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众所周知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但是那些让人觉得已经知识渊博的人物,却总还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他们觉得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本文是细心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13篇孔子拜师课文主要内容,欢迎阅读。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此,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车,喊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不管谁都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该城躲车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周游列国呀。”“周游列国是作啥呀?”“讲学传道啊。”“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你知道些什么呀?”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孔子说道:“眉毛本人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小孩笑着说道:“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间远?”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候:拜访,问候。履行:实施,实行。绥:安,体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师:学习。尝:曾经。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称:称赞,赞不绝口。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益:更加。以:用。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赏析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我读过许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个总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为了拜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可见他毫不骄做傲自满、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而老子呢,也为孔子的一片至诚之心所打动,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为后人所乐道。
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年级:可心榴
关键词:导课;潜能
记得一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作为老师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在"四步探究"教学课堂中我很重视导课的艺术,新颖别致的导课,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这样既活跃教学气氛,又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四步探究"教学中,课堂导入即为"创设情景,点燃激情"的环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导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下面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 联系实际、创设情景
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用学生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在引入"惯性"一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辆公交车急刹车与突然加速时,车内乘客的情景。再如:引入"摩擦力"时,询问人走在冰上是否能像在马路上行走自如;为了让陷入泥水中的汽车走出来,为何常在车轮下铺一些稻草或煤渣;或为何雪中的车轮加上防滑链等。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 配合故事、妙趣横生
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科学史实很多,由故事引入新课可以一开始就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住。在引入"浮力的利用"一课时,我引入了"一代教育大儒孔子拜年仅七岁的小项橐为师"这一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到鲁国去讲学,在路上无意间冒犯了小项橐,孔子和项橐君子约定,互相出题,胜者为师,让孔子没想到的是他竞输给了小项橐,只好按照约定要拜项橐为师,但项橐突然扑通跳到旁边水塘里。孔子说:"您怎么跳水呢?"项橐回答:"沐浴以后方可行大礼啊。怎么样,请夫子也下来沐浴吧?"孔子说:"我没学过游泳,到池塘里会沉下去。"项橐说:"鸭子也没听说学游泳啊?可鸭子怎么浮在水面上不沉呢?"孔子说:"鸭有离水之毛,故而水沉。"小项橐反驳道:"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孔子却说:"哎,葫芦是圆的,里面却是空的,所以它不沉。"项橐又说:"大铜钟是圆的,里边也是空的,怎么它扔下去就沉了?"孔子脸颊通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好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学生在佩服小项橐的同时,对"浮力"增添了新的兴趣。
再如:在引入电荷一课时,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北京某液化石油气供应站,两名工人正在充气,其中一名女工头戴尼龙纱巾,她感到头巾碍事,转身进室内用手拉下尼龙织物,这时,突然冒出火花并引起爆炸,这名女工被严重烧伤.事后调查发现,该液化气站漏气现象严重,室内又无通风设备,以致室内液化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处于爆炸浓度范围内.该女工的头发比较于燥,与尼龙纱巾摩擦产生静电.当她很快将头巾拉下时就产生了电火花,引爆了房间中的混合气体。为什么一条尼龙纱巾竟会导致液化气站着火爆炸呢?学完本节的摩擦起电以后,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这种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深受学生欢迎。
三 实验导入、惊奇不断
在讲授"电荷"一课时还可以采用了这样一个小实验,上课铃刚刚落下,我手中拿了一小把泡沫塑料往课桌上一撒,"现在我给你们一个气球,谁能帮我把这些泡沫收到瓶子里,要求不能用手拿。"同学们跃跃欲试,有的用嘴吹,有的用胳膊肘挪,其中竟然有同学用吹起的气球向自己身上摩擦了一会,而后再用这个气球去靠近泡沫,结果泡沫就一个不少的被移到瓶子里。引来了学生的惊讶的赞叹声。
而讲"大气压强"时用水的复沸实验导入。把沸水从铁架台上拿开后,水停止沸腾。但是,把冷水浇到烧瓶上,水又会重新沸腾。这个现象让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用这样的实验引入: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投入烧瓶内,再用一个去壳的熟鸡蛋封住瓶口,可以看到鸡蛋慢悠悠地被"吞"进瓶中。这样引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上述方法导入新课外,我还利用了下面一些方法来创设情境:
