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师 进修
引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方法也强调创新和多元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变得非常重要和普遍。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是繁荣昌盛的保证,全球一体化,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技术,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成为教师不能忽视的一点。而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来提升教学质量是目前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之一,但现在还存在一些中老年教师不懂电脑,更不会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情况,哪怕年轻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也有些过时,不能将之更好的推向课堂。为此,教师信息技术的进行就非常重要了。
一、 教师信息技术进修的必要性
新课改的推行让教师们意识到教学并不是单方面的讲述,而是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使之可以终身受益。在当前的时代,掌握计算机技术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之一。第一,教师学习计算机技术有助于改变他们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社会里,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了解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互联网和生活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给自己充电,走在潮流的最前端。但有一大部分教师有计算机恐惧症,对计算机敬而远之,觉得计算机不过是打打字,对更深层的技术一点也不了解,这种观念导致教师对学习计算机毫无热情可言,也难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技术的兴趣,培养高素质,学习型人才。为了改变教师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正确认识,进修计算机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第二,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有助于教师的进一步学习和深造。互联网上有巨大的知识,信息库供学生的教师进行学习吸收,如果教师不懂得学习和与时俱进,那在很多思想方面就会落后学生,导致不理解学生的状况。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计算成为帮助他们学习的好帮手。在教育领域,如果不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容易被时代抛在后面。通过计算机培训可以让教师有效的掌握课堂教学,文字处理,使用网络寻找资料等基础技能,方便学习,备课的工作。
二、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特点
教师进修信息技术是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新情况,新理论的重要途径,终极目标是将那些有益的内容运用于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计算机培训和其他培训有所不同,因为这是无学历要求,不强迫,和教师工资,升迁不挂钩,是教师为适应时展的潮流,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而自愿参加的一种培训。只有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才能让他们参与到信息技术培训中来,提高培训的效率。所以进行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时候,内容上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保证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强化他们的操作能力,知识为辅,实际操作应用为主。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在自身的学科中,熟练掌握学科软件,适应课堂变化发展的要求。
总的来说,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传授给教师们需要的知识,改变教师和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计算机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趋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培训年龄,专业,思想等上的差异性,培训时间的业余性也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特点。
三、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法
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方法主要有三方面,一、突出实用,精选内容。对于非学历的成人教育,可能存在很多教师对计算机不感兴趣,兴趣不浓,所以在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内容选择要注意要投其所好,重视实际,有选择性。在讲课时要择优进行讲解,内容上还有新和精,突出计机技术的价值,激发教师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对于数学教师,可以教授他们运用计算机的运算执行功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常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巨大运算工作。对于化学,物理老师可以教他们制作一些有趣的课件,完成操作难度大的试验课件,帮助教师加深对直观的理解。对语文老师,可以给他们演示一些辅助教学的软件,教他们自己制作课件,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具象性等。在教学中大大激发教师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体会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紧扣目标,增强培训效率。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主要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为教学服务,教会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运用计算机文字,图像,数据,声音等功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等特点给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效能上有增大信息量,提高信息的反馈,丰富教学方式,扩大教学活动空间,方便信息分析统计等优点,在教学体系和结构上有助于使素质教育取代过去的应试教育。最大限度的实现那些优点,是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出发点,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以贯彻。三,优化基础。计算机学习并不是通过说明书就能学会的,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知识,但万变不离其宗,哪怕技术再怎么发展,总离不了基本原理,管理方式,基本操作技能,只要帮助教师掌握了那些最基础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利于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的自学。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进修是一门必修课,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联系实践教学需要从基础抓起,应该多给他们实际操作的时间,加强单独指导,教会他们最基本的操作原理,并使用一些课件帮助他们学习理解知识。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进修的必要性,特点,方法的分析,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教师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
[1]黄九勤;浅谈教师的计算机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
[2]陈科夫;教师计算机培训方法与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训;路径
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财务管理培训内容
(一)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1、现代财务管理要求对财务管理对象(企业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给出明确的数量概念,进行价值判断。一是财务管理的定量特征主要表面在统计学、经济数学等在投资决策领域的运用。投资风险的研究是财务管理的定量特征的主要表现,这种投资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既涉及实物资产。也包含有金融资产等诸多投资领域。二是财务管理可以不参考数量的分析而做出决策,但可通过应用数量方法使做出的决策趋于更佳,在财务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数量模型本身并不做出决策,但是可以用来完善判断过程,帮助弄清情况,保证最终决策和策略的可靠性。三是定量特征具代表性的体现是关于实证研究中对数量方法的依赖,甚至可以说,数量方法是实证研究的基本技术。
2、财务管理从规范到实证的发展。规范法是关于应该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规范会计学派开展规范理论研究时通常采用演绎法。其基本程序为:提出前提推导命题及得出结论验证结论指导实务。会计中的演绎方法包括如下程序:确定财务报表目标;选择会计假设:派生出会计原则;发展会计的“技巧”。由目标程序制定的会计理论框架明显地表示出上述程序,即假设原则一关于会计目标的适当程序、技术检测手段。
3、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具有如下特征:随着劳动经济一自然资源经济一智力经济的更迭,企业资源配置上也呈现不同的特征,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和分析技术中,应强调无形资产的营运与管理,应重点注意无形资产的培育与报告分析,企业潜在资产(如职工资源)的培育与报告分析。
