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最新7篇

初中物理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最新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在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出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合理提问,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现状

有效的课堂提问前提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能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合理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会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是否能顺利解答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目前,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在课堂提出问题对于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出问题时,有的教师没有完全展现问题的有效性.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物理知识水平、学习物理的能力缺乏深入了解,设计的问题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往往出现由于问题难度太高,学生无法回答的现象,使学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丧失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理教学效率.特别是当没有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利用点名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如果被点到名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就容易引发过度紧张的情绪,部分学生因回答不出问题而逐渐丧失自信心.此外,部分教师经常出现提问过于简单的情况.一方面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过分注重形式;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没有提高,甚至出现学生厌学的心理,不利于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策略

1.结合生活设计问题.作为物理教师,我们知道初中物理学知识十分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问题、规律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物理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说,教师可以根据生活的有关场景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分子的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解释盐溶于水的现象吗?又如,在讲“沸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家长用水壶烧水吧?在煮水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冒出来的白色气体说明了什么物理现象呢?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回忆生活场景,使学生通过生活场景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一会儿,有的学生说冒出的白色气体是水珠,有的学生说是蒸气.这时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物理的角度进行整体分析、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最终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在水烧开之后,水会冒气泡,这个现象在物理学中叫作沸腾.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设计的问题层层推进.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的一些问题、现象、规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思维想象力还有待培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别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对于过于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对于难度比较高的问题要适当应用层层深入方法,使设计的问题从简单化逐渐向层次化靠近.这样,学生会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搭建问题的支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鼓励学生提问.在正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时会结合教材或者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对于学生是否全面理解物理知识点还是比较模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使学生积极地在课堂上发言、提问.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自觉转换自身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尤其是在课堂马上结束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励学生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这样,能够延伸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通过创设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设计问题,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2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不具备学习的主体性,并且很难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此类教学模式可以保证教学密度,却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更不能保证学生能够使用已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因此,为了迎合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初中物理教学都逐步使用了生成性教学模式,此类教学模式可以完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具体阐述实行生成性教学的做法,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生成性课堂所代表的具体意义

生成性教学具备一定的创造性质,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逐步引导学生体验探索未知知识的兴奋感,从而感受到探索的快乐.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会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微调,从而制定最为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此类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适当的压力,从而奋发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能够加强互动,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激情.

2在初中物理课堂采用生成性教学的具体做法

2.1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并且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

以及学习基础在初中物理课堂高效开展生成性教学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生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由于初中课堂每一节课都只有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务必选择最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进行着重的讲解.因此,教师务必要了解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最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例如,笔者在进行《电功率》这一章节内容的讲课之前,首先了解学情,这一章节的内容,有多少是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而自己掌握的;这一章节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技巧是否需要笔者进行着重讲解学生才能够明白;学生学习基础如何,是否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等等.通过了解学情,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将物理和生活紧密联系

物理教学包含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有趣的物理活动体验.为了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物理活动体验,教师应当抓住生活,巧妙地将物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直观地增加学生的物理活动体验.物理这门学科来源于人类对生活现象的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回归物理的本质,利用多种生活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使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当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后,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自然会有所提升.例如,笔者在某次物理活动课堂,依据自行车这个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交通工具,设计了一系列的场景,引导学生使用物理知识进行解决.笔者首先询问,自行车能够前进的原理是什么?机智的学生发现自行车的设计中包含了力的传递以及滑轮的省力措施.紧接着笔者询问学生,在自行车前进的过程中,前后轮受到的力的方向是否相同呢?学生经过研究发现,是相反的,后轮推动前轮.在这之后,笔者询问学生,我们学到的物理杠杆知识在自行车上得到了何种体现?学生经过讨论发现两个踏板之间的运动符合杠杆原理.通过情境设计,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即使常用的交通工具,也存在着诸多的物理知识.在活动课完美结束之后,笔者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研究自行车座的弹簧,思考缺少了弹簧,自行车会发生何种不稳定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弹力知识的复习.学生通过此类物理课堂的熏陶,可以有效地在生活中使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身的物理综合素养.

