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行政管理论文【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骤
(一)研究思路组织气氛是所有高校必须具备的软实力,需要具备明确性、标准性的特征,其核心在于责任性、激励性,同时应具有灵活性和凝聚力。当前部分高校管理系统过于复杂,管理方式简单,任务分配难落实和实施,个别管理人员工作散漫,教师职工工作消极。解决这一问题需根本原因入手,通过发布问卷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梳理统计指标,通过计量分析,提出影响影子,衡量影响程度。首先,我们进行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气氛维度的方法进行统计并找专家进行分析,根据专家的分析结果对这些人进行专业的培训然后假设出适合高校的行政管理气氛维度思想方法。然后想出具体的实施方法,用实验结果证明猜想的正确与否,最终确定符合高校行政管理气氛维度的思想方法。
(二)研究步骤本文首先通过对一些有关组织气氛维度的历史文献的分析,问卷调查等,找出管理气氛的维度的因素指标,然后在进行调查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研究步骤:
1.根据为数不多的有关组织气氛维度的历史文献建立气氛维度的初始框架。通过查找书籍的方法,将这些出现频数较多的因素进行聚类,找出多个维度指标。
2.采用专家技术分析法,根据专家的结果和建议,对之前这些维度进行适当的修改和重组,得到符合实际的影响组织气氛维度的因素。
3.根据气氛维度的假设编制量表,在各大该校管理组织人员之中,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样本,最后得到影响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气氛的维度。
二、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假设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一)关于组织气氛维度的假设的形成经过我们的15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对影响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气氛的因素各不相同,总结来说,把这些因素按照从大到小的频率排列,他们分别是领导的支持、员工之间的冲突、人际关系、领导的性格、校园的制度、校园的氛围、奖惩的条例、领导方式、业绩的效率和控制监督的过程。通过征询专家意见,将员工之间的冲突、校园的氛围和领导的性格归到人际关系维度内,将领导的支持和领导的方式归结到领导方式的维度内,将奖惩的条例和业绩的效率统称为学校的管理制度这一维度。为了验证以上的假设,我们选取的实验对象是辽宁一些高校内的行政管理组织,这次调查的时间为20xx年4月至6月,主要是把调查问卷以院为单位发到行政管理者手内,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独立填写。因此,问卷的利用率可以达到80%。
(二)问卷的处理统计分析结果本文利用Evievs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加工,利用因子分析和正交旋转法,得出影响因子,计算贡献率,贡献率越大,说明影响越大。通过结果发现,它们的贡献率均大于80%,都是主要因子。
三、研究的结论与应用
这次课题的研究对于高校的行政管理具有中重大的意义,在管理方面有实践作用,在改革高校体制方面具有指挥作用。
(一)研究的结论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大胆的提出假设和猜想,最后用数据证明了假设可以成立。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氛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领导方式、人际管理、管理制度、控制与监督过程和业绩的效率,最后新增加一个非工作时间的人际交往。根据因子贡献率,他们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控制与监督过程、领导方式、人际关系、管理制度、非工作时间的人际交往。
(二)应用研究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应用,我们可以把以上因素应用到高校管理中:第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行政管理的氛围的营造,第二,要重视控制及其监督的过程。第三,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要不断地提出新方法,以便提高行绩效。第四,还建议领导人员多多的与管理群体交流沟通,以便了解他们的想法,便于管理。第五,在业余时间内,大家也要相互交往,只有交往,才会更了解,更融洽。只有做到了这些,一个高校的行政管理绩效才会上升。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的课题为当前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的研究与应用,采用了随机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最后我们通过调查和研究得出的影响维度依次为:领导方式、人际管理、管理制度、控制与监督过程、业绩的效率和非工作时间的人际交往。这些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高校管理的发展和运行,只有通过加强领导培训,提高领导能力,改变领导方式,加强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处理人们之间的误会和矛盾,不断完善各个岗位的管理职责、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制度,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互相协作和互相监督,开展业绩评比活动,提高各个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丢弃一些原有的影响高校发展制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帮助高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作者:孙雪梅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浅谈企业行政管理不良作风改进
摘要:在企业的日常运行中,行政管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是基于总经理的领导下,由行政部门进行分工负责进行实施和操作,对企业各个部门和机构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的一个系统。企业行政管理担负着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推动企业的技术、生产、经营以及财务等业务的发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本文将结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和特点,对其存在的不良作风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不良作风
一、行政管理的功能与特点
1、行政管理的功能作用
首先,在企业发展中,行政管理具有服务和保障的作用,通过管理职能强化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树立与时俱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把企业打造成学习型运行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当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行政管理应有序的做出应对处理,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在企业运行中,不可避免的要与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以争取工作项目的顺利执行;而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借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然后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为企业员工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促进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从而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经过快速的发展,基于新形势下,企业发展也面临着改革;企业行政管理能够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在企业行政管理中,要根据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引导企业发展方向,使企业发展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行政管理的特点
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权威性、及时性和纵向性的特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是基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上级权威,如果上级行政机构没有一定的权力的和威望,就难以下达命令和指标等。而且,行政管理在企业中是否有效取决于下级职工是否服从指令、上级权利是否具有威慑力等因素,所以说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在企业运行中,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命令、指示等来对企业中的员工、财产、商品、服务、生产、营销等活动进行调整,配合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进执行,且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针对性,所以能够迅速发挥其管理作用。当行政管理通过相应的手段以及职工的思想政治观念实现管理目标时,则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回馈—调整—执行”的过程,不能发生滞后的现象。因此,当企业具有大量的日常经营活动和人事处理的工作时,这就需要行政管理发挥其及时性的作用特点。此外,同政府行政管理的层级制一样,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执行也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即通过企业上级的行政组织对下级工作进行指挥和协调,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具有纵向性的特点。
二、企业行政管理中的不良作风
在当前的企业行政管理中,大体上存在着三种工作风向。一种被称为“机关作风”,相关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全不管不问,不了解或者无视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作用和特点,做一些表面功夫,与实际生产发展大大脱离,对企业运行的实际效果不能进行调整和管理,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且,在大多数企业行政管理中,还存在着一种工作现象: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业务根本不了解,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结果导致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对该给予管理的事项和内容没有管理或者管理不当,对不该管理的却偏偏插手,从而引起其它工作部门的反感和排斥,长此以往,企业管理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本工作部门不够了解,使管理工作越来越脱离实际,而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越脱离实际工作情况,其他部门对其就越排斥,从而使企业内部发展出现问题。最后一种是“游击作风”,行政管理在企业中没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工作内容和高效有序的工作程序,使相关工作人员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各级领导的脸色来执行,没有有效的决策依据可参考,管理过程中员工们不好好工作,只顾勾心斗角,一旦遇到利益便你争我抢,而遇到责任和问题便相互推诿,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企业中的人、财、物等资源也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