4、随着电子数据转换发展,财务管理工具也从基本逐步走向衍生,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融工具创新。财务管理中应分析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和技术。以便组织起满足财务管理需要的金融结构。
(二)财务管理培训内容
财务人员培训的一般内容:一是入职培训。人职教育培训的对象为新进财务人员。人职培训的内容包括公司简介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介绍、工作职责说明、各项管理制度和条例、劳动合同和福利薪资及集团和所在公司组织架构说明等。新进财务人员集团统一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的培训由集团财务部安排,所在公司已有财务经理的,由财务经理对其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带教辅导。二是岗位培训。培训的对象为全体财务人员,岗位培训的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管理技能培训和创新技能培训。三是资格和职称证书教育培训。培训的对象为尚未达到任职岗位必备的资格或相关等级职称证书的财务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格考试、职称考试等,由财务人员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行选择。四是科技、经济、管理等知识培训(讲座)。培训对象主要为财务经理和财务部财务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当前相关的科技和经济最新知识,由集团领导、财务部领导或外聘专家授课。通过采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学习培训,对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应达到如下效果: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各项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并能认真贯彻执行:及时学习和掌握国内外会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时了解并认真总结各行业、各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探讨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二、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存在的主要弊端表现
(一)重视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忽视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和相关内容
在实际会计电算化培训中,由于受时间、场地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限制,教师往往只注重讲授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而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却不做讲解,忽略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介绍,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有的会计人员仅能操作财务软件,对其他应用软件一无所知,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二)重视电算化前培训,忽视后续培训
许多人错误地将会计电算化培训理解成一次完成、勿需反复的培训。因此,许多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组织会计人员集中培训一次,取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后就不再培训。但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涌现,操作系统升级频繁,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即使不更换,但也存在升级、追加新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这都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地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进行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的再培训。
(三)财务会计电算化培训的知识结构单一
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做了系统的培训,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经常会出现误操作,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整个系统瘫痪,这主要是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此外,还要有其他相关知识的配合。
(四)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缺少交叉知识的培训
财务会计这一职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记账、算账和报账,而更应该具备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熟练使用财务软件;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财务人员不仅应该了解会计法,而且应该了解经济法、合同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财务人员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之一,更重要的是参与管理与决策。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精通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熟知财务管理、审计、金融、证券、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立体的经济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才能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计估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培训的基本路径选择
(一)不断更新相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会计人员的培训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主要内容应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其他相关知识;其他相关法规制度。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培训的内容仅限于财务知识和相关法规,存在着内容单一的问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给我国会计队伍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仅停留于记账、算账,更多的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财务知识,同时还必须懂得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这就为会计人员的培训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人力资源会计、保险会计、遗产会计和环境会计等内容。另外。我国会计人员的培训内容应加大,应增加一些企业管理、经济学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内容,扩大培训领域。
(二)采用层次化的培训模式
接受培训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其对培训的要求也不相同。在会计人员的培训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水平会计人员设定不同的目标和培训内容。实行分层次培训模式。可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各级财务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并可采取财务人员间的相互培训。某一个工作人员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能够了解他的症结所在,以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财务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商务的出现还大大改变了现有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更快,以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为会计人员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提供了途径。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四)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培训工作中发现要想在短时间内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是不现实的。但会计人员电算化知识缺乏又会成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建议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多个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会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人员,即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以在必要时在部门开展不定期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五)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财务培训
比较分析法是财务人员学习准则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财务人员更快、更好掌握准则的一条捷径。通过对新旧准则、中外准则、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准则内部各个构成框架间的比较分析,使财务人员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新准则。在比较中。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寻找到学习的重点,从而使财务人员更快捷有效地记住新知识。在比较中,将相同的知识点放在一起比较学习,更能看到准则的变化痕迹、了解到准则的修订意图、凸显出新准则的特点,使学习者更深刻领会新准则。
