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页是小编山仔给大伙儿分享的11篇计算机科学教育,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巨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条件相对较好,入学时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甚至还没有接触过电脑,这就使得教师处于两难境地,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教学进度和深度,照颐到所有学生。
2.教学要求偏低,教学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只是一种“扫盲”式的教育模式,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校的就业率指标的关系不大,特别是在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教学要求大多是“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等。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职业高中对计算机教育甚至没有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职业学校学生能力应当达到的定量标准。这种计算机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较为肓目的状态,不利于其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3.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合理。有些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不能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合理地更新,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能及时赶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了校门以后,不能学以致用,需要用的东西还得重新学习。而有些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这些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考核方法单一。大多数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一味讲解理论知识和演示操作,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拓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不注意考核方法,多以纯粹的笔试或上机操作的形式完成,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
二、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随机抽取了洛阳市旅游职业中专、洛阳师范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职业学校的205位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了以下对策。
1.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级教学是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差距较大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拿大量专项资金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各个职业学校除了积极在城市招生,也积极地深入偏远农村招生,学生的来源很广。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学习条件相对较好,较早地接触了计算机,部分已较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对计算机相对陌生。如果不考虑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对所有学生一刀切,要求学生从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悉键盘开始,一步步地让学生学习排版、统计、安装软件和搜索信息等内容,必然使一部分学生“挨饿”,或者是想当然地认为所有学生都已具备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直接进行排版、数据统计等学习内容,必然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吃力。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能对所有学生做到较为全面照顾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差异巨大的状况,结合前人的实践经验和问卷调查,分级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种困境。分级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在学生入学之后,根据一定的考核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结合学生的志愿,将学生编入不同级别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班级,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也可准予申请免修(132页表为分级示例表)。班级级别不同,选用的教材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内容,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也可以完全不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计算机方面的操作技能。在问卷调查中有80%的被调查者同意入学后进行考试,然后分级,成绩合格的可以申请免修,只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管大家计算机基础软件的熟练程度如何,大家一起重新学习,重新再学一遍。分级教学得到了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的认可。
2.合理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的前提。教学目标应当尽量细化,明确指出每项技能应该达到什么要求,例如,对于汉字录入这项技能,应熟悉键盘,每分种达到80个汉字;办公软件Word~版操作,应能实现指定的图文混排格式。在学生的上机实践活动中,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布置目标明确的练习任务,任务完成后进行严格检查并打分。教学目标不但要细化,而且要与时俱进。计算机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其使用方法和操作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计算机教学当中。例如,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配置,能排除常见故障;通过学习Windows系统操作,能进行文件复制、软件安装等基本的软件维护T作;通过学习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Excel和WPS等软件,能完成汉字录入、文字排版和数据统计等日常办公操作;通过学习数据库管理软件,能对信息管理的后台数据库进行维护。但近几年,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知识的获取方式已扩展到网络上来,很多学习或工作中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答案,因此,应当将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通信软件、各种搜索引擎以及论坛等确定为新的教学目标,而不再仅仅是了解这些内容。这样,根据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会抽专门的时间将这些最新的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也将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受益。
3.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提高学生技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保证。教学计划是一个教学指挥棒,它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开课的先后顺序,意义重大。但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设置不合理,甚至没有教学计划,因此,制订合理的计算基础教学计划是职业学校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制订教学计划前,要认真考虑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不同的专业,区别对待。例如,饭店管理专业,应加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内容;美术类专业,应加大多媒体部分的比例等。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同时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毕业之后的就业需要,不可偏向一边或颐此失彼。如果采用了分级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要考虑分级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将与专业结合紧密的部分课程纳入专业基础课中来,这样既可以照顾到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在问卷调查中,95%的学生希望除了学习Windowsxp、office软件之外,还想学习其他的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设计的备选答案中允许多重选择,75%的学生选择计算机常见故障处理.68%的人选择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57%的学生选择In—temet应用相关知识,另外一些学生希望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
