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12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小编枫帮大伙儿整编的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12篇】,欢迎借鉴。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1

1.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效能意识,增强党员干部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贡献力量的自觉性、责任感。

2.领导班子成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周一领导班子例会和理论中心组学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努力做到分工不分家,整体“一盘棋”,整个班子默契协调,勤政廉洁、作风民主,工作热情高、干劲大、创新意识强,成为机关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破解安全发展难题,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支撑体系

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并以“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制度”为载体,督促企业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控制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基层政府和重点企业,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体系。

2.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安监机构和安监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强化基础,实现安全生产“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协调高效运转,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3.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执法监察体系。

加强非煤矿山、烟花爆竹行业企业的监管,加大检查力度、增加检查频率、创新检查手段,持续开展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安全大检查,有效排查安全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快推进安全生产远程执法系统建设,实现执法监察的标准化、实时化,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效率和质量。继续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逐步实现企业生产作业的标准化和安全管理的标准伦,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升级。

4.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

及时督促企业采用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全面提升我市安全生产科技水平和本质安全水平。

5.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网络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重大危险源电子地图,完善基础数据库,加强动态档案管理,开展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正常工作秩序。

6.建立完善安全文化体系。

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深入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常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强企业安全文化教育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推进人性化安全管理,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使职工“要安全、懂安全、会安全”,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转变,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7.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

规范预案编制,加强应急预案、应急物资设备和应急演练的管理,全面提高应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救援水平。

8.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体系。

继续推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实施高危行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制度,督促高危行业企业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依据提取标准自行提取安全费用,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投入。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2

关键词: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控;控制模式

建立健全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公众健康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1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意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着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也关系着文登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等各个重要环节。实现农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与过程无间隙的全程监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2对文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的分析

随着文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的日益完善,以标准化生产为载体,以质量检测为保证,创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6大监控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借鉴公安系统治安管理模式,探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把全区16个镇、办、管委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为16个网格区域,确定了区、镇、村3级监管责任人,建立起功能齐全、辐射面广的网格监管模式。

3构建科学的控制体系

为实现文登区农产品‘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管理目标。创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6大监控体系,做到“从田头到餐桌”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建设责任组织与体系。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担负着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使命,因此,应不断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督查督办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安全投诉举报制度、风险评估预警制度、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制度、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制度、3级联动检验检测等各项工作模式,形成上下“统一领导、部门联合”的长效监管机制和管理、执法、技术三位一体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是产品质量安全首位责任人,对所生产、销售农产品质量负责。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标准化。基于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和构建体系的强大竞争力,不断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分体系标准化建设,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挥各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基地规范化,形势多样化,生产标准化”,逐渐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农产品“三品”认定认证和品牌建设。积极挖掘龙头企业和一些重要的以合作经营为主的经济组织在标准化方面的推动作用,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构筑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屏障。安全监控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严格控制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关键环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强化农产品生产消费全程监管,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适宜性评价,推行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划分,指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合理运行机制,确保将各大、中、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100%纳入监管范围。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3

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已日渐深入,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简单来讲,就是在档案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从技术、管理和标准法规等多方面,以积极防御、适度安全和动态保障为安全保护原则,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核查性、抗抵赖性和可控性属性,并保障系统安全的持续性的体系。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全国上下都高度重视,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的构建方法,并加以规范和推广。但是,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档案信息化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保护,仅仅依靠通用的计算机法律、法规来维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这对那些刻意攻击、窃取、毁坏档案信息的破坏分子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一旦他们得逞,势必给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中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不够全面。我国的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目前处于内网、专网和外网同时使用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竞争、黑客攻击等人为恶意破坏因素的存在,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中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不够全面,使得档案信息系统变得非常脆弱,易受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三是各级档案部门的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有资料表明,大部分的计算机安全保密问题来自其系统内部,世界上70%信息被盗和泄密来自于内部,这主要是因为人员麻痹和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四是缺乏法律与制度支持。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它还涉及到管理、意识和国家法律等各个层面,因此,档案信息安全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使用相关安全产品的同时,应在组织与制度上采用相应措施加以完善。因此,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切实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进一步健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加强行政执法,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法制保障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机制保障

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需要有人来计划、设计和管理,任何系统安全设施也不能完全由计算机系统独立承担系统安全保障的任务。一方面,各级档案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有关档案系统安全方面的各项措施;另一方面,让工作人员和用户对网络安全性要有深入地了解,使他们积极地自觉地遵守各项信息系统安全制度和措施,防患于未然,就能降低档案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档案信息以及档案工作者头脑中的包括直觉知识、阅历、情感等进行综合、概括、提炼的知识。档案信息专家能够充分使用认知、自然、情感和行为各个组成部分,在显性信息服务向隐性知识服务转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一个高水平的档案馆必须重视档案信息专家的引进和培养,必须注重发挥档案信息专家的作用。业务工作者也是掌握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机构中的每位员工都把信息化和档案业务作为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开展。2.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关键。规范档案管理、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永久性措施应该是建立程序化、制度化管理模式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位。这同样需要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与规范,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强化落实,做到制度正确,落实见效。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根据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合档案部门的规章制度,以此约束所有用户、系统管理员以及其他成员,保证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地正常运行。由于网络设备和系统软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从事黑客的个人或组织技术在不断升级,所以,档案信息系统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安全。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面对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的诸多问题,必须时刻警惕,运用多种手段,不断在技术上更新,管理体制上完善,人员素质和管理理念上紧跟网络发展的步伐。只有时刻从档案数据安全的方方面面出发,点滴不漏,常抓不懈,才能建立起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四、加强设施建设,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物质保障