(六)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关键词】公务员培训;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1 公务员培训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就业成为每年一度的热门话题,而成为公务员是许多大学生的梦想之一,所以,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人数都十分多,现如今公务员考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计算机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公务员考试每年持续呈火热状态,所以考试前的公务员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务员考试目的是在于考察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状况,直接关乎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行政绩效,当前,各地已启动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公务员培训,如何落实中央在公务员培训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大力创新公务员培训,建立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是目前公务员教育培训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公务员培训及其改革的政策、意义与成效,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公务员培训工作,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法律到政策法规,逐渐形成作中消化理论。
2 计算机的应用在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性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只掌握基本数学、语文、英语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已经满足不了这个时代的需求,他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一个拥有计算机知识的大学生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未来,而公务员培训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为大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全能型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以计算机为主要学习、工作、生活手段的信息时代,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技能。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务员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提高公务员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是我们当代社会应当全力贯彻的政策,所以,计算机的应用在公务员的考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务员培训应当把计算机的教学划分为最重要的部分。
3 公务员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的措施
虽然计算机的应用在公务员培训中占有了十分重要的比例,国家以及公务员培训机构也将计算机的教学纳入了重点范围之内,但计算机的教学还是有许多缺陷是需要我们改革的,我们不仅要加强我们的计算机学习还要有效率的教学,在这点上,公务员培训就起了很大一部分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公务员培训中的计算机的学习与应用。
3.1 教学的实施,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计算机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而且由于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知识只是注重理论,并没有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让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大学生无法亲手操作,也就无法找到自己的不足,无法意识到知识的细节,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根本无法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也就更谈不上创新了,所以,在培训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大学生去主动参与,让他们的思维、智慧扩散,改变过去的教师单讲、大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和老师多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还能通过互动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培训学校还可以多增加大学生的上机课,让学生的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充分地理解和应用。公务员计算机应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训机构的老师需要拥有更多的耐力,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计算机的知识由理论变实践。
3.2 优化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才能深化计算机教学的理念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注重创新教育,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计算机的学习中,公务员培训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就是通过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大学生带着创新的思维走向创新的人生。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作用,教师是主导作用,培训机构的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还需要牢固的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解答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使之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3.3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是计算机理性思维的核心
培养发散思维是计算机理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发散思维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发散思维是计算机理性思维能力的核心。计算机教师在授课时应摆脱固有的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牢记,教师的职责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多注重对大学生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公务员计算机教学最初的目标。
4 公务员考试中计算机的考核方式
公务员考核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践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50%。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要在教学中处理适合中专学生的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让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让公务员计算机考试更加简单。
5 总结
计算机的应用在公务员的考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公务员培训个人在计算机的学习上也应当加大学习力度,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在公务员培训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训学校不仅要教育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为学生将来发展成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52-02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会计行业,其技术结构和职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传统的手工记账逐渐为微机记账所代替,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必然,会计的职能也由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逐步向管理型、经营型迈进。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属于新型教育形式,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现状,本科院校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着重培养通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按照朱基同志提出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要求,不断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专业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已迫在眉睫。