4.适当地更换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是教学实践中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经验总结。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动手操作,而这也正是职业学校十分重视的内容,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教师动手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例如,在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教师先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然后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演示完毕后让学生重复演示或明确一个新的类似任务后让学生去演示,完成后再针对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快乐。现在每个职业学校都建有校园网,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和学生喜欢网络、好奇心强的特点,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网站,使学生在学习中的高层次需求在学习网站中得到极大的补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学习,教学网站的设计要合理,内容要丰富,可以有能指导学习的教学大纲、能自动打分的练习题、生动的视频教学和应用案例等,并且能够跟踪学习进度,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总之,这样的网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内容要及时更新,不能流于形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练习时,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复习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练习任务分解,形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练习起来也目标明确。例如,在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上机练习时,可以给出预先准备好的学生成绩数据,让学生去进行求和、求平均值以及生成饼图等操作,学生完成指定的内容后,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练习。如果是计算机编程课,也可以将游戏作为切人点,引导学生自己编写简单的游戏,这样,在编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计算机知识,又提高了编程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必然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知识和付出更多的精力,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挑战,但只要能让学生乐于学习,掌握好基本技能,每个教师都会乐此不疲。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最喜欢在计算教室直接上课(教师一边讲,学生跟随练习),喜欢这种教学模式的同学占受调查人数的60%;喜欢教师先在多媒体教室把要学习的内容讲一遍,然后再到计算机教室将学过的内容完整练习一遍的学生所占比例与前一种教学模式相比略低;在备选答案中选择喜欢在多媒体教学网站或多媒体软件上进行自动学习的学生比例占第四位,排在第三位的将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相结合。
关键词:交互性教学;计算机远程教育;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丁纪可(1978—),男,江苏丰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以后,交互性教学被应用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但很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交互性教学,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研究交互性教学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方式,以便将交互性教学作用发挥到好处。
一、交互式远程教学的概况
1.交互式远程教学的含义
交互式远程教学主要是指两个及以上个体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与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构建人际关系。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用交互性远程教学,需要教师、计算机、学生共同参与。教师通过计算机为学生讲解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计算机将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同时与教师进行交流,解除疑惑。
2.交互式远程教学的主要作用
第一,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含有大量的学习资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形式,其内容丰富新颖,如视频课堂可以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刺激,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第二,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用交互式教学,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更加方便,完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第三,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并进行重点讲解。
二、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用交互性教学的主要方式
1.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这一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并不处在同一空间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并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减少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如果教师不能将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就会不信任这种教学,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与耐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能力。
2.做好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并不属于同一空间,也不存在教学课堂,更没有学习氛围,学生分布较广,这样就使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教学目标的设定。再加上学生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之初会产生不适应感,因此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空间,并共享给所有学生,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其中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共享到网络中,让所有学生都了解学习重点。这样不仅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教师了解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计算机远程教育产生了新的认识,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网络交流工具的应用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用网络交流工具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也可以及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会逐渐加强,学生在学习上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质量也可以得到提升。
4.通过网络平台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用交互性教学还能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网络交流平台,如学习QQ群或学习论坛等,学生在这种网络平台中可以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其他学生也可以为其解答,同时学生可以在此分享学习经验,其他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感悟,这一网络平台的构建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会更高。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继续强化自身能力,这时,交互式教学就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期实践工作得知,交互式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一些促进交互性教学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措施,以便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海龙。试析交互性教学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的运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96-197.
[2]王焕金。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交互性教学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7):204-205.