一是加强档案库房建设。为了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好档案实体的保护工作。因此,在档案库房与门窗的设计、防火材料、消防系统、库房温湿度、技术与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库房是保管档案的场所,档案库房多数是在机关办公大楼上的,客观上不具备建档案库房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档案库房的承重问题。一般作为档案库房,钢筋的密度要大,数量要多,型号要粗。预防火灾对机关档案实体安全来说是头等大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各种电器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多,档案库房引起火灾的危险性可能性进一步增大。火灾是当今档案部门的头号灾害,为预防火灾,档案库房门口,必须配备消防器材,如手提灭器或手推移动灭火器等。档案库房要做好防火防潮的处理,保存的各种载体的档案对温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技术参数范围内,档案能够长久的保存。反之,温湿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档案的寿命。门窗要严格按国家档案局要求安装。作为档案实体安全的装具,我们仍然要求采用可移动铁皮柜和不可移动密集架,它具有防火、防鼠功能。档案盒作为贴身装具,制作档案盒的牛皮纸要做去酸处理,这样做,有利于档案实体安全的保护。二是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在系统硬件设备方面,要做到:第一,内外网隔离。根据有关安全保密部门的网络安全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互相连接,必须实行隔离。因此,对档案部门的内部网络和国际互联网,要严格地进行隔离,防止不宜公开的内部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连接泄露到外部公众网。第二,将内部网络划分成若干个安全级别不同的子网,实现内部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的隔离。这样,就能防止某一个网段的安全问题在整个网络传播,限制局部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安全造成的影响。第三,每个厂家的设备有它独特的优点也有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因此在选用档案网络设备时,尽量选用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做到优势互补,封堵网络漏洞,增强系统的安全性能。

五、加强技术建设,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安全保障

网络、计算机、存储器和信息系统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生存的基础,也是引发安全问题的风险基地。黑客攻击、病毒蔓延、信息窃取、技术落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到位、治理不及时是产生不安全因素的根源,其中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原因。因此,加强对客观侵害行为的防范,对主管漏洞的治理,对安全事故的补救是保障网络畅通、系统稳定、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只有网络和系统安全了,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建立技术保障体系是提高网络和系统免疫力的重要措施。1.保障网络安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是常用的保障网络安全的两种手段,入侵检测技术侧重于监测、监控和预警,而防火墙则在内外网之间的访问控制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功能强大,效果明显。面对网络攻击手段复杂度的不断提高及融合能力的逐渐加强,要在网络层采取安全技术的应用和安全产品的联动启用措施,全面提高网络的综合防范能力。2.保障系统安全:加强升级服务,做到无漏洞运行。目前各操作系统的开发商已经开通了专业通道,提供升级服务的补丁程序下载、安装和检测服务,而且大多是免费的,因此,能否做到系统的无漏洞运行,关键在于人们是否使用正版软件,增强了安全意识并做到及时升级,及时打补丁,,保障每台客户端的无漏洞运行。3.保障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要做好系统用户的安全管理,不给偷窃者以机会。

目前,保障合法用户的做法是采取强身份认证、加密和防密码偷窃等技术,并保证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性实施与落实。4.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实行隔离、加密、备份等措施。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保障网络上传输的、系统中存储的、用户访问到的档案数据和信息是真实、完整和有效的,并保障系统操作者能够方便地访问自身权限范围内的数据,杜绝无权用户进入系统,因此数据加密、硬盘加密、文件系统加密,增加系统存储的复杂性等都成为保障数据安全的有效措施。5.病毒防范:建立网络化的病毒防范体系,实现病毒库的同步升级几乎有网络和计算机存在的地方,病毒都会伴随。每台计算机上都应安装防病毒软件系统,并及时更新病毒库,而对于网络环境下的一个组织而言,病毒杀不尽的原因则是网络上至少有一台机器有病毒,并在网上扩散传播,因此购买网络版的防病毒软件,建立网络化的病毒防范体系,实现病毒库的统一管理,同步升级,是防范病毒侵害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加强对病毒知识的学习,提高机构中每位员工的主动防范意识和警惕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措施。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监督;管理

在水利工程建设进程中,各参于建设主体和各管理主体在相关法规约束下,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水利工程的生产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的组织模式及其运行保障机制,共同构成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进程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将过去投资领域以政府投资为主、指令性投资计划为基础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宏观调控引导的模式,逐步形成以投资主体决策自主、风险自负为基础的市场调节资本配置的机伟。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已得到全面实现。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逐渐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和以流域性公司负责的多项目开发管理格局。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项目多具有建设规模和投资巨大、工期长、涉及专业多、牵涉范围广、参建单位多等特点,在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建设管理模式下,对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政府全面行政管理,到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管理政府督察结合,最后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政府监督的三个发展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体系。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现状是:现行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是

1997年就已的,相对于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其内容显得尤为落后,甚至存在种种问题,这就使得国家法制法规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缺少具有专业性、针对性、乃至可操作性的法律。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我国在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各级水利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地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也正因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够统一,最终仍然导致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难以实行统一领导。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其关键之处在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法规制度的执行,然而目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却存在着执行困难的问题。例如,在水利部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正式更名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后,国家管理部门虽然相应地增加了水利工程建设中安全生产监督的职责,却未能相应的增加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人员与其对应的费用,甚至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监督工作规范准则,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影响了水利工程安全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为了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规范项目法人的建设管理行为,国内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践中,可有效借鉴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以完善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实施严格行政许可制度。

调查显示,为完善市场管理,发达国家采取在管理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对专业组织和专业人才实施注册许可制度,并对工程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的申报建设许可、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制度,甚至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实施检查检测、质量认证、安全检查制度,进而实现政府对项目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例如,结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要求政府应对所有水利工程实行强制性监督审查,并根据保证质量是否合格决定是否颁发“工程投入使用许可证”,并保证任何工程在得到政府相应部门的使用许可之前,均不得投入使用。

二、大力健全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法规体系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不难得知,只有以严格、完善、统一的法制为基础,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可以以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法律为依据,对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实施程序及细节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款,大力建全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法规体系,从而更有力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实施。

三、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便是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外先进的工程管理理念与我国水利工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健全水利工程法规体系;理顺政府在工程中与施工方的管理关系;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四、加强专业人士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分析国外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的一点就是:加强专业人士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这些专业人士和行业机构可以是经过国家认可并以专业人士为核心的非政府安全监督组织,他们的加入,无疑对加大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方面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从而使得工程的建设质量也有进一步的保证。