1.设疑导入。设置疑问,直接导入主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强烈愿望。
2.温故而知新导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把以前讲过的,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复习一下,这样既能巩固旧的知识,又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一些铺垫。
3.成语和诗词导入。例如:"光的传播"导入时,我通过询问学生 "立竿见影"或"一叶障目"的来历而导入。
今天,我看了《中华美德故事》这部电影。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对我的启发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60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要迫不及待的要求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太难。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就要十天甚至更多时间,明明已经弹熟了还是不肯换新的曲子。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练熟,而且还要通过曲子来知道这首曲子作曲人的人品、个性、精神以及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看到这里,想想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又一次,我在家庭作业中,我碰到了一道难题。怎么也想不出该怎么做这道题。这时,我突然想起一本参考书上有这道题的正确答案,而且每一步算式都写得很清楚,我就不懂装懂的把答案抄了下来,我的了优秀,老师还表扬我,夸我聪明。之后,老是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我给大家讲不出来,老师批评了我,我越想越觉得难受。今天我看到了孔子的故事,又让我想起了这件事,他提醒我:作为一个班干部在办理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从装懂,碰到困难要虚心向老师请教。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就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颜回的故乡是山东兖州。
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得意门生,学富五车,孔子对其称赞不已,赞其好学且仁人。为人谦逊,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不幸早逝。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为其追加谥号。
(来源:文章屋网 )
夜,静得出奇,我在灯下认真地读着〈孔子好学不倦〉这个故事,它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60岁了,还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求换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是空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十天,明明已经弹熟了也不肯换新曲子。他不但把曲谱弹熟,而且还要通过曲子的旋律来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所有的同学和老师 。
读完这个故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深感惭愧。孔子这种好学的精神,把我深深打动了。他不像别人一样,急于求成,到头来学不到什么。而孔子,不但把曲子弹熟,还揣摩着曲子,这种好学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感动之余,我想起了我自己。我平常一碰到难题,不愿意费时间去想,就去问家长、老师,不然随手一扔,干脆不理它。比起孔子,我这种不好学甚至偷懒的行为太不认真了。记得有一次,我碰到一道难题,怎么也想不出答案,一点思绪都没有。突然,我想起一本参考书上有答案,大喜过望,就不懂装懂地把答案抄下来,并交给老师。第二天,作业发下来我得了一个鲜红的“优”字,老师还重重地表扬了我一番,还让全班同学向我学习。我十分得意,也没有听老师分析。可是,现在翻开本子一看,好像“优”字上多了一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仿佛在问我:“你懂了吗?”我越想越难受。《孔子好学不倦》这个故事让我又想起这件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干部和班级的骨干,在学习上不能不懂装懂,这样只会对自己不利。
《孔子好学不倦》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长大后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当时的孔子虽然不过35岁,但在鲁国聚徒讲学已有数年,且已形成较大的影响,慕名拜师者络绎不绝。正当孔子信心十足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间,鲁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孔子不得不带着学生逃命到了兄弟之邦――齐国。
这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景公,国相则是比孔子大20多岁的晏婴。在齐景公之前,晏婴就先后辅佐过灵公、庄公两位国君,可以说是齐国政坛上一位重量级的人物。
孔子来到齐国后不久,就通过齐国另一位权臣高昭子的引荐,拜见了齐景公。齐景公与鲁国这位大名鼎鼎的儒者相谈甚欢。孔子回到住所后,脸上写满笑意,沉浸在愉悦的情绪中。这时,弟子子贡走了过来,悄声进言道:“老师,您既然已经拜见了齐国的国君,是否也该接着到国相的府上走一走,表示一下礼貌和敬意啊?”孔子听了这话,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微微摇了摇头,说道:“晏子这个人,先后在三位君主下面做事竟然都很顺当,这使我对他的为人不能不有所怀疑。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拜访他呢?”子贡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离去。
没过几天,孔子的话就传到了晏婴的耳朵里。晏婴无奈地笑了笑,说道:“作为世世代代生活在故土的一名齐国人,我晏婴假如不能够保持良好的品行,不能够深刻认识、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还怎么在齐国立足?我一向欢迎人们对我提批评意见,因为我懂得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不过,鲁国来的孔先生鉴于我侍奉三君都很顺当就推断我的人品有问题,这是让我感到费解和不能接受的。常言说得好:‘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孔先生并未考察我的行为,却仅仅因为这一经历就对我的人品妄加非议。我原本对儒者总要高看一眼,现如今却不得不改变态度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自责道:“前些天我私下里议论晏子,却没有说到点子上,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对他造成了伤害,我的罪过大了!我听说君子处世,强于自己的就拜为老师,不如自己的就结交为朋友。如今我对晏老先生说了错话,遭到了他的批评,这是应该的,他就是我的老师啊!”