三、对企业行政管理中不良作风的改进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前企业行政管理体系虽然经过很多次的调整,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快速改变,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例如人员配置混乱、企业行政机构臃肿、管理程序冗余复杂等。面对这些问题,对企业行政管理的改革应从制度和结构两方面展开。制度作为工作进行的基本准则,要端正企业行政管理中的不良作风,首先要根据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规范人员及组织的工作流程和过程。根据科学的原则来建立一个合理而实用的行政组织机构系统,从而使行政部门在管理时能够明确职业责任和管理层次,明确各级行政机构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所在,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当行政管理系统正常运行时,能够使物资设备资源、财政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充分发挥的其作用,通过健全的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使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像自动机器一样自动运转,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
2、提高企业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
工作人员是企业行政工作的执行者,对企业行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需要持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首先,企业领导应加强工作人员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使其能够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层次来看待行政管理工作的功能作用及其积极意义,消除“行政管理使企业发展的负担”的管理观念。只有先解决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工作人员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对行政管理工作给予重视。其次,企业要建立一定的考核体系,对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评价,对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委以重任和奖励。绩效考核是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部分,企业根据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来判断工作人员的奖罚标准时,还需要从人才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科学手段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的效果、工作的效率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企业员工通过定期业绩评价,对岗位赋予的已完成的工作及企业的发展轨迹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从而在工作中能够更加努力。
3、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通常情况下,行政管理工作的定位就是服务,为企业发展而服务,因此,行政管理部门也是服务部门。行政管理员工首先要明确工作定位,然后再根据实际工作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在当前的企业行政管理中,其工作效率较低的主要因素就是由于管理方法过于陈旧僵化,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只注重行政制度的遵守和行政命令的执行,难以调动行政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企业参考一些成功的企业管理方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科学的行政管理方法,例如在成本核算、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通过科学的方法,并把服务精神和企业管理方法融入到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总而言之,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企业日常运行的重要部分,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对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然而,在目前的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良作风,例如权力集中缺乏制约、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行政管理方法陈旧僵化、工作人员能力良莠不齐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有效改善其不良现象,我们要建立完善的企业行政管理制度,明确其分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行政管理部门的正常运行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将军 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林棋明。浅析企业行政管理改革中不良作风的改进[J]。经营管理者,2009,22:41.
[2]丁玉贞。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02:186.
[3]罗殿龙。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J]。领导科学,2007,10:10-11.
谈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经济政策的作用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深化,经济政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家对于我国的经济政策有了更多的关注。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引导国家的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也实施了相关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策略,也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本文主要是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资料来具体分析我国经济政策的含义、特点、重要性、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及作用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
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的经济政策,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如今,经济政策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通过对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未来的国家建设也至关重要。经济政策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实施中,其优势有很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开始对经济政策在实施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
1经济政策的概述
1.1经济政策的含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体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将市场作为无形的手,放置于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也通过一些经济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通过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经济政策等来达到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要求。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有效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等。
1.2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经济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了确保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收支平衡的一种措施,其实施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弹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会常常出现变动,而相应的经济政策也要做出调整,国家和政府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时,还需根据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来严格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出适合的经济政策[1]。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等。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货币的发行、通货膨胀及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2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2.1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我国主要是实行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的经济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确定好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目标和国土整治,将重点放在长期的计划上,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发挥出市场机制,达到自主经营的目的。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追求微观经济目标,还能实现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经济政策是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策之一,为了能实现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将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当所有商品的价格有了普遍的增加时,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也无法了解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这时候需就要采取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的供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开始转向了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由国家来调控市场,市场来引导企业。通过这种形式的调控与管理能有效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引导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经济政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也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促使整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加强对经济政策是非要有必要且非常重要。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了解和懂得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全面建设的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中能有效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1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发展。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是经济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政策。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能够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需求中,所需采用的财政政策也不一样。当市场的需求不足时,则需要应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生产过剩时,可以通过高赤字等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的总需求。