总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加深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研究,进一步进行对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金水,徐海升,毕元章,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

[2]彭立前,著《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3] 石庆尧,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理论与实践指南》[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

[4]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组织,著《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概论》,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系统为核心,以完善安全监督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为抓手,以制定安全标准体系为支撑,以广泛开展安全教育为保障,强化和落实安全责任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为全县人社事业发展创造安全、健康的环境。

二、建设目标

坚持“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突出试点、以点带面”的原则,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3年时间,2012年主要抓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工作,2013年进行全面推广,2014年开展巩固提高,建立覆盖全局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推动安全标准化工作。

三、工作步骤

2012年:重点推进阶段,在全局范围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宣传发动、标准规范制定、明细监管责任和摸底调查工作。重点股室、单位,全面建立安全隐患自查自报、实施动态监管的综合信息平台和动态化考核机制。

2013年:全面推广阶段,进一步规范完善,建立起先进适应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四、工作要求

(一)稳步推进,统一部署。研究制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集中力量开展工作。按照“自上而下、循序渐进、突出试点、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基层抓起,逐级扩大联网,扩大覆盖面,最终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二)突出重点,典型示范。加强对安全隐患重点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在系统建设、安全隐患排查标准制定、监管责任落实、监管方法创新、考核机制完善、技术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确保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三)完善标准,强化培训。结合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梳理完善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为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提供技术标准支持。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系列培训,重点对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管理方法、安全隐患排查标准等进行全面培训。要加强培训检查督导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6

关键词: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薄弱原因;改进对策

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资源的综合应用提供保障,电力建设下是社会建设施工中的一部分,一方面,电力建设工程的实施探索技术创新,提升现代电力工程的资源应用效率;另一方面,电力技术的应用与探索也要实现现代电力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发挥电力资源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作用,为电力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

1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电力应用是社会资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发展水平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作为建筑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但实际实施情况依旧存在管理制度脱离管理实际的情况发生。结合相关电力资源管理文献记录数据分析[1]:电力建设中,无意识触电发生概率为30%,机械设备出现触电为20%,电力建设传输系统坍塌导致安全问题为20%,以及电力设备损坏发生漏电的安全事故为10%。我国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实际实施情况中存在较大的管理不足,导致现代电力建设的整体都存在电力应用安全隐患。为了实现现代电力建设系统的科学性发展,必须对现代电力建设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完善电力安全管理结构。

2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薄弱原因分析

2.1安全管理体制实际作用性较低

电力建设贯穿于现代工程的始终,安全管理意识是工程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但结合数据分析来看,电力建设管理发生事件多种多样,其中无意识触电发生的比重为30%,较大的比重是由于电力安全管理体制的实际作用没有发挥,才会导致较高的无意识触电问题的发生。例如:电力建设管理者对电力安全管理重视性较低,当工程用电系统存在电力应用安全隐患,不能及时进行系统的维修,导致现代电力的管理机制无法发挥保护作用,从而提升了工程中安全用电的危险性;现代电力资源管理机制,存在管理制度脱离实际,管理制度中的相关规定缺乏实际可行性[2],一旦电力工中出现电力应用安全隐患,管理机制无法给予相应的处理指导,使电力建设工程的电力应用安全性较低,风险性提升,社会电力资源管理机制实际作用失灵。

2.2安全管理机构对接性低

电力建设中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原因,与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构的日常管理存在密切的联系。建筑施工工程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对电力建设的安全的机构对接性较低,出现工程管理中,电力安全管理重心与电力管理之间存在较大的管理不足,工会安全管理缺乏可控性。一旦工程中存在管理问题,工程管理人员无法第一时间解决电力建设的安全隐患,同时电力建设工程的责任明确性较低,工程管理出现电力安全事故,无人承担责任;电力建设工程管理的对接性低也表现在工程电力建设材料购买的质量令人堪忧,工程施工中的电力建设部分的质量检验性低,工程电力资源的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也会使电力建设的安全隐患性增加[3],最终造成文献中无意识触电发生概率为30%,机械设备出现触电为20%,电力建设传输系统坍塌导致安全问题为20%,以及电力设备损坏发生漏电的安全事故为10%的电力建设多样性问题频频发生。

2.3电力建设人员的水平低

电力建设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代建筑工程电力事故发生的完善,电力资源综合应用水平来看,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得差异,一部分,电力建设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际电力建设的实际操纵水平较低,一旦施工中进行电力技术的实际操作,就会出现电力管理技术整体应用技术不到位的情况[4];另一部分,电力建设人员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但对于建筑施工中电力规划设计图的分析能力较差,无法准确的将电力建设的技术合理的应用到电力建设中,对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都带来较大的问题,从而导致我国电力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机制无法发挥电力安全管理作用。

2.4电力建设设施存在弊端

电力建设是工程建设的主要部分,但从我国现代建筑工程的电力建设应用技术上进行分析,电力建设工程技术的分析与应用无法保障电力建设设备系统及时更新,建筑工程内部电力安全管理系统的滞后,从而无法保障电力建设内部存在的电路问题。例如:部分电线外层绝缘皮老化等问题的发生[5],工程内部电力管理系统的工程安全控制准确性较低,无法及时进行工程的安全性控制,提升了电力应用安全的危险性。

3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3.1发挥安全管理体制的实际作用

电力管理机制是建筑工程电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为了充分发挥电力管理机制的实际作用,提升现代电力资源应用在社会建设中的完善性融合,提升电力资源应用的实际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必须实现电力管理机制的相关规定符合电力建设的管理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建设工程电力资源的合理性调整,例如:某工程为了改善电力应用中存在电力应用事故[6],及时进行电力安全管理体制的完善,对体制中不符合实际的管理部分,实施管理制度的调整,发挥电力管理制度在电力应用中的监督和管理自用;电力建设现代工程施工的一部分,建筑施工管理者必须调整工程管理的重点,不仅要注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同样也要关注工程施工中电力安全管理问题,提升工程施工中对电力安全应用的管理作用。例如:某建筑工程管理者积极进行工程人员安全教育,实施电力应用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演习相结合,为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大大提升了工程的电力建设安全管理作用,促进现代电力建设安全管理体制发实际管理作用。