我国的计算机科技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专业,虽然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就算教育模式有一定的改革却仍然万变不离其宗,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我国的教育改革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为了让学生从小就可以接触到计算机技术,让更多的人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所以在计算机教育当中增加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优越性;应用
本文论述的是当代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关应用信息,通过了解我国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了解我国的计算机教育现状,让更多的人明白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就能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帮助更多的人尤其是我国的学生能够学习到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是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广大教育者和接受教育的人提供更多的实用信息。
1计算机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越性
第一个优势就是时间比较灵活。我国各大中高校都已经有独立的计算机教学安排,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时候,由于和传统的课程不同,不是在固定时间必须上的课程,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就相对比较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如地应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这也是一种提高学习质量的好方法。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也可以高效快捷地将需要的工作完美的完成,还保证了工作和学习质量。第二个优势就是没有地域的限制。网络的开放就是一种将空间进行对接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在接收各种课程的时候,不需要到规定的地点进行学习,而是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从网络上获取到需要的知识。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力量是沟通世界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还可以在网络上与相应的老师做及时的沟通,能够保证学习的高效性。不受地域限制的计算机网络是现代化生活便捷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网络上的共享,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轻松了解事物。第三个优势是没有教学载体限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用计算机,可以省去许多传统的工具,比如说传统的黑板、教科书以及粉笔等传统课堂必备品。利用计算机教学可以很好地通过计算机技术传播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视频或者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使用计算机技术就没有过多的教学载体作为限制,灵活度更高,形式多样,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知识。最后一点就是计算机可以利于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上文提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免除地域的限制,也会方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能够在网络上与老师进行在线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沟通,还能够免除面对面沟通的紧张,让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近一层。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有如下几点:
2.1课前预习过程中的应用。
新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前预习准备,传统教学模式下,预习这一动作的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律和家长监督,加上对新内容的不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盲目性和随意性较高,加上该过程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课前预习的效果很差。而在新背景下,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将课前预习内容整理成电子档,并将其中的难点和重点标记出来,同时加以相关备注,实现新课内容的提前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帮助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节约教育成本的应用。
计算机教育涉及众多专业术语、操作方法、程序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复杂性高、理论性强,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和掌握。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制作成文字图片和动态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具体操作细节,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学生更容易掌握,课堂教学效果更好。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普及,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和整理试题,以word、PPT等形式发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和考试内容,这样一来,不仅为学生及家长节约了大量购买课后资料的教育开销,而且也为学校节省了因传统考试需要本该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知欲望。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喜好特点,充分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设计多样化的内容,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譬如就“如何PS图片及对图片真假进行技术分析”这一新内容开展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热点信息,并将其有效引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氛围。
2.4完善学生考评系统,全面把握学生动态的应用。
第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课堂作业方面的应用。课后作业的批改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助活动,传统模式下,这一辅助活动涉及作业布置、交作业、批改作业、分发作业、问题汇总解答等系列步骤,占据大量教学时间,特别对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会影响其原有学习进度。计算机科学技术背景下,借助其具有的系统批改功能,大大节省了教师时间成本,同时将普遍问题进行汇总反映,以文档的形式实施共享,学生便可针对性的寻找自己所需答案。当然,就教师而言,工作事半功倍,但对学生而言,需要较高的自律性,否则作业有问题不解决,教师又省去了传统“问题汇总解答”步骤,那么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第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考试方面的应用。在网络教学系统中设置相应的考试环节,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时间和考题难度进行反复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反复操作,直至考试结果达到教师预定标准,这样的网络化考核系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实现了较高的教学质量,而且还使传统的考核方式得以创新,符合信息化教学实践需求。
结束语
随着21世纪的发展,我国的高科技技术普及程度也是日渐提升,为了更好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作用,应该加大计算机教育的力度,保证能够让更多的人从小就可以接触到时代的一大产物。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计算机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的使用都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所以说,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科目。综上所述,保证教育质量,才能让更多的人从小培养起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
作者:殷越 单位:哈尔滨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卢唯威。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5):241-242.
[2]张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19):182.
[3]雷巧娟。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5(13):114,178.
