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本页是细致的小编午夜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8篇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事,仅供借鉴。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作文素材:雷锋个人简介
雷锋事迹:孩子们的知心人
作文素材 雷锋的名言警句
一个夏天下午,屈原刚刚读完书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着,满脸都带着开心的笑容。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头,一边低头欣赏着脚上那双他妈妈刚给他做好的新鞋子: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还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带,漂亮极了。
他正追着滚动的小石子,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米粒痕迹。他抬头顺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见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向前走着,米袋上有一个小窟窿,米正顺着那小窟窿往外漏着。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请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连忙停下脚步,回过头来。老婆婆看见大米不断往外漏,焦急地说:“糟糕啦!这怎么办?”他跑过来,看到婆婆焦急的样子,眉头皱了一皱。他忽然低下头,看见那根白白的系鞋带,灵机一动,对着婆婆兴奋地说:“婆婆,你别焦急,我有办法了!”话音刚落,他便毫不犹豫地把那系鞋带卸了下来,这时婆婆明白了,她说:“多漂亮的系鞋带,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说什么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后用系鞋带绑紧扎紧,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岁月洗刷过得脸,对婆婆说:“你累了,我帮你背米回家吧,你来带路,好吗?”说着就从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着走着就来到婆婆家了,原来婆婆是一位守着边疆的战士的母亲,婆婆连声给他道谢。小屈原就说:“你的儿子为国效力,我帮你是应该的。你就当我是干儿子吧!”
小屈原已经把出来的目的——玩,抛到老远了。他又低头看看自己那双少了一根系鞋带的新鞋,心里感到非常满足。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司马迁曾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因为瑕王子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魏晋之后姓氏合一,就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姓:芈(mǐ)
氏:屈
名:平
字:原
出生年:约公元前340或339年
出生地:楚国丹阳(有专家认为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也有认为是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从目前来看淅川县更多宣传的是楚国古都楚文化,秭归县宣传的多位屈原故里)
生前职位:楚国三闾大夫(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死因:抱石沉于汨罗江,溺水身亡,系自杀
两千多年以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以此纪念自投汨罗江,用生命谱写爱国乐章的屈原。而和屈原的爱国事迹一样不朽的,还有他创作的那些宏大瑰丽的诗篇。
屈原是战国中后期楚国人,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因为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间他曾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位为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一心想要振兴楚国,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则联齐抗秦。然而屈原的励精图治却遭到朝廷中一帮小人的嫉恨,于是群小屡进谗言,使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后来,秦国派张仪入楚,几次三番欺骗、忽悠楚怀王,屈原苦谏无果,反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秦昭王八年(前299年),秦昭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又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楚怀王在公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去了秦国,结果被囚禁至死。其子楚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沅、湘流域。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眼见国土沦丧,政治理想破灭,遂以死明志,投汨罗江自尽。
在痛苦的放逐生涯中,屈原写出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传世名篇。其中,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可以看作是屈原的自传。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诬陷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怀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不附和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国家至死不渝的忠诚。《离骚》中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开创了后世诗赋中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意象体系。