3.2完善安全管理机构

电力建设安全性保障离不开现代电力建设管理机制发挥指导规划作用。从工程施工的基本材料角度分析,电力工程建设的材料购买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把握电力建设的材料应用的整体质量水平。例如:电力建设的电线购买时,必须注重电线外层绝缘皮的厚度,实现工程电力建设资源的应用符合建筑工程电力应用的质量要求标准,发挥电力建设安全管理的监督作用;电力建设安全管理应当做好电力管理安全管理的合理性安排,结合经济责任制度,发挥电力安全管理机构的实际作用。例如:实施电力安全管理系统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及时建立工程内部电力安全管理监督运行管理结构,实施建筑工程内部管理结构体系发挥实际安全控制作用,进一步落实现代建筑管理的安全管理作用,推进现代建筑工程电力建设安全控制管理结构体系[6]。

3.3优化安全管理队伍

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完善,离不开电力建设管理队伍,发挥工程内部电力管理人员自身管理优势,促进电力建设系统的完善与安全管理实际作用的提升。一方面,要善于应用电力建设系统内部管理中,电力安全管理技术理论人员,可以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电力技术应用的现场技术练习,同时采用电力管理理论逐步完善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关指导理论,发挥电力建设工程内部人才的优势;另一方面,进行电力建设实际操作人员专业化技术理论知识的培训,技术人员在施工设计图纸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例如:进行电力建设专业技术指导理论的培训;此外,电力建设安全管理制度发挥作用,工程可以实施技术人员和理论人员同步进行电力管理技术的应用指导,促进现代工程施工整体电力建设系统发挥实际作用,促进现代电力建设系统的内部安全控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4实现电力系统的作用

实现现代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得到全面性改善,一方面,需要实现现代电力系统作用得到整体性发挥,电力安全管理系统必须保障系统的全面性开展,推进电力资源应用结构体系内部结构的更新,推进电力供应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融合链接,及时进行电力建设设备系统的更新,优化电力建设系统的设备结构。例如:实施系统安全控制系统进行设备系统的整体更新,提升电力建设工程设备具有较强的安全自动检测和断电处理能力[7];另一方面,现代电力安全管理系统的发展,应当保障电力建设系统具有整体技术检测系统的准确性,优化电力建设系统的电力安全检测能力。例如:电力安全管理自动化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到电力建设中电线绝缘皮老化等细小问题,实施现代电力建设安全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电力安全监督作用,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管理作用的发挥。

4应对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策略实施的原则

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是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现代技术电力建设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提出实施策略的基本原则:①整体性原则。电力建设安全管理的实施能够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结构,与建筑工程管理的各个部分相互连接[8],因此电力安全管理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工程的整体相互结合,电力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中,不论是管理制度还是安全技术实施,都要从工的整体出发,发挥技术应用的整体作用,促进现代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结构完善发展;②持续性原则。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是工程施工每一天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整体工程安全性管理时,不能局限于某一安全管理技术的应用,必须保障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发挥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实际管理作用,推进现代电力建设体系在运行中的逐步完善;③电力建设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必须将安全作为第一位,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不是管理理论,也不是一种管理制度,而是落实到是处的安全保障[9]。针对现代电力资源应用结构存在的安全隐患,合理开展管理策略的优化实施,完善现代电力管理结构,发挥电力安全管理的实际作用。

5结束语

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是保障电力应用系统安全的重要依据,结合现代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发展实际,探索造成多重电力应用安全隐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措施,为充分发挥电力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提供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谭焕亮。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4):101-102.

[2]胡学鹏,王松臣。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214-216.

[3]李星云。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J].电子测试,2013,(6):126+180.

[4]刘敏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管理对策[J].工程技术研究,2016,(6):154.

[5]王明,王林,曲乐斌。新形势下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及策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6):194.

[6]吴国军。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方法与实践[D].华北电力大学,2010.

[7]张建中。綦南供电局农电管理模式的改进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7.

[8]侯慧。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体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9.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7

1.开展电力安全培训管理背景分析

电力安全管理,是指通过对电力安全生产活动实施一系列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发展控制的综合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实现整个电力生产过程的安全有效进行。同时,在电力生产过程中,要有效预防出现人身伤亡以及电力设备损坏等一系列不安全事故发生,实现保障人身安全以及电力设施的稳定、高效运行。

电力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的管理人员、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完善体系化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等。实施电力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最终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转,通过整个供电活动的安全开展,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设备损坏等一系列事故发生。

实施安全生产和管理的对象和载体是广大职工,因此,整个安全管理工作要依据具体的人来开展,所以,想要有效开展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就需要构建符合电力企业发展的安全培训管理体制,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整个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这就决定了开展有效的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就离不开培训工作的顺利推动,只有制定并实施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才能为实现整个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创造条件和机会。而对职工开展安全培训工作也是培养职工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最终实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安全发展。

2.电力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现状概述

培训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对电力企业来说,也应该是其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整个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开展培训活动的方法,培训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和方向,以及培训师资和安全培训管理体系建设等。然而,从目前电力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培训活动开展方法单一、效果较差

大多数电力企业做安全培训,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理论式教育和课堂式教育。一般都是通过公司会议室,结合PPT开展“形式化”安全培训工作,整个培训活动缺乏实践性和实效性,只通过理论教学所开展的安全培训活动,也只是走形式、走过场,培训活动效果极差,整个安全培训工作形同虚设。

2.2培训缺乏计划性、培训体系建设不到位

要想让整个安全培训活动发挥应有作用,就需要电力企业开展系统化、体系化、制度化的培训活动,并且定期、持续开展安全培训活动。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在出现安全事故之后或者安全施工频发期时,才开展安全培训活动。整个培训活动开展的目的性和随意性过强,并未规划。而想要整个培训活动持续有效开展,在培训开始前,要结合企业安全建设需要,选择合适内容,要及时、有效沟通。在培训结束后,要有效跟踪,及时做好培训反馈。任何培训内容的讲解和理解都是建立在一定体系和制度上的产物,而缺乏全面完善的培训体系,整个培训活动的质量和价值就大打折扣。