2.3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主动实践积累物理经验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务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物理现象,动手实践物理实验,从而帮助学生最为直观地理解相应的物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获得物理知识以及加强物理知识,学生更能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快乐,从而更为主动地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索.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务必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加强学生的物理体验,从而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激情,最为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动手能力.例如,笔者在教授有关《浮力》的物理知识的时候,发现学生普遍对于浮力和体积无关存在疑问.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进行实验设计,验证猜想.学生通过合作思考,利用烧杯,橡皮泥以及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实验,依据橡皮泥的多少以及弹簧测力器的示数最终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此类方式,既可以增加自身的动手实验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以及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当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探索问题、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习惯之后,需要重视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世界观,在体会到物理价值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造福世界而不是投机取巧,损害他人.相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能学习好知识,更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4巧妙利用学生的习题加强物理教学

物理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很强,因此,需要学生做一定的课后作业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做题,学生更能够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建构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课后习题的布置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学生在进行作业的解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错误资源,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巩固,帮助学生构筑完整的学习体系.能充分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有效增加课堂密度.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加强引导下,能够通过习题训练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在进行《浮力》这一章节讲解之后,布置了如下的作业:如何让只有重5N的液体产生50N的浮力,并设计实验方案.部分学生在面对此类题目的时候,依据教师给的表面文字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认为这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让只有重5N的液体出现50N的浮力简直是天方夜谭,从而直接下定论.面对此类现象,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并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做法.虽然能够解决学生的疑惑,但是却不能够保证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在大一点的试管内部装入重5N的水,在小点的试管内放入重30N的水,加入重5N的红墨水,再加上小试管本身的总量,刚好重50N并且能够浮在大试管上.

通过实验,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避免想当然现象的出现.学生今后如果再遇到此类问题,就会首先想到自己动手实验,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依据表面文字直接给出结论.如今的初中物理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教师务必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尽快运用创造性和互动性并存的生成性物理教学法为学生进行服务.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理解物理知识,更需要具备探索知识,质疑知识并且自己动手创造条件,利用相关器具进行实验,解决问题这样的物理能力.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希望广大同仁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最优质的物理学习体验.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3

一、精心准备实验

在任何实验开展之前,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理顺思维,扫清那些思维模式上的障碍,预测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对于不同的实验需要准备不同的器材,从而保证实验能够顺利地完成。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学生对于自己要做的实验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对于实验过程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模式,能够意识到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课前的探究活动,能够发现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做好指导工作。比如说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中,首要一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有关浮力的知识,能够正确使用相关的器件,比如弹簧测力计;再就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要先亲自操作过,以发现试验中的偏差,如果按照教材的步骤去做,那么对于塑料块排出来的水的重量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塑料块所受的浮力是不同的,且差距很大。这样的实验就是做了也无法对阿基米德原理做出总结。特别是在收集溢水的过程中,一个微小的环节就会对溢水的重量影响很大,那就是溢水杯中的水面受表面张力的影响,水位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溢水量的多少。教师如果不提前多做几次,就有可能在演示过程中产生较大误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再比如晶体熔化规律和液体沸腾规律探究实验,如果教师在授课前不做相关的探究就可能发现不了物体吸收了热量而温度不升高的现象存在。例如,我校在晶体熔化实验教学中,曾经换过不同物质去教学。首先是用萘,后来用冰,最后用海波。每一次我们都要在上课前一天专门试验几次,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否则,以萘为例,头一年的器材,萘凝固后,把温度计固定在里面,第二年拿出来又做同样的实验,由于环境影响,萘里面杂志越来越多,实验效果就发生了变化,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冰的熔化往往会出现熔点大于0℃的情况,会直接产生负面效果。在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一探究实验中,对于时间是很难把握的,时间长了,课堂时间不允许,时间短了,实验效果不理想;同时还要考虑到加热温度的不均匀或者其他现象的发生。用图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时也要考虑到它的难度。所以在用水浴法加热时,还要事先验证好水的初温到底定在多少摄氏度才能控制好教学时间。其次就是要提供各种实验器材、药品和场所等。如果学校不具备相关的,可以让学生带自家的日常用品来,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器材,从而为实验做好万全的准备。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且极具感染力,有着直观和动静皆宜的特点。当然这并不能因此就用多媒体取代物理实验探究。因为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能够更好地对物理概念及其规律进行总结,这对于物理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对于能通过实验做的探究则应在实验的条件下完成,对于那些较为抽象和难以用实验做的探究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现。比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究,就可用课件将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进行展示,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三、不断反思实验方法及过程