古之君子1,其责2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3,人也;予4,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5其不如舜者,就6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7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8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9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节选自韩愈《原毁》
【译文】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探究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去做那符合舜的。听说古代的圣人周公,他的做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探究他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周公的,去做那符合周公的。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这些人却说:“及不上舜,及不上周公,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身严格而且全面吗?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论他的今天的表现,而不计较他的过去,小心谨慎,只恐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表扬。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学得的,他对待别人,却说:“能有这样,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够了。”岂不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约吗?
【启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从我们自身做起,扩大性格中“善”的一面,遏止性格中“恶”的一面。有了缺点错误就及时改正,同时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要想除去一片土地中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要想让心灵保持纯净,就要用美德占据它。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积极乐观、豁达宽容的心灵空间,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注释】
1.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2.责:要求。
3.彼:指舜。
4.予:同“余”,我。
5.去:离开,抛弃。
6.就:走向,择取。
7.艺人:多才多艺的人。
8.是人:指上古之君子。
9.良人:善良的人。
【故事】
项橐年仅七岁,眉清目秀,非常可爱,是鲁国的一位神童。项橐无师自通,从小就特别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观察自然,观察人物,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
一天,孔子听说东南沿海一带,百姓虽然淳朴,却个个颇有学问,于是决定率领弟子们走出书斋去游学,感受一下当地人的聪明才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孔子赶路时看见路边有个农夫,正在那里锄地,孔子就下来问农夫:“你锄地这么忙,知道锄头每天要抬起来几次啊?”农夫一下子怔住了,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无聊,农夫哪有闲工夫去统计这些呢?
对于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当又一立冬到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了解立冬的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立冬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七大习俗,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立冬的七大习俗1、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2、拜师
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立冬有哪些习俗:一壶酒、立冬有哪些习俗: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