2.3缺乏专业培训教师,培训教材质量一般

由于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规模有限,很多电力企业并没有专业从事培训工作的内训师,而活动开展时,也很少外聘专业培训师,大多临时选择公司员工兼任培训工作。而缺乏培训经验的培训师,自身并不具备培训教师所需的经验和技能、知识体系,培训活动开展效果差。培训活动开展不仅需要专业教师,也需要有一定培训教材,而当前许多电力企业培训活动开展时,由于自身并不重视,因此,没有编写专门的培训教材,大多从网上下载或临时拼凑,教材内容编写随意、质量较低。

3.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管理体系建设短板原因分析

3.1管理者认识程度不够、培训体系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在管理者看来,培训活动易开展,但见效慢,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安全培训工作的开展与经济收益并没有直接关系,对培训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程度不到位,并不倾向于开展培训活动。而想要建设有效的安全培训管理体系,离不开经营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和资金支持。

3.2电力企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影响

事实上,大多数供电企业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相对封闭,经营思路都较为僵化,其经营发展的重点是在经营创收上,并非企业文化塑造、安全培训体系建设上,而这一客观事实,就使得整个培训管理体制缺乏建设空间和环境。

4.构建完善的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管理体系的措施及建议

4.1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结合企业需求,制定合理计划

要想构建完善的安全培训管理体系,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而这一实际就是要结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员工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有计划开展培训工作,且整个培训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而这两点要求,是企业培训计划制定的基础。同时,培训计划要有提前性和反馈性,要做好预留时间安排,合理的培训计划的关键和重点应该是培训结束后的成效,这需要在整个培训计划内做好跟踪反馈。

4.2有效开发资源、构建完善安全培训管理体系

实现完善、高效安全培训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培训教师,综合素质高、培训经验丰富、培训思路清晰的培训师将能够从实际出发,更好、更有效的推动培训活动开展。因此,一方面需要电力企业选聘负责任、能够顺利完成安全培训的教师,结合全新培训理念,确保整个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好内部培训资源的开发,持续、有计划的培训工作,不能只依赖于外部选聘,还需要结合自身内部的人才状况,挑选兼职培训师,主要从事日常培训工作。

4.3提升各级管理者对构建完善安全培训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

开展高效培训活动、构建完善的安全培训管理体系对电力企业安全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系统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能够让整个企业形成切实有效的安全建设氛围,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形成安全生产、安全发展的工作氛围。通过有效提升各级管理者对企业安全生产和建设的重视程度,最终帮助构建完善的安全培训管理体制。完善的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就需要具备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安全培训及管理的实施人员以及资金支撑等一系列内容要求。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8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要求,突出抓好“一个统领、两个强化、五个重点推进”,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软硬件基础建设,探索创新部门安全监管机制,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握隐患治理、事故防范的主动权,打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攻坚战,坚决遏制事故发生,切实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为全省农业系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建设目标和工作步骤

(一)建设目标

坚持“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突出试点、以点带面”的原则,在两个试点单位标准建立完成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单位,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建设在全系统内完成,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1年时间,加强部分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标准化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完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制定标准体系,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建立安全隐患排查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形成长效机制,切实防范并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步骤

1.自查摸底,实施分类分级监管。今年由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总站和省农委办公室两个试点单位完成农业系统安全隐患排查自查自报、动态监管的综合信息平台和动态化考核机制标准化建设工作,其他各单位要在借鉴定试点单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好自查自报、动态监管的综合信息平台和动态化考核机制摸底工作。各部门、各单位摸清单位基本情况,利用安全生产网络化综合监管平台,根据单位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安全管理水平和危险有害因素等实际情况,对单位安全工作进行分类分级,在隐患排查内容、治理标准、监管检查频次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监管,提高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明确目标,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与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制定细化所属行业的安全隐患排查标准,使各行业知道“查什么、怎么查”,使监管部门知道“管什么、怎么管”,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上下互动,建立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隐患自查自报”为核心业务的安全生产网络化综合监管平台,全过程记录、准确反映各单位排查治理与安全监管的动态。利用该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对自查隐患、上报隐患、接受监督指导、主动进行隐患治理;对检查数据、自查自报隐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实施有效的监管。

4.规范管理,建立清晰明确的责任制度。依据省政府《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要求,进一步落实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管安全”的原则,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各主管领导负责本系统安全生产日常指导和管理责任。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全省农业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全省农业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

组 长:省农委主任 李国强

副组长:省农委副主任 于文波

成 员:马成武、邵 岩、王忠华、成 洪、岳 宏、

贾志翔、侯晓华、邬晓东、麦 朝、李伟华、

杨海波

办公室主任:马成武

办公室成员:程子峰、闫成林、张 振、齐 乐、

姜桂芹、董广夏、郜质锋、张云学、

姜会福、姜 凯

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推动本部门、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周密部署,稳步推进

(三)突出重点,典型示范

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对试点单位的业务指导,在信息系统建设、安全隐患排查标准制定、监管责任落实、监管方法创新、考核机制完善、技术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确保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四)完善标准,强化培训

要按照国家和省里有关要求,结合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组织专家梳理完善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为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标准支持。进一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登记、检测监控、挂牌督办、整改、评价、销号、上报、统计、检查和考核等制度。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系列培训,重点对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管理方法、安全隐患排查标准、系统操作等进行全面培训。

(五)加大投入,强化考核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9

关键词:民航;安全管理;管理体系;建设

民航作为社会经济和技术高度发展下的一个重要标志,相比于其他的运输方式,运行速度更快、机能性更好,地区跨度大,可以到达其他运输难以到达的地方,但同样民航建设造价高、耗能大、技术复杂、运输能力小,受自然因素影响更大。作为当前一种广为推广的运输方式,民航仍伴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安全系数仍是民航事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设备不断优化升级、安全意识逐渐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的民航安全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也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但就总体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安全风险,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安全问题依然是民航建设的重要课题,对此,下文就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说明。