在这期间,我主要完成了2方面的实习工作: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课在现在还是新开课程,并没有很多的教学案例可以借鉴。唯有教师自己深入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认真地备好课,以达到上课时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到正确的方法为止。在我第一次实际深入到课堂上时,有很多是在师范学校没学到的,没遇到过的难题,尤其是信息技术这一门新兴的课程,因为信息技术课与别的传统学科并不一样,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学生通常在接触到新鲜事物时有很大的好奇心和兴趣,特别是对于电脑这日趋重要的工具。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从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信息技术课上,特别是在上理论课时,学生有时没有专心听讲,或者听不懂意思。所以,我们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研究教材,从中提取教学的着重点和闪光点,围绕这一点,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有恰当的比喻来上好一堂理论课,这样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上文字处理软件WORD认识的第一节课时,我就用学生平时最常用的纸和笔来对照WORD的空白文档和输入法,让学生明白用电脑来写作也和有纸和笔来写作一样方便,并还有更多功能和作用。这样,在没有机器演示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了解和认识WORD并掌握了一般的操作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就是我在这段实习期间的上点深切体会,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于我们将来的工作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启示,毕竟这是从一名师范生转化为一名教师不可少的过程。当然,信息技术课更注意的是让学生实际的上机操作摸索,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上机课要是上理论课的2倍。上机时间当然也不是随学生自己盲无目的在操作。在开始,教师得亲自演示操作过程,通过教学软件广播,让学生参考操作方法,同样因为在操作过程中,可达到目的的方法是有许多种的,教师就不可拘束于一种方法的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发现别的方法来实现结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探究的能力,教师不时地加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电脑产生更浓重的兴趣。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
1.引言
目前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我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掌握得如何,将会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都加大了计算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力度。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的问题
长期以来,一直是按知识体系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强调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按社会需求去构建知识结构,从而造成了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技能不突出、运用不熟练的尴尬局面。
2.2教学方法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我们学院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和上机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克服了过去的“粉笔+黑板”教学的明显不足。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整个的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其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掌握,留给学生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以听讲为主,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2.3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的问题
学生的知识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不仅会一般的计算机知识,而且也能熟练掌握一些计算机的高级的操作,对于这一部分学生,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积极性几乎为零。但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他们甚至没有实际操作过计算机。所以,让知识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学习相同的知识,这样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考核评价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一支笔、一份试卷的笔试方式,或者“笔试+上机”的考试方法,不能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方法无法进行考核。
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措施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可以领悟到计算机基础课内容虽然简单,但要想教好却也不那么容易。要研究学生特点,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3.1精讲多练,注重实效
课堂讲授要紧扣教学大纲,精讲多练,突出重点难点。提倡教师讲授时只讲解一些难懂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定要克服讲得过细、过全的倾向,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所谓“四两拨千斤”。教师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只是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此外,授课时随时进行知识归类,使学生触类旁通。同时进行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思维。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时地开展一些课堂讨论。
3.2采用“案例式教学”教学模式
依据计算机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式教学模式。 在进行综合性课题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做到: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和启发性;三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讨论的内容。可以设计一些综合运用的例子把相关的各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文字处理一章中,设计一个校园的宣传海报,将文字编辑、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绘制图形等结合在一起,把分栏、图层设计、首字下沉、文本框等各种排版技巧都运用上去。做一个具体的示例把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讲, 比单纯分开讲每一个工具的使用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掌握。
3.3采用“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教师创设与学生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4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质量的一种评测手段,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常规方法。必须改革现有考试制度,从重点考核知识转向考核能力,推行既考理论知识又考技能,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扼制应试教育给高职考试带来的弊端,把教育工作引向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结语
近年来,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学习目标、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模式等特色,教学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教学只要方法灵活多变,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目的明确,注重操作,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参考文献:
[1]冉崇善。高职计算机教材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7
这种划分也是逐渐演变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当时非计算机专业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需要,自行开设计算机课程。其中电类专业,因为专业性质的原因,计算机课程相对多一些,也比较成体系。而非电类专业,顶多开一门高级语言课而已,清华的大多数理工科系就是这样,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使用高级语言编写程序进行科学计算。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开展试点,针对非电类专业,将原本分散在各系自行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形成了最早的“非电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三个层次五门课”的体系: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层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第三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
开始时,将分散的课程集中,以统一的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应用于非电类的所有系,是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达到一个基本要求、统一水平。接着,面临的就是如何满足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问题。统一的课程设置能否满足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有限的课程是否能满足学分制自由选课的需求?课程内容设置如何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如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突破原有的五门课,在三层次框架下,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群。
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回答。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问题
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没有答案,而是答案众多,也就是目的和任务很多。有些学校认为学生们都学点计算机课,考个等级证书,好就业;有些简单的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基本常识,应该学;有的学生甚至打算放弃本专业,多学点计算机课,以后好改行。这些观点都有其自身的道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都没有抓住本质。一个大学本科生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或许这个问题本身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专业应该会有不同的具体标准。于是,在清华大学我们对所有的课程不再统一规定必修与选修,而是由各个系自行确定选课要求。