对于社会的总供给不足时,可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提高税率等途径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比如,我国在80、90年代时,一度的物价上涨使得我国国内的经济过热,于是我国颁布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对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减少国券发行和扩大税收、提高税率的方式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松紧政策共同结合使用的方式来让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的效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朝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方向发展。在我国,财政政策能很好的体现出其对于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的重要调节作用,通过各个环节的分配后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国民收入分配的枢纽,对于社会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财政政策确实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也需根据社会经济的运作情况采取适合的财政政策,从而促使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的目的。
3.2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渠道来控制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量。当社会的总需求过大或者过小时,需要国家减少货币或者增加货币的方式来确保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的总供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
如果国家的总需求过高,则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进行调节,反之,则相反。货币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价格的变动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效果总效益的提升。由于价格会随着产品的供求而出现变动,价格的上升利润也自然上升,企业可以从银行确定相应的资金,进而有利于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体制下,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价格出现变动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时,这就说明出现了通贷膨胀,这时候反通贷膨胀就成为了主要政策的与财政政策相同的是,货币政策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作用于货币和物价的稳定上。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目标。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目前,在我国也已看到了初步的成效。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有着较好的发展,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和成效,它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对于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有了更高的重视。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未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以上就是笔者对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关于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2]成晓光。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行政管理的思考[J]。经济教育学报,2012(5)
[3]张荃香。试析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需求,现如今,人们的需求已经更多从物质层面转移到精神层面。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需要农村基层领导及时掌握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正确认识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以更好地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在农村基层管理中运用激励方法,从基层行政人员内心深处激发起他们干事创业和促发展的积极性,是农村基层单位改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主动性的有效方法。
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单位的体制改革在不断进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而,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农村基层行政单位管理成本较高。从农村基层发展现状看,我国多数农村基层单位经济实力较弱,人员多而复杂,而且基层人员数量与基层业绩不成比例。当前,农村基层单位招待费超支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违规现象,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压缩招待费支出,但招待费超支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超标严重。我国农村基层单位债务也比较多,有些农村债务问题还比较严重,整体来说管理成本比较高。
第二,农村基层单位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部分农村基层领导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机械,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的基层干部习惯于开会发文件,布置多落实少,缺乏检查督促机制。有的农村基层的管理办法过于简单,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差错,这都会影响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在基层人员和群众中的形象。①
第三,社会发展现状导致了农村基层管理出现更多问题。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地区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管理的缺陷造成很多农村地区发展日益滞后,两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造成了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导致恶性循环持续发生,需要社会给予农村基层更多关注和支持。
基层管理体制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基层管理体制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领导者自身因素。导致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管理者自身因素极为重要,农村基层领导长期生活在基层,普遍缺乏管理中应具备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艺术,缺乏必要的法律和管理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部分领导不注重工作方式变化,一味强迫命令,引起基层人员的抵触情绪。
第二,历史和社会的因素。随着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城乡两极分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交通、经济、教育、文化等资源上,城市地区都要好于农村地区,在管理方面同样如此,城市有优秀的管理者,有高比例、高素质的城市人群,而农村基层管理者水平及农民群体素质和城市相比差距甚远。
第三,管理体制本身的问题。虽然目前在农村基层领导岗位选拔中采取了民主选举方式,但现行体制中的一些弊端仍阻碍了基层政府形象和领导素质的提升。现行基层行政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竞争上岗机制,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位和人际关系比较稳定,容易造成干部拉帮结派和一家亲的现象,虽然有民主选举,但论资排辈、拉帮结派、贿选等现象仍随处可见,阻碍了优秀人群进入到领导岗位,导致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主要是指根据行政人员的心理需要,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式,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激励等措施来激发、疏导行政人员思想行为,以有效地实现成员管理的目标活动。对于农村基层单位而言,激励机制改革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激励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层人员的各种需要;第二,激励的形式是奖罚并存,形式多种多样,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第三,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基层行政单位的长远发展,同时达到个人、单位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且从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等的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即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和熟悉的环境中;第三个层次需要是社交需要,即人要求与社会人群建立情感联系,并享有社会地位的需要;第四个层次需要是尊重需要,即人希望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认可和他人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指每个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量,不断去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简单明了并且清晰地说明了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可变性。②
动机是由于人内在的需求及外部事物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动机产生于人自身的需要并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③。因此,由于人内在需要产生的动机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引导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对生活和工作的认识。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而言,满足基层行政人员对自身需要的渴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想调动大家工作热情,更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就应当从基层人员心理需求出发,想方设法去满足农村基层人员的内在需求。