虽然教科书中会存在一些实验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不断反思实验方法和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并改进实验效果和增强学生对于实验结论的信服度。比如说对于惯性实验,我们可以将一根粉笔放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将纸条迅速抽出,那么粉笔会屹立桌面不倒,这是由于惯性的结果。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不能保证粉笔不倒,导致实验失败,我也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个简单的例子是要告诉大家,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才能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效果,而随意而为只能为教学帮倒忙。在这个例子中,我随意撕取小纸条,动作不够干净利落,最终导致实验失败、成功各几次。后来采用较光滑平整的纸条,基本没有失败过。也就是说,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实验也要我们教师去重视,否则就会带来不良结果。

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

在一定程度上,物理实验是一项具体、直观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可帮助他们对知识加深了记忆。像在课本中学到的“电铃”“土电话”“纸盒烧开水”等小实验,具有很强的知识趣味,能够带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比较容易制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这些课外小实验,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热爱并培养他们的兴趣。我校在很多年前就通过集体购买的小灯泡、闸刀开关、细电线、干电池、电木板等,开始让学生在家自己制作电路,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的教学也从最初的重视理论知识教学,逐渐转变成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将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方面,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本文通过了解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探究改革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有效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实验课;改革分析

一、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观察和实践,是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课堂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与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物理实验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这是根据实验自身的特点及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在物理教学中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取物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大部分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千百遍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因此,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在黑板上讲授实验,在试卷上完成与实验相关的试题,就会变成“纸上谈兵”,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1.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思想很容易“抛锚”,一节课40分钟,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虽然学生这一节课没有捣乱,也很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从表面上看是在听讲,但是却并没有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2.学生的基础不一。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因此,从小学升入初中没有成绩的限制,小学学生都可以进入初中学习,因此,就会出现学生基础不一的情况,这样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挑战。3.我国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传统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一问题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也有出现,而学生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反而会产生一种厌烦感,对课堂上教师所教内容和提出的问题,不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回答,这样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物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狭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4.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时对概念死记硬背。初中物理知识虽然是物理学习过程中最简单的一部分,但是知识点也是很繁多琐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记忆背诵概念,以此来应对考试,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记忆物理知识概念的过程中要找对方法,掌握解题的规律,正确记忆概念。

三、改革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1.重视演示的有效性,提高示范效果。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完成实验之前,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来了解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因此,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实验,要将演示实验做得准确、具体、细致生动,让学生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时可以注意到实验的细节,对即将要自己动手完成的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顺利完成实验打下夯实的基础。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通常是要求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内容时也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演示直观地表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天平和量筒”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前邀请学生和自己一起来完成天平操作的演示,通过这样的邀请来激发学生参与演示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班里的一位同学来到讲台上做示范,引导这位同学将要测量的物体和砝码放置在不同位置,比如左物右码或者右物左码,询问学生有什么样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避免在测量过程中出现误差,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也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2.注重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完成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长处,在进行物理实验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电阻”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分组进行电阻实验,在探究电阻R与导体材料、导体长度以及导体横截面的关系时,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均匀分组,每组负责的实验内容不一样,有的组负责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有的组负责完成电阻与导体长度关系的'实验,有的组负责进行电阻与导体横截面关系的实验等等,这样分组进行实验,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也不会出现大家都闲着的情况,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清楚了解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在完成实验之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3.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初中物理重要的实验大部分是围绕力学、电学、光学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在学习好这几个方面相关的实验之外,也要重视学习其他小实验的操作,而初中物理的小实验大部分是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的,因此,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对小实验操作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大气压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大气压的现象,有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通过细心地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水杯、挂钩、拔罐等都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学习声音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学生回家以后在鱼缸外部制造声音,看鱼缸里的鱼是否会有反应;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可以将设置好时间的闹钟放入密闭的水箱中,观察到了预定时间的闹钟是否会响起来,以此来验证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来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创新教育理念,改革初中物理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和实验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掌握物理知识,从而让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我国初中物理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景春。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课中实行“五步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xx(06).