这样做,看似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的开课单位,我们开设了大量课程,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需求,而这个“需求”由各个系自行确定,由学生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群和自由选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不断得到学生要求开设新课的呼声。但是各个系的教学计划却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也就是说,各系自己并没有提出多少“不同需求”。为什么呢?因为研究不同的需求,设计新的培养计划,并非易事。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需要统一的组织与实施,开课单位要与各个系共同分析、研究。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本质。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开设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从更深入的层面讲,计算机科学与许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应该分两级目标:第一级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第二级是,培养能将本专业与计算机科学进行融合的交叉学科人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这两级目标来进行。针对这两级目标,我们应该与各个专业的专家一同分析、研究专业的特点、计算机技术在科研和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这些都研究清楚了,才能形成计算机基础课的培养要求。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问题
虽然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几年,还是有一个疑问的声音一直隐约存在:需要这样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吗?国外很多大学并没有专门针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
那么首先我们要清楚,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已经很普及,并且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所以大学生入学时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再加上他们的学分制的选课方式使学生可以自由选修需要的计算机课程。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均衡,只有少数大城市可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所以在大学里就需要专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另一个角度看,发达国家的做法,也并不总是应该效仿的。我曾经与在国外工作的中国学者交流,他们认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特色,到了国外大学里,中国人可以很熟练地编写程序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很受赞赏,而外国人很多是不行的,要请别人帮助。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在这一方面是成功的。
是不是在未来某个时刻,我们也不再需要专门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了呢?现在很难妄下断言,应该作为一个远期规划来研究。而目前以及短期的未来,无疑需要大力建设,更新、完善课程体系。
三、面向非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特点问题
这些课程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有何不同?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课程拿来做“压缩饼干”或者作“简明版”吗?抑或干脆直接使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当然没那么简单。两类课程的本质差别在哪里呢?我想根本的不同在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成体系的,每一门课都是这个完整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课程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如果仅仅简单地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中挑选出一个子集(或者再“简化”一下),直接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那就生生割裂了课程间原本的内在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理解就会有困难,或者不全面,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涉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每一门课程中兼顾整个知识体系结构。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与之相关的课程有计算机原理、数理逻辑、编译原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等。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就仅仅选修一门程序设计。那么我们在这门课里,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原理,了解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了解程序编译过程,懂得一点数理逻辑,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常用算法,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软件开发的过程。只有做到这样,才真正是面向非专业的课程。如果学生学习一门课像盲人摸象,这门课无疑是失败的。
但是考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不能简单地制造“压缩饼干”,那样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还是以程序设计课为例,基本目标还是为了讲授程序设计,不能指望学生学了程序设计同时可以掌握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等。只是要从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中,抽出与程序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地组合,深入浅出地融合到程序设计课程中。这样学生学了程序设计课,虽然仍旧只是摸到了一条象腿,但是这回他是明眼人,看到有一头大象,腿只是象的一部分,腿要得以生存,还要有赖大脑、心脏、消化系统……整个肌体的共同协作。
这便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应该有的特点。
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然后新的问题又出现,再研究、解决……这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是如此,我这里提出来的,都是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想法,远没有得到答案。之所以写出来,是希望与同行分享我的观点,得到各方建议,共同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一体化教学;精讲多练
高职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专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作为致力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非学术型实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人才恰恰就是这新生产力的实践者、实现者。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的高职教育阶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我们知道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于社会、有动手能力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以及它在信息技术中所占的比重,恰好可以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当今社会,国家已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摆在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的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以及三年制教育的特殊性,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更新教育知识体系结构及基本特点,以适应计算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式。适时性、 应用性、覆盖性。
二、灵活的专业设置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多地是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对于高职的计算机教育应当紧紧把握时代、把握市场。灵活而高效地增加和调整专业,从而缩短学生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时间。不能将高职教育当作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要开拓思维,将外在需求及内在需要有机结合,合理进行专业设置。
三、完善的教学内容
1、转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将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将以往简单地填鸭知识,转变为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到主动的知识渴求。在教学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培养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各自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把专业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再按照层次具体的细化教学环节,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随后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3、完善教学方法
(1)注重“精讲多练”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并让学生多上机操作,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2)注重引导式教学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应当在教学中巧妙使用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加以引导,生动形象地解决问题。
(3)注重课外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通过讲座、兴趣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接触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考试改革
针对计算机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教育,所以应对其考试体制进行多样性地调整。例如可将传统的考试更改为水平测试,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资格条件之一。或允许学生免修某些计算机基础课程,但不免考。
4、改进教学方式