有些老师人家,在立冬或冬至这天,像过大事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庭房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礼,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
3、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材;“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4、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立冬有哪些习俗:程式化、立冬有哪些习俗:更有普遍性。
5、吃饺子
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好吃不过饺子”,在秋冬之交,饺子当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立冬有哪些习俗:天津一带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立冬有哪些习俗:番瓜、立冬有哪些习俗: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6、补冬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立冬有哪些习俗:桂圆、立冬有哪些习俗: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据常州一些老人回忆,旧时就有补冬的风气,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医院的膏方门诊就开始热起来了。
7、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对于冬泳爱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础,循序渐进,应该从天气暖和时坚持每天下水,持续进行锻炼。另外,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
其实,无论室内运动还是户外运动,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冬季里场地、立冬有哪些习俗:器械等密度加大,对人体的冲击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时人体的肌肉、立冬有哪些习俗:关节组织活动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锻炼时更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循序渐进。
立冬谚语及解析1、立冬一日,水冷三分。
寓意:立冬时节,寒冷的冬季已然开始。此后,气温将逐渐下降,水温1653渐渐变冷。
2、立冬有食补,春来勇如虎。
寓意:立冬时节,随着冬季的来临,人们开始进补,此时合理进行食补,来年春天身体会很健康。
3、立冬无见霜,春来冻死秧。
寓意:有些年份立冬气温偏高,没有出现凝霜,到明年初春天气会较为寒冷,对于秧苗的生长非常不利。
4、立冬雨,烂薯箍。
寓意:立冬时节雨水较多的话,地瓜干常常会腐烂掉。
5、立冬无雨一冬晴。
寓意:立冬不下雨或者下雨较少,那么冬季晴天较多。
6、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寓意:倘若立冬之时刮起东北风,意味着冬季天空晴朗。
7、立冬赤,有通食。
寓意:立冬稻穗金黄色,晚稻丰收口粮足。
关于立冬的优美诗句《立冬》
明朝 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王稚登的作品,通过秋风、黄叶、半轮月等事物的描写,讲述了立冬过后,气温骤降所带来的寒冷。
《立冬》
宋代 陆文圭
旱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这首诗是宋末使人陆文圭所作,描写了立冬景象,并由此引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志向,最后也暗示了遗民生活的清苦和无奈。
《立冬日作》
宋代 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关键词] 《孔子》; 姓氏称谓;跪拜礼
一、姓氏称谓
电影《孔子》里的人名看起来奇奇怪怪,如公山狃、季孙肥、漆思弓等,让人迷惑,不知他们到底姓甚名谁。其实,这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姓氏称谓有关。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古代的姓氏。古人的姓和氏是不同的概念,来源也不同。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姓”来表明自己的母系来源,同姓的男女不能结婚,否则对后代不利。当某个大姓的后代人数众多了,有人要出去独立族群时,就会被赐以支姓,也就是氏。据《春秋》整理出淼墓判罩挥22个:、姒、子、姬、L、A(秦姓)、己、任、吉、芊、曹、祁、u、姜、董、偃、w、曼、d(楚姓)、隗(原北方少得褡逍)、漆(m)、允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百家姓绝大多数都是当时的氏。所以姓和氏各有各自的来源,不是一回事,古人对此很重视,区分得也很清楚。但是到了战国以后,天下分合无常,人们流离失所,便不再区分姓和氏了,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到了汉代,便通称为姓,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了解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影片:《孔子》中的鲁国人都姓“姬”,表明他们都是一个姓姬的母祖所生,相互之间不宜通婚;鲁国还有很多不同的氏,他们都是姬姓大树上的小枝条,比如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等,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人,俗称三桓,因他们各自组建家族为方便相互区分而各自拥有自己的氏号。