屈原死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学习屈原作品的形式,创作辞赋。到了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后王逸为《楚辞》作注,增入他的作品《九思》,故传世通行本《楚辞》为十七卷)。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出现的又一诗歌高峰,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是一部对中国文学具有极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此后,“楚辞”成为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又称为“楚辞体”或“骚体”)。在语言形式上,“楚辞”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字数不等,句法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等虚字来协调音节,造成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韵致,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此外,“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并以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见长。
总而言之,“楚辞”是以屈原为首的诗人们为后世留下的一个纯洁美好的世界。当我们忘情地诵读美丽的“楚辞”时,就能和戴高冠、佩长剑的屈原一起走进楚地山川,享受壮阔的心灵之旅。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姓,但楚王是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七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据屈原《九章·惜诵》诗句“忽忘身之贱贫”,可知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
人人都知道,屈原是自己投汨罗江自杀的,但屈原之所以会走上这条不归路,与郑袖有很大关系。
郑袖是战国时期的美女,是楚怀王的宠妃,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吃醋。《战国策》卷十七《楚四》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魏王送好色的楚怀王一个大美人,其中有一个美女尤其漂亮,把个楚王喜爱得不得了。郑袖知道了,差点没气死过去。想来想去,想了一招妙计。她挑选了一些好衣服给新美人送去,还叫人给她买来最好的卧具和用具,好像比楚怀王还要关心她。楚怀王本来担心郑袖会吃醋,跟新美人过不去,没想到她会如此大方。高兴地说:“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楚怀王还号召其他妃子都要向郑袖学习。过了一些日子,郑袖装作十分关心地对新美人说:“妹妹,你真漂亮,难怪大王喜欢你,只是略感你的鼻子大了一点,所以,你以后见到大王时,最好把你的鼻子稍加掩盖!”新美人真的听了她的,以后见到楚怀王后便捂着鼻子。楚怀王十分不解,便问郑袖何故,郑袖说:“我知道,她是嫌弃你身上有一股狐臭味,讨厌闻!”楚怀王大怒,令人将新美人拖出去将鼻子割掉了。
张仪本是秦国宰相,可他听说楚国与齐国联盟,便携带重金跑到了楚国,准备挑拨离间。张仪找到上官大夫靳尚要他帮忙,因为他知道靳尚贪财而且因争宠陷害屈原以至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果然在靳尚的帮助下,以楚齐绝交“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的许诺说服了楚怀王。可是等到楚怀王宣布和齐国绝交之后,张仪却不承认当初的许诺,只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把个楚怀王气得要命,很不得活剥了张仪。
机会终于来了,第二年,秦国准备和楚国议和,愿以商於之地交换黔中地,楚怀王气呼呼地说:“商於之地就算了,只要把那个张仪交给我,我愿白送黔中地。” 张仪不愧为张仪,毫不惊慌,他对秦王说:“没关系,我区区一个人能换得黔中地也值了。”他又带了大量的钱财来到了楚国,再一次找到了靳尚。靳尚尽管善于溜须拍马,但他知道楚怀王正因为上次听信了自己才上了张仪的当,这次再说什么,弄不好会把小命都搭上,但他实在又舍不得放弃到手的钱财。于是他想到了郑袖,觉得可以利用这个女人一下。靳尚悄悄地去见郑袖,对她说:“你不怕大王不再宠幸你吗?”郑袖有些莫名其妙,就问靳尚何来此说。靳尚故作惊讶:“什么,你还不知道呀?大王要杀张仪,可张仪是什么人?他是秦国的功臣。秦王为了保他,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我们大王最爱美女。秦王有个女儿非常漂亮,而且他的宫里也有数不清的美女。只要把这些美女献给我们大王,他肯定愿意。到那时,大王有了新宠,你的地位不是要受到影响!”郑袖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就是非常在乎大王的宠幸。因为她很清楚,作为一个女人,一旦失去了宠幸,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听了靳尚一番话,郑袖着急了,忙问怎么办?靳尚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王将张仪放掉。这么一来,秦王用不着拿美女和大王做交易了。不过别人的话大王不一定听得进去,只有你的话,大王一定会听。”
于是,郑袖就日夜在楚怀王面前哭闹:“你杀了张仪,秦王一定会报复我们的,你还是先让我们母子走吧,省得到时候成为秦王砧板上的肉。”楚怀王虽然恨张仪,但也明白,如果杀掉了张仪,秦国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权衡再三,还是无可奈何地放了张仪。
这时候,楚怀王想和齐国修好,就又想起了屈原,便把他招回去,再派到齐国去议和。屈原终于不辱使命,经过一番谈判,齐王答应撤回助秦攻楚的部队。 张仪胆子也真大,也不回去,而是继续留在楚国说服楚怀王和秦国联姻,要他请秦王将女儿嫁给他做小老婆,还说黔中地早晚都是秦国的,你还不如主动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楚国其他地方的安全。可能是羡慕秦王女儿的美貌,看上去张仪这个不大合理的建议,楚怀王居然一口答应下来,还准备亲自到秦国去当女婿。屈原提醒楚怀王说:“张仪已经欺骗过大王一次了,这次我以为大王会煮了他,即使不煮了他也不能再听信他的胡说八道了。”楚怀王摆出一副高姿态说:“我已经答应了张仪,怎么能出尔反尔呢。”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也力劝父亲:“一定要去,要不秦王会不高兴的。”
楚怀王高高兴兴地去了秦国,结果被秦王扣留了,他还想逃跑,结果又被抓回软禁起来,不久后就一命呜呼了。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屈原却写了篇《离骚》的长诗以表达自己对楚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愤慨,并到处揭发是子兰劝大王入秦而遭不测的,所以国人对子兰非常怨恨。子兰慌忙报告母亲郑袖,郑袖心里知道,楚怀王之死其实也有她一份,要是当初不阻止楚怀王杀掉张仪,就不会有再次上张仪当的事了。屈原要是再这么宣传下去,国人岂不是也会怨恨我!她马上发话:“赶快将这个疯子赶走,越远越好,永远都不准回来!” 于是,屈原再一次被放逐到沅湘一带。
十年后,秦将白起破楚郢都,屈原彻底绝望了,乃作《怀沙》,发出“知死不可让兮,原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的叹息之后,就怀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而亡。
郑袖虽然没有直接杀害屈原,但她有意无意中做了靳尚等人的帮凶,促使屈原遭到放逐,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到沉重打击,最终含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