一、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旨在维护民航的安全,作为一种措施体系,坚持以国家民航发展和国家安全政策为依据,强调对民航发展的安全性建设,制定民航安全方针和目标,减少民航风险性因素,保障民航事业安全、稳定的发展。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涉及的内容包括:民航安全理论、安全法规准则、安全管理信息库、安全监督、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贯彻和落实到民航事业的各个环节中,构建完善、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使其处于一个最优的状态。一方面,利用安全管理体系能更快地发现民航运输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及时控制和扼制风险。另一方面,提高了对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能力,使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作用切实地反馈到民航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使其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二、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事实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民航的选择性更大,民航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交通运输业中所占据的比例和起到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从客观事实上来看,民航相对其他的交通运输业更具有风险性,事故危害性更大,影响波及面积也更大,不仅是国内,甚至波及国际,具有高风险性、突发性、国际性,关注度极高、死亡率也极高的特征,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还会影响国际关系的稳定,对整个运输环境的安全性产生怀疑。导致部分人相比于民航的快速性和舒适性,更愿意选择比较传统、安全性能更高的运输方式。在国民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们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民众对国航运输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同样这也是民航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寻求突破和改善的地方,是民航能够真正普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形式的核心内容。因而,强调对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效改进航空系统的安全系数,提高民航风险预警、识别、控制、管理成为当前民航事业寻求突破和发展的核心层面。在民航运输发展初级阶段,对风险缺乏一定的预警性和预见性,往往都是在风险形成后对事故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吸取经验,提高安全警觉性,加以改善,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在这个阶段,对民航安全的管理更多的是偏向于技术和设备方面,是基于硬性方面的考虑,而忽略了管理的柔性,对事故隐患分析不透彻、不全面。

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交通运输业取得了质的飞跃,民航行业内部也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规范的运行规章和监督监管机制,飞机运行体系和管理体系双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航运质量,降低了事故率,但在管理水平、健全的法规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造成一定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管理体系在长期的发展,不断兼容、不断攻破矛盾下,日益成熟,不断完善,积极吸取优秀的成功经验,在民航全面发展中推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三、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探讨

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自始至终地贯彻和落实的,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既是民航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期内,完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降低民航运行风险,提高运行质量水平呢?对此,下面就进行具体探讨:

(1)正视当前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现状。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实施的,是遵循当前民航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当前民航安全管理的基本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对症下药,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作出有效的铺垫。我国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基本的发展过程,由对空勤人员适应环境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研究到认识到人文因素的影响,强调对飞行员和机务人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形成一个管理框架。到当前,我国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已经全面步入正轨,并且都具有很高的完成度和完成效率,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能具体地管理落实、操作执行到各个环节中,加强每一个环节人员、规章程序、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和应用,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安全管理体系在民航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2)发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兼容性和统筹性。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不是单指哪一个体系的安全管理,而是多方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如: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保安管理体系等都是民航建设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体系的安全问题都可以造成整个民航的安全事故,因为要正确地认识各个体系之间的关系,实现兼容性的发展,既保证各个体系的安全性也能有效发挥各个体系各自的作用。而且任何体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民航安全建设服务的,在建设宗旨上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明确目标,具有统一的发展思路,发挥其兼容性和统筹性的作用,也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深入地开展。

(3)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意识”是行为的先驱,而文化则是“意识”内涵化的表现,当前,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都基本处于一个开放式和多元化的形式,改变了以往“关门造车”的模式。一方面,改变了企业故步自封的态度,加强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便于企业更快地掌握发展动态,积极地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化。另一方面,树立企业安全意识,使企业在应对市场竞争和挑战下,能够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在企业之间相互监督的条件下,将安全意识和安全体系建设切实地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实现企业之间的良好竞争。同样企业要积极引进安全文化人员,将“安全第一”贯穿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

(4)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使职工能够明确自身职责、自觉遵纪守法、接受管理和规范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有效提高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效率,使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迹可循,为民航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孙佳,高洪江.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分析[J].中国铁路,2012.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10

一、公共交通安全体系构建不足

1.安检措施缺乏。公共交通的特点是大众化、便利性、公益性,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其安全是属于公共安全,因此,安全检查是必须要进行的。这些安检措施通常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民航等公共交通出行中进行,其中民航的安检最严格,也最有效。安全检查措施是保证平安出行的基本前提,然而在公交车出行中,根本就没有安全检查措施,任何人都可以乘坐公交车。近年来发生的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大多是由于乘客携带了汽油,报复社会进而伤及无辜导致公交车爆燃,造成伤亡惨重的巨大代价。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之一就是安检措施缺乏。笔者有时乘坐长途汽车,发现汽车站的安检也存在缺陷。没有专人值守,乘客有没有携带危险品,根本无人查验。如果有乘客携带危险品,蒙混过关,那后果是无法设想的,所以乘客携带危险品是发生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2.管理不到位。科学的管理在公共交通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管理不到位,经常会导致事故更严重。例如在成都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公交车超载无人管;发生事故后,公交车安全锤找不到,乘客无法破窗逃生;厦门BRT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公交车着火之后,司机坚持开车到站台停靠,这样做无异于火上加油,加剧了事故的严重性;另外,厦门BRT快线建好后,有市民就建议政府部门对BRT快线的安全隐患(包括超载)进行了分析。可惜,有关部门没有采纳,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些管理不到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以及后续救援受阻,从而加剧了公共安全交通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3.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良好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识是公众在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后进行自救的重要依据。公众缺乏基本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识,例如,即使公交车已经达到满座的情况下,还是要挤进去,以至于公交车里人满为患,乘客连正常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爆燃事故,后果就十分严重,拥挤的公交车使得乘客的逃生变的十分困难。如果对上述的公交车载客量进行限制,那么即便发生不测,乘客下车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大对乘客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公共交通安全的认识,从而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对策