那么氏是怎么起的呢?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以动物为氏,有的以封国、封地、居住地为氏,有的以官职、职业为氏,有的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等等。电影《孔子》中的孔丘就是以他的六世祖――孔父嘉的字为氏的。孔父嘉以何为字呢?我们来推理一下:首先,在汉武帝之前,称呼一个男子的名是不用加上他的姓的,所以“孔”肯定不是孔父嘉的姓;据考证孔父嘉的姓是“子”,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其次,“孔父嘉”是这个人的名和字的连称。而古人名和字连在一起说时都是先称字后称名的。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孔”是这个人的字,“父”是表明这人的性别为男子,“孔父”是这个人字的全称;“嘉”是这个人的名。所以,孔子就是以他六世祖的字“孔”为氏的。此外,影片中的季平子、季桓子、季孙肥等也是以他的先祖季友的字“季”为氏的。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古人的名字号。古人的名,是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赐予的。字是男子在20岁、女子在15岁行成年礼时,由主持成年礼的宾客赐予的。号则是由本人自己起的。所以,在古代人际交往中,自己的名只能由长辈或尊者来称呼,或在自谦时用;自己的字和号则可以由平辈或晚辈来称用。也就是说,上对下、长对幼、尊对卑时可直呼其名,下对上、幼对长、卑对尊和平辈之间需称对方的字或号,否则便是失礼。电影《孔子》开演伊始鲁定公和孔子商讨平定三桓之事时,便叫孔子为孔丘,直呼其名,上对下,这样做是合乎礼制的。在片中孔丘和颜回等自称丘和回,这也是合乎礼制的。但片中孔子喊弟子时,没叫其名,却称其字“子路”“子贡”等,这不但是违反古礼的,而且和影片所表现的孔子尚礼的主题是相悖的。为什么孔子不守礼呢?原来据编剧陈汗解释说:“这是为了照顾观众对人物的熟悉而刻意为之的;否则依照古礼,这些弟子一会被称名、一会儿又被称字,观众特别是外国观众容易弄蒙的。”
古人的字和名在意义上都有着某种联系,一般是根据名来命字的。最常见的是互为同义词,如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解字》说“渊,回水也。”孔鲤,名鲤,字伯鱼。也有的是反义词,如曾点,名点,字皙,《说文解字》说:“点,小黑也”,“哲,人色白也”。有时字和名之间则是其他联系,如孔子,名丘,字仲尼。那是因为孔子的父亲和母亲在尼丘山上祷告求子,才有了孔子,所以起名丘,字仲尼。
刚才在举例时提及“颜回,字子渊”“孔鲤,字伯鱼”“孔子,字仲尼”,根据名与字的关系都生生多了一个“子”“伯”“仲”等,这是与春秋之前取字的特别规律有关的:首先春秋时期,男子取字最普遍的方式是在字前面加上“子”,做男子的尊称,如子路、子贡、子有。其次,周代贵族字的前面要加排行伯、仲、叔、季等,如伯禽、仲尼、叔兴;还需要在字的后面再加上“父”“甫”“母”“女”表示性别,所以上述三个字的全称应该是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古人也感觉这样称呼比较麻烦,所以有时去掉排行或去掉父、甫,如称禽父、伯禽都可。
以上人物的姓氏名字号是可以依据古代礼制解释清楚的,但影片中还有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是需要导演和编剧来解释的,如公山狃和叔孙武。根据汉代以前称呼男人只称其氏不称其姓,我们知道“公山”和“叔孙”只能是这两人的氏,不是姓。“狃”的意思是拘泥、因袭,以此贬义词为名字仿佛很难理解。原来据演员张兴哲解释说:历史上这个人的名字叫公山不狃,影片为了从语言感觉上叫起来不拗口,便把公山不狃的名字简化为公山狃了。所以再去对比历史,我们才明白公山不狃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不狃,字子泄,不知他在天之灵知道自己的名被简化成相反的意思了,会有何感想。至于叔孙武是不是由历史人物叔孙武叔的名字简化而来,笔者认为也是极有可能的了。
二、跪拜礼
在影片中孔子的扮演者周润发经常在现实生活中伏地跪拜行大礼,并呼吁大家一起跪拜。周润发的出发点是好的,呼吁我们知礼行礼,但是在21世纪行跪拜礼和春秋时期行跪拜礼的意义已经大有不同了。这得从古人的坐卧器具谈起了。
在唐宋以前,古人是没有桌椅床等坐卧器具的,他们都是坐卧在地上的。地位尊贵的或家境殷实的人则会坐卧在筵席之上:在地上先铺一层竹编的筵以防潮湿;再在筵上铺一层草编的或兽毛的席,质地柔软以求舒适。所谓“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周礼•春官司•几筵》)遇到招待客人时也是铺筵设席,将酒器菜肴就放在筵席之上,送走客人便撤去筵和席,俗称撤席。所谓“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礼记•乐记》)后来出现了矮小的几案等,酒器菜肴便放在了几案之上了。