[2]刘茂军,肖利。物理教学法实验与中学物理实验衔接问题的研究[J].物理教师,20xx(06).

[3]倪静。物理教学法实验的定位及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教育,20xx(08).

[4]陶宏义。中学物理教学法教育见习的实践与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3).

[5]吴汉。浅议中学物理教法实验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4).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5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重视和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这是我们广大物理教师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那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尝试: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到目前为止,虽然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仍然有部分学校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他们只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认为实验可有可无,甚至部分物理教师认为没有实验更好,做实验浪费时间,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教学观念有关。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转变观念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不能把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单纯的归咎于物理教师,其实不少教师深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而且也曾经设想或尝试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但迫于各方面压力,教学最后不得不放弃。因此,重视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就是很重要的问题。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转变整个社会观念,要让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表面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于未来,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

因此,只有树立了适合教学的教育新观念,才能保证满足经费投入、师资调配与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同时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并对物理实验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训练,到了一定程度就形成了稳定的心理特征,即形成能力。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实验教育的直接参与者,要真正应用好物理实验,使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素质,既要有物理理论知识,又要有物理实验技能,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的知识并会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还必须脚踏实地亲手做实验,把实验做熟练、做透彻。

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责任心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人。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实验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实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就要不断地通过学习使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其次,教师在平时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师要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最后,为了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教育部门应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或让其进修,还可以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与交流,提供实验教师交流与讨论的机会,使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三、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并重视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

第一,明确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注重物理实验的创新及探索性,发展主导及主体功能。教育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天赋所能和整体素质的表现。它不仅表现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及积极改造自己和改造环境能力。因此要真正达到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必须加大探索性实验力度。探索性实验往往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的环节,在探索性实验中,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善于质疑的人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创造,也只有大胆质疑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猜想、假设,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领悟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观念。其次,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自身探究意识得以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第三,改革考试方式,加大物理实验考核力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在我们学习物理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升考还是平时的一般考核,基本上只局限于书面的理论考试。关于实验能力,特别是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很少,尤其在中学,几乎不对实验技能作任何考核,实验考核很不全面。

因此,实验考核的方法应该进行改革,并且要加大力度,从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首先,在平时的考试及考核中很有必要把实验考核,尤其是实验能力的全面考核,列为物理学科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验素养。其次,在中考过程中,应从一般性的实验知识记忆转向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迁移上,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完成实验,适当增加一些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试题。

四、合理调整实验室的管理方式

在平时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上实验课的时候才可以进入实验室,并且在上实验课时,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亲自设计实验。在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跟着教师操作几下,随便操作就算完成实验,学生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对实验没有实质性理解。改变实验室的管理方式,经常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第二课堂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思考钻研、发明创新设计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行设计一些验证性或探索性实验,同时可以重复做上实验课时所做的实验,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实验理解。

五、开展一些课外实验活动

课外实验是学生根据自己已学过的知识自己亲手设计实验,它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与课堂实验相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外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去分析与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还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因此,多开展一些课外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已学过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亲手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来培养自身的能力。

总之,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就得使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人们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观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次,正确分析实验教学目标,让实验教学目标引导教师培养适应社会分工与需要的人才,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最后,学校要有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验管理方式,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6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式”转向为“自主学习式”,努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当然,就物理学科而言,其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而在物理教学中,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