激励机制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当前社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是促进农村基层单位及我国行政领导管理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励机制对于适应我国行政管理干部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也有助于深化农村基层单位改革。
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机制是依据员工的全方面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将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使其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点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在现实工作中,基层员工的素质和才能并未充分展示出来,通过正确认识和分析影响基层人员才能发挥的诸多因素,然后充分运用合适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更好地激励和鼓舞基层人员继续奋发努力和积极工作。激励是持续不断地激发个人积极性的心理过程,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需要促使动机产生,动机又不断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和创新。由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当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对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的不满而产生厌倦情绪,对于工作只是简单应付。农村基层领导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去满足基层工作人员的需要,引导他们的动机,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促使他们为目标不断前进和奋斗。
激励机制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机制包含合理的竞争理念和思想,它的良性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合理的和有效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良性、积极的竞争。竞争机制是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积极性的一大法宝,建立严格的行政人员竞争机制,能给行政人员以动力和压力,有利于调动行政人员积极性,使基层单位更富有朝气和活力。适当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能够提升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行政内部产生一种竞争的氛围,这样在促进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选拔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良性竞争,也提升了基层单位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竞争主要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两种形式,正当的竞争就是运用合理的手段正向对比,不正当竞争主要是指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限制和挤压竞争对手。在农村基层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基层人员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杜绝不正当竞争的产生,还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正当竞争。农村基层领导还要有完善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要以工作业绩和能力去考核工作人员,而不是根据领导的喜欢和人际关系来评价基层工作人员,从而使基层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更加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
激励机制有助于农村基层单位深化改革。激励机制是采用现代化的合理措施方法,对于和物力要素相结合的人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调配等,使人力要素和物力要素时常处在合理的分配比例,同时通过对激励对象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和监控,做到人尽其才和事竞功成,从而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各构成要素效能的发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想发挥效能最大,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激励原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但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注重基层单位人员的激励有助于合理配置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思想、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正面的改观,可以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形象,也有助于农村基层单位继续深化改革,促使他们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改善民生,转变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
农村基层管理中激励方法和途径
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以个人为基点来调动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致力于本地区的共同发展。现如今,农村基层领导仍要重视建立和利用激励机制,并要在激励过程中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方式,并且要注重把握激励的程度,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基层工作人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
首先,要注重建立创新管理机制。激励工作同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工作一样,也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农村基层管理中要有规范的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更有效调动农村基层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单位数量庞大这一现状,农村基层领导可以学习“全民创业”的发展理念,积极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在岗带领大家一起创业,形成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发展体系,营造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大家齐心共同致力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创造一切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管理机制创设中还应该包括考核机制,基层考核机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考核结果要做到奖惩分明,突出贡献的要予以适当表彰,还可以起到明显的表率作用,对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员工也要及时处罚。④管理机制还要结合基层行政工作的重点,注重民生和民权的落实,不流于形式,积极鼓励基层一线员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到群众中去,不断引导基层人员积极为地区谋发展多做贡献。基层单位还可以建立基层激励情况评估制度,通过及时有效分析基层单位的激励水平和激励效果,及时对激励体系的内容、结构和过程做出调整。
其次,要注重对基层人员的全方面激励。在对农村基层人员激励过程中,除了传统经常采用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还可以采用情感激励、期望激励和公平激励等等。情感激励具有两极性,积极的合理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情绪,消极的情感则会减弱和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和情绪,基层领导要善于使基层员工保持积极情感,消除和抑制消极情感。⑤期望激励指是通过调节对所追求目标或结果的期望心理来调动激励对象积极性的措施,如果认识到某个目标的定位过高,而且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很难实现,那么运用这一目标来激励则会导致失败,因此激励机制中确定目标也非常重要。公平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在分配过程中存在公平感他们会努力工作,而如果存在不公平感他们则会消极应对。农村基层单位管理者要遵循客观、公正和民主的原则,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公平感,从而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要少些物质奖励,多注重精神激励,农村基层领导要善于发现基层人员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彰;⑥要利用身边的先进案例教育单位工作人员,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基层领导自身也要注重提高素质和修养,在工作上要和基层人员共进退;要转变领导工作方式,积极走进群众中,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彻底改变办公室命令的管理方式,共同致力于基层队伍的建设。
再次,要合理掌握对农村基层人员的激励程度。激励程度是激励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激励程度和激励效果有着紧密的关系。农村基层管理者能否恰当地运用和掌握激励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基层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激励过度和激励不够都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还会对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如果激励程度过低就会导致激励对象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但如果激励程度过高则会使被激励者感到容易而不珍惜,也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因此激励程度一定要恰到好处。总体来看,由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长期与群众接触,工作压力较大,各种物质津贴补助不能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给予基层人员一定补贴。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补贴政策,采用绩效考评的方法鼓励基层人员提升工作热情,努力搞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激励频率在激励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频率,才能充分发挥基层人员激励的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激励频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内容、激励目标、工作环境等,在具体的激励机制管理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和个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恰当和合理的激励频率。
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涉及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农村基层这一复杂的大环境,科学界定基层领导干部职能,适当使用激励机制,能够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及群众的满意度,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构建都有积极影响。