由于席在当时居家生活中的特殊用途,便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礼节。如“席不正不坐”,就是席要放得平平正正,与居室的方正平行,显示坐席之人的德行方正。“尊者居席中”,即尊贵的人要坐在席子的中央。影片中有一镜头:陈蔡被围之时,孔门弟子饥寒交迫,孔子却端坐室内中央弹琴,没有恬淡地坐在室内一角,就是因为孔子是当时所有人中最尊贵者,所以端坐中央是守礼的。“跣足入室”则是那时拜访尊者的礼节,也就是在入室前必须先脱去脚上的鞋和袜,然后赤脚入席,以此作为对主人的尊重。所谓“侍坐于长者,屦(草、麻等编织的鞋)不上于堂。”(《礼记•曲礼》)而出室迎接客人,则需要穿鞋相迎,以表示热情待客;古时有人在匆忙中将鞋穿反了,被当成热情待客的典范,被一些人效法下来。影片中子见南子的部分,周迅饰演的南子穿鞋见孔子是对来者的尊敬,而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入室拜见南子,则应脱鞋脱袜了。按照古礼,即使当时孔子患有脚疾,影响观瞻,也是不能违例不脱鞋和袜的。
至于席上的坐姿,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跽坐,也就是跪坐,将臀部压在后曲的腿脚之上;一种是趺坐,即双叠,盘腿而坐,像佛教修禅者的坐姿;还有一种是箕踞,坐时将臀部直接着地,两腿前伸,身体后仰,从侧面看,形似簸箕。
其中,第一种跽坐是比较正式的坐姿,用于庄重严肃和人际交往的场合。而且坐的时候最好挺立上身,整理衣襟,正襟危坐,显示对对方的尊重。第三种箕踞,看起来比较舒适随意,在当时则是被视为一种轻薄的坐姿,被认为是轻视对方、傲慢无礼的举止,所以《礼记•曲礼上》规定“坐毋箕。”《韩诗外传》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孟子回家进屋,看到妻子正箕踞而坐,便非常生气,认为其妻无礼,找到母亲要求休妻。幸好孟母明晓事理,说孟子进屋没有出声示意,其妻并不知道有人来,才没端正坐姿,可以原谅。这样,孟子的妻子才免于被休掉的命运。在电影《孔子》的后半段,当季孙斯与鲁定公在享用齐人送来的美女佳肴时,便是斜倚几案,箕踞而坐,此处细节便暗示了他们放荡无礼的行为和散漫松弛的朝政。
理解了古人的这种起居方式,就很容易懂得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因为在正常跪坐的时候,双手一般是放在膝盖上;在这种坐姿下,如果要行跪拜礼,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因此,对于跪坐习惯来说,跪拜礼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拜,所以跪拜由此而来。在《周礼•春官•大祝》中又将跪拜礼细分为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其中“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是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要求施礼者从左右伸展双手至前方先拜,然后双膝跪地,双手合抱按地,头伏于手前触地,要停留(就是“稽”的意思)较长时间后起身。在影片中,孔子拜见鲁定公时、到达齐国宫殿前拜齐国国君时、拜见南子时和回到鲁国国门前时等,所行之礼都可以算是稽首大礼,而且当时脸上表情是严肃而恭敬的。
关于“肃拜”,先说明的是古代女子的行礼与男子不尽相同。从先秦到清代,女子多是在站立的情况下行礼,是不需要下跪行跪拜礼的。除非在向神仙祖宗、皇帝皇后、父母公婆、公堂判官、主人主子等行礼或表示特别敬畏时,就要行素拜礼了。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影片中子见南子那部分:南子领悟到夫子的真君子的高尚品格后,作为齐国的第一美女竟然跪地而拜,而且长久不起,可见南子对夫子的尊敬。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南子所施之礼不是素拜礼,而是比素拜更隆重的稽首礼!敬重之心非同小可啊!难怪片中夫子为之动容再三,不知所措,收受不起,惟有以稽首礼还之,久久不起了。
当然,所有这些跪拜礼都是在桌椅未出现跪坐于地的情况下流行的。到了唐宋以后,桌椅普及了,人们由跪坐变成了悬足坐了,跪拜礼就由原来的生活礼节演变为等级礼节。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曾宣布取消过一些落后礼节如跪拜礼。如今,周润发再呼吁我们一起跪拜行礼,我想无论是稽首,还是素拜,其间包含的礼义都已经远远重于古代了。
其实,要想真正深入理解影片,还需要了解春秋官职文化、教育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等。囿于篇幅,以后有机会再做阐释。
[参考文献]
[1]雁侠。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2]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3]朱筱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