作岗位,根本就接触不到锻炼的机会,他们能干的只就是体力活。有些学生被家政公司招聘,去给客户打扫卫生。试问这就是大学生的问题,还就是社会的问题呢?这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1)、
[2]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