1 构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在制订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时,应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听取会计主管部门和企业单位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意见,以会计专业技术岗位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实施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把会计专业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创造性、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以此构建教学体系。
在长期会计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属于社会科学,无论是会计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还是计算机知识,都在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更新,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做法是适应高职教育特色,注重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实训,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形成会计电算化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掌握语言表达、社交、计算机操作、计算技术、会计实务操作、会计电算化和企业财务分析与决策七项能力,课堂记账实训、毕业综合模拟实训与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实训相结合的一条主线、七项能力、三项实训,体现高职特色的具有为区域性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最优组合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中,围绕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关系,以提高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知识传授为手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会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当中。通过开设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等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加强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聘请专家讲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适应社会竞争的健康心态。
在知识传授中,对基础理论教学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开设WTO准则、程序设计等课程,使学生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多种需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职业能力教学中,将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分为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技术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企业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七个方面。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分为手工操作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两部分,其中手工实训分为单项技能训练(如手工记账、点钞、珠算、微机)和综合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包括软件设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同时把手工操作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操作有机结合,利用校内、校外实训条件,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职业基础能力方面,通过开设各类课程,进行课堂教学、实训、上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就业的基础能力;在职业专业能力方面,把学生应掌握的会计操作、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作为专业能力。通过实践环节考核,将学生取得英语、计算机、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普通话、毕业论文等合格证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条件。
3 建立与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以职业技术岗位需要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摆脱学科性教学体系的束缚,确立以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职务必需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1)根据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将全部学时的50%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并以此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2)理论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专业理论课教学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注意基础理论知识为专业服务,突破传统学科教学内容。
(3)由于会计属于社会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随着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专业理论教学可以聘请社会上专家、教授、会计主管部门、公司企业财务主管作为兼职教师授课,或者举办一些会计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以期达到理论教学更能符合实际的原则。同时,在学生有效学习期限内,不间断地进行微机操作技能训练,利用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介绍新的会计制度、财税法规,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4)在理论教学上,加大改革力度,注意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淡化理论教学,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开设“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把“统计学原理”、“工业统计”按专业培养目标整合为“统计技术”,对专业会计及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分别开设“记账训练”、“会计电算化训练”,进行同步实训,以增强教学效果。增加一些专业拓展与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
适应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准备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修正、完善培养目标,确立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
(1)按总学时的50%安排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形式分为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为保持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培养专业的实践技能,在学生有效学习期限内不间断地安排各种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平时在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训,专业实习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
(3)建立与高职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打破本科传统老三段课程体系,完全按能力模块组织教学,分为基础课、理论课、技能训练课、选修课,并对课程结构、内容等进行改革,把能力培养作为重点。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手工记账与微机记账考核并存,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考核并存,并增强校内实训的仿真性。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上,以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在专业会计教学中始终将能力培养放在首位,通过“记账训练”、“会计电算化实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考核形式上,通过会计操作基础、会计岗位技能、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设计、综合实训等方式,检验学生专项技能;在考核目标上,通过记账、微机、珠算、点钞、书法“五手”训练,检验学生技能熟练程度。
5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目前的考试办法,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基础课以理论考核为主;专业课突出职业技能的考核,以实际手工操作、模拟演示等方式,配合以必要的理论考核,技能课全部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
要制订具体的考核方案,对理论考核部分要完善试题库,使之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实践技能考核针对会计操作基础、会计岗位技能、会计电算化,会计制度设计采取模拟实训、上机操作、毕业设计等方式完成。
参考文献: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2-14.