1.加强安检。对利用公共安全交通工具的乘客实施安全检查是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从源头上杜绝导致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而保障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众所周知,飞机的事故率最低。除了必要的飞行技术保障和飞机可靠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安检。飞机的安检最严格,连一瓶矿泉水都不允许带上飞机。笔者曾经携带一罐八宝粥,结果被收缴了。和飞机相比较,公交车的安全检查几乎没有,因此,笔者建议在公交车系统运行中强制安检。随着科技的发展,安检技术已经很成熟,只要为每辆公交车装上安检设备,至少从技术上杜绝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加装安检设备会造成公交运营成本的增加,政府要在这方面给以补贴。或者适当提高公交运营价格来抵消安检设备引起的成本负担。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安检设备的成本负担和人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2.科学管理。管理是否科学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的管理是实现安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上述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公交车超载就体现了管理上的缺位。公交车超载加剧了公共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公交公司不能简单一成不变地安排公交车辆,而应该根据不同时段人流的状况合理调配公交车辆,实施公交车辆的动态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分流、增加运力等措施来杜绝超载现象的出现。严格遵守公共交通工具的限额人数,坚决打击超载现象。除了对超载现象的治理外,还需要在公共交通的运行中强化管理。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对公交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将公共交通安全的隐患消除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安全门、卫生消毒和逃生工具等各方面的维护是完善公共交通安全的必要措施。这些貌似不起眼的、平时用不到的工具在关键的时候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3.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的实施是为了让每一个乘客和司机都有较好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识。在事故发生前能有一个基本的安全考虑;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临危不乱地开展自救,避免次生事故的发生;在事故发生后,能够有序地逃生。公共交通安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是经常在公众中开展。无论乘客还是司乘人员,都要接受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经常开展公共交通事故演习,使得公众在心灵深处对公共交通安全具有清楚地认识,从而有效地防范公共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乘客和司乘人员的自救能力,尽最大程度减小公共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

4.构建良好的社会安全网。公共交通安全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上的食品安全、医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建筑安全等方面构成了公共安全。尽管公共安全的各个方面有区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贵阳公交车爆燃事故犯罪嫌疑人怀疑妻子出轨,发泄心中愤怒,从而报复社会;另外,厦门公交车爆燃事故犯罪嫌疑人因为派出所不更改年龄,诉求无门,从而诉诸报复社会,导致了严重事故的发生。这些案例表明,良好的社会安全网对预防公共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假定这些不法分子心中的不满和诉求能够得到一定的释放和满足,也许这些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政府部门要恪尽职守,为民服务,让有诉求的民众具有申诉的途径和渠道,不能诉求无门,以至于绝望。除了满足正常的诉求,政府还要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对普通民众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切实做到保障全民,使得民众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构筑良好的社会安全网。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风险预控 管理体系 PDCA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综述

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指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矿井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生命周期中,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对系统全部生产要素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继而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应对,减少直至消除风险,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使各类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组织的期望值和可接受的水平。

1.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PDCA运行模式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结构分为五个部分:保障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体系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以生产系统要素和综合管理为基础,以保障管理为支撑,以信息化系统为运行平台。各部分紧密相连, 环环相套, 构成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 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通过危险源辨识,掌握煤矿危险源数量和分布情况,搞清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到底有哪些,在哪里,现在什么样;通过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掌握每个危险源在当前状态下发生失效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后果,找出当前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掌握安全管控重点。通过制定风险控制标准和措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控制标准和措施。通过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对危险源的状态进行监测,掌握危险源风险变化及是否受控情况。通过判定风险是否可承受。将检查结果对照风险评估标准,确定风险不可承受的“隐患”,报告和通知到相关人员。通过风险预警,对失控危险源进行及时警示,按隐患的警情(轻警、中警、高警、巨警),提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采取安全措施,消除风险。通过体系绩效考评,检查体系运行效果,评价矿井本安等级,强化体系的有效执行。PDCA保障了每项安全工作都是全过程控制、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

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阶段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螺旋上升管理、以预控为核心、双保险、闭环式管理的特点。进行煤矿安全预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2.1准备、启动阶段

在总体工作安排要求下,根据风险管理工作程序,结合煤矿实际情况,首先成立矿井风险管理小组,小组组长为矿长,成员包括:书记、矿副总以上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负责总体协调、审核等工作。

其次按照煤矿现行的劳动组织状况将确定风险管理覆盖范围。全部专业科室及所有基层单位分别成立各自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本单位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包括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反馈、危险源预警等工作。

2.2安全风险预控基础知识、操作方法培训

项目启动后,对风险管理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2.2.1全员学习AQ1093-2011,使全矿从决策层到执行层,从干部到工人,对安全预控风险管理由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了解风险管理基本概念,组成部分,生产要素等基础知识。

2.2.2 对各风险管理单位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使参与危险源辨识人员掌握工作任务分析法和事故机理法两种危险源辨识方法。

2.2.3进行风险评估培训,使员工掌握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及使用的风险评估矩阵(或其它风险评估准则)。

2.2.4进行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编写培训,使各单位参与编写的人员,主要是各单位技术员,掌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编写的要点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同时结合各种宣传方式,对矿各级人员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知识的全方位贯彻和渗透,使员工对煤矿安全预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体系组成、管理理念、操作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3文件编写及运行阶段

煤矿成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小组后,编写《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开展体系建立具体工作,主要包含6大方面:

2.3.1安全预控风险管理:煤矿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各单位风险管理小组组织本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一线工人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首先对本单位工作任务进行清册,针对工作任务进行危险源辨识,提炼出人、机、环、管四方面的管理对象,针对管理对象确定主要责任人、直接管理人员、主要管理部门、主要管理人员。危险源辨识完成后,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矩阵,通过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针对管理对象和风险等级编制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完成单位风险管理表的初稿。各单位将本单位制定的初稿上报风险管理小组下设的各个专业科室,由专业科室组织相关科室、基层单位主要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对初稿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双向反馈、修改及审核,通过至少3轮修改后,下发到原上报区队。随着生产实际条件的变化,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需要不断测评和改进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体现PDCA管理模式。

2.3.2保障管理:保障管理主要包含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安全文化保障。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各项保障性质管理制度需要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单位,从文件生效日期开始实行。