【注释】
①王宏伟:“浅析基层乡镇政府行政执行力的提高”,《经济师》,20xx年第9期。
②③[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④王欣东:“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年第1期。
⑤陈娜:“行政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中国集体经济》,20xx年第25期。
⑥张松业:“浅论行政管理中的激励”,《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第10期。
一、引言
所谓企业的行政管理通常指的是企业行政系统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制定的相关制度和原则以及发展方向,其主要功能包括了管理、服务和协调三个层面。从管理角度来看,要处理好企业相关的日常事务,确保企业能够正常的运作,同时要做好企业文化管理,宣传企业精神,教育培训员工,促进他们和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从服务角度来看,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企业的后勤保障工作。从协调角度上来看,则需要从垂直和水平两个角度来进行协调,垂直角度要注重上下级的协调,而水平方向则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从这些功能来看,充分显示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行政管理依然沿用传统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思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所存在着的问题,并由此出发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从而为我国的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当前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分析
1、存在着明显沿用传统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
由于我国自建国以来,实施计划经济长达近半个世纪,所以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至今并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在企业的行政管理方面,很多企业都沿用传统的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而不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单位行政管理的特点进行设置。行政管理的很多工作都消耗在高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这种方式的行政管理不仅浪费员工的精力,同时也是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在现代企业发展思想上,时间的重要性显然极为突出,如果不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就很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这种教条主义的行政管理模式也难以满足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在协调、服务以及管理三个方面的功能设定。
2、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主观性明显
要想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提升管理的客观性,通过制定相关的原则和制度来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约束。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的行政管理却存在着明显的主观性。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完善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相关的部门以及员工的职责和分工没有明确。对于公司的日常事务也没有相关的工作程序,往往通过领导或者各个部门领导主观性的意愿来执行,而且这些意愿往往会因为领导以及部门领导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处理办法,导致下属对于同一件事情往往无所适从,而且过多的依赖领导的主观性意愿,也会导致企业的大事小情都会向上级领导请示,行政管理的基层人员的工作效率难以提升,而与之对应的领导则是忙碌异常。进而产生行政管理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作,他们工作的内容太少,但是工资却一分不能少。而对应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进而导致领导和员工之间的隔阂,不能够产生上下同心的发展格局。另外这种主观性的行政管理模式也会很容易导致相关人员形成相互推诿的习气,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浪费。
3、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时常脱离实际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的问题,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并不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所从事的具体业务,而且相关的产品功能、技术环节、供应链等方面都不能够很好的了解,那么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就难以紧密结合企业的相关业务生产实际来进行,导致有些规定根本不能够推行,或者是不宜推行,进而会引起其他相关部门的抵制和排斥。久之就会让企业的很多其他部门觉得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够成为自身发展的有力支持者,还是一个掣肘者,于是渐渐的和行政管理部门产生疏远,除非必要的事情让行政管理部门解决,否则是不会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沟通。这种环境下又会进一步造成行政管理部门难以深入了解其他部门,从而造成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上的脱离实际,难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4、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缺乏相关的体系
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更多集中在一些具体的工作事务上,比如办公室的管理、文书档案的管理、总务后勤方面的管理等。而这种管理思路明显带有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管理风格。这种方式的管理更多借鉴了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并将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内容延伸到企业的行政管理方面。这就导致了企业的行政管理更多集中在事务性的活动方面。这种单一性的管理模式显然不具有体系性,进而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的行政管理不仅要处理具体的事务,同时还需要管理和协调,只有充分做好这三个方面的事情,而且将这些日常事务通过行政管理制度进行明确,形成体系才能够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但是这一点很多企业都没有做到。
三、我国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分析
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行政管理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对落后的行政管理模式加以革新。
1、选择与企业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模式
由于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和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若一味的照搬照抄,显然不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所以需要紧密结合企业的行政管理特点来选择与之适应的行政管理模式。对于企业行政管理而言,其核心工作职责就是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当好幕后英雄。做好为企业其他部门服务工作,并且和其他部门充分配合和协调,而不是变成一个企业内部的“门难进、事难办”的官府衙门。企业的行政管理还需要具备企业管理职能,企业的行政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的总务,同时还应该从事企业的法务管理,比如制定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原则,而不是将企管部和行政部进行分离,而是要将这两个部门进行合二为一,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而不会形成两个管理部门都来管理,最后都管理不好的问题。另外对于企业而言,仅仅要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克服衙门习气通常效果较弱。因为行政管理人员在服务于其他部门时,通常没有一个切入口,做好在管理和服务方面都会觉得难以入手。如果介入的生硬,就会造成对其他部门的干扰,进而引起其他部门的反感。当明确行政管理职能之后,行政管理人员加强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以及深入他们的工作就变得有据可循,而在相互沟通过程中制定的相关制度就能够符合相关部门的具体实际,于是就能够在实际过程中被执行。因此对于企业行政管理而言,其选择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互动和沟通和协调和服务。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形成管理合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规范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针对现代企业有的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主观性问题,只有通过加强行政管理的规范工作才能够遏制这些主观行为,让行政管理工作能够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这样就能够让行政管理少一些主观管理,多一些客观管理。从而促进企业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对于企业而言,行政管理是其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规范性的管理,那么相关的制度就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企业的领导也难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发现企业在管理中所存在着的问题,甚至会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工作就需要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制定统一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结构体制,让不同的部门以及工作岗位,甚至到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行政工作人员的协调下进行良好的运作,而且这些运作和协调工作都是基于良好的制度,而不是通过管理人员的主管意志来进行管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就是让每一位员工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这样就消除相互推诿,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3、紧密联系企业管理实际开展工作