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多媒体投影系统进行直观教学或“教?学?练-用”循环式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系统进行直观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等特点。多以flash等学生喜好的形式进行教学,加强互动,充分引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并举的一体化教学方式
结合计算机专业操作性强的特点,为缩短理论学习到应用实践的过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学用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一般按照以下步骤开展:
①任务分配;②自主学习;③讲授辅导;④小组学习;⑤答疑讨论⑥实践环节;⑦考核方式
综上可见,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首先,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围绕如何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如何“教会”学生知识;其次,从严格以大纲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向以实际操作为标准,以实现眼?手?脑的有机配合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后,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现场讲解结合的“一体化”教室为中心。通过这三方面的转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3)依托网络优势,搭建教学平台
研究开发网上教学系统,构建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以校园局域网为依托,构筑一个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教?学的双向数字流动。
(4)构建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资金设备的投入,全面细致地列出实践实训题目,并做好实实训教师培训教育等工作,构建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加强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的互动效应。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针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特点,势必要求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进行不断的加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基本素养,通过外出培训、校际学习等方式学习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以此为计算机教育设立常新的导向,从而带动整个教学环节的发展。
总之,21世纪,计算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将迎来新的突破和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地总结多年来的经验,认真研究新形势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为祖国输出更多更好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润云。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能力;高等专科院校
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当前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构建一套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活动实用性,让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本文就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对于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开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1基础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分析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已逐步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当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当前社会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逐步产生了更大的依赖。在开展计算机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关注对知识创新人才的全面培养,这是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在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同时真正达到让人才具备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目标。在当前普及大众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教学资金投入、计算机技术知识储备水平以及实验设施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教学活动的需求。学校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对于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及应用技能掌握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这种方式却没有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与用结合起来,以致造成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单一的计算机教育,没有掌握计算机综合应用设计技能,以致不能够满足社会所需,更不能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忽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对于当前创新能力培养来说,要关注对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并且构建一个终身化的人才成长与培养路径,实现对人才的终身激励,这也是当前创新教育的一个新需求。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于当代信息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且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总之,当前阶段对于高等专业院校教育活动来说,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应不断拓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切实打造一套科学的人才教育体系,让学生自身的计算机专业素质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2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开展思路
2.1拓展课程教学内容
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等多方面协调、同步发展,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升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效果,真正完成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学生完成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学习的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本着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标,设置相应的网页设计、图像处理、CAD设计、3D建模、数据库等选修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参与相关教师的一些项目,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能力的目标。
2.2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对于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要强化育人意识,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计算机学科本身具有更为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只有具备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同时也可以提升创新能力。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并且与学校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足够的实验室使用空间和机会。在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的难题,客观评价实验成效,发现和及时改进不足。
2.3引入更多的创业项目
学生本身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学校要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的机会。在工科院校内,学校可以采取导师制的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相关专业教育的同时,给予他们参与实际创业项目的机会。教师可以针对高校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各类相关计算机创业项目,并且将创业中心作为带头兵,带领广大学生参与,让学生产生创业探索的积极性和热情。学校也要与相关的企业进行沟通,争取相应的合作项目,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体会到社会对于计算机基础能力和人才创新能力的实际需求,感受到自身学习和成长的压力,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另外,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业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更好地引入创业项目,符合当前“万众创业”理念的全面推广。
2.4举办各类创新活动
学校要定期组织和举办各类科研竞赛、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整体能力,拓展见识。学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要结合计算机教学的需求,并及时与计算机中心、学校团委、网络中心等沟通,组织各类计算机技术创新比赛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对于各类新技术的掌握水平,同时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5改进教学模式
当前新技术的发展,也为计算机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方式和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来应对新时期新的教学形势的变化,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通过“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问题提出”来实现成长和发展。在教学中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研究型课堂教学,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结语
总的来说,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一个重要素质指标。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调整教学思路,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大实践力度,切实落实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毕小梅,夏俊涛。如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南科技,2014(14).