[2]常口。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由此可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职业素质养成为根本任务,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技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目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同年,学院又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级专业群以此为契机,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中心,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以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探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一、建设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能力。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建设中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在方案设计和建设时,要坚持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建设理念。基地建设还要尽可能将教育要素、训练要素、职业要素和企业要素有机融合,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训基地建设还要与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相适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这一目标。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提高教学改革水平、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并带动工学结合教材建设,保持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良性发展。
二、建设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在方案设计和具体的设施设备选用时,非常注重方案与设备的先进性,尽可能体现主流的新技术、新工艺。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和计算机产品更新快的特点,在坚持先进性原则的同时,还要统筹考虑成本效益均衡的原则,最大可能地保证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机平衡。
(二)整体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最终是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的,它是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也是开展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将方案设计、设备配置、实训项目开发、职业环境营造、配套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各方面要相互协调、同时建设。
(三)职业性原则
从技术方案、设备配置、布局设计和基地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让学生在比较接近未来就业岗位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如在实训基地的软件开发实训室设计时,学院就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符合教学要求的软件开发流程和设计文档规范,并以此要求学生,让学生能清楚了解软件开发企业的项目开发实际情况。
(四)服务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还要在满足学生课程教学、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同时,不断强化基地的服务功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以基地为依托,对内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和认证服务,对外则通过组建项目开发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和软件开发等社会服务工作。在服务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
三、建设内容
(一)基地功能设计
为了满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和改革的需要,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共分为4个实训室,分别为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软件开发技术实训室、信息安全技术实训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等。每个实训室100平方米,能满足5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同时,容纳200名学生的实训基地。其中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主要是满足学生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安装、计算机系统优化和安全防范、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生产性实训的需要;软件开发技术实训室主要满足学生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建设、平面图形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生产性实训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主要满足学生实现网络综合布线工程、Windows组网及管理、服务器配置与维护、网络优化及系统安全等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信息安全技术实训室主要满足学生网络方案设计、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防火墙配置;服务器配置等中大型网络组建与管理的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信息安全技术实训室配备了先进的Cisco网络设备和中软吉大安全管理系统,依托思考网络学院的强大后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实训基地除了满足常规项目课程教学和实训需要之外,在设计和建设时还考虑了职业资格认证的需要。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可开展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服务工作,如劳动部颁发的中级、高级网络管理员、程序员等职业资格认证;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网页设计师、多媒体制作员资格认证;趋势科技颁发的网络安全工程师资格认证;思科公司颁发的CcomA、CcomP职业资格认证等,从而为课证融合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技能鉴定提供服务。另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还积极组建学生创新团队,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各类学生创新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大赛、浙江省大学生ACM程序设计大赛和网络大赛等各类赛事,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以赛促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还依托实训基地,积极拓展市场对外提供培训支持服务。另外,积极鼓励教师设立个人工作室,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同对外提供软件产品开发和提术支持等各类服务。#p#分页标题#e#
(二)布局结构设计
在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设计时,始终坚持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和科技开发四位一体的设计理念。在布局结构设计时,努力将教育要素、训练要素、职业要素和企业要素有机融合,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例如,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设计时就将其分为三个不同功能区域:一是项目课程教学的实训区域;二是针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专门指导区域。三是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产品和作品展示区域;而在软件开发技术实训室设计时,则单独划分一个独立的区域作为教师工作室和学生竞赛培训基地。该区域的环境布置与实际软件开发企业的布局基本相同,主要为教师的科技项目申报、软件开发等提供支持。同时,也作为学科竞赛团队的训练基地。另外,在实训基地的环境设计过程中,还非常注重职业化和企业化的软环境建设,将企业的操作流程、技术原理、管理制度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尽可能地构建真实的职业化氛围。
(三)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依托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聘请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一起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例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的建设中,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参与相关的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围绕学生的组网、用网和管网的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一系列的生产性实训项目案例集。同时,行业兼职教师还将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和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全面提升了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建设成效
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也很好地促进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项目课程建设、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共有“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共计出版《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等7本项目化教材;多名教师分别入选省高职高专带头人、省151人才第三层次、省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超过98%;就业率和签约率也稳定保持在95%以上。学生在各类各级技能竞赛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依托实训基地,教师共申请国家专利1项,开发软件产品2套;多名教师被聘为省市各级的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师。
五、体会思考
(一)加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方面,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实习或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其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指导。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是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理念
在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实训基地功能设计和课程教学改革中,都应该坚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实训基地建设要与课程体系设计相结合,要与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相结合。
【关键词】高职高专 轨道交通 计算机基础课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50-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新的挑战。现代信息社会要求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能够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计算机基本素质,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动手能力,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