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支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而不是为了管理而采用的所谓管理,要坚决抵制传统的形式主义式的管理。在行政管理上要遵循勤俭节约的原则,反对奢侈浪费。关键是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适当的改变相关的管理方式,以企业利益至上的原则来指导行政管理工作。不能够一味的因循守旧,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当然此时也要反对主观主义,如果发现旧条款影响到企业管理,那么需要通过相关的协调和讨论,对这个条款进行修改,而不是随意的破坏条款来进行管理。另外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要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同时还需要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忠诚度,以及他们的职业素养。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监督者和管理者,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够提升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最后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市场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制定符合不同业务部门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包括一些绩效考评制度等,通过这种紧密联系实际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有效促进行政管理作用的提升。
4、构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新体系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系必须要符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紧密联系实际来设计企业的行政管理架构。而行政管理架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对于企业而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行政体系架构的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组织概念、治理机构以及设计原理和内容以及行政流程结构设计、职能分解以及和人力资源及岗位设置等相关内容进行结构。随着现代管理思想以及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行政管理新体系还应该包括技术体系,其中内容有:第一,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领导和管理。这些内容更多是结合企业现状来总结和制定管理内容,并且明确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相关内容。第二,涉及到的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沟通及协调内容。第三,涉及到有关行政管理的监督和控制等内容。第四,还需要涉及到事务管理内容。这是行政管理体系的关键内容之一,其中事务体系涉及到的内容包含了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如后勤管理、办公室管理以及会议管理、行政信息系统管理等。
四、结语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内容,同时要选择与企业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模式。在管理上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还需要紧密和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的思想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市场环境中运营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导致了很多市场存在不自觉的偏颇,必须辅之行政管理才能够保证市场机制的健康良性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应积极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基于上述要求,工商行政管理的思想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和创新。
一、创新企业管理
行政管理在当下面临很多的任务,在新的阶段要对工商行政管理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机制不断深化和复杂的要求。
(一)创新管理思想
在现在的状况下,在科学发展观主导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要想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应有的功能,积极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工商行政部门应该根据认真分析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清醒地认识自己,积极创新,不断完善服务理念,在不断加强市场关注的基础上,实现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另外,要打造自身的业务品牌。以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只有一种监管的角色,这不利于行政管理的开展。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从管理者走向服务者,这样才能够在行政管理方面真正地发挥任用。第一,要更新旧的思想观念,这表现在对新机制的探索和执行,改变过去的一些作风,比如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行政监管机制。积极保护公民的利益,纠正错误的服务态度,形成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第二,要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克服,这样工商行政管理才能够在法律的规范下走上正确的轨道。
(二)创新管理模式
过去的企业管理程式化,管理和市场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创新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善公共服务为目标,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创新管理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但都应该本着“以人为本,方便为先”的原则,积极开展工作,以合理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过去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是“背靠背”的服务方式,不符合时代要求,应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工商管理专业是最后一个“窗口模式”,应广泛使用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商业管理,全面推行网上服务,开发在线系统,建立网上虚拟营业大厅,实施网上预定和发牌等公共服务,使人们的工作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和安全地处理相关工作,为企业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
二、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措施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注意明确思路,工商行政管理也不例外。按“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总体思路,工商行政管理队伍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团队战斗力和集体凝聚力,建立一支人民满意、政府满意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用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创新。
首先,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以建设学习型团队,坚持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各种学习制度。采用创新机制,加强干部交流;通过越来越多的在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根据德、能、勤、性能等指标,选拔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全面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促进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活力和热情,提高整个团队的能力水平。
其次,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改掉坏习惯,不断提高自己,营造自我提升的学习氛围。在这方面要加强培训,主要集中在政治觉悟的提高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造服务至上、和谐、创新、诚信为本的工商管理高素质队伍。
最后,在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建设上要进行价值观的选择,要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还要进行硬件上的优化,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水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除此之外,要积极树立工商管理榜样,不断开拓新局面,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能力的提高也具有良好的作用,也能够不断优化管理机制。
三、结论
以上通过对工商管理改革的时效性进行分析,针对当下的改革局面,从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素质、商业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工商管理改革的措施,这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并能够促进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进步
近年来,工商部门因失职、渎职被问责而受党纪政纪处分、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事件屡屡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事件影响工商执法人员的个人前途,影响工商部门和执法人员履行职能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工商执法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直接危及执法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的类型和特点
(一)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的含义及主要类型风险一词的含义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是指从事工商行政管理职业的人员在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过程中,承担着与职业相关的各种责任追究、人身伤害、精神损害等方面潜在的可能性。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
1,行政许可风险。工商部门作为重要的行政许可部门,因主观过失或者行政相对人的欺骗行为,很容易导致行政许可行为错误,特别是《行政许可法》规定对企业登记申请材料的审查以形式审查为主,同时又保留了对实质内容的真实性审查要求,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是采取书式审查方式还是实质审查方式难于把握,从而导致行政许可执法风险。因此,一旦当事人提交虚假资料骗取登记的企业出现问题,工商部门可能会承担审查不严等责任风险。
2,监管执法风险。监管执法风险是基层工商部门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受到的责任追究往往发生在监管执法领域,主要表现为不作为、作为不当或不到位、乱作为。
3,服务关联风险。由于现行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扶持发展政策,在保证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出台一些与国家禁止或限制的项目和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政策和规定,并要求工商部门予以执行和落实。有的地方甚至专门出台文件。限制甚至阻止工商部门对一些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如果工商部门不遵守当地的“规矩”,就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如果违心地执行“规矩”,则又可能要面临随时被问责的风险,导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存在着潜在的职业风险。