[2]张兴。高校计算机专业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3(17).
[3]陈利科。浅谈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致富向导,2012(29).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高职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社会里,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主要标志之一的信息技术,已经慢慢地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各种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水平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成为一个人基本能力的素质反映。因此,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1)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第一层次。计算机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教育有多种途径,按计算机教育的对象来分,有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及教育三类。计算机教育共有双层含义:第一个是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内容的;第二个是以计算机用于教育辅助的。学校设立的计算机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一些基础课程及其他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用以培养计算机的应用人才和专业人才,是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向社会普及和在教育中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系统性较强的计算机教育体系。跟其他类型的计算机教育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更直接地为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学科。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在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语文、英语、数学等重要性的基础课程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主要地位,同样具有文化基础课的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同样有能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很多优秀的人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避免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理论描述,力求简洁易懂。
(3)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比较普及的现代办公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是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家可以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大家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日益广泛,相应的配套服务工作也很多,除可以进企业做网管、计算机工程师,往职业经理人方面发展外,还可以自己创业,做计算机相关的或者网络方面的服务工作。因此,这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最紧密的几个典型应用案例进行教学,形成项目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计算机办公、网络、电子商务、多媒体等方面的应用技能,为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等级合格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培养学生把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奠定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教学的内容能够与相关的职业应用关联起来,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做准备,也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工作都需要用到计算机辅助,因此需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使用计算机,根据自身职业需求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取相关信息,按需学会处理、分析和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其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锲而不舍的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3)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职业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观,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3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整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不能仅局限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学校要以“诱思探究”为教学理念,切实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育人过程,每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做好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是促进整个职业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
作者简介:赵磨军(1978-)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人。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本科学历。河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 张维化。多媒体在计算机高职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8):182.
关键词:农村地区;计算机教育;策略
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目前,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教育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一、计算机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思想陈旧,管理薄弱
农村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导致少数学校和教师对实施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然,思想的滞后除了主要的经济原因,还缘于一种错误观念,那就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农村地区的孩子读书主要考上大学,而计算机教育无关紧要,这种观念存在于家长和学生,甚至部分地方领导、老师也都持这一观点,这也导致计算机教育管理上的薄弱。管理的松散具体体现在少部分领导对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学校也缺乏健全的有关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从而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实施。
2、经费不足,设备奇缺
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国家对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教育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拥有量的普遍不足,且配置较低。有些学校的计算机几乎是摆设。因为教育经费紧张,很多学校的计算机都是靠捐赠而来的,学校再买一台配置高的计算机做服务器,这些机子大多数都是淘汰了的,当然配置较低,运行速度较慢。多媒体教室更是严重不足,学校几乎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难以在很多中学实施,教师只能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3、教师缺乏,业务素质低
据调查,大部分计算机任课教师没有经过正规与系统的学习,他们或者是经过短期培训,或者通过自学而转行,所以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有限,师资力量急待改善加强。这是由于农村地区受地域和环境的限制,工资待遇较低与生活上的不便,很难吸引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即使个别本地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愿意回来工作,但由于工作环境差,计算机配置低,他们不能长久地安于现状,很难长时间地留下来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从学历来看,拥有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教师占0.5%,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占43%,专科学历占43.7%,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占12.8%,从职称情况来看,初级职称占76%,中级职称占17.8%,高级职称占6.2%。[1]
4、教学内容简单枯燥
在农村地区,中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内容涉及的概念与原理比较多。对大多数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信息技术显然不包括检修计算机的技术在内。我们使用一种工具时并不一定需要清楚了解它的构造。就如对于电视机只要能在需要时使用它就行了,至于它完成工作的原理对使用者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有的教师上课都不规范,或者只讲汉字处理、数据库等应用软件,或者在没有其他知识铺垫的情况下,只讲五笔字型等等。这种教学内容随意、课时随意、讲法随意的做法造成学生受益少、机器的利用率低、教学质量不高的局面,当然更没有高效益可谈。
二、发展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教育主要策略