一、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是较为全面地讲述计算机学科中的基础性知识,更多地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大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国内各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没有专业差异,甚至没有任何差异,与公共英语、高等数学一样,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不管是对什么专业,均采用相同的教材,无法针对学生的专业来安排课堂内容,缺乏专业特色。而国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差异性。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质量检验方法,其原则应是使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
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行车、货运、客运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符合轨道交通行业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岗位要求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轨道交通专业应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标准与其专业相结,合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如运用Word软件制作行车、客运、站务等行业文档,运用Excel表格制作货票,运用Powerpoint2007制作工作实务汇报文稿等。据此,应对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设计。
二、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目标
坚持“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应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平台,以“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拟订“直接从应用入手”制订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训技能训练标准,设计其实践课程,并拟订出版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践课程教材。同时,探索和开发有利于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及其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学习平台和课程教材。
通过课程设计,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反思等一系列认知和自己专业项目研究报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自主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
依据课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单元,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
首先,针对学习情境一――现代办公组网情景案例,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和再组合,开发、设计出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活动项目方案和教学资料,在实施、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设计。
其次,针对学习情境二――现代办公软件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设计出实际工作中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操作文档、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针对学习情境三――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在项目实施过程设计中不断强化各项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常用办公设备。
四、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
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是将目标定位在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身上,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进行的。希望寻找到既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能够切实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基础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设计出既适合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又可推而广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具体项目和活动方案,最终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总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有关的课程资料,使之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得以推广。因此,需从铁道运输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深入了解铁道运输行业中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并据此拟订出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要求和内容。坚持“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采用“直接从应用入手”设计课程体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更加容易融入企业、更好地将计算机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这是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改革,是值得重视的探索。同时,也为非计算机专业及其他不同领域多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空间。
要使上述课程设计真正发挥实效,还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辅助实施,具体如下:一是构建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探索具有专业特点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模式,建设好配套的教材、课件、考试系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二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设计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情景案例为核心,将完成案例的过程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和建立开放性、动态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
【参考文献】
[1]李文光,何克抗。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冯铃。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7(11)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1.引言
进入21世纪,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高职学院都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深化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教材模式改革入手。
2.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坚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编排的方法,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21世纪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和教材中必须从学生运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毕业后对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深化计算机教材模式改革,突出高职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高职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相适应,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新教材中。
教材模式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对于某一模块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应特别注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统率具体的计算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能开阔眼界,从方法论的角度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训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以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在以往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要求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以理论考核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习只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熟悉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简单程序的编制与调试,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
高职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所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停留在会打字或会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以及编写简单的计算程序的水平上,而应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程序编写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实用文档的编辑与写作、表格制作与计算、演示文稿的制作、建立求解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编程思想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的实训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大作业和实训课题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完成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项目的训练。为了解决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之间的矛盾,我们编写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教材。新教材以教育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为依据,充分考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模块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大量与社会志也需要相适应、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题型类似的习题与实训课题,使学生在这些习题和实训课题的引导下,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实践证明,结合社会职业需要和以资格证书考试相适应的课后实训课题,对于引导学生精读课本、学会自学将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课后实训课题对系统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都会收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实训教学;高职
Computer Major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an Rong
(Jiangxi Press&Publicatio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Nanchang330000,China)
Abstract:Computer practice teaching is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vocational computer major actual operation skill and the basic approach to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 as a key link of construction,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 construct a computer training,in order to ensure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goal.