4,职业关联风险。即与工商行政管理职业相关联的其他行为所引发的风险,这类风险与工商行政管理职业行为相关联。但不是因为职业行为本身违反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引发的。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是执法冲突风险,对工商执法不正常、不合理的监督,制约、阻碍和抗拒执法所造成的风险。二是廉政风险,主要指索贿行为;三是其他与职务相关的行为风险,如在生活工作中违反“六项禁令”被问责的风险,在行风评议、机关作风建设中如果被评为不满意,相关人员就会有受到问责的风险。
(二)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的主要特点
1,职责伴生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履行法定的职权并负有相应的行政责任,行使职权就必须要承担责任,没有履行好职责自然会有风险。有职权就有责任,有责任就有风险,执法权力越大,风险就越大。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在赋予工商部门权力的同时,强调了应承担的责任,为责任追究提供了执行依据。
2,可认知性。尽管造成职业风险的因素很多,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人员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但本质上与其他风险是一致的,由于职权和责任是法定的,风险只是可能性。只要我们正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工商行政管理法定职权和责任,就能够全面认识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
3,突发性。经营者为自身的经济利益。或从事国家禁止的经营活动,或在未办理有关前置审批手续前擅自开业,或未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或以各种方式阻挠工商部门监管执法,从而常常会引发突然性的执法冲突事件或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造成工商部门潜在的职业风险突然变成现实的职业风险。
4,可防控性。尽管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是难以绝对避免的,但只要认真研究分析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梳理,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应对,这些风险是可以预防、控制、化解的,至少可以把它降到最低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二、当前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作为不到位”的职业风险所谓“作为不到位”风险,即在行政作为过程中,代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人员虽然实施了行政行为,但因行为人实施的行政行为不完全彻底或不够规范而显现出来的执法风险。此类表现形式有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即行为人根本不懂得如何实施规范的“作为”或者一知半解而无形中为之;二是行为人懂得如何实施规范的“作为”而怕麻烦故意“偷工减料”简化“作为”。比如在高危行业的市场巡查和监管中,常常出现有巡查有监管但没有做好巡查监管的工作痕迹记录并存档、备案作为监管到位的依据。三是行为人懂得如何实施规范的“作为”而故意为之。如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有利害关系人员的故意不回避、询问笔录故意不请当事人签名、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超时限不依法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等,这些工作上的细则问题,许多工商干部觉得无所谓,但在诉讼中或在责任追究过程中,往往这些“无所谓”的东西就会成为工商部门、工商干部的死穴。
(二)“不作为”风险
所谓“不作为”的执法风险,即在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权过程中,代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作出行政行为,却不作出行政行为而带来的执法风险。如对涉嫌应当移交司法机关的案件而不移交,应当对申诉举报的案件进行处理而不处理,应当对已发现的违法行为查处而不查处,本属职责监管范围而不去监管等。
(三)“乱作为”的职业风险
所谓“乱作为”风险,即代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依据法定程序、职权等而随意作出行政行为引起的执法风险。如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而随意颁发证照,把缴纳私协会员费作为年检的前置条件,随意超越法律法规规定案件自由裁量权的上下限。
(四)“不确定”的职业风险
在国家的行政法律体系中,工商部门是涉及法律法规最多的机关。国家工商总局新的“三定”方案,更加明确了工商部门的职能,扩展了工商职能的领域,无疑也加重了工商部门的行政责任,相应的职业风险就越来越大,在履行职权过程中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的“不确定”职业风险也越来越多,有时尽职也未必能免责。如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由于行政相对人的欺骗行为而导致行政许可行为错误,就有可能产生被问责的风险。
三、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成因分析
(一)不依法行政是工商职业风险的总根源
不论是工作人员执法思想不端正,办案执法、简化执法程序、超越执法权限或行政不作为、乱用自由裁量权、适用法规不当等行为;还是一些政府部门职责“错位”、“缺位”,出于地方利益的需要,而对工商执法行为加以限制或干涉,都是不依法行政的表现。行政相对人法制观念淡薄,追逐个人私利,而置国家法律法规不顾,与执法机关进行对抗,其目的也是促使工商部门不依法行政。
(二)对职业风险防范的认识比较片面一是对防范职业风险的意识淡薄。市场经济已从发展初期的相对混乱阶段,发展到现在的有序规范阶段,但许多工商人员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以前的基础上,缺乏对职业风险最基本的意识和危机感,对履职风险存在着模糊或错误的认识,有的盲目乐观,有的无知无畏,有的侥幸轻视,有的故意而为,对实际存在的风险视而不见或者认为以前行现在也行,认为行政赔偿、职务犯罪等问责风险离自己都还很遥远。
二是对防范职业风险缺乏有效认知。客观来看,许多工商干部具有一定的职业风险防范意识,知道“吃、拿、卡、要、报”会导致对个人责任的追究,但对由于监管执法行为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和后果没有明确认识,往往认为“没有吃拿卡要就不怕”,但实际上许多执法过错行为也可以由过失导致,而且一旦后果严重,也可能追究刑事责任。主观上的大意,很可能导致部分主观恶性不大、一辈子勤恳做事的工商干部因为不能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给国家、单位、个人、家庭造成损失。同时,许多工商干部对如何防范监管执法风险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对于在执法过程中如何避免风险的发生,也缺乏有效认知。
(三)对职业风险的教育管理缺失
目前整个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对职业风险的防范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未将职业风险教育管理纳入工商机关日常的决策和管理范畴。同时,现行各条工商业务线关于履行职责的制度不够规范具体,对干部个人的岗位目标任务不够明确清晰,对履职到位与否的内部监督机制运行不够有力有效,对存在履职风险的总体评估和对策研究不够重视,应对风险的成果大多还停留在个案的处理上,转化成制度成果的不多。
(四)队伍履行职能的能力局限性
一是履职出现偏差。一些工商干部因为年龄、知识结构、主观态度等各种原因,对工商业务等知识技能学习不够,对本岗位的法律法规知识掌握不够,对本职工作的业务不精,对履职风险的感知能力比较弱,又缺乏具体有效的监管执法指引手册,造成对法律政策理解各异,在具体监管执法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偏差。
二是履职效率总体不高。由于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诚实守信的意识还不够高,使得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难以达到理论或法律规定的要求,在现实的监管执法中又缺乏相应的强制手段,使得监管执法的效率受当事人配合程度的极大牵制,即使是最简单的日常巡查或无照经营案件的查处,如果当事人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各类软方法阻碍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执法,巡查或查处也非常费时。
三是内部责任制度执行不力。现有的内部责任制度执行力度较弱,真正落实到位的不多,从而导致部分工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质量不高,势必加大行政赔偿、职务犯罪等各种职业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五)现行监管执法体制不够健全
由于现行监管执法体制是脱胎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导致现实的监管执法未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出现风险的不可预测因素,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不同的诉求产生出了不少矛盾,反映在对政府的要求上,导致工商部门在某些职能履职上的两难境地。
一是地方政府利益的挤压。为了利益最大化,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工商部门在监管执法工作中予以权限制约或放大,过分强调“放宽搞活”,而忽视市场监管执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屡屡要求工商机关给予招商引资企业或地方利税大户突破法律底线的待遇,成为工商监管执法的一个难点。同时为了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商部门也会制定比现有法律法规更为宽松的服务扶持政策措施,从而形成潜在职业风险。二是其他部门利益的挤压。各部门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利益最大化趋势,在现实工作中,有利益就上,没有利益就推。由于工商部门的职能涉及面广,很多政府行为都需要工商部门配合,工商部门往往需要承担其他诸多部门推卸而来的履职风险,如果在配合其他部门执法中缺乏灵活性和原则性,没有掌握好分寸,稍不注意就会给后续监管执法留下不确定的风险隐患,往往会出现责任难以澄清、风险难以规避的情况。
三是管理相对人的利益挤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性不断增强,管理相对人违法获利、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工商部门存在潜在的风险。
(六)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特殊性一是工商的具体职能广而杂。相对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而言,工商部门履行职能的执法依据数量多而散,散见于各种复杂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中。行政规范性文件大量存在并不断修订更新,需要监管的行为纷繁复杂,即便具有相当执法水平的工商执法人员也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要真正做到规范执法难度较大。同时监管的对象数量众多,在客观上造成了某些职能的履职到位困难。二是工商职能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紧密。工商部门处于执法监管第一线,与社会各界的接触面广,执法的正确和履职的到位与否容易被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各界所感知,履职不到位所导致的后果也一目了然,容易被追究责任,产生了先天性的履职风险。
三是部分工商职能规定存在不合理性。有的法律法规设定的规范目标要求过高不符合现实国情,有些法规对部门责任的规定并不明确,导致部分不应由工商部门承担的责任却往往由工商部门“买单”。
(七)缺乏防范化解职业风险的有效机制
一是缺乏对工商人员职业风险的预警、防范和反应机制。如对工商人员遭遇外来的报复陷害、意外人身伤害、精神损害等情况缺少风险处置预案;对工商人员违规操作而产生的责任追究风险缺乏预警和疏导;对各类风险缺乏系统认识和应对思考,对意外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对工商人员的伤害处置能力不高。同时部分工商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甚至不惜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去履职。