2.3.3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包含员工准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规律、员工岗位规范、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员工培训教育、员工行为监督、员工档案管理。煤矿应建立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建立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员工档案。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致的,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的发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总工会统计,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加强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率。

2.3.4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主要包括采掘管理、机电管理、“一通三防”管理、运输管理、地测管理、防治水管理、爆破管理、压气管理、手工工具管理、计量器具管理、登高管理、起重管理等内容,均需要建立相应管理程序。根据建立的管理程序,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各安全要素在可控状态下安全运行。

2.3.5综合管理:主要包括:煤矿准入、消防救护、应急与事故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和承包商管理等内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

2.3.6检查、审核与评审:煤矿应制定反映企业全面风险预控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制定审核程序,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检查评审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煤炭企业不安全因素所在,以便得到及时整改,体现PDCA运行模式。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篇12

【关键词】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信息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银行业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银行业应用信息技术之初,只是被作为提高银行工作效率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前其已经成为银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银行管理模式的变化,并且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业务流程[1]。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银行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与银行业的安全以及国家金融稳定密切相关,因此做好银行信息安全管理是保障国家金融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银行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规模得到了不断提高,但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构建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银行的各项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1.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虽然有效提升了银行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但是也逐渐暴露出各种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很多银行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这些银行的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狭窄,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等方面有待完善,并且信息安全的实施策略、标准以及质量控制等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同时部分银行制定的信息安全策略不够完善,尤其表现在信息资产的管理以及业务管理等方面,极大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而一些银行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建立全面而长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1.2 运维监控与预警系统存在问题

我国的一些银行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运维监控与预警系统,或者在银行的硬件设施与业务系统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无法对银行的重要设备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部分银行在风险预警监控方面的自动化程度有待提高,而在对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等进行预警与监测时人工检测占据了大部分比例,这样就很难保障银行风险预警监控的可靠性与及时性。

1.3 银行工作人员导致的风险

当前很多银行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定期强制性培训,员工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保障银行的信息安全,在出现问题后也无法及时发现,这就导致银行潜在的风险增加。一些银行员工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可能会将私人的优盘等设备接入银行的信息系统中,导致病毒入侵,直接威胁到银行的信息安全。同时目前银行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无法做到对风险的专业化管理[2]。

1.4 信息技术的监控与审计不完善

当前部分银行在信息技术的监控与设计方面有待加强。首先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到位,银行在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后没有及时查处,或者查处的力度不够,缺乏长效的监督;大多采用经济处罚,遇到侵犯领导利益的事件就大事化了或隐瞒事实。其次,银行审计的广度、深度还不够,并且审核的周期与间隔较长,部分基层银行甚至完全不开展信息技术审计工作。一些银行虽然开展了审计工作,但审计缺乏深度,很难识别深层次的安全隐患[3]。

2.加强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银行加强信息安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信息化的持续稳定发展,信息安全不仅属于技术问题,也属于管理问题。从信息技术层面来看,当前我们使用的很多操作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开发商会针对发现的漏洞设计相应的补丁程序,这就需要定期更新系统。例如,运用主机热备份以及灾难备份的方式,可以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运行。同时一些软件开放人员在编程设计过程中留有“后门”,如果这些“后门”被不法分子知道,就会将该部分作为攻击目标,进而影响到信息系统的安全。当前大部分的黑客攻击等都是由于系统“漏洞”引起的,因此银行在应用软件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留有“漏洞”。

此外,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也被纳入国家的重点项目中。与世界上的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并且对系统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对于银行而言,信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的发展带来影响,甚至导致全局性的失误。例如,银行传统的信贷、柜台等业务已经有多年的信息安全管理经验,而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业务,它连接了多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其中涉及到发卡行、特约商户以及持卡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信息安全就成为重中之重。在银行开展各项业务过程中,信息和数据是基础[4]。此外,从客户的角度来看,银行在给客户提供服务时,必须保障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由此可见,银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3.构建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属于信息网络时代,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工作与事物都会用到信息技术,而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信息安全问题。根据银行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健全、高效的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1 建设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体系

在整个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先进的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安全事件。我们使用较多的信息技术有身份识别、系统防火墙、防病毒技术等,同时也可以使用漏洞扫描、边界防护等技术,通过多种安全防护技术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在使用防火墙技术时通常是将其设置在网络的边界上,以此对外界进行隔离,对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安全强化[5]。病毒是信息网络中最为常见的安全问题,如果出现网络病毒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重要文件进行实时备份,并且及时更新病毒数据库。此外,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充分应用身份识别技术,即用户在登陆系统提交信息后,系统将严格识别操作者的身份,必要时会控制操作者的操作活动。

3.2 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体系起到控制各种活动的作用。首先设置文档化的管理体系,它包括制度建设与人员管理两个部分。从银行的制度、政策、操作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督,对各个角色在信息系统中的活动进行监控。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制定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可以为信息安全提供基本保障,各大银行都应该积极制定并完善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如制定并按时更新《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切实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职责就是对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银行的聘用制度操作,不能单靠关系。在用人方面应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避免由于员工的疏忽、私欲等导致银行信息系统被破坏。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银行人事任用制度,保证内部员工能够按照相关规范完成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并及时让技术人员掌握最新的技术。通过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让银行运行过程中的各项程序、日常维护、监控等操作符合规范,以此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为了提高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管理人员也需要对已经识别的安全信息进行正确应用,定期检测系统中的安全事件并及时解决,实时监视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查看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否合理。对信息系统的监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监控的过程应该密切联系信息系统的周期,监控程序应该能够对与安全相关的结果进行改进,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构建,让银行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真实性得以保障;让信息系统、网络系统以及其它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得以保障;让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设备、环境与存储介质的安全性得以保障。

4.结语

银行在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并方便大众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构建完善、高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避免重要信息的泄露,以此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营造良好安全的银行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小东。数据集中模式下银行业信息系统灾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山西财经大学,2011.

[2]王阳。基于IS027001的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0.

[3]王令朝。创建铁路信息安全管理及其标准体系的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10,38(07).

[4]石磊。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金融电脑,2011,10(0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