一、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已不是“人多力量大”了,而是有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正是“商机”这个词引发了很多话题,到底怎样才能抢占商机呢?经过各类人士的不断总结与思考,得出了一条“创新思维决定命运”的真谛。由此可见,在现代,只有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从容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抢占商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从每个人的求学之初就注重这方面的锻炼与培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相对于初中的其他课程,这门学科是比较抽象的,而抽象的东西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潜力总是会在无形的事物中被激发出来。因此,在中学时代,怎样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培养起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事情,更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是关键,而兴趣对意识又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归根到底是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的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就可以自行思考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注重课外活动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出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的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为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阵地,还能从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却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

3.鼓励学生发散推测、大胆联想

对于任何事物来讲,联想都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原有事物上发散思维、大胆推测才能开阔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所有的脑力劳动则是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所以,就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直视问题,开阔思路,广泛联想,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感知到的问题信息为依据,由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还要重视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这是需要好好把握的一点,必须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产生联想,使他们进入丰富的想象思维活动之中,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推测。

综上,要培养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提问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启发他们的大脑思维。此外,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外也应该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自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创新思维的好处,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各项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来。

三、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力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自我发现中找到各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其创新思维得到有力发展。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只有通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才能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7

初中物理的教学法很多,面对众多的教学方法,选择哪些方法对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境来说是最恰当的呢?怎样使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呢?这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更是艺术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选用的一些教学法,提出自己浅薄的见解与同行探讨,此乃抛砖引玉之举。

例如在上《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这节课时,根据课程按排内容和课标的要求,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流程让学生自主探究:①创设情景,诱发提问。即先在示教线路板上连接一个有两只灯泡串联的电路,使灯泡发亮,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前面学习了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处处相等,而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是否也处处相等呢?②启发学生针对疑问,大胆猜想,鼓励各实验小组多提出不同意见;③各小组对提出来的猜想和假设进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记录数据;⑤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出规律;⑥各小组评估探究过程中的得失;⑦交流体会,拓展实验,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基础上,布置各小组回去制定探究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的实验设计。采用这种的教学设计能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得到有效的锻炼,可以说能很好地完成课标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可知道主要选用了科学探究法,同时也用到了启发法、实验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这些教学法在这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共同完成了各项教学目标。因此,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所选教法是否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去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不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评价一位教师选用教学法艺术水评高低的重要标志。

又如在上《眼睛和眼镜》这节课时,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新课标理念要求,可以把眼睛与照相机做比较进行教学。因为眼睛从结构上看,非常类似于照相机(或者说类似于摄像机),而照相机成像原理前面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所以眼睛的教学过程可以主要采用类比法,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底片。在教学过程中辅助用教学课件讲解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起来较容易,印象也深刻。可见这节课除了用类比法教学外,还用到了讲授法、启发法、观察法等等,这些教学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例如在上《光的折射》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前面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本节课可以考虑采用演示实验法。教师把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演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推理,最后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共同归纳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这里把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法和归纳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现了教与学高度统一。

当然对于这节课,不一定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如果学校实验器材充足,学生基础比较好的话,也可以采用以探究法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光的折射现象进行实验探究,然后通过收集材料,进行分折和归纳,最后归纳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出来。可见对于同一内容的的教学,选用那种教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情景而选用,有时即使是各种情况都相同,而不同的授课教师在选用教学法时也会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相同。因此,教学中的教法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没有什么固有规律可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去把握。

初中物理教学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条件和情景有不同的配搭运用模式,在这里不可能一一言尽。例如在教学中常用到的还有阅读法、练习法、发现法、谈话法等等,它们各有优势和特点,应用时条件和范围也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是孤立出现,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相辅相成,交互混杂在一起运用。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可采用科学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启发法;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采用演示法、观察法;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为了加强物理实践,培养学生技能,可采用实验法、练习法等。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师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选择出最恰当的教学法,创造性的加以运用,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