Keywords:Computer;Practice teaching;Higher vocational
一、构建高职计算机实训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实训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系列:计算机基本能力培养课程系列和计算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系列。
(一)计算机基本能力培养课程系列
主要开设“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实训课程。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实训课程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字录入、常见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常见应用软件的简单使用。
(二)计算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系列
主要开设如下实训课程:
1.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平台:Microsoft Office;2.数据库应用,平台: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Microsoft SQL Server;3.应用编程技术,平台: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Delphi 7.0、Microsoft Visual C++6.0、Java 2、汇编语言;4.图形图像应用技术,平台:3dmax 8.0、Photoshop CS;5.网页制作及网站设计,平台:网页三剑客(Macromedia Flash MX、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Macromedia Firework MX)、web程序设计;6.因特网操作,平台:Netscape 9.0、Internet Explorer 7.0;7.局域网管理,平台:Windows NT、Windows server;8.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制作,平台:Director MX、Authorware;9.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AutoCAD。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计算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系列模块及平台将不断扩充或更新。
二、高职计算机实训的教学方式
(一)上机练习
上机练习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形式实施教学过程。如果在实训课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按老师安排或实训指导书机械地进行练习,势必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教学效果就会不太理想,甚至有学生会趁老师不注意玩游戏,这就要求老师采用一种比较好的实训教学方法。计算机实训中任务驱动法可以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将所有的知识点融入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完成任务。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和综合化的方法实施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的实训教学可以与理论课程交叉进行,也可以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老师将课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完整的过程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课题具有一定的综合实用性,突出学生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少要有一项成果输出,这个成果可以是一项制作、一个设计或者一项网络工程等。
三、建立健全实训体系
(一)实训计划
制定培养计划时充分体现出有关实训计划,而且要详细。有关实训的课时、开设时间、实训地点、实训指导老师安排都要一一明确。定期进行专业调研,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及市场需求情况,每年对实训计划做修订,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二)实训大纲
具有企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经过认真地研讨,集体制定包括专业的基本操作训练、复合作业训练、生产性训练和工作适应性训练等部分的实训大纲。制定大纲必须与社会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使培养的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和生产技术知识,与行业的标准、企业的需要相适应;实训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适应当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水平,应保证学生所学操作技能是先进的;实训大纲的结构必须遵循学生实践技能形成的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连贯、由生疏到熟练,逐步形成技能技巧;实训大纲必须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主要课题的安排上应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并在教学时间上力求协调一致;实训大纲还要充分体现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实训教学规程
建设科学、健全、严格的实训教学制度是有效实施实训教学的有力保障,在各项严明的教学制度规范下,形成条理清楚、运作合理的实训教学规程。每年根据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专业市场调研情况修订培养计划,从而确定实训计划,按计划由各课程组制定相应的实训大纲,根据实训大纲具体要求制定详细的实训任务和实训指导书,各个实训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训,并进行实时指导。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实训报告和实训作品,最后由实训考核小组根据每个同学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和上交的实训报告及作品给出合理的成绩评定。
(四)实训校外基地的建设
结合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开拓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践、实训、实习基地,能拓展学生实习和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尽快熟悉就业岗位。高职学校可以联系学校周边地区企业,每学期结合学生所学计算机专业课程,安排学生到企业去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实习,从而锻炼学生在校期间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教育道路。