二是缺乏有效的物质精神保障。基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由于与企业、个人的公务交往具有直接性、经常性和规律性的特点,往往面对着更加隐蔽的、众多的诱惑。再加上基层部门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的难度。双向的挤压使得工商工作人员需要有更加坚定的意志力和拒绝诱惑的克制力来保持自身工作的廉洁性,而一旦“不拘小节”,往往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三是缺乏抵抗“人情关”的有效机制。平时积累的私人关系、工作关系甚至是能直接影响到工商部门利益的政府领导等等,一旦出现问题,工商人员往往缺乏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有力证据。
四、强化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风险观和责任观
首先,要正确认识权力和责任的辩证关系。克服麻痹思想,坚持以使命为重、责任为先,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其次,不能因为风险客观存在而杯弓蛇影,惶惶不可终日,被风险吓倒。只要尽力尽责,职业风险是可以防范和避免的。第三,要以奉献精神对待工作中的责任、风险和成败荣辱。要坚定工商职业信仰,自发地认同工商事业和目标,明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明白担负起这些责任所应具备的能力和所应达到的水平。
(二)加强职业风险的教育管理
要把职业风险教育防范工作融入日常的业务学习培训教育中,运用多种方式扎实开展工商履职风险思想教育活动,使风险防范意识人心入脑,让每个工商人员明确不能对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也不能见事不管,放任违法行为的继续和扩大,否则就是玩忽职守或者渎职犯罪,在工作中要自觉增强四种意识,切实提高自身的防范和化解职业风险的能力。一是要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依法行政是工商工作的灵魂和基础,它既要求当事人守法经营。更强调工商部门要依法依规管理、依章办事,体现出双方权利义务对等。若有违背,双方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工商工作既是执法,也是服务,优质的服务可降低监管执法工作的矛盾发生率,从而规避执法风险。三是要增强责任意识。在严谨工作中化解风险,做到贯彻上级文件不出偏差,落实上级指示不打折扣,履行工作职责不走过场。确保政令畅通;恪守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负责、细致严谨,避免因不作为、乱作为和随意性作为而产生的风险。四是要增强学习意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工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政策要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以规范操作来防范职业风险。
(三)建立多层次的职业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在系统内专门成立一个防范化解职业风险组织领导机构。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优势,加强对防范化解职业风险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将职业风险管理纳入各级工商机关决策的重要内容,逐步开展并加强对履职风险点的管理,加强防范和化解履职风险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具体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制度。
二是建立健全职业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对工商职业风险的识别能力、预测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首先,要提高对工商系统监管执法风险的识别能力。通过对具体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措施进行梳理和提炼,建立具体的监管执法指引手册,使广大基层工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知晓具体职能规定和具体风险规定,明确应作何为、应不作何为和应作为到什么程度,找准防范和抵抗风险的最低底线,明确具体的风险点,在这个最低底线上,既不能搞擦边球,也不能去触动,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从而降低由于理解差异造成的执法风险。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全国或一定区域内工商系统监管执法风险案例库,方便基层工商人员更加直观地识别防范风险。其次,要提高工商监管执法风险的预测能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评估,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监管执法风险预测公告,及时明确界定具体的履职风险,按轻重缓急对风险点进行项目管理,及时提出具体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并指导基层单位和干部正确应用防范和应对风险的措施。同时要建立风险排查机制,建立健全对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质量评价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倡导广大干部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提出好的防范意见和建议,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再次,要提高工商监管执法风险的应急处理能力。抓紧建立健全职业风险事件及时报告、介入、协调、处置等应对机制,提高系统对工商职业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沟通联系机制,建立日常执法工作通报制度和专项执法的协作制度,加强与地方公安、法院、检察院、纪检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对工商监管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商议解决。对已经出现或发生的职业风险事件,要及时启动应急机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畅通沟通渠道,以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防止宣传异化,与相关职能部门形成监管合力,最大程度争取公众理解,切实避免危害的扩大,及时防止社会影响的无限度漫延,以利事件的调查处理。同时要及时对应对职业风险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指导意见、操作规程等方式转化成为长效管理制度。
三是加强现行制度有效运行落实的体系和机制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把防控职业风险工作纳入到日常的行政监察和执法检查项目。并探索建立对各类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制约的制度,加强系统内部的刚性监督,切实落实内部事务和政务管理中的错误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但又不构成违纪违法问题的执法办案人员,采取诫勉纠错手段。帮助和督促他们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对已构成违纪违法的执法办案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防止职业风险的扩大。特别是对重点、热点、风险点执法工作进行督查和专项检查时,要及时对存在的职业风险进行提示或警示,并提出具体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同时,要处理好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挥责任追究制度对实际工作的监督和促进作用,更好地推进职能的履行到位。
四是探索建立监管执法协作制度。对跨部门、跨区域的监管执法协作问题,要立足职能积极主动探索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案件移送、协助调查、信息共享等行之有效的监管执法协作形式,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效率,使部门之间能无缝对接,责任界限清楚,不断消除因职能交叉和监管执法盲区所引发的职业风险。同时要把握好依法行使职权与执法协作问题。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四)讲究监管执法策略一要坚决服从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重大业务活动和重要案件查处,要多请示汇报,积极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主动汇报工作,实心实意为地方经济发展出力,用真心诚意赢得地方的支持和信任,让当地党委政府正确理解监管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要做好对部门、对群众的解释、沟通和协调工作。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解答群众的疑问和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廉政监督员、企业工商联络员、个私协会的作用,通过其宣传工商法律法规和政策,收集管理对象对工商部门的意见、建议,并把工商部门的改进措施、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管理对象,减少执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三要妥善处理暴力抗法等执法冲突引起的突发事件。要慎重、冷静、克制,本着文明、依法、灵活、实事求是的原则。讲究艺术和技巧的方法妥善处置,现场处置人员不要有过激的语言和行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和升级。
四要做好监管执法的工作细节。在工商监管执法过程中有很多方面的细节,如果对这些细节稍不注意就可
能导致行政决定的失效,导致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因此要在日常工作中逐步改变习惯的、传统的、粗放式工作思维和方式,要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做到重视细节。要善于利用抄告抄送、执法建议、问题调研报告、函件等手段,向上级政府或部门及时报告反映辖区内存在的问题,适当的转移和分担风险,增强解决风险的合力。同时要强化履职的“痕迹”管理意识,对各种巡查、执法等的过程和结果一定要留下并固定执法“痕迹”,作为监管执法到位的证据,实现自我保护。
(五)提高干部的履职能力
一要建立学习激励机制。采取以考促学、学习培训情况与干部提拔使用挂钩等激励机制,提高基层执法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系统内大兴学习之风,促进由“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让系统执法人员能更准确地把握工作要领和工作重点,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要适时邀请专家学者到基层工商局讲授工商的核心职能、执法依据、行政执法风险等与工商职业风险防范相关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层工商执法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风险防范能力。
二要加强工商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商文化建设活动,以工商文化活动塑造人、激励人、鼓舞人,坚定工商职业信仰,自发地认同工商事业和目标,培养工商干部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摒弃不思为、不知为、不敢为、不愿为的错误观念,通过积极主动的作为来消除和化解职业风险,保护广大工商干部和维护工商部门的形象。
三要加强公职律师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批法律和业务水平高,专业经验丰富的人才库,提高对系统内复杂疑难执法风险问题的攻关能力。
四要实行工商执法人员的定期交流制度。可对在同一地方从事监管执法工作满一定年限的人员进行轮岗,具体可以分为职期交流、地区交流和岗位交流,避免久任一职而产生的玩忽职守心理或久居一地而陷入“人情网”。
(六)加强调查研究,不断促进工商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
作为基层工商部门,针对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缺陷漏洞、不合理不完善部分,虽然没有修改权力,但可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的防范理论和工作实践加强调研,重点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履职风险点、廉政风险点、人身安全风险点进行调研,并积极向上级提出解决完善的对策,用舆论造势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断完善,从而防范或减少工商部门潜在的职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