1、转变观念,规范管理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某一课程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它在升学考试当中所占的比重。正因为这样,我们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改变旧的学科观念: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计算机教育课程之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二是改变旧有的教材观: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三是改变旧有的教学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改变。[2]
2、筹措资金,加大投入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设备投入问题不足非常严重,以湘西为例,农村中学计算机教育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和设备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资金投入无疑是关键中的关键,确定“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其它形式投入为辅”的基本思路,积极筹措资金,一要通过申请国家专项拨款,同时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吸引外部援助,集纳内部资金等多种形式汇聚资金。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投资,不断的改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契机。超级秘书网:
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人才是在某种程度上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教学专门人才相当匮乏,所以建立一套师资的引进培训、使用、管理的机制和办法犹为关键,以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壮大。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从事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对从事计算机教育教学人员,应当给予相当的荣誉、地位和物质待遇。同时注意后备人员的选培,保持技术队伍的动态平衡。在稳定教师队伍方面主要有两大举措,一方面教师要本地化,招聘一部分热爱民族教育的志愿者等方式来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教学、乐于教学。[3]
4、改革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
计算机教育近几年才兴起,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教育更是刚刚起步,大多数教师深受其他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大多采用讲解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上课时只强调上课的重点与难点,为教学而教学。计算机教育是应用性非常强,所以应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提高,在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甚至可以举办计算机知识讲座或辩论赛,让学生在争论中提高学习兴趣,开阔思路。
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要掌握信息技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视野,促进各个学科的学习。在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教育固然面临着系列问题内,但是只要政策到位,转变思想观念,技能娴熟,资源丰富,硬件设备跟上,那么再多的困难也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杨兴江等。民族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公共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大学计算基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能力,而且还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进行培养。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渗透和应用能够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计算思维的渗透和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教育改革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的除了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培养以外,还要对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要注重计算思维的渗透和应用,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计算思维相关内容简介
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概念和方式等进行问题分析解决、系统设计以及行为解析等一系列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育思维,计算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计算思维是一种人类的思维,而不是一种计算机思维,这种思维是基于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机模拟,而是运用类似于计算机思维的方式进行问题求解。其次,计算思维是一种本身存在于人类思想中的,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不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共同作用产生的。另外,计算思维从内容上来说是数学思维和工程科学思维之间的相互融合,这是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上来说的,计算机科学是利用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思想对数学符号和算法进行融合形成的,因此计算思维同样具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思维基础[1]。
二、计算思维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和方式
(一)科学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内容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如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软件、数字媒体与应用以及数据库等。另一个部分是计算机上机实践,主要是Office软件的操作和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等等。在计算思维下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改革和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计算机理论基础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很多都与初高中教育内容重复,因此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方面应当将从书本和考试大纲上要求的教学内容扩充到计算机系统和相关运行原理等方面,对学生的计算机系统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其次,适当减少操作软件的介绍,枯燥、刻板的软件介绍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占用一定的上机操作时间,教师可以采用“边实践边讲解”的方式对软件操作部分进行教学[2]。另外,在各个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要时刻注重计算思维的渗透,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
(二)革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渗透计算思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首先,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基于计算思维设置计算机基础教育任务,通过游戏任务、竞赛任务等刺激学生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兴趣,在任务解决的各个环节渗透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基于计算思维进行探究式教学,通过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等环节基于计算思维围绕问题开展教学过程,为了更好渗透计算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对问题探究过程进行细分,在细分的每个环节中都加入相应的计算思维因素,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度,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3]。另外,网络自主教学模式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共享教学资源、下载教育内容、交流学习心得等等,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开展。
(三)建立科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考评机制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考评机制建立方面,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理论教育方面,要在每节课后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教师通过课后作业的分析结果实时掌握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其次,在上机实践教学方面,要定时和不定时的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抽查,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巩固教学实践效果。在考评体系方面,可以采取课后作业、期中测评、上机考试、期末测评等综合测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需要对各个阶段的测评分值比例进行划分,例如课后作业占10%、期中测评占20%、上机考试占40%,期末测评占50%的比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4]。这种考评方式能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结语
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需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评机制等多个方面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渗透计算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国荣 单位: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跃兴。计算思维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19):24-26.
[2]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